以提高執政能力為重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上)
時間:2022-04-21 04:34:00
導語:以提高執政能力為重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是在我國改革發展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會議。這次全會,重點討論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問題。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是加強黨的建設的一個綱領性的文獻。全會認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時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這個問題,關系中國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關系中華民族前途命運,關系黨的生死存亡和國家長治久安。只有不斷解決好這一課題,才能保證我們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的領導核心。我們要認真領會全會的精神,自覺地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而奮斗。
一、充分認識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大意義
自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把執政黨建設問題突出地提上議事日程以后,在深入研究共產黨執政規律的時候,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是加強執政黨建設的重點。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大形成的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明確地提出了這個問題。
那么,我們黨為什么在今天要把提高執政能力作為黨的建設的重點提出來呢?用一句話來回答,執政能力建設是黨執政后的一項根本建設。它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新局面的迫切需要,又是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解決當前黨的建設歷史性課題的內在要求,是連接“偉大事業”與“偉大工程”的關鍵環節。
展開地說,至少有這樣三點理由。
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要求我們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黨的十六大根據鄧小平“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提出了用20年時間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盡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歷史性的偉大成就,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超過1000美元,但同時必須看到,要在21世紀頭20年實現我們的奮斗目標,任務十分艱巨。因為,要實現我們的奮斗目標,有許多制約因素是不能回避的。一是要受到人口眾多而能源以及其它礦產資源短缺的制約。我國現在有13億人口,未來二三十年可能增加到15億,就業是一個無法回避又難以順利解決的大問題,加上不少地方已經或將要進入老齡社會,眾多的人口已經成為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必須認真面對的一個突出問題。人口多,資源消耗也多,但我國的石油、天然氣、銅和鉛等重要礦產資源又十分短缺,人均儲量分別相當于世界人均平均水平的8.3%、4.1%、25.5%和9.7%。這種資源短缺的情況,是我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必須認真研究的大問題。二是要受到農業和農村落后、農村人口眾多而耕地少的制約。我國在進入小康社會的時候,原定的監測指標有個別指標沒有完成,主要是農民人均收入、農村初級衛生保健體系等沒有達到原定的指標,因此“三農”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們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重要因素。其中,除了農業生產力落后外,耕地少是一個極大的難題,我國人均耕地擁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農村農民的勞均耕地只有幾畝,長江以南1畝也不到。而美國、歐洲一些發達國家的農民勞均耕地,少則幾十畝,多則幾百畝,甚至上千畝。我國農村要靠那么少的耕地通過發展農業來改變落后面貌是非常困難的,而要發展工業或第三產業,把富余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出來,又要動用土地包括耕地,耕地減少會危及糧食安全,則又成為一個問題,這是一道多么復雜的難題??!三是要受到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滯后的制約。要把農村的富余勞動力轉移出來,走城鎮化的道路,不僅要考慮我們能夠提供多少就業崗位,而且要考慮我們能建立多大規模的社會保障體系,而這又受制于我們的財力,它們之間有一個復雜的函數關系。四是要受到多少年來形成的不合理經濟結構和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的制約。五是要受到尚未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等各方面體制的制約。六還要受到教育科技落后以及相伴而來的人的素質的制約。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制約因素,但是以上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很好地得到解決,就會影響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協調。我們要清醒地看到,未來20年,改革和發展的難度越來越大,保持穩定的壓力越來越大。世界上一些國家市場經濟發展的經驗表明,在人均GDP從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階段,社會經濟結構劇烈變化,利益矛盾不斷增加,社會穩定問題非常突出。我國恐怕也不會例外。特別是由于利益主體的多樣化,不同利益主體心理預期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相互之間關系更加復雜化,而各種敵對勢力、心懷叵測的人、別有用心的人,都會利用這一點力圖把我們搞亂。所有這些,都要求我們提高黨的執政能力。
二是在當今世界復雜的國際環境中維護國家安全,要求我們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依然是時代的主題。上一世紀70年代以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擴軍備戰,進行全球戰略部署,世界大戰的危險威脅著各國人民。到七八十年代,由于美蘇兩家先后在越南戰爭和阿富汗戰爭中受挫,世界大戰可以避免了。鄧小平敏銳地指出,東西方之間的問題已是和平問題,南北方之間的問題是發展問題,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蘇東劇變后,兩極格局終結,西方一些敵對勢力把鋒芒指向我國。正當美國想獨霸世界的時候,“9·11事件”發生了,由此而突出起來的反恐斗爭給我們提供了極好的機遇。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國際關系包括大國關系,正處在劇烈的變動之中,對我國的考驗也越來越突出。特別是,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在增多。比如,霸權主義與恐怖主義相互助長,單邊主義與多極化矛盾加劇,世界各國尤其是一些大國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又比如,經濟全球化趨勢繼續發展,反全球化浪潮也要此起彼伏地發展著,世界各國包括我們中國都面臨著艱巨的考驗。再比如,現代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知識經濟方興未艾,全球范圍內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步伐加快,對市場、人才、戰略資源的爭奪越來越激烈。作為世界上不多的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中國家,我們還將長期面對敵對勢力“西化”、“分化”的政治圖謀。蘇東劇變的經驗教訓,也是前車之鑒。所有這一切,都要求我們黨以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光觀察和審視世界,增強科學判斷形勢和駕馭國際復雜局面的能力,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從容應對,趨利避害,爭取主動。
三是黨的自身狀況及其面臨的歷史性課題,也要求我們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建國初,國內外就有共產黨打仗行,搞建設是否行的議論,后來我們證明了共產黨的執政能力是高的;“”結束后,我們再次以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成就證明了自己的執政能力是高的。現在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我們目前的執政能力同不斷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之間,在理念、體制、機制和做法上還存在許多不相適應的地方;甚至有的認識和做法還不完全符合黨的執政規律。許多同志沒有認識到,今天,黨所處的歷史方位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我們黨已經成為一個在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執政黨,面臨著執政和改革開放的雙重考驗。黨要解決的歷史性課題,一是要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二是要增強黨的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這兩大歷史性課題,實際上是一個問題的兩面。前者強調的是問題的正面,后者強調的是問題的反面;前者強調的是進攻的能力,后者強調的是防御的能力。也就是說,黨一方面要善于領導現代化建設,包括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對復雜局面;另一方面要探索如何解決改革開放過程中社會意識多樣化對黨的思想建設所帶來的沖擊,如何解決執政過程中一些黨員領導干部嚴重脫離群眾乃至腐敗問題不斷蔓延等問題。因此,我們要圍繞完成黨所肩負的偉大事業這一重任,以提高執政能力為重點,充分發揚黨內民主,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總之,國內、國際和黨內三個方面的考驗和挑戰,充分說明了在今天的條件下,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已經成為一個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帶有全局性、戰略性、根本性和長期性的重大課題。
二、科學地認識黨的執政能力的內涵和要求
要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首先要明確黨的執政能力的內涵。只有正確地回答了這個問題,才能對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有一個全面的理解和科學的把握。
什么叫“黨的執政能力”?
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指出:“黨的執政能力,就是黨提出和運用正確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策略,領導制定和實施憲法和法律,采取科學的領導制度和領導方式,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經濟和文化事業,有效治黨治國治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本領。”這個論斷,從黨的執政理念、執政方略、執政方式、執政途徑和執政目標來定義黨的執政能力,既反映了執政黨的一般要求,又體現了中國自身的特點。
一般地說,黨的執政能力指的是黨在領導國家政權過程中,完成自己的執政目標和任務、贏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信賴和擁護、適應外部環境挑戰的能力。根據我們黨的執政實踐,聯系世界各國政黨的執政經驗,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在執政過程中必須處理好五個方面的關系:一是執政黨黨委與國家權力系統(人大、政府)之間的關系;二是執政黨與參政黨,即中國共產黨與各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之間的關系;三是中國共產黨與人民群眾包括各人民團體之間的關系;四是執政黨與國際社會包括各國政黨的關系;五是中國共產黨內部各單位、各部門之間的關系。由此決定了黨在執政過程中必須具備處理這些重大關系的執政能力。這些能力涉及眾多方面,需要我們深化研究。
從中國實際情況看,執政能力還包括黨領導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事務,有效地治黨治國治軍的能力。在學術上,執政與領導、執政能力與領導能力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范疇。由于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同時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承擔著比一般國家執政黨更為繁重的任務。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組織領導,通過制定大政方針,提出立法建議,推薦重要干部,進行思想宣傳,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堅持依法執政,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根據這樣的界定,黨的領導的對象涉及對國家政權的領導,也涉及對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以及其他社會事務的領導。而執政只是黨的領導在國家政權活動中的具體體現和實現形式。因此,執政與領導,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同樣的道理,領導能力比執政能力在含義上要寬泛得多,執政能力指的是黨領導國家政權的能力。但是,由于我們黨要在中國長期執政,既不實行多黨制,也不與別的政黨分享政權,不僅黨的執政能力的強弱會影響到黨的執政效率和執政地位,而且黨的領導能力的強弱也會影響到黨的執政效率和執政地位。比如,企業、農村和社區基層黨支部,它們并不掌管一級政權,但擔負基層的領導責任,如果它工作沒做好,影響了黨群關系,甚至引起群眾強烈不滿,就會影響到黨的執政地位。黨的任何一項工作沒有做好,都會牽動黨群關系,都會對鞏固黨的執政地位造成消極的影響。因此,黨的領導能力也可以說是廣義上的黨的執政能力。這種廣義上的執政能力,包括黨領導國家政權的能力,也包括黨領導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和其它社會事務的能力。
同時,要認識到黨的執政能力包括黨作為一個整體的執政能力和黨員領導干部個體的執政能力兩種情況。嚴格地講,黨的執政能力指的是黨作為一個整體的執政能力。黨的整體執政能力,主要體現在黨能夠正確分析形勢和社會主要矛盾,制定并執行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善于把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變成國家意志,采取科學的領導制度和領導方式,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經濟和文化事業,有效地治黨治國治軍。這種能力,不僅取決于黨的領袖集團的素質和能力,而且取決于黨的制度和機制,包括決策機制、執行機制、監督機制和干部任免制度等等。同時,由于國家政權中的決策和執行的權力,主要由執政黨的領導干部來行使,這就決定了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必然要提高黨的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的素質和能力。各級領導干部個體素質和能力的提高,構成了黨的整體執政能力的基礎。黨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輝煌成就,就是因為我們不但有一條正確的政治路線,而且有一大批堅決執行黨的政治路線、適應改革開放時代要求、德才兼備的領導干部。因此,加強對領導干部的素質和能力的培訓,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必須看到,在群眾的眼里,身邊的黨員干部就代表黨的形象。雖然并不是每個黨員干部都在執政,但如果相當一部分黨員干部素質不高、能力平庸、作用發揮不好,那就很難讓群眾相信黨有很強的執政能力。大力提高各級領導干部的素質,充分發揮廣大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到各項實際工作中去,團結和帶領群眾完成本地區本單位本部門的任務,黨的執政能力才有最牢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