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領導發展 關鍵是把握發展方向和大局
時間:2022-04-21 04:43:00
導語:黨領導發展 關鍵是把握發展方向和大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提高黨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是要牢牢把握住發展的方向和大局。這具體體現在四個層面上:第一個層面是要把握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方向和大局。這是管長遠的,除非遇到戰爭,幾十年、上百年甚至幾百年都不能變。第二個層面是要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和大局,無論遇到什么樣的風浪,都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第三個層面是把握宏觀經濟運行的方向和大局,不斷根據宏觀經濟運行的情況,調整宏觀經濟政策,采取適度的宏觀調控措施,保持國民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第四個層面是要正確處理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保證發展的方向和大局不受影響。
把握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的發展方向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著千載難逢的良好機遇,必須抓住機遇而不可喪失機遇。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新世紀的頭20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從國際形勢來看,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雖然還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主要根源,地區沖突、宗教矛盾、恐怖主義雖然沒有完全消除,但是,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世界大戰在可預見的未來不大可能爆發,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日益明顯,當前,我國與周邊國家關系也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時期,而且繼續向著改善的方向發展。從國內形勢來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和發展,我國生產力水平有了極大提高、人民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綜合國力得到了極大增強,穩定與發展是人心所向。
面對良好的國際和國內形勢,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的執政黨,要長期執政和執好政,就必須牢牢地抓住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加快發展。不發展沒有出路,發展慢了也沒有出路,就要落伍、就會被動、就要挨打。鄧小平同志早在1980年就諄諄告誡我們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他說:“現在要橫下心來,除了爆發大規模戰爭外,就要始終如一地、貫徹始終地搞這件事,一切圍繞著這件事,不受任何干擾。就是爆發大規模戰爭,打仗以后也要繼續干,或者重新干。我們全黨全民要把這個雄心壯志牢固地樹立起來,扭著不放,‘頑固’一點,毫不動搖。”同志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也強調:“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關鍵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不是階級斗爭,經濟建設已經成為我們的中心任務。除非發生大規模外敵入侵,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不能動搖這個中心。在歷史上,由于沒有能夠清醒對待國際國內某些事件,我們有過離開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的嚴重教訓?!?/p>
經過2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經濟社會各項事業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我們也要冷靜地看到我國與世界發達國家之間所存在的差距,增強加快發展的緊迫感和使命感。我們不能只看到我國GDP總量已經位居世界前列,更要看到無論是人均GDP還是人均收入,我們都還處于低收入國家的行列,特別是還有大量的城鄉貧困人口;不能只看到幾個特大城市或發達城市,還要知道我國的城市化水平還比較低,城市化率僅僅達到40%,與發達國家上個世紀初期的城市化水平差不多;不能只看到我們的工業產品產量很大,還要知道我國的工業化還沒有完成,僅僅處于中期階段,在工業產品中仍以勞動密集型為主,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密集型產品還很少,而發達國家已經進入信息化階段,技術密集型產品已經居主導地位,還要知道在我國作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現代化程度的第三產業發展仍嚴重不足,其所容納的就業人數和所創造的產值比重都還很低,只與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發達國家的水平差不多;不能只看到現代化的城市而看不到落后的農村,還要知道我國的二元經濟結構仍十分明顯,城鄉差距、區域差距還相當大,等等。正因為如此,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再次強調,“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這樣一個階段,我們需要的是埋頭苦干而不是夸夸其談,是激勵國人奮力拼搏的斗志,構建良好的國際環境。
加快發展,經濟增長是基礎,沒有持續的經濟增長就沒有發展。促進經濟增長,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探索集約化增長之路,探索新型工業化道路、新型農業和服務業發展之路。
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首先要提高黨領導發展的能力?!卑盐瞻l展的方向和大局,其重要前提是把握改革的方向,這就是說,無論遇到什么樣的風浪,我們都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世界各國的實踐已經證明,市場機制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最有效機制,但是,市場經濟本身也存在種種弊端,我國20多年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成就,關鍵在于堅持了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取向的改革,提高了包括人力資源在內的各類資源的配置效率。
自黨的十四大確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以來,通過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已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但是,改革的任務還沒有完成。正如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所指出的:“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仍處在攻堅階段,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的任務還很艱巨?!蔽覀兙嚯x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有很長一段路程要走,而且我們要走的不是平坦大道,而是要“爬坡”,需要作出更為艱苦的努力。
把握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要注意幾個方面:一是要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其具體體現就是,不斷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要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要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二是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取向的改革,其關鍵是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如價值規律、價格規律、供求規律、競爭規律、經濟周期規律等,讓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真正起到基礎性作用。三是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轉變政府職能,將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包辦一切的職能,轉變到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上來;不斷完善宏觀調控的方式和手段,彌補市場缺陷,如消除壟斷、防止外部性、提供充足的公共產品等。
把握宏觀經濟運行特點制定相應宏觀調控政策
把握發展的方向和大局,還要及時把握宏觀經濟運行的特點,根據宏觀經濟運行的趨勢和特點采取相應的宏觀經濟政策,保持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和健康發展。只有保持每一個階段國民經濟的平穩增長,才能保證長遠目標的實現,保證發展的方向和大局。宏觀經濟運行不是僵滯不變的,它始終處于動態和變化之中,這也就決定了宏觀調控政策也不是一勞永逸的,而要隨著國民經濟運行的變化適時地進行調整。
宏觀調控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是建立在對宏觀經濟運行特點、變動規律以及發展趨勢的準確而科學的判斷和預測基礎之上的,它既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具體而言,需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研究關系國民經濟變動和發展的重大問題。國民經濟的變動要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如農業收成、居民消費需求、居民預期、投資需求、政府購買、國際經濟運行、政治氣候等因素的影響,諸多因素往往交織在一起共同推動國民經濟的變動,這就需要及時地預測和把握。如,農業的歉收往往導致農產品價格的上揚,并誘發以糧食為原料的輕工業產品價格的提高;再如,1988年我國居民心理預期的變化引發了一場搶購風潮。
二是根據國民經濟變動趨勢及時調整宏觀經濟政策??茖W預測和判斷國民經濟變動趨勢,對于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經濟形勢發生變化,相應地,宏觀經濟政策也要隨之改變,否則,經濟運行就會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如,1993年和1994年我國出現了一次經濟過熱,由于固定資產投資過旺,導致了過高的通貨膨脹,中央采取了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和緊縮性的金融政策,收到了明顯效果。經過兩年的調控,通貨膨脹率逐步降低,經濟增長也進入了綠燈區。到1996年5月1日,中央就及時采取了相反的措施,實施了降低利率等一系列政策,因為繼續緊縮,國民經濟就會從過熱區間進入過冷區間,由通貨膨脹轉向通貨緊縮。再如,2003年下半年,我國國民經濟開始進入新一輪增長的周期,中央根據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及時作出決策,由1998年以來的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轉向穩健的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以防止通貨膨脹。
三是要注意政策的時滯效應。所謂時滯效應指的是一項政策從制定、頒布、實施到充分發揮作用需要有一個時間差,這不是制定政策本身的問題,而是政策發揮作用需要一個預熱期,如美國金融政策的時滯期一般為6-9個月。我們在宏觀調控時對時滯效應要給予充分的關注,如果不注意這一點,一項政策出臺以后沒有立即看到效果,緊接著又出臺一項政策,其結果就是幾項政策基本同時發揮作用,產生政策“疊加效應”,并導致宏觀經濟運行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始終處于大幅度波動中。
四是要運用有效的調控手段,盡可能少地采用行政手段調控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不排除使用必要的行政手段,但要盡可能少,因為雖然行政手段是指令性的、最簡單和最直接的手段,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也容易造成“急剎車”的后果,對國民經濟本身會造成較大傷害。特別是對經濟發展程度不一的不同地區采取相同的政策,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對發達地區可能“切”的是尾巴,對欠發達地區可能“切”的是脖子,不利于保護和調動各個地區經濟發展的積極性。采取經濟手段特別是利用市場信號進行調控,雖然政策效果會相對緩慢,卻能收到“軟著陸”的效果,保持國民經濟的平穩發展。
正確處理發展中遇到的矛盾和突出問題
矛盾時時處處都會存在。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我們會遇到不同的矛盾和問題,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需要正確處理以下幾方面突出的經濟矛盾,以保證發展的方向和大局。
一是經濟結構不夠合理。因為需求結構在變化,世界范圍的科技進步在加速,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成為一個永恒的課題。優化我國的經濟結構,需要抓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契機,不斷促進產業升級和提升產業競爭力。通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達到節約資源、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當然,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并不僅僅局限于工業,還要帶動農業、促進服務業共同發展。
二是分配關系未理順。一個時期以來,我國分配秩序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混亂,主要表現為:在市場對于收入分配的調節機制尚未形成的情況下,政府調節出現了失控的傾向,導致收入差距急劇擴大。理順分配關系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進一步完善市場體系,加快生產要素價格市場化的進程,形成市場對收入分配的有效調節機制;需要加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和規范,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嚴厲打擊非法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等。
三是就業矛盾突出。目前,我國的就業形勢相當嚴峻,每年要新增約1000萬勞動力;農村有大量剩余勞動力有待轉移;在改革過程中國有企業、事業單位以及政府機關等還有大量勞動力需要社會吸納。有效解決就業問題,需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一是靠改革,即改革不利于就業的體制和制度,改善創業和就業的環境;二是靠發展,為就業提供更多的平臺。
此外,資源緊張、環境保護的壓力增加,創新能力和動力不強等一系列問題也需要在經濟發展中逐步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