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政治文明的內在要求
時間:2022-04-22 02:55:00
導語:現代政治文明的內在要求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政治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充分體現了唯物主義歷史觀的“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
現代政治文明發展體現的第一種人文精神是公眾理性的普遍覺醒。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物質財富迅速增長,中等收入者階層日益壯大,政治文明的發展不僅有了充分的物質條件,同時具備了廣泛的社會基礎,有條件并且要求參與社會政治生活的人日益增多,對公共權力的監督和制約日益普遍化,政府行為日益受到體現公眾意志的法制規范。也就是說,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和決定作用得到了越來越充分的體現。這正是公民社會的重要標志,是現代政治文明發展中所體現出來的最基本的人文精神。
現代政治文明發展體現的第二種人文精神是公眾利益受到普遍關注。古代希臘的奴隸制民主關注的是奴隸主的利益,早期的資產階級民主關注的是資本家少數人的利益,作為大眾的勞動者是一個長期不受重視的群體。而現代政治文明的發展開始呈現出一種新的人文精神,這就是關注社會公眾利益,強調效率與公平相統一。國家通過政策和法律來調節不平等的利益關系,建立各種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政策,控制貧富兩極分化,廣大勞動者的利益受到了普遍的關注和保護。正是在效率與公平相統一的政策原則指導下,我們積極關注社會困難群體,著手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對農民實行一系列的保護政策。
現代政治文明發展體現的第三種人文精神是公眾自由得到普遍尊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聯合國先后頒布了《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公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公約》等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公約,我國已經于1997年10月簽署了《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公約》,1998年10月簽署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公約》。今年,我國又將人權保障條款第一次寫進了憲法,我國公民的人身和自由權利得到了國家根本大法的保護。以人為本的原則成為中國政治的主導原則,關心人、尊重人成為我們政策的價值取向,一切以損人為目的的行為、一切侵犯人的尊嚴和自由發展的行為不僅要受到道德和良心的責罰,也將會受到法律和制度的懲處。
就中國社會發展的內在邏輯而論,決定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發展進程的直接因素是體制變革,間接因素是國民政治觀念的現代化,最終的因素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現代化。沒有發達的現代生產力就不會有與這種生產力相適應的政治意識,就不會有覺醒的現代國民,而沒有覺醒的現代國民就不會有科學、理性和穩定的現代政治制度。令人欣慰的是,我國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與經濟發展共同進入了一條快車道,人民群眾參與政治生活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各級領導干部要樹立科學的政績觀,就必須適應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發展的要求,在現實的政治生活中處處體現“以人為本”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