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新聞媒體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角色認知

時間:2022-11-21 02:31:00

導語:淺議新聞媒體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角色認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共產黨適應中國社會的深刻變化,從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完成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高度出發,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社會實踐的重大科學命題,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基本問題認識的創新與提高,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人執政理念的提煉與升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并把它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提到全黨面前。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這個問題的提出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作為黨和人民喉舌的新聞媒體,在這一中國特色的歷史進程中,該如何正確認知與把握自己角色的規范、權利和義務,主動承擔起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歷史使命,充分發揮自身角色更大更為積極的作用?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和諧社會的積極宣傳者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任務,其內涵豐富,意義重大。同志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做了這樣的概括:“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根據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我國社會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和諧社會的這些內容,需要我們黨集中思想,統一認識,在重視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時,也要同樣重視社會文明的建設。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宣傳,新聞媒體應當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特殊功能,從思想認識上給予高度重視,突出其主旋律,打好主動仗,廣泛深入宣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科學內涵、重要原則和主要任務,激發廣大干部群眾建設和諧社會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確實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有力的宣傳支持。

我們知道,新聞和宣傳是人類社會中重要的兩種傳播活動。它們盡管同構不同質,但彼此關系密切。新聞媒體在正確認識新聞傳播特有的社會功能和社會必要性的同時,要更加理性的尋找新聞規律和宣傳規律的最佳契合點,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繼承和弘揚黨的新聞工作的優良傳統,研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鼓與呼,在滿足人民群眾社會信息需求的過程中體現黨的戰略目標的宣傳意圖,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以自己積極、健康、向上的的主流宣傳去影響社會和鼓舞群眾,自覺地為構建和諧社會更好地服務。

二、社會轉型的大力推動者

當代中國正處在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渡時期。這一時期,問題復雜多變,穩定性相對較差,從其外部條件看,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受到“遲發展效應”的影響和制約;從其內部條件看,又受到“轉型效應”的影響和制約。這兩種“效應”比較準確地反映了當代中國轉型社會的特征。其“轉型效應”中的暈輪效應、瀑布效應和葡萄串效應又比較突出地反映了今天中國轉型社會的現實。轉型社會中所發生的社會規范、價值標準和行為方式等的變化,必然帶來人們新舊觀念上的沖突,造成人們價值觀念上的個體性、多元性和模糊性,導致在行為選擇上出現無所適從或隨心所欲的傾向,從而妨礙個人社會化的進程,引起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以致影響到社會的個體與整體的統一。和諧社會的戰略抉擇,不僅是中國社會發展的一次重大轉型,也是新聞媒體發展的一次巨大挑戰。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新聞媒體需要客觀面對轉型社會出現的一系列的問題,有效整合社會資源,努力推進社會共識和認同,大力推動傳統政治、傳統經濟向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型。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我們面臨的是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現實的和諧社會的發展狀況不可能達到高級的程度,我們既要樂觀地看到長遠的戰略目標,又要塌實地從已經較好地具備了和諧社會基本特征的實際出發,積極構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身心靈協調發展的和諧社會。新聞媒體在這個轉型的過程中,自身也要接受來自社會的沖擊和洗禮,健康、有序、科學、和諧的發展,才能形成新聞媒體與社會的良性互動,才能在追求自身協調發展和實現轉型社會對新聞媒體的期待中發揮最大的作用,切實成為轉型社會的推動力。

三、輿論監督的主要引導者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一個適應這個社會構建的輿論監督環境,輿論監督既是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現實需要,也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改革開放深入發展的關鍵時期,人們的思想認識活動的自發性、獨立性、廣泛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日益增強,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全體社會成員達成共識,形成合力,而影響人們思想觀念的因素又多種多樣。輿論監督的引導工作作為統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團結群眾、維護穩定的強有力工具,在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聞媒體掌握和傳遞信息的能力越來越強,已成為一種引導社會輿論監督的主要力量,直接而廣泛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影響著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運行。因此,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加強社會輿論監督的引導工作。這不僅是新聞媒體輿論監督宣傳的一個重要功能,也是黨和人民賦予新聞媒體的一項神圣使命。新聞媒體只有加強民主意識和法制觀念建設,才能有助于科學規范的公共權力輿論監督的引導機制的建立,才能有助于輿論監督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完成預期的目標。要提高輿論監督的質量,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新聞工作者一定要提高思想認識,加強自身修養。新聞媒體在引導社會輿論監督的同時也在接受社會的輿論監督。這就需要新聞媒體要堅持科學發展觀,貫徹“三貼近”原則,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要求,不斷提高輿論監督的引導水平,用正確的思想理論、行動綱領、價值觀念去引導、動員、激勵、組織廣大人民群眾投身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四、社會關系的全面協調者

當代中國的社會轉型實際上是一種整體性的社會變遷。在這種變遷過程中,社會系統任一要素的變化將會引起其他要素以及整個系統的變化。這是一個社會結構急劇變化和社會關系不斷調整的時期,各種風險、各種挑戰和各種不和諧因素的增多,不同社會階層、不同社會成員之間的利益訴求沖突的加大,都成了社會發展進程中的潛在危機。在這樣一種特殊的歷史時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戰略任務的提出,有著極強的現實緊迫性。如何通過有效的政策調整,解決社會不均衡和不協調問題,化解社會矛盾,避免社會混亂,防止社會發展滑坡,我們黨從提高執政能力的角度科學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正是基于對中國轉型社會清醒的認識。新聞媒體面對這樣的變化,要敢于擔負起協調社會關系的重任,一方面要在上情下達上充分發揮作用,最大限度地獲取政府信息,準確地報道給公眾,另一方面還要做好下情上傳的工作,把公眾對政府的施政意見快速報道反饋給政府,及時反映重要民情和重大社會問題,推動政府改革政治體制存在的弊端,實現上下信息暢通,推動社會矛盾的解決。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使社會全體成員各盡其能,各得其所,整個社會充滿創造活力,利益關系得到均衡和協調,管理體制和服務網絡健全、穩定、有序地運行,各種矛盾得到妥善處理。這是一種社會理想,也是一種具體目標,需要調動社會關系中各個方面的智力資源,共同努力參與,扎實有效工作。新聞媒體針對社會各種不和諧因素的出現,要從協調的角度出發,客觀地報道;面對不同的社會利益群體之間不同的利益訴求,用適當的方式進行正面教育、引導、幫助,疏通利益表達渠道,以人為本,鼓勵不同的社會利益群體在追求自身合法利益的同時共同營造協調合作的社會環境,共贏共進,為和諧社會的構建作出各自的貢獻。

五、先進文化的不懈傳播者

文化是一個社會的人們共同創造、共同學習和共同享用的知識、信仰、藝術、倫理道德、法律、價值和風俗的總和,是與自然現象不同的人類社會活動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的與非物質的產品。先進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是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精神動力和智力資源。我們黨從成立之日起,始終把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當作歷史賦予自己的神圣使命,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進程,努力建設和弘揚符合中國社會發展根本方向,反映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建設中國先進文化的最新實踐,是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它從思想上、精神上、行動上極大地解放和鼓舞了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在全黨和全國人民中形成了凝聚人心、統一意志的正確指導思想和共同理想信念。新聞媒體作為傳播先進文化的載體,如何從新聞媒體的行業特點和實際出發,找準傳播先進文化的支點,使自身的全部工作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相吻合,是每一個新聞媒體需要不斷探索和不斷研究的重要課題。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生產力的客觀反映和集中體現,是社會主義實踐的科學總結和理性升華,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長期積累與不斷發展的結晶,是我們黨保持先進性、不斷推進事業發展的根本保證。同時又為整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前進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鑒和智力參考。新聞媒體要努力發揮傳播先進文化的主渠道的作用,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占領思想意識與文化空間,把新聞媒體建成宣傳科學理論、弘揚社會正氣、塑造美好心靈、倡導科學精神的文化傳播陣地,提高先進文化傳播的能力,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六、媒體素養的開明倡導者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新聞媒體建設有了長足的發展,現在已有2100多家報紙、9000多家雜志,數以千計的廣播頻率、電視頻道,每年數以萬計的新增的圖書和電子出版物,發展迅猛的互聯網,媒體數量發展的速度之快,在世界上絕無僅有,加上國外媒體對中國媒體市場的躍躍欲試,構成了絢麗多姿的媒體世界。一方面極大地豐富了廣大受眾的文化生活,不斷滿足了廣大受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也給廣大受眾對媒體的認識與選擇,對媒體傳播內容的甄別與判斷,對媒體的使用與運作,增加了難度。一些媒體從業人員素質的良莠不齊,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利益最大化因素的影響,落后文化對媒體的侵擾,嚴重影響了媒體傳播的質量和文化品位。這對與媒體有著密切聯系的廣大受眾的生活質量產生了消極作用,特別是對青少年科學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造成了干擾和破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其任務之一就是要通過提高社會成員的認識與判斷能力,激發社會成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熱情,提高學習、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創造豐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來不斷滿足不同社會成員的合理的利益需求。新聞媒體無論是出于對社會的責任還是對自身生存的考慮,都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從業素養,自覺地在傳播中注入和諧社會的人文關懷,指導廣大受眾正確理解、積極享用媒體給自己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上帶來的方便,培養受眾對媒體信息的全面解讀和批判的能力,以及合理運用媒體信息的能力,真正為提高受眾的媒體素養服務。

隨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公眾的媒體素養和媒體素養教育將越來越受到重視,從根本上說,媒體工作者本身應該首先具備很高的媒體素養,才有助于公眾的媒體素養的培養和提高。飛速發展的網絡信息時代,任何社會個體都不可能離開媒體文化而存在,也正是在這樣對媒體文化使用、傳承與創造中,人的生命才得以漸進成長與豐滿,生命的自我價值意識才不斷覺醒和加強,生命存在的意義才不斷升華與豐碩。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社會的不斷完善,對人的媒體素養及全面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環境。社會話語權利的開放和發展,對廣大受眾健康的媒體批評能力的培養,對媒體信息資源的充分利用而自我完善的實現都將產生積極的意義。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共產黨不懈追求的一個社會理想,是中華民族各個群體意愿的一種共同價值取向,更是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一種必然要求。作為具備“喉舌”功能的新聞媒體,在這項復雜而偉大的系統工程建設中,應該正確對待自身的角色特征和角色期待,積極按照黨和人民對新聞事業發展的新要求,進一步加強新聞傳播內容的豐富性與形式的多樣性的和諧統一,注重新聞傳播的實效性,增強正面宣傳的吸引力,擴大新聞媒體的權威性和影響力,為保持社會文明進步和經濟健康發展做出獨特的貢獻。

〔作者單位:臨沂師范學院文學院新聞傳播系〕

參考文獻

①《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2004年9月19日。

②趙志立:《新聞傳媒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歷史使命》,《新聞與寫作》,2005年第4期。

③南振中:《為促進和諧和穩定營造良好輿論環境》,《中國記者》,2005年第4期。

④趙路平:《和諧社會中的媒介角色建構》,《傳媒觀察》,2005年第4期。

⑤袁貴仁:《馬克思的人學思想》,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