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弘揚人文精神

時間:2022-11-22 03:43:00

導語: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弘揚人文精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弘揚人文精神

社會的人文環境如何,對社會是否和諧有直接影響。在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需要大力弘揚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問題,是近年來理論學術界關注的熱點。所謂“人文”,是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所謂“人文精神”,是指一種超越動物性感性欲望和工具性功利的精神價值。孟子說,“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是指體現這種精神價值的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在西方,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高揚人性的時代精神。中西方主流文化都認為,這種精神價值是人區別于動物的特征。簡言之,人文精神是指人性、教養。它決定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利益觀,決定著社會的價值和倫理取向。它表現為道德,或者說是道德的依據。對人文精神定義的表述多種多樣,但不管如何表述,其內核要素都是人格精神。

當前,人文精神缺失的問題,應當引起高度的重視。人文精神的缺失由來已久,其認識上的根源,是因為長期以來儒家道德扼殺人的靈性,而近代的反孔批儒又助長了功利主義和物質主義。在現階段,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堅定不移的,但是,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急功近利、見利忘義大有市場,功利主義和物質主義有所抬頭,輕視人文建設的傾向有所加劇,人文精神滑坡,倫理道德弱化。在改革開放中,新價值、新規范、新道德的構建尚不如人意。在這樣的背景下,種種不講人性,不講人道主義精神,不尊重人的價值,無視人的尊嚴,甚至為了個人利益丟掉尊嚴、丟掉人格的惡劣現象時有發生。人文精神的缺失、滑坡,導致出現一定程度的人的異化、物化和獸化。因此,要有針對性地在政治、經濟、倫理等領域,大力弘揚人文精神。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繁榮和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提出:“在國民教育中加大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比重,不斷提高全民族的哲學社會科學素質。”這說明了黨對人文教育的高度重視。弘揚人文精神,要通過傳授人類積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閱歷經驗,使人能夠較好地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凈化靈魂。弘揚人文精神,目的在于教育和鼓勵人們追求理想世界、理想人格,高揚人的價值,追求人自身的完善,謀求個性解放,堅持理性,反對迷信和盲從,使人們的社會理想、生存意義、價值目標、自我實現得到升華,保持健康走向,從而提高全民族人文修養的水準和素質。

同志指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當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痹谶@一精辟論斷中,公平正義與誠信友愛都是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之一。人與人的關系,是最基本的社會關系。社會和諧必須處理好人與人的關系。這就要求必須堅持公平正義的原則,注重社會公平,搞好社會管理,體現社會關愛。和諧社會取決于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這就要求在人與人之間強調誠信友愛,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提倡“四個尊重”,即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從而使社會活力迸發,使社會更加公平、幸福、和諧。

人文精神的內涵核心是以人為本,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重視對人的處境的無限關懷,強調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在現今社會人文精神的缺失當中,主要的缺失是人的尊嚴的缺失。人的尊嚴的缺失最缺的就是誠實、信任、友愛。人文精神講究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注,而講究人的尊嚴和人格,就必須誠實、守信用、友愛,因為誠實、守信用、友愛是以對人的尊嚴、對人的尊重這種精神意識為基礎的。因此,只有大力弘揚人文精神,培養樹立誠信、友愛、寬容等各種美德,才能真正做到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