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社會是對社會主義認識的新突破

時間:2022-11-23 11:36:00

導語:構建和諧社會是對社會主義認識的新突破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社會實踐的重大理論成果,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人執政理念的重要升華,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基本問題的重大認識創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絕不是一種臨時性安排和一般性政策設計,而是今后較長一個時期中國社會發展的根本思路和總體戰略。

和諧社會是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認識的深化

盡管“和諧”是古今中外都比較關注的一個概念,但以此來定位一個社會,則是在科學吸收古今中外和諧思想精粹基礎之上的一種重大創新,其內涵與外延極為豐富和深刻。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之于社會主義的最為基礎的理論創新價值,就是實現了和諧社會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二者的成功銜接。

從本源上講,最初意義的和諧社會指的是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之所以充分肯定空想社會主義者關于和諧的一系列天才設想,同時又正式提出自己關于和諧社會的理論命題,就是針對現實資本主義的不公正、不和諧,建立一種克服資本主義內在弊病,超越不公正、不和諧的社會制度,以達到共產主義的必然王國與和諧境界。然而,社會歷史的實際發展進程一定程度上偏離了理論設計的原有軌跡,社會主義并沒有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首先取得成功?,F實的社會主義生產力基礎相對薄弱,普遍處于初級階段。中國就是一個典型例證。由此疑問自然產生: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和諧社會有無相容性?

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問題上最大的創新之處,就在于不僅從理論上,而且在實踐上,實現了和諧社會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內在銜接。之所以成功地做到這一點,主要基于兩大歷史法寶:一是我們黨從來都主張并且積極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二是我們黨從來都是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的統一論者。因此我們主張,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一種科學理論,又是一種科學實踐;既是一種崇高理想,又是一個歷史過程;既是一種遠大目標,又是一種具體任務。今天,我們就是要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狀態中積極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從而把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設想一步一步地變為現實。

實際上,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客觀地存在著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基本條件: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共產黨的領導,是堅強的政治保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日益強大,是堅實的物質基礎;馬克思主義根本指導地位的確立特別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不斷發展,是堅實的思想基礎,等等。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中國共產黨人既繼承傳統、又與時俱進,既堅持遠大理想、又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

當然,中國目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使現實的和諧社會的發育程度不可能達到高級的程度,但它同時又較好地具備了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從而為實現更高級的和諧社會準備條件。一方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積極體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與社會主義的內在規定相統一,和諧社會的原則要求和基本特征必然要貫穿于初級階段的整體部署和具體工作中,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必須體現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要求。另一方面,初級階段的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初級階段。正如社會主義本身要經歷不同的發展階段一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要經過不同的發展階段,才能達到較高程度。我們應當從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充分估計“應然”與“實然”的差距,依據生產力的發展程度,探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機理和實現途徑,確定切實可行的具體目標,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地構建和諧社會,為構建完善的和諧社會奠定基礎、積累經驗和準備條件。

和諧社會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涵認識的深化

從總體上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使社會和諧成為與社會主義基本政治框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居于同等地位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內涵的一個嶄新層面。也就是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充實創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并使其更加健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蘊含著“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兩大基本問題。作為一種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體系和科學實踐,它必須隨著形勢的變化,在不斷提出新任務、解決新問題中豐富發展。

在推翻“三座大山”、完成“三大改造”、實現制度革命的基礎上,以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從歷史的角度審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貢獻集中體現在政治制度的建設上。他立足中國實際,以人民當家作主為基本理念,以人民民主專政為基本制度框架,建立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并奠定了其后發展的政治基礎。今天我們的國體和政體,或者說,政治文明建設的基礎,就是當年奠定的。

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繼承既有歷史資源稟賦和政治制度框架,審視“”的歷史性錯誤,力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物質文明層面有重大的突破和進展。其最關鍵的問題是解決了經濟發展的體制難題。實際上,這是在關于社會主義政治構架的基礎上,著力解決社會主義的經濟體制和經濟構架問題。這一重大的歷史性課題,由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的付諸具體實踐。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改革開放的總體導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很好地解決了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體制的融合問題,并已取得巨大成效。

面對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國際背景,面對全面建設小康的發展新階段和歷史新任務,面對重大戰略機遇期和矛盾凸顯期的交織,新一屆黨中央科學而果斷地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如果連貫起來看,就不難發現:我們黨關于社會主義政治體制的設計,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形態構架,解答了社會主義政治治理的合理性、有效性問題;我們黨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設計,形成了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解答了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效率問題;我們黨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設計,形成了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理論及其指導思想,解答了社會主義的科學性、先進性?,F在,包含發展全面性、發展動力論、發展協調性,并且深刻體現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則著重從社會動力、社會發展、社會進步等層面進一步豐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內在的組成部分,解答了社會主義的社會價值取向和發展目標問題,既創新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社會平衡機制,也發展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動力機制。

和諧社會是對現代化建設戰略格局認識的深化

與以上關于社會主義問題的兩大方面相聯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命題的提出,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由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三位一體”深化拓展為包括和諧社會建設在內的“四位一體”。和諧社會內容的加入,為我們從更廣闊的視野來審視和處理現代化建設的各種問題提供了更完整、更科學的坐標系。

歷史地考察,改革開放的新階段,就是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為基本特征和基本任務展開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內涵,實質上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在黨的十二大上,我們黨提出了“三步走”的現代化建設戰略部署,并且提出了包括經濟富強、政治民主、精神文明在內的三位一體的現代化建設總體格局。直至黨的十五大,我們黨圍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目標,在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的基礎上,設計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綱領,它包括經濟、政治、文化三個方面的綱領,從而使“三位一體”的現代化建設格局更加明晰而深入。直至后來較長一段時間,我們黨關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格局,仍然是圍繞“三位一體”的總體目標展開的。進入新世紀,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和日益多變的國內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格局開始醞釀突破。我們黨順應歷史發展和時代變化的要求,在我國處于體制轉軌、社會轉型的特殊歷史時期,正式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命題,由此拓展深化了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格局。

一方面,我們黨面對史無前例的社會變遷,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就是,在經濟成份多樣化、利益關系多樣化的歷史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協調好多元力量之間的利益關系,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增添力量。這實際上就是要在解決經濟發展、政治發展和文化發展的基礎上,切實解決好社會發展進步這一歷史性課題。提出構建和諧社會,就是為了探索一種與此相適應的新的社會運轉、社會服務機制,就是為了形成一套與經濟市場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樣化相適應的新型社會治理模式。

另一方面,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構架已經展開,并在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各自應有的作用。但是,經濟發展、政治發展、文化發展中的各種問題仍然層出不窮。如何應對?顯然需要突破原有的思維。黨中央敏銳地意識到,現在迫切需要解決的,是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科學的社會治理問題和社會全面發展進步的問題。解決這樣一個問題,就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命題的提出,使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由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三位一體”,自然地擴展和提升為“四位一體”。

更為主要的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四位一體”格局的提出,為我們從更廣闊的視野來審視和處理現代化建設的各種問題提供了新的更為完整、更加科學的坐標體系。它并不只是量的增加,實際上是一種整體性思考方式和理念的確立,從而把治國理政的視野拓展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人等各個方面,并運用經濟、法律、行政、政策和道德等手段,統籌各種社會資源,綜合解決社會協調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