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學發展觀指導新農村建設

時間:2022-04-22 04:14:00

導語:用科學發展觀指導新農村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用科學發展觀指導新農村建設

科學發展觀規定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原則

用科學發展觀指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就要實現廣大農村地區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實現廣大農民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統一。為此,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踐中,我們必須牢牢把握以下四個基本原則。

第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要求。具體來說,就是要求一切從廣大農民的愿望和實際出發,把農民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尊重農民、依靠農民、激發農民的創業激情和首創精神,不斷創新農村體制機制,破除各種體制性障礙,不斷激發廣大農民群眾的發展活力;農民富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目的,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廣大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發展農村教育,千方百計提高農民素質;要以實現農民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維護農民的根本利益上來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廣大農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農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權益。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在實踐中政府要引導扶持,不能包辦代替,更不能違背農民意愿。

第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堅持全面進步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首先是要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改變農村落后的經濟面貌。經濟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前提和基礎。我國一些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滯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只有經濟發展了,農民的生活才能不斷改善,農民的全面發展才有堅實的物質基礎。必須把發展經濟放在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位置。通過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業的整體素質和綜合效益,促進糧食增產,增加農民收入,不斷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

同時,新農村建設在民主法治、精神文明和社會管理等方面也應有明顯的進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既需要雄厚的物質基礎,也需要可靠的政治保障、穩定的社會環境、正確的思想意識、良好的文化條件。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特別是要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切實維護農民的民主權利。促進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在教育、醫療等方面為農民提供優質服務。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倡導健康、文明、和諧新風尚。推動建立覆蓋整個農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證廣大農民共享文化發展的成果。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是經濟建設和物質文明方面的目標要求;鄉風文明是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方面的目標要求;村容整潔是社會建設方面的目標要求;管理民主是政治建設和社會管理方面的目標要求。在實踐中應當按照這些目標和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不斷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向前進。

第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堅持科學規劃因地制宜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切實搞好科學規劃,實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建設新農村,要結合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特點和人文環境狀況科學規劃,形成類型多樣、特色鮮明、風貌各異、多姿多彩,體現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由于各地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文環境有著較大差異,財政實力也不平衡,推進新農村建設必然起點有差別、進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因此,搞“千村一式”既不科學,更不現實。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應從自身實際出發,結合地區特色,發揮自身優勢,量入為出,量力而行,注重實效,扎實推進,不搞花架子,不搞盲目攀比,避免搞形式主義和形象工程,避免新農村建設運動化、短期化。發達地區經濟發展領先,在新農村建設中應加大力度,解決突出問題,為加快新農村發展做出表率;欠發達地區要積極學習發達地區先進經驗,但不要照搬照抄,要從當地實際出發,選準切入點,量力而行,注重實效,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例如,對于一些經濟狀況相對發達的村鎮,可以積極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提倡科技興農,鼓勵自主創新等;但對于經濟落后的農村地區,更要著力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基本的融資難、賣糧難、看病難、念書難等問題。

搞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規劃,一方面要求各地要搞好部署,做好規劃,整體推進,注意新農村建設中各項工作的統籌兼顧、互相配套,防止重復建設、分散投入。規劃編制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要充分考慮本區域的人口變化、土地變化、城鎮化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等因素。另一方面又要求各地積極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根據當地實際發展水平和農民群眾的現實需要,合理確定目標和任務。各地要及時將新農村建設中出現的典型加以推廣,充分發揮典型引導作用,處理好一般示范與個性特色的關系。新農村建設必須堅持立足本土鄉村人文,尊重本地區的傳統習慣和風格,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特色優勢。

第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處理好農業經濟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這樣才能確保農業資源的持續有效利用和生態安全,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耕地、林地、牧草地等土地資源相對短缺,一些地方出現了資源粗放利用,投入品利用率低,農村面臨污染、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進一步樹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以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和節能為突破口,大力加強節約型農業建設。充分利用土地空間,努力提高土地生態系統的綜合效益,充分利用降水和可利用的水資源,采取各種有效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要通過多種途徑維護農業生態環境的相對穩定,以實現農業系統總體上的高產、穩產、優質、節能和降低生產成本的綜合效益。堅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大力鞏固退耕還林、還草、還湖的成果,加強對林地、草地荒地、灘涂、濕地的依法保護。要讓農村地區有新鮮的空氣、潔凈的水、整潔的街道,最終走上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