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教育心得體會
時間:2022-09-30 05:13:00
導語:構建和諧教育心得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教育發揮著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作用。一方面教育的和諧發展是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另一方面社會的全面和諧又為教育的和諧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進程中,教育不僅要培養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數以千萬計的高級專門人才,也要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規模宏大的高技能人才隊伍,這樣才能適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形成教育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和諧局面。
構建和諧教育,就是要堅持用改革的辦法和發展的思路解決前進中的矛盾和問題,在教育發展目標上必須做出理性而現實的選擇?,F階段,教育發展和改革的任務都很繁重,要逐步解決存在的矛盾和問題,要認真處理好普及與提高、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數量與質量、發展與改革等幾個重要關系,這樣教育才能較好地適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
普及與提高的關系
普及與提高,二者不可偏廢。我們的目標是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九年義務教育,要在普及中提高,在提高中鞏固,不僅使每個孩子獲得均等的教育機會,而且要在促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中,讓更多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年,我國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目標。這一年,全國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達到85%。在一個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實現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具有里程碑意義。在此基礎上,又經過5年努力,到**年,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超過95%。至此,全國只有5%的人口地區尚未普九。
面對5%,我們不能掉以輕心。因為這5%全部集中在西部,攻堅任務相當繁重;這5%事關西部的孩子能否得到公平的教育機會。中央決定,把農村義務教育所需經費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證范圍,分項目、按比例由中央和地方分擔,**年、**年全面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雜費,并對家庭貧困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和寄宿生活補助?!?*”期間,中央和地方財政將新增農村義務教育經費2182億元,確保農村每個適齡兒童都接受義務教育。這是我國邁向免費義務教育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將根本改變農村義務教育不義務的尷尬局面。
目前,投入不足已成為西部地區普九攻堅的一個重大制約因素。在西部,不少地方把中央轉移支付的資金用于發放教師工資,學校沒有公用經費,無法正常運轉。東部一些地區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河北省滄州市所屬各縣**年實際撥付公用教育經費1551萬元,僅占應撥付的42.9%,**年實際撥付占應撥付的62%,有的縣甚至分文未撥。黑龍江省拜泉縣是個國家級貧困縣,**年該縣財政收入僅為1316萬元,教育系統人員工資7463萬元,只有依靠國家補貼,4334萬米校舍危房和120萬元“普九”欠賬無力修繕和償還。調研中,很多地方教育部門的同志談到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都很振奮,他們說改變了義務教育“以縣為主”的體制,經費由省級政府統籌,希望均衡安排義務教育經費的要求盡快得到落實。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關系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不存在高低貴賤之分。二者應互為補充、協調發展。在我國,鄙薄職業教育的觀念根深蒂固。這幾年,我們一方面為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困擾,一方面又面臨高技能人才奇缺的尷尬局面。據統計,我國高級技工僅占職工總數的5%,大大低于國際平均水平?!?*”期間,僅廣東省高技能人才缺口就達500萬人。應該看到,高素質勞動者和高技能人才,是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升級的直接推動力,職業教育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職業教育,說到底是一種就業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其目的是使無業者有業,使無業者樂業。當前發展職業教育,我們面臨著兩大任務:一是要引導城市廣大學生和家長克服鄙薄職業教育的觀念,確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觀念,不要千軍萬馬都去擠普通教育的獨木橋。二是搞好農民工的培訓?,F在,進入城市的農民工已達1.4億人,還有1億農村剩余勞動力等待轉移。切實提高這些農民工的素質,職業教育責無旁貸。在東海之濱的寧波職業技術學院調研,所見所聞,令人欣喜。幾年來,該院堅持走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新路子,在創新中形成企業生產實踐與學校理論學習相互交替的學工交替、把企業資源引入學校的項目化教學以及根據企業需要進行安排的訂單培養等鮮明辦學特色,實現了學生與就業崗位的零距離對接,畢業生深受企業歡迎,近年來平均每個學生都有3個以上崗位可供挑選,就業率接近100%。前不久,在教育部主辦的**中國高?!笮推髽I合作論壇上,寧波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唯一一所職業學院,與北大、清華等著名高校一同入選中國大型企業合作人才培養十大案例。該院被譽為職業教育的寧波模式。寧波職業技術學院的成功實踐充分說明,職業教育只要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面向市場,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是大有作為的。特別是中等職業教育,堅持面向農村,為提高廣大農民的職業技能和轉移就業能力服務,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智力支撐,前景十分廣闊。
數量與質量的關系
數量與質量的關系問題,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中面臨的新課題。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高校在校生只有16萬人,1998年達到640萬人,1998年擴招后駛入快車道,**年在學總人數超過2300萬人,成為世界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目前,我國有大學文化者達到6800萬人,名列世界第二。顯然,高等教育的發展,數量已不是最突出的問題。最近,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高校要適當控制招生幅度,穩定現有規模,切實把重點轉到提高質量上來。這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也是建設高水平大學和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需要。
毋庸諱言,很多高校在發展中仍面臨著資金不足的困擾,但一些高校的主要矛盾已不是缺少大樓,而是缺少學術大師和領軍人物。美國人口不到世界總人口的5%,但諾貝爾獎得主卻占全球獲獎總人數的70%以上,截至**年美國共有278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其中30%來自10所研究型大學。我國高校為什么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里既有體制原因,也有學者自身的問題。有的教授帶幾十個研究生,根本沒時間做學問;有的教授急功近利,熱衷于發文章;還有的教授耐不住寂寞,頻頻在媒體“亮相”。10年前,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教授回國鼓勵高校學者研究“龐加萊猜想”。遺憾的是,很多年紀較大的學者不愿意為此花很多時間,他們更愿意很快發文章,不想去做這個艱苦而有意義的一流工作。無奈,丘成桐去南方,找到中山大學的朱熹平教授。朱熹平教授和曹懷東教授整整奮斗3年,破解了這個偉大的數學猜想。這件事帶給我們深刻而有益的啟示:一個學者要做出成績,必須經受住時間和種種困難的煎熬。
我們的人才培養不能先是把青少年的創新能力扼殺掉,再要求他們把創新能力開發出來。在上海舉行的第三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院士講述了一個發人深思的故事:今年高考,中國科技大學在某省錄取了一名高分考生,但這個考生卻放棄了,原因是他所在的高中學校要他復讀一年再考北大、清華,學校承諾補償他10萬元。朱清時沉重地說,現在不僅學生在應試,社會也在應試,考生的成績甚至與校長的政績、地方政府的政績掛起了鉤。很多學生進入大學后,面對大學長期形成的灌輸式教育,繼續無緣于創新能力的發掘。因此,我們的人才培養必須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名教授要走上教學第一線,用全部熱情去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給他們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自學,絕對不能摧殘青年學生的創造興趣。
發展與改革的關系
發展是目的,改革是動力。在科學發展觀視野下,教育發展最終取決于人才培養的質量。拔尖創新人才匱乏,是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中國人才報告稱,我國人才綜合指數為0.35,在被調查的48個國家中居第37位。解決拔尖創新人才奇缺的問題,必須把人才培養切實轉到科學發展的軌道上來,堅持以改革促發展,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
當前,有兩項改革十分緊迫:一是建立現代學校制度。要理順政府、學校與社會的關系,明確各級各類學校的法律地位、培養目標和辦學自主權,逐步形成學校自主管理、自主發展、自我約束、社會監督的新機制。二是改革考試評價制度。義務教育階段,要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對學校、對教師和對學生的評價體系。中考、高考都應更加注重體現素質教育的價值取向,鼓勵學生全面發展,不能把他們導向重智輕德、重考試輕能力的軌道。自主招生的高校,要為超常人才、特殊人才打開方便之門,營造拔尖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年秋季開學,湖南大學將實行秋、冬、春、夏4學期制,旨在改變兩學期制下學習節奏較慢、課程設置不靈活、教學科研矛盾突出等問題。為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該校還將探索導師學生雙向選擇制、研究生個性化選課制、淘汰制以及學位論文盲審制,為創新型人才脫穎而出創造更為廣闊的空間。
- 上一篇:文選體會
- 下一篇: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思考
精品范文
10構建企業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