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體會
時間:2022-10-21 03:51:00
導語: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全會聽取和討論了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了在新的起點上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原則,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黨全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性文件。
全會研究了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若干重大問題,認為在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系統回顧總結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光輝歷程和寶貴經驗,進一步統一全黨全社會認識,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推動城鄉統籌發展,對于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全會突出強調,在國際形勢發生深刻變化、改革發展進入關鍵階段的新形勢下,必須毫不動搖地推進農村改革發展。
學習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首先要充分認識當前的形勢和任務特別是經濟形勢。當前,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加劇,全球經濟增長明顯放緩,國際經濟環境中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多,國內經濟運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積極應對挑戰。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國自己的事情辦好。要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推動科學發展,堅定信心、冷靜觀察,多管齊下、有效應對,采取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著力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保持經濟穩定、金融穩定、資本市場穩定,保持社會大局穩定,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繼續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學習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其次要深刻理解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重要性。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從134元增加到4140多元,貧困人口從2.5億減少到1479萬。農村飲水工程和水利、公路、電網等方面的建設突飛猛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免費義務教育、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接連實施,廣大農民享受到越來越多的公共服務。村民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廣大農民實現了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開創了農村基層民主政治新局面。但在在看到30年農村改革發展成就的同時,也應當清醒地認識到,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尚面臨諸多問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擴大,城鄉二元結構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農業面臨市場和資源環境等約束的形勢嚴峻,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求平衡壓力增大;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仍然偏低,等等。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系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全局,關系全面建設小康宏偉目標順利實現,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進,是農業、農村、農民工作的總抓手,必須作為戰略任務抓緊抓好。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是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客觀要求,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增加農民收入、提高我國農業整體素質和競爭力的根本保障,是打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物質基礎的必由之路,必須作為基本方向長期堅持。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是破解農業、農村、農民工作難題的根本出路,是推動城鄉生產要素優化組合、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根本舉措,是縮小城鄉差別、實現城鄉共同繁榮的根本途徑,必須作為根本要求認真落實。
一個戰略任務,一個基本方向,一個根本要求,三者是有機聯系的整體,相輔相成,不可偏廢。一定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全面把握,牢牢抓住,相互配合,協調推進。
思路源于認識。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這是被歷史和現實一再證明了的真理。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今天,仍然有必要進一步統一全黨全社會的認識,為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推動城鄉統籌發展,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勝利,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思路決定出路。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到2020年農村改革發展的目標任務,描繪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為凝聚億萬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一步指明了前進方向。這些目標任務,既鼓舞人心,又艱巨繁重,能不能實現好、完成好,關鍵在于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能否全面把握好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總體思路。
我們一定要從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高度,深刻認識加快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做好工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認識統一了,思路理清了,才能自覺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農業基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堅持保障農民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才能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開創農村改革發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