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文化建設心得

時間:2022-11-28 06:38:00

導語:和諧文化建設心得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和諧文化建設心得

推進和諧社會建設,一項基礎性、先導性的工作就是著力建設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踐相適應的和諧文化

編者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和長期的戰略任務,既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和堅實的政治保障,又要有強大的精神支撐和良好的文化條件。這就要求我們在積極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的同時,大力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教育事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大智力支持。下面一組文章圍繞“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智力支持”這一主題,約請專家與官員,從文化、教育、管理等方面進行了理論與實踐上的探討與交流。

和諧文化的提出,反映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實要求,體現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和把握達到了新的歷史高度。

構建和諧社會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形態,和諧文化在本質上是和諧社會實踐在觀念上的反映

社會發展本質上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也是一個深刻的系統工程。和諧社會建設是經濟、政治、文化的有機統一。和諧社會倡導“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反映著一種重要的價值理念,即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全面落實中央關于和諧社會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大力推進和諧社會建設,一項基礎性、先導性的工作就是著力建設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踐相適應的和諧文化。和諧文化重在為和諧社會提供精神動力和思想道德基礎。

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和諧文化是和諧社會建設實踐在人們頭腦中的集中反映,其理論支撐和現實指向是科學發展觀。現實情況表明,和諧文化建設已經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當務之急。眾所周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過28年的急劇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暴露出能耗高、污染大等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矛盾和問題。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生產與消費,人與自然的矛盾空前尖銳。如何認識并妥善處理好經濟與社會、沿海與內地、城市與鄉村、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必須面對和認真解決的時代課題。這其中,社會思想道德層面的變動尤為劇烈——傳統的道德規范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原有的一些指導人們行為的重要道德規范和價值觀念在不少人那里日趨淡漠,有的甚至直接被拋棄,與此同時,與蓬勃興起的市場經濟相適應,價值多元化逐漸成為社會文化生活領域的重要趨勢。在這一背景下,各種思想和價值觀念良莠并存,相互激蕩,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實踐行動。面對這種空前復雜、動態的思想文化狀況,如何使其既相互依存,又沿著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進步的軌道有序運行,無疑是當前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現實課題。

以科學發展觀為直接理論來源和價值內核的和諧文化,為解決我國思想文化領域面臨的諸多現實問題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在這方面,同志提出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以其徹底唯物主義的態度,以及鮮明的價值導向,彰顯出了強烈的實踐意義,為從根本上整治當前社會道德價值規范扭曲乃至理想失落等弊病,確立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適應的主導價值體系,切實樹立良好社會風氣,明確了基本規范,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和諧文化體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先進文化的當代形態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要求和觀念反映。馬克思列寧主義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理論基礎,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際相結合的產物——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是社會主義現階段文化的靈魂和旗幟。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歷史時期,由于面對的時代課題和實踐要求不同,因此有著不同的時代內涵和現實形態。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實踐的具體情況,提出文化建設的目標、原則和要求,不斷豐富和拓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涵,努力發展繁榮先進文化,是不同時代面臨的共同任務。

和諧文化就是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著眼發展繁榮先進文化,著眼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從改革開放28年來的文化建設實際出發,為和諧社會建設提供強大精神動力、思想保證和道德基礎,是現階段鮮明的文化建設旗幟和原則。

和諧文化反映了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本質特征和根本要求,對處理好馬克思主義與非馬克思主義、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等矛盾關系,提供了科學的理念和強大的精神。由此可以說,和諧文化植根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深厚實踐,適應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發展到歷史新階段的實際需要,反映了億萬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內在要求,代表了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先進文化的當代形態。

和諧文化的提出,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認識和把握達到了新的境界,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所具有的高度文化自覺

社會主義是人類歷史上最輝煌的事業,需要人們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從實踐中不斷去探索和總結,以獲得更多的歷史自覺。中國共產黨自從有了馬克思主義這個偉大的指導思想,在認識和把握客觀規律方面獲得了高度的歷史自覺,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得到了質的飛躍。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運動、制度和觀念的集中反映和深刻體現。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在領導經濟、政治和社會建設的同時,始終把文化建設擺在關乎全局、關乎根本的位置來抓,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進行了艱辛的探索。從的“二為”到“雙百”方針,從鄧小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論到“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三代領導人一脈相承,他們提出和制定的文化建設路線、方針和政策,指引和推動中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蓬勃發展,從中貫穿和反映著中國共產黨自身具有的高度文化自覺。

和諧文化無疑是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在充分繼承前人文化建設指導思想的前提下,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深入分析和全面把握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實際情況,著眼于不斷鞏固社會和諧的思想基礎,提出來的新的文化建設指導原則和戰略方針,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與把握達到了新的境界,是我們黨所具有的高度文化自覺的鮮明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