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業務計劃方法
時間:2022-11-30 11:33:00
導語:商業銀行業務計劃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總體發展目標的設定
從銀行管理者的角度,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投資者的目標被進一步細化為資產(表內資產、表外資產)規模,資產質量和盈利能力(風險調整后的資產利潤率)等等。
1.確定總體目標的因素分析
確定總體發展目標的核心是增長率,需要考慮外部的經濟形勢、考慮銀行管理層可以控制的因素,考慮股東控制的因素,考慮配套的資源安排。根據考慮因素的不同,年度計劃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年度經營計劃,主要考慮外部經濟形勢和配套資源安排;二是年度發展規劃,主要考慮內生的增長因素和股東的策略。
2.必須考慮的約束條件——內部因素
(1)資產質量:這是實現業務增長的最基本的約束條件,沒有質量的增長,等于是沒有增長。在市場競爭日益慘烈的今天,商業銀行要想不被淘汰,新增的資產質量必須達到國際領先銀行的水平。此外,對于歷史遺留的不良資產,也要千方百計進行處置。
(2)盈利能力:在人民銀行繼續保持利率管制的情況下,不斷提升盈利能力仍有實際的內涵,這里不僅僅是對資產質量的控制,而且包括嚴格的撥備制度、節約使用經濟資本、降低非利息支出、增加中間業務收入占比。當前,除了上市銀行執行了比較嚴格的撥備制度之外,其余銀行實質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撥備不足;在包括四大銀行都在醞釀上市的情況下,節約使用經濟資本意義重大,這其中重要的一個環節是建立按照風險調整資產后的收益率(RoRAA)進行利潤考核的制度。
(3)產品支持:無論是資產、負債還是中間業務,從價格、品牌、包裝、設計、營銷、市場響應等方面,都必須保持與同業平均水平相當的速度。核心是響應速度和價格水平,響應速度包括交易前的準備時間要短、交易本身要盡可能地方便快捷。
(4)網點布局:同樣是追求盈利,對于不同規模的商業銀行,網點布局具有不同的含義。四大銀行的主要問題是在收縮中完善布局,股份制商業銀行的主要問題是在擴充中完善布局。這是因為,在人民銀行繼續保持較高的存貸利差情況下,外延式的擴張仍然是提升商業銀行競爭地位的有力手段。不過,四大銀行網點布局與行政區域的結合過去緊密,股份制商業銀行由于資本金的約束與發展的年限,仍然處于規模不足階段,許多重要的經濟區域和城市還沒有進入。
(5)人力資源:人力資源的競爭是人世以后中國銀行業面I臨的最核心的威脅。當前,不僅在中外資銀行之間存在著對高素質人才的競爭,中資銀行之間也存在著激烈的爭奪。在涉及銀行的各種媒體上面,中資銀行招聘支行行長和客戶經理的競爭非常激烈。
3.必須考慮的約束條件——外部因素
(1)投資者的偏好。隨著越來越多的商業銀行上市,投資者評價商業銀行的績效將更多地考慮資本充足率,盈利水平和資產質量,當然規模的發展也很重要,但必須保持四者的協調發展。
(2)客戶偏好。監管當局和投資者的態度也將影響客戶的態度。如果商業銀行的發展不能獲得這兩者的好評,也難以贏得客戶的支持。
(3)監管當局的偏好:今后,銀監會考核商業銀行的經營績效,主要評價資產質量和盈利水平,這對未來商業銀行的發展策略將發生重要影響。
(4)同業的發展。同業增長速度對本行的發展速度目標設定有重大影響,但不能簡單地將自己的增長目標設置在同業平均水平或者更高的速度,因為有很多的前提條件。
二、指標體系的設定
1.按管理項目的分類指標類別可分為五個大類:績效和成果的“效益指標”,比如利潤總額,風險調整資產后的收益率第二類是反映經營的過程和發展潛力的“業務指標”,比如存款日均余額、貸款日均余額等等;第三類是反映資源使用情況或者資源配置情況的“費用指標";第四類是反映資產質量情況的“質量指標”,當前主要是反映表內外信貸資產質量情況,在適當時候,可以擴展到信貸資產和非信貸資產的質量隋況第五類是反曉行發展策略和對分行控制過程的“結構指標";這五類指標的設置,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商業銀行的過去財務績效和未來發展潛力,可以引導業務發展部署。需要注意:
(1)“效益指標”和“質量指標”有包含關系,因為考核的效益,是要嚴格按照信貸資產的風險狀況計提呆賬準備金。但是,考慮到資產質量的極端重要性,重復設置也是必要的。
(2)在計劃編制過程中,后四類處于主導地位,第一類處于被動地位。后四類確定了,自然就能夠得出“效益指標”。從這個意義上講,單純講“以利潤為中心”是沒有意義的,沒有過程,哪有結果。
(3)理論上講,還應有一類“管理指標”,反映相關部門的管理能力和管理實際,但從操作上考慮,是否需要引入需要考慮各個商業銀行的實際情況,比如“重大案件一票否決制”等等。
2.按控制方式的分類:“監控性指標”和“監測性指標”
“監控性指標”是“監測并控制”,比一般所講的“指令性計劃”含義更為廣泛。“監測性指標”不同于“指導性指標”?!爸笇灾笜恕笔莾H供參考的含義,不具有約束力,“監測”是“檢測并監管”,含有當監測對象的行為不符合約定的規范時,進行調整和控制。這兩種指標的劃分,進一步細化了“過程控制”對“發展方向”的指引。
三、指標制訂的原則
1.戰略指導原則
計劃是戰略的規范化、過程化實施。而規范化和過程化,是通過具體指標的制定和監控來進行的。舉例來說,如果某商業銀行的信用卡戰略定位是向高中端客戶提供高價值服務,那么,在具體的計劃指標制定中,就必須明確地界定高中端客戶:是依據對本行的利潤貢獻,還是依據客戶自身的經濟實力;并且,需要具體提出高中端客戶的發展目標:如新增數量等等。
2.區域協調原則
根據商業銀行所處的不同經濟區域的GDP增長速度和金融資源增長速度情況,確定該經濟區域內分行的基準增長速度。在此基礎上,根據其擁有的資源數量,包括網點數目、人員數量、工資總額進行調整。
3.投入產出配比原則
投入和產出的配比,是一個易于理解但難以操作的原則。通常的投入包括三個內容:一是資本性質的投入,比如開設分行,需要按照監管部門的要求撥付營運資金,需要購置或者租賃營業場所,二是用于日常維持性質的投入,比如一旦決定在某個分行開辦房地產信貸業務,則不論是否真正開辦了業務,有沒有利潤,都需要支出一定的費用,比如辦公費用和人頭費用,三是與業務本身聯系精密的開拓費用,比如廣告費、宣傳費等等。由此可見,投入本身與產出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系,尤其是當期聯系。而制定計劃和執行計劃的雙方,都有動機制定明確或者不明確的游戲。規則明確就會喪失討價還價的機會,不明確則增加了交易成本。
4.行內比較與同業比較相結合的原則有兩層考慮:一是在設定經營目標,如資產利潤率、中長期資產占比時、規模增長速度時,要根據同業水平確定;二是在“秋后算賬”、評價經營績效時,要考慮各個分行在行內排名的次序變動和在當地排名的次序變動。
5.本外幣分離的原則
我國仍然是貨幣管制的國家,本外幣不能自由兌換,同業的產品,單純是貨幣的不同,就具有完全不同的特性。因此,任何產品線的計劃,都必須制定本外幣分離的原則。比如,2003年9月末,我國人民幣存款比年初增長18.71%,但同期,外幣存款的增幅為-1.70%。這是由于隨著國內經濟的快速增長,人民幣存款也快速增長,但由于人民幣升值預期和本外幣的利率差異等原因,企業和居民保留外匯意愿下降,結匯意愿增強,因而在存在游資進入的情況下,外幣存款仍然下降。
- 上一篇:撰寫金融案例研究體會
- 下一篇:理財報道技巧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