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政績觀評判干部政務
時間:2022-12-15 09:10:00
導語:正確的政績觀評判干部政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政績觀,是干部在履行職責、追求政績過程中所持的根本認識和觀念態度,它直接反映從政的價值取向,是創造政績的思想基礎。有什么樣的政績觀,便有什么樣的政績,用什么樣的政績觀評價干部政績,便有什么樣的干部。因此,干部的政績觀正確與否,不僅影響到單位、部門、地方的順利發展,也會影響到干部、班子、隊伍的健康成長,乃至黨的事業的興衰成敗。用正確的政績觀評判干部政績,有利于引導干部樹立正確的群眾觀,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把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追求政績的根本目的;有利于促進干部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把實現區域內經濟社會、自然與人的和諧發展作為創造政績的重要內容;有利于促進干部形成正確的實踐觀,堅持憑實績論英雄,把重實干、求實效作為實現政績的根本途徑。
用正確的政績觀評判干部政績,就要堅持用群眾的觀點看政績,準確把握政績“為了誰”的問題。政績為誰而樹,是檢測和衡量干部政績的試金石,是為干部政績“定性”的根本尺度。離開了人民群眾的政績是虛腳的政績,偏離了廣大人民群眾利益需求的政績是虛假錯誤的政績,甚至是敗績。用群眾的觀點看政績,就是要看干部創造的所謂政績,主觀上是否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愿望和需求,客觀上是否為廣大人民群眾解決了問題、創造了利益?,F在一些干部搞工作、想問題,不是從群眾的需要出發,去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而是把心思用在揣摩迎合領導的意圖上,如何讓領導滿意高興,這也是許多虛假政績工程、面子工程屢禁不止的根源。這些干部追求“政績”的目的,是為了給自己立碑留名,為自己加官進爵。因為急著當官、出“政績”而心浮氣躁,表現在工作中重“顯績”輕“潛績”,重眼前輕長遠,重局部輕全局,熱衷于“顯山露水”、做“表面文章”、玩“數字游戲”,甚至于弄虛作假,搞虛假政績,欺世盜名,危害社會,傷害群眾,損害黨和政府形象。因此,對干部的政績,首先要加以考察和甄別的,就是創造政績的出發點和利益歸宿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善于從事物的普遍聯系中透過現象看本質,自覺地堅持民本思想,把群眾滿不滿意、高不高興作為評判干部政績的根本標準,把群眾公認原則貫穿于政績考核的全過程。政績“利了誰”、“損了誰”,群眾心里最清楚,也最有發言權。政績考核必須暢通民意表達渠道,擴大社會參與,推行考核公開,形成廣泛監督。要改變過去以內部考核為主、上級對下級考核為主的做法,實行開放式、“倒金字塔”式的考核辦法,推行政績公示制,把考核過程和結果向社會公開,廣泛接受群眾評議和社會評價;探索建立干部政績群眾一票否決制,完善相關評議程序辦法,逐步實現干部考核主體下移,變領導認可為群眾認同,剛性推進政績“民本位”意識。
用正確的政績觀評判干部政績,就要堅持用全面的觀點看政績,準確把握政績“優與劣”的問題。真正的政績,應是符合黨和國家政策法規的政績,是群眾需要的政績,是沒有后遺癥的、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政績。一段時間以來,由于多種原因,一些地方在干部政績考核中,簡單地把政績與GDP的增長、招商引資、財稅入庫等幾個經濟指標劃等號,片面強調經濟增長速度,導致一些干部不切實際,不顧民力,不計長遠,盲目上項目、辦企業、搞投資,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復建設,給后任和一方百姓留下沉重的包袱。還有一些地方考核評價政績,往往只停留在就績論績的層面上,對干部德、能、勤、績、廉等方面的情況缺乏綜合考察分析,因而一俊遮百丑,一個亮點掩蓋了一堆問題,導致政績考核失真,用人失誤。事物聯系的普遍性原理告訴我們,必須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全面看待政績,防止主觀片面性。我們的事業是全面發展的事業,干部創造的政績也應該是全面的政績。用全面的觀點看政績,就是既要看經濟指標,又要看社會指標、人文指標和環境指標;既要看城市變化,又要看農村發展;既要看當前的發展,又要看發展的可持續性;既要看經濟增長的總量,又要看人民群眾得到的實惠;既要看“顯績”,又要看“潛績”;既要看主觀努力,又要看客觀條件。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改進政績評價和考核辦法。在指標設置原則上,要善于提綱挈領,抓住重點,防止指標面面俱到,過多過濫;內容上要全面科學,綜合反映經濟與社會、自然與人的全面協調發展,防止片面以經濟指標“論英雄”;標準上,既要重數字,又不能唯數字,防止片面以數字論“成敗”;方式上,要注意客觀分析顯性政績與隱性政績、個人政績與集體政績、現任政績與前任基礎、主觀努力與客觀條件、現實成效與長遠發展、物質成果與精神成果的關系。另一方面,政績是考核干部的一個重要標準,但不是唯一標準。在突出干部工作實績的基礎上,還要按照德、能、勤、績、廉即思想政治素質、組織領導能力、工作作風、工作實績和廉潔自律等幾個方面來綜合考核。唯有如此,才能比較全面地考核認定一個干部。公務員之家
用正確的政績觀評判干部政績,就要堅持用實踐的觀點看政績,準確把握政績“得與失”的問題。實踐的觀點,是認識論首要的基本的觀點,政績作為“客觀反映主觀”的產物,是在社會實踐中創造的,判斷一項政績的真與假,優與劣,還必須回到實踐中去,通過“主觀見之于客觀”的行動,才能得到證明。因而,考核干部政績,不僅要看結果,還要看其政績實現的實踐過程。任何一項政績的取得,都必須要付出一定的行政成本,投入一定的物力、人力和財力。政績應是扣除這些投入之后的“凈值”,考核干部政績,必須認真分析和計算這個“投入產出比”。有的單純從結果上看成效很大,但其形成的過程卻耗費了大量的人財物,其成本已遠遠超過產生的效益;有的從局部來看有一定貢獻,但卻違犯了國家的宏觀政策和法律法規,不符合依法行政的要求;有的從上面看工作有一定起色,但卻損害了農民群眾的利益,在群眾那里影響很壞;有的從眼前來看有一定利益,但卻損害了長遠利益,與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相違背,等等,都需要我們從創造政績的實踐中去加以考察和鑒別。因此,對干部政績的考核,必須貫穿于干部判斷、決策和實施某項工作的過程之中,從靜態的結果追溯動態的過程,通過過程考核引導干部在追求政績時講成本、求效益、重實效,正確處理好發展的速度和質量效益的關系,正確處理好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保護資源環境、依法行政的關系,正確處理好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的關系,正確處理好眼前利益和長遠發展的關系,促進以正確的政績觀實踐好科學的發展觀,樹立實實在在的政績。
- 上一篇:初中生化學實驗操作興趣激發論文
- 下一篇:鄉鎮發展黨員實施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