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個人體會3篇

時間:2022-04-15 09:06:31

導語: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個人體會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個人體會3篇

第一篇

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集中解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問題,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突出問題最有效的路徑。

按照水保局《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實施方案》的具體安排,我通過參加局支部黨員及單位職工集中學,深入學習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同志的《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反對本本主義》、《尋烏調查》、《興國調查》、《長岡鄉調查》,《習在正定》、《同呼吸才能心相印》,縣委蘇傳輝書記、縣委羅瑞華副書記在全縣《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教育活動動員部署會上的講話》、《縣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實施方案》、《中共縣委關于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意見》;深刻理解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和黨的群眾路線的豐富內涵,以及新形勢下做好群眾工作的基本方法和要求。通過參加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集中學習,自己深感解決當前存在的“四風”問題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深刻領悟到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的豐富內涵和重要意義。

首先,思想上深受觸動。我作為一名黨員參加集中學習,思想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禮,既提升了境界,又深受教育。作為一名機關干部。應該清醒認識到,工作方法就是要堅持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深入基層一線和群眾,傾聽真實聲音,了解真實情況,實事求是地為基層群眾服務,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為全縣生態文明建設獻計獻策。

其次,要堅持知行合一。知易行難,貴在堅持。人民群眾是我們智慧和力量的源泉。我們要拜人民為師,向實踐學習,做到接地氣、增底氣。工作必需有壓力,才能有動力,只要自己始終保持嚴肅恭敬的態度、時刻錘煉自己的黨性覺悟、嚴格規范自己的行為舉止,就能夠勇于承擔、變壓力為動力,就能夠用人格的力量、求真務實的作風、埋頭苦干的行動凝聚人、影響人,實現崗位的角色要求,做好本職工作。

第三,要堅持廉潔奉公。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與建章立制結合起來,切實加強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一是做好人。我一定始終堅持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做到以德立身、以己正人,虛心學習、容人容事,用品德和修養團結同事,用真誠和真心換取支持,用服務和關愛贏得群眾,干領導滿意的事,做同事放心的人。二是做好事。只要想做事,會做事,就能夠做成事。我一定做到專心謀事、傾心干事,注重協調、精于合作,慎于語言、敏于行動,與領導合心、與同事合力,恪盡職守,帶頭實干,圍繞自己的本職工作,認認真真抓落實,不與領導講價錢,不與組織添麻煩。三是修好身。作為一名黨員干部,不論環境如何變化,堅守人生底線,不做不該做的事,不到不該去的地方,不為物誘,心如止水,淡泊名利,堂堂正正做人、本本分分守紀,無愧組織、無愧群眾。

總之,堅持群眾路線,不僅要內化于心,達到融會貫通,更要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我將繼續以黨章為鏡,以先進典型為鏡,以史為鏡,聯系思想和工作實際進行深刻反思,以高度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剖析自身問題,轉變工作作風,牢牢把握“科學發展、加快發展”的指導思想,通過教育實踐活動取得的成效,為促進我縣水土保持事業健康發展“添磚加瓦”。

第二篇

1981年6月中央作出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簡明地將群眾路線概括為“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群眾路線不僅僅是領導和工作方法問題,而且還涉及到政治哲學的基本問題,人民群眾的地位、黨的性質、黨和群眾的關系等。作為一個包含諸多因素的綜合體,群眾路線涉及世界觀、認識論和工作方法論,它體現了政治原則與領導方法的統一;政策制定與政策執行的統一;認識功能與利益表達的統一。在群眾路線的兩個基本組成部分中,群眾觀點顯然居于更為基本的位置?!白鳛轭I導方法和工作方法,群眾路線是以群眾觀點為指導思想的。要貫徹群眾路線,必須樹立群眾觀點。沒有明確的群眾觀點,就不會有真正的群眾路線。換言之,群眾觀點是群眾路線的核心所在。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創造性地運用到黨的全部工作中形成的根本工作路線,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的方法論,是思想活的靈魂的一個基本方面,是黨的根本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的主人,人民群眾必須自己解放自己;黨必須傾聽群眾的意見、了解群眾的要求、集中群眾的智慧,形成正確的理論和政策,然后,再宣傳群眾、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在人民群眾的實踐中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辯證法和歷史唯物論:馬克思論述:“歷史活動中,英雄人物是劇作者,人民群眾是劇中人”?!叭嗣袢罕娛侨祟悮v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物質財富、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

群眾路線是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馬克思的群眾路線在中國的發展。一九三四年,在瑞金,提出“我們現在的中心任務是動員廣大群眾參加革命戰爭”,“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只有這樣,我們號召群眾參加革命戰爭才是“能夠的,完全能夠的”。一九三七年,在延安,提出“我們的正確的政治方針和堅固的團結,是為著爭取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個目的”。一九四三年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中指出:“在我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是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群眾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一九四五年,在為中共中央起草的對黨內的指示中,提出“軍隊應當從每個指戰員的思想上解決問題,使他們徹底認識擁政愛民的重要性”。一九四七年,在重行頒布中國人民解放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訓令中,提出“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不打人罵人”“不損壞莊稼”等正確對待群眾的要求。對群眾路線還有描述:“共產黨是為民族、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它本身決無私利可圖”;“我們黨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黨的各項工作的出發點是“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

黨的主張和政策都要適合人民的利益,“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我們任何一項政策的正確性都必須由群眾來檢驗”?!澳苁谷嗣袢罕姷玫秸鎸嵉睦妫攀呛玫臇|西”。

“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鄧小平對黨的群眾路線的論述;“中國共產黨的含義或任務,如果用概括的語言來說,只有兩句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以人民利益作為每一個黨員的最高準繩。這一思想是我們黨同一切剝削階級政黨的根本區別,也是我們黨之所以能夠戰勝一切艱難險阻,不斷取得勝利的力量所在”。

對黨的群眾路線的論述。“三個代表”中,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拔覀凕h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代表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除了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以外,沒有自己的任何私利”。

對黨的群眾路線的論述;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必須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堅持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

對黨的群眾路線在行動上有一系列的舉措:“中國夢我的夢”是全中國人民的夢,十三億中國人都在挖掘自己的美好夢想,由此找到了自己未來的方向。各級政府機關單位反對鋪張浪費的大浪潮,突擊花錢、超標準公務接待、公款旅游、超標配備公車、建豪華辦公樓、單位發放過節禮品……這些廣受人民群眾看不慣的不良風氣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隨之而來的是黨政機關從嚴從簡、降低公務活動成本、嚴格按程序辦事的良好作風。隨著政府機關的深度改革,過度包裝的禮品下架了,逢年過節的禮品沒了市場,高檔會所們也漸漸地轉行了,連年底的明信片、臺歷這么小的事都過問了,在政府機關看不到各部門所印發的堆積如山的臺歷及過年的明信片了。同時,重拳懲治腐敗,鐵腕糾正“四風”,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帶領全黨努力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聯眾,以高密度的數量將那些讓群眾不放心的“領導”清理出黨的隊伍,不管是部級還是廳級一個都不手軟。下慶豐吃包子,南羅鼓巷里看街坊,這些親民路線,不得不說,是將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放在第一位的,他的出行感動了中國的每一位同胞。這些舉動讓我們感覺中國的領導是“夠得著摸得著”的,離大家是那樣的近。又提出了“三嚴三實”:“各級領導干部都要既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嚴以修身,就是要加強黨性修養,堅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覺遠離低級趣味,自覺抵制歪風邪氣。嚴以用權,就是要堅持用權為民,按規則、按制度行使權力,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權、不以權謀私。嚴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獨慎微、勤于自省,遵守黨紀國法,做到為政清廉。謀事要實,就是要從實際出發謀劃事業和工作,使點子、政策、方案符合實際情況、符合客觀規律、符合科學精神,不好高騖遠,不脫離實際。創業要實,就是要腳踏實地、真抓實干,敢于擔當責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決問題,努力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做人要實,就是要對黨、對組織、對人民、對同志忠誠老實,做老實人、說老實話、干老實事,襟懷坦白,公道正派。要發揚釘釘子精神,保持力度、保持韌勁,善始善終、善作善成,不斷取得作風建設新成效?!闭畡諏嵙?,政府親民了,政府辦事兒了,老百姓心里踏實了,老百姓臉上露出了笑容,老百姓嘴上也沒有了怨言,老百姓為黨和政府豎起大拇指。

因此,“心無百姓莫為‘官”。

堅持群眾滿意的唯一標準,必須始終堅持“群眾第一”、“群眾至上”的原則。新時期的群眾路線是要各級領導干部真心真意的和老百姓交朋友。主動深入到群眾中去,做群眾的知心朋友,把群眾當成我們的親人,把老百姓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作為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新時期的群眾路線不是簡單的送溫暖,是要各級領導時刻關注大眾民生。想群眾之所想,憂群眾之所憂,解群眾之所難,真正的為老百姓做實事,真切的為百姓排憂解難。

身入群眾,關注民生。就是要走出機關,走出文山會海,撲下身子、放下架子,到群眾中去二要深入群眾,解決民困。心入群眾,維護民利。就是要帶著深厚的感情,真心實意地同群眾交朋友,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時刻把群眾的冷暖疾苦掛在心上。

古往今來,許多有作為的“官”都以關心百姓疾苦為己任。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到鄭板橋的“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從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到于謙的“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深林”,都充分說明心無百姓莫為“官”。

我們是黨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一定要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以“天下大事必做于細”的態度,真心誠意地為人民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要抓實做細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每項工作,努力辦實每件事,贏得萬人心。

“樹政績的根本目的是為人民謀利益”。

能否堅持求真務實,為人民群眾真心誠意辦實事,堅持不懈做好事,盡心竭力解難事,與領導干部的政績觀、發展觀是否正確、是否科學有密切關系。

對領導干部來說,為一方經濟社會發展,為一方百姓造福,應該有政績,也必須追求政績。共產黨人的政績,就是做得人心、暖人心、穩人心的事,就是解決群眾最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樹政績的根本途徑是將人民群眾的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結合起來,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腳踏實地地工作;樹政績的根本目的是為人民謀利益。一個干部樹政績如果是為了給自己留名,替自己立碑,為自己邀官,這樣的干部就根本做不到求真務實,根本不可能對群眾負責,根本不可能專心致志抓落實。當然,政績觀與發展觀緊密相關。科學的發展觀引導正確的政績觀,正確的政績觀實踐科學的發展觀。一定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正確的政績觀和群眾觀,努力在為民動真情、謀利出實招中,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落到實處。

希望黨的各級領導和各級政府“官員”能夠堅持不懈,實實在在地堅持走群眾路線,為老百姓謀福利,建設和諧美好的“新中國”。

第三篇

為響應黨的十八大號召,我單位于3月5日開展了以推進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主題的學習教育動員大會。我們由領導帶領學習了局制定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實施方案》,并就如何推進黨的群眾路線,改進作風,密切聯系群眾做了重要講話和部署。

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路線,它要求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因此我們要在圍繞黨的先進性、純潔性的前提下,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提高做好新形勢下群眾的工作能力。

首先是要高度重視抓好落實。要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觀點,虛心向人民學習,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始終站穩群眾立場,堅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把群眾滿意作為檢驗工作的第一標準,切實增強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自覺性和堅定性,一步一個腳印,扎實抓好落實。

其次是要加強勤奮務實的作風建設。倡導說實話,出實招,辦實事,使務實成為一種風尚,端正工作態度,以實際行動體現在作風轉變上。調動大多數人的積極性,切實解決庸、懶、散、奢不良風氣,加強績效考核和紀律考核,形成風清氣正,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對存在庸、懶、散、奢,不作為、亂作為,索拿卡要的人或事,要敢于過硬,敢于處理,敢于曝光,使人人敬畏制度、紀律。

最后深入基層,走進群眾,一切為了群眾著想。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要乘著“創先爭優”活動的勢頭和東風,通過系列辦法舉措,讓黨員干部深刻剖析在貫徹群眾路線中存在的問題,擺正同人民群眾的關系,知道“我是誰”;借助鮮活有效的活動載體,讓黨員干部走基層、接地氣、轉作風,始終與群眾站在一起,明確“依靠誰”;弄懂“為了誰”。

通過扎實有效的實踐活動,讓我增強宗旨意識,進一步堅定了共產主義的信念,明確努力學習提高的方向,感受到時代和社會賦予我們的重任,真正地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切實將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為人民實現愿望創造良好的環境,讓我們的“中國夢”不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