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十七大個人心得體會
時間:2022-08-25 08:24:00
導語:學習十七大個人心得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七大是在我國改革發展關鍵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同志代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所作的報告,內容豐富,思想深刻,論述嚴謹,富于創新,是一篇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光輝文獻。報告深刻闡述了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有許多新的論斷、新的命題、新的要求,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思想性、戰略性、指導性。
1.“堅定不移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政治宣言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鄧小平同志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首次提出的;十三大提出“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繼續前進”;十四大系統論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十五大提出“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十六大提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十七大報告的題目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按髸闹黝}”第一句話就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報告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薄叭h必須堅定不移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這是中國共產黨人面向世界,“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的政治宣言。
2.“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的偉大號召
十七大報告的題目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大會的主題”指出:“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眻蟾嬖诮Y語中號召:“萬眾一心,開拓奮進,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譜寫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奮斗!”可以看出,“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是十七大報告的出發點、歸宿點,是向全黨發出的偉大號召。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決策是十六大作出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笔笠詠淼奈迥?,“是改革開放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重大進展的五年”。在此基礎上,十七大要求“在新的發展階段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決策和部署,表明我們黨的事業的連續性,顯示了我們黨在發展目標上既繼往開來,又與時俱進。
3.“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命題
報告第一次提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的重大命題?!鞍l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對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言,雖然只是將“建設”換成了“發展”,只是一詞之變,但意味卻是深遠的。一是表明我們黨帶領人民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開始了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的新征程;二是彰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只有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煥發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才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
報告指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三個要點:“一**寶”是解放思想;“強大動力”是改革開放;“基本要求”是科學發展、社會和諧。這就指明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指向和主要任務。
4.對改革開放的歷史功績作出前所未有的高度評價
我們即將迎來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如何評價改革開放,是黨內外乃至國內外普遍關注的問題。十七大報告縱論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對改革開放的歷史功績和歷史地位作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評價。
對改革開放的歷史功績,報告用“三個面貌”的“歷史性變化”,即“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予以高度概括。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當代中國。
對改革開放的歷史地位,報告用三個“才能發展”,即“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來集中表述,是以前沒有講過的“新話”。它隱含的深意是,正是改革開放挽救了社會主義,使馬克思主義獲得生機與活力。
對改革開放的態度,報告用“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予以表達。斬釘截鐵的語言,既表明了黨推進改革開放的堅定決心,也是對懷疑、否定改革開放的錯誤思潮的有力回應。
5.對改革開放的目的作出了新的更加全面的表述
報告對改革開放的目的,用三個“就是要”進行了全面表述:“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三個“就是要”,分別闡述了改革開放對國家富強、人民富裕、民族振興的意義,對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意義,對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的意義。其中,把“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納入改革開放的目的,是黨建理論的重大創新,體現了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推進改革開放的實踐中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戰略思想。
6.用三個“永遠銘記”概括改革開放偉大事業從奠基到開創、推進的基本脈絡
以往我們對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記述,一般都是以十一屆三中全會即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為起點的。
十七大報告用三個“永遠銘記”概括改革開放偉大事業從奠基到開創、推進的基本脈絡,不僅第一次把這一偉大事業向前延伸,納入了以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貢獻,納入了建立新中國、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偉大成就以及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取得的寶貴經驗對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奠基作用;同時又提綱挈領地概述了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創和推進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歷史性貢獻。充分體現了我們黨既尊重歷史又面向未來,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風貌,深得黨心、民心的認同和擁戴。
7.用“三個最”概括新時期的特點、成就和標志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我國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1992年10月召開的十四大最早提出“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十七大報告根據新的實踐,用“三個最”概括新時期的特點、成就和標志:“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新時期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新時期最突出的標志是與時俱進”。
“新時期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1978年至2006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67%,遠高于同期世界經濟3.3%左右的年均增長速度。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四位,從2004年起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6年的1175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4元提高到3587元;1978年全國財政收入只有1132.26億元,2006年達到3.93萬億元。
“新時期最突出的標志是與時俱進”。我們黨不斷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根據社會結構和黨的任務的變化,重新定位黨“兩個先鋒隊”的性質;逐步形成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的發展布局;從創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到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等。
8.用十個“結合起來”概括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寶貴經驗
善于總結經驗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十六大總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的十條基本經驗。十六屆四中全會總結了我們黨半個多世紀以來治國理政的六條主要經驗。
十七大報告用十個“結合起來”,總結了我們黨在改革開放進程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寶貴經驗:(1)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2)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起來;(3)把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同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結合起來;(4)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5)把推動經濟基礎變革同推動上層建筑改革結合起來;(6)把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結合起來;(7)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8)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9)把促進改革發展同保持社會穩定結合起來;(10)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結合起來。
“十個結合”彰顯了我們黨把握時代脈搏,與時俱進的偉大精神。一個結合一種認識,都是我們黨根據時代特征,準確把握時代脈搏,與時俱進地做出的偉大理論創新。
9.第一次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條偉大道路和五條具體道路”
報告強調:“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薄爸袊厣鐣髁x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報告在強調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同時,第一次提出與之相配套的五條具體道路:“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中國特色新興工業化道路”、“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耙粭l偉大道路和五條具體道路”的提出,說明我們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框架越來越清晰,具體路徑越來越明確。
10.第一次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概念
報告第一次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概念。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強調“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概念的提出,解決了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科學概括與規范表述問題,為我們深入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提供了指南。
11.第一次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定位
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p>
科學發展的概念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首先提出來的??倳?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和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黨校發表的重要講話中,系統論述了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并加以科學概括。十七大報告進一步對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定位作了全面闡述,從而為在全黨全國確立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地位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12.從八個方面概括了我國新世紀新階段呈現的階段性特征
報告指出:“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边@些特征包括:
其一,“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同時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其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同時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改革攻堅面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其三,“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同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趨勢還未根本扭轉,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難度加大”;其四,“協調發展取得顯著成績,同時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后的局面尚未改變,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巨”;其五,“社會主義**政治不斷發展、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扎實貫徹,同時**法制建設與擴大人民**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政治體制改革需要繼續深化”;其六,“社會主義文化更加繁榮,同時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七,“社會活力顯著增強,同時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社會建設和管理面臨諸多新課題”;其八,“對外開放日益擴大,同時面臨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占優勢的壓力長期存在,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增多,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要求更高?!惫珓諉T之家:
這些概括,涉及經濟水平、改革進程、小康狀況、發展格局等各個方面,立意高遠,視野開闊,分析全面,認識深刻,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
13.用“五化”來表述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
2005年10月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第一次使用“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概念。相對于上世紀70年代以來我們對于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四個現代化”的理解,以及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實現工業化和經濟的社會化、市場化、現代化”的“四化”,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被稱為“新四化”。
十七大報告把“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的“四化”,擴展為“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的“五化”。報告在闡述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時指出:要“全面認識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道路”。這“五化”中,多了一個“信息化”,并且排在了“工業化”之后?!靶畔⒒钡脑黾?,與報告里高度重視自主創新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相聯系,充分表明了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當今時代特征的清醒認識,對世界高科技發展趨勢的高度重視和準確把握。
14.用“四個必須”進一步闡釋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
報告在指出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后,進一步用“四個必須”闡釋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八膫€必須”是: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統籌兼顧。在論述發展這一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時,報告用“三個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來概括科學發展觀所要求的“發展”的豐富內涵。在這里,科學發展被賦予三重向度,兼顧經濟、社會、外交,既相互統一,又各有側重,顯示出運用唯物辯證法處理發展問題的智慧。
在論述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時,報告用“三個相協調”(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來闡述協調發展的意義和作用。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使我國現代化建設目標從原有的“三位一體”擴展為“四位一體”。十七大報告進一步從現代化建設的各個環節與文明發展兩個視角闡述了“四位一體”的內在邏輯,深化了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的認識
在論述堅持統籌兼顧時,報告用“四方面統籌”(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論述“統籌”的豐富內涵。相對于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五個統籌”(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十七大報告的“四方面統籌”視野更加開闊,是“廣義的統籌”,或“大統籌”。
15.對黨的基本路線的內涵作了更為全面的界定與表述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是黨的十三大確立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十三大報告指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兩個基本點,這就是我們的主要經驗,這就是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主要內容”。十四大報告指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奠定了新時期黨的基本路線的基礎?!笔笾赋觯骸鞍l展是硬道理”,“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
十七大報告對“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作了更為全面的界定和表述,指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報告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突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黨的基本路線中的核心地位,彰顯了以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治黨治國方略與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脈相承的內在聯系。
16.第一次深刻揭示了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的內在統一關系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十七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是內在統一的。沒有科學發展就沒有社會和諧,沒有社會和諧也難以實現科學發展?!边M一步闡述了社會和諧對科學發展的能動作用,強調沒有社會和諧也難以實現科學發展,深刻揭示了兩者的內在統一關系,對在實踐中妥善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17.第一次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作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
2004年2月19日,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006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007年6月25日,同志在中央黨校的重要講話中要求:“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弘揚法治精神,維護社會公平正義?!?/p>
十七大報告指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主張,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钡谝淮伟选皩崿F社會公平正義”作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充分體現了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
- 上一篇:畢業論文結構格式
- 下一篇:小學教師半年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