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關干部治庸治懶學習心得體會3則

時間:2022-10-10 04:45:00

導語:機關干部治庸治懶學習心得體會3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機關干部治庸治懶學習心得體會3則

(一)

“庸政”“懶政”現象正成為中國各地政府著力破解的難題,特別是今年以來,多個省區和城市相繼掀起一場“治庸”“治懶”“治散”的官場整肅風暴,一些機關工作人員抱定的“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思想越來越行不通了。以“治庸”、“治懶”、“治散”等為主要內容的官場整肅風暴,的確能在短期內起到比較明顯的轉變機關干部作風的效果,但是,風暴過后,必須常效,并且要立足于“治心”。

俗話說,心態決定狀態。機關公務人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心中有什么、想什么,將直接決定其工作狀態、工作作風、工作績效。官員中存在的庸病、懶病、散病乃至貪病,其根本原因是因為其心病未治、心脈未通、心魔未除。筆者認為,“治心”不外乎以下三劑良方。

心中有民。以人為本,以民為先,是黨的執政理念,是政府的神圣職責。官員要想不庸、不懶、不散、不貪,必須始終做到心中有民,始終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始終做到“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始終做到為民請命、為民造福。人民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但是,心中有民,才能為民。心中有民,也便有了積極工作、盡職履職的動力之源,也就不會讓人用鞭子在后面抽,“不求無功,但求無過”的思想也便會煙消云散。反之,如果心中無民,沒有了動力,也就不可能做到真心為民、真情惠民、真誠利民,當然,也就很難使各項工作順乎民情、合乎民意、贏得民心。

心底無私。陶鑄在《贈曾志》詩中說,“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币馑际钦f,一個人內心沒有什么欲望,正義、無私、心胸寬廣,學會包容。那么這天地間的一切事物看出去都是美好的,很多問題就能夠去解決。對于肩負“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重任的機關公務人員、黨員領導干部,更加需要做到心中無欲、心底無私,摒棄一切私心雜念,真正做到無我,才能將人民裝滿心間,才能包容一切,才不致于在工作上斤斤計較、畏首畏尾,拖拖拉拉、疲疲塌塌,更不會讓私心、貪欲吞噬自己的靈魂,沖昏自己的頭腦,而成為千夫所指的庸官、懶官、糊涂官、混事官、貪官污吏。雷鋒、孔繁森、焦裕祿、彭登云、李素麗、徐虎……一個個閃光的名字,都與無私緊緊聯系在了一起,也正因為他們擁有了心底無私的境界和美德,而成為了歷史豐碑、時代楷模。

一心向善。善是發自內心由內而外的,有善心當先有感同身受的憐憫之心,事事不易的感恩之心,矢志不渝的執著之心。其實,善沒有絕對的定義,勿以善小而不為,從身邊做起,用心去體諒去感受,關愛身邊的人,即為善。善心、善德、善行,也許有人會說,那是佛教和基督教的教義,其實那是一種誤解和偏見。黨員領導干部,要想真正堅守信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必須始終懷有一顆崇尚真善美、抵制假丑惡的愛心、善心、恒心。否則,弄虛作假、靈魂丑陋、從惡如流,只會使自己的精神變得空虛無比,失去精神寄托,便會在工作上不講奉獻談價錢、不講原則徇私情,得過且過、業績平庸,甚至吃、拿、卡、要,為非作歹。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心術不正,必釀禍端。整肅官場作風,必須立足于整心;治庸治懶,必須立足于治心。機關公務人員、黨員領導干部,也必須經常性地捫心自問,心中是否有民,心底是否無私,是否一心向善,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心口合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也才能在為人民服務的正道上一路走好,留下美名。

(二)

近期,我局召開了“責任風暴”“治庸計劃”工作動員會,按照動員大會上局長的講話要求,全體干部職工認真開展了治理“庸、懶、散”行為的工作,弘揚干事文化,營造“令行禁止,拼博進取,風清氣正”的工作氛圍。此次活動使我強化了責任意識,也使我認識到加大治庸治懶治散力度是加強廣大干部職工作風建設的重大舉措,在學習過程上,我們充分認識了“庸、懶、散”行為及其危害性?,F就學習談一點精淺的認識及心得體會。

一是治理庸懶散要從我們思想觀念上入手,廣大干部職工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權力觀、事業觀,敬畏職業道德、行業規范,杜絕庸懶散現象;二是治理庸懶散要建立科學評價體系,完善干部職工考核評價辦法,進一步加大實績考核力度,明確責任目標,建立有效的問責機制,嚴格獎懲措施,杜絕隨意履職、弄虛作假現象,使考核真正成為治庸治懶治散的“指揮棒”和“風向標”;三是治理庸懶散要提高工作執行力,執行力是效率和創新的結合體,要提高執行力,就必須樹立起強烈的責任意識和進取精神,堅決克服不思進取、得過且過的心態,就必須強化時間觀念和效率意識,堅決克服工作懶散、辦事拖拉的惡習,就必須發揚嚴謹務實、勤勉刻苦的精神,堅決克服夸夸其談、評頭論足的毛病,就必須具備較強的改革精神和創新能力,堅決克服無所用心、生搬硬套的問題,要求廣大干部職工謀大事干大事,講實施辦實事,樹立學習典型、創新典型、和諧典范,每個人都要變“庸、懶、散”為“勤、快、實”,圍繞“強化履責,優化作風,務實高效,開拓創新,庸下能上”的主題自我反思,不斷加強學習,針對存在的庸懶散問題提出解決對策,完善自我。

雖然我在工作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徹底將“庸、懶、散”轉變為“勤、快、實”行為還有一定距離,還需要我長期堅持學習,不斷克服自身缺點,嚴格要求自己,及時查找自身不足,日常整改,為改變機關良好形象作出應有的貢獻。

(三)

近段時間,在區教育系統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和市委、區委有關會議精神,迅速掀起“責任風暴”、實施“治庸計劃”、加強執行力建設活動中,我認真學習了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意見、李鴻忠同志在深圳市領導干部加強執政能力建設暨黨紀政紀法紀教育培訓班上的講話,以及區教育系統掀起“責任風暴”實施“治庸計劃”加強執政力建設大會精神等文件材料,現將這段時間的學習心得匯報如下:

一、轉變觀念

通過學習,我牢固樹立了“無功就是過”、“能力席位”、“教書育人,高度負責”的理念。

這里的“無功就是過”我覺得它不單單是針對干部,對于我們每位普通的老師來說,也是同樣適用的。你在教學上沒有追求,無所建樹,這也是一種“無功”的表現,這不論是對于教師個人發展本身,還是對學校以及學生的發展來說都是一種“過”。長期以來,教師這個職業在社會上被公認為所謂的“富不了也餓不死”的穩定職業,它在客觀上有某些容易使人滋生安于現狀的因素,出現“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情況。另外,由于教學本身具有一定的重復性,因此也出現了個別教師工作幾年之后,就感覺上課沒意思,覺得都是重復的內容,有的甚至出現幾年、幾十年教案都沒有改的情況,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非常不負責任的表現。應該說,雖然我們的課本,我們的教材不是經常更換,也不可能經常更換,但是我們的教學對象,我們的教學時間都是在不斷發生變化的,因此即使教授相同的內容,我們也要根據對象和時間有所改變,我們要充分把握教學中的這些變數來改變我們的教學方式、教學方法,這既是對學生、對家長負責的表現,也是我們提高自身教學質量、在自己的教學領域立功的表現。

“能力席位”的理念要求我們要不斷的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使自己確實有能力擔任好自己的職責。隨著人事制度的改革,教師這個職業也不一定就是所謂的“鐵飯碗”了,如果我們沒有能力教好學生的話,那我們也沒有理由在這個崗位上愚弄我們的學生。李鴻忠書記說的好:“席位的要求是有規定的,是與時俱進不斷充實的,能力席位是鐵打的,任職之人是可變的;能力席位是選擇的,任職之人是被選擇的。能力席位是授權,不是主權,由誰坐它,要由它的主人,人民來定。能力席位更不是關系席位,不能是誰的關系硬誰就獲得??偠灾?,能力席位絕不允許庸碌者據有它?!本唧w到我們教師職位上來說,我們的席位是由學生、家長決定的,如果我們的能力不能達到他們的要求,那我們就沒有理由在這個席位上繼續耽誤我們的學生。因此,在這種不斷變化的形式下,我們一定要有一種職業危機感,要在工作的過程中不斷的充實自己,不斷的提高自己,使自己真正適應時代的要求。

“教書育人,高度負責”。教師素有“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之稱,是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是人類文明的傳播者;廣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而我們教育的真諦在于激活生命的力量,使鮮活的生命綻放光芒,因此,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肩負著培育祖國未來力量的重任,只有本著高度負責的態度,我們才能夠做好我們的本職工作。另外,我們的教育,不僅僅要求我們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做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教師每一位教師要以“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為準則,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

二、完善自己迎接挑戰

教育局鄭局長在給教師上課時強調,全體教師要抓機遇,迎挑戰,燃激情,接受責任風暴洗禮;有心、用心、盡心,塑造新型教師形象,做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勤于學習、善于研究的教師;治暮氣,去驕氣,樹正氣,營造和諧校園文化。

鄭局的講話給我們每位教師提出了希望,也為我們指明了方向。結合自身的現狀,我覺得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完善自己:

首先,積極向其他有經驗的老師學習。作為一名剛畢業的大學生,初到工作崗位,雖然有比較豐富的理論知識,但由于缺乏實踐,這給我的工作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所以在當前階段,我應該在教學上主動當好小學生,不斷地虛心地向其他有經驗的優秀教師學習。

其次,多鉆研、勤思考。由于我們的教學對象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這其中有太多的變數,我們沒有一個一成不變的模式和方法可以套用,這就要求我在實踐當中不斷的摸索和探求,勤于思考,勇于創新,在教學路上走出自己的特色。

再者,多讀書、讀好書。學習,是人類認識自然和社會、不斷完善和發展自我的必由之路。無論一個人、一個團體,還是一個民族、一個社會,只有不斷學習,才能獲得新知,增長才干,跟上時代。十六大報告強調:要“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就從深度和廣度上對學習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為教師,我們應時刻以“要想給人一滴水,必須自己先有一桶水”自免,不斷的加強自身的學習。

最后,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思想。新課改中,對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充分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思想,把學生放在教育的主體中,充分重視學生的不同個性與不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