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淵源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3 15:34:1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茶文化淵源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茶道思想對廉政文化建設的作用
中國傳統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精華之一,歷史悠遠、博大精深,它集儒家、道家、佛家的哲理思想于一體,并以“和”的思想為內核,形成了中國獨特的茶道思想和“茶德”精神,并在“禪茶一體”的茶文化發展進程中,以其淡泊、自然、本真、慎獨、修己的茶道思想為特征,形成了“茶廉”文化,對于我國的廉政文化建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價值和功能,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廉政文化建設的內涵,對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作用。
1中國傳統茶道思想與廉政文化的淵源
中國傳統茶文化是中國歷史發展進程所生成的文化和社會現象,涵蓋與茶相關的物質和精神財富,諸如:茶葉種植、茶葉制作加工、飲茶習俗、飲茶的審美情趣和思維方式、價值理念等,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極其講究茶文化中的茶葉、茶水、茶器具、飲茶環境等,還極為推崇飲茶者的文化藝術修養,具有鮮明的中國傳統文化特征。在中國傳統茶文化之中,兼容并蓄中國古代儒家、道家、佛家三家的思想精粹,在茶文化中的茶道思想可以歸納為“廉、美、和、敬”,并以儒家思想的“和”為核心,形成了獨特的中國茶禮、茶道、茶宴、茶風茶俗等,較好地傳遞出以茶健身、以茶養性、以茶修行、以“茶”育德的功能和效用。在中國傳統茶文化的茶道思想之中,其“廉、美、和、敬”的茶道思想與我國的廉政文化有不謀而合之處,其中:“廉”主要是指品茗者品性的廉潔清白;“美”主要是品茗者對于潔其身,而正其心的追求;“和”則寓意中國傳統哲理中的“天人合一”的哲理思想,追求天和、地和、人和的完美境界;“敬”品茗者在飲茶時的茶禮、茶風茶俗等。在茶道思想的表述之中,流露出中國傳統哲學的“清靜、淡泊、內省、修身”的思想和追求,對于人們的性情的熏陶有極大的裨益,同時,在茶道思想的追隨和引領下,還可以使品茗者達到陶冶情操、袪除雜念的功效和目的。由此可見,中國傳統茶道思想推崇清正、儉樸,顯現出與廉政文化的高度統一性和契合性。幾千年來,人們流傳了諸多與“茶”相關的廉政格言,如:“一杯清茶問今古,兩袖清風為蒼生”、“茗溢芳醇滿天地,人修廉潔和乾坤”等,流露出中國古代社會流傳下來的良好風尚和習氣。早在春秋時期,在《晏子春秋》一文中,就有“以茶為廉”的表述,講述的是春秋時期的齊國宰相晏嬰以茶為廉,飲食節儉。在兩晉南北朝時期,文人士大夫之中飲茶之風流行,推崇清廉之風,提出了“以茶養廉”的風尚,士大夫們相互宴請之間都以茶和果品相敬,以示為官清廉、勤政愛民之意。陸納就以儉德而為世人所稱贊,被譽為“恪勤貞固,始終勿渝”南朝的齊武帝也曾下詔,要求自己亡故之后只要供以果餅和茶飯即可,如此品行難以可貴。明代君主朱元璋體察民情,深知民間疾苦,不再要求地方向朝廷貢奉龍鳳團餅貢茶,而改變為貢奉芽茶,成為了以茶著手、反奢親民的改革舉措。由此可見,在我國不同時代中的“以茶養廉”、“以茶崇儉”的風尚,對于社會的發展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在追溯“茶”與“廉”的淵源之中,我們可以看到茶文化也是我國廉政文化的不可忽視的元素。
2“茶廉”文化對于我國廉政文化建設的意義
中國傳統茶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在歷史的積淀之中逐漸形成了內涵豐富、哲理深邃的“茶廉”文化,在“茶廉”文化的思想之中,倡導性本清凈的思維方式,秉持以德服人的政治哲學,講求順世直心的處世之法,推崇止惡行善的價值取向,主張善待百姓的平等之心,遵循淡泊樂觀的處世原則,信守慎獨節儉的人生信條,修煉反躬修己的道德品性。
2.1傳承傳統茶道思想,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
徽茶文化特色文獻資源建設分析
【摘要】中國是茶的發源地。中國茶文化在種茶、制茶、飲茶、頌茶的過程融入了儒家禮儀、佛家禪道和道家精神,彰顯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文從中國茶文化的歷史淵源出發,淺議公共圖書館徽茶文化特色文獻資源建設的意義和搜集要點。
【關鍵詞】茶文化;圖書館;地方文獻
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中國茶文化以其“儒釋道”內涵包容了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人文等多方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產茶區域遼闊,受茶產區的地域性文化底蘊影響,中國茶文化外在的表現形式和內在文化內涵都具有其特有的地域性特征。本文立足于公共圖書館搜集、整理、保存、傳播、利用人類知識信息資源的工作職能和社會職責,從中國茶文化的歷史淵源和茶文化影響,淺說徽茶文化特色文獻資源建設的意義和搜集要點。
一、中國茶文化的歷史溯源
據陸羽《茶經》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辈枞~源于中國,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早在神農時期,茶葉的藥用價值就已被發現,并由藥用逐漸成為日常生活飲料。從戰國時代到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中國對茶的認識已印進了先古典籍的字里行間。南北朝之后,關于茶事的記載逐漸增多,從飲茶習俗、茶道價值到飲茶文化軼事,更滲透了茶文化精神之萌芽。唐時期,陸羽(733-804)著述的《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茶學專著,對我國茶文化的發展影響極大,被后世尊稱為“茶圣”。唐詩人盧仝著有的《七碗茶歌》至今在日本廣為傳頌。同期,終身許茶者皎然及文壇大詩人李白、白居易、皮日休等都有百余多茶詩名篇傳世。宋遼元明時代,茶葉是一直是中國獨霸國際茶葉貿易市場的最重要出口商品,中國茶文化典籍文獻也得以迅速發展。以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丁謂的《北苑茶錄》、蔡襄的《茶錄》為代表作,記載了當時茶業生產的興盛和品飲藝術的探索。明代以朱權《茶譜》為代表的50多部茶書相繼問世,成為中國古代茶書數量最多的時期。17世紀至鴉片戰爭間,茶葉雖然依舊是中國對外貿易的主打商品,但其壟斷地位已開始動搖。20世紀初,中國茶葉國際貿易逐漸為日本、印度、斯里蘭卡等國之茶葉所替代,中國茶葉貿易的國際市場幾乎完全喪失。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茶農學研究、茶貿易、茶藝術、茶文化等進入全面發展時期,中國年茶葉年總產量從1949的年產7500噸增長到2018年的261萬噸,成為出口貿易中的重要商品,茶文化也得到廣泛推廣。各地各類茶農學研究院、高校茶學院、茶文化研究院、茶葉博物館、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茶葉節、國際茶博會及其相關茶文化文獻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茶文化在經濟貿易、文化交流中的潛性價值得到充分發揮。
二、徽茶文化的形成和影響
中韓兩國茶文化的對比分析
摘要:中韓兩國一衣帶水,文化交流歷史源遠流長。兩國同屬儒教文化圈,因此兩國文化中難免有相似的要素,其中茶文化便是共同存在于中韓兩國文化中的一個文化要素。鑒于此,本文將從茶文化的起源內涵開始,重點剖析兩國的茶文化發展差異,并通過對中韓兩國茶文化的比較,來更好地促進兩國的文化交流。
關鍵詞:茶文化;中韓文化;茶文化對比
在當前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推進的國際環境中,經濟貿易往來愈發普遍的同時,文化的交流進程也在不斷加快且變得愈發頻繁。從歷史淵源和地地理位置上來講,中韓文化中有很多共同之處,其中茶文化就是其中之一。起源于魏晉南北朝的茶文化,經過千年的歷史更迭,獨特形成了體系和特色,在地域特色的驅動下,中韓兩國對茶文化產生了不同的理解,這種差異是系統,變化可考的,因此為更好促進兩國多元化發展,在文化交流與碰撞中確保交流工作的有序、有效開展現已迫在眉睫。
1中韓茶文化起源的基本概述
1.1茶文化的定義。什么是茶文化?茶文化是在種茶、采茶、炒茶、飲茶、茶事交流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文化極致。它是一種內在的思想和人文修養,是經過上千年茶事工作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具有體系、被普遍認同的文化共識。茶文化最早起源與兩晉南北朝,在唐朝變得鼎盛進入高速發展時期。早在20世紀80年代,國內就形成有規模,具有學術意義的茶文化研究。茶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一種形態,開始被人們關注,并且形成百花齊放的局勢。1.2多元化環境下的茶文化。從多元化的角度來看,茶文化被越來越多的行業發現、運用、融合,最終形成了一種多元性的文化要素。茶文化背后的成體系的文化內涵和思維方式逐漸滲透到其中。在其傳播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的融入及在茶文化中的體現。隨著我國文化自信的建立,以及對外開放和包容性增大,中韓文化交流也出現了新的突破。其中茶文化就是其一。中韓文化因同屬儒教文化圈,在交流上并沒有過多的阻礙,其中兩國的文化特色在其中凸顯的淋漓盡致,經過時間的積累和磨合,中韓茶文化交流已經逐漸形成體系,而這無疑是對文化多元化交流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示范。
2中韓茶文化對比分析
茶道文化中民族音樂的重要性
摘要: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古老的中華文明促進著我國現代社會各方面的思想文化建設發展,同時隨著全球一體化速度的加快,我國文化的影響逐漸擴展到世界的每個角落。茶文化作為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代表,側面反映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所在。縱觀茶文化發展史,民族性和地域性是其主要特點,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民間音樂的融入在使茶文化變得豐富多彩的同時也賦予它深刻的內涵。茶道作為經久流傳的茶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也與民族民間音樂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關鍵詞:藝術領域;茶道文化;民族音樂;重要性
茶道是一種富有創造力的審美藝術活動。它包括茶席的獨特構造、茶座的優雅布置以及優美的茶藝審美藝術,這些內容進一步體現出器具的典雅、動作的怡情以及環境的和諧,完美地詮釋了茶道的思想內涵和藝術造詣。茶道文化的深刻內涵要通過身與心的深切體驗才能感受出來,它能提升人們的審美層次,開闊人們的視野范圍,增強對外界事物的理解能力。在享受茶葉的過程中,一系列沖、泡、煮與品的動作構成了完美的茶道藝術文化,它可以使人修身養性,逐漸追求清雅、精致的生活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品質。這或許就是古代文人一直追求的淡泊境界。從時間上看,茶文化與民間音樂幾乎是同時出現的,所以兩者在形成與發展過程中逐漸相互融合、不可分割。人們在品茶之際總有一曲優美的音樂在陪伴,讓人深刻的感受到一種優雅的別致美常駐心間。
1茶道文化中的民族民間音樂及其淵源
音樂與茶道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們的聯系是非常緊密的。茶道是傳統文化的具體體現,它將儒家、佛家與道家文化融為一體,提倡理、敬、清和融等思想觀念,既注重形式美也注重內在美。茶文化是人們長久以來形成的智慧產物,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國傳統思想之美。與茶文化相比,茶道的意義更為具體,它融合了茶文化的重要元素,是茶文化的集中表現。一般地人們把茶文化等同于茶道,相比而言,茶道是一個能夠被感知的過程,茶人在一系列制作和享用茶葉的過程中逐漸得到心靈的凈化和修養的提高,從而能夠更深刻的感悟人生,茶道的精髓就在于此。概括地說,茶道是人們對茶的一種人生頓悟,它起源于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長河中,是東方文明的集中體現,是我國重要的文化傳承途徑,對于發揚中國傳統文明以及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人們喜愛茶葉,不僅是因為在品味茶葉時所帶來的味覺享受,更重要的是體驗到了一種與眾不同的、有著深刻精神內涵的茶文化。茶道文化和民族民間音樂的關系是非常緊密的,茶道文化在形成過程中是以茶道表演以及文學藝術的形式予以表現的。在我國遼闊的疆域里,有很多地區的生活都以茶文化為核心,茶葉作為一種經濟作物,是種植區的主要經濟來源,對茶農來說甚至是他們一輩子的依靠。所以茶道文化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在茶品的不斷傳承中逐漸產生。茶道文化也沒有固定的、相對完善的理論體系,茶道文化的踐行者一般是出于對這種文化的熱愛,每逢重大節日或一些重要場合,人們自發組成茶文化表演團體進行匯演,這樣的傳統從古至今得以延續,并逐漸演變為一種習俗流傳下來。在這個演變過程中茶道表演也進一步得到了規范和標準。同時為使表演更具特色、更能體現茶文化精神內涵,人們把具有當地特色的各種民歌、舞蹈也融入其中,將茶道表演和當地文化特色聯系起來,豐富了茶道表演形式并逐漸產生了茶藝和茶禮的等文化內涵,也進一步積累了音樂資源豐富了當地文化形式。正是因為有了民族文化作為支撐,人們對茶道文化才有了更為深刻的感悟。
2茶道文化與民族音樂的共通性
基于應用語言學的茶文化英語翻譯研究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我國要推動茶文化走向世界,語言是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英語是國際性的語言,推動中國茶文化走向世界,開展應用語言學下的茶文化英語翻譯策略是關鍵。對此,分析應用語言學對于翻譯的基本立場,介紹應用語言學對于茶文化英語翻譯的積極影響,結合目前茶文化英語翻譯中存在的問題,探究應用語言學下茶文化英語翻譯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應用語言學;茶文化;英語翻譯;全球化
我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為使我國茶文化讓世界各國有所了解和接受,就要探究茶文化的英語翻譯策略,推動完整的、富有內涵的茶文化走向更大的世界舞臺。
一、應用語言學對于翻譯的基本立場
(一)強調實踐導向和專門用途。在語言學科中,應用語言學屬于其中的重要分支之一,應用語言學的重點在于應用上,而不是刻意的去追求一般語言學的“語言發展共性”以及“語言抽象原理”等,這種更加重視語言實踐導向和專門用途的語言就是要借助專業性、針對性幫助中國茶文化建立一套有效的語言體系,讓茶文化能夠更好的被其他文化所理解和接受。(二)強調翻譯是一種具體的語言應用情形。應用語言學強調語言的應用性、專門化以及實踐化,認為應用語言學包括“一般應用語言學”以及“機械應用語言學”。根據應用語言學應用領域的不同,又有很多不同的劃分,包括跨文化交際、文化翻譯、語言和生態、職業交際等。應用語言學認為翻譯是一種具體對于語言應用情形,通過翻譯,實現兩種語言的交換,強化交流和對話,實現交際目標。(三)強調翻譯是一種符號交際行為。根據翻譯的過程來看,就是實現對一種語言符號向另一種語言符號的轉換,根據這種符號的轉換形式,還可以分為幾種情況:第一種是語言符號向語言符號的轉換,第二種是語言解釋向語言解釋的轉換,第三種是從語言符號深層次的文化價值觀著手進行翻譯,能夠通過翻譯,向人們傳達原文的深刻文化內涵,實現更高層次的翻譯目標。而應用語言學對于茶文化的英語翻譯,不僅僅是對于茶文化語言符號的簡單翻譯,更要傳達深刻的文化層面內涵,讓外國人能夠透過翻譯語言,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茶文化,理解茶文化中包含的深刻歷史和人文。
二、應用語言學對于茶文化英語翻譯的積極影響
茶文化視域下對高校道德教育的發展研究
摘要:本文在茶文化視域下對當代高校道德教育的發展展開研究。首先,歸納茶文化的德育功能,闡明當代高校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其次,剖析弘揚校園茶文化和增強師生道德修養的可行途徑。
關鍵詞:茶文化視域;當代高校;道德教育;發展
中國傳統茶文化博大精深。從廣義層面講,中國茶文化是一種從實踐活動中創造的成果,既包括物質成果也包括精神成果。中國茶文化有機結合自然、社會和人文三類科學,具備中國傳統文化的濃郁內涵。正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茶文化建設》所講:“中國茶文化是一種大眾文化,同時也是古老的傳統歷史文化,它所囊括的內容多方多面”。僅就國家政治而言,中國茶文化講究的是崇德忠民;僅就倫理道德而言,中國茶文化講究禮敬誠信;僅就人文素養而言,中國茶文化講究琴棋書畫;僅就社會民生而言,中國茶文化講究遠神近人;僅就知識道理而言,中國茶文化講究格物致和;僅就哲學思想而言,中國茶文化講究天人合一;僅就個人德育而言,中國茶講究廉潔奉公;僅就個人心境而言,中國茶文化講究去浮消躁……等等。因此,中國茶文化可作為傳統道德的守護者,可作為思想智慧的傳播人,也可作為健康生活的指導者。
1中國茶文化的德育功能
筆者認為,中國茶文化具備的德育功能具體表現于如下幾點:
1.1傳承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
茶文化視域中音樂教育研究
摘要:中國茶文化的特點是歷史悠久、影響深遠,茶文化融合儒釋道三家的核心思想,不僅能夠具有充分展現了中國歷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而且也具有及其豐富的教育價值。隨著社會不斷發展演變,茶文化的教育價值開發也更加受到關注,素質教育背景下,本文針對茶文化與音樂教育的聯系進行具體研究分析。
關鍵詞:茶文化;音樂教育;研究
研究茶文化視域下的音樂教育,就是研究茶文化與音樂教育的結合問題,茶文化內涵豐富,歷史悠久,在新的教育形勢下,茶文化的教育價值逐漸受到關注。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茶文化與音樂教育的結合,能夠使音樂教學更加豐富,也可以使音樂教學更具感染力。音樂是人類共同語言,以音樂課堂為平臺,繼承中國茶文化,無疑是當代中國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的有效途徑。茶文化又豐富了音樂教育的內涵。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是當代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以茶文化視角,研究音樂教育,是發展和傳承中國茶文化的一個有效途徑和方式。
1茶文化與音樂教育
茶是中國的國飲,在中國傳承了4700多年,不僅歷史悠久,而且蘊藏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茶的起源能夠追溯到神農時期,當時茶作為一種藥材被發掘,在《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边@就是中國關于“茶”的最早記錄,茶是具有解毒功效的,后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又發現茶的保健、減肥、美容等功效,首先,茶葉逐漸在中國皇室、文人墨客中普及,一時間被視為奢侈品,是一種身份的象征。一直到唐代,茶文化才開始逐漸盛行,唐朝的陸羽,被譽為茶圣,他是第一個以茶事為主編寫專著的人,陸羽的著作《茶經》至今仍是享譽世界的茶學典籍,歷史的車輪不斷向前翻滾,茶文化也隨著時展逐漸完善,宋代的茶文化已經普及到了一般民眾中,自此中國茶文化系統已經初步奠定。在唐宋兩代,茶文化對中國文人以及教育領域的影響非常大,中國有大量的古代詩詞,是歌詠茶文化的,同樣的,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音樂與茶文化之間的淵源頗深。比如唐代白居易的《宿杜曲花下》中,同時提到了茶柜與琵琶,可見,古代人民就已經習慣于一邊飲茶,一邊欣賞音樂。又如:吳文英的《望江南•茶》中,同時對茶與樂器笙進行了描寫。從大量的茶事、茶詞中能夠發現,音樂和茶從來都是不分彼此的,以至于中國人一提到茶,很自然就會聯想到音樂,尤其是中國文人,而聯想到的音樂大多是中國古典音樂。正所謂“茶宜凈室,宜古曲”,這就是中國人的一種慣性思想,是滲透到人們思想意識中的。說到中國的音樂,起源則可以追溯到炎黃時期,中國有很多關于音樂的民間傳說,從這些傳說中我們也能夠了解到先人們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使用樂器了,這些樂器都是勞動人民自己制作,供自己使用的,因此,中國傳統音樂的造詣非常高,它不僅僅展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而且也是中國5000年文明史的一種積淀。據說,中國的古琴,最早就是伏羲氏制作,炎帝精通編曲,黃帝精通彈琴,上古時期的領袖皆愛音樂,何況古代人民。茶葉被發現,與中國古代音樂的發源恰恰是在同一個時期,《茶經》記載了中國人開始引用茶葉,就是在神農氏時期。也就是說音樂與茶的融合具有良好的歷史根源和基礎。初期,音樂與茶相互結合的時候,主要作為背景使用,人們在飲茶的時候,習慣輔以音樂,調劑情緒,提升人們的精神體驗,從而更好的品味茶文化的內涵。在茶文化不斷普及與發展的過程中,音樂與茶的聯系越來越緊密,近代出現了茶歌、茶舞,以及采茶戲等等,這些歌曲、舞蹈、戲曲,借助中國古典名曲,將勞動人民平時采茶、種茶等典型的勞作場景,藝術的再現出來,成為了膾炙人口,極具群眾基礎的茶類歌曲。比如,《挑擔茶葉上北京》是現代流傳比較廣泛的茶歌之一,它完美的將茶文化與現代音樂結合在了一起,碰撞出了更加精彩的火花,為當代音樂與茶文化的融合奠定了基礎,指明了方向。不但如此,茶藝表演作為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不同茶品、不同環境都會巧妙的選擇不同的音樂與其配合,通過引入的音樂,豐富茶藝表演內容,烘托茶藝表演環境。
2音樂教育在茶文化中的作用
茶文化比較與茶學詞匯翻譯教學
摘要:韓國與中國有著極為深厚的歷史淵源,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都有較多的交流,其中文化交流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在中韓文化交流開展過程中,茶文化逐漸受到關注。由于茶文化是經過幾千年歷史沉淀形成的,其中滲透著國家的文化背景以及歷史傳承,隨著中韓兩國交流的日益加深,茶文化逐漸成為兩國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近年來,茶文化開始走進教育領域,眾多學者就茶文化的發展以及中韓兩國的茶文化差異開展研究。由于國家文化不同,因此,學生在深入理解中韓茶文化差異的過程中存在困難,尤其是語言差異問題。面對這一現象,教師應著重針對茶學詞匯以及語言翻譯展開教學,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翻譯方法,以茶文化為背景,建立正確的學習模式。
關鍵詞:中韓茶文化比較;茶學詞匯;翻譯教學
中華文化有著很深的歷史積淀,而茶文化作為其中一個典型代表逐漸開始受到眾多文化研究者的關注。由于韓國與中國文化交流較為頻繁,因此,中韓茶文化差異也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因為語言差異,學生在理解中韓茶文化的過程中就出現很多問題,因此,茶學詞匯的翻譯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茶學語言翻譯能夠有效提升中韓茶文化交流,讓中國茶文化具有更加深遠的影響。
1中韓茶文化比較
1.1茶的發源地差異。茶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記載,中國是茶文化的起源之地。經史料記載,中國最早對茶葉的記錄是在神農時期,當時茶葉的應用還并不十分廣泛,僅僅是藥用植物。但是經過長時間的歷史變遷,茶葉開始在民間普及,且變成頗受平民喜愛的飲用植物。據查證,在我國的許多醫學典籍上都有關于茶葉解讀的記載,可見我國茶文化歷史之悠久。與中國相比,韓國的茶文化起源較晚,距今僅有700年。為了便于與中國歷史相比,史學家對韓國茶文化的起源時間作了推算,大致是從我國西漢至初唐這一時期。而同一時間中國的茶文化已經不再處于萌芽階段,而是趨于成熟。1.2茶的分類差異。茶的分類極為豐富,可以根據用途,產地以及顏色等眾多特征分門別類。如今市場上常見的茶可以分為紅茶,綠茶,烏龍茶等等。在眾多茶葉品種中,我國茶葉市場上以綠茶為主,且已經占據半壁江山,換言之,綠茶是受到大多數中國人喜愛的一類茶。如今現存的綠茶中龍井茶,碧螺春等都已經享譽世界?!熬G茶”這一詞匯在韓語中被譯為“”,相對于我國的茶文化,韓國則更傾向于傳統類別的茶。在我國漢末唐初茶文化開始流向朝鮮半島,于是韓國開始受到茶文化的影響,且茶文化在中國佛教盛行之后,流傳速度更快,范圍更廣。隨著茶文化在韓國的發展,不同教派文化也相繼傳播到韓國,如儒家思想的興起就對韓國的茶文化產生了極為深厚的影響。這一時期茶已經不再拘泥于一種植物,任何具有藥用價值的湯藥都被稱作“茶”。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一叫法就被稱作“傳統茶”。由此可知,任何能夠入藥的植物都可以稱作傳統茶,因此,其種類相當豐富,如大麥茶、五谷茶等,除此之外還有藥草茶,水果茶。水果茶顧名思義就是大棗、核桃、青梅、柚子、柿子、桔皮等水果都可以作為茶的材料。用專業的茶學詞匯可以將傳統茶翻譯為“”。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將茶文化詞匯的翻譯作為重點,引導學生關注其起源,并與當時的歷史背景結合起來,以達到深入理解的效果。1.3茶的引用方式與社交禮儀差異。談及中國的茶文化就不得不提唐朝,作為一個鼎盛的王朝,唐朝不僅經濟發展迅速,其文化發展也令人贊嘆。飲茶習俗是從唐朝開始的,且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深入人心。中國飲茶之道不僅僅是為了解渴,而是對茶葉本身味道的細細品味。所謂“品茶”正是對茶葉本身的顏色,味道以及香味有更深的感悟,讓人從中獲得精神上更高層次的享受。中國人飲茶大都習慣于清淡,因此,泡茶也成為一門手藝,對茶具和水的使用手法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可知,中國對茶已經不再拘泥于喝茶的境界,而是上升到了精神高度。茶的作用也由解渴發展為“以茶會友”。韓國的泡茶法也已享譽世界,成為其茶文化中一個獨特的標志。
2茶學詞匯翻譯教學的意義
茶文化在音樂教育中的價值及運用
當代音樂教育不僅是為了培育樂理知識扎實的歌唱家與演奏家,更是為了通過音樂陶冶人們的思想情操,培養和諧的、全面的人才。中國作為茶故鄉、茶文化發源地、音樂搖籃,如果能夠將茶文化融入到當代音樂教育中,為音樂教育搭建合理的文化載體,不僅能夠增加當代音樂教育的文化氣息,最為重要的是能夠以茶文化為根基,通過不斷發展與應用,逐漸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當代音樂體系,進而將深厚的華夏民族文化推向全世界。
1茶文化和音樂之間的歷史淵源
中國的茶文化發展歷程源遠流長,歷史底蘊極其深厚,是經過數千年歷史洗禮留下來的精華,發展至今依然被人們廣為推崇。認真回想書籍中有關采茶、飲茶方面的詩詞歌賦不難發現,茶文化和音樂早已被古人融合在了一起,并被歷代人們所傳頌。比如,大家熟知的《行香子•茶詞》、《宿杜曲花下》、《鷓鵠天•湯詞》等作品,都提到了琵琶、笛子、古箏等一系列古典樂器的應用。與此同時,當代茶樓中經常播放的音樂也均以古典歌曲為主,奉行了“茶適合凈室與古曲”這一從古到今永不改變的文化與旋律。茶藝與茶道即是能夠培育人們精神情操的藝術形式,也是能夠培養人們審美情趣的美學形式。因而,茶道學習不僅可以利用沏茶、賞茶增進茶友間的溝通與友誼,[1]同時,還能夠通過品茗讓自己樹立求真、溫婉、廉潔、清和的高尚情操。另外,茶道作為能夠提升氣質且極具意義的美學儀式,同古代文人、墨客等儒雅之士所提倡的儒家、道家與佛家的茶文化精神不謀而合。茶文化和音樂是相生相容的關系,如我們熟知的采茶歌。來源于日常生活但又高于日常生活的采茶歌,經過發展又衍生出了采茶舞、采茶戲等,且這些極具特色的民間藝術都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構成部分。尤其是采茶戲,其為我國有且僅有的獨特劇種。即便是在現代生活中談論到茶文化和音樂的相容相生時,很多人也會想起一些經典的傳統采茶歌,如《請茶歌》、《采茶舞曲》等。當然,當代音樂在吸收傳統茶歌的基礎上,也極其重視對其的發展與創新,促使茶文化和當代音樂不斷發生碰撞和交流,推動了茶文化在當代音樂教育中的更好發展。比如,在精湛的茶藝表演中,將水從壺中傾斜而注到茶杯中的動作,配之以古典曲目《高山流水》,可以讓整個畫面充滿詩情畫意,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與藝術環境。
2茶文化在當代音樂教育中的重要價值
2.1增強審美感知力
音樂屬于聲音藝術的一種,也是情感最為豐富的藝術形式。因此,采茶戲、茶詩歌、茶藝表演等各種茶文化在當代音樂教育中的應用,不僅要蘊含深厚的審美意境與茶道精神,而且還要增強動作的“神韻”與美感度,這樣學生才能通過聆聽與觀賞真切感悟到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及美的享受。[2]伴隨著學生在音樂知識方面的不斷積累與提升,促使學生對音樂的表達方式產生了更多理解,也更易于把握音樂作品中蘊含的茶道精神、表達意境等,進而提升其審美感知力。
觀光性茶園景觀設計中茶文化的運用
摘要:茶文化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表現形式相當豐富,并且內涵十分深遠。即便是在現代,茶文化仍然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隨著旅游業的不斷發展,觀光性茶園逐漸成為了人們陶冶身心和修養身心的一種放松方式。在進行觀光進茶園景觀設計過程中加入茶文化,能夠更好地體現出茶園文化的藝術氣氛,并吸引更多的人到茶園中進行觀光,提高慕名前來的人的體驗感。在觀光性茶園景觀設計中,充分運用緣,茶文化元素,需要將茶文化和景觀設計方面的專業知識進行融合,可以從景觀雕塑以及綠化等角度進行出發,將茶文化的具體特征體現出來,從而促進觀光性茶園景觀設計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觀光性茶園;景觀設計;茶文化;茶元素
中國作為茶之故里,在社會的不斷發展過程以及各個時代的更迭中,茶文化體現出了豐富的內涵。近些年來,茶文化旅游產業逐漸旺盛起來,觀光性茶園的設計更加體現出茶文化的發展以及旅游特色的結合。觀光性茶園景觀設計的過程中,將茶文化滲透到其中,能夠有效地創造一個機具藝術性能的優美空間。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觀光茶園景觀設計受到較多因素的影響,導致其發展腳步停滯不前,局限于果實采摘和休閑度假等傳統的旅游業活動過程中,茶文化的價值難以實現,也難以實現相關人員關于物質文化的方面的需求。對此,將茶文化在觀光性茶園景觀設計中進行充分的展現,有利于通過茶文化的主題來落實觀光性茶園的設計,不僅能夠有效地促進茶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還能夠有效地推動觀光性茶園景觀所處地區的經濟更加快速的發展[1]。
1觀光性茶園的實際含義
通俗來講,觀光性茶園是一種將茶葉的生產作為經濟基礎來進行開發園林產業的觀光性茶園。相對來說具備更加濃厚的鄉土文化以及田園風光,以及優良的茶葉資源。觀光性茶園的價值主要是通過旅游業和茶葉進行結合的方式,促進茶葉的生產模式轉變,與此同時,促進地區旅游業的發展。因此,觀光性茶園就是一種旅游業和茶葉充分結合的新型生態農業模式。在這種農業模式中,觀光性茶園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載體,作為整個生態農業園區最細致、最客觀的部分,和地區的生態農業發展密切相關。具體來說,觀光性茶園主要就是將茶葉作為實際體驗,并利用茶園的客觀環境來吸引游客的,從而促進多元化的歷史、自然、人文景觀進行結合,形成一種旅游業形勢,有利于推進原生態茶葉的長遠性發展[2]。
2茶文化的實際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