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內涵與茶道精神范文

時間:2023-07-12 17:41: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茶文化內涵與茶道精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茶文化內涵與茶道精神

篇1

【關鍵詞】茶藝 茶道

前言:目前,關于茶文化的許多名詞術語存在一些模糊甚至是混亂的認識,茶藝界有許多人常常將茶道、茶藝混為一談,弄不清茶道和茶藝的區別,如有的叫茶藝館,有的叫茶道館。有的稱茶藝表演,有的稱茶道表演。

20世紀70年代,中國臺灣地區出現了茶藝一詞,至于為什么要稱茶藝,臺灣茶文化專家范增平先生在《茶文化的傳播對現代臺灣社會的影響》論文中指出:當時為了弘揚茶文化、推廣品飲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使用茶道一詞。但是有人認為茶道雖然中國自古已有之,卻已被日本使用在前,如果現在繼續使用茶道恐怕引起誤會,以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臺灣來。另一個顧慮是怕提出茶道過于嚴肅,中國人對于道字特別莊重,比較高高在上,要民眾很快就普遍接受可能不容易,于是提出茶藝這個詞。經過一番討論,大家同意才定案。茶藝一詞就這么產生了。

然而什么是茶藝?各家的解釋還是見仁見智并無統一而明確的定義。如臺灣茶藝專家季野先生認為:茶藝是以茶為主體,將藝術溶于生活以豐富生活的一種人文主張,其目的在于生活而不在于茶。范增平先生認為:茶藝包括兩方面,科學和人文的,也就是,第一、技藝,科學地泡好一壺茶的技術。第二、藝術,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中國茶藝之美是屬于心靈美,欣賞茶藝之,是要把自我投入整個過程當中來觀察整體。臺灣茶藝專家蔡榮章先生認為:茶藝是指飲茶的藝術而言。講究茶葉的品質、沖泡的技藝、茶具的玩賞、品茗的環境以及人際間的關系,那就廣泛地深入到茶藝的境界了。北京的茶文化專家王玲教授認為:茶藝和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我們這里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里所說的道,是指藝茶的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

綜合各家學說之后,我們認為茶藝就是指泡茶與飲茶的技藝,茶藝的范圍僅僅限于泡茶和飲茶的范疇,包括泡茶和飲茶的技巧和藝術。也就是說,不但要掌握茶葉鑒別、火候、水溫、沖泡時間,動作規范等等技術問題,還要注意沖泡者在整個操作過程中的藝術美感問題。

然而什么是茶道呢?因為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響,“茶道”一詞從開始使用以來歷代茶人都沒有給它下過一個準確的定義,直到近年對“茶道”見仁見智的解釋才熱鬧了起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幾種觀點。吳覺農先生在《茶經述評》一書中提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飲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 莊晚芳先生在《中國茶史散論》中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标愊惆紫壬凇吨袊栉幕芬粫薪o茶道下的定義是:“中國茶道包涵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的精神就是通過茶事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中走向完成品德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

綜合各家學說之后,我們認為茶道是以一定的環境氛圍為基礎,以品茶、置茶、烹茶、點茶為核心,以語言、動作、器具、裝飾為體現,以飲茶過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為內涵的,是品茶約會的整套禮儀和個人修養的全面體現,是有關修身養性、學習禮儀和進行交際的綜合文化活動與特有風俗。

茶藝與茶道精神共同構成茶文化,其中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茶藝是茶文化的重點。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包括茶藝、禮法、環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藝是茶道的基礎,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藝可以獨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藝為載體,依存于茶藝。茶藝的重點在“藝”,重在習茶藝術,以獲得審美亨受;茶道的重點在“道”旨在通過茶藝修身養性,參悟大道。

茶藝的內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內涵包容茶藝。但茶藝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與茶文化之間。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

但就目前存在的很多茶藝表演,就表演者而言,從備器、選茗到溫杯、投茶、沖泡、奉茶、謝客整個過程中,能夠體現一種人生志趣和追求,體現一種“道”境界者甚少,能夠表達一種優雅美韻就算是高水平了。例如婺源的“文士茶”,其優雅美韻可謂茶藝之典范,而其精神文化內涵是“儒家精神”,是“積極入世”,是“非淡泊無以勵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是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感文化”追求。表演者對這些精神內涵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便不能進入到這種意境中,因此也就不可能讓品飲和觀賞者入“道”,充其量賞美而已?!翱床杷嚒笨桑拔颉辈璧绖t無。

就品飲者和觀賞者而言,由于受文化素質、人生追求、美學修養制約,進入“道”的境界,感悟茶道真諦者同樣甚少,一般而言,看茶藝主要是感受美、鑒賞美、接受美的熏陶。當然,這也是一種精神洗禮但距“悟道”相去甚遠。

結語: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因此,茶藝、茶道的內涵、外延均不相同,我們應嚴格區別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參考文獻:

[1]陳文華,余悅.茶藝師基礎知識,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2]王業強.漫談“茶藝”與“茶道”,蠶桑茶葉通訊.

篇2

關鍵詞:人文;素質教育;茶文化;茶道

茶在中國擁有幾千年的發展歷史。在中華民族這一片文化繁茂的土地上,茶文化結合了中國傳統佛、道、儒三家思想,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涵養,孕育出自己獨特的文化內涵。茶文化的本質是一種“中介”文化,以茶為載體,以能體現中國傳統思想道德、人文精神為宗旨。它的內涵極其廣泛,主要包括有關茶的禮儀、風俗、茶規、茶藝、歷史典故、民間傳說以及文學藝術、辭曲歌賦等。它是中國人傳統的飲品,也是人們所追求精神高度的和諧統一。高校培養的是先進的學生群體,學生需要完成“學校人”向“社會人”的過渡,就必須提高自身素質來適應以及引領高速變化發展的社會。就目前來說,人文茶道在高校素質教育中的應用已經十分廣泛,受到的教育界許多專家學者的一致認可。

1茶與茶道

茶被稱之為國飲,是國人饋贈親友的良品。它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它包含著自然與人文的和諧結合,由此生出的便是茶道。茶道是一種藝術,一種禮儀,一種生活方式。飲茶之人多注重于養生,注重于提升自我的精神高度。人們在品茶的同時,體驗茶道,品味人生百態。

1.1茶的概念

茶起源于中國,在我國已經擁有了很長時間的歷史,受到了大眾的喜愛。大家普遍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也是從中國流傳至世界。茶的起源并不明確,但可以確定的是,唐代陸羽所作《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全面的茶學專著。這說明自唐代起,我國就已經擁有了較為系統的歷史和文化。茶除了具有觀賞、品鑒的價值,還具有其他多種功能,例如提高免疫力、消除疲勞等等。茶的這些功效都在國際醫學藥理上得到了證明。

1.2茶文化的意義

說到茶文化,就不得不提中國的歷史。茶文化的發展歷史實際上也是中華民族不斷發展進步的一個過程,更是中國特色文化的具體表現。人們通過將賞茶、品茶、飲茶等等這一系列活動和中華民族的禮儀、哲學文化等相結合,創造出了茶的特色精神內涵,從而將其升華為一種精神活動。因此,茶文化對人的發展、現代社會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借鑒作用。

1.3茶道的內涵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中國茶道的發展經歷了從煎茶、點茶以及泡茶等多個階段。茶道主要講究五境之美,分別為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茶道的本質是品嘗茶的美感。它的美感一方面來源于茶本身的形態、顏色,另一方面也來源于茶道中所蘊含的禮儀。人們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等環節,不僅可以學習它的禮法規章,也可以領悟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進而提升自我修養、陶冶情操。常言道:茶如人生,第一道,茶苦如生命;第二道,茶香如愛情;第三道,茶淡如清風。人生就如茶葉,苦香淡皆是人生。人生百味,就蘊含在一杯清茶中。

2人文茶道概述

人文茶道四字,字如其名,是從茶道中所孕育出的人文精神,人文茶道重點在于人本。它是基于茶本身,加之以各種文化氛圍結合而成的。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們都喜歡將琴、棋、書、畫與茶結合。人們以茶為媒介,修身養性,品位人生。茶相比于咖啡,在提神的同時更能給人以一種靜下心來的力量。這就是人文茶道中所蘊含的淡泊與寧靜。簡單來說,人文茶道是將藝術與精神高度完美結合。茶道有“四諦”:和、靜、怡、真。這也體現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上?!昂汀贝碇伺c人相處需要和諧,做事要恰到好處。人具備和氣的品性才能與他人友善交往,廣交善友。同時,“和”也代表著天人合一的道家哲學思想?!办o”就在于告訴人們要有一種平靜淡泊的心態。人們飲茶時的環境,需要安靜,這樣人們的心才能安靜下來體會茶的真諦,這是一種忘我的精神高度。“怡”講究的是一種身心愉悅。人們在飲茶的過程中必定是愉快的,以一種輕松暢快的心情去品味它。喝茶不論貴賤,重要的是喝茶人的心態?!罢妗贝碇貧w本真。人們在飲茶中體悟人生,回歸自我。人來源于自然,生活于社會,難免會沾染上世俗的紛紛擾擾。因此,人更要以一顆真心來體悟茶道,才能回歸自我,找尋真我。佛道儒三家對中國人文茶道的影響最深。人文茶道也正是集合了佛、道、儒三家為主體的中國優秀哲學思想,才成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老子的《道德經》就有提出:“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边@正好體現了人文茶道的人本精神。道家強調天人合一,人與自然應當和諧統一,人應該追求自然的本真,借以提升自我。道家所主張的道法自然,主要包含物質、行為、精神三個層次。佛家主張禪味,中國僧人認為茶有三德:第一,坐禪時,通夜不眠;第二,滿腹時,幫助消化;第三茶為不發之藥。這很好地體現了茶文化與佛家思想的融合。儒家核心思想為“中庸”,即做人做事恰到好處,不偏袒維護任何一方。做人必須講究禮儀,正如當代茶圣吳覺農先生所說:“君子愛茶,因為茶性無邪?!憋嫴璧倪^程就是提升自我修養、凈化靈魂的過程。

3加強高校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學生在接受知識教育的同時,越來越重視素質教育。學生在經歷了幾年高校教育后,必將步入社會,而要成為一個完整的社會人,光有技術知識并不足夠,更重要的是要提升自我的素質,要學會與人交往,正確樹立自己的價值觀念。當代的許多高校學生只注重于知識的獲取,并不善于與人交往也不注重于禮儀。在平時的生活中表現浮躁,忙忙碌碌不知所謂。許多人都沒有自己的人生目標,也不能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狀態。高校學生要想未來進入社會,成為一個可以引領時代的人,就應當從提升自我修養開始。高校學生只有提升了自我修養,才不至于誤入歧途,從而讓自己朝有利的方向發展。在高校學生的個人生活中,許多人喜歡獨來獨往。他們不善于與人交往也不懂得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遇到問題也不懂得訴說和尋求幫助。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是,作為高校生,走出學校就會進入社會。任何人都逃不開與人交際。哪怕是親朋好友,同事同學之間都存在一種禮尚往來的關系。由此可見,學會禮儀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然而,目前高校素質教育還存在許多問題。因此,高校素質教育需要一種更有力的方式來直接或間接地促進其質量的提高。

4人文茶道對高校素質教育的影響

宣傳人文茶道精神對提高高校素質教育質量而言是一種非常可行的舉措。茶道是中華茶文化中蘊含的獨特的人本精神。張岱年先生曾指出,中國的文化不是以神為本,而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以人為本,即將人的問題作為中心問題。世界上所有的群體社會,都是由一個個人組成的。人是基本,只有從各個學生個體著手,才能從根本上加強高校素質教育??偟膩碚f,人文茶道對高校素質教育具有有利的影響。4.1人文茶道能夠促使學生進行知識面的拓寬,傳承民族文化人文茶道始于茶文化,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一朵奇葩。它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了佛、道、儒多家的哲學思想。正是由于它這種博采眾長的特性,它的文化內涵才顯得愈來愈豐富多彩。人文茶道精神的學習能夠使大學生拓寬視野、增加其知識儲備,從而完成自我素質提升。同時,茶道精神的學習也能讓學生了解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4.2人文茶道能夠促使學生培養高尚的情操茶首先作為一門藝術,本身就是具有一定的高尚情操。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藝術的熏陶不可缺少。人們在這種藝術的熏陶中學會了欣賞,找尋到了自我興趣,從而培養出高尚的情操。人一旦有了藝術的熏陶,整個人的氣質就會與眾不同。而人們通過學習茶道,可以了解到有關于茶藝、環境、詩詞、歷史等多種文化藝術。高校學生如果持續受這種有利環境的熏陶,自然就會以“茶人”為榜樣,努力提升自我修養。4.3人文茶道能夠促使學生學會釋放自我壓力高校學生的課業普遍壓力較大,節奏較快。在這個階段,不僅要學習自身的專業知識,也需要盡快地了解到社會人才需求,融入社會大環境。品茶是一個修身養性的過程,從人文茶道中,學生們可以學習如何從繁忙的生活中抽出一片空閑,體悟人生的真諦。從品茶中感悟到“人生如茶,茶如人生”的哲理,從而轉化成動力,讓自我的素質得到一個更高層次的升華。4.4人文茶道能夠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茶道精神的主體就是茶人精神?!安枞司瘛笔清X梁教授在上世紀80年代提出的觀點,其認為茶人應該“默默地無私奉獻,為人類造福”。高校生活學習階段正是培養大學生心理素質的一個好時機,大學生在這個階段會遇到許多挫折但也會有許多成長。因此,高校階段是完善自我的一個好階段。大學生通過學習人文茶道,可以領悟茶道中的思想內涵,有利于清楚地認知自我和正確地處理人際關系。

5結語

人文茶道在提高高校素質教育質量中的作用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可。越來越多的高校將人文茶道的教育提上日程。人文茶道只是茶文化中最精華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其全部內容。茶文化中所蘊含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只要學生有所接觸,必定會被茶文化所包含的深刻內涵所吸引。我們所應當做的就是讓人文茶道更廣泛地融入高校素質教育中,從而讓更多的高校學生接觸到它。

參考文獻

[1]付昌輝.加強橫向課題研究促進高職科研發展[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32):36-37.

[2]吳詩池.試論中國的茶文化———兼談中日茶文化關系[J].農業考古,2004(02):13-26.

[3]劉悅.著眼學生長遠發展培養素質奠基人生[J].陜西教育(教學),2016(4):15-16.

[4]王森勛.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M].泰山出版社.2010.

篇3

關鍵詞:中日茶道;茶文化

【中圖分類號】 TS97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1-1297(2012)11-0324-01

日本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紀,但茶葉的傳入則是由遣唐使來完成的。日本古代沒有原生茶樹,也沒有喝茶的習慣。自從遣唐使們把茶葉帶回日本之后,茶這種飲料就在日本生根發芽了。大致過程是將茶樹的葉子炒熟、發酵,再擠壓成型而制成的。再將碾碎的茶放進茶壺,加入水將其煮沸,再緩緩地盛入陶瓷茶杯。這就是最簡單的吃茶法了,經漫長歲月,為日本人所接納,并形成了日本獨特的飲茶文化,日本茶道因其精密的手法和神秘的精神文化最為世人所矚目。那么就讓我們從它的歷史發展過程來看日本茶道所具有的的涵義及精神吧。

早在我國的隋唐時期, 隨著中日兩國文化交流的日益增進以及日本遣唐使和留學僧人的大量來訪, 在我國早已流行的飲茶習俗不可避免地傳入日本。據日本史書記載, 日本著名的學問僧永忠大師于寶龜初年入唐求法, 在中國生活了20余年, 吸收了包括中國飲茶習俗在內的大量唐文化, 并將之帶回日本。正是在這一時期, 日本國內開始較大范圍地種植茶樹, 飲茶之風已在日本上層社會傳播開來。日本茶道在吸收中國茶道的基礎之上,形成了具有本身日本特色的茶道文化,有其自身的發展過程和特有的內涵。正如桑田中親說的:“茶道已從單純的趣味、娛樂,前進成為表現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規范和理想?!笔兰o末,千利休繼承、汲取了歷代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正宗茶道。造就了日本茶道成為以“和、敬、清、寂”四字,成為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為一體的文化藝術活動。茶道之茶稱為“侘茶”,“侘”有“幽寂”、“閑寂”的含義。邀來幾個朋友,坐在幽寂的茶室里,邊品茶邊閑談,不問世事,無牽無掛,無憂無慮,修身養性,心靈凈化,別有一番美的意境。遺憾的是到了平安時代中期(公元10世紀), 隨著日本國風文化的興起, 茶的飲用幾乎完全中斷了。

相對于日本茶道來說,本源的中國茶道更加具有著歷史悠久的茶文化及獨特的境界和品位。那么在歷史的變遷中,日本茶道和中國茶道到底各自形成了什么樣的不同呢?

一茶文化流派的差異

中國茶文化雖然經過歲月的變遷和歷史的凝練,卻未出現很多的流派,而是集中體現在文化的積淀上。日本的茶文化卻出現了很多流派,比如有名的“三千家”,即不審庵“表千家”、今日庵“里千家”和官休庵“武者小路千家”。還有很多小的流派,比如藪內儉仲創始的善于書院茶和小茶室茶的藪內流派。其他如大口派、織部流、萱野流、古石州流、小堀流、坍流等。

二茶文化的參與者不同

茶在中國茶的栽培、銷售、飲用的主體是廣大人民群眾。中國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階層,其最突出的表現便是大小城鎮廣泛興起的茶館、茶亭、茶室。這種場合中,士農工商都把飲茶作為友人聚會、人際交往的手段,成為生活本身的內容,民間不少地區更有極為豐富的“茶民俗”。日本遵循嚴格的世襲制,等級制度格外森嚴。茶初傳到日本時只在上層社會盛行。在日本茶道形成的初期,只有天皇、貴族、級別高的僧侶才有機會接觸茶。日本人崇尚茶道,茶道在民眾中也很有影響,但其社會性、民眾性未達到廣泛深入的層面。

三吃茶法各異

日本茶道的吃茶法與中國茶道及今天流行的茶藝的飲茶法的最大區別,就在于點茶時對待主客的要求不同。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都很講究飲茶用的茶、水、火,而且中國的茶書記載比日本的更加細致周詳。中國茶道的點茶好壞幾乎全是靠主人一人的技術好壞來左右的,根本無須客人的配合。也就是說,只要主人通曉了“選茶、汲水、用炭”的技巧,就一定可以點好一碗可口的茶了,而客人只是一個被動的喝茶者。中國現存茶書中,幾乎沒有對客人的做法提出什么要求。

與之相對,日本茶道不但要求主人刻苦修習點茶法等,而且要求客人也必須同樣刻苦修習。要想舉辦一次成功的茶事,點一碗可口的茶,就必須修煉得能夠熟練調整火候、水溫使其達到最佳狀態;而要想將火候、水溫調整到最佳狀態,光靠主人一人的努力是不夠的,必須得有客人的配合即必須靠主客共同的努力和心心相印的合作方可。

四茶文化的精神實質不同

中國茶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融儒、道、佛為一體,三者之間互相補充,相互抵觸的少,從而使中國的茶文化內容非常豐富。學術界對日本茶道精神的解釋主要使用三個概念:和敬清寂、一期一會、獨坐觀念。這些概念與禪的思想是相聯系的。日本茶道主要反映中國禪宗思想,是茶與禪的融會貫通,當然也融進了日本的精神和思想意識。中國人“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這四條都是通過飲茶貫徹儒家的禮、 義、 仁、德等道德觀念以及中庸和諧的精神。日本茶道的 “和、 敬、 清、 寂”公開申明的“茶禪一體”,吸收了中國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內容,它規勸人們要和平共處,互敬互愛,廉潔樸實,修身養性。

篇4

關鍵詞:和 茶道 儒釋道 傳統文化

茶道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和”是中國茶道的靈魂。陳文華先生認為“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的靈魂?!鼻f晚芳先生把“廉、美、和、敬”概括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陳香白先生在《中國茶文化》一書中提出了“‘和’是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這一觀點。

研讀歷代茶學大家的論著,我對中國茶道精神的認識更加深入,并引發了新的思考。我認為“和”字包含了中國茶道的一切精神內涵,中國茶道的其他精神都不可或缺地受到“和”文化的影響。

一、茶道本身的“和”文化特征

品茶悟道最基本的是品茗茶水,而品茗茶水離不開茶葉、茶水、茶具這三者之間的融合,茶道的“和”也恰恰是這三者相互作用的表現。

陸羽在《茶經》中最早給茶下了定義“茶者,南海嘉木也。”宋徽宗趙佶這位風雅的帝王在其茶學專著《茶論》中描繪茶“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茶本身就是天地陰陽和氣而生的高潔珍貴之物。

“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體。非真水莫顯其神,非精茶曷窺其體?!庇纱丝梢?,茶與水關系之密切。明代張源《茶錄?品泉》一文中明確了水的重要性,即茶是水的靈魂,水是茶的體魄,只有好水能體現好茶之妙,只有好茶能展現好水之精。歷代茶人所用的水如泉水、雪水、雨水等,大致都是自然孕育或天降之水。

茶具雖種類繁多,但這些茶具無一不體現著“和”文化特征。清代蓋碗茶杯“和”文化特征最為明顯,它寓意“天蓋之、地載之、人育之”,蒼天、大地、人類三者都是生命不可或缺的,表現人與自然和諧之意。而其他茶具也或多或少體現了“和”,有的茶具名字體現了“天人合一”,如廣闊天地茶杯、頂天立地壺;有的茶具造型體現了和諧之美,如紫砂六足壺、六方壺;有的茶具外部紋飾體現了中庸倫理之和,如斗彩五倫壺、紅彩桃蝠八吉祥紋蓋碗。

葉學益《茶苑》中將中國茶道的“和”闡釋得清晰明了:“隱藏在茶道具中間的藝術性,仿如帶有生命力的纖細感,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以“和”的精神為基礎。”由此可見,茶道本身明顯蘊含著“和”文化特征,且早已根深蒂固。

二、中國茶道發展與“和”文化

老子《道德經》有云“道,可道,非常道”,中國茶道一詞的概念就來源于此。“道”是一個哲學概念,它將中國茶文化內涵上升至哲學范疇。而茶道中的“和”文化特征也隨之在不同時代涌現出新的內涵。

(一)唐――融“和”

唐代最早出現茶道一詞。陸羽在《茶經》中這樣概括茶道:“茶之為用,最宜精行儉德之人?!?,“精行儉德”指的是行為規矩、品德高尚的人,深層含義是指品茗之人能夠不斷塑造、完善自己,使自己符合茶的“至道”精神。陸羽之后釋皎然在《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中描繪的茶道是由“滌昏寐”到“清我神”再到“得道”的境界,他的茶道不僅只追求清醒,而是上升至凈化心靈的境界。晚唐劉貞亮《茶十德》中的茶道,既包括“散郁氣”“驅睡氣”“養生氣”“除病氣”“嘗滋味”“養身體”的簡單身體感受,還有 “利禮仁”“表敬意”“可雅志”“可行道”的高層次追求。

唐代茶道的發展歸根結底是因為唐型文化的繁榮,儒、釋、道思想不斷融合,形成了開放的文化格局,這為茶道發展提供了沃土。儒家思想是唐代的主流思想,它主張“仁”、“禮”、“貴和”,即“中庸”的處世之道。陸羽《茶經》中的“精行儉德之人”便是切合中庸思想的人,為人處世時恰如其分。佛教思想在唐代達到鼎盛,佛家主張“中道妙理”、“茶禪一味”,就是佛教與茶文化的融合。錢起《與趙莒茶宴》中“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從品飲到入禪,茶與禪精神互通,“以茶助佛”就是這個道理。道教思想在唐代很受推崇,道家主張“天人合一”、“至清養和”。杜甫《重過何氏五首選一》中迎著春風吟唱“自逢今日興,來往亦無期?!保?、自然、茶道三者合一,詩人沉浸其中悠然自得。

(二)宋代――“和”理

宋代茶道進一步發展,為茶道增添了新的內涵。理學是儒家哲學在宋代的特殊形式,它吸收了唐代儒釋道三位一體的思想,以“理”為基礎,堅持“天人相與”的思想,強調通過自覺達到自我人格的塑造。林逋《嘗茶次寄越僧靈皎》中“對嘗兼憶剡中人?!泵枥L的就是“中庸”處世之道。樓《游惠山》描繪詩人在自然美景中“調琴瀹茗”以至于“忘歸到夕陰”。詩中蘊含著“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

宋代茶道還有自己獨特的內涵。梅堯臣的《李國博遺浙姜建茗》就是宋代茶道獨特性的代表?!拔倚囊讌捵悖槐忍顪羡?。”描述詩人品茗時的感悟,這是詩人人生價值的自我追求,超脫于萬事萬物的“道”。

(三)明代--和“靜”

明代的茶道思想展現出沉靜的特性。明代推行“心學”,它是理學的延續,同時也是儒家哲學在明代的特殊形式。心學主張“心外無理”、“知行合一”,提倡儒家的中庸、佛家的內斂、道家的自然思想三者融合。而受心學影響明代思想家有了歸隱之意,追求在山水中悟道求真。

明代茶道中包含唐宋茶道延續的“和”文化特征。陸容《送茶僧》“香煙茶暈滿袈裟?!泵枥L了詩僧品茗的景象,表現了“茶禪一體”的境界。朱權《茶譜》中表示吃茶之人都“絕塵境,棲神物外”,在任何地方都能沉醉茶道。詩人以詩明志,強調飲茶應追求超脫于外物的感受。明代茶道還表現出隱士思想。朱樸《春夜過寧海寺》“道人乞與清風一灑襟”描繪了歸隱生活的閑適、寧靜,表現詩人追求自然,超脫外物生活的志向。

(四)清代――“和”一

清朝雖政治走向衰微,但茶道中“和”文化特性始終根植于茶道之中,綿延著中華精神。曹雪芹《紅樓夢》中妙玉煎茶所用“舊年雨水”、“梅花雪水”,皆是取天降之物用茶,體現了天、地、人三者的統一,這是茶道“天人合一”的體現。乾隆皇帝《觀采茶作歌》中表現了天子關切百姓生活、視天下萬民為其子民,這是茶道“貴和”、“中庸”思想的體現。

縱觀茶道歷史,我們不難發現,盡管唐、宋、明、清都表現出各自的獨特性,但“和”始終貫穿于中國茶道之中,經久不衰。

三、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的“和”

世界之茶始于中國,當然,日本茶道也源于中國,唐代最澄把茶種帶回國種植,才開啟了日本的品茗史。村田珠光深入學習中國茶道,結合日本國情提出了“茶道之本在于清心”的思想,日本才開始有了茶道精神。

比較中日茶道精神,我們發現,中日茶道只是在“和”特征的理解不同。日本重茶藝而輕茶道,中國重茶道而輕茶藝。日本“茶禪一體”與宗教融合,所以具有濃厚的宗法色彩,其茶道的“和”強調主客人之間的和睦,是茶道本身規范的茶與禪的融合。而中國茶道至始至終都受到儒釋道三家思想的影響,所以,中國茶道不單單強調唐代“茶禪一體”的思想。中國茶道中的“和”強調的是唐代“融和”、宋代“和理”、明代“和靜”、清代“和一”沿襲下來的“中和”思想。

四、中國茶道的“和”與傳統文化一致

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天人合一”。我國的“天人”理論,不僅強調自然與人之間的關系,還包含天道與人道之間的和諧統一的內涵。而長期的實踐中“天人合一”表現為人的精神行為和外在自然一致、自我身心平衡和自然平衡的統一。

中國傳統文化“貴和諧,尚中道”。我國的“中和”理論,是以“中庸”思想為基礎,以“禮”為標準,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墩撜Z》中“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就是“和”的表現。

中國文化的“和”還表現為它的包容性,外來文化在中國傳播時始終能保持自己“和”的特性。外來文化如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都有中國特色。

所以,中國茶道中的“和”與傳統文化的“和”是密切聯系的。在中國傳統思想的指引下,我國的茶道才能亙古不變、歷久彌新。中國茶道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文化發展中茶道為中國文化增添了新的內涵,印刻著中國記憶。

參考文獻

[1] 陳文華.中華茶文化基礎知識[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

[2] 林治.中國茶道[M].北京:中華聯合工商出版社,2000.

[3] 陳香白.中國茶文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4] 陸羽.茶經[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5.

[5] 陳文華,余悅.茶藝師基礎知識[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

[6] 葉學益.茶苑[M].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2004.

篇5

摘要:自唐代始,日本和中國逐漸的建立了經常性的往來,中日兩國就有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方面的聯系。因此中國的茶文化就通過這些途經傳入日本,從此茶文化在日本就發展起來了就形成了日本的茶文化。日本人對茶的深入研究始終伴隨著日本的發展,茶文化也深入的日本人的各個方面,就形成了現在社會日本茶道精神。

關鍵詞:日本茶文化;發展;社會影響

眾所周知,中國是茶的祖國,茶文化的發展起始于于中國,中日兩國在茶文化方面的交流的可說是源遠流長,自飲茶風俗從巴蜀地區向中原廣大地區傳播起,茶文化由萌芽進而逐漸發展并且由中國逐漸向外發展。

一 、日本茶文化的起源和發展

1.在奈良、平安時期。據《日吉神道密記》記載,公元805年,在中國留學的最澄把中國的茶籽,由中國帶到了日本,種在了日吉神社的旁邊的一個小院子里,成為日本最古老的茶園,日本飲茶方式是將茶餅放在火上炙烤干燥,然后碾成粉末,汲取清澈的泉流,點燃獸炭,待水沸騰起來,加入茶末,如果在茶里面放點吳鹽,那味道就更美了,煎好的茶,香氣四溢,給人一種沁人心脾的感覺。在這段時期,日本與中國的來往非常密切,同時在日本的影響下,唐朝的文化也達到很大的發展??傊瘟肌⑵桨矔r期,日本接受、輸入中國的茶文化,開始了本國茶文化的發展,隨之飲茶在其社會中得到廣泛的傳播并流行,也開始種茶、制茶、但在飲茶方法上則仿效唐代的煎茶法。

2.鐮倉、室町時期。鐮倉時代初期,處于歷史轉折點的劃時代人物榮西撰寫了日本第一部茶書――《吃茶養身記》榮西在中國生活了一段時間,他根據自己在中國的體驗和所見所聞,記敘了中國當時的茶飲方法。自從這本書問世后,日本的飲茶文化就不斷普及擴大,為三百年后日本茶道的成于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自榮西從宋國回到本國時并且再次把中國的茶,以及沏茶法輸入到日本,茶又風靡了僧界、貴族、武士階級而及于平民。茶園在日本不斷擴充,名產地不斷增加。室町時代末期,日本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在大德寺酬恩庵參禪時將禪宗思想引入茶道,形成了獨特的草庵茶風。珠光通過禪的思想,把茶道由一種飲茶娛樂形式提高為一種藝術、一種哲學、一種宗教。珠光把茶與禪、民間茶與貴族茶很好的的結合,為日本茶文化注入了精髓、打下了堅實基礎、完善了原有的形式,從而將日本茶文化真正上升到了“道”的地位。

3.江戶時期。在中國明清泡茶道的影響下,日本茶人又參考抹茶道的一些禮儀規范,形成了日本人縱所周知的煎茶道,公認的“煎茶道始祖”隱元隆琦,他把中國當時流行的壺泡茶藝傳入日本。經過“煎茶道中興之祖”賣碳翁柴山元昭的努力,煎茶道在日本立住了腳。后又經田中鶴翁、小川可進兩人使得煎茶確立茶道在日本的真正地位??傊?,江戶時期,是日本茶道的燦爛輝煌發展時期,日本從中國吸收、消化茶文化后有給予深化,終于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日本抹茶道、煎茶道。

二 、日本茶文化對其民族精神的影響

由以上日本茶文化的起源和發展,我們可以看出日本的茶文化都和佛教有關,因此日本的茶道藝術的思想背景也即為佛教,佛教的思想的核心是禪。它是以禪的宗教內容為主體,以使人達到大徹大悟為目的而進行的一種新型宗教形式。茶道里禪的內涵,不在于什么“直心就是禪”,而是通過繁瑣的規則來磨練人心,當這些規不再讓飲茶者感到厭煩的時候,他才算真正的領會了茶的真諦,不僅喝到一杯好茶,還從茶中品味到了人生的哲理。繁復而熟練的禮法雖然束縛著人們但可以使人超然物外,濃如苦藥的茶湯正如人生,別出心裁的插花顯示有限的生命背后人類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日本茶道,是用一種儀式來向人講述禪的思想,讓人們真正的領悟到禪的真諦。正如參禪需要頓悟一樣,其中蘊涵的那些人生的經驗以及對生活的哲理,需要飲茶者用寶貴的一段生命生命時光去理解、領悟。真正茶人的生活既是近似常人的生活,又是近似藝術家的生活,禪與茶息息相關,因此茶人要想明白茶道的精髓,他們都要去禪寺修行數年,從參禪中磨練他們的身心,從禪中去領悟茶的真諦,而是返回茶室過著茶人生活。

茶道現今已成為日本人最喜愛的文化形式之一,也是最常舉行的文化活動,喜愛茶道的人比比皆是?,F在,茶道被認為日本文化的結晶,日本文化的代表。 為什么茶道對日本文化影響那么大那?因為日本茶道有他自己的茶道精神實質。日本的茶道精神大體上有以下三種解釋:

1.和敬清寂:“和敬清寂”被稱為茶道的四諦、四規、四則,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理念精髓。茶道思想的主旨為:主體的“無”,即主體的絕對否定。而這個茶道的主旨是無形的。作為“無”的化身而出現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們是“無”派生出的四種現象。由這四個抽象的事物又分別產生了日本茶道藝術成千上萬種形式,如茶室建筑、點茶、道具、茶點心等。

2.一期一會:一期一會,字面上的意思已經非常明白。融會到茶道的儀式里,就是通過一系列的茶道活動,包括水、飯、談、茶四大步,最后完成時使亭主和主客、從客靜心清志,由內到外自然涌現出一種“一期一會、難得一面、世當珍惜”之感,蒼涼而略帶寂寥。進而思考人生的離合、相聚的歡娛,使參與者的精神境界接受一次洗禮,達到更高的狀態――冥想中的涅磐。這,是一期一會的道理,也是茶中的道理。一期一會,日本茶道的用語,出自日本茶道師千利休?!耙黄凇?,表示人的一生;“一會”,意味著僅有一次相會,勸勉人們應知所珍惜身邊的人。一期一會與日本禪當中的“瞬間”概念有關,而日本茶道也體現了日本禪的精神,所以這句話經常會被寫上掛于茶室的字畫上,意味著每次的茶聚都是獨一無二的。

3.獨坐觀念:“獨坐觀念”一語也出自井伊弼的《茶湯一會集》。是說一個人面對茶釜一只,獨坐茶室保持一種寂靜的狀態,在心里回味今日的茶事,靜思此日的一切都不會再重演,只能成為歷史,我們所能做的是怎樣把握好明天。此刻茶人的心里不禁泛起一陣茫然若矢之情,又涌起一股充實之感。茶人此時此刻的心境可稱為“主體的無”。

三 、 結束語

日本茶文化源于中國,由唐朝傳至日本后,日本就開始對茶進行研究,經過漫長的發展,形成了現在的日本茶道,日本茶道體現了茶的宗旨,茶的精髓所在,有四個字概括,那就是“和”、“敬”、“清”、“寂”。這不僅是茶道的精神實質,同樣也是人的生命真諦。日本茶道不僅影響了日本人,同樣也影響著中國人,這也許是文化交流給各國帶來的益處?,F在的日本經濟發展很快,但茶道在他們的生活中已經成為了一種不可或缺的文化。我相信,隨著日本經濟發展,茶道將會有更加發展空間。(南陽師范學院外語學院;河南;南陽;473061)

參考文獻:

[1] 滕軍.日本茶道文化概論 [M].東方出版社 1992。

篇6

【關鍵詞】 茶文化;大學生綜合素質;實踐;思考

茶文化作為一種具有人文情懷的重要載體,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弘揚校園茶文化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在高校普及茶知識,開展茶文化活動,弘揚茶文化,儼然成了校園文化活動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并為學生高品位的校園文化生活增添了特色,也是很多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有益補充。

小小的一片茶葉,富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成分,如氨基酸、茶多酚、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等,它們是人體必需并具有一定營養及功能的物質。茶是一種健康的天然飲料,喝茶有益健康是很多人越來越認同的事情,隨著茶文化知識的普及,許多同學越來越認識到喝茶的好處,認識到茶葉中的咖啡因可以振奮精神,興奮中樞;強化思維,提高工作效率;強心活血,幫助消化等;茶多酚物質有較強的抗氧化作用,有解毒、抗輻射及防癌抗癌的作用;茶葉中含有多種維生素,綠茶中含有的維生素C,能有效提高人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F代醫學已經證明,茶作為一種古老而傳統的飲品,具有很好的保健和藥用、養生價值,對人體的健康有著積極作用。[1]喝茶是一件優雅的事情,經常喝茶之人身上都有一種恬靜泰然的氣質??梢?,茶人受到的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很大。另外,茶文化還涉及到一些戲曲、小說、詩詞等等,其中可以學習的內容十分廣泛,這極大的豐富了大學生知識面,同時也潛移默化提升了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茶文化在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中的內涵

茶道的文化功能體現在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發揚傳統美德等方面。茶道“五諦”的內涵:廉-清廉自律;美-崇尚美德;和-和睦相處;敬-敬人愛民;勤-勤勞樸實。[2]通過學習茶道文化,達到弘揚廉潔自律、勤勞樸實、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和睦相處等傳統美德。中國的茶道,為茶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茶文化中蘊含的知識和精神,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審美和品位,讓大學生在茶文化的熏染下,感悟到茶的清靜之美,理解了今后面對生活中的所有問題時都要泰然處之,才能正確的解決。同時通過學習茶文化,大學生會漸漸地提高自身的修養,自覺地遠離低俗和暴力,綜合素質會得到明顯的提高。

茶的禮儀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溫、良、恭、儉、讓、孝、悌”。[3]通過對茶禮儀的學習,可以規范大學生的行為禮儀,引導學生知禮、習禮、重禮,進而形成良好的社會公德。通過茶中蘊涵的豐富思想和道德觀來輻射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倡“茶味人生”,茶味入口時先苦澀而后甘甜,啟示人生像茶一樣,不會一帆風順,總會經歷風雨,人生如茶,有甘甜亦有苦澀,茶味不管有過怎樣的甘甜與苦澀,終將歸于平淡,正如人生,無論有過怎樣的輝煌,終不失質樸與平凡。

二、茶文化對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作用

進一步探索和豐富校園文化內涵,能夠幫助大學生完善品德,提高內心素養,學習茶道、茶藝,能夠讓大學生更為系統地領略到祖國茶文化的內涵。茶德所倡導的“廉、美、和、敬”精神,[4]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啟示大學生要遵循自然規律,不要“急功近利”,才能形成良好的價值觀。茶,猶如君子,君子性情高潔,重情重義。品茶,就像和君子對話,學習君子的性情。我國從古至今十分崇尚君子的風骨,因此茶文化也推崇君子的高尚品德。大學生在接受茶文化的教育時,自然就會領悟到茶文化中所蘊涵的高尚品德,所以說,茶文化在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過程中,可以增進大學生的修養。

三、弘揚校園茶文化的實踐與探索

茶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開展不同形式的“茶文化”活動,構建和諧健康的校園文化環境,可對大學生起著多方位的教育作用。一是開展形式多樣的“茶與健康”宣傳活動,可引導學生科學飲食,喝健康飲品,樹立良好的飲食習慣;二是定期邀請茶學專家開展“茶科學、茶文化”的專題講座,可使學生了解祖國的茶文化、茶歷史,以及茶葉對人類的貢獻等,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三是開展系列的茶藝、茶道表演及“以茶會友”活動,幫助學生增進友誼,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山東藥品食品職業學院以茶藝社為載體,通過舉辦講座、開展豐富多彩的茶藝活動以及開展茶藝技能大賽等為大學生們提供了一個加強同學間交流、協作,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展示自我的平臺。茶文化作為一種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密切相連,通過茶文化的學習和茶事活動,大學生感到提升很大、受益匪淺,同時學校文化氛圍也日益濃厚,育人環境也不斷得到優化。

普及茶文化知識,增強大學生對茶的了解。茶文化包含的知識內容十分豐富,從古至今,隨著時代的變遷,茶文化的內容也在不斷添加,其中包含的內容,總是某個時代最推崇的、可以傳承的文化。茶文化主要包含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精髓。尤其是儒家思想,所包含的傳統美德,更是現代人應該學習的。茶在被賦予了這些文化知識以外,還保存著自身的文化,即茶本身的知識。比如茶的原產地,茶的種類,以及每種茶本身帶有的故事等。因此,在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過程中,普及茶文化,開展茶文化課程,可以加強大學生對茶文化知識的了解,同時對提高他們的人格魅力和思想道德水平有著重要作用。

總之,文化素養對于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素質體現。茶文化所包含的知識是十分豐富的,涉及到很多的領域。茶作為傳播祖國文明的載體,在高校通過開展各種有益活動,可達到以茶敬客,以茶會友,以茶示禮,以茶聯誼,增強同學之間友誼,增強團隊和協作精神,建立和諧人際關系。通過茶文化可以培養學生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因此把茶文化滲入到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構建中,對大學生的素質培養和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參考文獻】

[1] 沈佐民,陳念,李年蛟.茶文化在構建大學生綜合素質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茶葉加工,2012.

[2] 陳海菊.茶文化在構建大學生綜合素質中的運用[J].福建茶葉,2016.

[3] 王化.中華茶文化在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中的應用[J].人力資源管理,2015.

[4] 張學連.淺談茶文化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及其開展[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0.

篇7

馬來西亞紫藤文化企業集團屬下茶藝學習中心主任、講師。

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每周專欄《茶潮》作者。

著作《喝茶慢》,編著《約會中國茶》(合編)。

福建漳州天福茶學院客座講師。

當我們談到馬來西亞喝茶或茶文化現狀,往往將之稱為馬來西亞中華茶藝。為什么呢?因為無論是外國人來看或由當地人來解讀,馬來西亞茶文化還在依循著以前從中國遷移到當地的祖輩的喝茶手法。一般觀念對馬來西亞茶文化的發展仍離不開“懷念鄉愁”的階段,好像還沒有辦法用自己的方式來泡茶、喝茶、說當代的茶話。

如果我們現在說馬來西亞有馬來西亞的茶道,人家一定會說我們在講大話,馬來西亞怎么會有茶道?許多人以為所謂茶道要有一定儀軌或模式才能稱作茶道。還要有以四字真言來概括的茶道內涵,如:“和敬清寂”、“廉美和敬”、“清敬怡真”等等,沒有四字真言掛帥似乎茶道就說不出它的真諦。又比如茶道內涵要穿上民族性服飾才能表現,茶道要擁有古老的歷史才會有它的內涵。所以大家并不敢說馬來西亞茶道,甚至有關其他地域已經盛行許久的茶道,大家在說時也只會用舊有觀念說中國茶藝、日本茶道、韓國茶禮與英國下午茶而已。

我們認為:一、茶道不應該被貼上標簽,比如A國可以叫茶道,B國不可以這樣叫,C國需換另一名稱。二、所謂A國茶道、B國茶道,不應過于強調其地域性和民族性,應歸納和著重是屬于某種類型風格的茶道,以利人們學習和欣賞。三、茶道不應只看表象或理論,茶道精神往往隱藏于最基本的泡茶功夫里,比如怎樣準備茶器具準備燒水、如何看待茶葉、茶水比例等等都能看出茶道用心所在和茶道真正的意義,比如英國茶道行茶時會由家里最崇高象征的女性掌席,不假手于仆人;日本茶道里的茶會主人會在客人抵達時,親自把早有準備的干凈清水倒進手水缽讓客人潔手,而且準備的水不多也不少,剛剛滿。這些都是所謂的茶道精神采用的極之纖細的手法。

篇8

論文關鍵詞;茶文化  茶道  中職學生素質教育

筆者有幸在中國茶博看到韓國著名畫家閔庚燦繪制的國畫《松竹梅》,畫面松柏蒼翠、墨梅橫斜,下方是一片茂密的茶園。中國自古把松、竹、梅稱為歲寒三友,可這里畫家卻將茶與松、梅并提,可見在畫家看來茶的品格與松、梅一樣高尚。筆者作為一線中職教育者,不禁深思,若能讓中職學生這群特殊的孩子也擁有茶一樣的高尚品質,定能使學生受益一生。

1茶文化體系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在神農時期就被發現,在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中,此“嘉木”也在經歷著多樣的變化。茶最初被人們作為藥物使用,后來又逐漸被推為食材,之后茶又成為一種健康的飲品。

按照文化學的研究,文化可分為技術和價值兩個體系。因此,茶文化是指整個茶葉發展歷程中有關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所以茶文化組成體系應該包括茶學,茶道,茶情,這三個層面。

這里的茶學是建立在狹義的層面上。在《茶葉》刊物中,很多茶界的權威和茶人都認為“茶學”是一門關于茶葉的源與流的學科。筆者覺得茶道是通過泡茶藝術(茶藝)這種方式,給心靈創造安靜的氛圍,用自己的心去領悟不可言說的個中滋味和人生哲理。

茶情是指以茶為載體的茶書,茶詩、畫等及品茶所帶來的感受。

2茶文化引入中職學校所帶來的功效

茶文化對他們的益處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2.1拓寬學生的就業路

一方面,在2007年l2月國家商務部公布的《茶館業企業經營規范》中指出,茶藝師與從業人員的比例分別不低千1:3、1:5、1:7。另一方面,懂茶悟道茶藝師的需求越來越多。但目前大專院校中,把茶文化作為專業很是罕見,使得高素質的茶藝師實在難找。所以即知茶藝又懂悟道的茶藝師必將成為近來較為緊缺的“寵兒”。因此在各不同專業的中職學生中引入茶文化教育,使他們在接受系統的本專業學習的同時,也學到茶文化,既能掌握本專業,又能在茶文化的熏陶下取得茶藝師資格。

2.2茶文化對學生的影晌

(1)茶文化有助于中職學生增長文化知識,從而樹立信心,讓精神不再空虛。茶的故鄉是中國,茶的起源、發展、傳播經歷了幾千年。所以在中職學生中引入茶文化教育,不但能讓他們學習到茶起源、發展、傳播的過程,而且能彌補他們的最為缺少的史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茶文化對他們每個人來說起點是一樣的,這就等于給了很多放縱自我的孩子再一次站起來的機會,讓每一個自信心不足的或喪失自信心的孩子在茶文化里再樹立信心,并把這份自信心帶到生活中,也能讓那些早已把本專業知識學的得心應手的孩子找到精神的寄托,讓他們課余不再精神空虛。

(2)茶文化有助于促進中職學生思想道德的修養。

中職學校的學生往往價值觀和人生觀模糊,因此思想道德上的問題比較嚴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沉睡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情懷,讓他們變得“冷酷”。

其次,心理都還不夠成熟,有較強的虛榮心和過度的自尊心,表現欲望較強。

再者,中職學生對“個性”往往曲解。很多學生認為“個性”是對傳統的一味反叛,或是對紀律的抵制就是個性。

最后,自我為中心,在行為上缺乏理智和規范,往往為求利益,不計手段;在內心里不懂感恩,只知道一味的索取。

茶文化可以幫助他們。一方面,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近年來,很多茶人、學者都將茶道的思想內涵總結為“和、靜、怡、真。也許每個人對這四個字有不同的理解,筆者看來“和”是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融入了儒、佛、道三家的精髓。儒家的中庸之道蘊含在“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的茶藝過程中;行儉之德藏在“樸實古雅去虛華,寧靜致遠隱沉毅”的心態上;明倫之禮體現在“奉茶為禮尊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的待客之道上,謙和之禮就在“飲罷佳茗方知深,贊嘆此乃草中英”的“吃”茶過程中(《茶道茶經》)。這些可以修正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另一方面,文化是需要傳承的,相信在中職學生中引入茶文化教育,不僅可以把茶文化的接力棒傳遞到下一代手中,而且還能喚醒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更重要的是當他們遇到在喧囂的都市中遇到事情時,能學會點一段淡雅的檀香,讓心慢慢的平和,讓封存在心底的“和”慢慢蘇醒。用沸水洗去杯子的濁塵,仿佛也洗去了積累在心上的濁塵,用平和潔凈的心等待“太和”之水。平和寧靜的氛圍和空靈情潔的心情慢慢出現?!傍P凰三點頭之后,杯中茶葉慢慢舒展,清馨的茶香慢慢彌散在身邊,飲者浮躁的心似乎也慢慢放下,精神隨著茶香慢慢飄蕩,心開始尋找真正的自我。此時輕輕的抿一口佳茗,讓色、香、味纏繞著舌尖,不禁讓人覺得全身心的舒暢和怡悅,仿佛就在此刻找到自己,看清了自己的方向,也認清了自己的路。正如閔齡所說,這是一種洗凈了骨髓的精神升華。而這就是茶道之“怡所帶來的“怡神悅志”之感,“明心見性之暢。最終將引導飲者到達“物我兩忘,天人合一”之“真”。

(3)茶文化有助于提高中職學生的審美能力。

中職學生的審美能力較弱,以致他們對美的理解往往特別怪異、浮淺。在一些學生看來,美僅僅是服飾上的怪異,和發型上色彩。而茶文化的展示者“茶情”,可以讓他們正確的認識美,品味美,最終創造美。

3在中職學校引入茶文化教育的方法

(1)把茶文化課程作為校本課程開設,給學生創造一個環境。

(2)開設茶文化社團。這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動手和交流的平臺。社團可以開展茶藝培訓、表演,茶葉采摘、加工等活動。

(3)通過講座、展覽等形式,擴大茶文化在中職學生中的影響。

(4)結合學生自身的專業開展與茶文化相關的活動。

篇9

關鍵詞:茶文化;大學生;文化素養

中圖分類號:S5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3-0252-02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是以茶為載體傳播各種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結合。茶文化具有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促進社會進步和豐富文化生活等社會功能。

大學生是國家的棟梁之才,必須要德才兼備,不僅要掌握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而且要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這也是國家提倡素質教育的宗旨。所以對高校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顯得非常重要。

一、茶文化在提高大學生文化素養中的作用

現在大學生對茶文化基礎和歷史知識了解很少;對茶的健康與保健作用了解不多也不夠全面;對茶文化的社會功能作用理解還不夠深刻等。因此,在高校中開展茶文化學習與教育,對于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增加大學生的歷史和生活知識,培養大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都是十分有益的。

1.茶文化的知識傳承功能。茶文化的內容非常廣泛,茶文化的結構體系包括有關茶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層次。這些內容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進行開展,能讓大學生更多的了解中國的茶文化,豐富學生的茶文化知識、拓展視野,有利于祖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同時也可以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另外,茶文化已成為具有豐富的內容、深刻的思想內涵的動態文化體系。社會上也需要復合型人才,所以,有關專業的大學生有必要將茶文化納入自己的知識結構中,以便走上社會,帶來豐富多彩的生活。

2.茶文化的精神教化功能。茶文化的內容十分廣泛,不僅介紹茶文化的概念、內涵,同時還介紹了在茶藝表演時要用到的禮儀以及與茶有關的各種禮俗。引導學生講禮儀、尊禮節,形成良好的社會公德。同時還特別強調茶文化對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的作用,通過茶中蘊含的思想和道德觀來影響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中國茶文化所倡導的“和、靜、怡、真”的精神,將飲茶與人生處世哲學相結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茶德、茶道,茶道是茶文化的最高層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把人們崇尚的道德情操、追求的高尚品質及人格賦予具體的茶及各種茶事活動中,不但可以促進身體健康,而且還可以修身怡情,有利于人的心態平衡,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養。①茶文化思想可引導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大學生通過對茶文化的學習,及通過對茶德思想的領悟,可調節心態,這樣就有利于調整人際關系,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困惑,對維持和諧社會和精神文明建設有著重要作用??梢哉f,茶德思想可以為當代大學生培養健康向上的人生理想提供若干方面的深刻啟迪。②茶道精神有助于思想道德修養。茶文化是以德為中心,倡導無私奉獻,反對見利忘義和唯利是圖。主張義重于利,注重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提倡對人尊敬,重視修生養德,有利于人的心態平衡,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質。茶文化最大的影響是可以使大學生能調節好自己的心態,靜下心來,以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去迎接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學習了茶藝,可以潛移默化的陶冶了情操,升華了思想,提高文化素養。

3.茶文化的美學功能。中國茶道人美、茶美、水美、器美、藝美和境美。在安靜幽雅的品茗環境中進行茶事活動,感受茶之美、器之美、藝之美、人之美。在此種意境中使人產生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與行為約束,并在潛移默化中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大學生學習茶文化,會把茶文化作為一種美的享受、美的提升來對待,從而達到培養審美情趣和陶冶性情的目的。

4.茶文化的保健功能。飲茶有益人體健康,從神農得茶解毒始已有幾千年歷史?,F代科學發現,茶中含有大量的營養成分和藥效成分,對于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活動需要,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茶能提神醒腦、利尿強心、清熱降火、止渴生津、溶解脂肪、幫助消化、醒酒解毒、殺菌消炎、預防齲齒、消除口臭、預防動脈硬化、降低血壓、降低輻射危害、抗癌抗突變等多種功效。這些功效已不只是古代相傳的偏方和經驗,而是從生物化學、藥理學、生理學、病理學等不同角度、不同學科加以證實。

二、茶文化在大學生中推廣的措施

1.在大學的素質教育選修課中開設茶文化課程。目前有個別高校已開設此門文化課,通過老師的講解,讓大學生們了解茶文化的起源,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掌握茶的種類、制茶的基本理論、泡茶技藝及茶葉保健功效,一方面可以拓寬知識面,另一方面,通過了解中國茶文化和茶藝,可以陶冶情操,使精神世界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

2.通過講座、展覽等形式,擴大茶文化在大學生中的影響??梢匝堅诓栉幕芯糠矫嬗幸欢ㄔ煸劦膶<覍W者開設專門的茶文化講座,通過網絡、電視等形式將每年不同地區舉辦的茶文化節視頻節目進行推廣。也可以利用各高校圖書館等機構舉辦展覽、播放教學片等形式,傳播茶文化。

3.根據茶文化,大學生結合自身專業知識開展相關的研究、調查等。例如: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可以思考茶文化與旅游的關系,擴展旅游業。經濟管理專業學生可以思考茶葉的包裝銷售。歷史專業學生可以對各地、各民族茶俗進行研究。文學專業學生可思考茶文化與文學藝術的關系。外語專業可以考察韓、日茶文化以及中國茶文化在中華文化圈中的影響和地位。

通過以上的措施,在大學生中進行茶文化的教育與宣傳,讓大學生補充知識,開闊視野,完善思維,陶冶情操,平和心態,怡情悅性,感受生活的美好與詩意,啟發對美的追求與向往。

培養大學生良好的道德修養,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質是學校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中國茶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其思想與當今世界面臨著“和平與發展”的主題想融合,以及與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作為一項長期的活動來開展,這樣不但可強化學生的專業知識,而且也可將一種潛在教育滲透到學生身上,這對于提高大學生文化素養、心理素質,更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學連.淺談茶文化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及其開展[J].科技文匯,2009,(5).

[2]黃曉琴,張麗霞,向勤锃.試論《茶文化學》課程對大學生人文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J].中國茶葉加工,2010,(1).

[3]高旭暉,張子強.論茶文化與當代大學生的素質培養[J].中國茶葉加工,2003,(2).

[4]張凌云.試論“茶文化體系中的素質教育功能”[DB/OL].省略

[5]沈佐民,曹剛.對茶文化內涵的初探[J].中國茶葉加工,2002,(2).

[6]蘇巧雯.談茶文化在校園的育人功能[J].廣東茶葉,2007,(3).

篇10

關鍵詞:紫砂壺;品茶;品人生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08-0049-01

紫砂壺藝起源于宋代,經歷明清兩代,紫砂壺藝逐漸成熟,發展到今天已是日臻完美,有“東方明珠”“華夏瑰寶”的美譽。

最初的紫砂壺,只是以一種日常生活用具身份存在。但經過五百年悠久的歷史,今天它已漸漸地演變成一種藝術——一種融自然與紫砂為一體的民族的文化造型藝術,一種融實用性與藝術性為一體的紫砂藝術。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茶文化熱的悄然升溫,紫砂壺作為沏茶的最佳器具,近年來,紫砂行業顯現了前所未有的興旺景象。紫砂制作中的藝術化變革,不但擴大了茶文化的思想內涵,而且豐富了茶精神的外延空間。中國茶文化本身追求樸拙高尚的人生態度,但唐宋時期繁瑣的茶飲禮儀形式擠掉了茶人的精神思想,留下的只是茶被扭曲的程式形態,喝茶是在“行禮”,品茗是在“玩茶”。而紫砂器的風行,打掉了繁復的茶飲程式,一壺在手自泡自飲,文人在簡單而樸實的品飲中,可以盡心發揮思想,體驗紫砂自然的生命氣息帶給人的溫和、敦厚、靜穆、端莊、平淡、閑雅的精神韻律。

作為一名中年紫砂從藝人員,面對現實,端坐案頭,心清神寧之時;夜深人靜,輾轉反側之際,思考了許多許多……

我自小喜愛飲茶。兒時與同齡嬉耍滿頭大汗跑到田頭,把父親帶去的茶水一口氣喝了個痛快,一抹小嘴、一溜煙跑掉了;放學回家,烈日燻人,沖進家門,一壺涼茶咕咚下肚,也算一時之快了……我認為,飲茶是最開心、最樸實的生活。涉世之后,才知茶的學問博大精深。而紫砂壺是茶的載體,是茶道的藝具,是茶文化的派生物。從戰國七雄到秦皇漢武,從唐宗宋祖到元明清朝,一以貫之的民族文化,包括儒、佛、道等教義思想,無不深深地包孕在茶文化之中。但在三家思想對茶文化的影響中,又以道家思想影響最大,并在茶文化體系建構中占主導地位,尤以柔靜形成茶文化的主體思想特征。因而飲茶——茶道再不只是生活而是古樸的詩經、楚辭;典雅的唐詩宋詞;玄妙的琴曲;天人合一的道家修行;參禪頓悟的佛家信念。古人的;“茶即我,我即茶”、“茶禪一體”等等都是茶文化熏陶體現出來的高深幽遠曠達的心境。

自然,茶道的主體是“品”,而茶道最終追求是“真”。這是一個由物質到精神的轉化、升華的過程,但是品者不同會有不同的目的,品出不同的結果。有人品茶,先設套路,步步相逼,品出個不歡而散;有人品茶,談今論古,輕聲軟語,品出個地闊天空;有人品茶,虛懷若谷,情投意合,品出真知灼見;有人品茶,性情若水,怡情皆得,品出真情實感??梢姴璧谰褪侨说?,一個心地善良、真實誠信的人,才能得到別人的認同,進而可以交流接納,合作共謀事業的發展和壯大,一個胸懷寬廣,為人正直的人,才能以心換心廣交朋友,互相幫助長期合作,反之何以當之。

在品嘗茶之香、茶之色、茶之味中激濁揚清,方能成為品行端莊、藝術精湛的紫砂藝人。因此茶道也涵蓋著從藝之道。若人在案頭,心猿意馬很難制作出上佳作品,更難成為真正的藝人。

茶道與經營之道也有著必然的聯系。古人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個道便是茶道、人道。我們制壺是想推向市場的。經營售壺、信守諾言,遵守“游戲規則”,進而講求經營之術,讓消費者購有所得,物有所值,最終會和氣生財、利益共享、皆大歡喜。否則,只能是得意一時,吃虧一世。

紫砂陶藝是工藝美術范疇的一部分,既然是紫砂藝術,那也不乏“創作”之意。紫砂歷史上的藝術品是前輩藝人藝術智慧的結晶。能供后輩從業者學習借鑒,吸收其精華,吸取其營養。后輩從業者必須通過自己的思維和工藝技法運用,把前輩的藝術營養演化為自己的東西,才能創作出新的作品。絕不能因強調繼承傳統而一味模仿和復制,不加思索便照搬照抄。這就不是藝術創新,而是重復制造。

紫砂陶藝創作作為一種純主觀的創新,是一種文化的傳播,是需要投入大量精力,花很大力氣才能成功的。憑小聰明不行,憑蜻蜓點水也不行,憑空想更是不行。它需要對紫砂材質進行精挑細選,對工藝流程精益求精,在操作性、可玩性、觀賞性、前衛性、現代性上苦苦探求,需要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需要深思熟慮,需要踏踏實實地、不間斷地下苦功夫。紫砂陶藝創作觀念的培養與建立關鍵要不計名利、不貪小利,不斷否定自己,從中發現新的自我,達到新的探索空間與境界。紫砂陶藝創作是永無止境,歷久彌新的。這樣才能承受經濟浪潮的沖擊,才能在大浪淘沙中留于不敗之地當然,至關重要的一點,紫砂陶藝創作離不開傳統,只有在傳統基礎上創新,才能真正使古老的紫砂傳統與時代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