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美德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5 18:58:5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傳統美德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傳統美德論文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論文

長期以來,中國倫理學界的一些專家、學者,包括我自己在內,在論述中國原始社會的道德時,都比較空泛,沒有具體的資料,一般都是根據馬克思的《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摩爾根的《古代社會》等著作來論述的。這些著作對研究中國原始社會及其道德是十分重要的,具有方法論的指導意義。但是,如果不結合中國原始社會具體的倫理道德資料,那么,這種研究只能停留在一般地、抽象地議論上,不能給人們真正展示出中國原始社會先民們的道德風貌。

那么,在我國有沒有記載中國原始社會及其道德的資料呢?最近,我抱著這一問題,翻閱了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炎帝神農氏的一些資料。我感到,資料是相當多的,遍布于經、史、子、集各類著作當中,其中最重要的文獻有《逸周書》、《國語》、《周易》、《左傳》、《管子》、《莊子》、《列子》、《韓非子》、《世本》、《新語》、《淮南子》、《史記》、《山海經》、《帝王世紀》等50多本。另外,陜西省寶雞、岐山、扶風等地發掘出的仰韶文化遺址及龍山文化遺址大都和炎帝的史料有關,把這些資料梳理出來,估計有十多萬字。如果我們從倫理道德的角度整理、研究一下這些文獻資料,不僅對認識、填補中國原始社會先民們的道德面貌有很重要的意義,而且對豐富炎黃文化的內容,總結、繼承、發揚中華民族早期的傳統美德,搞好當前兩個文明建設,也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炎帝時代是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的時代

大約從170萬年以前起,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祖國的廣大土地上勞動、生息、繁殖子孫后代。在云南省的元謀、陜西的藍田、北京市的周口店等地區,都先后發現了我國最早的原始人類的遺骸和遺物。這充分說明我國從很早的遠古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的歷史。

在十分漫長的原始社會里,我們的祖先開始只會簡單地用石制工具,考古學上叫做“石器時代”,把只會打制加工石器的階段叫做“舊石器時代”,把掌握了磨制加工石器的階段叫做“新石器時代”。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大約經歷了幾十萬年。就在這個過程中,原始人群開始向氏族社會過渡,首先是母系氏族社會出現和形成。大約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黃河中下游和長江流域的許多氏族部落達到了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階段,無論生產和再生產,都是以婦女為中心進行。再經過3000年左右,母系氏族社會開始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即從公元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后期向龍山文化時期轉變,炎帝及其后裔就出現在這個時期。

據歷史文獻記載,炎帝在中國歷史上確實是存在的?!秶Z·晉語》說:“昔少典娶有@①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睎|漢初年的《說文解字》進一步肯定了“炎帝以姜水成”,即姜姓的炎帝之后長于今扶風縣內的記述:“邰,炎帝之后,姜姓所封,周棄外家”。隨后,不少文獻都有關于炎帝活動在姜水一帶的記載,即今寶雞市轄境內?!妒辣尽さ巯稻帯氛f:“炎帝即神農氏?!睎|漢宋衷注:“炎帝即神農氏,炎帝身號;神農代號也?!蔽鲿x皇甫謐撰的《帝王世紀》說:“有@①氏之女,名女登,為少典妃。游于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于尚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長于姜水,因以我焉。”酈道元在《水經注·渭水》中說:“歧水又東徑姜氏城南為姜水。”他認為,《國語》、《世本》、《帝王世紀》中所說的“炎帝長于姜水”之姜水,正是岐水。《括地志》、《雍錄》等書認為姜姓原始氏族活動地區在古邰國,即今扶風揉谷鄉一帶。上述所有記載都說明,炎帝是出生、活動在今寶雞、岐山、扶風、武功一帶。

查看全文

民族傳統美德分析論文

長期以來,中國倫理學界的一些專家、學者,包括我自己在內,在論述中國原始社會的道德時,都比較空泛,沒有具體的資料,一般都是根據馬克思的《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摩爾根的《古代社會》等著作來論述的。這些著作對研究中國原始社會及其道德是十分重要的,具有方法論的指導意義。但是,如果不結合中國原始社會具體的倫理道德資料,那么,這種研究只能停留在一般地、抽象地議論上,不能給人們真正展示出中國原始社會先民們的道德風貌。

那么,在我國有沒有記載中國原始社會及其道德的資料呢?最近,我抱著這一問題,翻閱了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炎帝神農氏的一些資料。我感到,資料是相當多的,遍布于經、史、子、集各類著作當中,其中最重要的文獻有《逸周書》、《國語》、《周易》、《左傳》、《管子》、《莊子》、《列子》、《韓非子》、《世本》、《新語》、《淮南子》、《史記》、《山海經》、《帝王世紀》等50多本。另外,陜西省寶雞、岐山、扶風等地發掘出的仰韶文化遺址及龍山文化遺址大都和炎帝的史料有關,把這些資料梳理出來,估計有十多萬字。如果我們從倫理道德的角度整理、研究一下這些文獻資料,不僅對認識、填補中國原始社會先民們的道德面貌有很重要的意義,而且對豐富炎黃文化的內容,總結、繼承、發揚中華民族早期的傳統美德,搞好當前兩個文明建設,也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炎帝時代是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的時代

大約從170萬年以前起,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祖國的廣大土地上勞動、生息、繁殖子孫后代。在云南省的元謀、陜西的藍田、北京市的周口店等地區,都先后發現了我國最早的原始人類的遺骸和遺物。這充分說明我國從很早的遠古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的歷史。

在十分漫長的原始社會里,我們的祖先開始只會簡單地用石制工具,考古學上叫做“石器時代”,把只會打制加工石器的階段叫做“舊石器時代”,把掌握了磨制加工石器的階段叫做“新石器時代”。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大約經歷了幾十萬年。就在這個過程中,原始人群開始向氏族社會過渡,首先是母系氏族社會出現和形成。大約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黃河中下游和長江流域的許多氏族部落達到了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階段,無論生產和再生產,都是以婦女為中心進行。再經過3000年左右,母系氏族社會開始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即從公元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后期向龍山文化時期轉變,炎帝及其后裔就出現在這個時期。

據歷史文獻記載,炎帝在中國歷史上確實是存在的?!秶Z·晉語》說:“昔少典娶有@①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睎|漢初年的《說文解字》進一步肯定了“炎帝以姜水成”,即姜姓的炎帝之后長于今扶風縣內的記述:“邰,炎帝之后,姜姓所封,周棄外家”。隨后,不少文獻都有關于炎帝活動在姜水一帶的記載,即今寶雞市轄境內?!妒辣尽さ巯稻帯氛f:“炎帝即神農氏?!睎|漢宋衷注:“炎帝即神農氏,炎帝身號;神農代號也。”西晉皇甫謐撰的《帝王世紀》說:“有@①氏之女,名女登,為少典妃。游于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于尚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長于姜水,因以我焉?!贬B道元在《水經注·渭水》中說:“歧水又東徑姜氏城南為姜水。”他認為,《國語》、《世本》、《帝王世紀》中所說的“炎帝長于姜水”之姜水,正是岐水?!独ǖ刂尽?、《雍錄》等書認為姜姓原始氏族活動地區在古邰國,即今扶風揉谷鄉一帶。上述所有記載都說明,炎帝是出生、活動在今寶雞、岐山、扶風、武功一帶。

查看全文

加強對職校的傳統美德教育論文

論文關鍵詞:職校學生傳統美德教育

論文摘要:當前社會道德水準下降,也影響著職校的學生。為了讓職校的學生能適應社會,服務予社會,需要對他們加強傳統美德教育。

據有關報道:某年年底,在一所著名大學校園內出現了一封署名為“一位辛酸的父親”的信。信中這位父親控訴他的兒予對父親除了索取還是索取,從不體諒父母不說,為了多要財物,不惜“偷改入學收費通知,虛報學費”。再者,浙江某高校研究生嫌家窮欲解除父子關系,放狂言要踩死老父。

社會缺乏感恩的土壤,一些人之常情在道德缺失下遭到嚴重的挑戰。看了這個報道,人們不禁發出慨嘆:現在社會里,經濟越來越發達了,人民生活越來越富裕了,可是道德越來越淪喪了。其后果會怎樣,我們不敢想象,由此聯系到學校的教育工作,針對上面的現象,各級各類學校都應該把德育工作擺在第一位。德育做不好,培養出來的可能就是危險品。耍使我們的學生成才,首先要使他們“成人”,對于職業學校的學生來說更是如此如今,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己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生產力有了較大的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新舊體制轉換過程中還存在一些矛盾,市場經濟也帶來了負面影響,尤其是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思想對青少年的腐蝕和毒害,金錢至上、自私自利、貪圖享受的思想正扭曲著人的靈魂,影響著人際關系的協調,并阻礙著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在職校學生身上表現出的自由散漫、不思進取、逆反、沉迷于網絡、早戀現緣也著實令人擔憂。因此,在現代化建設中,在大力發展生產力,更多地創造物質文明的同時,還必須創造能夠適應新經濟關系的新道德體系,即適應時代需要的高度的精神文明,這樣不但能為物質文明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而且能夠保證物質文明按照既定的價值導向健康地發展下去。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品質、優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氣節、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禮儀的總和,其內涵相當豐富。大力開展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是歷史賦予的重任,對教育學,主自覺抵制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的影響,激勵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合格人才,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加強傳統美德教育呢?

一、愛國、氣節教育

刊寧說過,愛國主義就足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五荽情。只育知之深才能愛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說是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氣節。從古至今,多少仁人志士為維護祖國的榮譽和民族的尊嚴,在愛國、氣節方面為后人作出了榜樣。漢代的蘇武牧羊,威武不能屈,時窮節乃在,丁年奉使,皓首而歸,歷代為之傳誦?,F代詩人朱白清臨終前貧病交加,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救濟糧,其浩然正氣可見一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該說法不僅具有侶導民族氣節,挽牧民族危亡的積極意義,而且突出了要求把個人命運與民族、祖國的命運緊密聯系起來的崇高的歷史責任感,因此在過去中華民族瀕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它是救亡圖存的戰斗號角;在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卻是我們積極投身各項事業,報效祖困的精神動力新中國剛成立時,一批留學國外的科學家紛紛放弈國外優厚的條件,毅然決然回歸祖國,要為祖國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如餞學森、華羅庚、錢三強等。“祖國再窮,我也要為她奮斗,為她服務”,是他們的共同心聲。著名運動員劉翔成名后,一位日本記者采訪他,“亞洲人在田徑短跑上一直是弱勢,許多人懷疑成績的真實性,認為可能是服用了興奮劑,請問你怎么看這個問題?”他說,“日本和美國的醫學一向比中國發達,服用興奮劑的歷史也比中國悠久得多。如果有這種藥的話,日美運動員一定服用過了,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就是日本人就算服用了興奮劑也進不了前三名,更不可能得冠軍l我先前說過我的成績代表了亞洲,代表了黃種人,我想這里面應該不包括日本l”短短的幾句話,維護了國家尊嚴,維護了祖國榮譽,充分體現了個人的民族氣節。

查看全文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論文

長期以來,中國倫理學界的一些專家、學者,包括我自己在內,在論述中國原始社會的道德時,都比較空泛,沒有具體的資料,一般都是根據馬克思的《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摩爾根的《古代社會》等著作來論述的。這些著作對研究中國原始社會及其道德是十分重要的,具有方法論的指導意義。但是,如果不結合中國原始社會具體的倫理道德資料,那么,這種研究只能停留在一般地、抽象地議論上,不能給人們真正展示出中國原始社會先民們的道德風貌。

那么,在我國有沒有記載中國原始社會及其道德的資料呢?最近,我抱著這一問題,翻閱了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炎帝神農氏的一些資料。我感到,資料是相當多的,遍布于經、史、子、集各類著作當中,其中最重要的文獻有《逸周書》、《國語》、《周易》、《左傳》、《管子》、《莊子》、《列子》、《韓非子》、《世本》、《新語》、《淮南子》、《史記》、《山海經》、《帝王世紀》等50多本。另外,陜西省寶雞、岐山、扶風等地發掘出的仰韶文化遺址及龍山文化遺址大都和炎帝的史料有關,把這些資料梳理出來,估計有十多萬字。如果我們從倫理道德的角度整理、研究一下這些文獻資料,不僅對認識、填補中國原始社會先民們的道德面貌有很重要的意義,而且對豐富炎黃文化的內容,總結、繼承、發揚中華民族早期的傳統美德,搞好當前兩個文明建設,也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炎帝時代是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的時代

大約從170萬年以前起,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祖國的廣大土地上勞動、生息、繁殖子孫后代。在云南省的元謀、陜西的藍田、北京市的周口店等地區,都先后發現了我國最早的原始人類的遺骸和遺物。這充分說明我國從很早的遠古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的歷史。

在十分漫長的原始社會里,我們的祖先開始只會簡單地用石制工具,考古學上叫做“石器時代”,把只會打制加工石器的階段叫做“舊石器時代”,把掌握了磨制加工石器的階段叫做“新石器時代”。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大約經歷了幾十萬年。就在這個過程中,原始人群開始向氏族社會過渡,首先是母系氏族社會出現和形成。大約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黃河中下游和長江流域的許多氏族部落達到了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階段,無論生產和再生產,都是以婦女為中心進行。再經過3000年左右,母系氏族社會開始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即從公元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后期向龍山文化時期轉變,炎帝及其后裔就出現在這個時期。

據歷史文獻記載,炎帝在中國歷史上確實是存在的。《國語·晉語》說:“昔少典娶有@①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睎|漢初年的《說文解字》進一步肯定了“炎帝以姜水成”,即姜姓的炎帝之后長于今扶風縣內的記述:“邰,炎帝之后,姜姓所封,周棄外家”。隨后,不少文獻都有關于炎帝活動在姜水一帶的記載,即今寶雞市轄境內?!妒辣尽さ巯稻帯氛f:“炎帝即神農氏。”東漢宋衷注:“炎帝即神農氏,炎帝身號;神農代號也。”西晉皇甫謐撰的《帝王世紀》說:“有@①氏之女,名女登,為少典妃。游于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于尚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長于姜水,因以我焉?!贬B道元在《水經注·渭水》中說:“歧水又東徑姜氏城南為姜水?!彼J為,《國語》、《世本》、《帝王世紀》中所說的“炎帝長于姜水”之姜水,正是岐水?!独ǖ刂尽?、《雍錄》等書認為姜姓原始氏族活動地區在古邰國,即今扶風揉谷鄉一帶。上述所有記載都說明,炎帝是出生、活動在今寶雞、岐山、扶風、武功一帶。

查看全文

傳統美德教育管理論文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素以“禮儀之邦”聞名于世。我國勞動人民歷來重視道德修養和文明禮貌,具有悠久的傳統美德。在學校精神文明建設中,我們應把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傳統美德教育結合起來,以便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

1.傳統美德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愛國歷來被看作是一種“大節”。中國人民歷來崇尚氣節,注重情操。愛國主義思想培育了中國人的正義感和是非觀,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氣,出現過無數仁人志士,如“北海牧羊”的蘇武、“精忠報國”的岳飛、“虎門銷煙”的林則徐,以及愛國詩人陸游等。這些仁人志士至今受到人們的稱頌,這是因為他們具有“舍己為國”的高尚精神。教師應通過謳歌愛國志士和他們感人的業績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從而增強學生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責任感。

2.傳統美德教育與集體主義教育相結合。中國人歷來把“天下為公”、“克己奉公”作為價值坐標。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歷代所頌揚。我們可以把“先憂后樂”作為青少年的格言和道德準則,并注入無產階級集體主義的新內容,以此作為激勵中小學生熱愛祖國、熱愛集體、熱心扶貧幫困、為人民的利益而奮斗的精神動力。

3.傳統美德教育與遵法守紀的行為規范教育相結合。早在兩千多年前,曾子就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同時古人又倡導“責己嚴,待人寬”的原則。這都說明古代思想家已經具備了勇于自我批評、加強道德修養的自覺性。又如“不貪為寶”、“暮夜卻金”等典故表明了古人非常重視道德品質修養,把不貪作為人生的珍寶,這對教育、引導中學生嚴于律己,加強道德修養,自覺抵制、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

4.傳統美德教育與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相結合。古人所講的“仁愛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華?!叭省钡暮诵氖恰皭廴恕保粗匾暼?,尊重人,關心人,同情人。在家庭生活中,“仁愛”以“孝悌”為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從而形成一種濃厚的家庭親情,進而有利于形成“尊老愛幼”的社會風尚。如果學生對養育自己的父母和教育自己的師長都不尊敬,又怎么能愛他人、愛社會、愛人民、愛祖國呢?因此,我們必須以此來教育學生,在家庭要孝敬父母,尊重長輩;在學校要尊敬師長,尊重每一位職工;在社會,要敬老愛幼,助人為樂。

5.傳統美德教育與文明禮貌教育相結合。我國人民歷來注重文明和禮貌?!芭c人為善”、“平易近人”、“推心置腹”等成語即說明了人要以善良、謙讓、誠懇、寬容的態度處理人際關系;“圯上老人”、“舉案齊眉”、“曾子殺彘”、“讓棗推梨”、“賓至如歸”、“千里送鵝毛”等典故,分別說明了長幼、夫妻、父子、兄弟、親友、主賓等各方面的具體禮貌原則。上述成語、典故是我們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的好教材。教師必須堅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的原則,突出文明行為的訓練和養成,如語言文明、禮貌待人、尊敬師長、遵守社會公德等。

查看全文

歷史傳統美德教學論文

一、讓學生認識教材中蘊含的傳統美德內容

中化民族傳統美德的內容十分豐富,它滲透在歷史教材中,教師應充分發掘這些因素,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這些內容大致可歸納如下:1.忠心報國,勇赴國難。這一美德的行為表現是把民族和國家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其深刻的社會責任意識是中華民族性格的一個重要特征。如戚繼光組織“戚家軍”英勇抗倭,并賦詩明志:“封候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甲午戰中的愛國將領鄧世昌、林永升“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為反對外來侵略浴血奮戰;張自忠“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在戰斗中,他身負重傷,仍高呼“殺敵報國”,直至壯烈犧牲;共產黨員吉鴻昌就義前高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他們所展示的就是這樣一種美德。

2.國而忘家,公而忘私。這一美德的本質是把“天下為公”作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教材中大禹治水,前后13年,風里來雨里去,三過家門而不入;范促淹主張“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孫中山提倡“天下為公,大同世界”;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等,都是以天下為已任,為國為民無私精神的體現。

3.勤勞儉樸,艱苦奮斗。中華民族向來以勤勞勇敢,吃苦耐勞,富于創造力而著稱于世。所謂“奉公以勤,律身以儉”,“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等,集中體現了這一美德的內涵。教材中,墨翟主張“節用”、“節葬”、“非樂”,反對統治者窮奢極欲、揮霍無度的生活;隋文帝身體力行,崇尚節儉,形成隋初良好的社會風氣;馬鈞發明翻車,李春營建趙州橋,黃道婆改進、推廣先進的棉紡織技術,都是這一美德的杰出代表。

4.不畏強暴,自強不息。這是中華民族獨立意識、自我意識和自覺能動性的鮮明標志。在歷史教材中,具備這種美德的也不乏其人。如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司馬遷被處宮刑后,15年著成《史記》;徐悲鴻公開表示“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決不趨炎附勢;中國共產黨人在大革命失敗后的白色恐怖中“從地下爬起來,揩干凈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尸體,又繼續戰斗了”。這些都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這種精神正是中華民族歷盡艱難并不斷走向強盛的巨大動力。

5.文明禮貌,仁者愛人。我國是禮儀之幫,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幫助人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又一個鮮明特性。歷史教材中介紹的李冰父子為民修建都江堰,變水害為水利的事跡;名醫扁鵲周游列國,為民治病救命善行;愛國志士林覺民“將愛你(妻)之心去為天下人謀永?!钡男脑?;羅盛教為搶救朝鮮落水兒童而英勇犧牲的壯舉,都充滿了對人民的關心、熱愛之情,表現了民族的傳統美德。

查看全文

語文傳統美德教學滲透策略論文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語文學科文道結合,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特點,在開展傳統美德教育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積極滲透傳統美德教育。

一、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在教學探究活動中,想方設法通過導語引入、背景介紹、播放樂曲、表情誦讀、動情講解、質疑提問等環節或手段,設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教學情景或氛圍,使學生進入“當時的歷史境界”中,與文本中的人物“見面”,讓文中的畫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學生的頭腦中活起來,使之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形,從而掀起學生思想感情的波瀾,使學生隨著作者的感情變化,受到感染,產生共鳴,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

如《過零丁洋》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杰作。教學時,我先從詩人不幸被俘而堅貞不屈的背景介紹導入,接著播放配樂朗讀錄音和一段古箏樂曲,并請學生隨著所播放的樂曲進行個人朗讀、分組朗讀和集體朗讀。那哀婉、感傷的古箏樂曲,那憂傷而又慷慨的詩歌吟誦,一下子便吸引感染了學生。然后進行講讀分析,提問思考,引導學生深刻領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深切感悟詩人的情懷和氣概,使學生通過不斷的閱讀、理解和感悟,逐漸進入詩的境界。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展開合理想象。這樣,學生仿佛看見詩人正頭戴盔帽,身披戰袍,挺胸站立在敵軍的船頭,面對零丁洋的滾滾波濤,思緒萬千,百感交集。這種情境,怎么能不給學生以強烈的藝術感染?詩人所表現的那種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節,怎么能不使學生的思想受到觸動,心靈受到熏陶,情感得到升華?這時,再一次組織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這首詩,他們在“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一慷慨激昂、氣壯山河的詩句吟誦中,胸中自然會情不自禁地涌起一股浩然正氣。

二、拓展延伸,加深感悟

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蘊含的民族傳統思想和美德的內涵以外,適當穿插補充一些與教材相關或相聯系的材料及活動,使教育的內容更為充實豐富,學生的認識更為全面深刻,教育的效果更為有效顯著。

查看全文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研究論文

長期以來,中國倫理學界的一些專家、學者,包括我自己在內,在論述中國原始社會的道德時,都比較空泛,沒有具體的資料,一般都是根據馬克思的《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摩爾根的《古代社會》等著作來論述的。這些著作對研究中國原始社會及其道德是十分重要的,具有方法論的指導意義。但是,如果不結合中國原始社會具體的倫理道德資料,那么,這種研究只能停留在一般地、抽象地議論上,不能給人們真正展示出中國原始社會先民們的道德風貌。

那么,在我國有沒有記載中國原始社會及其道德的資料呢?最近,我抱著這一問題,翻閱了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炎帝神農氏的一些資料。我感到,資料是相當多的,遍布于經、史、子、集各類著作當中,其中最重要的文獻有《逸周書》、《國語》、《周易》、《左傳》、《管子》、《莊子》、《列子》、《韓非子》、《世本》、《新語》、《淮南子》、《史記》、《山海經》、《帝王世紀》等50多本。另外,陜西省寶雞、岐山、扶風等地發掘出的仰韶文化遺址及龍山文化遺址大都和炎帝的史料有關,把這些資料梳理出來,估計有十多萬字。如果我們從倫理道德的角度整理、研究一下這些文獻資料,不僅對認識、填補中國原始社會先民們的道德面貌有很重要的意義,而且對豐富炎黃文化的內容,總結、繼承、發揚中華民族早期的傳統美德,搞好當前兩個文明建設,也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炎帝時代是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的時代

大約從170萬年以前起,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祖國的廣大土地上勞動、生息、繁殖子孫后代。在云南省的元謀、陜西的藍田、北京市的周口店等地區,都先后發現了我國最早的原始人類的遺骸和遺物。這充分說明我國從很早的遠古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的歷史。

在十分漫長的原始社會里,我們的祖先開始只會簡單地用石制工具,考古學上叫做“石器時代”,把只會打制加工石器的階段叫做“舊石器時代”,把掌握了磨制加工石器的階段叫做“新石器時代”。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大約經歷了幾十萬年。就在這個過程中,原始人群開始向氏族社會過渡,首先是母系氏族社會出現和形成。大約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黃河中下游和長江流域的許多氏族部落達到了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階段,無論生產和再生產,都是以婦女為中心進行。再經過3000年左右,母系氏族社會開始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即從公元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后期向龍山文化時期轉變,炎帝及其后裔就出現在這個時期。

據歷史文獻記載,炎帝在中國歷史上確實是存在的?!秶Z·晉語》說:“昔少典娶有@①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睎|漢初年的《說文解字》進一步肯定了“炎帝以姜水成”,即姜姓的炎帝之后長于今扶風縣內的記述:“邰,炎帝之后,姜姓所封,周棄外家”。隨后,不少文獻都有關于炎帝活動在姜水一帶的記載,即今寶雞市轄境內?!妒辣尽さ巯稻帯氛f:“炎帝即神農氏?!睎|漢宋衷注:“炎帝即神農氏,炎帝身號;神農代號也?!蔽鲿x皇甫謐撰的《帝王世紀》說:“有@①氏之女,名女登,為少典妃。游于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于尚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長于姜水,因以我焉?!贬B道元在《水經注·渭水》中說:“歧水又東徑姜氏城南為姜水?!彼J為,《國語》、《世本》、《帝王世紀》中所說的“炎帝長于姜水”之姜水,正是岐水?!独ǖ刂尽?、《雍錄》等書認為姜姓原始氏族活動地區在古邰國,即今扶風揉谷鄉一帶。上述所有記載都說明,炎帝是出生、活動在今寶雞、岐山、扶風、武功一帶。

查看全文

中華傳統美德家庭教育論文

一、中華傳統美德應成為家庭教育的根基

家庭教育是家庭建設的基礎工程。時下,家庭教育的功利性傾向導致一些父母唯分數論,把孩子能否進重點中學、重點大學作為主要甚至唯一的教育目的,教出了只會學習但不會“做人”的孩子。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失德案件,如重慶女童摔嬰、復旦投毒案等折射出家庭道德教育的不足與缺失,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加強青少年人格與品德教育必須成為家庭教育的重點。一個國家不能沒有核心價值觀,一個家庭也不能沒有核心道德觀。那么,用什么作為家庭的核心道德觀,培塑我們的下一代?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傳承孕育出的傳統美德,是國人處理人際關系、人與社會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的智慧結晶。傳統美德不僅具有普適性的價值,同時也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比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勇、和”等等,至今都仍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理應成為我們家庭教育的根基,成為我們教育下一代有力的思想武器。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傳統美德無所不包,如何繼承優良傳統,又賦予新的時展內涵,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僅就家庭建設來看,《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將傳統家庭美德與現代家庭建設理念相融合后,提出的家庭美德五個準則是一個較為簡潔可行的范本,可是家長對此的知曉程度并不高。據筆者所在單位2014年在福建省開展的全省家庭美德建設調查數據顯示,只有44%的被調查者了解“家庭美德”建設的內容,可見,如何在全社會,特別是在家長中普及與推廣核心價值觀、傳統家庭美德,讓其更接地氣更具操作性,從而成為家庭教育正確的價值引領是當務之急。

二、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家長應率先垂范

1.孝老愛親,知行合一。中華傳統美德最注重孝文化。孝作為“眾善之始”,存在一個由內及外、由親及疏、由近及遠、由小及大的推行過程。推行到最后,幾乎是無所不包,無所不在。在家庭中孝道倫理的本質應是責任和義務,被視為國人的基本品德。當下不少家庭“孝親”觀念淡薄,尊老不足愛幼有余,啃老現象嚴重。在福建省家庭美德建設調查中,被問及對“啃老”現象的看法時,有46.3%的人認為“很不應該”,有43.8%的人認為“事出有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另有9%的人甚至認為“可以理解”。民眾對“啃老”的寬容固然有一定社會原因,但從另一方面也表明大家“尊老敬老”的意識與能力均不足。只有家長們將“孝老愛親”上升到家庭核心道德的高度來予以對待,處處知禮、守禮、重禮,做到知行合一,家庭教育才能真正成為傳統美德傳承的一個重要場所,從而發揮傳統美德的現實價值。

2.言傳身教,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身教重于言教,是中國家庭教育的優良傳統?!把詡鳌奔醇议L先要深入理解傳統美德內涵,然后通過閱讀、講解、游戲等多種形式向子女傳授美德知識。“身教”是要求家長做好表率,以“遵紀守法,愛崗敬業,誠信友善”等美德規范自己的行為。但是,能做到“以身作則”的家長并不多,比如在福建省家庭美德建設調查中,只有30%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對孩子的承諾都能兌現,在誠實守信上為孩子做好榜樣”。家庭教育應是做人的教育?!叭硕鵁o信,百事皆虛”(《增廣賢文》),“修身以求進,行道以利世”(《顏氏家訓》),承載傳統家庭美德的古代家訓,也是處處體現為人處事的教誨,而少講讀書學習。這些經典告訴我們,家庭教育應重品行培育,通過家長言傳身教建立“家規”,形成良好“家風”。

三、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家長應講究方法

查看全文

民族傳統美德教育論文

在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的新形勢下,如何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改進和加強學校的德育工作,培養德才兼備的跨世紀新人,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本文試就歷史教學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這一個側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傳統美德教育與現代化建設

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文化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倫理學說為主干的倫理型文化。所謂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就是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品質、優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氣節、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禮儀的總和。它對中華民族的形成、繁衍、統一、穩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

今天,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生產力有了較大的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新舊體制轉換過程中還存在一些矛盾,市場經濟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最值得注意和憂慮的是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思想對人們特別是青少年的腐蝕和毒害。金錢至上、自私自利和貪圖享受的思想,正扭曲著一些人的靈魂,影響著人際關系的協調,并阻礙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因此,在現代化建設中,在大力發展生產力,更多地創造物質文明的同時,還必須創造能夠適應新經濟關系的新道德體系,即適應時代需要的高度的精神文明,這樣不但能夠為物質文明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而且能夠保證物質文明按照既定的價值導向健康地發展。傳統美德是現代化新道德的基礎,是建立新道德體系的思想材料,其內涵我們完全可以賦予現代意義,使之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大力開展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是歷史賦予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對教育青少年自覺抵制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的影響,激勵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樹立正確的思想、信念和價值觀,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合格人才,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歷史教學中進行傳統美德教育的主要內容

道德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學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挖掘豐富多彩的典型素材,寓道德教育于歷史知識的傳授之中,可以對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這是歷史學科的特殊功能所在,是歷史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