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文明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4 02:56:2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道德文明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道德文明論文

社會道德文明與物質條件的聯系論文

論文摘要:遺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良好的道德品質風尚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產物,道德不可能脫離和超出一定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的水平。

論文關鍵詞:道德;精神文明;物質文明

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道德這一術語起源于拉丁字“mos(moris)"—風尚(由此產生.的moralis一詞,即有關風尚的、道義的)。道德是歷史變動不居的行為規則的總和,這種行為規則調節人們對社會、階級、國家、家庭的關系以及人們彼此之間的關系,并且這種行為規則不是依靠強制,而是依靠習慣的力量與社會輿論來支持并發生效用的。

根據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基本原理,作為上層建筑領域中特定的社會意識形態之一的社會道德,不管其是哪種類型,哪個階級的,也都是由其經濟基礎,即由社會發展在該階段上的社會經濟制度所決定、所派生出來,并最終形成的。這正如革命導師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所說的那樣,“任何道德理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從決定他們階級地位的社會經濟制度下獲取和確立規范自己的道德觀念,并把它落實運用到自己的行為上去,道德也就隨著產生它的社會經濟基礎的變化而變化,更改而更改,發展而發展。但同時,道德還積極地發揮其對社會存在及社會經濟基礎發展所起的反作用,即以它本身特有的職能來為產生它的經濟基礎以及由此決定了的特定階級和階層服務,維護和鞏固它們的利益,指導和制約人們的行動。這一點充分說明,社會道德與社會物質條件的關系是非常緊密的,在這個關系中,前者處于從屬的、次要的地位,后者則處于主導的、決定的地位。這一點,在今天人類社會更加向前發展的過程中得到了進一步的證明。

其實這個道理早在古代就已被我們的祖先認識到了。試看管子的“倉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司烏遷“禮生于有而廢于無。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痹倏纯次覈鴿h代班固的一段描寫,“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間,國家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糜庚盡滿,而府庫余財。京師之錢,累百拒萬,貫朽而不可較。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仟佰之間成群,乘悖化者,擯而不得會聚。守間闌者食梁肉;為吏者長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虎。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誼而默女鬼辱焉,齡是閥疏而民富?!逼渌纭跋雀挥卸蠖Y讓”,“可以為富安天下”,“饑寒至身,不顧廉恥”等,都比較形象、生動而又深刻說明了這一點。另外,從我國古代歷史上的農民起義還可看出,幾乎每一次較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其爆發的導火線,基本上都是因為天災(水旱蠟等自然災害)人禍(統治者的殘酷壓榨及非正義戰爭)等,人民生活困苦無著,特別是廣大農民走投無路,才不得不艇而走險,舉桿起義,走上反抗道路的。

從現代社會來說,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例子。美國經濟的發展水平眾所周知,舉世公認。而一些良好的社會風氣和道德風尚也伴隨美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前提相應出現。我們看一些社會細節,如人們自覺不在公共場所吸煙,尊重別人;不隨地吐痰;不隨意鳴汽車喇叭驚擾環境;人們不亂穿馬路;酒店里消費完畢,自覺置錢于桌上;服務人員彬彬有禮,熱情周到等,從這些細節可窺見一斑。而美國人對小孩獨立人格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以及誠信守法納稅、國家觀念的強化等也是有名的。從家庭到社會都有一種讓人們充分張揚個性的寬松的民主氣氛環境。不可否認,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物質文化生活的極大豐富所帶來的物質文明的影響和享受,為人們相匹配的社會道德風貌的形成和提高,奠定了牢固基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以及人們的社會倫理觀念都自然提升和進入了相應的社會層面水平。

查看全文

德育重心轉移趨勢研究論文

提要:21世紀前后,我們國家的德育產生很大的變革,分析變革問題,既要繼承我國傳統道德中的優秀遺產,又要考慮如何同世界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先進性、科學性東西接軌,既要從現實出發,又要放眼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既要考慮社會經濟基礎變化對德育的巨大影響,又要遵循德育自身發展規律,才能適應21世紀時代的要求,創造新世紀學校德育的輝煌。

關鍵詞:21世紀德育重心移動趨勢

一、由重政治教育轉向重道德教育的趨勢

學校德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質等方面的教育,這些內容之間有區別又有聯系,各項教育內容既不能完全割裂開來,又不能相互替代,它們統一于德育目標之中。在具體實施德育過程中,由于社會政治、經濟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可能會出現側重抓某一方面或強調某一方面的情況。這種階段性的重點教育,其目的是通過調整,使各方面教育協調發展,這是完全正常的。但事實上,長期以來,我國學校德育受“左”傾思想影響較嚴重,在強調政治教育時始終沒有掌握好“度”。

在未來的社會,隨著工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科學和技術必將進一步為社會提供物質利益和較高的生活水平,但同時也將伴隨著發生諸如水污染、土質下降、森林遭受破壞、動植物種類急劇滅絕、資源枯竭和環境公害等。為此,人類必須以極大的努力去建設一個與21世紀相適應的道德規范。這個規范對人們的總體要求是學會關心,關心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處理好人類社會這些公共關系,需要建立一種相應的道德規范。雖然不可能一下子在整個人類建立一個明確的、統一的道德規范,但重視道德教育,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幫助年輕一代樹立更高境界的理想、信念與責任感,幫助他們學會關心、學會共處、學會同情等一系列時代所需要的道德,是21世紀初德育發展的大趨勢。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引起了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許多重大變動,特別是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其變化過程所反映出來的總體特點是,過去那種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統一化、政治化的德育意識已經被打破,人們的價值取向出現多樣化,價值選擇出現務實化。這表明,目前社會道德從總體上看是向新的境界和高度攀登,社會道德風氣變化最深刻的是,人們的道德心理和行為特征由“假”向“真”,由“虛”向“實”,由封閉向開放,由單一向多元,由依賴順從型向獨立自主型,由“等、靠、要”的習慣思想向競爭意識不斷增強方面發展,一種逐步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道德體系正在醞釀之中,這是一個很大的歷史進步。當然,我們目前還沒有走出社會轉型期特有的“道德規范不定型”期。由于客觀上社會的變化正處于進行之中,主觀上人們的主體文化素質又有一定差距,所以目前人們的價值取向呈現出重新定位的動蕩和多重化選擇之間的混亂。在道德選擇導向上出現了三種選擇傾向,一是選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道德文明:二是選擇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文明,主要是優良傳統美德;三是既要弘揚本民族傳統道德中的精華,又要吸收西方現代文明,從而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德文明。在這三種選擇當中,前兩者顯然具有較大片面性,只“向外看”和“向后看”必然脫離現實。只有第三種選擇傾向,才有可能對道德建設做出符合于自己時代要求的探索和創造。

查看全文

詮釋領導干部的道德文化建設

論文關鍵詞:干部道德文化建設

論文摘要:本文在論述中華民族優秀道德文化傳統中的職業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程時,著重指出必須緊緊抓住干部道德文化建設這個起導向性作用的關鍵問題,在立足于提高全社會的職業道德水準的基礎上,把加強干部道德修養,建設干部道德規范,提高干部道德文化水平躍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和境地。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就像人類社會前進的兩個車輪,推動著社會的協調發展。在我國經濟建設取得巨大發展的今天,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中的職業道德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已經越來越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要使這一基礎性工程真正成為社會主義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提供切實可靠的倫理底蘊,并努力使之在更為廣闊的領域中充分發揮積極的起導向性的作用,就必須抓住問題的關鍵,在立足于提高全社會的職業道德水準的基礎上,充分認識加強干部道德修養,提高干部道德建設水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切實狠下功夫,把這項至關重要的基礎性工程抓緊抓好,切實抓出成效來。

一、加強牛部道德修養,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道德文化傳統,更是抓好當前干部隊伍建設的迫切需要

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領導干部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設是個重要的內容。中共中央總書記同志在一次講話中,語重心長地號召領導干部要自覺地“以高尚的道德情操,為廣大黨員干部樹立好的榜樣?!币爸v正氣”,要“堂堂正正做人”,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皯撟灾亍⒆允?、自警、自勵”。十分明確地要求領導干部把政治上的堅定性與思想道德上的純潔性統一起來。

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是一種社會現象。它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是同具體歷史時期其它的社會關系諸如經濟關系、政治關系等相互交融在一起的。換言之,它是隨著人類歷史發展而不斷發展的。每一時代的人們來到世界上,他們所遇到的是前人所創造和遺留下來的道德關系。這些關系,是一種既成的東西。正像每一代人來到世界上無法選擇既成的生產關系一樣,人們也無法選擇和回避前人們留下的道德關系。他們至多是以這些關系作為基礎,進而作出自身的努力,保留、補充或改變、發展原有的道德關系。由此而言,對于具體的道德活動的主體來說,道德關系就是一種已有的,現有的東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道德關系是客觀的。凡是道德活動,無一不是在道德意識的指導下進行的。道德既是人們行為的規范,又是識別和評價人們行為的尺度。道德從本質上來說不是受迫于外在力量的強制而是由人的內在道德需要所啟動的自主、自為、自覺、自愿的行為。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自重、自省、自警、自勵,正是自律精神的表現。

查看全文

漫談有關素質修養及其建設和諧社會

構建和諧社會是一項宏偉的系統工程,需要經濟、政治、法律、文化等各方面的不懈努力。本文強調道德文化的建設,認為它是其中一股根本、強大、不可替代的力量,應該在政府、民間、學校等各個層面形成生機盎然的文化氛圍,以提升中華民族文化素質,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一、和諧社會與道德文化

“和諧社會”是指公正、秩序、融洽、寬容、文明、美好的社會狀態,包括人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之間的和諧?!拔幕眲t是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也可特指精神財富。本文強調精神財富中的道德。和諧社會與道德文化通過“人”而聯系起來。構建和諧社會的主體是人,而人首先自身要品行和諧,即要“修身”,爾后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靶奚怼本褪亲屓祟D悟“道”。儒者認為,道是日用事物當行之理,也就是行為的規范,通常釋為道德??鬃诱f:“道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堵,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①這就是說,道如同人的性命一刻也不可離開。君子一旦找到自己信仰的真理,就會將它如同生命一樣珍視,每時每刻把它作為生活的指南。具體“道”的內容,西方有個叫西塞羅的人啟發我們:從歷史上看,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尤其是社會中的人,其中有一些是基本品質:誠實、正義、公平、慈善、寬容、友愛、樂觀等,對這些人們會由衷地尊重與信從。如果我們承認一切科學與知識都蘊含并不斷探索著一種共有的東西,那么這種共有的東西應當是包含上述道德本性的基本品質。可見西塞羅是把基本品質歸到“共有的”“道”,并強調了這些品質的重要。的確如此:

第一,“道”是值得珍惜的寶貴財富。20世紀初美國有個叫羅迪的小銀行家,由于被盜破產。雖從法律上講破產不必還債,但羅迪要認帳,認為信義上的債務一定要還。從此,他白天殺豬,晚上為人補鞋,夜以繼日地掙錢,逐步還債。31年后他終于還清了全部的欠款和利息。于是他對孩子們說:“我幸福,因為我無愧于我的承諾?!绷_迪為什么如此一生守信?因為他視“信用”為生命。無疑當一個人的修養達到了一定程度都會悟出道的寶貴。

第二,“道”是人應具備的,可以說不具備道的人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人們稱不孝敬老人的人為“畜生”;說德、意、日法西斯“殘無人道”;說貪污受賄者是“人的敗類”等等都說明了“道”的必需性。

第三,人們由衷地尊重與信從“道”。一位女法醫在公共汽車上瞥見小偷在掏別人的包,她不喝令小偷,也不沉默,而是抓住小偷的手說:“同志,我是法醫。你的手有病,而且病得不輕。”同時把工作證顯示給他。到了汽車站,她即以“看病”為由拉其下車。爾后教育其用雙手辛勤勞作,做一個自尊的人。可見,女法醫對小偷并不疾惡如仇,反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用友愛和善良確能打動每個人,并使人自發地把這種友愛和善良加以擴散和傳遞。

查看全文

道德文化與構建和諧社會研究論文

構建和諧社會是一項宏偉的系統工程,需要經濟、政治、法律、文化等各方面的不懈努力。本文強調道德文化的建設,認為它是其中一股根本、強大、不可替代的力量,應該在政府、民間、學校等各個層面形成生機盎然的文化氛圍,以提升中華民族文化素質,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一、和諧社會與道德文化

“和諧社會”是指公正、秩序、融洽、寬容、文明、美好的社會狀態,包括人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之間的和諧。“文化”則是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也可特指精神財富。本文強調精神財富中的道德。和諧社會與道德文化通過“人”而聯系起來。構建和諧社會的主體是人,而人首先自身要品行和諧,即要“修身”,爾后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靶奚怼本褪亲屓祟D悟“道”。儒者認為,道是日用事物當行之理,也就是行為的規范,通常釋為道德??鬃诱f:“道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堵,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①這就是說,道如同人的性命一刻也不可離開。君子一旦找到自己信仰的真理,就會將它如同生命一樣珍視,每時每刻把它作為生活的指南。具體“道”的內容,西方有個叫西塞羅的人啟發我們:從歷史上看,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尤其是社會中的人,其中有一些是基本品質:誠實、正義、公平、慈善、寬容、友愛、樂觀等,對這些人們會由衷地尊重與信從。如果我們承認一切科學與知識都蘊含并不斷探索著一種共有的東西,那么這種共有的東西應當是包含上述道德本性的基本品質。可見西塞羅是把基本品質歸到“共有的”“道”,并強調了這些品質的重要。的確如此:

第一,“道”是值得珍惜的寶貴財富。20世紀初美國有個叫羅迪的小銀行家,由于被盜破產。雖從法律上講破產不必還債,但羅迪要認帳,認為信義上的債務一定要還。從此,他白天殺豬,晚上為人補鞋,夜以繼日地掙錢,逐步還債。31年后他終于還清了全部的欠款和利息。于是他對孩子們說:“我幸福,因為我無愧于我的承諾?!绷_迪為什么如此一生守信?因為他視“信用”為生命。無疑當一個人的修養達到了一定程度都會悟出道的寶貴。

第二,“道”是人應具備的,可以說不具備道的人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人們稱不孝敬老人的人為“畜生”;說德、意、日法西斯“殘無人道”;說貪污受賄者是“人的敗類”等等都說明了“道”的必需性。

第三,人們由衷地尊重與信從“道”。一位女法醫在公共汽車上瞥見小偷在掏別人的包,她不喝令小偷,也不沉默,而是抓住小偷的手說:“同志,我是法醫。你的手有病,而且病得不輕?!蓖瑫r把工作證顯示給他。到了汽車站,她即以“看病”為由拉其下車。爾后教育其用雙手辛勤勞作,做一個自尊的人??梢?,女法醫對小偷并不疾惡如仇,反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用友愛和善良確能打動每個人,并使人自發地把這種友愛和善良加以擴散和傳遞。

查看全文

詮釋市場經濟社會中的社會道德結構分析

論文關健詞:功利主義個人本位人類博大精神

論文摘要: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道德是由兩個道德層面組成的,即以功利主義原則為基拙的個人本位和休現人類博大精神關懷的進德層面。二者既獨立發揮作用,又相互制約、相互補充,對市場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市場經濟是一種經濟運行機制,是“個人之間在多種選擇和競爭的環境中由價格機制引導而自愿進行的契約式產權交換。單純從經濟學角度看,它是由所有權、經營權、價值規律、分配制度、企業組織形式、經濟法律法規等所構成。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市場經濟的運行方式要求必須有相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對其進行規范,有與市場經濟機制的運行要求相互協調的社會道德的參與,來作為評價和調節人們利益關系的手段。在市場經濟的社會道德體系中,應該包括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作用并相互制約的兩個道德層面,即從屬于市場機制的、以功利主義原則為基礎的、個人本位的道德層面,和體現人類的博大精神關懷的道德層面。二者構成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在市場經濟社會中,既獨立發揮作用又相互制約、相互補充,其矛盾運動對市場競爭機制的正常發揮具有重大意義。

一、以功利主義原則為荃礎的個人本位的道德層面

以功利主義原則為基礎的個人本位的道德層面是市場經濟社會道德結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市場經濟社會進取的動力因素,并形成平等和正義的市場交易原則。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是產權必須明晰,市場主體之間必須自由交換,自由契約,自我負責,打破各種超經濟強制,在法律上建立個人所有權和個人行動自由,在道德上鼓勵以個人奮斗進取來爭取個人幸福。

西方現代市場經濟是在封建農奴制解體后,勞動力和勞動產品有了自由出賣權的情況下建立起來的,是對權力—強制型經濟的否定。經濟的發展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在生產活動中“生產者也改變著,煉出新的品質,通過生產而發展和改造著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觀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語言。伴隨這個過程,形成了與市場經濟要求相適應的社會道德和法律思想。從文藝復興對感性個人主義的肯定,到啟蒙運動資產階級理性王國的建立,資產階級理論家們構筑了以自由、平等、人權為核心的政治法律體系,提出主權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社會契約、三權分立、共和政體等一系列新型政治理念。與此同時,啟蒙思想家們又構筑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新秩序,他們從趨樂避苦、自愛自保等感性主義的人性論出發,論證了道德的功利原則、利己原則和博愛原則,認為道德原則同其他一切觀念和原則一樣,是從經驗中獲得的,產生于人與人的關系之中,以此為基礎提出道德的本質和核心是利己主義,人類的博愛是以合理利己為出發點的。馬克思恩格斯評價說:“功利論一開始就帶有公益論的性質”利己主義在當時“也是一個大膽公開的進步。

查看全文

大學文化建設的網絡道德教育綜述

【論文摘要】網絡的普及、信息高速公路的迅猛發展對大學生開闊視野、拓寬知識領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同時也沖擊著青年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本文分析了網絡道德教育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找出了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措施。

【論文關鍵詞】網絡文化;道德教育;大學文化

大學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場所,擔負著培養具有較高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高級專門人才和發展民族新文化的重要任務。網絡的迅猛發展對大學生開闊視野、拓寬知識領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同時也嚴重地沖擊著青年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新形勢下,高校必須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創新大學生道德教育,以科學的態度認識網絡道德教育在大學先進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大學先進文化的內涵

大學先進文化應當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科學性和示范性、自由性和創新性等特征。它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和基本規律.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大學文化作為大學精神的母體.必須從屬于先進文化,衍生于先進文化,與先進文化保持著最密切的聯系.引領大學文化向著科學、理想的方向發展。

在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大學作為知識和科技的密集體,直接與社會生產相聯系,成為知識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是追求先進文化的殿堂,美國哈佛大學前校長洛韋爾曾說.大學的存在時間超過了任何形式的政府,任何傳統、法律的變革和科學思想,因為它們滿足了人們的永恒的需要.在人類的種種創造中.沒有任何東西比大學經受得住漫長的吞沒一切的時問歷程的考驗。大學之為大學.不僅在于它是一種客觀物的仃在,而且它是一種精神存在。這種精神是以先進文化為其生存境界的。

查看全文

大學生社會道德能力的培養淺議論文

論文摘要: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其社會道德能力的培養事關國家未來。而我們面對的是大學生對社會道德認知不足,社會道德感情缺陷和社會道德意志薄弱等問題顯得愈加嚴重。因此,對大學生進行社會道德能力培養,必須堅持在以人為本,內功培養與外功訓練相結合。注重實踐三條原則的指導下,著力構建大學生社會道德能力培養的社會綜合體系,創新大學生社會道德能力培養的機制,強化社會道德能力養成的實踐環節。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道德教育社會道德能力

在信息化、全球化的條件下,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社會生活領域中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也將隨著發生變化,東西方在意識形態方面的相互交流和交融日益增多,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必將隨之轉變,以適應社會生活的不斷變化。大學生是青少年中的重要群體,是青少年中接受和處理各種信息量最大,思想觀念最為活躍的部分,其道德素質的形成和提高,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而其狀況如何,對整個民族的影響又尤為深遠。通過對培養大學生社會道德能力的研究,進一步揭示青少年社會道德能力形成的規律和培養途徑,著重探討我國當前情況下,高校如何更有效地培養大學生的社會道德能力,以促進學校、家庭、社會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社會道德能力,這對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社會風尚,提高全社會道德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社會道德能力的培養是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標

社會道德能力是指道德主體在面臨社會道德問題時能夠鑒別是非善惡,作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并付諸行動的能力,也就是在社會生活中遵循社會價值觀或原則處理社會道德問題的能力。社會道德能力是人的一種本質能力,又是人成功地完成社會道德行為所必需的心理特征。社會道德能力的基本要素包括社會道德認知、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等。社會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三種因素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作用和相互補充。社會道德能力是人的生存能力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

社會道德能力培養的特征,就是將外在的知識,包括社會道德知識、社會道德觀念通過受教育者的社會道德認知,內化為道德信念,經過社會道德實踐再將內在道德信念轉化為穩定的社會道德判斷能力、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社會道德能力培養以社會道德知識為重點,同時十分注意其他科學知識對社會道德能力的影響和作用,把社會道德知識與其他科學知識緊密地聯系起來進行教育,從而從更高的水平上提高道德素質。社會道德能力培養要十分注重社會道德實踐,注重在社會實踐中培養分辨社會道德問題的能力、培養深厚的道德感情、磨練頑強的道德意志、養成正確的社會道德行為。社會道德能力培養的過程是一種終身教育過程,是一種呈螺旋式上升的教育與再教育過程,是一種在不斷地由社會認知一社會踐行一自我反思的循環中從量變到質變的教育過程。

查看全文

傳統道德精神對大學生德育的影響論文

論文摘要:當代大學生道德現狀喜憂參半,其道德的主流是積極、良好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些問題突出的特征是知行脫節。為此,教育工作者必須以積極的態度、科學的方法從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和營養,在大學生中大力弘揚中華傳統道德精神,培養有理想、重道德、知行合一的新人。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德育;傳統文化;傳統道德精神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當代大學生面臨著各種思潮的沖擊、各種價值觀念的沖突以及各種社會現象和現實矛盾的影響,積極開展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傳統的教育,充分發掘和發揮中華傳統道德精神在大學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對當代大學生的成長具有無法估量的積極意義。這是我們在高等教育中落實“三個代表”和“以德治國”的重要思想、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和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需要。深入研究大學生道德潛在的危機及其動因,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徑新辦法,是廣大高等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大課題。本文擬就此問題談一點粗淺看法,以就教于大家。

一、當代大學生道德現狀

1.當代大學生道德的積極面。近幾年來,關于大學生道德的調研、討論和評價始終沒有停止過。大家的普遍認識是,大學生群體的整體道德水準在全社會范圍內處于較高層面,當代大學生道德的主流是積極、良好的。其主要表現為:第一,他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要求,如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敬業勤業等基本道德原則是推崇的,道德要求是強烈的,希望建立一個公平、公正、高效的社會,很多大學生希望自己做一個“道德高尚”、“有健全人格”的人,“向往崇高”是很多大學生追求的一種人生境界。第二,他們對社會上存在的道德失范現象反映強烈,對唯利是圖、坑蒙拐騙、假冒偽劣、錢權交易等社會丑惡現象深惡痛絕。第三。他們對自我的認識與評價趨于客觀。危機與競爭意識增強。在行為準則和生活態度上,呈現務實、寬容和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對自身素質要求較高,立志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實現自身價值。

2.當代大學生道德的消極面。就大學生群體本身來說,其道德狀況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查看全文

小議文學批評的質野取向與道德言說的嬗變

論文摘要:質野情濃的文化元素促進了中國文論生命精神的張揚,“野”作為一個文學批評范疇.它是文人實用思維與詩性追求的融合、凝聚。禮樂文化的人性化育功用束縛了文人自由精神的抒發,“野”不僅標榜著一種生命精神的高度,也是文人自由天放的人文品格的集中反映。由單純的宇宙自然向人文本體轉換,“野”最終形成了一種超越世俗、體悟宇宙的文學批評境界。

論文關鍵詞:野;道德言說;生命精神:自然

中國文學批評范疇是歷史現實與人文追求的映對與統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樂感元素,強調批評主體的沉潛體驗與自由精神的張揚。彌漫在批評文本之中的激情靈氣與豪放天然的質野取向,鑄造了文學批評的生命精神,而體性明物和文以載道的理性分析模式正因為不斷的道德話語的加入而改變了文學原型與自然性情的發展軌轍,形成實用與質樸、重情與明理的文學批評分野。文學批評的道德言說效應作為中國文論一個固有的人文指標。流淌于歷代文人的集體無意識之中。煥化成一種修齊治平的人文追求,并由此派生出一種評騭詩文的價值標準與學術范式質野隋濃的文化元素促進了中國文論生命精神的張揚,“野”作為一個文學批評范疇,它是遠古文人實用思維與諍性追求的融合、凝聚。爬梳“野”的文化脈絡,發現其最初呈現為一類地理概念。《詩經》中有曠野、荒野、株野和牧野等說法,《詩經·邶風·燕燕》載:“之子于歸,遠送于野”;柳宗元《捕蛇者說》亦云:“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其中之“野”,以“城”為參照,義近于郊外。《呂氏春秋·審己》載:“稼生于野而藏于倉”,《戰國策·齊策三》云:“(秦)今又劃趙魏,疏中國,封衛之東野”,仍大體未出“田野”、“邊境”二義的籠蓋。在先秦的文化視野里?!耙啊庇袝r也成為一種評價事物的標準和點明身份的標識?!渡袝ご笥碇儭吩疲骸熬釉谝?,小人在位”,“野”顯示出一種獨立不羈的自由品格和民間言說立場;《論語·子路》載:“野哉,由也”;《禮記·仲尼燕居》云:“敬而不中禮謂之野”。其中所論之“野”,義近于粗野、鄙俗,也初步具有了一種評判標準的意味。

最早從道德文化角度體認和厘定“野”的范疇的,應該溯自《論語·雍也》,其云:“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朱熹引楊氏語云:“文質不可以相勝。然質之勝文,猶言甘可以受和,白可以受采也。文勝而至于滅質,則其本亡矣。雖有文,將安施乎?然則與其史也。寧野?!薄|野偏客體,文史重主觀,質野與文史之別,隱寓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問題,也折射出道德法則篩選下的文本特色與文人心態的分立形態。相近的意旨,在揚雄的《法言》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揚:“實無華則野,華無實則賈,華實副則禮”。言語之中不乏道德制約色彩。而其對樸實無華原則的禮贊,則抖露了自然天放的生命意識。正因為此類粗野不文的話語述說,拓展了道德言說之外的廣闊空間,張揚了反觀自身的生命精神的真諦。

禮崩樂壞的文化場景,促成自由申說的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局面?!肚f子·雜篇·寓言》云:“自吾聞子之言,一年而野,二年而從,三年而通,四年而物,五年而來,六年而鬼人,七年而天成,八年而不知死,不知生,九年而大妙”,以時光的推移來展示言說的社會效應。成玄英對“野”疏之云:“野,質樸也。聞道一年,學心未熟,稍能樸素,去浮華耳?!闭驗椴坏⒂诘赖卵哉f的戒律,文人方能越名教而任自然.弘揚素樸天真的人文品格。而后,梁昭明太子蕭統《答湘東王求文集及詩苑英華書》云:“夫文典則累野,麗則傷浮,能麗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質彬彬,有君子之致?!睆哪撤N意義上說,“君子之致”意即道德文章的代名,以“累、傷”兩字來闡釋典、麗的用語后果,典與野構成了一對用語行文的矛盾。梁人劉孝綽《昭明太子集序》評昭明太子之文亦云:“能使典而不野,遠而不放.麗而不淫,約而不儉,獨善眾美,斯文在斯”,亦是道德判斷法則下的一種保守的文化表象.文明社會的種種戒律.自然本性往往臣服于儒家禮教的需要,質野的文化取向受制于詩騷傳統而被大面積打壓。

至體大思精的《文心雕龍》,則以“野”來品詩論篇,推舉“野”的范式指向。其《明詩》篇云:“漢初四言,韋孟首唱,匡諫之義,繼軌周人·…··又《古詩》佳麗,或稱枚叔,其《孤竹》一篇,則傅毅之詞,比采而推,兩漢之作乎?觀其結體散文,直而不野,宛轉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币浴爸倍灰啊眮順伺e漢古詩風貌,“野”便具有了詩學評價標準的范式意義。語悴情悲的漢古詩,抖露了失意文人躑躅于禮教與世俗關口的矛盾心態。一方面,詩人從真性情出發,張揚生命意識與個體自由,繼承漢樂府的“直”;另一方面,又不失文人圓熟精致的詩歌能事,堅持“不野”的禮教取向。在劉勰的審美視閾里,《古詩十九首》的總體風格雖任自然,卻也有一定的文采。而至清人劉熙載,則簡直是推舉古詩之“野”:“《古詩十九首》與蘇、李同一悲慨,然《古詩》兼有豪放曠達之意,與蘇、李之一意委曲含蓄,有陽舒陰慘之不同?!盵]相近意旨,亦見于鐘嶸的《詩品》,其評“左思”云:“其源出于公干。文典以怨,頗為精切,得諷諭之致。雖野于陸機,而深于潘岳?!敝笔阈匾埽患俚耧?,造成陸機詩風野性天成的風格,“野”作為一種詩學追求.蘊含著真純的風格特質。魏晉以降,“野”作為一種評價詩文的范式效應,得到了加強。柳宗元《柳宗直西漢文類序》云:“故刪取其敘,系于左,以為《西漢文類》。首紀殷、周之前,其文簡而野,魏晉以降,則蕩而靡?!弊凡娇鬃诱撐牡那稗H。以質樸無華的文學追求來指引世人的道德踐履.也成為后世文人論文品詩的一種重要繩唐代百川歸海的大國氣度,導致其文學批評呈恢宏開放氣象。唐人殷瑤《河岳英靈集》日:“夫文有神來、氣來、情來,有雅體、野體、鄙體、俗體?!薄啊北粏瘟幸惑w,便具有了文體學的范式意味,其論常建之詩云:“建詩似初發通莊,卻尋野徑百里之外。方歸大道”?!耙啊本筒粺o文體評價的意味。至于其對孟浩然之詩的界說:“浩然詩,文彩豐茸,經緯綿密,半遵雅調,全削凡體?!眲t意謂孟浩然之詩文彩與雅調各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