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3 20:40:5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

巖土工程地質災害成因與防治研究

[摘要]我國常見的地質災害有滑坡和泥石流等,假如并沒有對這些地質災害進行良好防護的話,那么會帶來不可挽回的后果,甚至還會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因此對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成因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相關工作人員要加強對巖土工程的勘察力度,結合地質災害的成因提出針對性的防治措施,不僅可以對附近居民的生命安全進行有效的保證,還可以抵御地質災害的發生,維護社會的穩定。

[關鍵詞]巖土工程;地質災害;成因與防治

在當前時代下,在巖土工程中出現地質災害的數量在不斷增加,為了降低巖土工程地質災害所帶來的惡劣后果和嚴重的損失,要結合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成因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措施,相關部門要明確自身的工作職責,保證巖土工程的順利開展,從而使得巖土工程的價值能夠在實際中得以完整凸顯。

1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類型和成因

為了有效的減少巖土工程地質災害所帶來的損失,相關工作人員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需要對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類型和成因進行有效的總結以及分析,結合實際情況提出針對性的防治方案,從而保證巖土工程的穩定進行。從整體上看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類型和成因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1.1滑坡。山體滑坡是巖土工程在施工的過程中比較常見的地質災害,導致滑坡的原因也是比較多樣化的,例如到了雨水天氣降雨量驟然增加,那么會使山坡受到的沖擊力變大,會使大量土體下滑,另外還很有可能是由于山體本身的原因,存在水土流失的問題,在進行巖土工程施工的過程中難免會對山體產生一定的動搖和破壞,那么很容易在后續巖土工程施工的過程中出現山體滑坡的問題,給實際的工程施工帶來了諸多的影響。在我國滑坡的數量和發生頻率是比較多的,因此為了解決山體滑坡的問題,相關工作人員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要加強對現場條件的勘察,這一方面可以采用地表排水的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將陡坡變得平緩[1]。在采用地表排水的方式時,要保證地表水能夠在較短時間內迅速排出,防止對土體造成一定的沖擊和破壞。在將陡坡變得平緩時,相關工作人員要將一些松緩的土及時挖走,這樣不僅可以減輕山坡的壓力,還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出現山體滑坡現象的發生,從而對山體滑坡進行有效的防治。因此在巖土工程施工的過程中,當出現滑坡時,相關工作人員要臨危不亂,采取針對性的防治措施,降低滑坡帶來的損失。1.2地面塌陷。地面塌陷主要是指地面的崩塌和下陷,通常情況下都是由于地下水或者地下資源開采過量而導致的,地下水和地下資源的開采過量,會使得地下結構出現不穩定和不安全的問題,很容易出現地面坍塌,與此同時,對于一些特殊地區來說,地下巖漿的活動是比較活躍的,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地面塌陷的風險。相關工作人員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要加強對地面塌陷的重視程度,這主要是由于地面塌陷不僅會造成連堵工程施工等無法進行,還嚴重威脅了現場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在對地面塌陷進行防治時,可以通過護墻、排水、護坡等技術來進行有效的解決[2]。隨著我國當前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還可以運用SNS柔性攔石網技術,這項技術屬于一種新興的技術,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應用效果是比較好的,可以滿足當前地面塌陷防治的要求,在巖土工程中應用也是比較廣泛的。為了保證防護技術能夠在實際中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和效果,相關工作人員還需要對地面塌陷的誘發原因進行深入地分析研究,提出切實的解決方案,這樣才可以將地面塌陷所帶來的損失控制在合理的范圍,防止給后續的施工帶來較大的干擾。1.3泥石流。泥石流所造成的危害是比較大的,在一些強降雨天氣很容易出現坡體的洪流,在洪流中包含了大量的泥沙和石塊,泥石流多見于植被稀少的山坡中,加劇了水土流失的程度。假如在巖土工程施工的過程中挖出的土體隨意堆放在山坡的話,那么等到暴雨天氣來臨時,很容易發生泥石流的災害,在巖土工程施工的過程中,假如遇到了泥石流的話,那么首先要進行避讓,如果泥石流的區域和巖土工程是重合的,那么就要運用排導和儲淤技術進行有效的防護。排導技術主要是指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在泥石流發生之前要設置排導溝,這樣才可以將一些泥失流進行分流和疏散,防止泥石流對下游區域產生破壞[3]。儲淤技術主要是指相關工作人員要在山坡下設置停淤場用來收集泥塊和一些泥沙,方便對后續工作進行良好的處理,這樣一來既可以使山坡恢復到原本的狀態,還可以為巖土工程的順利進行奠定良好的基礎。以上就是有關巖土工程中常見地質災害的介紹,相關工作人員在對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進行防護和處理時,要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結合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類型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措施,以巖土工程施工要求和需求為準來開展有效的防護措施,既可以對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進行它的防護,還可以減少巖土工程地質災害所帶來的損失,實現雙贏的效果。

2巖土工程中地質災害防治的措施

查看全文

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及措施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工程的發展,地質災害已對我國的地質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和程度在不斷增加。為了更好地預防地質災害的發生,我們將采取有效的地質災害管理措施,確保日常生活和人身安全。本文論述了巖土地質災害的特點、風險及防治措施。

關鍵詞: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技術;防治措施

巖土工程是歐美國家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引入的一種新的土木工程技術系統。隨著巖土工程的反應和發展,現代土木工程的建設水平已大大提高。但是,在巖土工程中,地質災害會對巖土工程造成巨大的破壞。因此,為了保證巖土工程的質量和性能,必須對巖土工程中的地質災害防治給予應有的重視。結合工程實踐,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提高巖土工程安全性。根據地質基礎災害的特點和危害,分析了地質災害的防治技術和措施,并對防治措施進行了詳細闡述,從而對今后我國巖土災害防治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一、巖土工程與地質災害的內涵

地質工程學是研究和解決與地質相關的技術問題的科學,從規劃到完成再到項目運營。地質機構乃至地球環境治理也是巖土工程系統的一部分,它包括巖土工程和地質災害預防與控制工程,但后者更能反映其特征。巖土工程是指機械工程中對巖石和土壤的開挖和加固。地質災害是指自然因素或人類活動對人類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害,這是一種嚴重破壞環境和人類生存發展資源的地質現象。地質災害的預防和控制旨在預防和預防由自然或人類活動引起的有害地質現象。在我國,據資料顯示,近年來地質災害大多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約占全部自然災害的1/5。因此,人類應該減少危害生態環境的行為并及時采取預防措施是減少損失的最重要方法。

二、中國地質災害的特點與危害

查看全文

巖土工程地質災害成因及防治方法

摘要:巖土工程作為基建項目體系中的重要組成,有著很強的復雜性及系統性。因此,必須科學合理地進行巖土工程開發,否則極易引起地質災害,進而給巖土工程和人們的生命、財產帶來極大的威脅?;诖?,文章以巖土工程為對象,從常見的地質災害入手,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并提出了針對性的防治方法,希望可以有效防治地質災害,推動巖土工程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關鍵詞: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方法

在社會及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巖土工程開發的規模及數量不斷增大,這加快了各種生態資源的開發速度,但也對地質環境產生極大的破壞,最終引發地質災害而威脅人們的安全。對此,需要加大地質災害防治的研究力度,找出有效措施以防止地質災害的發生和蔓延。

1巖土工程中常見的地質災害

1.1滑坡?;轮傅氖菐r土架構在受到地面振動及斜坡沖刷的作用力后發生的巖體滑動現象。通常情況下,斜坡上的巖土結構有著較好的穩定性,在沒有很大的外力影響的情況下,是不會發生滑坡問題的。現實中引發滑坡災害的因素有很多,如坡腳大面積破壞、水土流動、雨水沖刷、地表水侵蝕及巖土過量開發等都會誘發滑坡?;缕茐牧艽?,且多發于地勢落差大、施工邊坡及降水量大等地方。在野外判斷滑坡穩定性的依據如表1所示。1.2崩塌。崩塌也稱作塌方、垮塌等,多發于陡坡上,屬于一種在重力作用下巖石泥土脫離原結構而發生的滾落或滑落堆積等現象。根據發生的結構體的不同,崩塌有不同的類型,發生于土體中的崩塌為土質崩塌、發生于巖體中的崩塌為巖質崩塌、發生于山體中的崩塌為山體崩塌不管哪種性質的崩塌均會給附近建筑及居民帶來災難性破壞及傷害,也會釀成無法挽回的生命、財產損失。崩塌示意圖如圖1所示。1.3泥石流。泥石流多發于山溝或山坡地帶,通常都是在強暴雨或暴風雪等惡劣天氣影響下而形成攜帶大量沙土及石塊等的洪流,奔流而下危害山下建筑設施及居民生活。也正是因為泥石流中帶有大量的泥沙及堅硬石塊,所以其通常具有較強的災難性。而巖土工程開發的整個過程中,難免會砍伐大量的植被,或是產生并丟棄大量的建筑廢棄物等,進而增大泥石流形成及發生的概率。1.4地面變形。地面變形在現實中主要表現形式有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及地面裂縫。從我國整體的有關調查數據來看,約有70座城市是地面沉降的易發區,其中一半以上的城市的地面沉降高達3m以上,易形成地質災害。而且這70座城市的地面沉降分布特性不一致,有的分布比較集中,有的分布比較分散。地面變形多發于礦產資源或地下水過量開采、巖溶活動頻繁等地區。

2巖土工程中地質災害頻發的原因

查看全文

自治區地質災害防治規劃

**自治區位于我國西部邊陲,面積166.49萬平方千米。全疆地形地貌總輪廓是“三山夾兩盆”,即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環繞準噶爾、塔里木兩大內陸盆地。2002年全區共有人口1905.19萬人,主要分布在盆地邊緣的綠洲地帶。

新疆地域遼闊,山脈連綿起伏,地形高差懸殊,新構造運動強烈,氣候和自然環境復雜多變,因此新疆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發性地質災害頻發,已成為全國地質災害較為嚴重的省區之一。新疆突發性地質災害的特點是種類多,發生頻率高,受災害面積廣,危害嚴重。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和人類工程活動的增強,地質災害已向成群、連片、多發的趨勢發展,對人民的生命和財產構成越來越嚴重的威脅,直接影響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安定。

從現在起到2020年,是自治區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時期。為合理開發利用資源,保護環境,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給人民生命和財產造成損失,促進自治區的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令第394號)、《**自治區地質環境保護條例》、《**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和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規劃綱要》,我們編制了《2002—2015年**自治區地質災害防治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災種:突發性地質災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

《規劃》期限:基準年2002年;近期2002—2005年,中期2006—2010年,遠期2011—2015年。

一、地質災害現狀與面臨的形勢

查看全文

市地質災害防治制度

第一章前言

1.1地質災害

主要是指自然因素或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軟土地基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

1.2編制目的

廣州市簡稱穗,是廣東省省會,現轄十區二市,分別是越秀區、荔灣區、海珠區、天河區、白云區、黃埔區、蘿崗區、花都區、番禺區、南沙區和從化市、增城市,總面積7434.4平方公里,20*年末戶籍總人口為737.67萬人。

廣州市作為廣東省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化、信息中心和華南地區的交通樞紐與重要的貿易口岸,為了實現南拓、北優、東進、西聯的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強化城市區域中心地位,落實可持續發展觀,實現資源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相協調,避免和最大限度地減輕地質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和社會經濟造成的損失,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為有效防治地質災害提供科學依據。根據國土資源部和省國土資源廳的要求,廣州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決定編制《廣州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

查看全文

城市規劃中涉及的地質因素論文

我國是地質災害多發的國家,地質災害種類多、分布廣、活動頻繁、危害重,是世界上地質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從多年的實踐中了解到,對于地質災害的防治必須要以防為主,治為輔的方針,不斷提高對地質災害的評估和對癥下藥的作用。筆者認為:首先要對地質災害產生的原因有所了解,不斷加大地質災害的可行性評估工作;其次是要對地質災害種類、危害程度等因素要有掌握,要能抓住要點,分析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等等,從而達到防治的目的,減輕損失提高社會經濟效益。

一、概念

所謂地質災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關于地質災害概念的界定,在學術界和實際管理工作中存在著不同觀點。歸納起來,學術界的幾種通行說法主要有:1、地質災害是地質環境的一種變異現象;2、地質災害是指直接或間接惡化環境、降低環境質量,危害人類和生物圈發展的地質事件,如地震、地裂縫、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等;3、地質災害是指那些對人類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危害和潛在威脅的自然和人為地質作用(現象);4、在自然和人為因素的作用和影響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5、地質災害是因地質活動引起對人類生活、生產及環境的破壞或者損失的現象。

二、在規劃中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

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是防治地質災害的基礎性工作和重要依據。科學規劃對主動有效地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給人民生命和財產造成的損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編制和審批應建立地質災害調查制度、規范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編制程序和審批權限、明確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編制原則、規范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內容、明確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地位及與其他規劃的銜接等。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地質災害現狀和發展趨勢預測;

查看全文

全區地質災害預防辦法

為貫徹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省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和《省人民政府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決定的意見》等,切實做好我區2012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避免和減少地質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損失,結合本區實際,制定本防治方案。

一、地質災害狀況

(一)地質災害現狀

我區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山邊和人為削坡建房、修路等形成的斜坡處。年我區未發生新的地質災害險災情,全年排險、治理地質災害(隱患)點5處。截至2012年月,全區有房前屋后地質災害(隱患)點17處,其中已完成工程治理基本消除威脅但尚須監測的地質災害(隱患)點5處。地質災害點分布情況見表1。

(二)地質災害態勢

我區地質災害大多由強降雨誘發。根據市氣象臺的《市2012年重要季節氣候趨勢展望》,今年總雨量接近常年,冬季降雨量偏少,春雨季降雨量偏少,梅雨季降雨量略偏多,臺風季總雨量正常略多;影響的臺風或熱帶風暴比常年略多,可能有1個會嚴重影響。根據降雨趨勢等預測,本年度我區地質災害發生數量比常年略偏多。

查看全文

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有效避免和減輕因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保護地質環境,促進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省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等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地質災害是指由于自然產生和人為誘發的對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質現象。我市地質災害主要是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及地面沉降等。

第三條地質災害按照人員傷亡、經濟損失的大小,分為以下四個等級:

(一)特大型:因災死亡30人(含)以上或者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含)以上的;

(二)大型:因災死亡10人(含)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含)以上1000萬元以下的;

查看全文

縣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為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最大限度的避免和減少因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理》的規定,結合我縣實際,特制定本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一、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樹立科學發展觀,落實關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部署,構建和諧*縣為目標。由各級政府負責,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從我縣的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制宜,以改善地質環境,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社會穩定為目標,以突發性地質災害為重點,以地質災害調查為基礎,以科學技術為依托,以調查、監測(群測群防為主)、治理為主要手段,采取以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方法,把地質災害防治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提高地質災害的預測預警能力和防治水平,建立和完善防災減災體系等長效機制,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維護社會穩定,處理好長遠與當前、整體與局部的關系,促進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的協調統一,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強化組織管理與監督,遏制人為誘發地質災害的發生。加強宣傳教育,普及地質環境保護科普知識,調動全縣各方面積極因素,廣泛參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二)基本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地質災害防治要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最大限度的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人群活動聚集地是防治的重點。同時加強地質災害知識的宣傳普及,重視提高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

查看全文

地質災害預防制定方案

為切實做好明年全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根據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市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結合我縣地質災害現狀,制定本方案。

一、地質災害現狀與特征

截止明年3月底,全縣共調查核實地質災害點143處,分布于19個鄉鎮59個行政村。地質災害類型為滑坡、崩塌、泥石流,其中以滑坡為主,共85處,占災害點總數的59%;次為崩塌,共31處,占22%;再次為泥石流,共27處,占19%。滑坡、崩塌主要為淺表殘坡積層地質災害,泥石流主要為小型低易發溝谷。地質災害規模以小型為主,共135處,其余為中型7處,大型1處。地質災害危害程度為重大級的15處,較大級41處,一般級87處。地質災害共威脅837戶4621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威脅財產4233萬元。我縣地質災害點分布點多面廣,除古市鎮外,各鄉鎮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鎮、*鄉、*鎮、*鎮、*鄉和*鄉等,在空間分布上以海拔500-800米地段居多,300-500米次之。

二、地質災害防治總體要求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貫徹實施《*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為契機,按照“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和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要求,加強組織領導,進一步落實各鄉鎮、各部門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切實加強地質災害應急處置能力和鄉鎮政府防災能力建設;進一步強化地質災害隱患調查和監測預警預報;繼續做好地質災害應急調查、治理和避讓搬遷,做到“不死人、少傷人”,最大限度避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三、地質災害防治重點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