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土工程地質災害成因與防治研究

時間:2022-03-11 11:44:28

導語:巖土工程地質災害成因與防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巖土工程地質災害成因與防治研究

[摘要]我國常見的地質災害有滑坡和泥石流等,假如并沒有對這些地質災害進行良好防護的話,那么會帶來不可挽回的后果,甚至還會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因此對巖土工程地質災害成因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相關工作人員要加強對巖土工程的勘察力度,結合地質災害的成因提出針對性的防治措施,不僅可以對附近居民的生命安全進行有效的保證,還可以抵御地質災害的發生,維護社會的穩定。

[關鍵詞]巖土工程;地質災害;成因與防治

在當前時代下,在巖土工程中出現地質災害的數量在不斷增加,為了降低巖土工程地質災害所帶來的惡劣后果和嚴重的損失,要結合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成因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措施,相關部門要明確自身的工作職責,保證巖土工程的順利開展,從而使得巖土工程的價值能夠在實際中得以完整凸顯。

1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類型和成因

為了有效的減少巖土工程地質災害所帶來的損失,相關工作人員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需要對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類型和成因進行有效的總結以及分析,結合實際情況提出針對性的防治方案,從而保證巖土工程的穩定進行。從整體上看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類型和成因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1.1滑坡。山體滑坡是巖土工程在施工的過程中比較常見的地質災害,導致滑坡的原因也是比較多樣化的,例如到了雨水天氣降雨量驟然增加,那么會使山坡受到的沖擊力變大,會使大量土體下滑,另外還很有可能是由于山體本身的原因,存在水土流失的問題,在進行巖土工程施工的過程中難免會對山體產生一定的動搖和破壞,那么很容易在后續巖土工程施工的過程中出現山體滑坡的問題,給實際的工程施工帶來了諸多的影響。在我國滑坡的數量和發生頻率是比較多的,因此為了解決山體滑坡的問題,相關工作人員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要加強對現場條件的勘察,這一方面可以采用地表排水的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將陡坡變得平緩[1]。在采用地表排水的方式時,要保證地表水能夠在較短時間內迅速排出,防止對土體造成一定的沖擊和破壞。在將陡坡變得平緩時,相關工作人員要將一些松緩的土及時挖走,這樣不僅可以減輕山坡的壓力,還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出現山體滑坡現象的發生,從而對山體滑坡進行有效的防治。因此在巖土工程施工的過程中,當出現滑坡時,相關工作人員要臨危不亂,采取針對性的防治措施,降低滑坡帶來的損失。1.2地面塌陷。地面塌陷主要是指地面的崩塌和下陷,通常情況下都是由于地下水或者地下資源開采過量而導致的,地下水和地下資源的開采過量,會使得地下結構出現不穩定和不安全的問題,很容易出現地面坍塌,與此同時,對于一些特殊地區來說,地下巖漿的活動是比較活躍的,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地面塌陷的風險。相關工作人員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要加強對地面塌陷的重視程度,這主要是由于地面塌陷不僅會造成連堵工程施工等無法進行,還嚴重威脅了現場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在對地面塌陷進行防治時,可以通過護墻、排水、護坡等技術來進行有效的解決[2]。隨著我國當前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還可以運用SNS柔性攔石網技術,這項技術屬于一種新興的技術,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應用效果是比較好的,可以滿足當前地面塌陷防治的要求,在巖土工程中應用也是比較廣泛的。為了保證防護技術能夠在實際中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和效果,相關工作人員還需要對地面塌陷的誘發原因進行深入地分析研究,提出切實的解決方案,這樣才可以將地面塌陷所帶來的損失控制在合理的范圍,防止給后續的施工帶來較大的干擾。1.3泥石流。泥石流所造成的危害是比較大的,在一些強降雨天氣很容易出現坡體的洪流,在洪流中包含了大量的泥沙和石塊,泥石流多見于植被稀少的山坡中,加劇了水土流失的程度。假如在巖土工程施工的過程中挖出的土體隨意堆放在山坡的話,那么等到暴雨天氣來臨時,很容易發生泥石流的災害,在巖土工程施工的過程中,假如遇到了泥石流的話,那么首先要進行避讓,如果泥石流的區域和巖土工程是重合的,那么就要運用排導和儲淤技術進行有效的防護。排導技術主要是指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在泥石流發生之前要設置排導溝,這樣才可以將一些泥失流進行分流和疏散,防止泥石流對下游區域產生破壞[3]。儲淤技術主要是指相關工作人員要在山坡下設置停淤場用來收集泥塊和一些泥沙,方便對后續工作進行良好的處理,這樣一來既可以使山坡恢復到原本的狀態,還可以為巖土工程的順利進行奠定良好的基礎。以上就是有關巖土工程中常見地質災害的介紹,相關工作人員在對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進行防護和處理時,要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結合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類型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措施,以巖土工程施工要求和需求為準來開展有效的防護措施,既可以對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進行它的防護,還可以減少巖土工程地質災害所帶來的損失,實現雙贏的效果。

2巖土工程中地質災害防治的措施

2.1工程措施。在巖土工程施工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地質災害,不僅嚴重影響了現場施工的有序進行,還會帶來不必要的損失,因此在對巖土工程的地質災害進行防治時,相關工作人員要掌握更多和有效的防治方法,保證實際工作的有序進行。在日常工作的過程中,工程防治措施是比較常見的,主要是指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在施工現場設置排水、護坡、躲避等諸多的防護措施,盡可能地減少地質災害,對巖土施工所造成的惡劣影響,保證巖土工程的有序開展。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這些防治措施能夠在實際中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和效果,但是為了保證這些防護措施功能的發揮,相關工作人員在運用防治技術之前要進行實際的勘察,對施工現場周邊的氣候條件和水文情況進行全方位的搜集之后,再從客觀性的角度分析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類型并提出有效的應對方案,在后續工作的過程中要科學合理地選擇防治技術,這樣既可以降低整個巖土工程的成本投入,還可以對地質災害起到良好的防護。2.2生物措施。生物措施在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中也是比較常見的,生物措施的生態性是比較明顯,在運用生物措施時,主要是對生態環境進行有效的修復,從而維持周邊生態系統的平衡以及協調。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調節功能,對地質災害進行有效的預防以及防治,生物措施是保持山坡水土穩固的重要措施,這樣一來,到了雨水較大的天氣,整個山體也不可能輕易地發生泥石流和滑坡,從整體性的角度提高了巖土工程施工的效果。但是在運用生物措施時,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做好長期的準備,主要是對生態環境進行調節,正是由于生物措施的這一弊端,導致了許多施工單位都放棄了生物措施的這一防治方法,這就使得巖土工程施工周邊的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逐漸惡化,地質災害發生的頻率也越來越高,為了有效地對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進行有效的防護,相關工作人員要對自身的施工理念以及防護理念進行有效的轉變以及調整,加強對生物措施運用的重視程度,提升巖土工程施工的效果。2.3避讓措施。從整體上看,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發生頻率較高的時間是雨季,因此為了降低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發生的概率,相關工作人員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要具備預判性的眼光,開展避讓措施減少地質災害所帶來的影響。在巖土工程施工的過程中,要和周邊的山坡保持一定的距離,當出現地質災害時,那么工作人員要馬上轉移,從而保障自身的生命安全,由于我國地質環境是相對來說較為復雜的,一些地區地殼活動是比較活躍的,所以在進行巖土工程施工之前,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加強對現場的勘察以及調查,加強和附近居民之間的溝通以及交流。另外在巖土工程施工的過程中,還要制定完善的避讓措施和轉移方案,假如發生地質災害的話,那么現場的施工人員就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轉移,保障了生命財產安全。

3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3.1多樣化的防治手段。從整體上看我國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甚至在一些特殊時間內多個地質災害是同時發生的,因此為了最大程度地保護現場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減少地質災害所帶來的損失和影響,相關工作人員在對地質災害進行防治時,要運用多樣化的防治手段,將多個防治措施進行相互的融合,從而對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進行有效的防治以及預防。例如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可以將工程技術和生物技術進行相互融合,結合地質勘查的結果來確定防治技術的類型,相關工作人員一定要更加科學和規范性地進行地質的勘察,嚴謹的按照相關的管理標準來開展日常的工作,對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進行有效的估算以及評估,從而為后續防治工作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3.2加強新技術的運用。隨著我國當前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為了使巖土工程地質災害能夠得到有效的預防和解決,相關工作人員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還需要加強對新技術的運用,例如引進先進的儀器設備進行專業性的檢測,從多個層面入手對地質災害的類型和原因進行深入的分析以及研究。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可以利用當前先進的移動遙感技術來對監測數據進行采集,再通過移動端對采集的數據進行傳輸,這樣就可以通過衛星所傳回的監測數據對這些信息進行有效的處理,并且建立模型,對地質災害的狀態以及發展趨勢進行精準性地判斷,在后續工作的過程中要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從而達到防控地質災害的效果。

4結束語

從整體上看,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類型較多,所以在對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進行防治時,工作人員要加強對巖土工程現場條件的勘察,結合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并且還要建立現代化的監測預警系統,對防治工程和防治方案進行精心設計,從而保證巖土工程施工的穩定和安全運行。

參考文獻

[1]宋睿智.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分析[J].山西建筑,2017(22):68-70.

[2]梁龍.幾種常見巖土工程地質災害成因及防治技術[J].有色金屬設計,2019(5):80-85.[

3]楊牧青.巖土工程地質災害成因與防治技術研究[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8(21):330-331.

作者:俞世花 單位:江蘇中新巖土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