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禮儀概念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8 18:20:4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服務禮儀概念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中職公關禮儀教育論文
摘要:中職院校開展公關禮儀教育,不僅能夠提高我國公關團隊的整體水平,而且能夠提高中職生的綜合素養,提高中職生社會崗位競爭力。對此,文章結合實際,在簡要分析中職公關禮儀教育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從三方面入手重點探討中職公關禮儀教育的改進措施,以期為新時期中職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中職教育;公關禮儀;現狀問題;改進對策
為了培養現代社會需要的專業化、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中職院校紛紛開設公關禮儀課程,這對廣大中職生的個人形象、職業發展和品德修養的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正面作用。因此,加強對中職公關教育現狀與改進對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指導價值。
一、中職公關禮儀教育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職公關禮儀教育有以下兩方面問題:一方面,中職院校對公關禮儀教育的重視度不夠,缺乏專業的公關禮儀課程教師,大多由負責教育教學管理的教師兼任,最終導致了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模式單一、教學內容陳舊、教學過程不規范、實踐平臺不足等問題,造成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甚至產生了抵觸心理,嚴重制約了公關禮儀教育的落實。另一方面,中職生普遍缺乏對禮節禮儀的正確認識,存在概念模糊、意識淡薄的問題,具體包括缺乏個人禮節禮儀常識、尊敬長輩和師長意識淡薄、不文明的習慣較多等。調查發現,許多中職生沒有使用謝謝、您好、再見等文明用語的習慣,同時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也存在許多不文明行為,如亂扔垃圾、破壞公物、亂涂亂畫等。
二、中職公關禮儀教育的改進對策
公關禮儀
從國際范圍內來看,公共關系這個概念,是20世紀初在美國首先出現的,當時最早使用這個概念的先行者是美國的一個新聞記者--艾維·李。**年,艾維·李使用publicrelations這個詞來描述公共關系的概念,后來人們把它簡稱為PR,這就是公共關系的縮寫了。什么是公共關系呢?比較通俗易懂的講法是:公共關系指的是塑造形象的藝術。準確地講,它是一個社會組織用來塑造自身形象的藝術。一個社會組織,利用傳播手段與社會公眾所進行的一種雙向溝通。“公共關系”中的關鍵詞有三個,統稱為公關三要素,就是組織、傳播和公眾。在這三個關鍵詞之中,社會組織是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它實際上就是公共關系的主體,是行為和活動的發起者。社會公眾則是泛指與社會組織在某一種特殊情況下所構成的相互關系:其信息接收者--受眾,也就是其特定的對象,傳播則是連接兩者的媒介。
禮儀
我國是“禮儀之邦”。奠基之作是“三禮”,即《周禮》、《儀禮》、《禮記》??鬃映珜В骸胺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的經典名言是:“不學禮,無以立”。對此,荀子在《禮論》中作了詮釋:“人無禮而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荀子還說:“禮,天之極,地之道,人之矩”。這就是禮儀的社會價值。簡言之,不學禮儀,難以立人、難以立事、難以立國。禮儀,是做人、辦事和治國的規矩,顯示了禮儀的巨大功能。
用當代的話來說,禮儀就是人們長期形成的、美好行為舉止的總和,是人們言行的規范。它有三點含義;一是在時間上是千百年長期形成的。如我國春節的禮儀,相傳堯舜時期就開始了,社會生活中的婚禮(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入洞房)、喪禮(披麻戴孝、三七致哀、子女謝步)、官禮(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等,都源于周公、孔子時代,歷史悠久。二是在內容上是指美好的行為舉止。因為歷代都有各種禮儀,經過時代的變更、優勝劣汰,那些反動的、封建的、落后的、愚昧的禮儀,逐漸淘汰,把那些美好的、文明進步的禮儀繼承下來。所以“禮儀”是正面的褒義詞。三是“總和”,是指禮儀文化,它貫穿和滲透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講的“相道”(吃有吃相、穿有穿相、扮有扮相、走有走相、坐有坐相),就指林林總總都要講禮儀,不可失禮失態。
禮儀的五個特點
一是普遍共同性。古今中外,從個人到國家,禮儀無時不在,無處不存。禮儀是人類社會共同生活的基礎上產生的行為規范,全體社會成員均離不開一定的禮儀規范的約束。
高職禮儀教育生活化研究
[摘要]禮儀文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尊老愛幼、禮貌待人、容儀有整等在中國的過去、現在及未來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敖逃瓷?,生活即教育”。在高校中開展禮儀生活化教育,不僅對于深化禮儀教育理論的深入研究意義重大,而且對于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完善其人格和素養方面同樣有深遠的影響。本文以禮儀教育的生活化為研究對象,探訪當前高校禮儀教育存在的問題,如學生禮儀表現缺失、學習態度不夠端正、學習方法不夠科學等,并從教師與學生兩個方面提出探索性的建議。教師方面:如加強教師的身教作用,注重教師個人儀表,創造良好的禮儀教育氛圍等;學生方面:如端正禮儀學習態度,掌握科學學習方法,生活中踐行禮儀等,以期能夠為其他高校進行禮儀教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禮儀教育;生活化
“生活即教育”。同樣,高職院校禮儀教育應該以生活為根本,以學生為主體,從生活中選取禮儀教育的素材,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禮儀規范,落實禮儀行為,使學生不僅能夠在學習中體驗禮儀行為,在生活中深化理論學習,從而達到禮儀教育上真正的“知行合一”。
一、禮儀教育生活化的基本概念及其開展的必要性分析
要進行禮儀教育,首先要了解禮儀教育的基本概念,并明確開展禮儀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一)基本概念。高校禮儀教育的生活化,是指高校的禮儀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將教材禮儀的相關知識與社會的現實充分聯系起來,讓學生在課堂中學會禮儀的基本知識,在課后落實禮儀的具體行為。當下,禮儀教育生活化應該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為根基,將禮儀教育課堂還原成學生的現實生活,使禮儀行為自覺化,最終達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的。(二)必要性分析。“生活是教育的海洋”。教育說到底是為了更好地服務生活,二者相互依賴,因此生活就應該貫穿教育的始終。禮儀教育生活化意義重大,具體來說:1.有利于學生秩序感的培養良好的秩序是個人品質的重要體現,禮儀教育有助于學生秩序感的培養,使學生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這也在一定程度提高了其未來的交際能力。2.有利于養成尊重他人的習慣禮儀教育不但強調要約束自己的行為,對于他人也要有尊重的習慣,一個尊重他人的人在現實中也易于被人所尊重,因而能結交更多的朋友。反過來,又能促進學生自信心的提高,并最終促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完善的人際交往能力。3.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社會化學生都會畢業,最終都需進入現實社會。因此,以什么樣的狀態畢業就成了高校教育的重要考量。受過良好禮儀教育并將其應用于實際,有助于學生成為“知書達理”之人,從而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扮演好未來工作的角色。
二、當前高職院校禮儀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
工商銀行成果展示工作方案
今年,全新的金融市場要求銀行柜面人員展現出全新銀行服務形象,經我行上級領導研究決定,結合我行七個網點的柜面人員工作,對我行柜面人員開展《柜面人員服務禮儀提升訓練》培訓成果展示,制訂果展示工作方案如下:
一、活動背景
為了使工商銀行柜面人員得到有效、專業到位的崗位技能指導,從而提升柜員的服務禮儀,進而間接改善其工作心態和操作方法,大力提升柜面人員的服務形象,為我行創造最大的效益。去年我行組織柜面人員進行了《柜面人員服務禮儀提升訓練》短期培訓。封閉互動式培訓,引入頭腦風暴、角色扮演、客戶分析等互動內容,真正有效的提升員工的職業素養與禮儀規范,增強員工的團隊溝通協作和客戶服務能力。
二、活動目的
以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導向,充分認識工商銀行柜面人員服務禮儀重性,抓住“十二五規劃”這一有利時機,深入開展工商銀行各個網點柜面人員服務禮儀提升,使客戶切身感受到我行柜面人員服務的真誠關懷。
三、活動方式
技師學院禮儀教育研究
摘要:隨著社會規范的不斷完善和就業要求的逐漸提高,對學生整體素質的要求也不斷提高。目前,技師學院的相當一部分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缺乏基本的文化素養,沒有形成規范的禮儀行為,這一現象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本文提出,在技師學院開展禮儀教育,對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促進職業教育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把禮儀教育理念滲透到技師院校班級日常管理工作中去。
關鍵詞:技師學院;禮儀教育;班級管理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不學禮,無以立”這句話人們耳熟能詳,這是兩千多年前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的觀點。他告訴人們,一個人想要立足于社會,就要從學習禮儀開始。在學校教育中滲透禮儀教育可以讓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分析自己,從而對自己做出正確的評價,找到符合自己的職業之路。
一、技師學院班級現狀分析
技師學院的理念是培養高技能人才,培育大國工匠。但是,社會上相當一部分人對技師學院的認識有失偏頗,他們認為進入技師學院是學生的無奈之舉,這些因素決定了技師學院班級呈現出如下特點。1.學生缺乏自信。眾所周知,技師學院的學生大多數中考成績不理想,或是并未參加中考。通過入學測驗可知,他們的文化課成績比較差,之前的日常表現也不盡如人意,思想負擔比較重,甚至有些學生認為社會、學校、家長不重視他們。如果將技師學院的學生與普通高中學生加以比較發現,多數技師學院的學生有自卑感,缺乏自信。究其原因,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是在基礎教育中被教師和家長忽視的弱勢群體。2.班集體缺少凝聚力。學生集體意識淡薄,榮譽感不強。由于在基礎教育階段缺少家長、教師的鼓勵,學生對自己定位不明確,對自己要求不高,從而導致整個班集體缺少凝聚力。學生因為以前形成的不良習慣,學習目的不明確,有些學生甚至形成了讀書無用的錯誤觀念。在課堂上,學生搞小動作、睡覺、看手機現象時有發生,屢禁不止。個別學生不尊敬師長,法制觀念淡薄,學生之間時常發生沖突,嚴重影響了班級的凝聚力與正常管理。3.網絡游戲引發道德問題。隨著互聯網技術在世界范圍的傳播,眾多青少年沉迷于網絡游戲。一項調查顯示,青少年在閑暇時間選擇將網絡游戲作為娛樂方式的占66.8%。雖然有些網絡游戲對開發智力有益,但網絡游戲中的某些負面效應引發了青少年道德以及價值觀問題。例如,有些學生好勝心強,把網絡游戲晉級作為炫耀的資本,導致學生把大量時間耗費在組隊打團戰中。還有些學生模仿游戲中的暴力行為,參與打架斗毆,自控力、判斷力、道德品質等問題突出。4.缺乏基本禮儀知識技師學院學生多存在不良行為習慣。例如,個人物品擺放不整齊現象時有發生;班級教室里經常堆滿垃圾,學生卻認為事不關己;學生交往中因溝通產生沖突而口出臟話,影響同學之間的團結互助。學生只知道要求別人,卻沒有意識到要如何規范自己,對以身作則理解不到位,導致同學之間的關系不融洽。
二、技師學院開設禮儀課程的必要性
大學生體育禮儀教育現狀的反思
【摘要】以內蒙古自治區普通高校為研究對象,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對大學生的體育禮儀教育現狀進行了描述性的分析,并分析體育禮儀教育缺失的原因,為我國大學生體育禮儀素養的培養與提高提出可行性措施。
【關鍵詞】內蒙古;大學生;體育禮儀教育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以內蒙古自治區部分普通高校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餐飲服務禮儀文化
一.禮儀的概念:
是指人際在社會交往中所應具有的相互敬重。親善和友好的行為規范。包括四個方面:1。禮貌2。禮節3禮表4儀式
1.禮貌:指言語謙虛,恭敬的表現
2.禮節:指在交際的場合迎來送往,相互問候,致意,祝頌,問候等這方面的慣用的形式
3.儀表:指人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態,風度內在的體現服飾等}
4.儀式:指在比較大的場合舉行專門具有規范化,程序化行為規范等活動
文明禮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
摘要:文明禮儀教育作為一種生活化、形象化、具體化、常態化的道德教育,受到學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視。文明禮儀教育可以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認知,促進大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校對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能進一步豐富文明禮儀教育的內涵,完善文明禮儀教育的實施體系。
關鍵詞:文明禮儀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德育
一、文明禮儀教育的提出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培育正確的價值觀是社會、學校、家庭和個人的共同使命。我國正處在社會結構調整,各類利益沖突與價值觀沖擊的社會變革與轉型期,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信仰正在受到嚴峻的挑戰。文明禮儀教育作為一種生活化、形象化、具體化、常態化的道德教育,受到學校德育工作者重視并運用。以禮儀教育為載體,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否有其現實可能性?本文在這方面做一些思考和探索。禮儀是維系人類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全體社會成員共同遵循的基本的行為規范,并以約定俗成的風俗、傳統、習慣等形式固定下來。隨著社會發展,禮儀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社會文明的風向標,是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禮儀教育是一定社會集團根據禮儀規范的要求,有目的、有組織地對人們施加的系統道德教育活動。因此,禮儀教育是一種道德教育活動,通過禮儀教育可以提升個人道德素養,優化人性和人際關系,體驗成功交往的樂趣,進而促進社會和諧、文明發展。這里所提到的文明禮儀教育是指學校根據一定的社會規則和道德要求有目的、有組織地對學生進行系列禮儀規范的教育活動。文明禮儀教育的目標就是通過系列禮儀規范教育讓學生知禮、明禮、懂禮。
二、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的思考
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是我們所說的“三觀”。價值觀是世界觀的核心,是驅使人們行為的內部動力。在不同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對價值觀念的認識和解釋是不同的。任何社會的生存和發展都需要有一種普遍的社會認同和凝聚能力,以維護社會的協調與穩定。這種認同和凝聚能力主要來源于核心價值觀,是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總目標中選取出來的。富強是經濟發展目標,民主是政治發展目標,文明是精神和文化的發展目標,和諧是社會和生態發展的目標。要通過道德建設、文化建設、生態建設建立一個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進而更好地實現國家的民主與富強?!白杂伞⑵降?、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這八個字具有科學社會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態特點,都是按照科學社會主義的原則來定義的。因此,我國提倡的“自由、平等”的概念與西方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自由、平等”的觀念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第三個層次的內容,是公民政治、職業和社會交往道德要求的集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一種觀念形態,也是一種現實形態。因此,國家和社會層面價值目標的實現最終要落實到個人身上。公民個人道德準則的培育是國家和社會價值目標得以實現的前提和保障,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途徑的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