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園林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9 00:33:1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古典園林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古典園林論文

國內外古典園林差異管理論文

摘要:中日兩國古典園林同屬于區別于歐洲和西亞的東方園林體系,日本園林受中國園林影響很大,兩者之間存在著許多相似之處。但經過日本長期的歷史過濾與消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文化性格特征的園林藝術。與中國園林在許多方面又有著區別。本文就二者之間存在的鮮明特征差異作出比較,并對其存在差異的深層原因作出分析。

關鍵詞:天型山水園;人型山水園;池泉園;人本與神本;回游;舟游;心游;內陸意識與崇海情結

Abstract:TheChineseandJapaneseclassicalgardensbelongtotheEastGardensystem,differentfromthegardensofEuropeandWesternAsia.JapanesegardenstronglyinfluencedbyChinesegarden,betweenthetwo,therearemanysimilarities.However,afterJapan''''slong-termhistoricalfilteranddigestion,andgraduallyformthecharactertraitsofJapanesecultureofgardenart,differentfromtheChinesegardeninmanyareas.Inthispaper,Itrytocomparethedifferencebetweentheirdistinctivecharacteristics,andtoanalyzetheunderlyingcauses.

Keywords:naturallandscapegarden,human-landscapegarden;pondandspringwatergardon;Godandthepeopleofnature;returntour;boattour;hearttour;inlandconsciousnessandseaconsciousness

中國和日本古典園林同屬于世界三大造園系統(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園林,西亞,歐洲)的東方園林體系。東方人對大自然的態度是同自然交朋友,在認識、了解自然的基礎上向自然索取。日本園林是在中國園林直接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它是中國古代文明在日本園林方面的體現。然而,日本在受中國文化長期熏染和滲透的過程中,也不斷經過自身的歷史過濾和消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文化性格特征的園林藝術。下面就兩國古典園林形成和發展的主要特征作出比較和分析,并就其成因進行探究。

首先,中日兩國園林按類型所屬,都可分為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和宗教園林。中國偏重于皇家和私家園林,宗教園林最弱;而日本偏重于寺院和私家園林。中國皇家園林,如現存的西苑、頤和園(圖1)和承德避暑山莊,一般地處中原或北方,位高權重,顯得莊重典雅、華貴大方。面積規模大,山體高聳,水面開闊,軸線明顯,建筑呈現北方風格,屋角起翹小,屋面琉璃瓦多,木構彩畫多。私家園林的特點是面積小,文人意味濃厚,山體矮小,水面狹窄,建筑體量小,屋角起翹大(圖2)。中國的宗教園林個性最不明顯,多為佛家的寺院園林和道家的道觀園林。在表達上,較少體現宗教意義,更多地與儒家結合,形成以儒、道、佛結合的特征。江南的寺觀園林更多地表現文人的詩情畫意,只是通過宗教建筑、香火、香客以及宗教活動來突出其宗教性質。而日本的宗教園林獨立于皇家和私家園林,風格明顯,講究禪思枯意,佛意濃厚??繄@林本身塑造宗教園林的形象和氣氛,不同于中國的宗教園林。

查看全文

古典園林發展研究論文

摘要:中國古典園林數千年來在中華大地上孕育、生長、并發展成熟。她以自己獨特的形式和內涵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在世界園林中獨樹一幟。但面對全球化的挑戰,中國古典園林怎樣在繼承、發揚民族特色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以滿足當代人的要求值得深思。

關鍵字:中國古典園林;藝術風格;獨樹一幟;挑戰;繼承;發揚;創新

1.中國古典園林簡介:

中國古典園林歷史悠久,造園藝術更是源遠流長,早在周五王時期就有建宮苑的活動,她的形成主要受統治階級的思想及佛道、繪畫、詩詞的藝術影響,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統治階級爭奪激烈,國家呈分裂狀態,加之道、佛盛行的影響,產生了玄學,這時的士大夫,或人欲享樂,或潔身自好,或遨游山水,導致了自然審美觀的形成,治園特點也多為自然情趣的田園山水。

中國古典園林的構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礎上,鋪以人工的宮,廊、樓、閣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視著不同歷史時期的人文思想,特別是詩、詞、繪畫的思想境界。

1.1中國古典園林的本質特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查看全文

傳統思想影響古典園林論文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各教派的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禪宗思想對中國園林建筑藝術具有深遠的影響—通過園林藝術對人的生活環境的調節,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義,可以窺視中國園林發展之一斑。

關鍵詞:中國園林;意境;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禪宗思想

中國園林區別于世界上其他園林體系的最大特點,在于它不以創造呈現在人們眼前的具體園林形象為最終目的,它追求的是象外之象,即所謂的“意境”。意境,實質上是造園主內心情感、哲理體驗及其形象聯想的最大限度的凝聚物,又是欣賞者在聯想與想象的空間最大限度馳騁的再創造過程。正如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所說:“如空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相,言有盡而意無窮”。因此,園林景物,取自然之山、水、石組織成景,寥寥幾物便使游人大有“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難開”之感。中國園林藝術創作中“意境”的產生與中國哲學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它對中國園林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對中國文人性格和審美情趣的滲透,折射在園林風格和景觀意境的審美觀念中。因此,無論從園內的物質內容到精神功能,從園林的立意布局到園內景區的主題分布都孕育著豐富的中國園林美學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儒、釋、道、三教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組成部分,各自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響著中國文化;同時,三者又相互融合,共同作用于中國文化的發展,并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化多元互補的特色。本文通過闡述中國傳統文化三大教派思想對中國園林的影響,來窺視中國園林發展之一斑。

一、儒家思想與中國古典園林

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發展的主流。雖然在先秦時,中國文化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多元形態,儒家只是其中主要的一家,但自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黝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儒學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正統,深深地影響并主導著中國文化發展的歷程閉。儒學崇尚“仁義”和“禮樂”等孔子思想,提倡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中庸思想。政治上主張“德治”和“仁政”;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重視平民教育和倫理道德的培養與實踐。雖然這些儒學思想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同時也帶來一定的制約作用。于是,儒學在吸取、借鑒道教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發展。以“道生萬物”的思想完善了儒家哲學的思想體系,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認為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之說。于是這些思想的形成導致了中國人的藝術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崇尚自然,師法自然”也就成為中國園林所遵循的一條不可動搖的原則。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園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機的融合為一體,在有限的空間范圍內利用自然條件,模擬大自然中的美景,經過加工提煉,把自然美與人工美統一起來,創造出與自然環境協調共生、天人合一的藝術綜合體。蘇州滄浪亭的楹聯“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俱有情”就表現出園主視己與自然渾然一體,陶然于自然的閑適心情。另一方面,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對中國園林的主題思想產生一定的影響。在我國的古典園林中特別重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義于物,以物比德。人們把作為審美對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種象征。如人們將竹、松、梅、蘭、菊以及各種形象奇偉的山石作為高尚品格的象征。

二、道家思想與中國古典園林

查看全文

古典園林建筑風格賞析論文

簡介:中國古典園林自成一體,有其獨特的風格。封建的儒家與宗教思想在中國園林中的深遠影響。

關鍵字:建筑特點建筑形式建筑風格文化

前言

使用和造景,觀賞和被觀賞的雙重性,園林建筑既要滿足各種園林活動和使用上的要求,又是園林景物之一;既是物質產品,也是藝術作品。但園林建筑給人精神上的感受更多。因此,藝術性要求更高,除要求具有觀賞價值外,還要求富有詩情畫意。

園林建筑是與園林環境及自然景致充分結合的建筑,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及環境的有利條件。任何建筑設計時都應考慮環境,而園林建筑更甚,建筑在環境中的比重及分量應按環境構圖要求權衡確定,環境是建筑創作的出發點。

我國古典園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為景觀構圖的主題,建筑只為觀賞風景和點綴風景而設置。園林建筑是人工因素,它與自然因素之間似有對立的一面,但如果處理得當,也可統一起來,可以在自然環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氣息。園林建筑只是整體環境中的一個協調、有機的組成部分,它的責任只能是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環境的美。這種自然美和人工美的高度統一,正是中國人在園林藝術上不斷追求的境界。

查看全文

我國古典園林發展論文

1.中國古典園林簡介:

中國古典園林歷史悠久,造園藝術更是源遠流長,早在周五王時期就有建宮苑的活動,她的形成主要受統治階級的思想及佛道、繪畫、詩詞的藝術影響,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統治階級爭奪激烈,國家呈分裂狀態,加之道、佛盛行的影響,產生了玄學,這時的士大夫,或人欲享樂,或潔身自好,或遨游山水,導致了自然審美觀的形成,治園特點也多為自然情趣的田園山水。

中國古典園林的構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礎上,鋪以人工的宮,廊、樓、閣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視著不同歷史時期的人文思想,特別是詩、詞、繪畫的思想境界。

1.1中國古典園林的本質特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1.1模山范水的景觀類型

地形地貌,水文地質,鄉土植物等自然資源構成的鄉土景觀類型,是中國古典園林的空間主體的構成要素。鄉土材料的精工細做,園林景觀的意境表現,是中國我傳統的園林的主要特色之一。中國古典園林強調“雖由人做,宛自天開”,強調“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強調人對自然的認識和感受。

查看全文

古典園林景觀設計論文

1古典園林的營造思想

從古到今,探索園林設計和自然相統一,一直是國內造園師們追求的目標,也成了國內古典園林的自然觀。在古代中國,園林多半是依山傍水建筑,鳥語花香、美不勝收,足以見證中國古代造園師們崇尚自然,重視人和自然的統一和諧。在園林的植物配置方面,不管是喬木還是灌木,甚至是花草,都需要進行精心布置,盡量做到合理配比。整個園林之中,植被、建筑、道路和水系的比例,無不恰如其分,搭配科學,雖為人造景觀,但極為優美。充分展示了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其設計給人宛若天開的感受。

2古典園林的營造手法

2.1崇尚自然

中式園林講究崇尚自然,講究的是把人工美與自然美整合到一起,達到水乳交融之境界。讓觀者欣賞到“天人合一”佳作的同時,感受到建造師們對自然的崇尚。要做到此點,務必要協調好建筑與自然景觀之間的主次關系,使園林在時間與空間上實現完美地銜接,既可以體現出中國古典園林的淡泊與含蓄,又可以讓世人看到四季不同的風姿,自內心深處開始崇尚自然。

2.2移步異景

查看全文

古典園林設計管理論文

摘要:中國古典園林數千年來在中華大地上孕育、生長、并發展成熟。她以自己獨特的形式和內涵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在世界園林中獨樹一幟。但面對全球化的挑戰,中國古典園林怎樣在繼承、發揚民族特色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以滿足當代人的要求值得深思。

1.中國古典園林簡介:

中國古典園林歷史悠久,造園藝術更是源遠流長,早在周五王時期就有建宮苑的活動,她的形成主要受統治階級的思想及佛道、繪畫、詩詞的藝術影響,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統治階級爭奪激烈,國家呈分裂狀態,加之道、佛盛行的影響,產生了玄學,這時的士大夫,或人欲享樂,或潔身自好,或遨游山水,導致了自然審美觀的形成,治園特點也多為自然情趣的田園山水。

中國古典園林的構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礎上,鋪以人工的宮,廊、樓、閣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視著不同歷史時期的人文思想,特別是詩、詞、繪畫的思想境界。

1.1中國古典園林的本質特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1.1模山范水的景觀類型

查看全文

中國古典園林景觀設計論文

1、景觀設計雷同化及對中國古典園林的借鑒

在現代居住小區的景觀設計中,西方園林的多元化文化的融合,通過現代科技文明與各種文化積累的結合,構成現代樣式,并在城市的發展進程中和都市文化的建立促生下,從形式到內涵都有著很大的包容性。但是,在當今城市居住小區的景觀設計中,受制于土地和房屋的限制,在設計中不得不充分的利用有限的空間,來體現出居住的環境文化。于是使用太多紛雜的文化符號牽強的空間拼接,結果造成千篇一律的布局設計,再加之以概念化的運作,居住者往往是在建筑與樹蔭中,感受不到文化的認同和歸屬,這種所謂的現代化、全球化的景觀設計,非常單一化,簡單無味。而在中國古代園林的設計中,更多的是讓建筑成為園林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有機的、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來規劃設計。園林在創造中,從規模宏大的皇家園林到小巧精致的私家園林,都無不體現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現。處處展現出“可賞、可游、可居”的美境。如:在不少名園中可以看出,從人口開始就各有特色,有的“露”,有的“藏”,進門后就曲折、起伏,開始了起、承、轉、合,空間層層變化的景觀序列,以主要廳堂為核心,與周圍水池、山石加上植物配置融洽無間,往往還通過廊、墻、臺、榭等,分隔區劃,既讓你通透觀景,又易于捷足到達,連一帶漏窗、一個框景以至一花一木都恰到好處,令你既可漫步品味,又可駐足欣賞。若從繪畫的視角來看,即使一個面積不大的宅園,也有著無數的取景可以人畫,既是一幅長卷,也是一連串的特寫和條幅;若從音樂的思辨,猶如聆聽一部有多個樂章的交響樂曲?,F代居住小區景觀的設計要改變其單一雷同的缺點,就要充分的運用中國古典園林設計中的精華或是更好的與古典園林元素有效的結合,傳承其豐富多樣、變化曲折的樣式。在實際的設計和規劃中,使人游賞于藝術化的山石水木豐富、多變的組合之間,搭配廳、軒、亭、廊、閣等建筑元素,營造出亭軒呼應,齋榭比肩,樓廊相接的多樣化功能,使居住在小區的人能夠切實地感受到現代居住小區景觀的設計豐富性和多樣性。中國古典園林設計的精髓會越來越多的影響到現代小區景觀的規劃與設計中,并占據著指導的地位。其發展的趨勢是中西相兼,立足本土,共融創新,才能創造出有著人文認同、文化歸屬、地域特色的中國式現代居住小區景觀。

2、景觀設計人文氣息及對中國古典園林的借鑒

中國古代園林設計是我國傳統文化,在逐漸積淀的社會心理與群體意識發展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并深刻浸人于中國園林空間建構、組景方式、序列結構等設計手法之中。昭示了“天人合一”的親近自然化審美傾向,迥異于西方哲學框架上的理性精神意識。其中國古代文人的人格價值取向,也就是通過調整自身而適應外部景觀來力求達到精神與物質的雙重和諧的目的。在現代居住小區中,景觀設計在居住文化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在小區建設伊始,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就成為建設者或開發者的最終目的,不斷升高的容積率,不斷升高度樓層高度,與不斷縮小到綠化面積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其在小區的景觀規劃與設計中往往忽略了景觀的人文氣息和文化氛圍的營造作用。所以,現代居住小區景觀代表了一個小區文化的、社會的和活動的精神。應在其設計規劃中,尊重傳統文化、人文底蘊,來更多的讓人在居住生活中感受到文化的歸屬感,從而達到精神享受和感到人文關懷。古代園林是將精神通過實在的物化形式存在于現實之中,可感受到的、看到的“園景”,由此變為居住者心靈棲居之所,而又能收到庇護的場所空間。在都市生活中滲人了對自然環境的追求與傾慕。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中國古代園林設計,以蘇州園林設計為古代居住園林設計的代表,彰顯中國古代)園林的特色精華,師法自然,整體系統結合園林體現綜合藝術,既有繼承又有創新發揚。計成在《園冶》中論及疊山時,提出“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也是把“自然”作為園林景象創作的原則和藝術標準。核心是順應自然山水之精華,滿足物質生活要求,而在現代居住小區的景觀設計規劃中,往往與自然相反,在一棟棟的樓宇之間,一點少的可憐的用地來體現出一點點的綠意,無從談師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精神宗旨。從而在實施過程中,用現代的手法去拼接、解構、重組,往往顯得很無力,缺失了更多的文化底蘊,人文脈絡,而在其居住小區的人們往往無從找到文化歸屬,難以感受到文化的歸屬。面對全球化發展下的現代居住小區景觀設計,應更多地關注地域特征、傳統文化、文化脈絡等的繼承與發展,把中國古代園林設計中的精髓運用到現代居住小區的景觀規劃與設計中,系統化的設計實施,運用古代園林中的精華,建設現代社會背景下具有文化底蘊,有地方特色的現代居住小區景觀,為成都發展提供更加和諧的生活居住環境。中國古典園林里的傳統文化,使人達到“人處園中走,靜觀細品深,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的境界。特別是寓情于景,寓義于物,以物比德。在現代居住小區的景觀建造中,可以用跌宕起伏多種自然要素組合,反映人為技術與藝術的園建小品,以多樣的形體與之配合,通過楹聯匾額、刻石、書法藝術、文學、哲學、音樂等形式表達景觀的意境,從而使園林的構成要素富于思想內涵和景觀厚度。既突出人的存在,又呈現出人類文化情趣同自然的結合,從而對大自然發自內心的贊嘆。在現代景觀設計中,運用一些造園元素,如石刻、書法、文學典故、聲音等等。人為的使建筑與景觀融為一體,相互滲透,這些要素在細微之處使園林獲得了生命和文化韻味,也是我國園林文化的一脈相承和發揚??梢钥隙?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美好城市、美好生活、美好社區的理解,從淺層次的形象炫目、功能完備、生活富足過渡到更高層次的理解和追求“和諧城市”、“和諧社區”其內在的涵義,簡單闡述為創造自然與城市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從而塑造一個居住小區的景觀就是創造一個美麗的人文畫面。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不是用簡單的形式就能夠呈現的,應該追求內在精神,將形的東西抽象,將神的內涵進行吸收,將傳統的文化潛移默化的運用到現代居住小區景觀設計中,傳承歷史,展現時代風貌,融合地域文化,強調文化性,充分利用歷史、文化遺產,在設計中尊重人文,在尋求地方文脈與精神時發現回憶,找到心靈的歸屬,并賦予小區景觀以豐富的想象空間。綜上所述,中國古代園林設計對現代居住小區景觀設計起著重要的作用。中國園林仍然具有的強大的生命力,并應該在現代景觀設計中得到新的補充和發展。

作者:任留住盛臻工作單位:鄭州輕工業學院

查看全文

古典園林影響管理論文

中國造園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高深的造詣,堪稱藝術而無愧;在世界造園史上,它獨樹一幟,并對東西、方造園業已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以致有“中國是世界園林之母”的美譽。這里,可以東方的日本和西方的歐洲為重點,扼要地介紹一些情況。

1.對日本的影響

中國造園大約已有三干多年的歷史,并形成一個獨特的體系。在其發展過程中,與外國早有交流。在東方,除了與中國接壤的大陸國家,如朝鮮、越南等早受其影響而外,隔海相鄰的日本,也早就借鑒了中國古代造園藝術與技術的成就。

日本學術界的意見認為:日本在飛鳥時代(593—709年)以前很少園林資料,就考古發掘獲得的古鏡上所刻畫的住宅形象來看,只在房屋附近種植一些樹木。而自飛鳥、奈良時代(593—793年)起,以中國文化為主流的大陸文化傳入日本之后,其造園藝術才發生了一個飛躍的進步。近年來日本出土這一時期的流杯渠殘石,表明了始自晉人追求林泉歸隱的“曲水流觴”這一園林內容,當時已經傳到日本。

或曰,在7世紀末8世紀初(飛鳥末期),中國的道家思想以及“神仙”的說法傳入日本,實際上,應遠早于這個時期。這一思想明顯地對其園林創作產生影響,約當9世紀初葉。在日本平安時代(794—1185年)的園林作品中,即已得到比較廣泛的反映。當時的御苑及貴族府邸中的所謂“池泉庭園”,便是像中國唐代的池中有山的“山池院”形式。例如日本在1086年所建造的鳥羽離宮,就是這種“神仙島”景象的創作。這一風格盛行于桃山、江戶時代(1574-1867年)。1598年所修造的被譽為桃山時代的代表作——醍醐寺三寶院庭園,即是一池三山(蓬萊、方丈、瀛洲)的做法。而至江戶時代,無論是諸侯御苑、寺院園林,還是一般私家庭園中,都廣泛地采用蓬島神山的主題。不過后期島的設置已不限于三個,而是只取其涵義,在構圖上一個或多個不拘了。蓬島神山的進一步發展,遂形成日本化的龜島、鶴島的形式。這一思潮的影響,一直延續到近代。

在歷史上,中國造園思想的另一潮流——“佛教趣味”的造園,也是在7、8世紀之交傳到日本的;而佛教思想對于其園林創作影響之深遠,似乎更甚于在中國。日本的所謂“須彌山”、“九山八海石”的手法,便是這一影響的跡象。日本造園中佛教思想影響的具體化,約當平安中期(10世紀至11世紀中)。毛樾寺庭園可算是在此影響下產生的所謂“凈土園林”(按日本學者的說法)的典型作品。隨著中國文化的東渡,造園技藝也被直接、全面地介紹到日本。當時在日本的造園中,除上述蓬島神山及“凈土世界”(日本造園中對“凈土”的理解,是指清凈的美妙的極樂世界)的創作思潮而外,更有進一步集仿中國古制的作品出現。譬如,在平安時代模仿唐長安而規劃建造的平安京城及宮苑中,就有取意周文王靈囿而創作的禁苑——“神泉苑”。

查看全文

我國古典園林設計模式分析論文

作為高級文明象征的中國園林,從殷周時期的囿圃開始,歷經三千多年漫長歷史,探索和創造了蓬萊、昆侖和壺天等仙道景域的幻想模式、風水佳穴模式和須彌山佛國理想模式(俞孔堅《景觀:文化、生態與感知》,科學出版社1998年第76頁)等人類最理想的生活境域。這些理想景觀模式,具體為出繞水圍、面水背山和閉合式四面圍廊的建筑結構等樣式,其基本原型是原始人的“滿意生態環境”,集中體現了中華先人的生態智慧,是當今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范式和精神資源。

一、山繞水圍的神仙佛道模式

先民們出于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觀念,產生了山岳靈石祟拜與昆侖神話,以為主宰神靈世界的至高無上的上帝和群神,在人間的住所是居于世界之中的昆侖山,昆侖山上具備了理想的仙居環境(《山海經•海內西經》)。神山周圍有神水,山上有神樹、水井,并有守門神保護。山上有“平圃”、“縣圃”、“懸圃”、“疏圃”、“元圃”、“玄圃”等仙境,圃中有池。山水環繞的昆侖山模式,成為中國園林文化中仙境神域景觀模式之一。

先民出于靈水祟拜,產生出具有海岸地理型特色的蓬萊神話體系:大海中有三座神山,蓬萊、方丈、瀛洲,高下周旋三萬里,頂平曠可九千里,洪波萬丈的黑色圓海成為天然的護山屏障,山上既有可供人類居住的金玉琉璃之宮闕臺觀,賞玩的苑圃,那里有晶瑩的玉石、純潔的珍禽異獸,又有食之可以令人長生不死之神芝仙草、醴泉和美味的珠樹華食。

秦始皇、漢武帝首先運用蓬萊神話系統提供的仙海神山景觀所創作的宮苑造型,成為后世帝王創作宮苑池山的一種“秦漢典范”,士大夫們也競相仿效。

佛教須彌山模式,須彌山即妙高山,原為印度神話中的山名,本義是位于世界中心的金輪之上。后為佛教所用,指帝釋天、四大天王等的居所,其高八萬四千由旬,頂峰居帝釋天,山腰為“四天王天”,居四大天王及眷屬。山周圍為七香海、七金山,第七金山之外為咸海,咸海中有四大布洲,洲外又被鐵圍山團團圍住。而九山八海之中心是須彌山。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