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務員考試《公共基礎知識筆記》第二部分 鄧小平理論

時間:2022-05-01 09:03:00

導語:國家公務員考試《公共基礎知識筆記》第二部分 鄧小平理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家公務員考試《公共基礎知識筆記》第二部分 鄧小平理論

鄧小平理論的形成

首先,鄧小平理論是總結我國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對社會主義進行再認識的產物。

近代,對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精神批判,產生了近代空想社會主義成為社會主義思想史的開端;馬恩繼承空想社會主義的優秀思想成果,總結了工人運動的經驗,運用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論證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趨勢和一般規律,找到了埋葬資本主義,實現社會主義的現實力量。

其次,當代國際形勢的新發展所形成的新的時代特征,要求社會主義順乎世界潮流,反映時代變化,這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的國際大背景。

2、鄧小平理論的探索與實踐過程

十二大以后,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將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并及時提出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初步形成“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思想。

十二大到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十三大系統地論證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闡述了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社會主義理論方面取得的成果,回答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階段、任務、動力、條件、步驟以及所處的國際環境和時代特征問題,構成了鄧小平理論的基本輪廓。

十四大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基本內容做了全面的概括和論述,并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至此,鄧小平理論形成比較完整的科學體系。

3、鄧小平理論的精髓和首要問題

鄧小平理論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其二者的共同要求是:人的主觀認識要符合客觀實際,要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

首要問題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本質:“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

4、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征

首先,我國已具備了社會主義社會的一般特征:====領導的人====專政的國家政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思想文化;以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的經濟基礎。

其次,我國尚處于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

第三,建設社會主義需要一個較長的歷史階段。

5、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

《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在社會主義基本完成以后,我國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曰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p>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決定了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是經濟建設,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的全面進步,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現,歸根結底取決于主要矛盾的解決,取決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6、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述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基礎,是我們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出發點。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p>

7、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

首先,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

其次,就我國來說,發展生產力是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徑。

最后,發展生產力,建立強大的社會主義物質技術基礎,是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和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條件。

8、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

判斷的標準是:“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p>

9、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提出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經濟不可逾越的階段,是實現我國經濟現代化的必要條件?!?/p>

10、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

與資本主義經濟的共同特征:企業的自主經營,資源配置的市場性,經濟活動的開放性,完善的市場體系,市場管理的法制性,宏觀調控的間接性,市場競爭的平等性。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自身特征:

(1)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2)在分配制度上,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在宏觀調控上,能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來,更好地發揮計劃和市場兩手段的長處。

(4)在政治制度上,====領導下的人====政權是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制度。

11、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目標與指導方針

十五屆四中全會指出了2014年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的目標:“適應經濟體制與經濟增長方式兩個根本性轉變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需求,基本完成戰略性調整改組,形成比較合理的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建立比較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經濟效益明顯提高,科技開發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抗御風險能力明顯增強,使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更好地發揮主導作用。”

十五屆四中全會同時指出了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必須堅持的指導方針:“(1)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2)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改組國有企業;(3)改革同改組、改造、加強管理相結合;(4)建立現代企業制度;(5)推動企業科技進步;(6)全面加強企業管理;(7)建立企業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8)全心全意依*工人階級,發揮企業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10)推進企業精神文明建設。

12、現代企業制度的形式和特征

現代企業制度是以企業法人制度為主體、以有限責任制度為核心、以專家經營為特征的新型企業制度。

企業制度的形式:個人業主企業;合伙制企業;公司制企業

我國要建立的現代企業制度特征:

(1)產權清晰

主要是由法律明確界定出包括國家在內的出資者權利和企業法人財產權利,實現出資者所有權與法人財產權的分離。

(2)權責明晰

指所有者(出資者)同企業經營者有各自明確的權利和責任。出資者按投入企業的資本額享有所有者權益,即資產受益、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權利,并以其出資額對企業債務承擔有限責任。企業依據其全部法人財產,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照章納稅,對出資者承擔財產保值增值的責任。

(3)政企分開

企業和====之間不存在行政機構的隸屬關系,====作為社會經濟管理者不能直接干預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

(4)管理科學

指建立科學的企業領導體系和組織管理制度,調節所有者、經營者和職工之間的關系,形成激勵和約束相結合的經營機制。建立合理的決策、執行和監督體系,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除了全面理解和把握以上四條基本特征外,還要突出抓好以下幾個環節:①繼續推進政企分開;②積極探索國有資產管理的有效形式;③對國有大中型企業實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革;④面向市場著力轉換企業經營機制。

13、市場體系的內容及相互關系

市場體系是相互聯系的各類市場的有機統一體,商品市場、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是市場體系的最基本內容,是市場體系的三大支柱。

市場體系內部各類市場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關系,要使市場體系的整體功能得到發揮,必須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