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考試熱點:關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效途徑的探索

時間:2022-04-25 04:37:00

導語:申論考試熱點:關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效途徑的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申論考試熱點:關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效途徑的探索

2014公務員考試申論

2014年申論考試熱點

如何建設和諧社會?從有關和諧的幾個基本問題入手。

(一)要實現社會階層之間的和諧?!拔镆灶惥?,人以群分”。自從原始社會解體以后,人類就出現不同的利益群體,不同的階級、階層。財富占有上的懸殊,帶來階級、階層之間的不和諧,甚至尖銳對立。在我國,不可調和的兩大敵對階級已基本消失。沒有根本利益沖突何必要開展你死我活的斗爭?所有的中國人都可能成為共和國的勞動者、建設者,起碼也是愛國者。近20年來,中國社會中不同階層因在改革過程中所處的位置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出現了分化和組合。新的利益群體的出現,也必然會使各階層在維護自身既得利益和預期利益的過程中產生各種矛盾。這些矛盾如何解決才能達到社會階層結構的和諧,是個需要仔細思考的問題。有學者認為,依收入的高中低分布,我國社會階層結構可能的趨勢有三種:一是,制度、政策適當,階級階層的分布從富少窮多的“洋蔥頭型”變為富少窮少、中等收入很多的“橄欖型”;二是,制度、政策不太適當,繼續保持“洋蔥頭型”;三是,假如制度、政策改革出現重大失誤,從“洋蔥頭型”退化為富者極少、窮者極多的“蠟燭臺型”。第一種趨勢是比較和諧的,不用說,也是有利于穩定的。從學者的假設上,不難看出,直接影響社會階層結構變化的還是制度的因素。如果制度不完善,便不能形成社會階層結構的理想狀態,也無法實現其結構的和諧。

(二)要運用社會組織實現和諧社會。有著相同目標的人群,為了達到一定的目標,將其行為彼此協調與聯合起來就形成了社會團體,被稱為社會組織。非政府非營利性質的社團組織(即政府與市場之外的“第三部門”)的出現,是我國社會轉型期的一個重要變化。實際上,“政府”、“市場”和“第三部門”三者之間都有存在的必要,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互補關系。由此,我們最需要關注的一個問題是:這三者之間如何協調的問題,因為只有達到了三者之間的和諧,才能使資源達到最優化配置。毫無疑問,這仍然需要制度的完善和調節。我國的社會組織縱向比有所增長,橫向比還嫌太少。我們每千人擁有的社團只相當于有些國家的幾分之一,甚至是幾十分之一。社會組織是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的環境,更是全社會和諧的基本單元。當然,和諧與否,在于運用之妙。我們要學會運用社會組織來實現社會的和諧。

(三)要從調整社會結構入手建設和諧社會。城鄉二元結構是我國社會結構中最典型,也是最突出的問題。自改革以來,國家政策給農村人口提供了一個較為自由的活動空間。農民紛紛涌入城市謀生。在這樣一種狀態下,城鄉二元結構似乎會消失了。出乎人們意料的是,城鄉差距反而是越拉越大。一方面,戶籍制度仍然制約著市民和農民從出生到死亡的每一個生活境遇;另一方面,農民在城市中并不存在與市民同等的機會,他們的就業、求學等方面,除了受自身人力資本的限制之外,還要受社會資本的限制。這樣,一方面,我國社會仍然有顯在的城鄉二元結構;另一方面,還有一種潛在的城市二元結構,它由市民的關系網絡構成的空間和農民的關系網絡構成的空間這兩部分構成。這種潛在結構的存在從根本上影響著社會結構的和諧發展。很顯然,要打碎這種雙重結構,從制度上入手仍然是關鍵之所在。

(四)關鍵在于制度創新。我國社會在轉型的旋律中的確存在著許多不和諧的雜音。但社會的和諧正是在逐步消除各種不和諧因素的過程中達到的。沒有不和諧,還要我們研究和諧社會、建設和諧社會干什么?一切有所作為的人,都應當抓住建構和諧社會的契機,針對社會轉型期制度不完善的一面,為制度創新做出貢獻。制度創新少不了理論的支持。和諧的思想在社會學的語境中被稱之為秩序或者均衡??梢哉f,在社會思想家馬克思和社會學鼻祖孔德那里對“和諧”都有過詳盡的闡述。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連續用好幾個“全面”、“自由”,即“和諧”來描繪高級社會形態。美國社會學家塔爾科特•帕森斯可以說是均衡論的集大成者。他在《社會行動的結構》一書中指出,社會系統中不同的要素在各種不同的條件下被理性所吸納用以解決社會問題。他認為,正是規范把行動和社會秩序結構了起來,使人的主觀意志服從于規則和價值體系?!罢且驗樯鐣囊幏兑蛩?,使得實際社會總體上處于相對和諧的狀態而不是戰爭狀態”。這一觀點顯然對應了我國的現實。我國現階段正處于轉型時期,在缺乏完善的“規范因素”的時候,不和諧便會出現。所以,不論是從現實上看,還是從理論上來講,要消除這些不和諧,關鍵還是要從制度入手。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制度既包括正式制度,也包括非正式制度。在帕森斯的語境中被稱為規范和價值。在政治話語中對應的是法治和德治。所以說,制度創新應該從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或者說,應該從法治、紀治、德治、習制等方面入手。在繼續推進市場經濟體系的建設與完善的同時,著力要建立健全我國的民主政治制度。

(五)合理分配經濟增長帶來的財富

20多年來,我國改革與發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老百姓普遍得到了實惠,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新機制,改變了平均主義的分配格局。同時,也出現了貧富分化的現象?,F階段我國收入差距拉大的趨勢不僅沒有扭轉,反而不斷加劇,并進入國際公認的警戒狀態?;嵯禂党^0.4,意味著1%的人口占有40%以上的收入。這與黨的十六大提出的扭轉收入差距擴大化趨勢的任務,是不相適應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收入差距是正常的,但差距太大了就會產生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失衡。現在,我們面臨的新問題是,經濟增長帶來的財富正在過多地被少數人占有,許多城鄉居民難以實現消費升級,即時購買力不足,13億人的中國,卻沒有13億人的市場。財富過于集中,既是經濟發展的嚴重障礙,也是社會不穩定的因素。如果這個問題不及時解決,就象鄧小平當年擔心的那樣,將來會“發生大問題”。收入差距不斷拉大的原因,一是初次分配存在不公平現象,按勞分配中行業差異過大,按要素分配比重偏高;二是再分配不足,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的覆蓋面與力度均不充分;三是非分配因素膨脹,大量國民財富通過非規范與非法的途徑流入少數人手中。因此,實行權利資源平等分配、防止財富過分集中的經濟與社會政策,已經勢在必行。應實行效率與公平并重的分配政策,進行分配機制的調整,遏制強勢群體的利益獨占性沖動,堵塞各種黑色收入與灰色收入渠道。重點是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減少低收入者的比重,從而建立中間大、穩定性高的社會結構。

(六)合理分擔改革與發展的成本。改革有成本,發展也有代價。各種社會群體承受改革與發展成本的比例,應與他們獲得改革與發展成果的比例相近。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一些獲得改革與發展成果較多的社會群體,承擔了較少的成本;而一些獲得改革與發展成果較少的社會群體,卻承擔了較多的成本。部分改制企業與事業單位的職工、被精簡的干部與失業人員,承擔的改革成本較多;失地農民、城鎮低收入者、城市拆遷補償不足的家庭,承擔的發展成本較多。這些缺乏公正的現象,不能再繼續下去了。在目前經濟持續快速增長階段,政府首先要平衡各種社會群體所承受的發展代價。近年來,居民消費價格與農業生產資料資料價格上漲,對城市困難人群與農民造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2014年,居民消費價格達到4%左右,城鄉居民存款都處于負利運行狀態;農業用種子、牧業用飼料、化始鄹穹直鴇壬夏晟險?7.1%、14.2%與13.8%,農業生產成本增加給農民造成的利耗達到5個百分點左右。今年控制與降低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顯然十分重要。遏制物價過快上漲,結束負利率,應是今年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任務。房地產已經成為城市經濟的新增長點,但近年來許多城市的房價上漲過快、房價收入比偏高,老百姓買房難,街頭巷尾不滿的議論比較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首要目標是安居樂業,不僅要堅持就業優先,安居也要優先。地方政府不能將“經營城市”變成追求土地收入最大化,應增加中低價房用地的供應,積極培育商品住房價格的市場形成機制,壓縮房地產開發的暴利空間,讓更多的普通市民買得起房,從而分享城市化與經濟發展的成果。有

(七)避免改革與發展的非制度化陷阱

改革與發展,都需要探索。探索可能有失誤,但必須避免非制度化的陷阱。例如,經濟活動中的權錢交易,公共部門分配苦樂不均,所有制改革中出現的國有資產流失,用人與司法腐敗等。應加強制度創新與制度建設,堵塞各種非制度化的陷阱。在稀缺資源的非市場化配置過程中,尤其需要把好關、守住節,堅決剎住“賣官買官”、“貪不離地”兩大歪風。在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過程中,公辦院校必須走出亂收費、盲目圈地、招生腐敗等問題,切實降低個人受教育的成本。我國正在走向知識社會,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教育高收費有違機會均等。建議各級政府逐步增加教育投入,首先是加大貧困家庭子女就學的資助力度。

(八)維護“體制外”社會群體的基本權益

占人口比重較小的強勢群體,不僅表達自身利益的渠道比較暢通,各級政府對他們的制度供給也比較充分。因此,今后政府工作的重點是實現制度供給平衡,對占人口比重較大的弱勢群體和中間階層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撐。我國多數人還剛剛走出溫飽,少數人還在貧困與溫飽之間徘徊。我們家鄉的古人鄭板橋詩云:“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苯ㄗh各級官員都能深入體察普通老百姓的呼聲,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真正落到實處,使大多數人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在城市化過程中,“農民工”往往處于“體制外”的社會經濟地位。他們是新市民,但他們的就業、子女受教育往往在城市困難重重;他們是新興的工人階層,但他們的工資收入、勞動保護、醫療養老、參政議政等也缺乏保障。當前,應認真落實進城務工人員的市民待遇,切實維護他們的基本權益。從城鄉二元結構走向城鄉一體化的過程中,應避免陷入市民、農民工、農民這樣的三元結構。

(九)大力促進社會主義因素的增長

在西方一些學者中間,近幾年開始流行“風險社會”理論,這是西方社會矛盾與沖突加劇的反映。我國應建構“和諧社會”理論,在實踐中推動各種社會主義因素的增長。一是共同富裕,既要繼續允許少數人通過合法途徑先富起來,更要強調多數人平等地獲得勞動與要素收入。二是社會保障,建立統籌就業、社會保險、社會救助三個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推進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有條件的地方應率先實行城鄉低保制度。三是以人為本,尊重人權、尊重人格、尊重人才,實行人性化管理。四是優化文化供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與文化需求,提高理想信念的支撐力,增強意識形態的凝聚力,擴大主流文化的吸引力。

(十)建立社會預警與利益平衡機制

建立包括貧富分化、失業、通貨膨脹、突發事件、犯罪等指標的社會監測與預警系統,提高公共危機管理與快速反應能力。同時,實行預防為主的原則,完善群體利益調節、利益約束與利益補償的政府機制,健全“大調解”等化解各種社會矛盾的社會機制。增強工作單位、社區、家庭、非正式群體等社會基本單元的和諧與協調,形成穩定的各種微觀社會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