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公務員考試申論命題方向最終預測
時間:2022-04-25 05:02:00
導語:2014公務員考試申論命題方向最終預測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就業問題
就業是民生之本。對策:(1)必須把改善創業環境和增加就業崗位,放到更加突出位置,用更大的精力做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2)必須統籌城鄉新增勞動力就業、下崗職工再就業和農民工進城就業;(3)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和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充分發揮各方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資源、能源問題
1.我國能源問題的表現:
(1)供需緊張,我國能源工業難以滿足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
(2)能源發展和能源保護的矛盾;
(3)能源效率低制約能源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2.緩解能源緊張局面搞好節能工作的措施:
(1)要有節能規劃、總體目標和具體的技術指標、節約指標;
(2)要制定有關法規,《節能法》、《可再生能源法》等相關法律,要加快制定或進一步修改完善;
(3)要依靠技術進步,通過產業升級換代來節能;
(4)加強管理與監督檢查;
(5)推行循環經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6)要大力宣傳,倡導節能型社會。
三、關于科學發展觀
1.我國面臨的矛盾和問題(科學發展觀的現實依據)
(1)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
(2)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增加;
(3)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后;
(4)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的矛盾加?。?/p>
(5)經濟增長方式落后,經濟整體素質不高和競爭力不強。
2.解決我國面臨的矛盾和問題的方略(貫徹科學發展觀要處理好七個關系)
(1)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2)要處理好城鄉發展、地區發展的關系;
(3)要處理好不同利益群體的關系;
(4)要處理好經濟增長同資源、環境的關系;
(5)要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
(6)要處理好物質文明建設同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的關系;
(7)要處理好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的關系。
3.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1)我國經濟建設存在的突出的問題是:結構不合理,經營方式粗放,經濟增長主要靠增加投入、擴大投資規模,資源環境的代價太大。
(2)對策: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4.堅持城鄉協調發展統籌城鄉發展,關鍵是要抓好四個環節:
(1)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政策,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
(2)農業和農村自身要加快發展,推進城鎮化;
(3)城市發展要和農村發展相協調,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
(4)統籌推進城鄉改革,消除體制性障礙。
5.堅持區域協調發展
(1)中央明確提出了促進地區協調發展的戰略布局:堅持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2)落實上述戰略布局的要求:①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認真總結經驗,完善政策,落實各項措施,積極有序地推進西部地區的開發;②認真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突出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擴大對外開放,著力抓好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調整改造,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③中部地區要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和經濟優勢,加快改革開放和發展步伐,加快現代農業和重要商品糧基地建設,提高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④繼續發揮東部地區在全國經濟發展中的帶動作用,有條件的地區要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⑤東、中、西部地區要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經濟交流與合作,在區域協調發展中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6.堅持可持續發展(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1)堅持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2)堅持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相統一,既要講求經濟效益,也要重視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3)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4)堅持統籌規劃,加大投入,標本兼治,突出重點,有步驟地進行環境治理和建設;(5)堅持依靠科技進步推進環境保護和治理,推進資源開發與節約,依法嚴格保護環境與生態;(6)堅持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實行政府調控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從體制和機制上促進可持續發展;(7)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經濟建設中充分利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8)在全社會進一步樹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生態保護型社會。
7.堅持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具體來說,就是:(1)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2)要尊重和保障人權,包括公民的政治、經濟、文化權利;(3)要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4)要創造人們平等發展、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
8.樹立正確的政績觀
(1)我們要用全面的觀點看待政績。所謂“用全面的觀點看政績”,就是:①既要看經濟指標,有要看社會指標、人文指標和環境指標;②既要看城市變化,又要看農村發展;③既要看當前的發展,又要看發展的可持續性;④既要看經濟總量增長,又要看人民群眾得到的實惠;⑤既要看經濟發展,又要看社會穩定;⑥既要看“顯績”,又要看“潛績”;⑦既要看主觀努力,又要看客觀條件。
(2)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的幾點要求:①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既要積極進取,又要量力而行,不追求脫離實際的高指標,不盲目攀比;②必須堅持辦實事、求實效,珍惜民力,不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③必須深入實際,察實情,講實話,不虛報浮夸,不作表面文章;④必須立足當前,放眼長遠,不急功近利。
四、農民工問題
1.進城務工人員存在權益受侵害的現象:(1)一些地方在農民工務工就業的職業、工種等方面,設置了許多不合理限制;(2)企業用工和勞動管理很不規范;(3)勞動崗位極不穩定,報酬難以有效保證;(4)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得不到保障;(5)社會基本保險普遍缺失。
2.進城務工人員權益受侵害的主要原因:(1)許多人觀念上有錯誤,以農民來定位“進城務工人員”;(2)社會保障不完善。
3.對策:(1)解決好雇傭者對進城務工人員隨意克扣工錢和拖欠工資等問題;(2)提高進城務工人員的健康保障;(3)加強對進城務工人員的職業培訓,提高其技能和素質;(4)確立進城務工人員的工傷保險制度;(5)確立進城務工人員工資分配辦法;(6)幫助建立一個具體的進城務工人員組織。
五、和諧社會
1.和諧社會方面存在的現實問題:(1)城鄉之間不和諧;(2)區域之間不和諧;(3)社會成員間的收入差距過大。
2.如何建設和諧社會?(1)要實現社會階層之間的和諧;(2)要運用社會組織實現社會和諧;(3)要從調整社會結構入手建設和諧社會;(4)關鍵在于制度創新。
六、市場監管(食品安全:阜陽劣質奶粉事件)
1.主要問題:阜陽劣質奶粉事件影響惡劣,在全國大清查中發現劣質奶粉泛濫全國。
2.主要原因:(1)乳品廠商數量過多,惡性競爭,意相壓價,產銷勾結造假牟取暴利;(2)食品監管部門眾多,存在職責不明,多頭執法。以罰代刑等問題,造成劣質奶粉遲遲得不到有效處理,使缺乏監管的農村成為重災區。
3.解決策略和措施。(1)解決策略:鑒于劣質奶粉事件之成因主要是市場惡性競爭和監管不力,故而期望通過以下措施來強化政府監管,以剎住偽劣乳品泛濫的惡風,同時著眼于未來,積極培養行業自治能力,逐步轉變政府的監管職責和方式。(2)具體措施如下:①明確乳品監管職責,把分散在多個部門的職責相對集中起來防止多頭執法、互相牽制;②嚴格乳品市場準入制度,以利于市場良性競爭為標準來控制企業數量,把信譽差的企業從市場中清除出去;③積極引導乳品廠商建立行業自治組織,加強行業自責自律,提高產品質量,規范競爭行為;④建立不合格乳品召回的法律制度,及時公布不合格奶粉的品牌和廠家,加大懲處力度;⑤積極宣傳母乳喂養的益處,減少嬰幼兒對奶粉的依賴。
七、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問題
1.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產生的原因:(1)我國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會拉大收分配的差距;(2)實行按生產要素分配的政策,使擁有多種生產要素的所有者能得到更多的收入;(3)實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把調動積極性、提高效率放在優先位置,也會使收入差距過大。
2.解決問題的措施:(1)充分利用稅收手段調節收入分配,加強個人所得稅的征收管理,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2)深入貫徹落實下崗職工再就業的一系列優惠政策;(3)加強社會保險費的征收管理,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
八、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1.醫療服務行業的突出問題是:亂收費、拿回扣、收紅包,開單提成和藥品價格過高,群眾不堪負擔。
2.措施:(1)狠剎醫務人員收受回扣、亂收費等違規行為,重點落實糾風工作責任制;(2)繼續推進醫療服務價格項目規范與價格改革;(3)推進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集中招標采購。
九、社會保障問題
1.農民工社會保障
(1)存在的主要問題:①農民工就業狀況不穩定,導致參保困難;②農民工、用人單位和地方政府各有顧慮;③社會保障制度門檻高、轉移難,導致農民工權益難以保障。
(2)政策建議:①按《工傷保險條例》為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②為不穩定就業的農民工建立大病醫療保險;③建立適合不穩定就業農民工物質的過渡性養老保險制度;④依法為穩定就業農民工參加城鎮職工社會保險;⑤進一步改革和完善社會保險制度,如改進完善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降低費率等;⑥積極探索、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⑦建立農民工應急救助機制。
2.關于失地農民的就業和社會保障
(1)產生失地農民問題的原因:在城市化過程中,大量農業土地轉為城市用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失地農民問題引發的社會矛盾不斷加劇,真正原因并不是城鎮化進程加快,而是中國土地征用制度存在重大缺陷。中國現在的土地征用制度,形成于計劃經濟時代,其主要特征是政府用行政命令代替市場機制,由集體土地變為國有土地的過程,不是一個平等的產權交易過程,而基本上是一個行政強制性的過程。低價征用農民土地,是當前農民利益流失最嚴重的一條渠道。
(2)解決失地農民問題的政策建議:①以保障農民權益為核心,改革征地制度;②允許農村集體非農建設用地直接進入市場流轉;③廣開渠道促進失地農民就業;④建立失地農民社會安全網。
十、生態環境(近期提供)
十一、執政能力建設;政府誠信(近期提供)
十二、文化方面的問題(近期提供)
十三、公共安全問題(近期提供)
十四、教育亂收費問題(近期提供)
十五、人口流動(近期提供)
十六、耕地危機(近期提供)
十七、安全生產(近期提供)
十八、“三農”問題(近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