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考申論注意辨析特權與公平的關系

時間:2022-02-25 04:44:00

導語:國考申論注意辨析特權與公平的關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考申論注意辨析特權與公平的關系

公平感是怎樣喪失的?看完兩則新聞就會明白很多。一則是,重慶市在審計部分市級國有重點企業時發現,工資及福利性支出不規范,存在工資發放總額超標、多計提職工福利性基金等問題,涉及金額上億元,還存在少繳稅金現象。另一則是,有湖南高考考生投訴,稱湖南省教育廳發文要求省內高校照顧教職工子女。經記者調查此事屬實,湖南多所高校網站均可看到該通知。

人們為何會感到不公平?根本的原因不是天賦的差異和財富的多少,而在于權利是否平等。只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即使天賦存在差異,財富有多有少,人們對社會公平的認同感也將存在,人們內心并不會對公平喪失信心。但是,一旦權利也因為種種原因而存在不公平的情形,則人們就會喪失對社會的公平感——為什么別人可以獲得的權利和機會,我卻得不到?公平感喪失難免讓人們產生焦慮:一方面對社會充滿怨氣,一方面主動放棄了自己的責任。

而在兩則新聞中,就傳遞出這樣的消極暗示。當國企存在超標發放工資和福利時,其他行業和企業的員工會怎樣看?他們未必不努力工作、恪盡職守,他們未必不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但是,沒有辦法,誰讓他們不是國企的職工呢?誰讓他們沒有能力進入國企呢?同樣,當高校招生可以照顧教職工子女時,其他家庭和出身的考生會怎么看?明明他們的考分比教職工子女還高,但是由于家庭的不同,他們就可能喪失被錄取的機會。此時,他們除了埋怨家庭出身之外,還能做什么呢?

當然,如果只從孤立系統的內部看,以上兩則新聞中都存在得益者。在國企超標發放工資和福利的新聞中,國企員工得到了實惠,國企的凝聚力更強了,這似乎是一個雙贏。而在高校招生的照顧中,教職工的利益得到了最大化的維護,學校的向心力也更強了,這也似乎是一個雙贏的結果。但問題是,這些所謂的系統是孤立的系統嗎?國企的資源不是一家國企的,教育的資源也并非一家學校的。當被優先享用的資源是公共資源時,問題便產生了:誰有權利去做一個比別人更優越的人呢?

毫無疑問,一旦有更優越的群體存在,公平就無法維系。在兩則新聞所反映的現實中,公平就受到了實質性影響。無論這種影響的范圍和力度有多大,公平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損害。公平是以所有權利平等為前提的,一旦有哪怕一個人超越這種規則,公平就會失去其意義。因為,有逾越公平者就一定有權利受損者,這個權利受損者可能是任何一個人,他喪失的是本應該享有的權利。我們可以做一個假設,當不同的公共資源都存在類似的優先享用者,則所有人在自己的“能力場”之外,都會成為被別人剝奪的弱者,所有人的權利其實都得不到保證。

問題是,為何會存在公共資源的優先享用者,存在可以優于別人的特權者呢?仔細觀察,資源享用者都是近水樓臺先得月者。他們與公共資源發生比一般群體更緊密的關系,他們通常是公共資源的分配者。但其實只是發生親密接觸還沒用,真正把公共資源變成自身資源,還需要制度的漏洞或制度的允許。前者是,制度不完善,對優先享用公共資源者沒有必要的預防和懲罰;后者是,制度本來就可能是不公平的,準許公共資源被優先享用的情形。因此,要想避免公共資源被優先享用以及因此產生的公平焦慮,就需要完善制度,并嚴格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