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試卷精彩評析_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
時間:2022-05-01 05:18:00
導語: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試卷精彩評析_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與環境某市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某小區居民與鄰近一家工廠一直因噪聲污染問題而存在矛盾。一位居民因腦溢血而住院并留下了后遺癥,經查那家工廠的噪聲便是罪魁禍首之一。事后該居民申請賠償并得到批準,工廠不服,將批準方環保局送上法庭,而后該居民因不服法院作出的撤消決定又進行了上訴,雙方“你來我往”,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居民認為廠方的噪聲污染使其致病,賠償理所應當;而廠方認為兩事無因果關系,而且為了國家經濟發展,居民也應理解支持。一時之間,法院也難下結論。其實事情并不復雜,可發展經濟和保護生活環境誰應該先行一步呢,這還真是個難題,合理的觀點是兩者應該和諧統一的共同進步、共同發展。社會主義的主要目的是發展生產力,而發展生產力就難以離開經濟的持續發展,這是大家普遍接受的觀點,但發展經濟就可以將生活環境、自然環境置之不理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先從發展經濟的目的說起吧,發展經濟,發展生產力,歸根結底,目的是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而人民的生活環境如果是惡劣的,人民的心情不是愉悅的,人民的生活質量、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從何談起呢?這樣的教訓世界上曾有過許多。60年代的日本,畸形兒的比例很高,原因就是不注意保護環境,水中含有過量的重金屬元素,現在日本好多中老年人還在談“汞”色變。
我國現在正處于經濟飛速發展的時期,也是經濟轉型的時期,完善法律法規,保障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十分重要。環境如此的重要,是否為了保護環境就一定要犧牲經濟呢?那也未必。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一大批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產業也都找到了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的新方法,就拿冬天的取暖來說吧,已經經歷了從燒木頭到燒煤再到燒油幾個階段,現在北方的一些城市甚至還采用了天然氣、電等無公害能源,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太陽能、核能說不定也會融入我們的生活當中。
另外,從另一個角度看,優美的環境本身就是一種經濟資源,古代有人“歸隱山林”,現代人熱衷于外出旅游,熱衷于花錢買健康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良好的環境能使人精神愉快,身體健康,會以更充沛的精力、更飽滿的熱情投身于經濟建設中去,這樣說來,清新的空氣、靜謐的氛圍、優美的環境本身就是帶動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一種保證。
那么,如何解決現實中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矛盾,使它們和諧統一呢?
首先,要使保護環境的思想深入人心。一方面要加強保護環境的教育,使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觀念更加普及,使人人具有保護我們周圍環境的意識。另一方面要加強法律法規建設,使環境保護有法可依,同時也要加大執法的力度。其次,要積極發展有利于環保的技術,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以出現更多的環保產業、無污染產業,盡快淘汰不利于可持續發展的產業。
再次,要推動環境產業化的進程,利用環境發展經濟,大力發展旅游經濟等無公害經濟。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經濟的發展,也離不開環境的保護,這就好像人的雙腿一樣,只有共同發展,共同努力,我們才會少跌跟頭,少走彎路,大踏步地奔向美好的未來。
【評析】
“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也是第3題(作“文章”)檢測的重點。如果在“文章”中拋開“測試材料”所反映的問題,一味寫聯想、發感喟,那就偏離了撰寫申論文章的目的。這篇文章抓住了一個應該申而論之的大問題——“經濟與環境”——發表見解,立意很可齲
考生起筆交代了談這個問題的緣起,與“測試材料”掛了鉤,很有必要,“文章合為事而著”才有現實意義??忌谖恼轮胁粌H力陳“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意義,而且實例說明這項艱巨的大工程是可以進行和完成的。文中也注意提及“解決問題”的方法,雖未詳解,但總比不提要好。從整體上看,這篇文章基本符合申論作文的要求。
答卷二:
試論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
改革開放二十年來,我國的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建設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國綜合國力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因此,我們可以毫不含糊地說,沒有改革這場革命,就沒有當前我們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然而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矛盾觀點,我們對任何事物的認識都是應當一分為二的,改革也不例外。改革使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經濟發展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比較突出的便是在有些地方、某些領域,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失調的問題,這些問題表現在:
(一)經濟發展規劃中的盲目性與城市不斷擴大化所產生的矛盾
一些地方急功近利,只顧眼前的經濟效益的提高,而未制訂經濟發展的長遠規劃及其合理布局,而且也沒有考慮到工業生產區與居民居住生活區的合理劃分問題。伴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工廠數目的增多以及人口數量的不斷膨脹,勢必會導致工業區和居民生活區界限模糊。如前文資料中的紅星新村,原本位于城鄉結合部,后來由于當地政府未制訂切實可行的經濟社會發展方案,導致錯綜復雜的H一案。
(二)經濟發展與社會法制建設不同步所產生的問題
改革在我國是一場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經濟體制改革,也包括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兩者之間應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一方面,經濟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經濟的平穩、快速、健康發展,可以為我國政治制度的完善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各項政治制度的不斷充實、完善又能積極引導、保障經濟改革的順利進行。因此,我們應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完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個中心環節,各項法規、政策應與經濟發展相配套。而現在在我國有些地方,法制仍很不健全,法制的完善步伐仍然滯后于經濟的發展速度。一方面是企業、人民群眾的法制意識仍有待加強,另一方面是各項法律配套措施仍不健全,人民法院在處理涉及到經濟改革中的新問題、棘手問題時往往無恰當、準確的法規予以運用。
以上這兩個方面的問題是當前我國某些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有所失調的主要表現。我國社會主義改革中出現這樣的問題,既有其必然的原因,也有其偶然的一面。
首先,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事物的發展進程不是一帆風順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螺旋式的上升、波浪型的前進。改革過程中也是這樣,難免會出現一些這樣那樣的問題,但與改革總的成就來講仍是微不足道的,這便是此問題產生的必然性原因。
其次,一些地方政府、領導干部處理問題缺乏長遠的眼光,急功近利,是導致此問題的偶然性因素。而這些弊端都是可以經過我們的努力去克服的。
綜上所述,解決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問題的關鍵在于:
(1)通過教育、培訓,增強有關部門人員特別是一些領導干部的大局觀。切實落實各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規劃,按部就班,克服貪圖眼前利益的狹隘眼光。
(2)在社會上加大宣傳力度,提高人民群眾對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性的認識,使人民群眾在改革進程中自覺地推動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
(3)完善各項法規、規章制度。對各地區經濟布局結構、發展規劃進行嚴格審查,努力消除經濟與社會失調發展的現象。只要我們切實積極行動起來,采取嚴格有效的各項措施,我們就一定能夠消除諸如經濟和社會發展失調等改革進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從而不斷將我國的四個現代化建設推向前進!
【評析】
這篇文章,從語言表達方面來說,確屬一類。突出的優點是“條理清晰”??忌鷮⒃陂喿x“材料”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加以梳理和排序,圍繞如何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的思路,用簡潔的語言逐一陳說,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提出問題的文字,準確嚴謹,包容了關鍵性信息,指向性十分清楚。如“第(1)個問題,經濟發展規劃中的盲目性與城市不斷擴大化所產生的矛盾”,用精簡的文字把問題的本源提挈出來。“盲目性”與“擴大化”對舉而出,十分醒目。
在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時,以“測試材料”為實據,“理、據相諧”,為“解決問題”部分的寫作作好鋪墊。
文中提出的兩個問題,語句模式一致,符合內容的需要;兩個問題從不同層面反映了“經濟發展”中值得注意的社會問題。顯然,考生在關注寫好內容的同時也認真思謀、設計了表述方式。文章題目中“社會”一詞有特指意義,應當在開頭部分加以詮釋。
答卷三:
經濟發展!環境污染?
二十年,彈指一揮間,我國的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二十年的歷程。在這二十年中,我們經濟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整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切,都讓我們自豪。但從另一方面看,卻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工廠噴吐出的濃煙、排出的污水,污染著天空、湖泊、河流和土壤。城市中各種各樣的噪聲、粉塵、汽車廢氣,無時無刻不在侵蝕著人們的健康。難道經濟發展一定要以環境污染為代價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經濟發展固然重要,但這一片明凈的天空更值得我們去珍惜。
有些地方的領導對環境保護不重視,認為用環境被破壞來換取經濟快速發展是值得的。豈不知這樣正是在重蹈發達國家五六十年代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轍,其結果只能使以后的環境治理與保護難上加難。發達國家曾為了經濟快速發展而破壞了生態環境,當他們意識到這一點時,又對環境下大力氣予以整治,樹立全民環保意識,甚至不惜放棄一部分經濟利益。既然發達國家已為我們作出了榜樣,我們又為什么要重走這條老路,不從一開始就對環保工作給予足夠的重視呢?經濟利益只是暫時的。好的生態環境才是人類永遠的利益所在,也是我們可以留給子孫后代的一份最好的遺產。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這兩者難道沒有辦法共存,必須舍棄其中的一個嗎?
當然不是,黨和政府對環境保護給予了高度重視,把環境保護作為工業發展的前提條件來抓。這從政府下大力氣治理淮河、太湖的舉措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春恿饔虻男≡旒垙S也為本地經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有可觀的經濟效益,但它們生產工藝差,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淮河,造成嚴重污染。政府沒有局限于經濟利益上,而是從環保的角度出發,堅決關停淮河流域沒有污水處理能力的小造紙廠,還淮河一片清澈。這一舉措,體現了黨和政府邊發展、邊治理的決心。
所以說,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完全可以同步進行,而且環境保護應該處于較之經濟發展更為重要的地位,必要時還應不惜犧牲一定的經濟利益。
值得欣慰的是,我們已經認識到了環保的重要性,世界各國政府都把環保工作列為政府工作中重要的事務而給予足夠的重視。人民的環保意識也在不斷增強,如今任何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都會遭到社會的譴責、法律的制裁,這在客觀上對環境保護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邊發展經濟,一邊保護環境,這才是我國能夠長期快速發展的根本之所在。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可以說是對這一關系的最好詮釋。我們要的是可持續性的快速發展而不是毀滅性的開發。我們只有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相互關系,真正重視對環境的保護,把對環境的保護放在第一位,這樣我們的經濟發展才有意義,才有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如果我們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環境保護,我們就必須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簡評】
這篇文章在觀點、內容和布局上還是不錯的,但語言表達上暴露出來的問題不少。寫文章忌諱一上來就說一番看似恢弘實際上與主體內容不甚相關的“套話”。這篇文章的第一段就是套話。其實,只用一句話就可以引出第二段來。簡明,永遠比繁冗拖沓受歡迎。
申論作文,用語要特別注意“度”,說過了頭,反而不能把問題搞清楚。文中“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一句,就超過了應有的“度”。
另外,行文要注意前言后語的邏輯關系。在第二段,作者描繪的生態環境是糟糕到了極點的,但段尾結束句又說“這一片明凈的天空更值得我們去珍惜”,前后矛盾。當然,他說的意思我們懂,那就是得珍惜“曾經”是“明凈的天空”。但在專門考查語言表達能力的場合,怎能原諒這種失誤呢!不去優化表達質量,就是在貶損內容的價值,這點請備考者一定要注意。
答卷四:
加強環保,時不我待
讀罷紅星新村居民被噪聲污染、遲遲得不到最終的一個說法的案例,不由得對紅星新村居民感到同情,同時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些許的憂慮。
聯想昨日《今日說法》中的案例,與所給材料如同出一轍。講的是一居民老太太家附近新建了一幢飯店,其一面墻安裝的全是玻璃,玻璃將太陽光集中反射,正好全部照進了她的臥室,打破了老太太的平靜生活,整得她即使掛上厚窗簾也夜夜坐臥不寧。相比之下,這兩個案例竟有多處相似之處:其一,事情的根源都是客觀存在的無形污染,或光,或聲,都對居民造成了事實危害;其二,肇事者對客觀事實均反應冷淡,以己方的利益為出發總,沒有切實的行動,居民老太太現仍生活在不該有的強烈的日照下;其三,兩個案例都懸而未決,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公正答案,《今日說法》也僅是在最后做了幾聲呼吁,至于有沒有人理會和響應,將又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幾多艱難,幾多無奈,是該認真反思一下的時候了。
不容置疑,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各個企業、經濟實體愈加清晰其目標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從這個角度出發,也就不難理解××印刷總公司“一心一意”“旁若無人”地“認真”抓效益,其用心真的是可謂良苦。然而,規律總是無情的,不認真加以遵循必將會受到規律的懲罰。××印刷總公司的效益是上去了,但客觀上卻把代價轉移給了附近的居民,其做法是以犧牲別人的利益為前提來實現自身的利益。其實,從本質上講,××印刷總公司是不顧整體利益而只顧個人利益,一樁、兩樁可能危害并不明顯,可一旦積少成多,其后果真的是不堪設想。
事實上,人們已經在為這種短期行為而付出代價,土地沙化、洪水泛濫、地震頻繁……接踵而至的一個又一個災難在不斷地向人們敲響著警鐘。事實一再證明,人類在發展自身的同時,如不從大局出發,不照顧到生態效益,人們將侵害同類、損壞自然,從而最終毀滅人類自己。殊不知,紅星新村居民所遭受的痛苦正是這種只顧自身的短期行為造成的。
人先立而后凡事舉。歸根結底,問題還是出在人們的思想意識上。正是因為受物質利益的利誘,人們往往難以從大局出發,真正做到先整體再局部。如果說××印刷總公司的全體職工能夠認識到噪聲的危害,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相信就不會有居民H的不幸、人們的怨聲載道了,但這也只是一相情愿。事實告訴我們,從人們的思想意識抓起,加強環保意識,已經時不我待。然而,思想建設工作是一個長期、艱苦的過程,是一種“軟”科學,還需我們輔之以必要的“硬”措施。眾所周知,法制建設是目前我國的主要任務之一,而類似這種環境污染的案例也是因為執法者找不到一定的法律依據、無章可循而造成的。這說明我們的法制建設還有很多不夠健全的地方,需要我們采取切實的補助措施。更進一步,立法是一個環節,要想法律觀念深入人心,又得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了。綜上,事實不容樂觀,還有很多的困難和挑戰,但前途是光明的,我們應該充滿信心。讓我們少做點兒虛的,多干點兒實的,拿出行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