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學習經驗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25 00:00: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中語文學習經驗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出學生喪失學習語文的興趣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應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高中生喪失了語文學習的興趣。因為應試教育總是過分強調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強調知識的熟練程度;而采取的手段往往是強化訓練,過度學習,還美其名曰:死去活來,熟能生巧!――不先“死去”怎么能有“活來”!講求題海戰術,追求“熟能生巧”。當然,沒有必要的訓練積累,知識點無法得到鞏固,但如果因此把語文學習的范圍僅僅局限在課本內,以至于讓學生無暇顧及課堂以外的、對發展智力非常有益的各種活動,學生課外語文學習的好奇心無法滿足。長此以往,學習語文的興趣自然就會慢慢喪失,以致蕩然無存。
其次,高中語文教師的個人素養也決定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叭绻幌矚g語文,請從喜歡我開始?!边@其中道出的正是高中語文教師的個人素養對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性。其中教師的知識、能力素養和職業道德素養影響尤大。
1.知識、能力素養。首先,客觀條件限制了高中語文教師對自身知識、能力素養的提升?,F在的學校整個工作中心就是各階段檢測、各級統考、會考和高考,管理目標普遍地帶有功利主義色彩,評價語文教師的標準便是平均分、達標分,及格率、優秀率和升學率,語文教育的科學性和藝術性喪失殆盡。高中語文教育研究完全變成了高考應考研究,語文教師在灌輸知識,強化技能中疲于奔命,真正能提升自身知識能力素養的探索和研究無暇顧及。因此,新課程標準別強調的“有利于教師自身發展”的說法也幾近落空。其次,高中語文教師的惰性限制了對自身知識能力素養的提升。惰性使語文教師懶于學習新知識,增強自身的教學能力,語文教師應有的靈氣完全喪失。我們以寫作為例,捫心自問,勇于“下水”,勤于“下水”的老師寥寥無幾。作為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寫作時,更多的處于紙上談兵、指手劃腳的狀態;畫師自己不參與畫畫,樂師自己不懂歌唱,卻一味埋怨弟子悟性不高,錯又在誰呢?再以高考名篇名句背誦為例,高中語文教師能有幾人勤于背誦,注意積累?甚至我曾聽過有位高中語文教師如是說:我不會背沒關系,因為我不需要參加高考。如果專業知識尚且如此輕視,那么與考試“毫不相干”的課外文學作品以及教育理論類的書籍,教師閱讀的情況就可想而知了。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懶于讀書,語言貧乏,材料陳舊,教法單一。很難想象,這樣的高中語文教師會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更何況,我們面對的是一群被如此訓練了九年,被各方面嚴格管制的、疲勞的學生呢!
2.職業道德素養。熱愛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素養的集中體現?!盁釔酆⒆邮墙處熒钪凶钪饕臇|西?!睅熒g的感情是教育得以維系的一種紐帶,高中語文教師應該利用這把鑰匙去打開學生的心扉。首先,這種熱愛是指教師對學生以生活上關愛為起點而產生的一種教師對學生的親近感。然而,我們現在的高中語文教師因為種種因素,很難真正做到給予學生生活上的關愛。一方面是教師的工作量大,難以顧及;另一方面是學生的學習太緊張,多門學科輪番上場,抽不出空。語文教師和學生之間失去了深層的溝通、交流;那么,師生間的親近感也就可想而知。其次,這種關愛還表現為教師對學生的理解和尊重。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高中階段的學生,自主和獨立意識逐漸增強??梢韵胂?,他們是多么渴望被理解和被尊重。然而,生活中充滿了太多的然而,或許,我們的高中語文教師還沒有意識到這種潛在的需求。潛意識告訴我們,我們是“教師”,學生“必須”言聽計從。我們太多的強調學生要理解老師,理解家長的良苦用心,至于青春期的高中生,他們在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上需要什么?我們能提供這種需要嗎?真的,從潛意識里,我們高中語文教師思考得太少,做得更少。他們失去了被理解和尊重,也就預示著我們高中語文教師失去了被理解和尊重,語文課堂自然就失去了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耙涀?,你不僅是教課的教師,也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
目前,高中生喪失語文學習興趣的主要原因,除了“應試教育”體制蒂固根深和高中語文教師個人素養有待提高之外,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也不可忽視:輕知識而重經濟效益,認真學習而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好的工作,等等,讓學生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失去了增加學習興趣的內驅力。教育體制或社會環境,是我們語文教師難以影響的,但我們可以戴著鐐銬盡可能地把舞跳好!在個人素養、教學方式方法等方面,做些改善與提高,提高高中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很重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固的基礎?!?/p>
篇2
一、與時俱進、更新教學理念,活躍語文課堂教學
語文教學的內容繁雜,從字、詞、句、篇到語法、修辭、邏輯、文采,這都要求教師與時俱進、更新教學理念,以及學生的主體參與,課堂上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育心理學家指出:高中生的持續注意的時間一般不太長,注意力易分散,一旦教學方法呆板,課堂節奏慢,學生就會出現做小動作等精力分散的不良現象,因此,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刻,采用快節奏的、多樣式的教學方式。如:趣味問答、詩歌朗誦、辯論比賽、文學作品分析等,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使課堂既緊張又活潑,既輕松又刺激,也使學生一直保持高昂的學習興趣,在牢固知識的同時,課堂質量也大大得到提高。同時,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以教材為基點,向寫作遷移,向課外延伸,向生活拓展,讓學生在豐富語言知識同時,提高包括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創新思維能力在內的語文綜合能力。
二、與時俱進、更新教學方法,活躍語文課堂教學
語文學科是一門富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學科,其間蘊含著大量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教學在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聯想、想象力、超強的理解力、旺盛的創造力的同時也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文化內涵,因此,語文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有效的課堂時間,最大限度地豐富課堂教學活動。
1.轉變教學策略,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
語文教學是咬文嚼字、品析語言的過程,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優勢,創設新的教學策略,采用以課堂為中心,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并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只有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前提下,學生才能發散思維,勇于創新。作為語文教師,擁有雄厚的文化底蘊,也掌握了順應時展的教學策略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說將競賽、辯論機制引入語文課堂教學中來,引導學生學會分析語言的特色。事實上,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從語言入手,從品味語言達到超越語言,著眼于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引領學生獲得感受、體驗語言情感和文字藝術的魅力,逐漸豐富自己的文化內涵。
2.語文教師應充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善于引導學生品味語言藝術。
成功的語文教學,不能只瞄準教材中幾個動詞、形容詞或者描寫抒情的片段,更要引導學生從那些看似平淡細小的、比較容易疏忽之處,品味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內容。所以教師的任務是如何指導學生從教材中獲取知識、解決學生與教材交流時出現的障礙,引導學生怎樣更好理解作者的情感態度和體會作者的語言藝術。教師不能把自己認識的想法強加給學生,要給學生充足的空間發揮自己的創新思維能力,引導學生積極質疑、發問,對教材作出自己的分析、鑒賞、評價,提倡師生間、學生間不同認識的辯論和不同情感的交流,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創造良好的氣氛和環境??傊?,教師要扮演好自己角色,就是讓教師不要越權代替學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論,善于引導學生體會和分析語言的文字藝術和語言魅力,進而提高自己的語言層次和文化修養。
3.利用語文的文化魅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語文學科其最獨特的魅力在于語言藝術,語言藝術則是以語言表達能力為向導的。語文的文字魅力在于可以通過樸實無華的語言表達出作者豐沛的思想感情,教師在教學中,要緊扣極富內涵的語言點,不斷激勵、引導和啟發,將學習者逐漸導入文章的內容里,尤其是語言的深處,在學生的揣摩、研討和分析過程中,巧妙點撥,力求讓學生探究出語言之外的神韻。而高中語文教學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是語言創新藝術能力,這是由語文學科在發展學生創新能力上具有的兩大優勢所決定的:一是語言優勢。語言是創新能力的基本因素,一切創造及其過程都需要語言的參與;語言也是思維的工具,思維過程要靠語言來表達;二是思維的優勢。思維是創新能力的核心因素,而語言只是思維的直接表現,但是創新語言的發展又能促進思維的發展,分析并揭示事物的本質特點――隱蔽性、曲折性、間接性等等。因此把握好思維方式,才能完美的呈現語文的獨特的藝術魅力。
4.引導學生從語言實踐中感受美育。
篇3
【關鍵詞】語文;培養;高中學生;核心素養;策略研究
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文件中所說的“核心素養體系”一詞,鄭重提出研究各個學段學生核心素養體系發展的任務,明確學生應該具備的、適應社會發展的、終身的和必須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國家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核心素養體系在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上定位,是提升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
1.核心、核心培養的概念、意義和內容
什么是核心素養?素養是指一個人的修養,與素質同義。從廣義上講,包括道德品質、言行舉止、知識水平與能力才干等各個方面;
核心素養是指那些關鍵的、不可或缺的、品質、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核心素養在今天主要是時代教育的需求,現代年輕人的特點兩個重點問題;
本世紀處,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養”結構模式,主要解決21世紀培養的學生應該具備哪些最核心的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來社會,才能在滿足個人自我實現需要的同時推動社會發展,這已經是一種世界趨勢,也是我國面向未來培養人才的探索之路。
2.甘肅省會寧縣針對“核心素養培養”的思想與基礎
甘肅省會寧縣地處西北黃土高原干旱山區,雖然“干苦甲天下”,但是也是“西北高考狀元縣”,這里的人們對于教育的重視程度一點也不低于沿海發達地區,加之會寧縣自古以來民風淳樸、崇文尚德、人才輩出。
隨著全世界“核心素養培養”教育理念的提出、推動與發展,我國教育機構的高度重視,甘肅省會寧縣教育系統在新一輪教育改革理論指導下積極主張、探索和研究,根據本地區教育發展的現狀指導“核心素養培養”教育研究。
時展、教育改革、社會需求,那些“重智輕德,單純追求分數和升學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較為薄弱”,具體的與時代的發展不相適應。
3.核心素養的培養所包括的“核心內容”
3.1信息素養:網絡時代,對于網絡的獲取、利用與創造的能力,對于重要信息的選擇、加工與交流,對于培養運用網絡文化知識的學習、分析于寫作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3.2思維素養: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和創新思維是當代高中學生不可缺少的核心培養內容;
3.3人文素養: 向著文明方向發展的人文素養目標培養,實現當代高中學生民主與法制、人人平等、正義與誠信等等;
3.4專業素養:讓新時代的高中學生具有一技之長,滿足社會分工的需要,實現做人和生活的價值取向。
4.培養高中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必須實施的策略
4.1Z文教材的認真教學是提高語文核心素養的途徑之一:我們知道,語文教材是高中學生(包括每一個年級的學生)學習文化和文學知識的“精品”,因為,語文教材是在浩瀚如海的“文學”資料中精心選編而來的,有外國的中國的、有古代的現代的、有各種體裁的,包含著知識性、思想性、科學性,所以,作為一名高中學生的語文教師,一定要充分利用語文教材和用好語文教材,把握好語文教材的基本要求、落實好語文的教學關鍵、培養好語文的學習能力,著重于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教給學生字、詞、句的來源、含義和運用,深刻地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寫作意圖。
4.2語文教材的強化閱讀是提高語文核心素養的途徑之二:高中語文素養的培養在充分利用語文課堂教學的基礎上擴大閱讀數量,這個“擴大”不是漫無目的,而是具有選擇性地實現閱讀,當然包括課本閱讀和課外閱讀兩個方面。
4.2.1課本閱讀是在教師本著培養高中學生各種素養的基礎之上積極的、有效地、科學性閱讀,是教師利用課本所含有的文化和精神素養的積極有力指導,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徑,是達到語文學習、語文教育和語文培養目的地“重要材料”。
4.2.2課外閱讀的高中學生應該在教師指導下所“圈定”的范圍內進行閱讀,讓高中學生閱讀具有“思想性、知識性和素養性”的課外讀物,在提高文化知識的基礎是提高思想素質,從而加強語文素養的有效果、有順序、有質量的課外閱讀。
4.2.3教師要有目的地培養高中學生語文素養,可以采取閱讀“匯報”、讀書“數量”和文章“成果”的預測和衡量,比如:閱讀書籍(文章)的題目數量、寫作發表文章的數量、讀書筆記和讀書隨筆的記錄數量等等。
4.3語文教材的靈活方法是提高語文核心素養的途徑之三: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說的是教育方法問題,教學有法但無定法,不同的教學方法就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得當合理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積累文化知識和提高文學素養、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有利于語文素養的培養和形成,所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是不可缺少的。
4.3.1在備課、授課和總結中滲透語文素養:
4.3.1――1課前準備:在互動教學模式的指導下,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興趣、權益和需要,把每一個學生看成是具有創造潛能的人,并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和培養學生。
4.3.1――2上課環節: 上課過程中可采取很多種方法來調節學生學習的熱情、興趣與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合作、積極融入互動;主要方法有:
4.3.1――3課后總結:總結是經驗的來源方式,教學是總結的基礎,高深的理論來自于教學基礎上的經驗總結,是為下一次更好的教學作好基礎。
篇4
關鍵詞:語文素養 參與式學習 教學模式 課堂實錄 教學反思
1、概念界定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課程性質與地位”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該標準的“課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條即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性質與地位”中也明確指出:“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逼洹罢n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條同樣是“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及整體素質?!?/p>
由此看來,養成與提升學生語文素養是語文教學的艱巨使命和終極目的。那何為語文素養?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思想情感、語言積累、語感、思維品質、品德修養、審美情趣、個性品格、學習方向、學習習慣的有機整合。又如何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本文就此問題對參與式學習如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進行研究,并展示在教學中的實踐過程及經驗總結。
“參與式學習”是目前在國際大形勢驅動下中國教育界大力倡導的一種重要的教學形式,無論是在大學課堂,中學課堂,小學課堂,還是成人培訓中都極其廣泛地被宣揚推廣并實踐應用。這個名詞在中國閃亮登場的時間雖然在21世紀以后,但這種學習形式其實早在孔子時代就已經在中國古老的土地上出現,并一直被后人所傳承運用。
在參與式學習中,老師由傳統教學中的知識講授者變成學生學習知識的組織者、合作者、引領者和見證人,每個學習者和文本、同伴之間進行對話,進而發現自己、展示自己、創造自己,理解自我存在的意義;學習者在學習中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并享受學習的快樂,體驗學習的成就,反思自己的不足,提高學習和情感水平,塑造完美和諧的個性,使自己獲得自身發展所必需的知識積累,掌握收集、整理信息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言語表達能力。
下面筆者將以一節參與式學習的閱讀課教學實錄,來展示參與式學習是如何積極有效地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的。
2、教學實錄
天凈沙·秋思 (元 馬致遠)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朗讀、背誦詩歌。
(2)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點。
(3)理解詩歌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4)引導學生初步具有思維創造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復的朗讀,體會詩歌的音韻美;能流利地背誦詩歌,理解意境和詩人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體會有親人和家的幸福,培養學生愛親人、愛家鄉的美好感情。
重點難點:
(1)朗讀、背誦。
(2)理解詩歌意境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3)訓練想象、聯想能力,初步培養創造性思維。
教學設想:
以朗讀訓練為重點和依托,體會詩歌意境和作者感情、寓情于景的寫作手法。
通過教師地引導調動與學生地自主參與、合作與交流,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氛圍,培養積極探究的學習態度。
教學時間:一課時
3、教學過程
3.1 創設情境,引人入勝
師:同學們,當我們在驕陽似火的夏季走進中學以后,童年便唱著她親切動人的歌謠漸行漸遠(第一單元學習主題為“童年夢痕”);當涼爽的秋天姍姍而來的時候,我們已是一個對初中生活不再感到恐懼與迷惑的中學生,今天我們將駕著詩歌的小船駛向語文學習的海洋。在學習之前,老師送給大家一段優美動人的音樂,先請大家欣賞一下。(放音樂《二泉映月》)
師:聽了這段音樂,同學們覺得這支曲子是愉快的,還是悲傷的?聽得時候你有何感受?(學生各抒己見談感受。)你認為怎樣的人才可能有這樣的心境?
生:(失意的人,遠離家鄉的人,窮困的人等)
師:對!真聰明!一語中的。說到失意的人,遠離家鄉的人,老師想到了文天祥啊,馬致遠啊等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正是遠離家鄉的游子馬致遠所作的一首很短但非常著名的小詩《天凈沙·秋思》。
師: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馬致遠,誰知道他的一些情況?
生:馬致遠(1250?一1321?):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他的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煉,流暢自然。
另一生:我還知道,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天凈沙·秋思》,它的體裁是“曲”。
師:真不錯。了解的這么詳細!剛剛提到了這首詩的體裁,下面我想問問同學們你們知道“曲”是怎樣的一種文體嗎?
生:在中國古代文學長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詩最盛行,宋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且到了元代,另一新興的體裁又出現了-----這就是曲。
另一生補充:曲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劇曲,一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就是有標題的小令。
3.2 漸入佳境,體現重點,突破難點
3.2.1 指導學生朗讀,體會詩歌的音韻美
師: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現在又有專家說,讀書是跨越時空與作家對話??傊?讀書就是走進作家的內心世界,感受作家當時創作時的思想、情感、心理,現在就讓我們用朗讀來走進詩歌,走近馬致遠,體會那顆漂泊在外的游子之心,感受那份人在天涯的羈旅之情。
下面請大家聽一遍朗讀帶,體會并劃出正確的朗讀節奏。
師: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韻“a”,二、四句押尾韻“ia”,讀來朗朗上口,大家喜歡嗎?
生:喜歡。
師:那同學們就自己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朗讀體驗一下吧!可以小聲自我陶醉地讀,也可放聲誦讀,可兩人一起讀,也可小組讀。(學生以各種自選形式朗讀,教師巡視指導)
師: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結構相同、字數相等、句式工整,要讀出一氣呵成、淋漓痛快的酣暢美和明快的節奏感。試一試。最后一句是字數不等的散句,要讀得曲折跌宕,讀出落拓無助的生存境遇。請再試一試。(學生再讀)
師:誰給同學們帶著自己的體會把整首小令朗讀一遍?
生:積極展示。幾個同學讀完后,大家評比出讀得最好的同學,并說說好在哪里。
師:我們已經讀了很多遍了,不知道有沒有人能背下來?
生:比賽背誦,評比誰背的又快又準又好。
3.2.2 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師:意境就是詩歌通過一些景或物描繪表現的藝術境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感受這首詩的意境美。提問:課文描寫了怎樣的景、怎樣的人?表現了作者一種怎樣的情感?
生:干枯的藤條,蒼老的大樹,黃昏歸巢的烏鴉,靜靜矗立的小橋,默默的流水,人家,蒼涼的古道,強勁的秋風,瘦弱的老馬。太陽西下時無家可歸的游子。
師:有人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F在請同學們自己再讀一遍課文,以小組為單位,以“通過讀……我仿佛看到了……”為句子的開頭,說說詩句投射在你腦海中的畫面。
師:同學們描繪的大多是一幅悲涼的秋景圖?,F在老師有一個疑問:為什么會有這種畫面?畫中有怎樣的人,傳達出怎樣的情感?
生:……
師:人們常說,“所有景語皆情語”。因為“斷腸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斷腸人的精神家園已化作了一片荒蕪,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滿目蕭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樹、馬、水都是蕭條的、凄涼的、無助的,其實這一切都是人的落拓與哀愁的寫照,這是以景來襯托情,把情融于景。這景無疑傳達出浪跡天涯的游子思鄉之情,這景與人,境與情,自然意象與社會境遇,就和諧的統一于這首僅28字的小令中,充分地,巧妙地道出了游子的羈旅之悲?,F在再請大家帶著對詩人感情的理解齊聲誦讀一遍詩歌,讓我們將景語化為情語,更深刻地體驗游子的悲苦與心酸。(朗讀)
師:通過朗讀,我們真正體驗到了作者窮迫潦倒,孤苦無依、顛沛流離的凄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與凄美。
3.2.3 創造性閱讀
師:美是具有啟示性的。《天凈沙·秋思》充滿了空白和不定點,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閱讀想象空間,請再聽聽朗讀,你還能夠想象和聯想到什么?閉眼聽錄音朗讀,思考。
師:分組討論,合作學習。請同學們以4或6人為一組,各選一位執筆者,一位中心發言人,選取想到的一個問題,討論研究,寫出結果。老師為你們提供了展示你自己,創造你自己的平臺,在這里,人人都是創造者,都是最優秀的人,大家要有充分的信心。
師:(提示)先說說你最喜歡原作的哪一句,為什么?還可將原著改寫成散文,如景物,可作細膩描繪;人物,可想象他顛沛流離的生活細節,可想象他的外貌、神態、心理等;也可給原作寫一段賞析性的文字;還可以聯想自己或他人的一段與原作類似的思念家鄉的經歷,也可聯想出一兩句古詩(或者與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達的情感相同)??傊?合理想象,大膽創新,努力豐富原作的內容,讓作品的生命在每一位同學那里得到延長。討論開始,時間10分鐘。
交流:學生展示自己組的問題及理解,師生共同評議。
3.2.4 課有所得,總結提升
這堂課我們通過朗讀詩歌,將抽象的文字轉化成了形象的畫面,體會了詩歌中的形象,感受了詩歌的意境;還通過聯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在秋日的思鄉之情,更深地進入它的藝術境界。在這節課上,我們的文學素養,語文知識,情感體悟等等都有了很大地提升。由這一課我們也可以體會到閱讀欣賞一首詩(曲)的一般方法與步驟:
(1)從語言入手,再現畫面;
(2)從畫面入手,感受意境;
(3)運用聯想、想象,進行再創造,進入它的藝術境界,豐富詩(曲)的內容。
3.2.5 牛刀小試,學以致用:朗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問題
柳 (鄭谷)
半煙半雨江橋畔,映杏映桃山路中。會得離人無限意,千絲萬絮惹春風。
(1)這首詩描寫了怎樣的意境、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么?
(3)說說由“千絲萬絮惹春風”聯想到的描寫春風的詩句。
3.3 教學反思
在上面的教學案例中,老師通過精心設置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的情境,刺激學生的感情和思維,使學生愿意主動思考體悟,積極參與學習,并且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體驗等多方面有所得,營造了積極主動、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們愿意說,有內容說,說得有價值,取得了良好地教學效果,這正是參與式語文課堂的獨特效果與驚人魅力。著名特級教師沈大安說:“課堂教學要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將"預設"和"生成"結合起來,好的課堂效果也只有在師生互動中才能生成。”因此,堅定不移地運用參與式教學是當今語文課堂教學改革與實踐毋庸置疑地任務,是21世紀語文教師課堂教學模式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讓我們高舉新課標的旗幟,正確積極地運用參與式教學,努力推進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順利發展!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