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內科實習生自我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17 23:33: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神經內科實習生自我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神經內科實習生自我總結

篇1

目的探討以“提高學生能力”為核心,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神經內科臨床教學新方法,在本科醫學生實習階段中的運用價值。方法選取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2012級進入臨床實習階段的本科醫學生38名,分為實驗組(20名)和對照組(18名),分別接受臨床教學新方法和傳統授課式方法,實習結束后,通過教學模式認可度、學生滿意度調查及臨床綜合能力考核對兩組進行效果評估。結果實驗組在激發學習興趣、解決臨床問題、加強語言表達及溝通、提高文獻檢索和翻譯能力等方面,教學認可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學生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在病史及查體熟練度、病例分析、語言表達、文獻檢索和提煉、臨床思維、理論知識測試方面的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0.05)。在醫學幻燈片制作方面的成績對比中,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以學生為中心,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神經內科臨床教學新方法,能夠培養本科實習生臨床思維能力,提高臨床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

理論與實踐;臨床實習;臨床思維;解決問題

目前,我國醫學本科實習中普遍采用以教師為主體,以學科為中心的帶教老師填鴨式的教學。這種教育下,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過分依賴于教師的講解,理論與實踐脫節,只會培養出“高分低能”的應試型學生,無法成為臨床技能型專業人才。臨床實習是一名醫學生成長為一名合格醫生的樞紐和橋梁,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修養和專業素質的關鍵階段[1]。我們在醫學生實習階段施行“以學生為中心,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新方法,讓學生切身融入,主動參與到臨床實踐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收到了良好效果。

1資料和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2012級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神經內科實習的本科實習生38名,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學生均由同一組老師帶教。實驗組20名,其中男生11名,女生9名,年齡21~24歲,平均年齡(22.34±1.36)歲,入組前平均成績(72.53±6.58)分。對照組18名,其中男生10名,女生8名,年齡20~24歲,平均年齡(22.13±1.45)歲,入組前平均成績(72.26±5.34)分。兩組在性別比、平均年齡、入組前學習平均成績之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對照組。采用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帶教模式,即先教師理論授課,再由教師帶領進行臨床實踐。具體:根據教學大綱要求,通過借助教科書、幻燈片等形式,對學生進行相關章節的理論知識講解,然后老師在病房挑選典型病例,進行規范神經系統問病史、查體示范,并就疾病的診療過程等提問。查完房后,由教師進行總結、分析,并要求學生完成醫學幻燈片的作業。實習結束后,對學生進行出科考核。

1.2.2實驗組。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新的教學模式。將學生按4~5人一小組,隨機分組。具體:(1)專業英語教學。①英文文獻檢索:給出一個神經系統典型疾病的議題,由每組學生共同完成該疾病最新進展的英文文獻檢索、幻燈片制作,每組選出一位學生分別進行匯報,時間10~15分鐘。教師最后對各組的表現給予總結,指出每組的優缺點,以及在英文文獻檢索中的注意要點。②英語晨讀:每周固定一天早上,在正式授課之前提前10分鐘進行英語晨讀。以國外神經病學經典教科書為教案,逐句講解并翻譯。在下一次晨讀之前,讓每組各派一位代表在臺前自己講解前一天內容,根據現場水平,教師對各組打分。③英文病例翻譯:選取臨床典型的英文病例,讓每組學生翻譯。每組中先選出較好的譯文,再進行各組間的評比,選出優秀譯文。教師對優秀譯文進行點評,指出其中值得他人學習的地方,同時讓譯者講解自己的學習心得。(2)臨床病例討論。提前1周告知討論的神經內科典型臨床病例題,要求每位學生結合自身的知識水平及結構,提前復習相關內容,查閱最新中外文獻,了解最新進展。討論當天,每組每位學生均需發言,闡述自己的觀點,做到暢所欲言,甚至展開辯論。討論意見統一后,由每組其中一人對病例進行總結性發言。該環節始終以學生發言為主,教師只是在學生出現錯誤或遇到無法解決的難題時才給予指正。最后,教師對一些共同性的問題和爭議大的疑難問題進行詳細分析,總結歸納本課程的重點難點,同時對各組的發言進行點評,指出不足之處,提出今后改進的要求。(3)臨床查房演練。將實驗組分為患者組和醫生組,均由學生來模擬扮演。醫生組按照要求,在規定時間內詢問病史、神經系統查體,并分析疾病的診斷、鑒別診斷和診療計劃?;颊呓M按照神經內科典型病例的病史匯報自己的不適。兩組可以互換角色,互相討論和提問。最后由教師指出其中的錯誤,示范準確的詢問方法及查體手法,總結科學的診治過程。(4)臨床技能比賽。將臨床病例分析題,以幻燈片形式,模擬成臨床就診全過程。教師對各組提出問題,分為搶答題、小組必答題、學生必答題等多種形式。將題目按不同分值,對各組進行計分。為了激勵學生的興趣,最后按各組分數高低,給每組學生派發不同級別紀念品。賽后,由每位學生進行自我總結,同學之間相互指正,最后教師對每組的表現給予總結分析,啟發大家學以致用。

1.3評價方法

1.3.1教學模式認可度調查。參照張玉梅等[2]文獻資料設計《神經內科學生教學模式認可度調查表》,包括激發學習興趣、解決臨床問題、加強語言表達及溝通、提高文獻檢索和翻譯能力等。采用“是”“否”選項。調查表設計統一指導語,交由經過培訓的學生完成。

1.3.2滿意度調查。采用自制《教學方法滿意度調查問卷表》,包括很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很差五項。滿意度為很滿意和滿意所占總學生人數的百分比。記錄并比較兩組的滿意度。

1.3.3臨床綜合能力考核。由教師對學生的臨床能力進行全面考核。包括:病史詢問及查體手法的熟練程度、病例的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文獻檢索和歸納提煉能力、臨床思維能力、理論知識測驗、醫學幻燈片制作等方面,各單項滿分為100分,記錄并比較兩組各項的考核成績。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7.0軟件建立數據庫,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符合正態分布,兩組間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教學模式認可度調查結果

實驗組在對激發學習興趣、解決臨床問題、加強語言表達及溝通、提高文獻檢索和翻譯能力等方面,認可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學生滿意度調查

實驗組學生很滿意7名,滿意11名,總滿意度(90.00%)高于對照組(55.5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臨床綜合能力考核

實驗組在詢問病史及查體熟練程度、病例分析、語言表達、文獻檢索和歸納、臨床思維、理論知識測試的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0.05)。在醫學幻燈片制作的成績比較中,兩組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傳統的醫學生實習階段,都是以帶教老師為中心,以教師講授為主,滿堂灌,無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因此學生只會機械性地記憶枯燥的理論知識,無法將它靈活運用到臨床中去。而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如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際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是擺在我們每一個臨床帶教老師面前的一道難題[3]。“以學生為中心,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新方法,就是教師通過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當主角,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引導他們主動參與,展開討論,在辯論中得出正確結論,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思考和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同的是,它促進了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與發展,提高了學生獲取新知識的方法,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理解知識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本領[4]。沒有良好的英文文獻檢索、閱讀及翻譯能力,就無法掌握疾病的最新研究進展,在臨床中缺少更為有效的診治手段,臨床科研能力的培養更是無從談起。通過讓學生主動參與,在各自打分和評比中,激發學習熱情,使得枯燥的英文教學變得生動有趣。此外,讓優秀者講解學習經驗,不但能讓講者產生自豪感和榮譽感,更能使聽者掌握更好的學習方法,促進良性循環。通過臨床典型病例題,使用提問—思考—討論—總結的方法,以及通過臨床技能比賽這種寓教于樂的形式,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至實際病例的診治中,既鞏固了學生的理論基礎,又探尋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和方法。在本研究中,正是通過這種方法,實驗組的臨床綜合能力的各項指標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國外也有類似報道[5]。此外,新方法有利于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建立。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是臨床醫師最重要的基本功,只有掌握了科學的思維方法,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在眾多的臨床癥狀中抓住重點,得出正確的結論。通過學生獨立詢問典型神經疾病的病史,掌握問診技巧及要點,了解患者的主要癥狀和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進行初步的病因分析。在查體階段,通過神經系統陽性定位體征,結合神經解剖學知識,考慮責任病灶部位并做出初步診斷。通過化驗檢查、影像學片子、甚至包括查詢到的文獻資料,經過討論及總結,進一步驗證之前作出的診斷,并分析可能有的鑒別診斷。最后綜合上述信息對患者提出相應的診療計劃。整個過程能充分鍛煉學生的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以“發作性言語不利、右側肢體無力”為例,通過問診,讓學生了解到其起病急,刻板樣發作、短時間可完全恢復的臨床特點,多數學生考慮到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診斷,部分學生提出了癲癇的不同意見。查體正常,頭顱核磁、腦電圖正常,進一步驗證了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診斷,但對病因分析學生有不同意見,通過討論分析,有的學生提出栓子脫落機制,個別學生提出可能有頸部血管狹窄后一過性低血壓的病因,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在鑒別診斷方面,不同學生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觀點,如癲癇發作、腦膜瘤、腦轉移瘤、低血糖等。最后通過頸部血管超聲、頸部計算機斷層攝影動脈造影術(computedtomographicarteriography,CTA)及經顱多普勒微栓子監測,證實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病因為左側頸內動脈起始段重度狹窄,頸部不穩定斑塊脫落所致。通過這樣的模擬演練,讓每一位學生都能一步一步深入分析,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神經內科疾病發生的多重機制,掌握最新治療動態,進一步提高自身水平。本研究顯示,“以學生為中心,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新方法,能夠讓學生在實踐中充分調動積極性,激發學習熱情,在討論中將理論知識運用到疾病的診療過程,促進學生不斷自我更新醫學理論知識并掌握最新的臨床技能,同時還提高了專業英語水平,為以后在臨床和科研工作中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研究局限性在于入組學生較少,缺乏不同層次學生的對照分析,可能會影響結論的準確性,有待今后擴大樣本量開展研究。

作者:陳竹林 黃光 杜 喬曉會 單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神經內科

參考文獻

[1]高書珍,趙國清.“以學生為中心”在臨床實習帶教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2,10(7):1907.

[2]張玉梅,王春雪,張寧,等.基于問題學習教學法結合傳統教學法在血管神經病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卒中雜志,2015,10(9):81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