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結構實訓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29 20:47: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鋼結構實訓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綜合實訓;鋼結構;評價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1C-0085-02
考核評價是綜合實訓課程教學過程中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綜合實訓課程考核評價如何適應飛速發展的教學需要,切實起到對課程的導向和反饋作用,滿足課程教學需要,成為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
一、鋼結構綜合實訓課程
鋼結構綜合實訓課程是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教學環節,指高等職業院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鋼結構方向)學生在完成主要專業課程的理論學習和各主要技能專項實訓后,綜合運用本專業的主要知識和技能進行綜合性、系統化的訓練。
鋼結構綜合實訓是最后一個教學環節,是學生學習、研究與實踐成果的全面總結,是學生綜合素質與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效果的全面檢查,是學生畢業資格認定的重要依據。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對知識的綜合應用,為學生就業或進入企業頂崗實習做好準備,并最大限度增強對就業崗位的適應性。
二、鋼結構綜合實訓課程考核評價設計
根據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定位,遵循綜合實訓課程性質的要求,我院近年來對原有考核方式進行了改革,從考核標準、方式、內容、方法等方面出發,建立了一套科學合理、行之有效、易于操作的實訓考核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
(一)考核標準
鋼結構實訓課程建立了以體現職業能力為核心的課程考核標準,根據學生實施任務前方案的確定、工作計劃制訂,對于不同的實訓項目規定不同的權重,參考行業標準,制定科學性與可操作性項目實施的考核標準、由項目負責人根據課程目標和課程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制定考核內容,實行單項實訓、口試、平時考核、實訓考核的考核方式,理論測試注重實用性,實際操作以技能培養為中心,實現過程評價和課程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課程的考核。實行過程性、階段性的量化考核,當各項目的工作任務完成后進行項目評價與考核,當課程的所有項目和任務完成后,進行課程評價與考核,根據相應的課程考核標準進行知識與技能的綜合考評。
(二)考核方式
遵循綜合實訓課程性質的要求,考核評價應采取與其他課程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多方位地考察綜合實訓的結果,全面評價學生掌握專業核心能力和關鍵能力的程度。在考核中,堅持能力本位的原則,在考核方式上,改變現有總結性評價,采用診斷性評價( 教學前的準備性評價) 、過程評價( 教學進行中的形成性評價) 、事后評價( 教學結束后的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在考核主體上,也強調多元性,采用教師評價、考核小組評價、個人評價等多種形式?;诟呗毥逃耙陨鸀楸尽钡睦砟?,使學生在開課時就清楚地知道學習完成后要考核哪些內容,以什么方式進行考核,考核過程和決定公開透明,甚至可以將學生的自評和互評作為等級評定的參考。對于不及格的學生,采取個人申報的形式,給予更多的重修和補考機會以及更靈活的考核時間,實現考核時間全程化。
(三)考核內容
建筑工程技術專業(鋼結構方向)考核標準的制定聘請企業專家作為考核組成員,參與課程考核標準的制訂和實施,全過程對參與考核的教師進行資格評定,要求有考評資格將崗位實踐能力的評價放在首位,專業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職業技能水平或參加實際崗位資格培訓。此外,在過程性考核環節,對項目和任務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自評與互評,使考核主體呈現多元化。
以門式鋼架輕型鋼結構體系(設計)為例,考核建筑設計、結構設計、工程投標報價和施工組織設計四個模塊,按照工作過程,將典型工作任務的知識點與技能要求結合并進行綜合考核。著重考核學生的專業核心能力和一般關鍵能力,專業核心能力主要包括計算能力、設計能力、檢查與分析能力、軟件應用能力等,一般關鍵能力主要包括繼續學習能力、溝通協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創新應變能力等。其次,考核學生的工作態度與紀律性,從每個學生的出勤情況及每個項目的參與程度進行評價。最后,考核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與競爭意識,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共同學習和訓練,從而培養學生參與的主動性與合作精神。在考核時,可以采用競賽的方式,小組之間展開競爭,小組的考核成績作為該項目個人考核成績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考核的時候,采用過程性考核分小組競賽的方式??己私Y束后由專業教師和企業專家聯合對各小組及部分組員進行點評。
(四)考核方法
綜合實訓成績由階段成績和答辯成績兩部分構成,階段成績占60%,答辯成績占40%;最后,按優(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小于60分)給出綜合實訓成績等級。
1.階段成績構成。
門式鋼架輕型鋼結構體系綜合實訓分為建筑設計、結構設計、施工圖預算、施工組織設計四個模塊,每一模塊成績必須達到及格,方可參加綜合實訓答辯;階段成績評定(見表1)不及格,不予參加答辯。階段成績考核內容包括:
(1)在綜合實訓過程中學生的出勤、完成的工作量和工作態度。
(2)學生對課題涉及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和運用情況。
(3)學生平時獨立工作的表現,如調查研究,采集資料情況等。
(4)學生在小組中的團隊協作能力。
表1 鋼結構實訓階段成績評定表
學生姓名: 組別: 班級:
實訓
模塊
指導
教師 時間
①過程考核(小組評價) 考核項目 評分標準 得分
出勤 有無遲到、早退現象(10分)
工作態度 態度端正、踏實肯干(10分)
方案及圖紙 方案合理、格式規范、創新性、實用性(50分)
資料查驗 規范、規程核檢快速準確(20分)
團隊協作 團隊分工明確,團隊合作意識
(10分)
分值 100分
②本人
自評 打分標準 優、良、中、及格、不及格
③教師
評價
階段
成績
階段成績=①×60%+②×10%+③×30%。
2.答辯成績評定。
綜合訓練答辯是綜合訓練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綜合訓練最后一個環節,對檢驗考核學生綜合訓練質量,綜合業務素質和實踐技能、動手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評定實踐成績的重要依據。
答辯小組教師應考慮學生的各階段成果和答辯表現綜合評定答辯成績,內容包括:
(1)小組答辯。
按設計指導教師承擔的輔導小組劃分一個答辯小組。采用競賽的方式,小組之間展開競爭,由組長負責本答辯小組的相關工作。各個小組著重考核學生的設計或研究方案分析論證是否正確、合理;結構、工藝的合理性、實用性和經濟性等,小組的考核成績作為該項目個人考核成績的重要組成部分。
(2)個人答辯。
每位學生參加答辯的時間控制在25分鐘以內。答辯前,學生先填寫一個鋼結構實訓總結與信息反饋表(見表2),自己對實訓做一個總結,并給出建議,用于教師改進以后的教學。答辯時,首先學生自我介紹設計概況或需要說明的問題,時間控制在3分鐘以內。著重考核學生對課題的認識,能否充分分析、正確論證、清楚表達,考察學生能否掌握運用與專業有關的基礎理論和知識,并鑒別學生有無創造性的見解。
答辯方式可采取提一個問題學生隨即回答一個問題,或是集中提出所有問題,學生記錄,然后按提問先后順序回答。各答辯小組根據本組的具體情況靈活掌握。
表2 鋼結構實訓總結與信息反饋表
實訓模塊 指導教師 學時
班級 組號
填表人
1.本次實訓過程中,你在本組內從事哪項具體工作,工作成果有哪些?
2.你對自己的工作成果有何評價,不足之處在哪?
3.請評價一下你所在工作小組在實訓過程中的表現?
4.你對組長或組員在實訓中的能力與表現有何看法?
實訓心得體會:
意見與建議:
三、高職院校實訓課程考核的幾點建議
與原有的考核體系相比,我院鋼結構綜合實訓課程考核評價,經實踐檢驗,能合理評定學生成績,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促進鋼結構綜合實訓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各個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不同,我們應根據實際情況對現有的考試模式進行改革,具體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加強階段考核
綜合實訓成績應考慮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及平時成績,激勵學生將工夫用在平時,而不是期末突擊,有利于學風建設。
(二)鼓勵學生自我能力認定
課程考核可采用學生自我評價,課程考核小組考評,班級學生集體考評及教師考評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考評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能力和技能考核為主
考核評價形式要理論和技能考核相結合,高職教育的考核應堅持以職業崗位能力為重點,知識、技能、能力考核并重,考慮崗位專業能力和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
(四)注重反饋機制
在綜合實訓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及時反饋,幫助師生改善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果。
為了適應高職綜合實訓的發展,考核評價應采取與其他課程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全面評價學生掌握專業核心能力和關鍵能力的程度,多方位地考察綜合實訓的結果,科學地評價教學效果。
基金項目:本文為自治區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課題“基于實踐能力培養的鋼結構綜合實訓有效教學的實踐”(編號NGJGH2014010)。
參考文獻:
[1]俞敏燕.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職課程考核評價模式改革構想[J].中國校外教育,2011,(12).
篇2
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以建筑工程一線施工員崗位(群)為就業目標,因此在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教學體系中,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尤為重要。本文根據我系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和要求,研究本專業實踐性教學體系。
關鍵詞:建筑工程技術實踐教學 高職
中圖分類號:TU198文獻標識碼: A
前言
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是以服務建筑行業為主,以建筑工程一線施工員崗位(群)為就業目標,具備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測量、質檢等核心職業能力,能夠勝任建設行業施工員崗位,或造價員、質量員、材料員、安全員、資料員、測量員等相關職業崗位工作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
為達到上述目標,必需制定完善的教學體系,在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教學體系中,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對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提高素質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為加強實踐性教學,根據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和要求,研究本專業實踐性教學體系如下。
一、實踐教學的目的和要求
實踐教學是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活動過程的關鍵性環節。通過實踐性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技術能力,并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科學研究能力及嚴謹的科學態度,為今后更好地服務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1]。所以在實踐教學的環節中,要求學生和教師能從思想上予以重視,積極主動地參與實踐教學,充分發揮其積極性與創造性。
二、實踐性教學體系的主要內容
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實踐性教學體系由專業基礎課基本技能訓練、專業課專業技能訓練、綜合技能訓練等環節組成。本實訓體系是根據專業培養計劃的總體要求來確定的。
(一)專業基礎課基本技能訓練:
1、課程基本技能訓練的目的
通過課程基本技能的訓練使學生能加深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更好地完成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教學任務。
2、課程基本技能訓練的主要內容有計算機基礎應用、建筑材料實驗、電工電子實驗、建筑CAD制圖、測量實驗、建筑制圖大作業等。
1)建筑材料實驗:了解材料的力學性能,掌握試驗方法。其內容有水泥樣品的鑒賞和水泥試驗(包括水泥細度的測定、水泥標準稠度用水量的測定、水泥漿凝結時間的測定、安定性試驗及水泥膠凝強度的檢驗)、混凝土骨料試驗、普通混凝土試驗(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測定、混凝土抗壓強度的試驗)、砌墻磚試驗(抗折、抗壓強度試驗)、鋼筋樣品辨別和鋼筋試驗(拉伸及冷彎試驗)。
2)建筑CAD制圖:掌握Auto CAD計算機繪圖軟件的基本繪圖操作環境,掌握Auto CAD軟件系統的繪圖命令、編輯命令、尺寸標注、文字標注、圖層使用、圖塊使用及三維命令的一般操作,掌握建筑工程圖的基本繪制方法,培養建筑工程圖的計算機繪制能力。其內容包括:建筑CAD設計概論、Auto CAD繪圖命令、Auto CAD編輯命令、Auto CAD標注命令、圖層與圖塊、三維圖形的繪制及實際應用部分。
3)建筑制圖大作業:了解、掌握畫法幾何的基本理論;熟練閱讀建筑施工圖,掌握較扎實的繪圖技能。
2、課程基本技能訓練的組織
由任課教師編制計劃書,記錄在每學期教學進度表中,其實訓方式可采用現場參觀與觀摩、實際操作等方式來進行。
3、課程基本技能訓練的考核
課程基本技能訓練的內容和效果可通過現場實際操作情況、提交的實驗報告(實驗數據)或設計電子圖紙等綜合打分,并按一定比例(20%)記入該課程的期末考核成績。
(二)專業課專業技能訓練:主要有工程測量實訓、施工組織設計、概預算大作業、建筑素描、房屋建筑學設計、鋼結構及鋼筋混凝土與砌體結構實訓。具體安排如下:
1、工程測量實訓:(時間2周)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組織兩周測量實習,對學生知識的鞏固和深化,基本能力和職業道德的培養有重要的意義,其具體任務是:
1)通過測量實習,使學生對測繪和測設的任務、內容、方法和要求有比較全面的了解,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認真負責、實事求是、艱苦奮斗、遵守紀律、團結互助、愛護公物的優秀品德和作風。
具體實習內容和計劃如下:
實習動員、領儀器、儀器檢校1天;水平角測量1天;水平距測量1天;水準測量1天;水準測量和導線測量計算1天;地形圖測繪1天;地形圖測繪1天;建筑物的放樣1天;圓曲線測設1天;寫實習報告、上交資料1天。
2、施工組織設計:(施工組織1周,施工設計1周)
1)施工組織設計的目的
施工組織總設計的內容及編制依據;施工布置及施工方案;施工任務的組織分工及程序安排;重點工程的施工方案、主要工種的施工方法、臨時設施的規劃;施工總進度計劃編制原則、要求、內容及步驟;各項資源需要量計劃;施工總平面圖編制原則、內容、編制依據及編制方法;建設項目風險預測和安全目標。
2)施工組織設計的課時安排
模塊1施工準備 1)編制施工準備工作計劃 針對北京某實際工程項目,編制施工準備工作計劃;2)圖紙會審實訓 針對同一個實際工程項目,分組模擬進行圖紙會審仿真實訓
模塊2 單位工程施工組織設計3)編制分部工程施工方案 針對同一個實際工程項目,編制分部工程施工方案4 )編制分部工程施工進度計劃 針對同一個實際工程項目,編制分部工程施工進度計劃 5)施工平面圖設計 針對同一個實際工程項目,設計施工平面布置圖
模塊3 施工組織總設計 6)編制網絡計劃 針對同一個實際工程項目,編制分部工程網絡計劃7)單位工程施工組織設計 針對同一個實際工程項目,編制單位工程施工組織設計
3、建筑工程預算大作業:(時間1.5周)
1)建筑工程概預算大作業的目的
建筑工程概預算大作業是學生在學習《建筑施工技術》、《建筑工程定額與預算》后所進行的專業實訓,通過該實訓,使學生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進一步提高和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并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提高實際操作技能。
2)建筑工程概預算大作業的主要內容有:
根據詳細圖紙,進行工程量的計算;利用定額計算各項費用如人工費、材料費、機械臺班使用費、間接費、規費、利潤、稅金等;進行工、料、機分析、編制工、料、機用量匯總表;編制工程造價匯總表并計算綜合單價造價。
4、建筑素描:(時間2周)
本課程是建筑學專業本科生的專業基礎課。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掌握必要的繪畫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素描課內容要求:構圖完整,造型準確和素描關系表現合理,質感強烈,空間感強,并能應用它輔助學習水彩、速寫、表現技法和專業設計課程。
5、房屋建筑學設計(時間1周)
房屋建筑學設計的主要內容:
⑴平面設計
①根據建筑功能要求和家具布置及人的活動空間要求確定使用房間的平面尺寸
②根據使用人數確定輔助房間平面尺寸
③根據消防要求確定垂直交通的數量及位置
內容包括:使用房間平面布置圖、衛生間布置圖、底層建筑平面圖、標準層建筑平面圖、頂層建筑平面圖、屋頂排水平面圖
④據建筑性質進行功能分析進面進行平面組合
⑵剖面設計
根據建筑功能及使用性質確定建筑物各部分的凈高,進而確定建筑層高和空間組合。根據圖紙的表達情況繪制1~2個剖面圖
⑶立面設計
根據建筑物的性質,運用建筑美學的原理及處理手法確定建筑立面造型,根據建筑所處位置及城市規劃部門的要求繪制主立面、側立面、背立面圖。
⑷總平面設計
根據城市設計和場地設計的知識,進行總平面布置,繪制施工總平面圖
①確定場地的主次入口的位置
②場地道路布置及綠化布置
③確定建筑物的位置及消防間距、日照間距等其它安全距離的確定
④人流、車流的組織
⑤建筑構造詳圖
根據建筑方案的特點、準確表達設計構思,將相關構造繪制建筑詳圖
6、鋼結構及鋼筋混凝土與砌體結構實訓(鋼結構48學時,鋼筋混凝土與砌體結構48學時)
鋼結構實訓的主要內容有:
(l)屋蓋支撐布置一一說明布置原則和根據。
(2)設計一個普通鋼屋架:節點荷載計算,桿件內力計算,桿件內力組合,桿件截面選擇,設計四個典型節點,全部計算書。
(3)按給定比例繪制一張2號圖,內容包括支撐單線圖;屋架單線圖,圖中要求注明桿件計算內力和選定的截面;畫四個典型節點大樣圖:支座節點、上弦一般節點、下弦拼接節點、屋脊節點。
(4)要求輔導教師講解桁架內力圖解法。
鋼筋混凝土與砌體結構實訓的教學要求有:
1)掌握一般工業與民用建筑結構的選型與布置,結構設計方法,構造要求及施工圖的繪制;
2)掌握砌體結構各種基本構件的受力特征與截面設計方法,及磚混結構房屋的設計方法和構造要求。
專業技能訓練的組織與管理
專業技能訓練由系部統一組織,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實施,各實訓過程均配備專業指導教師1-2名,進行日常管理和專業指導。
專業技能訓練的考核
考核內容分日常考核和訓練成績考核兩部分,以全面衡量學生的專業訓練能力。
(1)日??己?/p>
實訓期間,學生必須遵照學校正常作息時間到指定地點進行實訓;
學生必須按實訓計劃,保質保量地完成各階段實訓任務;
考察其動手協作能力和團結能力。
(2)訓練成績考核
訓練成績的考核工作由系部,安排指導教師負責進行。根據學生的實訓成果,分優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四等,單獨計入學生的學習成績。
(三)綜合技能實訓
1、畢業綜合實訓(時間18周)
1)畢業綜合實訓的目的
畢業綜合實訓是實踐性教學的重要環節,通過畢業綜合實訓,可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的能力及實際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踏實、認真、嚴謹的科學作風以及建筑工程技術人員必備的建筑結構、建筑施工的全局觀點和經濟觀點。使學生能綜合運用所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分析、解決工程建設項目設計過程中的實際問題。
2)畢業綜合實訓的要求和主要內容
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測量實習,時間5周;第二階段為結構設計與結構計算,時間為6周;最后一階段為制圖,時間為6周;最后一周讓學生總結并準備工作面試。
具體要求有:熟悉制圖規范和相應的建筑規范;了解和掌握建筑方案設計和建筑施工圖的設計;正確進行多(高)層房屋的結構選型、結構布置;正確進行結構計算及結構施工圖的設計;掌握用工程圖紙全面而準確地表達設計意圖的技能。
3)畢業綜合實訓的組織與管理
畢業設計由系部各專業組織和管理,并指派專業指導教師進行輔導。(專業指導教師可提出具體意見及建議)
4)畢業綜合實訓的考核
分日??己撕统晒己?,其中日??己耸侵府厴I綜合實訓期間要求學生遵照學校正常作息時間到指定地點進行畢業綜合實訓;必須嚴格遵照時間安排,分階段保質保量地完成設計。成果考核是指應按畢業綜合實訓中的規定完成工作量,所繪制的工程圖紙應符合制圖標準及相應的規范要求;應有完整的設計說明及完整的計算書;考核由專業指導教師根據綜合實訓期間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成果情況綜合評定,成績分優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等。
2、畢業(頂崗)實習(實驗階段)
1、畢業(頂崗)實習
1)、畢業(頂崗)實習的內容與要求
要求學生實習過程中,能閱讀施工圖和內業資料;了解和掌握施工的全過程;了解施工組織設計的編制過程和內容;了解施工方案和施工措施;了解施工新材料、新工藝、新方法;了解安全生產質量管理措施并參與各工種的施工,完成實習報告。
2)畢業(頂崗)實習的組織
實習單位的落實由系統一安排和學生自己解決相結合;由實習單位安排具有一定資質的人員擔任現場指導,并由系指派專業實習指導教師進行具體檢查、指導和協調工作。
畢業(頂崗)實習時間在第六學期進行。前幾周進行綜合性的實踐活動,最后一周進行實習過程的總結,撰寫實習報告。
3)、畢業(頂崗)實習的考核
實習考核由以下幾部分組成:實習報告、實習過程的表現
要求學生每日記載實習情況,包括實習內容、實習體會等,實習結束后應按實綱的要求做實結。根據在實習期間的表現及實際業績,由實習單位的指導教師作出鑒定,并由主管部門簽章。學校的專業指導教師組成實習考核小組,根據上述資料給出學生的畢業實習成績,成績分為優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四等,單獨記入學習成績。
三、課時分配:
公共課理論學時424, 實踐學時160,占總學時比例21.69%;基礎課理論學時176,實踐學時176,占總學時比例6.54%;專業基礎課理論學時306, 實踐學時102, 占總學時比例15.16%;專業課實踐學時126,占總學時比例20.95%;專業實訓實踐學時360,占總學時比例13.37%;實習實踐學時600,占總學時比例22.29%。合計理論學時占總學時比例49.93%,實踐學時占總學時比例50.07%
參考文獻
[1]鄭彥.關于高職實踐教學研究的內容分析[J].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篇3
【關鍵詞】高職 鋼結構 教學
一、鋼結構及鋼結構教學的發展現狀
近二十幾年來,隨著鋼結構技術和我國鋼材產量的提高,鋼結構工程也逐漸增多,在規模和產值上都出現了較快的增長,同時一大批高層、超高層建筑如雨后春筍般建成,這些建筑大部分為鋼結構形式,這些都給鋼結構技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但是,與鋼結構行業快速發展不相協調的是,鋼結構專業技術人員缺乏,這已成為目前影響整個鋼結構行業健康發展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國很多高職院校都開設了建筑工程(或工民建)專業,同時開設了《鋼結構》課程,在目前的鋼結構教學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教學目標不明確,缺乏針對性
高職教育培養的是高層次應用型技術人才,但是在實際培養過程中,我們往往忽略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求,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沒有按照這一培養目標來設計教學活動,導致理論性太強,實踐性不夠,從而使培養的學生無法達到我們的要求,造成理論知識沒學精、實踐能力不達標的情況,模糊了自己的目標定位,從而影響了人才培養的質量。
2.教學手段單一,缺乏創新性
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很多教師不注意采取先進的教學手段來充實自己的教學活動,忽視了多媒體教學、實例教學、問題教學等方式和方法的重要作用,導致教學信息量太小,無法給學生傳授更多的知識。
3.教學內容不完善,缺乏豐富性
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很多教師的教學內容太單調,只是理論知識的簡單講解,而沒有結合工程實際進行介紹。
二、《鋼結構》課程的特點
《鋼結構》是建筑工程專業最為主要的專業技能課,為學生將來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因此,《鋼結構》的學習效果如何,將直接影響學生在工作中的表現,進而影響到社會對于學校教學質量的評價和學校的聲譽。
《鋼結構》特別是高職院校的建筑結構課程具有如下的特點:
1.綜合性?!朵撝Y構》作為建筑工程專業的專業技能課,同時融合了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建筑材料等課程的內容,具有很強的綜合性。
2.技術性。高職院校的《鋼結構》不同于一般本科院校的各專業課,我們的培養目標是在具有必備的理論基礎知識和專門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較快適應建筑業生產、服務、管理等一線崗位需要的實際工作能力和素質的技術型、應用型人才。因此,我們的課程教學應該更側重與技術和技能教育,在內容上與行業內的先進技術接軌。
3.應用性。在高職類院校,我們開設《鋼結構》主要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學生在畢業后能夠從事結構設計等的工作,而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明白各種結構形式的原理和功能,以便他們在實際的工作中靈活應用。
三、《鋼結構》課程的教學形式及方法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 高職專業課的教學由著重知識的傳授向著重學生能力的發展轉變。因此如何培養高職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歸納的能力及培養學生進行科學探索的能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風、培養學生互相團結、分工協作的團隊精神成為專業課教師應該探討的問題。
1.理論教學與工程實踐相結合
對于專業課教師來說,專業課教學不應僅局限于課堂,因為專業課所講授的內容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實際應用。因此,專業課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課前體驗,使學生能親身感受將要學習的專業知識,從而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用,學以致用,也能激發學生探索、自我超越的激情,同時和實驗實訓老師協調,盡可能地讓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理論學習之后能進行實踐練習,讓學生通過實習實踐促進理論知識學習,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指導實習實踐,達到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
在進行理論教學的過程中,要加強對于國家規范等強制性標準的講授,將規范意識貫穿與教學的全過程。技術規范作為國家的強制標準,是在大量工程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做出了理論總結,對實際工作具有很強的指導和約束作用。因此,在《鋼結構》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重視和加強引導學生樹立技術規范意識。主要包括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強制性條文和技術術語、技術符號等專業知識與規范。
2.科學設計課堂教學環節,增強課程教學的知識性和趣味性
在教學過程中,有很多老師都是采取了單一的教學方法,比如多媒體、板書等。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單純的采用一種教學方法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多媒體、模型、圖片和板書等相結合。譬如在講解《鋼結構》緒論時最好采用多媒體授課,把一些學生都比較熟悉的有代表性的建筑——國家大劇院、水立方、鳥巢等以圖片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可以更直觀、更生動地了解鋼結構的應用,從而吸引學生上課的注意力??傊?,我們要根據授課內容的不同,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現代社會技術突飛猛進,每時每刻都有新的技術產生,因此,在授課時要盡量做到課程的內容更新,盡量地結合學生比較熟悉的實例講解授課內容,這樣便于學生理解。同時,也要求專業教師要具有開拓精神,不斷學習本專業領域的新知識和新技術,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只有教師自身具備扎實地專業功底,才能更好的向學生傳授知識。
3.采用啟發式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學過程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與結合,兩方面需要密切配合,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實施者,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我們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合理的課堂設計,創設有利于學生發揮的氛圍,充分激發學生的潛能。
思想是學習的動力,學生的思想決定了其學習態度,學生思想工作不僅僅是輔導員的工作,也是任課教師的工作,任課教師可以通過學生課堂表現掌握學生的思想變化,對其進行鼓勵或教導,促進學生有良好的學習動力。對厭學的學生要耐心說服,了解學生生活的環境,對癥下藥;對學生的疑問要耐心解答,多給學生一些答疑時間;鼓勵學生對課程教學方式方法提出意見和見解,可以讓學生用電子郵件等方式提出意見建議和疑問。教師要經常和學生交流,了解學生的想法和對待課程學習的態度以及對課程教學的建議,對課程教學會有很大的幫助。
四、小結
教育教學是為生產、建設服務的,我們應該把握教育活動的規律,明確培養目標,通過多種方式做好學生的教育和培養工作,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更多優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鄧宇.鋼結構課程的教學初探.廣西工學院學報,2007,(6).
篇4
關鍵詞:土木工程;知識點;網絡教學平臺;課程體系;積件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5-0092-02
卓越土木工程師創新人才培養計劃提出,要建立以創新能力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內容、學習方式、考核方式和評價標準,加強實踐教學及能力培養方式等關鍵環節。理解知識的認識過程,利用信息技術和計算機輔助手段,梳理課程內和課程間知識點的內在聯系,構建立體化教學體系,是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诜e件設計思想加強網絡課程教育平臺、三維實訓教學平臺構建和實習基地建設,推動課程群優化與教學資源開發,有利于推動立體化教學研究與改革。
一、專業知識體系與積件化設計思想
課程知識的教學過程可分解成知識點單元的過渡和復合進程,這種過渡在時間維度上是單向的,在知識體系的結構空間上是縱橫交錯的。課程間知識點存在交叉和關聯,利用知識點關聯和邏輯關系在課程間建立思維和實踐上的聯系,構建完整的專業知識體系,可使專業課的課堂教學和網絡平臺更加完善、流暢,對專業課的理解更趨本質化。積件是根據教學需要組合運用的教學信息和教學處理策略庫與工作平臺[1]。積件庫是教學資料和表達方式的集合,包括多媒體教學資料庫、微教學單元庫、網上環境積件資料庫、資源呈現方式庫、教與學策略庫等。積件化的學習平臺借助于面向對象的設計思想,以積件作為起點,通過導航關系組成千變萬化的學習路徑。積件設計思想就是將課程知識內容分解成許多標準知識點(積件,相當于玩具積木),成為教學資源庫的組成部分。一個標準積件就是一個標準知識點,是同時包含知識呈現方式、學習練習及相關知識鏈的完整教學單元。將標準知識點按積件方式設計,以一定的順序連接,就成為課程,遵從一定規則組合就形成課程體系。將這些知識點以積件方式組合成一系列課程,或通過知識點之間的網狀關系來學習專業體系,可擺脫單一課程或具體教材的限制。
二、土木工程課程體系整合構想與教學設計
1.重視知識點的歸類與邏輯關系融合。研究專業課程和課程之間知識點的聯系,根據其類型、性質和特征進行總結歸類,把握知識點乃至知識鏈的構成,進而指導教學設計,可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李國強等[2]考慮知識類型提出了結構工程課程體系六大模塊,包括結構分析、荷載與結構設計準則、結構設計基本原理、結構工程設計、結構試驗與測試、結構工程施工。按模塊分類整合可達到課程體系整體優化的目的,又能構成較寬的結構設計知識平臺。把專業課程體系作為一個系統來研究,探索課程體系中知識點的邏輯關聯,完整地把握課程的研究方法,不斷進行小范圍的知識貫通、融合和相互滲透,可有效引導學生理清課程體系中理論間的脈絡,理解課程和專業知識體系的層次結構鍛煉邏輯思維能力與綜合分析能力,使學生越學越有興趣。如可以所在教學樓為鋼筋混凝土剛架結構引入剛架、排架和桁架的概念,門窗過梁可簡化成簡支梁等為例引入,鋼屋架的焊接、木屋架的榫接以及現澆鋼筋混凝土屋架,當彎矩和剪力較小時,常簡化為光滑圓柱鉸,桿件簡化為鏈桿,屋架則抽象為理想桁架。這也正是不同課程間知識點的關聯和邏輯關系。利用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建立課程內容鏈接,可以更好地使學生認識知識體系架構。創新思維教育過程中,通過知識點的聯系更可發現思維的創新點。
2.構建以知識點為主線的教學資源?;诜e件設計思想進行課程體系融合設計,要在教學資源(課件、網絡)建設過程中站在專業角度而不是課程角度,確定知識點的各種特性和關聯關系,合理分解和規劃知識點,并按照對專業體系的理解和教學設計來構建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在土木工程施工模塊教學過程中,在施工問題講解中多引入結構設計思想和力學概念,可讓面向施工企業去向的學生同樣感覺到力學和專業在工程施工技術中的重要性。而圍繞多次超靜定框架體系的求解、無剪力分配法、塑性鉸等力學專題,可以看成是涉及多門課程關聯的知識點重組的教學過程和方法。以標準知識點為單元,按積件方式建立積件庫,教師仍可按自己的教學安排組織和生成有個人特色的課件。每個知識點反映典型的相關內容,各個知識點相對獨立,并對不同課程具有通用性。
3.深化課程知識鏈的關聯與重組。同一個知識點可具有不同的存在狀態,既可進一步細分,又可被包含在一個容量更大的知識點中。力學類課程和后續專業課程有重要關聯和銜接關系,如“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結構原理”和“鋼結構”等課程都涉及材料力學性能,“鋼結構”和“材料力學”課程都涉及截面幾何性質部分,“基礎力學”課程中連接件計算、壓桿穩定計算等專業內容“鋼結構”課程仍有涉及,結構動力計算部分是后續“工程結構抗震”課程教學的重要鋪墊。教學上應避免內容重復講授或知識點的缺位,更應基于積件思想注重知識再現、重組和深化?,F在諸如三峽大學求索學堂等網絡學習平臺都是以知識點為中心來組織網絡課程素材的。一個知識點除呈現其文字材料外,還能呈現該知識點與前驅和后繼知識點鏈接,學生可快速查看相關知識點以及其重要程度、要求掌握程度、幫助理解該知識點的例題和多媒體課件(可包含動畫、視頻、音頻等)。深入研究課程群間知識點的聯系,進行課程的整合和關聯知識重組,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專業知識鏈條和知識樹結構?;谥R點的教學資源庫建設,可為資源重復利用和擴展帶來極大的靈活性,為不同教師從開放的積件庫中選擇資源或按積件化模式共享教學資源提供便利。但目前網絡課程平臺并不能幫助專業教師實現課程間的關聯和重組。目前一些針對建筑工程專業實訓課程開發的商業仿真軟件,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手段多渠道多方法地創設出生動活潑的教學情景?;诰唧w建筑工程仿真,在理論課程和實習實踐、在校學習和畢業工作間搭設互通立交橋梁,更可以具體工程為背景,以建筑施工為主線,串聯土木工程材料、地基與基礎、混凝土結構設計等多門主干課程的諸多知識點,為土木工程專業課程關聯與重組提供教學新思路。
4.建立以積件設計思想的專業課程集成與立體化教學體系。伴隨著教學藝術的發揮和教學理念的探索,現代教學媒體的應用為教學手段改革提供了突破口。教學媒體從視聽教育、計算機輔助教學到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的演變過程,標志著人們對計算機輔助教學的認識上升到一個新的階段。傳統課件固化了教學內容、教學策略和知識的呈現方式,素材數據的重復利用率和數據共享率不高,學生的參與度也較低。以知識點的表示、管理和利用為基礎的課程建設是今后數字化教學的主要方向。基于知識點關聯的土木工程專業網絡教學平臺其實就是積件化的設計思想和網狀的結構,這需要有網狀的教學軟件與其相適應。利用數據挖掘技術推導出教學中的共性問題,可引導教師改進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地進行個性化學習?;诜e件設計思想的課程體系改革,可促進課程體系的融合和優化和立體化教學體系的建立。
5.探索積件設計的微型學習策略。按照積件設計思想建設開放式教學資源平臺,符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論的發展,有助于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目標和學習策略?;谡n程知識點關聯和積件設計思想來設計實用、短小、微型的標準知識點進行課程內容組塊,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再到創新提高的學習資源設計符合人才培養規律,便于學生對專業知識體系的掌握。利用基于知識點關聯的網絡教學平臺進行學習,具有人機交互性、學習的便利性和靈活性。教學平臺導學功能應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知識點邏輯關系和基于知識點的結構鏈接,學生可以確定自己學習順序和掌握情況,二是對知識點關聯度密切的前驅專業知識點進行復習和鞏固。
6.核心知識點與實時實習模式?;诜e件設計思想的課程整合同樣可適用于實踐教學。實踐教學環節可按知識點進行學習和跟蹤考核,以學習的核心知識點進行歸納梳理,實施以核心知識點為主的彈性小學分制和實時實習模式[3]。通過豐富專業教學資源,完善實習指導手冊,采用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實訓課程、求索學堂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建立以工程照片、視頻資料為主的實習資料庫和實習基地建設,使學生全階段不間斷地進行實踐教學,實現與理論教學全過程同步的“實習”,實現理論課程(課本)―電子視聽和仿真資源(視頻、軟件)―工地實踐(實物)三者的有機互聯,強化理論與實踐的相互滲透和反復交替過程,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實現無縫實時銜接,學生理論學習和實踐教學系統化、完整化,構建立體化教學體系。
土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探索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牽扯到方方面面的改革。結合土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特點,在保證課程體系連貫性和知識教育循序漸進基礎上,基于以知識點邏輯關系為基線的積件化設計思想,進行網絡課程教育平臺構建和知識點庫建設的專業教學資源開發,推動課程整合和知識融合優化,建立立體化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余勝泉,楊現民.辨析“積件”“學習對象”與“學習活動”――教育資源共享的新方向[J].中國電化教育,2007,(12):60-65.
篇5
關鍵詞 化工實訓類教學設備;機械設計;安全要求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4)15-0157-02
隨著我國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化工實訓類教學設備的應用范圍和需求量也得到了空前的增長。此類教學設備以非標設計居多,在滿足實訓教學功能的同時,對設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根據多年的設計經驗,探討GB 21746―2008《教學儀器設備安全要求總則》中教學儀器設備安全要求在化工實訓類教學設備中的應用和實現其安全性的設計依據,并對GB 21748-2008《教學儀器設備安全要求 儀器和零部件的基本要求》在化工實訓類教學設備安全設計中的具體使用做了歸納。
1 GB 21746―2008《教學儀器設備安全要求總則》中教學儀器設備安全要求在化工實訓類教學設備中的應用和實現其安全性的設計依據
化工實訓類教學設備中壓力容器和壓力管道的安全要求 GB 21476―2008《教學儀器設備安全要求總則》規定教學設備及其零部件應有足夠的強度、剛度、穩定性和可靠性,但未指出保證強度、剛度、穩定性和可靠性的具體設計準則,對此筆者認為應以工業標準為依據進行相關的設計?;嵱栴惤虒W裝置在高溫、高壓的工作條件下經常要用到壓力容器和壓力管道,為此化工實訓類教學設備中的壓力容器必須嚴格按照GB150―1998《鋼制壓力容器》、GB151―1999《管殼式換熱器》、JB/T 4735―1997《鋼制焊接常壓容器》等工業標準進行選材、設計、制造、安裝、檢驗和驗收。壓力容器的安全要求和安全管理也應嚴格按照TSG R0004―2009《固定式壓力容器安全技術監察規程》執行。壓力管道的設計按照GB 50316―2000《工業金屬管道設計規范》進行,其安全要求和安全管理嚴格按照TSG D0001―2009《壓力管道安全技術監察規程-工業管道》執行。
化工實訓教學設備保溫和保冷的安全要求 GB 21476―2008《教學儀器設備安全要求總則》中要求設備在高溫或低溫條件下運行不得對人體造成傷害,而化工實訓教學裝置的許多反應是在高溫或者低溫情況下進行的,這就要求設備在滿足功能上熱能要求的同時,設備外表面的溫度不對人體造成傷害。具體到設備或者管道的保溫和保冷設計,必須參照GB/T 8715―2008《設備及管道絕熱設計原則》和GB/T 4272―2008《設備及管道絕熱技術通則》進行保溫和保冷材料的選擇和厚度的計算。
化工實訓教學設備中聯鎖裝置、鎖定裝置和報警裝置的應用 GB 21476―2008《教學儀器設備安全要求總則》提出了為保證教學儀器設備的內在安全性,應設置合理的聯鎖、鎖定裝置?;嵱栴惤虒W設備的使用與實際的化工裝置運行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也會對裝置的溫度、壓力、流量等操作參數進行測量和監控,為保證裝置的平穩安全運行,設計化工實訓類教學設備時,通常也會引鎖裝置、鎖定裝置和報警裝置,設置系統操作時的溫度、壓力和流量等的波動范圍,對其參數設定進行鎖定,同時將溫度、壓力和流量進行關聯,確保整個裝置的各種操作參數在安全的范圍內,一旦情況出現異常,啟動報警裝置同時依靠聯鎖裝置停機或停車,防止事故的發生。
化工實訓類教學設備中平臺欄桿類設備的安全要求 化工實訓類教學裝置中通常會用到模仿工廠情景的平臺欄桿、斜梯和直梯,在國標GB 21476―2008中并未對這類設備提出明確的安全要求。此類固定式鋼梯及平臺的設計,在滿足裝置對場地要求的同時,可參照工業標準進行相關設計。其強度的校核可根據GB 50017―2003《鋼結構設計規范》進行,其安全要求應參照GB 17888.1~17888.4―2008《機械安全 進入機械的固定設施》和GB 4053.1~4053.3―2008《固定式鋼梯及平臺安全要求》進行安全設計。
2 GB 21748―2008《教學儀器設備安全要求 儀器和零部件的基本要求》中對教學儀器設備的機械性能提出了相應的附加要求
閥門的安全要求 閥門的選材必須以現行的國家標準為依據,從而保證材料和結構形式的可靠性。為保障閥門在長期使用過程中的旋轉靈活和開關可靠,應對閥門的旋轉部件做好防護。涉及對壓力需嚴格控制的化工教學設備,相關設備上應設置安全閥、減壓閥等泄壓裝置,且安全閥、減壓閥等安全裝置的安全設定值應定期進行校驗,保證此類閥門調節功能的有效性。
設備外觀、設備布置和管線配管的安全要求 在人員可能接近的金屬制件、控制柜、抽屜、結構和組件上不應有銳角、凸出部位、銳角邊、刺、粗糙的表面和飛邊等,在設備制造的技術要求中須明確毛刺、銳角、毛邊的處理措施。化工實訓類教學裝置一般都需要進行與化工廠類似的設備布置和管線配管設計,故而在設備布置和管線配管時,一方面要考慮設備布置和管線安裝的穩固性,另一方面也要考慮人員進入操作區域的安全性,減少外伸和凸出的部件或盡量將外伸和凸出的部件布置在不會對人員造成傷害的區域。配管在考慮工藝流程走向的同時,也要考慮避免對人員行進和操作的干擾,降低人員與管線發生碰撞、刮擦的可能性。在無法避免上述可能的危險情況時,應在產品的操作說明書中要求操作人員穿戴安全帽、防滑工作鞋等安全防護用品。
轉動設備防護裝置的安全要求 機械產品上高速運轉的傳動機構,應使用使人體不能直接進入危險區的防護罩。對于設備上外露的齒輪、風扇、皮帶、支撐架或其他往復運動的、旋轉的、傳動和活動的部件都應設有充分的安全防護罩。在易產生碎片或塵埃和可能有飛甩物存在的情況下,應設有防護罩(網)、吸塵裝置及回跳保險,防護罩的密度應能使飛甩物不能通過。
緊固件的安全要求 化工實訓類教學設備中法蘭、閥門、設備支撐件等以螺栓連接為主,螺栓、螺母等緊固件的選擇應盡可能選用標準件。按照GB21748―2008《教學儀器設備安全要求 儀器和零部件的基本要求》的規定,化工實訓類教學設備中緊固件的防松方式一般選用彈簧墊圈、鎖緊墊圈和鎖緊螺母。對于預期不會經常拆卸的地方選用鎖緊螺母代替彈簧墊圈,需要經常拆卸且帶螺母的地方彈簧墊圈使用較多,而對于有螺栓或螺釘且不使用螺母的地方多用彈簧墊圈和鎖緊墊圈。在一般應用中,螺釘或螺栓的最少旋入量要等于螺桿上部帶螺紋部分的名義直徑;在高應力狀態下應用時,螺釘或螺栓的最少選入量應等于螺桿上部帶螺紋部分的名義直徑的1.5倍。
3 結論
化工實訓類教學設備的安全設計是可以依照國家頒布的教學儀器設備安全要求的相關標準進行的,其安全要求也是可以根據相關工業標準得到實現的,歸納起來,有以下兩條安全設計原則:
篇6
1.重視知識點的歸類與邏輯關系融合。研究專業課程和課程之間知識點的聯系,根據其類型、性質和特征進行總結歸類,把握知識點乃至知識鏈的構成,進而指導教學設計,可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李國強等[2]考慮知識類型提出了結構工程課程體系六大模塊,包括結構分析、荷載與結構設計準則、結構設計基本原理、結構工程設計、結構試驗與測試、結構工程施工。按模塊分類整合可達到課程體系整體優化的目的,又能構成較寬的結構設計知識平臺。把專業課程體系作為一個系統來研究,探索課程體系中知識點的邏輯關聯,完整地把握課程的研究方法,不斷進行小范圍的知識貫通、融合和相互滲透,可有效引導學生理清課程體系中理論間的脈絡,理解課程和專業知識體系的層次結構鍛煉邏輯思維能力與綜合分析能力,使學生越學越有興趣。如可以所在教學樓為鋼筋混凝土剛架結構引入剛架、排架和桁架的概念,門窗過梁可簡化成簡支梁等為例引入,鋼屋架的焊接、木屋架的榫接以及現澆鋼筋混凝土屋架,當彎矩和剪力較小時,常簡化為光滑圓柱鉸,桿件簡化為鏈桿,屋架則抽象為理想桁架。這也正是不同課程間知識點的關聯和邏輯關系。利用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建立課程內容鏈接,可以更好地使學生認識知識體系架構。創新思維教育過程中,通過知識點的聯系更可發現思維的創新點。
2.構建以知識點為主線的教學資源?;诜e件設計思想進行課程體系融合設計,要在教學資源(課件、網絡)建設過程中站在專業角度而不是課程角度,確定知識點的各種特性和關聯關系,合理分解和規劃知識點,并按照對專業體系的理解和教學設計來構建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在土木工程施工模塊教學過程中,在施工問題講解中多引入結構設計思想和力學概念,可讓面向施工企業去向的學生同樣感覺到力學和專業在工程施工技術中的重要性。而圍繞多次超靜定框架體系的求解、無剪力分配法、塑性鉸等力學專題,可以看成是涉及多門課程關聯的知識點重組的教學過程和方法。以標準知識點為單元,按積件方式建立積件庫,教師仍可按自己的教學安排組織和生成有個人特色的課件。每個知識點反映典型的相關內容,各個知識點相對獨立,并對不同課程具有通用性。
3.深化課程知識鏈的關聯與重組。同一個知識點可具有不同的存在狀態,既可進一步細分,又可被包含在一個容量更大的知識點中。力學類課程和后續專業課程有重要關聯和銜接關系,如“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結構原理”和“鋼結構”等課程都涉及材料力學性能,“鋼結構”和“材料力學”課程都涉及截面幾何性質部分,“基礎力學”課程中連接件計算、壓桿穩定計算等專業內容“鋼結構”課程仍有涉及,結構動力計算部分是后續“工程結構抗震”課程教學的重要鋪墊。教學上應避免內容重復講授或知識點的缺位,更應基于積件思想注重知識再現、重組和深化。現在諸如三峽大學求索學堂等網絡學習平臺都是以知識點為中心來組織網絡課程素材的。一個知識點除呈現其文字材料外,還能呈現該知識點與前驅和后繼知識點鏈接,學生可快速查看相關知識點以及其重要程度、要求掌握程度、幫助理解該知識點的例題和多媒體課件(可包含動畫、視頻、音頻等)。深入研究課程群間知識點的聯系,進行課程的整合和關聯知識重組,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專業知識鏈條和知識樹結構?;谥R點的教學資源庫建設,可為資源重復利用和擴展帶來極大的靈活性,為不同教師從開放的積件庫中選擇資源或按積件化模式共享教學資源提供便利。但目前網絡課程平臺并不能幫助專業教師實現課程間的關聯和重組。目前一些針對建筑工程專業實訓課程開發的商業仿真軟件,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手段多渠道多方法地創設出生動活潑的教學情景?;诰唧w建筑工程仿真,在理論課程和實習實踐、在校學習和畢業工作間搭設互通立交橋梁,更可以具體工程為背景,以建筑施工為主線,串聯土木工程材料、地基與基礎、混凝土結構設計等多門主干課程的諸多知識點,為土木工程專業課程關聯與重組提供教學新思路。
4.建立以積件設計思想的專業課程集成與立體化教學體系。伴隨著教學藝術的發揮和教學理念的探索,現代教學媒體的應用為教學手段改革提供了突破口。教學媒體從視聽教育、計算機輔助教學到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的演變過程,標志著人們對計算機輔助教學的認識上升到一個新的階段。傳統課件固化了教學內容、教學策略和知識的呈現方式,素材數據的重復利用率和數據共享率不高,學生的參與度也較低。以知識點的表示、管理和利用為基礎的課程建設是今后數字化教學的主要方向。基于知識點關聯的土木工程專業網絡教學平臺其實就是積件化的設計思想和網狀的結構,這需要有網狀的教學軟件與其相適應。利用數據挖掘技術推導出教學中的共性問題,可引導教師改進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地進行個性化學習。基于積件設計思想的課程體系改革,可促進課程體系的融合和優化和立體化教學體系的建立。
5.探索積件設計的微型學習策略。按照積件設計思想建設開放式教學資源平臺,符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論的發展,有助于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目標和學習策略?;谡n程知識點關聯和積件設計思想來設計實用、短小、微型的標準知識點進行課程內容組塊,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再到創新提高的學習資源設計符合人才培養規律,便于學生對專業知識體系的掌握。利用基于知識點關聯的網絡教學平臺進行學習,具有人機交互性、學習的便利性和靈活性。教學平臺導學功能應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知識點邏輯關系和基于知識點的結構鏈接,學生可以確定自己學習順序和掌握情況,二是對知識點關聯度密切的前驅專業知識點進行復習和鞏固。
6.核心知識點與實時實習模式?;诜e件設計思想的課程整合同樣可適用于實踐教學。實踐教學環節可按知識點進行學習和跟蹤考核,以學習的核心知識點進行歸納梳理,實施以核心知識點為主的彈性小學分制和實時實習模式。通過豐富專業教學資源,完善實習指導手冊,采用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實訓課程、求索學堂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建立以工程照片、視頻資料為主的實習資料庫和實習基地建設,使學生全階段不間斷地進行實踐教學,實現與理論教學全過程同步的“實習”,實現理論課程(課本)—電子視聽和仿真資源(視頻、軟件)—工地實踐(實物)三者的有機互聯,強化理論與實踐的相互滲透和反復交替過程,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實現無縫實時銜接,學生理論學習和實踐教學系統化、完整化,構建立體化教學體系。
二、結語
篇7
Abstract: We research on the way and skill to guide students from temperament and interest training, enjoyable feeling, stress compelling, enhancing self-confidence, extension thinking critically, combined with some subjects such as rock mechanics and steel structure. Then we can come up with the view that students study spontaneously, happily and effectively.
關鍵詞: 興趣;探究;創新;思考
Key words: interest;exploration;innovation;thinking
中圖分類號:G4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11-0245-02
0 引言
教師充滿激情地教,學生饒有興趣地學,師生充分交流、互動才能產生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課上引領、學生在課上緊隨、課后緊追,才能讓學習環環相扣。教師教知識、教手段、教方法;給評價、給目標、給動力。學生學知識、學技術、學方法;增興趣、增信心、增能力。才能讓學習自信起來、快樂起來,才能讓學習有不竭的動力。為實現上述的目標,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做些嘗試:
1 讓學習的興趣不斷得到增強
1.1 高度重視緒論課的引領作用 緒論是對一門課的綜述,是學生第一次接觸課程,一般都對課程充滿好奇。教師必須利用好學生的這種心態,在講清本科學什么、為什么學、怎么學、本門課與相關課程的關系、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困難與問題、考核方式方法等。著重講好本門課能解決的問題、課程在專業中的地位、作用。特別強調某些理論、方法、技術對就業、考研、發展的重要性。讓學生從第一節課就對課程有所認知、有所期待。
1.2 堅持不斷地提出有待探究的問題 學生的學習熱情往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淡化,學習的興趣會隨著學習難度的增加而減退。教師在講授中除做到“化繁為簡”、“化難為易”,還應不斷本地提出有待探究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培養興趣。
在教學中遞進式地提出一系列探究的問題,讓學生不斷的思考,也能達到培養興趣的目的。例如講巖石的σ-ε關系,要聯想低碳鋼、鑄鐵的σ-ε關系,要探究它們的異同,由此探究破壞特征的異同、強度理論的異同、實驗方法的異同、計算公式的異同等等??傊?,課堂要設置懸念,有時要跳出教材,要引導學生去思考,而不僅僅是背概念、記公式、演習題。
1.3 探究的問題與學生的能力相匹配 探究的問題應該是學生通過努力或得到教師提示后能解決的問題,要與學生的基礎、水平相適應。為此,同一節教學內容,面對二本學生、一本學生、研究生應該提出不同問題,采用不同的教授方式。因為學生的基礎不同,難點就不同,課堂的講授重點就隨之不同。故此備課要“備大綱、備教材、備學生、備課件、備板書、備待探究的問題”。
探究問題關鍵是讓學生思考、產生聯想,達到學以致用,觸類旁通的目的。例如,井巷工程課在講解完用不同段的雷管可以控制炸藥的爆破順序后,做如圖1中的探究思考。顯然,這一連串的問題告訴學生,知識是觸類旁通的。
1.4 從有趣的實例切入 引入新課時從有趣的實例切入,往往能迅速抓住學生的心理。本學期給學生搞了一場題為《陷落柱中掘進的問題與對策》的講座,專業性較強,學生不容易聽進去。為增加講座的吸引力,我先讓學生看一段題為《失而復出的湖泊》的視頻。講的是地質作用下是地下溶洞導通,形成地下暗河,使地面的湖泊干枯了。當溶洞塌陷使暗河通道堵塞后,漸漸地地面湖泊又恢復了。學生看后感到新奇、有趣,馬上被報告的內容吸引住了。于是,在學生的期待中引出,地下可能有溶洞、可能產生陷落、可能引起巖層錯位、造成水患……,陷落柱對掘進產生重大影響,所以我給大家介紹陷落柱中掘進的問題與對策。
2 讓學生不斷享受到學習的快樂
2.1 在教材的歸納中獲得快樂 選適當的章節,讓學生自我歸納總結,并條理化地寫出(或講出)若干要點,不僅加深學生的印象,提高學習能力,也能讓學生長生成就感。
2.2 在教材之外的搜集整理中獲得快樂 讓學生在課外搜集課程的補充材料,既能豐富學習內容,也能感受快樂。例如,講鋼結構,課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分別搜集屋架、網架、框架的照片,構件試驗的視頻、典型破壞的模擬動畫等等。并在習題課中讓同學交流、展示。當然,教師要指導怎樣搜集,到那個論壇查找,到那個精品課網站中挑選等等。也要幫助歸類,更要鼓勵,最好做為平時考核的內容。
2.3 在問題探究中獲得快樂 例如,探究學生不記課堂筆記原因。學生能找出如下原因:書上有,所以不用記;能記住所以不用記;從來也沒記過,習慣了。教師提出問題:教材外的補充內容不用記嗎?教師講解重點、難點不用記嗎?教師幫你總結出學生容易忽略和理解錯誤的地方不用記嗎?教師強調的公式應用條件,各種假說的優缺點不用記嗎?課程考核方式、甚至考核重點不用記嗎?參考書目、精品課網站、優秀論壇的網址不用記嗎?對教材的勘誤也不用記嗎?你提問有新意或你發現教材的印刷錯誤,老師要給你平時成績加分也不記嗎?結論不言而喻,課堂筆記是必要的。在探究中講清了道理,在快樂中接受了老師的觀點。
2.4 在才華展示中獲得快樂 有的學生總結能力強、有的記憶快、有的觀察實驗現象敏銳、有的字很漂亮、有聯想力強、有的分析條理清楚。發現并在教學中適時地贊揚,給他們展示才華的機會,也能讓他們感受到快樂。
3 讓學習的信心不斷的得到增強
3.1 在自主學習中增強自信 每門課都應精選部分內容留給學生自學,通過自學讓學生達到教師規定要求水準。這不是教學學時緊張使然,而是培養自學能力與學習自信的精心設計。
3.2 在應用創新中增強自信 推薦學生看央視10臺《我愛發明》欄目,感受發明創造的魅力。例如,近期介紹了幾種新捕鼠器?;旧鲜抢梅濉⒒?、彈簧等構件組合而成,遠比學生掌握的機械設計原理簡單得多,但我們的學生、甚至許多機械工程師沒能發明這些專利,值得深思。其實,發明中不一定有深理論、高技術,卻一定要有探索精神、創新意識。
在教學中注意培養求新、求變、求不同的意識。例如,講授邊坡穩定時提問,圖2的AB邊坡可能滑坡,請同學依次提出解決辦法,方法不限,但方案不得重復。學生們提出削坡、設置擋土墻、改善土質力學性質、安裝錨索、防治雨水侵蝕等等。越往后越難回答,越往后越要有創新、有綜合,越思考越有意思。
3.3 在榜樣的帶動下增強自信 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但總是介紹科學家、院士、學者,學生們會覺得高不可攀。但介紹他們師哥師姐的成就往往更有興趣、也更有說服力。所以,時常介紹某某學生工作成績突出、某某學生事業進步很快、某某學生成了技術權威,(千萬不要忘記說明,這和他們在校時打好了基礎、養成了習慣、掌握了技能有直接關系),都能使學生從中汲取力量,增加自信。
4 讓學習的動力不斷的得到強化
青年學生學習壓力是有的,但有時不持久,需要教師、家長適時強化。①升學、考證需要學生努力學習。要看到更美的風景,就要爭取站得更高。要考研、要專升本、要獲得職業資格證書,你就必須掌握更扎實的理論、更嫻熟的實驗技能、更敏捷的思維方式??傊?,在學習的道路上是沒有捷徑的,只有不斷努力、不斷進取。②就業的壓力需要學生努力學習。就我校建筑專業而言,5年前只要你有高職畢業就可以就業了,而現在,你有本科畢業證、學士學位證也未必和你簽約,還要看你是否有四級外語證、職業資格證、計算機等級證,有些還要考核你讀圖、繪圖、編制技術文件的能力,……總之,對大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提高就業競爭力只有努力學習。③激烈的競爭環境需要學生努力學習。我國現有“985”大學39所、“211”大學112所,我校是以石油石化見長的二本學校。還以土木工程專業為例,開設該專業的學校(2008年統計數據)有391所。我校土木專業的學苗、師資、教學水平、實驗實訓條件、社會影響力都沒有明顯優勢,這一點應經常講,要學生有清醒的認識,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要增強競爭力,必須腳踏實地,必須刻苦地學習、高效地學習。
5 讓思考在課外不斷得到延伸
5.1 思考課程的主線、重點、難點 在課程結束的時候,師生共同思考課程的主線是什么?重點是什么?難點是什么?知識以外的收獲又是什么?思考的過程,是總結的過程,更是認識升華的過程。
帶領學生按概念、公式、原理、典型例題、假說、方案、方法、工藝、設備、甚至錯誤的案例等不同的層面,反復梳理課程內容,也是培養學生全方位、多角度思維習慣對的過程。
5.2 思考相關資料、信息搜集、檢索的方法、途徑 “課不能講滿”,即要留有思考的空間。除據教材的內容留出必要的習題外,更要讓學生去搜集相關資料、檢索相關信息。教方法,指途徑,然后學生去檢索,量不一定大,但這個過程絕不能沒有。例如,讓土木專業學生下載鋼結構精品課主頁,到圖書館抄不同版本《鋼結構》的作者、出版單位、出版時間等信息。目的都是讓學生開闊視野,增長能力。
5.3 思考規范、規程、手冊、圖冊的作用、意義 作為工程師應該學會設計、計算,更應會利用規范、規程、手冊、圖冊,而后者很容易被教師所忽略。
5.4 思考理論、原理應用的條件 初學時,學生容易死記硬背公式,忽視公式應用條件。教師必須加以強調,讓學生重視理論、原理應用的條件。例如,簡支梁在均布荷載作用下的彎矩M=ql2。其中,q是均布荷載值,l是梁的計算跨度。但計算跨度并非實際跨度,據梁與兩端的構造不同,計算長度取值則不同。甚至梁的兩端構造不同,簡化后梁兩端的約束形式也不同,可能是鉸接、也可能是固定端。故梁的最大彎矩不一定總是M=ql2,最危險截面也不一定是在跨中,只記公式顯然不行。
5.5 思考理論、方法存在的問題、不足 每種假說、理論可能都不完善,要學會對比,了解它們的優缺點。例如巖石力學中介紹了第一強度理論、第二強度理論、第三強度理論、第四強度理論、庫倫摩爾強度理論、格里菲斯強度理論。面對這么多的強度理論,一定要了解每種理論的使用條件、優點、不足。否則公式記得再熟、也是無所適從。
參考文獻:
[1]彭康清,程強.關于創新教育的幾點思考.南昌教育學院學報[J].2010(2).
篇8
關鍵詞 澳大利亞 機械制造工程 高級文憑 培訓包 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9.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5.04.006
Australia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dvanced
Diploma Training Packet Parsing
CHENG Peibao
(Baoji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Baoji, Shaanxi 721013)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the Australia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dvanced Diploma training package, compared to China and Australia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n terms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with respect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curriculum system,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Australian TAFE, then explore to improve our high duty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level methods and approaches, hoping to provide some help in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educators.
Key words Australia;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dvanced diploma; training packet; vocational education
1 澳大利亞高級文憑與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莆膽{相當
澳大利亞職業教育按照資格框架(AQF)分為六個等級:I級證書、II級證書、III級證書、IV級證書、文憑、高級文憑。國內職業教育可簡單分類為中等職業教育(包括技校、職業中學、中專學校)和高等職業教育兩種,澳大利亞高級文憑與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莆膽{相當。我們通過全面了解到澳大利亞的教育體系,并對澳大利亞高級文憑所處的位置有一個初步認識。
2 高級文憑對應的職業能力概述
高級文憑的職業能力主要包括知識與技能兩方面。在澳大利亞高級??莆膽{需要2到3年完成學業(和我們國家一樣)。課程主要訓練學生為履行技術和管理職能而進行深入廣泛并具有復雜性的分析、診斷、設計、實施與評估的能力。這包括開放新的標準、應用知識或程序的技能等。學生學習將大量的基本原理或復雜的技術應用于廣泛的未知的環境中以履行復雜或特殊的職能,同時也制訂廣泛的方案、預算和長期計劃。
我們國家對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高職或大專文憑的職業能力要求,2013最新職業標準的提法是: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備較扎實的機械設計與制造基礎理論和專業技術知識,適應從事機械設計與制造設備操作、工藝技術及基層管理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
澳大利亞TAFE學院學生沒有開設體育課、德育課和政治思想理論課等,相對我國高職學生來講在有限的2至3年時間內會擁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學習專業知識與技能。
3 中澳兩國機械工程專業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對比分析
根據澳大利亞機械制造工程高級文憑培訓包(National Code: 21622VICCricos Code: 057890A Campus: Heidelberg)的規定,學生需要在2~3年內完成49個能力單元(課程)共計2600小時的學習任務。我國高職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目前學生在校時間大都是2年半,最后半年頂崗實習,在校期間理論課時1364學時,實習實訓1811學時,總課時數3175折算成小時后為2646小時,二者學習任務相當。教學計劃所覆蓋的理論和實踐教學環節和澳大利亞高級文憑所要求知識與技能水平大部分一致,但差別也還是明顯的(注:我國高等院校每個課時按課時50分鐘計算)。
通過對中澳機械制造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分析對比,我們發現澳大利亞機械工程高級文憑培訓包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1)課程設置職業化。澳大利亞職業教育,沒有開設思想政治教育、體育等公共基礎課程,學生入校后直接就開始學習專業領域課程,充分體現了職業教育的“職業”特點。(2)能力單元科學細致。澳大利亞高級文憑培訓包所提供能力單元(課程)更加細致,更具有靈活性。我們看到,該高級文憑培訓包提供了49個能力單元(課程)供學生選修,能力單元比我們細致,不是學科性質的,也不像我國高職課程體系那樣劃分公共課程、專業基礎課程,更像是一個個需要執行的任務,是真正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是項目或任務驅動下的教學模式。他們的確是做到了把構成高級文憑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分解為不能再小的細胞――能力單元。這是專業建設和課程開發時最值得我們深入學習的地方。(3)注重知識應用能力。澳大利亞培訓包非常注重各種科學原理在機械工程領域的應用。比如液壓原理在工程中的應用、氣動原理在工程中的應用、熱力學原理在工程中的應用、環境問題在工程項目的應用等等。由于澳大利亞TAFE教育十分重視學生的專業教育,注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其畢業生的社會、工作適應性強,深受社會各界歡迎。(4)課程面廣而且先進。澳大利亞機械制造工程高級文憑培訓包所包含的課程內容十分廣泛而且具有一定的先進性。比如工程圖學方面內容涉及手工繪圖、計算機二維三維制圖、計算機建模、計算機虛擬裝配、工業設計、CAD擴展功能應用和CAD管理系統等;機械設計基礎方面內容涉及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流體力學、熱力學等;機械制造方面內容涉及數控車、數控銑和加工中心等;自動化方面內容涉及液壓、氣壓傳動、PLC控制、機器人技術等;材料科學方面內容細分為基本材料和先進材料的工程應用、冶金原理應用;其他課程內容涉及信息技術、環境保護等等。(5)實訓教材簡明實用。通過對北墨爾本高等技術學院海德堡校區(Heidelberg)工業實訓基地的調研發現,澳大利亞職業教育教學所使用的校本教材與我國相比十分簡明,有些專業課程根本沒有教材,只有任課教師的講義。原因是專業技能與產業升級發展密切相關,職業教育理論知識更新換代非常迅速,日新月異。(6)教學團隊雙師結構。澳大利亞機械制造工程專業的理論課任課教師均要求較長時間的企業任職經歷,一般是3年以上;擔任實訓課的教師大都來自行業企業,都是百分之百的能工巧匠。實踐環節的教師數量占到1/2至1/3。(7)專業建設特色鮮明。澳大利亞盛產鐵礦石,機械工程專業開設生產和工程設計的鋼結構課程、基本材料和先進材料的工程應用、冶金原理應用非常符合澳洲國情,按照澳大利亞機械制造工程高級文憑培訓包培養出來的人才能夠更好地服務地方產業發展。
4 澳大利亞TAFE學院機械制造工程實訓條件調研
北墨爾本高等技術學院(NMIT)位于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墨爾本市,是TAFE教育辦學非常成功的職業院校之一,該校共有7個各具特色的校區。2011年11月筆者到澳大利亞政府網站推薦的承辦機械制造工程高級文憑培訓的北墨爾本高等技術學院海德堡校區(Heidelberg)工業實訓基地進行了實地調研,詳細記錄了他們的機械工程領域實訓設施,并拍攝了大量的實訓場景照片??陀^地講,澳大利亞北墨爾本高等技術學院實訓基地的廠房、設備、工藝裝備等硬件和國內高職院校相比,不論是質量、數量還是裝備的先進性等方面都沒有什么優勢,但是在實訓基地內涵建設、環境保護意識、實訓安全制度建設等軟件建設方面,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5 結束語
澳大利亞職業教育教學體系始終處于全球范圍內的領先行業,澳大利亞所推崇的科學性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得到了各個國家與地區的廣泛應用。在我國積極展開對教育教學體系的研究與發展過程當中,澳大利亞所取得的成功經驗有相當多值得我們借鑒與參考的地方??偠灾疚膰@我國與澳大利亞在機械制造工程高職人才培養方面的相關問題展開了深入分析與探討,總結了我國可借鑒的澳大利亞成功經驗與發展方向,希望能夠為從事機械制造工程領域專業建設的職業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指導。
參考文獻
[1] 丁曉娜.澳大利亞職業教育的特色[J]大學(研究與評價),2009.9.
[2] 周紅利.澳大利亞職業教育體系研究.國外職業教育,2013(1).
[3] 謝奇勇.從專業出發認識特色的基本特征 促進特色專業建設――以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12(3):45-48.
[4] 邱均平,董克.985高校專業建設質量分析――以2012-2013年本科專業評價結果為例[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9(2):92-97.
[5] 茅建華.澳大利亞職業教育的特色.中國培訓,2011(5).
篇9
關鍵詞:課程改革;任務驅動;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3)14-0136-02
目前,全國高等院校中,高職院校的職業教育是培養社會功能型、適用型、復合型人才的關鍵,如何在校內培養高素質人才取決于高性能的教育,這其中的教育包含了學校專業建設、課程改革以及師資力量,如何應對這些問題是任何從事學校教育的老師必須深入思考的課題。筆者以任務驅動教學法為核心對《建筑施工技術》課程進行全面性的改革,并結合施工現場的經驗進行教學研究,總結歸納如下。
1 教材設計理念改革
首先,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是通過課程改革體現出來。教材及教學內容的選取是課程改革的靈魂,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使用的教材大多過于陳舊,施工技術課程中許多新的施工工藝、施工標準和規范沒有被編者吸收,比如鋼筋混凝土施工章節中鋼筋部分的講解,很多教材還在沿用03G101圖集,而新版的11G101圖集已經明確規定將03G101圖集廢除,部分年輕教師對此沒有太多的關注,一直沿用原先的圖集。根據建筑市場施工工藝、建筑材料和新方法的更新情況,本校結合學校雙師型教師豐富的施工經驗,以及教師假期到企業定崗實習參觀的回饋,及時將最新的圖集、規范標準以生動有趣的圖片和文字形式修訂成一套學校內部使用資料發放給學生,這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盡早的了解到新的市場動態,增強了畢業后到施工單位的競爭力。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以任務驅動、項目導向、實習實訓為三條主線,結合多種方法教學方法的優點,正確引導學生增強其自學能力、動手能力。其次,要有明確的課程改革目標。根據施工技術課程在市場中的實際情況,正確引導促使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使其完整結合,將工學結合環節真正落實到實處。最后,建筑施工技術是建立在施工技術、施工組織與管理、鋼結構、房屋建筑學、工程材料、工程力學、建筑識圖等課程基礎上的綜合性課程,要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必須將相關課程知識進行融會貫通,因此對施工技術課程教材設計改革顯的尤其重要。
2 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路
課程改革要始終堅持“實踐出真知,創新出人才”的改革思路;通過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教育融為一體;通過教學體系、教學內容和考核方法的改革,讓學生接觸最前沿的學科動態,注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在《建筑施工技術》課程的教學階段,堅持把握一條主線,即:專業的培養目標、專業能力及對應課程,同時組對成互相聯系、相互制約的反映信息鏈。建筑施工生產一線需要具備扎實的工程技術人員,該專業的畢業生畢業后大多數從施工員做起,主要工作內容是在項目經理領導下,深入施工現場,協助搞好施工監理,與施工隊一起復核工程量,提供施工現場所需材料規格、型號和到場日期,做好現場材料的驗收簽證和管理,及時對隱蔽工程進行驗收和工程量簽證,協助項目經理做好工程的資料收集、保管和歸檔,對現場施工的進度和成本負有重要責任。應具備多項綜合能力,即建筑識圖能力、建筑施工測量能力、施工組織與管理能力、常見建筑材料應用級檢測能力、建筑工程安全、質量管理能力、工程資料管理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和主要工種操作能力。
3 教學方法的可操作性
建筑施工技術與其它課程相比更側重于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實踐教學環節尤其重要,同時,基礎理論教學也不能放松。根據課程情況按照每節課的教學內容選取合適的工程實例,利用項目化教學法采用任務驅動的形式完成課程理論教學。根據課程能力考查點的要求,按任務驅動確定課程教學單位設計(見表1)。針對施工技術課程具有很強的專業技術性、綜合性和實踐性,室內教學抽象性的特點,課程教學應以“教學能力點和教學模塊”對接為藍圖設計,加強案例教學,將課堂轉移到實訓場地進行,在確保學生人身安全的前提條件下由師傅操作,學生觀摩提問動手操作,教師講解和歸納總結。例如,講解分部分項工程中的混凝土工程時,可分別講解鋼筋綁扎、模板支護、混凝土澆筑、振搗和養護等檢驗批內容,能夠讓學生親眼目睹具體施工工藝的操作過程,將書本知識理論和實踐結合,達到理論為實踐教學服務的完美統一。
4 強化項目訓練
項目運用給學生帶來良好的成果,也是每個參與學生最樂意看到的結果,其本質是對學生和老師努力最大的肯定。教師在設計教學任務時,要考慮到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和接受能力,選擇任務目標相似,對應的相關技能和專業知識要求相似,規模同主體任務相當的內容,最大限度的讓每一個參與的學生相互配合操作實施。當目標項目結束后,教師對目標項目進行評比和打分,隨后制訂強化訓練任務,迫使每個參與項目的學生根據剛才團隊合作的經驗進行獨立完成,此時,老師充當旁觀監督員的角色,在學生強化訓練的過程是考評學生知識和能力應用水平的最佳時間,是收集學習成果評估和個人能力掌握的可靠證據,同時,也是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心的關鍵因素。
5 完善學生考核評價
由于建筑施工技術專業實踐性很強,針對該課程改革要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及實踐掌握能力,宜采用理論考試和學生的實際操作相結合來綜合評價(如表2)。通過任務制定、執行、理論考試等幾個過程,考核任務驅動教學的效果,最終達到學生學懂理論知識和掌握實踐能力的目的。
總之,課程教學改革的最終落腳點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通過課程改革提高了教學質量、學生學習主動性,實現了理論教學和實際應用的完美結合,使得學生更容易掌握專業知識,教學更加真實與市場實際接軌,增強了畢業生在社會上的競爭力?!督ㄖ┕ぜ夹g》課程改革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持續改進,循序漸進,不斷總結積累經驗,逐步完善。
參考文獻
[1]史康立.《土木工程施工技術》課程“四段式”教學方法的探討[J].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3):73-75.
篇10
關鍵詞:高職高專;建筑裝飾技術專業;建筑力學與結構;課程改革
0引言
建筑工程裝飾是工程建設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也是建設市場運行的重要組成部分。房地產業一直以來都是我國國民經濟中的支柱產業,建筑行業的迅猛發展使得建筑裝飾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我國一直在探索與完善建筑工程裝飾行業的發展,隨著經濟發展與體制改革,對建筑裝飾行業水平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目前,對于高職高專建筑裝飾技術專業的《建筑力學與結構》課程是否需要開設及教學內容設置的問題眾說紛紜,主導觀點是在建筑裝飾技術專業既不需要做結構設計,也不需要做結構施工,只需具備建筑裝飾設計、裝飾施工、裝飾預算等能力,因而對《建筑力學與結構》課程的要求不高,教學內容應力求簡單。筆者認為,教學應緊跟我國建筑裝飾行業發展的進程,研究建筑工程裝飾技術人員所需知識結構的變化,從而確定高職高專裝飾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持續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才能適應建設市場發展的需要。
1 建筑裝飾行業發展概況
1.1建筑裝飾行業目前發展形勢
建筑裝飾行業已經成為建筑業中的三大支柱性產業之一,是一個勞動密集行業。建筑裝飾行業是隨著房地產熱潮的逐步興起,快速成長起來的朝陽產業。近些年來,伴隨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及相關行業的蓬勃發展,建筑裝飾行業愈加顯示出了其巨大的發展潛力,市場增長空間以平均每年20%左右的速度遞增。中國建筑裝飾材料行業也隨著房地產、建筑裝飾業的發展得到了快速發展。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裝飾材料生產大國、消費大國和出口大國。材料主導產品不僅在總量上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而且人均消費指數已接近和高于世界先進水平。隨著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綜合國力的加強,建筑裝飾行業不僅在建筑業中的比重不斷上升、作用日益突出,同時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發揮的作用也日益重要。加快建筑裝飾行業的發展,提高行業整體運行質量,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提高企業管理和設計、施工的信息化水平,將是實現建筑裝飾行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途徑。
據統計,2008年建筑裝飾行業產值達到了16000億,占GDP達6%。2008年房地產投資超過3萬億元,商業地產帶來的會所、公寓、賓館、商場的精裝修市場將急劇膨脹。隨著國家一系列文化產業政策的出臺,對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的增加將創造大量劇院會堂文化類設施的市場需求。隨著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深圳大運會的陸續召開,將催生大量的體育場館建設及配套建設。4萬億投資刺激計劃中十項措施中有5項與建筑裝飾行業息息相關,鐵、公、基的投資強度勢必帶動機場、車站等的需求大量增加。金融危機給眾多行業巨大沖擊,而我國建筑裝飾業似乎是一個例外。2009年建筑裝飾行業總產值約在1.85-1.9萬億元之間,比2008年總體增長15%左右,解決了1500萬人就業。2010年GDP增長幅度為9.9%,建筑裝飾行業總產值約在2.1萬億元之間,保持了近15%的年增長率。
1.2 建筑裝飾行業目前發展需求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一方面,建筑裝飾行業極大發展,迅速擴大了對裝飾設計專業人才的總量需求;另一方面,建筑裝飾人才培養培訓工作相對滯后,行業人才素質普遍偏低。建筑裝飾業的現有從業人員中,技師和高級技師的比例均不足1%,持有職業資格證書或建設職業技能崗位證書的人員占總數不足5%。今后10年,需培養技術與管理人員約150萬人,年均增加約15萬人。這些因素都造成了目前實用型專業設計人才嚴重不足的局面。因此,在建筑裝飾行業實施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工程顯得尤為重要。
2 建筑結構設計改革
現階段我國建筑結構設計采用“平法”,這是對1995年通過建設部科技成果鑒定的“建筑結構施工圖平面整體設計方法”的簡稱。通常認為“平法”只是結構施工圖的一種表示方法,其實質則是對混凝土結構施工圖設計方法的重大改革。
“平法”將結構設計圖分為兩塊:一是結構設計的創造性內容,二是節點構造。結構設計師只需將結構設計的創造性內容,即結構構件的截面型式、尺寸及所配鋼筋規格在構件的平面位置用數字和符號直接表示,再與相應的“結構設計總說明”與梁、柱、墻等構件的“構造通用圖及說明”配合使用即可?!捌椒ā弊畲筇攸c是易掌握全局,易進行平衡調整,易修改,易校審,易控制設計質量,改圖可不牽涉其他構件。與傳統方法相比,可使圖紙量減少65%~80%,與梁柱表法相比,可使圖紙量減少30%~40%。“平法”可使施工工程師比較容易地對建筑結構形成整體概念,有利于施工質量管理。此外,“平法”對節點構造的研究、設計與實現施工專門化提出了更規范的要求,可促進結構設計水平的提高。
3建筑裝飾行業人員面臨的挑戰
近些年來,伴隨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及相關行業的蓬勃發展,建筑裝飾行業愈加顯示出了其巨大的發展潛力。未來30-50年建筑裝飾行業都處于一個高速上升的階段,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加大專業設計人才培養力度,以解決建筑裝飾企業對工程化、復合型專業設計人才的迫切需求。
建筑裝飾行業人員涉及裝飾設計、裝飾施工以及裝飾概預算等工作內容,全面型技術人才需求量大。長期以來,由于角色分割,導致我國建筑裝飾行業人員的知識結構單一。目前,專業人員的水平總體上較以前有了提高,但仍然不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培養出全面型綜合性人才就顯得尤為重要。既要能掌握建筑裝飾設計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正確選擇和使用建筑裝飾材料,具有建筑裝飾工程設計的能力;又要能掌握建筑裝飾工程施工程序、施工工藝、施工方法和質量標準,能進行建筑裝飾工程施工組織設計,具有建筑裝飾工程組織、施工和管理的能力;同時了解掌握建筑裝飾工程概預算的編制原理和方法,具有裝飾工程預(決)算的編制能力;最終成為具有從事一般建筑裝飾企業經營管理和項目管理的能力的人員。
4建筑裝飾行業人員的崗位分工與教學現狀
4.1建筑裝飾行業人員的崗位分工
第一階段:實習生、學員、建筑裝飾施工員(掌握基本的建筑裝飾工程施工程序、施工工藝、施工方法和質量標準,能進行建筑裝飾工程施工組織設計)、裝飾建材公司設計員(掌握建筑裝飾設計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正確選擇和使用建筑裝飾材料,具有建筑裝飾工程設計的能力)等。
第二階段:項目經理(具有建筑裝飾工程組織、施工和管理的能力)、預算員(掌握建筑裝飾工程概預算的編制原理和方法,具有裝飾工程預、決算的編制能力)、施工監理師(裝飾方向)、裝飾公司經理助理等。
第三階段:裝飾公司預算經理、總經理(具有從事一般建筑裝飾企業經營管理和項目管理的能力)
隨著建筑裝飾行業的規范化發展,其管理逐步引進國際上先進的理念和方法,對從業人員的知識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一名裝飾行業人員需要同時掌握裝飾工程項目的設計、施工、造價控制等方面的綜合知識,從而促進了裝飾行業人員執業的專業化全面型發展。
裝飾行業人員要做好本職工作,一方面需要有較廣的知識面,另一方面需要進行更加專業的研修與實踐鍛練。這種需求對高職裝飾專業學生培養目標的定位提出了明確的指向。
4.2《建筑力學與結構》課程的教學現狀
《建筑力學與結構》課程作為建筑裝飾技術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一直是難點課程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課程內容豐富且復雜。本課程主要由建筑力學與建筑結構兩部分構成,具體包括力學基本知識,建筑結構計算基本原則,鋼筋混凝土結構基本構件承載計算,鋼筋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鋼結構的構造要求,結構施工圖等內容。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理解力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能進行結構的受力分析與簡單靜定結構的內力計算,理解結構計算的基本原則,掌握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與受壓構件的承載力計算方法,并能理解施工中的一般性結構問題。
2)課程學時少,實踐教學缺失。我校2008、2009級、2010級學生本課程學時72學時,主要是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實踐課很少。本課程的理論源于生產實踐,是對前人大量工程實踐的經驗總結。課程的特點要求學生通過實習、參觀等多種渠道向工程實踐學習,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實踐課程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不能很好地掌握結構原理。
3)學生基礎差異大。建筑裝飾技術專業是文、理兼收專業,生源中有一定比例的文科學生。文科學生學習本課程有相當的難度,理科學生也有一部分人基礎較差,職業目標不明確,缺乏克服困難的動力,加上本課程內容豐富,連續性強,導致學生在學習時,前面的內容沒搞懂,后面就難以繼續學習。另有一部分學生則對建筑業感興趣,職業目標比較明確,打算將來從事與建筑相關的工作,希望能多學一些結構知識,多進行一些訓練。
5 課程改革的思路
建筑裝飾行業的發展決定了裝飾行業人員專業發展的趨勢,結合學生現狀,高職高專建筑裝飾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應分為基本目標與發展目標?;灸繕耍寒厴I生能獨立完成一般工業與民用建筑的裝飾設計、裝飾施工和造價控制工作。發展目標:能協助建筑師進行建筑裝飾工程全過程管理與控制的應用型、操作型、復合型高職人才。根據上述培養目標,對《建筑力學與結構》課程可作如下改革。
1)將《建筑力學與結構》由必修課程改為專業限選課程。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基礎,將裝飾專業的學生按設計、施工、預算三類進行分類。選擇設計類的學生可選修本課程,增加大量實際工程設計實例,力爭從建筑師的眼光出發,從設計工作的順序思路去研究建筑結構問題;選擇施工和預算類的學生應加強本課程的學習與訓練,以達到熟悉結構設計原理、掌握結構構造原理、熟練識讀結構施工圖、掌握結構施工技術與組織的要求,以適應工程全過程施工管理及造價控制的需要。
2)整合課程內容,增加課程設計實訓,強化核心能力的培養。裝飾設計與裝飾施工、裝飾預算是裝飾技術人員的核心能力,目前的教學將該能力的培養放在多門課程中完成,《室內設計》課程側重裝飾設計,《建筑力學與結構》課程側重了解建筑力學與結構知識,《建筑裝飾制圖》、《建筑裝飾構造》、《建筑裝飾施工技術》課程側重裝飾施工。在教學中,《建筑力學與結構》課程必然會涉及結構圖,《建筑裝飾制圖》、《建筑裝飾構造》課程重復配筋方式原理的講授,《建筑工程裝飾概預算》課程鋼筋用量計算又會涉及結構圖的識讀,課程既交叉又割裂,不利于學生學習。因此,課程改革的思路應是整合課程內容,增加課程設計實訓。以樓梯的教學為例,《建筑力學與結構》理論教學完成后,教師應指導學生完成樓梯結構計算的課程設計實訓;然后在建筑識圖課程中將自己的草圖繪成結構施工圖,在工程概預算課程中按自己的結構施工圖計算鋼筋下料尺寸,完成工程量清單計價;最后,根據下料表,利用課余時間制作樓梯模型。通過連續的課程設計,學生才能將所學的知識串起來,變為實際能力,同時也能體會到學習與創造的快樂。
3)利用寒暑假擴展第二課堂。引導學生發揮主動能動性,充分利用寒暑假時間,到施工企業與設計單位參與圖紙會審、技術交流、鋼筋下料等工作,到實踐中學習,增強專業意識。
6 教學方法的改革
課程的改革必然帶來教學方法的不斷改進,應采取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將建筑力學結構知識與工程實際、生活實際相聯系,盡量使枯燥的知識變得看得見、摸得著,才能幫助學生較好地掌握復雜的知識。
1)采取多媒體教學。學生初次接觸本課程,對結構構件與體系非常陌生,對節點構造、鋼筋錨固、搭接、彎起、截斷等不理解,教學中應多用直觀圖像演示結構的細部與施工現場的實際情況,使學生很快地熟悉。
2)增加力學實驗。講授構件承載計算前,可先組織學生觀看梁、柱等構件的破壞實驗,直觀感受能幫助學生較好地理解承載力的計算原理。
3)組織到施工現場參觀實習。加強學校和企業間合作辦學,組織學生在工程基礎隱蔽、鋼筋隱蔽、主體驗收前到工地現場參觀學習,了解工程實際要求與規范的執行情況,增強學生學習的緊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