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31 04:59: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速度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知識目標:
1.知道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的定義、公式.
2.知道速度的單位“米/秒”和“千米/秒”及換算關系.
3.變速運動和變速運動的平均速度.
能力目標:
1.思維能力:從日常生活中比較物體運動快慢來建立速度的概念,并思考比較快慢的兩種方法.
2.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應用于實踐,并初步了解物理計算的解題思路和規則.
情感目標: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規范解題步驟,養成認真細致的學習習慣.
教學建議
"機械運動"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過三個問題使學生領會要比較運動的快慢必須同時考慮運動的時間和通過的路程這兩個因素.在此基礎上直尺速度的定義.在實驗設計中,由學生自行提供三個玩具通過測量時間和路程計算速度,并給出了速度的公式.
教材用實際示例來建立學生一般物體運動速度的大小的觀念,并給出了速度的單位,米/秒是國際主單位,而常用單位還有千米/時,并分析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
平均速度的概念還是由實踐建立的,因為實際的需求而產生的變速運動和其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公式沒有作強調,仍沿用速度的公式,只是其符號的意義發生了變化.最后由想想議議來使學生知道一些物理量是比值物理量.
"機械運動"教法建議
速度的概念,應當從一個實際問題入手,為了能區別物體的運動快慢應當如何處理,可以分學生小組討論得出,教師總結兩種方法.快慢用物理量速度表示,進而引出了速度的概念,在此基礎上用學生提供的玩具來實際測量速度,并給出了速度的公式.速度公式也可以由學生根據實驗的結論得出.
速度的單位,應當聯系實際,提供大量的圖片,展示不同的物體運動的一般速度,建立速度的物理圖景,并提供一些視頻資料,展示現代科技的發展,提高學生的學習愛好.關于速度單位換算,應當在長度的換算的基礎上,用同樣的等量代換的方法明確兩個單位的換算,并讓學生記住兩個單位的換算關系.
平均速度,上一節內容是勻速直線運動,本節讓學生思考實際情況,實際的運動都不是勻速的,但是我們需要作粗略的計算,所以引進了平均速度,最好讓學生自行思考出這個思路.在此基礎上用具體的例題來形成學生的解題規范.
教學設計示例
“速度和平均速度”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單元分析】
速度的概念,從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入手,正確的引出速度的概念,應當先從比較物體運動快慢分析,熟悉到比較速度的意義進而用單位時間的路程表示速度.
速度的公式和單位,速度的單位是由時間、長度的單位合成的,是物理中第一次碰到的復合單位,速度的計算要認清路程和時間的對應.
【教學過程分析】
一.速度概念的引入
思考教材中提出的三個問題,從這三個問題中分析出比較速度的方法:用相同的時間,看運動的路程;運動相同的路程,看所用的時間.而比較不同的時間和路程的方法是用相同的時間衡量通過的路程.
對于基礎較好的學校和學生可以提供圖片資料、視頻資料,使學生熟悉到比較速度的必要性,也可以直接由學生想象速度比較的意義,可以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說清用速度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這是速度的物理意義,結合小學的知識,得出速度的概念,可以由學生總結概念.
二.實驗:速度的計算
學生在課前就應當預備玩具小車,進行課本上的實驗,把實驗中的數據添入表格中,就得到了計算速度的公式.
本內容的教學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學生可能設計成使小車通過1米的路程,記錄下所用的時間,進而比較小車的速度的大小,教師應當予以鼓勵.
三.速度的單位
增加學生的感性熟悉,應當提供大量的圖片、視頻等多媒體資源,讓學生比較和熟悉不同物體的速度,適當選取科技新聞,使學生聯系實際和科技的學習,也可以用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接觸更多的信息,建立自然界速度的物理圖景和養成從信息中學習的習慣.
可以提供的資料有:步行的速度、游泳的速度、騎自行車的速度、汽車速度、列車速度、飛機速度、衛星速度、地球運動的速度等.
速度的單位可以用對比法學習,對比長度的單位換算和速度的單位換算,然后應當找到最簡單的方法進行換算.見副板書1.
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觀察出特點:單位進行等量代換、單位用字母表示.
四.平均速度
可以提供圖片、視頻資料使學生熟悉到在日常生活中的運動都是變速運動,而我們一般都是不要求很精確的情況下,做粗略研究用平均速度,例如列車從廣州到北京的平均速度等.所以引入平均速度概念,平均速度的計算是路程和所用時間的比值,日常所說的速度,多數情況下都是指平均速度(實際上指的是平均速率).
計算平均速度的例題,例題如副板書2
形成作題的規范步驟:已知列出已知條件,一般換算成求所需的單位,用字母表示;求列出所求的物理量;解的過程是公式、代入數值和單位、得結果;答結果的內容.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課題】
速度單位的資料
【組織形式】
學生小組
【教師輔導參考】
1.可以在網上查找各國的速度的單位.
2.各個速度單位的換算關系.
3.相同時期各地速度的單位.
【評價方法】
1.網上的資料可以列出學習記錄.
篇2
高一物理第六章第五節《人造衛星宇宙速度》重點講述了人造衛星的發射原理,推導了第一宇宙速度,介紹了三個宇宙速度的含義。本節內容是萬有引力定律在天體運動中的具體運用,是航天科學技術理論基礎。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探究人造衛星的發射原理,進行知識的正向遷移,順利、流暢地推導第一宇宙速度,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邏輯思維,發展分析推理的能力。另外,學生通過對人造衛星、宇宙速度的了解,也將潛移默化地產生對航天科學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學情分析:高一學生熱愛科學,學習積極性較高。我與同學們之間的關系較為和諧融洽,課堂氣氛活躍,敢于交流、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對曲線運動的特點、萬有引力定律已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礎上,通過我的合理誘導,按照遷移規律科學地設計問題情境,促進學生探究,獲得新知。
學習目標:
1、理解人造衛星發射原理,會推導第一宇宙速度,了解三個宇宙速度的含義。
2、學習科學的思維方法,發展思維的獨立性,提高發散思維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合理表達的能力。
3、在主動學習合作探究過程中,體驗和諧、流暢、民主、愉悅的學習情境,在滿懷熱望的探究中不斷獲得美的感受和成功進步。
4、迸發學習科學,熱愛科學的激情,油然產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設計理念: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我順其自然,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認知規律,適時誘導、點撥,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品德三維一體的全面發展。
教學媒體設計:自制多媒體課件,插入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動畫文體,創設情境,激發熱望,增強感性認識,將抽象變得具體,幫助學生認識科學的本質及內涵。并利用課件板書相關內容,增大課堂容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意
1、課件展示美麗的夜空景色,出示衛星發射的資料圖片,并配以優美樂曲。
2、教師導入(與課件播放同步):
每個人都有著愿望或夢想。就像畫面中的小女孩,仰望美麗燦爛的蒼穹,一定浮想聯翩。也許還曾夢想著插上翅膀,飛向天空。其實,做著飛天之夢的人,從古到今,又何止萬千?我國古代的萬戶就是其中一個,他曾經將自己用47枚火箭捆綁,嘗試飛天,不幸點火后火箭爆炸,萬戶為此犧牲了。然而,一次次的失敗并沒有阻止人類進行太空探索的活動。終于,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于1957年10月4日從前蘇聯升空,中國也于1970年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特別是去年10月15日至16日,中國第一次實現載入航天,宇航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繞地飛行14圈,順利返回,圓了中國人盼望已久的飛天之夢,這是每一個中國人的驕傲和自豪!
3、適時設疑:那么人類是怎樣把物體發射出去,送入太空的呢?
4、出示課題:《人造衛星,宇宙速度》。
音樂聲止,學生已產生求知欲,教師設問,引領學生進入學習活動中。
二、觀察思考,合作探究
(一)誘導觀察:1、課件動畫展示在高山上以不同初速度拋出同一物體得到的四條軌跡。
2、教師設疑:觀察和比較這四條軌跡,你能發現什么?
3、師生小結:得出兩個結論,并在課件上出示:①物體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均落回地面。②物體的初速度越大,飛得越遠。
(二)積極思維,大膽猜想
1、教師設疑:從剛才的四條軌跡圖,你還能聯想到什么?
2、課件展示牛頓設想,并用動畫描繪:忽略空氣阻力的影響,當拋出物體的初速度足夠大時,物體就永遠不會落到地面上來,它將圍繞地球繞轉。
3、教師追問:牛頓設想的運動可能嗎?
4、師生小結:牛頓設想的運動是完全可能的。當拋出物體的初速度足夠大時,物體將圍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成為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簡稱人造衛星。(出示標題一:人造衛星)人造衛星所需的向心力由地球的萬有引力提供。
(三)精心研究,合理推導:
1、設疑:要有足夠大的速度,才能使拋出的物體成為人造衛星,那么這個速度多大呢?
出示標題二:宇宙速度。導向第二個研究內容。
2、課件出示探究內容和已知條件:已知地球和人造衛星質量分別為M和m,衛星到地心的距離為r,求衛星繞地球做圓周運動的運相速度v。
3、設疑:解題的思路和方法是什么?
4、推導衛星運行速度公式:
5、理性分析,感性感知: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衛星運行速度與軌道半徑的平方根成反比。并通過課件動畫感受軌道半徑不同,衛星運行速度的不同。
四、聯系實際,運用遷移:
1、設問:從牛頓提出設想到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歷時近三百年,這是為什么?
2、展示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到返回著陸的全程錄相。
五、閱讀了解,獨立思維:
1、設疑:當衛星的運行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衛星又會怎樣運動呢?
2、學生閱讀:學生通過閱讀了解,當衛星的運行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的三種可能。課件展示,并由教師引導得出第二、第三宇宙速度的含義。
六、練習反饋:(略)
七、拓展延伸:將天體運動的橢圓軌道近似為圓。則所有環繞天體圍繞中心天體做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均由中心天體的萬有引力提供。
篇3
一、課題引入要說明設計實驗的必要性
這節內容在教材中的位于牛頓第二定律之前,牛頓第一定律之后.既為學習牛頓第二定律做鋪墊,也是牛頓第一定律的進一步拓展和升華.教師在這節課引入時,應該理清這里的承前啟后關系,說明為什么要進行這個實驗.
具體可以這樣引入.通過回顧牛頓第一定律知道,一、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二、質量決定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難易程度.然后舉實例(比如汽車啟動),把語言敘述轉化為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力是產生加速度的原因,加速度的大小與質量有關.通過這樣的引導猜想加速度與哪些因素有關,(模仿伽利略猜想與邏輯推理的科學研究方法,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再回歸實例體會探究加速度與力和質量關系的必要性.
二、通過問題串設計理解實驗方案的合理性
本節實驗由以前教材的驗證性實驗改為現在的探究性實驗,要求實驗方案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己設計.(一方面加強學生對實驗方案的理解,另一方面教給學生科學探究方法)教師可通過問題串的設計引導學生設計實驗.
問題1,要測量加速度、質量、力需要哪些器材?
學生會不假思索的回答:
加速度――打點計時器、紙帶等;質量――天平、臺秤;力――彈簧測力計
問題2,能否把實驗裝置圖畫出來?
大多數學生立刻畫出裝置圖1,
問題3,這樣的方案實施起來會有哪些問題?如何解決?
學生通過手邊的器材經過試驗,會討論得出小車所受的拉力不好控制為恒力(恒力作用下小車才能做勻加速運動,加速度和力才好測量).接著部分同學通過實驗桌上器材的啟發能把實驗裝置換成圖2.
問題4,這樣就可以了嗎?還有沒有問題?
分組討論,小組代表發言,小車運動過程中還受到阻力,并且阻力不好測量,導致小車所受的合力不好確定.
問題5,能否把阻力消除掉?應該怎么做就可以了?
師生共同討論,阻力不可能被消除,只能效果上等于沒有.我們可以把長木板一端墊高,用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平衡小車所受的阻力.如圖3.
問題6,怎樣確定阻力被恰好平衡?該如何操作?
學生結合實驗通過桌上的器材,討論后可以說出,把砝碼和砝碼盤撤去,然后輕推小車,通過紙帶上的點跡是否均勻分布來判斷小車是否做勻速直線運動.
實驗過程結束之后再追加一個問題:改變小車的質量是否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對這個問題上很多老師是通過Mgsinθ=μMgcosθ的呈現,讓學生理解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寫出這個等式的前提是把小車的阻力都看成是滑動摩擦力,而小車與木板之間是滾動摩擦,且紙帶與打點計時器之間也有摩擦,小車質量發生變化也可能引起紙帶與打點計時器間摩擦力的變化.這樣考慮起來很復雜.學生經過實驗的實際操作,知道本實驗的裝置穩定性不是很好,無論怎樣不可能恰好把摩擦力平衡掉,所以改變小車質量,無需再次平衡摩擦力.
三、怎樣快速處理數據
1.事先設計數據記錄表
學生實驗前設計好表格也是課堂教學重要的一環,通過細心的觀察了解到,學生先把主要精力放到實驗方案的設計上,到進行實驗時反而不知實驗目的主要是什么,所以方案設計好以后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數據的記錄表.
實驗次數12345
F(N)
a(m/s2)
實驗次數12345
F(N)
a(m/s2)
2.快速算出加速度
通過打出的紙帶計算小車運動的加速度不是本節課的重點,這個知識在課本第二章學習了,但是很多學生雖然會算但方法不一速度較慢,給整節課的進度帶來一定的干擾,這是不必要的.教師再前面課程中肯定都講過通過紙帶求加速度的較準確的一種方法――逐差法,但學生用起來嫌煩,而且計算慢且容易出錯.其實可以把逐差法等效為把紙帶上的位移數據段一分為二,用Δx=aT2一步解決.
例如:a=(x3+x4)-(x1+x2)(2T)2
3.如何有效描點作圖
很多教師在PPT中插入Excel,每輸入一組數據圖像就自動生成,也有很多教師對此做法大加贊賞,原因是這樣新奇.應靜下心來想想,這樣雖然省事,但忽略了學生得出規律的探究過程.如果不把Excel插入PPT而是直接在Excel中,插入xy散點圖,把表格中的數據線描點,然后讓學生觀察規律,再用直線或光滑曲線擬合,這樣更能體現學生探究規律的過程.
四、通過誤差分析感受實驗的嚴謹性
篇4
【教材分析】這是一節閱讀課,閱讀語篇圍繞卡通片這一電影類型展開,主要談論一個為學生熟知的美國卡通形象――米老鼠(Mickey Mouse),學生通過閱讀了解卡通片在美國文化中的地位。根據本單元的話題及單元設計,教師在課堂設計上重視文化背景知識的輸入,在培養學生閱讀技能的同時,更注重文化意識的培養。
【教學目標】
1.語言知識目標。掌握課文中的生詞:culture,famous,appear,become, rich, successful, main, reason, common, unlucky, lose, ready, character, simple。掌握核心短語:think of, come out,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such as, was ready to, try one’s best。
2.能力目恕T擻Skimming,Scanning以及mindmapping的閱讀策略獲取文章大意,理解文章傳遞的基本信息和深層含義。
3.文化意識。了解卡通片在美國文化中的地位,米老鼠的誕生和成名過程以及人們喜歡它的原因。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課文中的生詞及短語:culture,famous,appear,become, rich, successful, main, reason, common, unlucky, lose, ready, be ready to, character, simple。掌握核心短語:think of, come out,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such as, was ready to, try one’s best.
難點:運用Skimming,Scanning以及mindmapping的閱讀策略獲取文章大意,理解文章傳遞的基本信息和深層含義。
【教學過程】
Step 1 Warming-up and lead in
1.課前播放《說天下》關于米老鼠的視頻,進行文化知識的滲透,為學生閱讀作好知識上和興趣上的準備。
2.Tell students:“I bring you a cartoon character, It’s a black mouse with two large round ears,What is it ?”(板書cartoon character,同時在黑板上畫出米老鼠的頭像)。
課件上出現米老鼠的圖片,生動形象。
3.Ask the students:“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Mickey Mouse?”播放《Mickey Mouse Clubhouse》視頻。(播放視頻之前,告訴學生看視頻后回答What do you think Mickey Mouse?)
學生回答:I think it’s funny/ interesting/ great.
Tell Students:“We’ll learn more about Mickey by reading the passage on P 38.”
Step 2 Reading
Task 1 Look at the picture and Skim the passage, finish the following task.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 ?_____
A. What people think of cartoons.
B. Mickey Mouse, a famous symbol in American culture.
C. Some cartoons with Mickey Mouse.
設計分析:此任務的設計,既是對學生Skimming的閱讀策略的培養,也是對生詞的教學進行“用中學,做中學”,體現了對學生英語思維的訓練。
Task 2 Scan para 1 and finish the following tasks.
1.How old is Mickey now ?__________
2.Who created Mickey Mouse ?_________
3.What’s the name of the first cartoon with sound and music? _____________
4.Walt Disney has made 87 cartoons with Mickey. Right or wrong ?______
設計分析:此環節,既是對學生Scanning 的閱讀策略的培養,也是對閱讀方法的指導,更有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滲透。
……
點評課:
黨會芳(陜西省教學能手,寶雞市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本節課教師采用了before -reading, while- reading, post -reading的閱讀課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培養學生運用Skimming,Scanning以及mindmapping的閱讀策略獲取文章大意,理解文章傳遞的基本信息和深層含義。
篇5
一、高等學校的法律地位及相關問題分析
在劉燕文訴北京大學案中,一審法院認為,根據我國法律規定,高等學校對受教育者有進行學籍管理等權力,有代表國家對受教育者頒發相應的學業證書、學位證書的職責。高等學校作為公共教育機構,雖然不是法律意義上的行政機關,但是其對受教育者進行頒發學業證書與學位證書等的權力是國家法律所授予的,因此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25條第4項的規定,由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所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該組織是被告。[3] 下面,就將圍繞學校的地位及由此產生的學生與學校的關系問題進行論述。
法國行政法上,認為學校屬于公立公益機構。公立公益機構是一個人格化的公共行政機構,它在特定的范圍內提供一種或多種專門的公共服務,其有三個要求:專門服務,公共服務及人格化。[4] 而法蘭西研究院、各高等研究院、大學院校、公立中學和各中高教育學校等公立教育機構則均屬于國屬公立公益機構。[5] 因此,它們屬于公務法人的范疇,和地方團體以及國家一樣,是一個行政主體。[6] 那么,公立大學和私立大學的地位有什么區別呢?韋德在《行政法》一書中認為,如果大學是依法規設立的,可以將它作為法定公共機構對待,歸入行政法的范疇,如果只是依章程或私自設立的,則不屬于行政法的范疇,學生針對這種大學的權利便取決于契約。[7] 按照公私立標準來區別大學的不同地位,從而確定學校與學生的不同權利、義務關系及相應的救濟途徑,這一理論也受到了一些挑戰。在日本,1970年以后,認為將公立大學與私立大學對學生的法律關系加以區別,并不合理,并且與教育、研究之非權力性質發生矛盾,因此逐漸趨向于無論是公立大學還是私立大學,其與學生間法律關系均屬一種“在學契約關系”。[8] 目前,在我國司法實踐中,是將大學作為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來對待的,[9] 這在前述引用的判決中已有清楚的表述。[10] 更早一點是,海淀區人民法院審理的田永訴北京科技大學案的判決書中有相同的表述。這一判決得到二審法院的維持,而且被最高人民法院將其選登于1999年第4期《最高人民法院公報》。[11] 這就實際上意味著最高人民法院對該案件判決所作出的認可和支持。不過隨著今后私立大學的增加,其地位是否與公立大學有所區別,以及公立大學(或者包括私立大學)所實施的哪些行為屬于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的行為,這些問題都應在法律中明確規定,以期在這類案件的處理上有一個明確而統一的標準。
與高等學校法律地位密切相聯的一個問題是:授予學位行為的性質。《教育法》第28條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行使下列權利:(一)按照章程自主管理;(二)組織實施教育教學活動;(三)招收學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四)對受教育者進行學籍管理,實施獎勵或者處分;(五)對受教育者頒發相應的學業證書;(六)聘任教師及其他職工,實施獎勵或者處分;(七)管理、使用本單位的設施和經費;(八)拒絕任何組織和個人對教育教學活動的非法干涉;(九)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權利?!蔽覀冏⒁獾?,法律在這里使用的是“權利”這個詞,而非“權力”。但是,第3項規定的招生權,第4項規定的學籍管理、獎勵、處分權,第5項規定的頒發學業證書權,第6項規定的聘任教師及獎勵、處分權等,無論是從行為的單方意志性、強制性,還是從對相對方的拘束力和權利、義務的巨大影響力來看,都更具有行政權力的性質。今后法律中應明確劃分“權利”與“權力”,一方面利于保障學校的合法權利,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便于針對權力的行使設置相應的監督與救濟機制,從而預防并減少權力的濫用,更好地維護學生、教師的合法權益。如果進一步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21條規定:“國家實行學業證書制度。經國家批準設立或者認可的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頒發學歷證書或者其他學業證書?!钡?2條規定:“國家實行學位制度。學位授予單位依法對達到一定學術水平或者專業技術水平的人員授予相應的學位,頒發學位證書。”《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20條第1款規定:“接受高等學歷教育的學生,由所在高等學?;蛘呓浥鷾食袚芯可逃蝿盏目茖W研究機構根據其修業年限、學業成績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發給相應的學歷證書或者其他學業證書?!钡?2條規定:“國家實行學位制度。學位分為學士、碩士和博士。公民通過接受高等教育或者自學,其學業水平達到國家規定的學位標準,可以向學位授予單位申請授予相應的學位?!薄吨腥A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第3條規定“學位分為學士、碩士、博士三級。”第4、5、6條分別規定了授予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的標準。第8條規定:“學士學位,由國務院授權的高等學校授予;碩士學位、博士學位,由國務院授權的高等學校和科學研究機構授予。授予學位的高等學校和科學研究機構及其可以授予學位的學科名單,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提出,經國務院批準公布?!本C上所述,我國實行國家學位制度,高等學校頒發學位證書的權力來源于法律、法規的明確授權,從這一點上來講,高等學校的學位授予行為屬于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行使行政職權的行為,應納入具體行政行為的范疇。當然,高等學校頒發畢業證書的行為亦屬類似情況,在此不再贅述。
與高等學校法律地位密切相聯的另一個問題是學生與高等學校的關系問題。德國行政法傳統上將學生、公務員與國家之間的關系作為“特別權力關系”,從而區別于“一般權力關系”。特別權力關系的法律后果是:無法律保留、無基本權利的適用和無權利保護。[12] 可見,如果適用特別權力關系理論,在此種情形之下,學生的權利難以得到有效的保障,而更多考慮的是學校管理的效率。但目前,德國行政法上,關于一般權力關系與特別權力關系的劃分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特殊法律關系”。在教育關系、公務員關系等表現為緊密型持續法律關系的特殊設計的法律關系中,不僅存在基本的、涉及公民地位的決定,而且還存在大量的、日常性質的決定,其本身并不具有等同的重要性,不涉及國家與公民之間“原本的”法律關系,而只僅僅關乎機關的正常工作。因而,烏利教授從法律上將其分為基本關系與工作關系,其最重要的法律后果是:與基本權利相關的決定屬于行政行為,而工作關系中的命令則不屬于行政行為。[13] 而日本最高法院在昭和52年(1977年)的“富山大學不承認學分事件”中,則提出所謂的“部分社會說”,其判決認為,大學不論是國立或私立,基于其教育學生與研究之目的,即使在法令無特別規定時,大學具有以學校規則等付諸實施之自律性、概括性機能。故使大學形成與一般市民社會不同之特殊部分社會,對于其間所發生之爭端,并非全部當然得成為法院司法審查之對象。[14] 公法學者兼子仁教授則提出所謂的“教育法特有之契約關系說”。這兩者都放棄了傳統的特別權力關系理論。[15] 我國目前在高等學校與學生關系方面并沒有明確的規定,但在具體的制度設計方面,側重于管理和規范,對于學生權利的保障和救濟則相對薄弱,這是不爭的事實。從一定程度上說,我國未有“特別權力關系”之名,卻有“特別權力關系”之實,這對學生權利的保障實為不利,也不符合當今行政法的發展趨勢。今后立法中宜明確學校與學生之關系,既不宜定為“特別權力關系”,也不宜劃入純粹的“契約關系”,應充分考慮學校與學生關系的特殊性和學校日常事務的復雜性,針對不同的事項確定不同的救濟方式與途徑,既給予學校以相當的自主管理權,又能對學生的權利予以充分有效的保障。
二、受案范圍問題及教育領域的法律救濟
“無救濟則無權利”是一句古老的法律格言,而當把這句格言應用于高等教育領域時,就如劉燕文訴北京大學案引發的議論,人們開始關注這樣一個問題-法院是否可以和能夠在多大范圍和程度上為學生提供救濟?司法審查的介入是否意味著對學術自由的侵犯?當人們為司法的陽光照進大學校園而歡欣鼓舞時,是否也想到司法所帶來的可能不止是陽光,還可能引發暴風雨?
我們首先遇到的一個問題即是:本案是否屬于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圍?《行政訴訟法》第11條規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下列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提起的訴訟:……(四)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行政機關頒發許可證和執照,行政機關拒絕頒發或不予答復的;……(八)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的。除前款規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規規定可以提起訴訟的其他行政案件?!钡?2條規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提起的訴訟:(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二)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三)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北景覆粚儆诘?2條規定的排除性情形,但頒發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的行為與頒發許可證和執照的行為是否屬于同類行為呢?許可證和執照是直接賦予相對方從事某種職業或活動的資格,而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則主要涉及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證明、學術水平的評價。當然,不可否認,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的取得與否與學生將來的就業、收入、社會評價等息息相關,從這個意義上說,適用第11條第1款第8項的規定對于本案更為合適。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有更為明確的規定,其第42條規定:“受教育者享有以下權利:……(三)在學業成績和品行上獲得公正評價,完成規定的學業后獲得相應的學業證書、學位證書;(四)對學校給予的處分不服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訴,對學校給予的處分不服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訴,對學校、教師侵犯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提出申訴或者依法提起訴訟;……”對于這里的“依法提起訴訟”,應當包括刑事訴訟、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而在《學位條例》中,有關學位授予爭議的規定,主要有第16條:“非學位授予單位和學術團體對于授予學位的決議和決定持有不同意見時,可以向學位授予單位或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提出異議。學位授予單位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應當對提出的異議進行研究和處理。”第17條:“學位授予單位對于已經授予的學位,如發現有舞弊作偽等嚴重違反本條例規定的情況,經學位評定委員會復議,可以撤銷?!钡?8條:“國務院對于已經批準授予學位的單位,在確認其不能保證所授學位的學術水平時,可以停止或撤銷其授予學位的資格?!倍鴮τ趯W位申請者的學生,卻無任何聲明異議、申請行政復議、提起行政訴訟的救濟規定。應當說,《行政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為司法救濟進入教育領域提供了一條路徑。這條路徑則是自田永訴北京科技大學案之后才得以真正凸現,[16] 而劉燕文訴北京大學案則使這條路徑進一步凸現和擴展。法院認為高等學校屬于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對其經授權而行使的行政行為,應當納入行政訴訟的范圍。在這里需要注意的另一個問題是:如果認為拒絕頒發學業證書和學位證書的行為不屬于“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的行政行為,[17] 則該行為是否又符合《行政訴訟法》第11條第2款規定的“法律、法規規定可以提起訴訟的其他行政案件”呢?如前所述,目前的法律、法規中實無明確規定有關學業證書和學位證書的爭議,學生可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但是,根據《行政訴訟法》第1條-“為保證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和第2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則在目前教育領域缺乏應有法律救濟的情況下,將有關頒發畢業證書、授予學位的爭議納入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是符合《行政訴訟法》的立法目的和立法精神的。進一步分析,頒發畢業證和學位證的行為屬于羈束性行政行為,只要符合法定條件,如成績合格,論文答辯通過,決議經全體成員過半數通過等,就應予以頒發,在此意義上講,法院也有權對該種行為進行司法審查。
這里必須要提到的是2000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其第1條第1款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具有國家行政職權的機關和組織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不服,依法提起訴訟的,屬于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這一規定沒有沿襲“具體行政行為”的提法,而改用了“行政行為”,應當說對公民權利的保護更為有利。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為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納入司法審查的行政行為必然日趨增多,甚至從根本上取消“受案范圍”這一概念。但是,就目前而言,對于司法救濟在教育領域到底能夠走多遠,宜在法律中作出較為明確的規定。學校針對學生所作出的哪些行為可以納入司法審查的范圍?除了“開除學籍”之外,“勒令退學”是否也應納入?而對于學位授予這類學術性相對較強的行為,納入司法審查是否合適?如果納入,法院對此是否應當僅進行程序性審查?同時,相應地,在《國家賠償法》中,是否也應當加入學生有權向學校求償的規定?田永訴北京科技大學案及劉燕文訴北京大學案帶給我們很多思考,它使人們正視這樣一個事實:對學生作出的退學、開除等處分,以及拒絕頒發畢業證、學位證等決定,事實上與學生將來的就業機會、收入情況等有著密切關系,是有關學生重大切身利益的事項,在目前缺乏有力的行政救濟的情況下,具有中立性、公開性的司法救濟的介入就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當然,對于有關學生紀律懲戒的爭議,是否可以考慮設置一個行政爭議前置程序,而對于有關學位授予的爭議,是否由有關的學術機構先行仲裁,或者由某類專門的行政裁判機構來予以裁決等等,這些都是可以探討的問題。但關鍵的一點在于-教育領域中的行政救濟應引入“準司法程序”,無論是復議還是仲裁,都應確保其中立性、透明性和及時有效性,以提高當事人對其公正性的信任度。而司法審查作為權利救濟的最后一道屏障,其審查的范圍,是僅限于合法性審查,還是將合理性審查也納入其中?是僅限于程序性審查,還是包括對行為內容的實質性審查?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法律中加以明確規定。但司法救濟介入教育領域勢成必然,這極大地利于對相對處于弱勢地位的學生的權利加以保障。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看國外的情況。在美國,美國憲法第5條、第14條修正案規定,未經正當程序,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不受剝奪。但人們長期認為,社會對于由稅收支持的教育有一種特權,因此對于公立學校的學生,政府有權對其受教育的機會加以剝奪。直到1961年狄克遜訴阿拉巴馬教育委員會案及之后的一系列案件,法院認為教育已經成為一種根本性的需要,而必須被看作是一種實體權利,因而要求在這一領域中適用正當程序。[18] 施瓦茨認為,在有關學生紀律的案件中,受教育利益上的財產權和名譽上的自由權都處于危險之中。[19] 自狄克遜案后,美國法院確認,正當程序條款適用于公立學校作出的開除學生的決定。1975年的戈斯訴洛伯茲案的判決則把正當程序擴大到了暫停學業的處分。該案中,法院認為,一位被暫停學業達10天的公立學校學生具有充分的財產利益和充分的自由利益要求最低限度的正當程序。[20] 戈斯案件中所確立的原則在后來的案件中存在例外的情況。例如,在另一個案件中,法院認為, 一位因學業及臨床的糟糕表現而被學校勒令退學的醫學院三年級學生,并不具有要求聽證的憲法上的權利。因此,學業失敗是一種例外,除非學校存在欺詐或不良信用。[21] 在德國,長期以來聯邦行政法院在考試事件內容上不加審查,但對考試機關的考試程序有無重大違規作審查,包括:是否遵守程序性規定,是否對具體事實有誤認,是否有偏離一般公認的評斷標準,是否參酌與考試事件無關因素之考慮。[22] 而1991年4月17日,德國聯邦于同一天作成兩項判決,改變了行政法院過去的保守見解,而主張應對考試爭訟的實質內容作深入審查。聯邦認為,聯邦行政法院態度保守,過于尊重放任考試委員的判斷余地,以至在判斷余地的外衣下往往評分錯誤,排除了法院審查權,致使判斷瑕疵造成的后果須由應考人自行承擔,實屬不公。[23]
劉燕文訴北京大學案與田永訴北京科技大學案的一個不同之處是,劉案涉及博士學位授予這種學術性極強的行為,那么,法院的介入是否會損害學術自由呢?通常認為,學術自由是指獨立地進行研究、教學的權利。德國漢堡大學教授Paul Kirchhof認為學術自由有五大內涵,即:不受駕馭,嚴謹地對知識進行探究及傳播;共通聯絡的自由;學者的行為可以自我決定,并且對其行為自我負責;防止國家侵害;國家提供財力及機構支援。[24] 學術自由并不是無限制的自由,必然受到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制約。而對于學生學術水平的評價固然是學術自由的一個內容,但當這種評價與學位證書的授予聯系在一起時,這種評價就不再僅僅限于學術自由的范圍,它與學生的重大切身利益密切相關,這時就必然要求考慮對學生權利的保護,必然要求設置一個公開、公正的程序來實現這種保護。而當這種公開、公正的程序未被執行抑或根本上未建立起公開、公正的程序時,則法院的介入就無可非議,而更多應該考慮的問題僅僅是-法院介入到何種程度。
我們認為,與開除、勒令退學等針對學生的處分相比,高等學校授予學位的行為固然有其特殊性,但就目前而言,并沒有專門針對學位授予的救濟方式,在此種情況下,法院訴訟之門的開啟勢成必然。只有這樣,學生的合法權益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當然,法院對于高等學校的這類行為,是僅作合法性、程序性審查,還是包括合理性、實質性審查?針對高等學校的相關決定(是否授予學位、是否頒發畢業證書),法院可以作出哪些形式的判決?即是說,法院僅可以判決“撤銷重作”,還是可以直接判決“責令頒發”?這些都是可以進一步探討的問題。但所有這些問題的存在,應該說,在目前并不妨礙有關學位授予、畢業證頒發的爭議進入訴訟程序,畢竟,我們不能漠視學生的權利而輕易地關閉法院的大門。
篇6
相反,寫教案很細,課的每一環節都寫得很具體,在課上教師如果把自己注意力的大部分放在教案的回憶上,完全沉浸在教案中的回憶,那么,他的講解肯定是不生動的,毫無感情的,這種講解是不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在課前,教師要花費許多時間來寫些每課相同的部分。加上課前器材準備工作,教師把許多時間放在編寫教案和器材場地上,就不能更好地把許多時間放在鉆研教材教法和業務學習上,時間長了,枯燥無味,最后連教案也不想寫了,因為有許多的課課相同的。使用簡明扼要的文字式教案,可為教師節省許多寶貴的時間,使教師能把更多的時間用于進行理論學習,更新教學方法,體育鍛煉和實標,保證教師為完成繁重任務必須具備的時間、能力和精力。
改革中小學?,F行的體育備課方式,把體育教師從繁鎖的模式教案的框框中解放出來,尋求簡明實用的教案形式,讓教師有較多的時間來學習知識技能,鉆研教材教法,加強實際備課和進行體育科學研究活動,這是廣大體育教師的共同心愿。下面試舉一次課簡明教案示例,僅供參考。
一、耐久跑
(一)動作名稱:途中跑(15分鐘)
(二)教學任務;改進途中跑技術,發展速度耐力。
(三)教學重點:途中跑。
(四)教學難點:保持速度、保持姿勢。
(五)教學要求:途中跑步伐均勻、輕松、動作協調。
(六)教學六法:1、原地擺臂和呼吸配合練習。
2、高抬腿跑20米轉入中速跑30x3一5次。
3、后澄跑20米轉入中速跑30x3一5次。
4、小步跑20米轉入中速跑30×3一5次。
5、重復跑:中等速度,速度均勻。男100米x3次,女100米x2次。
(七)易犯缺點:后蹬不直,造成坐著跑,前擺腿時,大腿抬不高。
篇7
【關鍵詞】:“學案”導學 高中物理 低效
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效率是我們一直關注的重要課題。而提高高中物理教學效率的關鍵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正如一位教授說過:“教學效率的高低不是看交給學生什么,而是看學生實際獲得了什么”。而學案導學就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它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教師的指導為主導,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體。它改變了過去老師單純的講,學生被動的聽的局面,可以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的學達到最大效益。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很多學案導學的設計脫離了教學實際,很多老師沒有認真研究學案的設計思路和方法,匆匆的下載、抄襲、拼湊致使學案質量不高,致使我們的課堂教學陷入“低效”的漩渦,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
一、 教案、學案二合一,難以分辨師生的地位。
很到老師認為,學案導學就是按照學案進行教學,所以不再花費時間在教案中了,甚至不寫教案了。于是他們把教案中的內容搬到學案中,對整堂課的各環節改頭換面,稍加調整或充實,把老師要講什么、怎么講,學生怎樣學都寫在學案中,致使學案越編越厚,最后到底是學案還是教案分不清了。
比如在學習《曲線運動》時,有的老師設計了下面的片段:
【學習目標】知識與技能
1、知道曲線運動的方向,理解曲線運動的性質
2、知道曲線運動的條件,會確定軌跡彎曲方向與受力方向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1. 體驗曲線運動與直線運動的區別
2. 體驗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及它的速度方向的變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領會曲線運動的奇妙與和諧,培養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學習重點】1.物體做曲線運動方向的判定
2.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學習難點】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從學習目標、學習重點難點的內容不難看出,實際上老師把教學目標改成了學習目標,教學重難點改成了學習的重難點,完全站在老師的立場上展現出來。尤其讓人費解的是,有的老師一上來就讓學生齊讀學習目標。其實學生還沒有學,讀一遍能了解到什么呢?只是浪費了學生的時間。從學習過程來看,這實際上混淆了師生的地位和應該承擔的任務,學習的效果可想而知。
二、 “學案”設計成了課堂實錄,失去了師生互動的有效性。
師生互動是課堂生機的體現,這也是我們新課程所倡導的一種教學境界。但有的老師把教學環節全部設計在學案上,完全成了課堂教學實錄。比如下面是《探究平拋運動的規律》學案片段:
【師】:①若物體具有水平初速度Vo但不受重力。將如何運動?
【生】:在水平方向上將做 。
【師】:②若物體只受重力,沒有水平初速度Vo,將如何運動?
【生】:在豎直方向將做 。
【師】:平拋運動是曲線運動是一種較為復雜的運動,有何辦法使研究的問題簡單化?
【學生思考】:
【教師提示】: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運動的合成和分解,應該知道兩個直線運動的合運動可以是曲線運動,那行一個曲線運動也可以分解為兩個方向上的直線運動.
【師生討論】:水平方向上可能是 運動,因為水平方向有初速度,且不受任何力的作用。豎直方向上可能是 運動,因為豎直方向初速度為零,且只受重力的作用。
這種把師生活動的細節都展現在學案中,教學過程成了固定了的“流水線”,教師按照設計好的流程排查下來,好像很順利的進行,但實際上失去了激發學生興趣和啟發引導的機會。學生沒有進行深入的思考,觸及不到學生心靈深處的思考。特別是隨著流水線的進行,前面有了一定的提示,后面有了結果,哪些需要老師講,哪些需要老師回答等等,基本上都清楚了,老師的講解沒有了激情,學生學起來也沒有了新鮮感,更為關鍵的是學生的學習能力并沒有得到很大的提高,造成了不必要的缺失。
三、 學案設計成了抄課本,浪費時間和精力。
有的老師把學案設計成抄概念或答案。比如在《曲線運動》中,老師出示了這樣的學案片段:曲線運動的條件:
(1) 時,物體做曲線運動。
(2)運動速度方向與加速度的方向共線時,運動軌跡是___________
(3)運動速度方向與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線,且合力為定值,運動為_________運動。
(4)運動速度方向與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線,且合力不為定值,運動為___________運動。
概念明明在書上擺著,偏要讓學生照書抄,特別還設計成填空的形式,有這個必要嗎?看看學生就知道了,他們為了完成任務,不得不忙于抄寫根本沒有時間來思考,更談不上深入的思考了。依我看,只要讓學生看書,把重點或難點在課本中標出來就行了,沒必要讓學生照書抄。
四、 學案設計成了練習案,脫離學生實際
有的老師很省事,干脆從網上直接下載現成的練習,改頭換面變成學案。然后以講解為主,這樣選題既缺乏針對性,又脫離了學生的學習實際。
一節課不但以做題來推動教學,而且很多問題超前、超標、超量,甚至超難。學生不會不說,反而把重點弄糊涂了,同時也加重了學生的負擔。效果事倍功半。
因此我們必須努力克服這些不良現象和做法,并認真研究教學內容的潛在素材,充分了解學情,結合學生要求和學生水平進行創新設計,才能設計出符合學生學習實際的高質量的學案,進而達到學案導學教學的真正高效。
參考文獻:
篇8
教案(Teaching Plan)是教師施教的課時計劃或方案,是幫助教師有效地進行素質教育教學的依據。教案可以幫助教師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素質教育教學,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時間,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教案寫得如何將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好壞。因此,在日常教學中,廣大教師都非常注重寫教案。那么寫教案時應寫什么呢?
一、寫課題(Topic)和課型(Lesson Type)
課題相當于文章的標題,講課時要首先告訴學生,并寫在黑板上。因此要寫得準確。課型是指該節課的講授類型。初中英語的主要課型有::新授課(New lesson)、鞏固課(Reinforcement Lesson)、復習課(Revision Lesson)、語音課(Phonetic Lesson)、聽力課(Listening Lesson)、聽說課(Aural-Oral Lesson)、閱讀課(Reading Lesson)、語法課(Grammar Lesson)等。不同的課型應用不同的授課方式或方法,只有確定了課型,才能選擇有效的素質教育教學方法。
二、寫教學目標(Teaching Objective)
教學目標是教案的核心內容,是教師施教的準繩。教學目標要符合大綱對教材的要求。由于教學目標要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明確,所以寫素質教育目標時,要力求簡明扼要,淺顯易懂,便于操作和檢測,一般3~4個目標為宜。
三、寫教學的重點(Main/focal Points)、難點(Difficult Points)和關鍵點(Key Points)教學重點是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教學難點是師生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障礙;素質教學關鍵是攻克教學難點的突破口。在教案中寫清一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點,能提醒教師在講課時注意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抓住關鍵。
四、寫教具(Teaching Tools)
課堂上需要什么教具要寫清楚,如錄音機、教材錄音帶、教學掛圖、卡片、實物(或模型)、小黑板、刻印好的練習題、彩色粉筆、幻燈片等。
五、寫教學過程(Teaching Procedure)
教學過程是教案的主要部分。寫教學過程主要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 寫教學環節。教學環節即教學任務是什么要寫清楚,做到心中有數。目前有
些教師采用"三階段六環節"教學模式,即:準備階段(自由交流、復習檢查)、講練階段(導入課程、分層操練)和發展階段(鞏固發展、布置作業)。
2、 寫知識點和所用時間。寫好知識點,教師使用教案時能一目了然,有的放矢。寫好所用時間,能使教師從容掌握教學速度,合理安排每個教學環節所需的時間,充分利用課堂時間。
3、 寫教師活動。不僅要寫教師"教什么",還要寫出教師"怎樣教",即寫清楚教師要教的內容,寫出講授這些內容的方法。寫出課堂用語和各環節的過渡語。課堂用語要求簡練、口語化,用學生已經學過的熟悉的、聽得懂的英語來解釋或表達新的教學內容。各環節之間的過渡語要自然流暢。寫出使用教具的時機和方法,寫板書內容等。
4、 寫學生活動。寫出學生學習的內容和學習方法,特別是怎樣學應寫清楚。不能簡單地把學生活動寫成聽、讀、思考、操練、做題等。
六、寫課堂訓練題(Exercises)
備課時精心設計的有針對性的隨堂練習題和達標題要寫在教案中。寫清出示這些題的辦法,如用小黑板、看刻印材料或學生已有材料等。寫出這些題的答案和解題方法。
七、寫課堂小結(Summing-up on Teaching)
課堂小結是教師幫助學生回顧和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的重要環節。小結的方式和方法要在教案中寫清楚,不論是教師引導學生總結,還是由教師歸納總結,都要注意把本節課的內容納入知識系統之中,使學生在整體上把握知識。
篇9
如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予教學的全過程,通過自己內在的思維發現規律,并能在探索規律的過程中發展思維,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的任務,正所謂“授之以漁養其終身”?!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純粹地教給學生知識,不如教給他們學習知識的方法。有了方法,他們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識。在這種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要教好數學,就要在課前考慮如何教的問題。
教學設計是每個教師在上課之前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情,如果不進行教學設計,就不能很好地、有效地組織教學,就不能將自己的思想完全地傳授給學生。講臺是教師的舞臺,教師要想把這臺戲唱好,必須預先進行創作、設計,所以教師既是作者,又是導演,還是演員,同時還是樂隊的指揮。設計是一個重要的環節,設計是一個不斷改進、日趨完善的過程。我在設計《行程問題――相遇問題》的教學過程中,就有這樣的感受。當然,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思想,我在設計這一課時時,按照“授之以漁養其終身”進行設計、組織教學的。
一、教學設計的初稿
進行教學設計要充分研究學生的學習準備、學習條件與學習心理,鉆研數學學科本身的內容,所謂“備課備兩頭”?!缎谐虇栴}――相遇問題》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教材第九冊的內容,在這之前,學生們已經學過了一個物體運動的行程問題,知道了“路程、速度、時間”之間的關系,有了這個基礎可以更好的學習兩個物體運動的行程問題。
我開始寫教案時,就簡單的按教材的教學內容的順序和以往的經驗一氣呵成結果,認真看了之后,才發現缺乏新意,陳舊的教學方法和程式化的過程,沒有體現出如何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的……可見,我的這份教學設計是沒有經過精心設計的,只是憑借經驗來完成任務是不行的了。經過思考后,便開始進行修改。我參閱了很多的有關資料,在導課、準備和練習上加了功,并且把每個環節又重新安排了一下,要比第一次心中有數多了。就這樣,我的教學設計初稿完成了。
二、教學設計的實施
教案設計的合理性只有通過教學來驗證。終于到了試教的時候了,我就按照教學設計的初稿開始上課。前幾個環節都順利完成了,可是,時間不夠了,到要練習的時候下課了。課結束后,我自己想想為什么會這樣呢?分析之后,我明白了,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只是考慮到了如何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所以每個環節都在強調要教的新課的概念,反復不斷地分析給學生聽,不敢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想,自己去分析,自己去解決問題。老師教的很累,但是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磥恚虒W設計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完成的,備學生怎樣學,學什么更為重要。
三、教學設計的修改
經過第一次的試教,發現了教案中存在的問題后,對教學設計的修改也是必要的。在設計學生的學習方式時,最重要的是要考慮如何能做到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可以將一些重點、難點知識設計成關鍵的問題,讓學生思考、探究,去解決這些問題,比老師反復講解的效果要好。課后,我又對自己的教案進行了重新修改。在引探準備中,主要復習一個物體運動的行程問題,回憶“路程、速度、時間”之間的關系,了解一個物體運動的特征,并聯想行程問題中一些經??紤]的因素,為新課作準備。而第二個環節里,我將幾個概念分散在每個細節的環節里,一個部分講一個概念。首先,在準備題中,通過學生演示,解決“從兩地出發、相向、同時”;然后,在填完表格后,設計幾個問題解決“相遇”的概念;再通過表格里的數據讓學生觀察,回答問題來解決“相遇時間”;接著,帶領學生一起總結“相遇問題”應用題的特征;最后,在學生自己解答例題的過程中,分析“相遇問題”的特點,來選擇合適的算法進行解答,通過形象生動的演示,解決“速度和”的概念。這樣以來,概念很清晰,相信學生也容易理解,不會混淆,也會節約時間的。
四、教學設計的再次實施
經過這次修改后,我對《行程問題――相遇問題》的認識又深了一步。于是,拿著新的教案,我又一次的走進課堂,并邀請了學校的數學老師們來聽課。這一次的課比第一次大有進步了。整個課堂秩序井然,教學環節緊湊,過度自然,概念講的清楚,學生思維活躍,充分發揮出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每個問題都是學生自己去解決,并且學會了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看來,教案是要經過反復修改、精心設計才可以將教學過程實施的更好。
五、教學設計的反思
篇10
在往常的學習當中絕大多數同學對于《車輛工程大型工程軟件》這門課程的感覺內容很枯燥,不容易掌握,以及受課堂條件的限制,所以在日常的課堂中很難通過書本完全掌握相關的知識細節。車輛工程大型工程軟件網絡教學將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將為教學的課下學習進行改革。在教學上能實現:首先,以簡潔美觀的形式向學生提供學習信息,提供有關課程的介紹,教學團隊介紹;第二,《車輛工程大型工程軟件網絡教學平臺》中的電子教案、網絡課件、教學視頻等教學資源就在網絡平臺中對外開放,向教師提供方便的課件上傳和教學的相關資料;第三,BBS向師生提供便利的網上學習和討論的交互式環境;最后,為師生提供方便的資料查詢與檢索功能。
二、車輛工程大型工程軟件網絡教學內容
車輛工程大型工程軟件網絡教學分為六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紹車輛工程大型工程軟件該課程的特點。第二部分是車輛工程大型工程軟件的課件資料,也就是本網站的主體部分,其中包含豐富的教學資源,主要有教學網絡課件,電子教案,實例教學。第三部分為教學視頻,供瀏覽者觀看和下載。第四部分為課程的教學團隊。第五部分為課程論壇,提供教師和學生的學習交流平臺。第六部分為聯系我們,為瀏覽者提供聯系方式。
三、車輛工程大型工程軟件網絡教學模塊實現
車輛工程大型工程軟件網絡教學模塊實現是基于WindowsXPSever,在技術上主要運用Dreamweaver、VBScript和ASP數據庫等來實現。在設計ASP行網頁時,涉及到訪問數據庫。主要依賴于ADO對象,當ADO對象實例被建立后,就可以通過SQL語句對數據庫進行操作。采用Photoshop制作Gif動畫實現;在網頁顯示速度方面,由于頁面的圖片采用Photoshop制作,生成JPEG格式,因而影響了網頁的速度,出現速度慢的缺點,但采用ASP緩存技術恰好彌補了這一缺點,實現網頁的打開速度從以秒到毫秒的飛躍。學習模塊是根據車輛工程大型工程軟件的文本資料和視頻資料,制作成文本教案和幻燈片課件,通過FlashPaper2和PowerPointtoFlash轉換成swf文件,到網頁中。對于實際教學中的PowerPoint課件,通過編輯和整理,發現如果直接在網頁中插入到網頁中,就無法滿足沒有安裝Power-Point的用戶使用而且占用很大的網絡空間,而且很容易被用戶下載,而PowerPointtoFlash的軟件可以輕松的解決以上問題,將PPT轉換成Flash可以不用考慮用戶的電腦是否安裝Flash便可以輕松的在線觀看幻燈片。
制作成Flash格式的幻燈片不但限制了用戶的復制粘貼從而保護了資料編寫者的勞動成果,而且占用的網絡空間也比PPT格式減小。學習模塊是為學生提供服務的,也是整個網絡教學平臺的關鍵所在,能否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網絡學習環境,是確保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在學習模塊中學生可以根據教學大綱,了解本課程網站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重點等。在了解后,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相應的學習方式,網站主要提供的學習方式是書面+多媒體教學,這里所謂的書面就是電子教案,使學生在了解每一章節理論的同時可以觀看相應的Flash,使學生更好地消化和理解所學章節的內容,瀏覽者不用擔心對建模的過程等沒有感性的認識,網站為瀏覽者提供動畫模擬頁面及模擬菜單,瀏覽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將模擬等過程反復觀看。搜索模塊在與Internet連接的條件下,用戶可以不單獨登陸其他頁面,就可以在本搜索模塊下進行資源搜索,方便用戶使用。
BBS留言版模塊里面學習者可以自由進行技術交流,及其塑性加工先進技術的相關知識進行交流學習,此網站的具體交流形式為留言的方式,使答疑的人不局限于老師,更多的是學習者之間的相互交流,體驗不同的學習方法與過程,這個工作可以大大減少教師在答疑過程中的工作量。管理模塊是為了更好地管理學習者對網站留言的內容、質量,這個網站在留言之前要先進行登陸,方便管理員對留言的用戶進行管理。
四、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