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貼畫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31 07:42: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粘貼畫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粘貼畫教案

篇1

關鍵詞: 國內外案例選址類型影響因素方案比選

Abstract :location through a case of railway passenger station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summary induction of railway passenger station location, ideas and methods in the application of passenger station location, Huaian bus station to the location of the actual case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ity planning of Huaian city around the site selection scheme, the optimal scheme.

Keywords: selected location plan factors is influenced by the type of cases at home and abroad.

中圖分類號 :U2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與概述

近年來,隨著我國鐵路尤其是高速鐵路和城際鐵路的快速發展,鐵路客運站作為城市綜合交通樞紐一直受到城市規劃建設者的高度重視,其所在地區往往被視為城市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的增長點[1]。

淮安即將建設連淮揚鎮、徐宿淮鹽、寧淮等高等級客運鐵路,通過淮安市未來高等級鐵路的引入,未來淮安市高鐵站的選址的合理與否,直接影響到居民是否方便出行以及對城市積極帶動作用。本文從城市規劃角度,以國內外鐵路客運站選址案例研究為基礎,歸納總結客運站選址影響因素與思路方法,運用到淮安市鐵路中心客運站選址上,借鑒國內外案例,分析影響因素,通過方案比選,得出選址最佳方案,最后給出結論。

二、國內外客運站選址案例分析

(一) 客運站選址一般類型

從鐵路客站與城市的地理位置關系而言,分為客運站設在市區和城市兩種類型,即市內型與郊區型客運站。市內型的客運站可降低運量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減少旅客換乘次數。但往往會造成市內交通壓力大;郊區型的客運站可減少市中心城市道路交通的壓力,實現城市中心區的功能的優化。但往往會加大乘客的出行成本,增加換乘次數。因此,鐵路客運站的選址不能片面的強調市中心型或郊區型,應綜合考慮城市規劃、城市布局、方便旅客集散及各種運輸方式的特點,并結合交通換乘模式的要求,以城市總體規劃為依據,綜合分析得出科學合理的站址。

(二)國內客運站選址案例分析及總結

選取國內外客站選址案例,分析其選址影響因素,對淮安鐵路中心客運站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1、 市內型鐵路客運站選址案例分析

杭州東站位于杭州市江干區,靠近主城區東側,用地開發建設相對成熟。2012年杭州市城市化水平為62%,處于城市化中期的快速發展階段。改擴建后的杭州東站集滬杭磁懸浮、城際鐵路、普通鐵路、公路客運、城市地鐵和市內公交于一體,是“長三角”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中心,是杭州市、浙江省最大的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2]。由于鐵路固有的吸引各種經濟要素的能力,杭州東站地區迅速發展,成為杭州市新興的城市中心,推動杭州經濟發展的引擎。

寧波東站位于寧波市江東區站北路,距寧波站5km。2012年寧波市城市化水平為66%,是以第三產業為主導產業的城市,站址選址類型為市區型。寧波東站的建設,為寧波市提供了便捷的區域交通條件,站址靠近江東區的東方商務中心,與產業聯系密切,帶動該區域乃至寧波市快速發展,未來將發展成為區域綜合客運樞紐。

2、郊區型鐵路客運站選址案例分析

義烏火車站位于浙江省義烏市后宅街道,距市中心約10km。義烏是一個快速發展的中小城市,是全國小商品批發基地,客運站的外遷對于改善老城區交通擁擠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義烏的快速發展,新客站位于未來城市主要發展方向上,將帶動城市新區建設,引導城市有序發展。但短期看來,由于距離市中心距離過遠,造成居民出行距離遠,帶來出行不便。

3、國內客運站案例選址小結

杭州東與寧波為市區型客運站選址類型,兩市的城市化水平較高,未來城市大規模擴張的可能性較小。其客運樞紐完善的配套設施以及便捷的換乘體系,使該區域發展迅速,成為經濟發展的引擎。義烏站屬于郊區型客運站選址類型,義烏市為快速發展的城市,在商業貿易的帶動下,城市化進程屬于高速發展的時期,客運站位置與城市發展方向相吻合,對于一座快速發展的小城市而言,更易引導城市良性拓展。

(三) 國外客運站選址案例分析及結論

歐洲、日本建設高鐵的時間較長,其經驗教訓可供我國高鐵車站選址參考。隨著歐洲及日本高速鐵路網的建成,巴黎、倫敦、東京等大城市都建成了較為完善的高速鐵路客運站,形成了集高速鐵路、普通鐵路、地鐵、公交等多種交通方式線路交與一體的立體交通網絡[3]。

國外許多城市的高鐵站一般為舊鐵站改造而建。這些城市城市化率很高,城市規模已趨于穩定,但是城市中心急待復興和再開發。因此,配合這些城市中心區的再開發戰略而改建舊客運站,將改造地區作為城市多元化再開發的戰略性地區,實現城市更新、改善城市環境、提升居住品質。

三、 鐵路中心客運站選址思路與啟迪

基于對國內外市區型及郊區型客運站位置的分析,從城市規劃角度,客運站選址主要考慮以下因素:

(一)便于居民出行

鐵路客運站的主要任務是滿足旅客便捷出行要求,并為旅客提供舒適的服務條件??瓦\站的選址,不僅要盡量縮短長途旅客的乘車距離,也要充分考慮本地旅客交通出行距離。

(二)與人口分布、城市化進程相匹配

客運站應靠近城市客流量大的區域,與城市人口分布相匹配。兩種類型位置的選擇要與城市規模的擴張、城市化水平以及城市發展方向相一致。城市化水平較高、城市規模趨于穩定的城市,客運站的位置一般選在城市建成區內;城市化水平較低、城市快速發展的城市,客運站可以設在城市邊緣,但處在城市主要發展方向上。

(三)能充分利用城市既有交通設施。

應充分考慮周邊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條件,要與城市主要干路相銜接,做到與公路、軌道、城市鐵路等其他客運方式的有機銜接,發揮中心客運站交通樞紐的地位和作用[4]。

(四)客運站選址帶動周邊地區發展,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質。

城市客運樞紐的建設,加強了城市與區域的快速聯系,強化交通地理優勢和區域輻射能力,全面提升城市的區域交通地位[5],促進城市經濟發展,提升城市形象。

四、 國內外客站選址對淮安站的啟迪

(一) 淮安市綜合客運樞紐選址概況

淮安市既有鐵路客運站有淮安站、淮安南站,現狀接入城區的鐵路為南北向的新長鐵路,未來有連淮楊鎮、徐宿淮鹽、寧淮等高等級客運鐵路。根據淮安市城市總體規劃及既有鐵路網布局,未來淮安客運樞紐有四處選址方案,分別為市區型方案兩處,即利用淮安站(Ⅰ方案)和淮安南站(Ⅱ方案)的改擴建;郊區型方案兩處,即京滬高速公路東側南馬廠規劃區東側方案(Ⅲ方案)、京滬高速公路西側楚州區廣州路位置方案(Ⅳ方案),方案位置見圖一。

圖1淮安市中心客運站選址方案位置圖

分析國內外案例,總結其選址因素,應用到淮安市客運站選址分析中。

(二) 淮安市綜合客運樞紐選址因素分析

從城市規劃的角度上,淮安市中心客站的選址主要有以下幾種選址影響因素。

1、便于居民出行

結合淮安市居民交通出行現狀及淮安市總體規劃,將OD小區劃分為9個小區,通過四階段法對研究年度淮安市居民出行交通量進行預測,得出四個方案的市區居民的日均總出行時間和平均出行時間,見表1。

表12020年各方案總出行時間表單位:小時

可見,各方案按照平均出行時間由小到大的順序為:II、III、IV、I。從旅客市內出行時間看:II方案最優,III方案其次。

2、與淮安市城市人口分布相匹配

從淮安市中心城區人口分布圖上來看,淮安市人口主要分布在高速公路內環的西北部的淮陰組團及清河組團,其次是楚州組團、城南組團,而東部的開發區組團、黃碼組團以及生態中心組團人口較少,見圖2?;窗簿C合客運樞紐不但是城市交通系統與鐵路的銜接,也是城市內各組團、城市與郊區的連接樞紐,應與城市人口分布相協調,以增強其可達性。

圖2淮安市中心城區人口數量分布圖

因此,為了符合淮安市人口分布,減少居民出行時間和換乘次數,綜合客運樞紐的選址位置應該靠近客流量大的區域,基于此分析,Ⅱ方案較優,其次是Ⅰ方案、Ⅲ方案、Ⅳ方案。

3、與城市化進程相協調

根據淮安城市總體規劃,淮安市近期(2015年)、中期(2020年)、遠期(2030)年中心城區的人口規模、用地規模及城市化率見表2。

表2淮安市近中遠期城市化水平

從上表可以看出,到2030年,淮安市人口規模規劃為220萬人,用地規模為264km2,城市化率達到70%。從城市化的階段上看,2030年淮安市將進入后期穩定發展階段,城市人口規模與用地規劃將不再大規模的擴展。據估算,淮安市高速公路內環土地規模為320km2(見圖3),已經完全能滿足城市規劃期發展用地規模的需要。因此,未來20年內,在用地充足的情況下,跨越高速向外發展的可能性較小。

Ⅰ方案和Ⅱ方案為市區型方案,Ⅲ方案Ⅳ方案距離建成區約為7公里左右,結合國內外案例,從城市化水平因素考慮,Ⅱ方案為最優方案。

圖3淮安市高速內環用地規模示意圖

4、充分利用既有基礎設施

Ⅰ方案、Ⅱ方案為市區型客運站選址類型,周邊道路交通設施配套完善,并且Ⅱ方案的改擴建能充分利用既有站位,節約資源。Ⅱ方案站前廣場較為開闊,能適應遠期改擴建的需要。Ⅲ方案、Ⅳ方案位于城市郊區,周邊可利用道路條件不足,建設成本較大。從利用既有配套設施,節約成本分析,Ⅱ方案較優,其次是Ⅰ方案,Ⅲ方案,Ⅳ方案。

5、帶動周邊地區發展,提升城市形象。

Ⅰ方案為淮安站,客運站建設能帶動周邊商務金融業的發展;Ⅱ方案靠近政府新址,能夠誘導城市快速有序發展,形成新的城市中心。Ⅲ方案、Ⅳ方案位于城市邊緣區空曠地帶,客運站的建設可帶動淮安東部地區的土地開發,提升土地價值。因此,從提升城市形象帶動地區發展方便,Ⅰ方案、Ⅱ方案市內型客運站較能帶動城市整體發展,提升城市凝聚力和綜合實力。

(三)比選小結

基于以上客運站選址因素分析,市內型客運站即淮安南站作為將來客運樞紐,具有現狀基礎設施好、與城市發展階段相匹配,帶動地區發展、提升城市形象的優點。Ⅲ方案、Ⅳ方案屬于郊區型客運站,對于淮安市而言,雖然能帶動東側地區土地的開發,但是對整個淮安市城 市布局而言,容易造成城市結構過于松散,增大居民出行距離,投資成本較高。因此,從城市規劃角度分析,Ⅱ方案為最優方案。

本文僅從城市發展角度對四處方案進行比選,選址還涉及其他因素,如鐵路建設及運營、軌道接駁條件,由于篇幅有限,不作具體介紹。

五、結論

從城市規劃方面,通過影響客運站選址的幾個因素比選得出,Ⅱ方案,即淮安南站為未來鐵路中心客運站的最佳方案。

本文通過研究國內外案例,總結市區型與郊區型選址影響因素,從城市發展角度分析得出,在城市化水平較高的城市,宜采用市內型的客運綜合樞紐;快速發展的城市,城市化水平較低的中小城市,宜采用適當位置的郊區型的客運站選址形式,能帶動城市快速發展,使之成為城市新的促進力。淮安市作為現狀城市化水平相對較高,城市規模在一定時期內不會快速擴張的城市,宜采用市區型的客運站選址類型。

參考文獻

[1] 王瑾.火車站與城市現代化[J].世界建筑,1998(4):40-42.

[2] 彭聚才,姚遙.杭州東站綜合交通樞紐規劃研究[N].鐵道工程學報,2009(3):62-66. [3] 唐經勇.高速鐵路客運站選址方法研究[D]. 2011:14-16.

篇2

一、“微課”的定義及特點

“微課”是由廣東省佛山市教育局提出的建議,他認為:微教學是教學視頻的主要載體,按照新的課程標準和教學實踐,體現了教師在課堂教學和學習活動中對某些學科知識或教學環節和教學資源的要求。微內核是微視頻的核心,視頻一般不超過10分鐘,包括各種微教案、微課件、微練習、微點評、微反饋等資源。它們共同構成一個開放的、清晰的、動態的教學環境。

華南師大焦建利教授認為,“微課”是以闡釋某一知識點為目標,以短小精悍的在線視頻為表現形式,以學習或教學應用為目的的在線教學視頻。中國首屆中小學“微課”大賽官方文件中指出,微課是微型視頻課程的簡稱,是以教學視頻為主要呈現方式,圍繞學科知識點、例題習題、疑難問題、實驗操作等進行的教學過程及相關資源的結合體。

從專家的觀點中,我們可以看到微課是一種網絡教育資源,是指基于教學設計思想,使用多媒體技術在五分鐘左右時間就一個知識點進行針對性講解的一段音頻或視頻。在教育教學中,微課所講授的內容呈點狀、碎片化,這些知識點可以是教材解讀、題型精講、考點歸納,也可以是方法傳授、教學經驗等技能方面的知識講解和展示。微課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形式,不僅適合移動學習時代知識的傳播,而且適合學習者個性化、深度學習的需求。

其特點就是“短、小、精、活”:

1.教學時間短。有調查顯示,大部分教師認為微課的視頻最合適的時長應該為5至10分鐘,非常符合中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他們在5至10分鐘之內保持較好的注意力,能聚精會神地觀看微視頻。

2.資源容量小。由于微課的核心資源就是微視頻,而微視頻的時間較短,一般為主流的網絡媒體格式,壓縮率高,因此視頻尺寸為640×480或320×240容量較少。微點評、微反饋、微教案等部分多為文本,因此整個微課資源包總容量一般在幾十兆左右。教師與學生可以流暢地在線學習與交流,甚至可以輕松地在移動終端上保存觀看。

3.教學內容精。微課教學時長最長不宜超過10分鐘,內容雖短,但主題突出,問題集中,主要是為了突出教學中某個知識點或者教學環節、教學主題的教與學活動,更適合學生自主學習,是對傳統課題學習的補充和拓展,幫助學生查缺補漏。

4.資源組合活。微課可以將重點、難點打碎,分成一個個主題鮮明、類型多樣的教學環節,形成系列化的專題微課程。學生可以靈活地選擇自己還未掌握好的知識微課進行進一步的學習梳理,促進個性化成長;教師可以有目的地選擇相應的環節進行觀摩、學習,并提出自己的觀點進行交流反思,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二、微課在幼兒園活動中的作用

1.微課對教學的促進作用,幼兒的認知過程以具體的形象和非自愿為主要形式,逐步開始自覺與微強加視聽結合,說明教學的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保持濃厚的興趣,并為孩子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無論是在幼兒園還是在家里,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孩子都可以通過觀看小課的視頻,自主學習。例如:開展的科學活動《雞蛋的沉浮》,利用鹽水的浮力使雞蛋浮在水面,通過一點點的加鹽水,看著雞蛋慢慢地浮起來,以此引導幼兒觀察不同質地的紙花在水中的不同狀態,語言簡潔,圖像生動,動靜結合的畫面,激發孩子在觀看微課的學習過程中充滿好奇,從而引發孩子們深層次的探究和思考現象背后的科學知識,激發幼兒的求知欲望,培養幼兒對科學的探索精神。

2.微課對不同孩子學習的促進作用,每一個孩子的發展是不同的,能力也有各不相同,集體教學中很難全面照顧到所有的孩子,了解他們的需求,而微課的形式可解決幼兒個體差異問題,適應不同能力的幼兒。孩子們的動手能力有強弱,加鹽的速度有快有慢,觀察雞蛋浮上來的過程會因為其他幼兒的狀況而產生干擾,注意力不能集中,因此集體做雞蛋的沉浮游戲會導致幼兒動手操作的過程不充分、觀察思考的過程不充分。通過微課形式,幼兒可以在成人的引導下,在自主的空間學習和反復操作試驗,根據接受知識的程度控制視頻的快慢,于是就達到非常好的效果。

3.微課促進家園合作的優勢。現在家長們忙于自己的工作,很少關系孩子在幼兒園階段的能力發展,他們認為孩子在幼兒園只是玩玩就好了,每天開開心心,安全沒有問題就可以。殊不知,幼兒期正是孩子發展的關鍵期,例如:語言的發展,動手能力的發展,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等,都是從幼兒期慢慢培養的。

篇3

一、激情引趣,培養創造美的意識。

人們都知道興趣是人的重要的個性心理特征之一。心理學認為,興趣是一種積極的了解探索某事物的認識傾向和積極的活動傾向。興趣是人們力求探索某事物并帶有強烈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是人的認知活動的動力來源。學習興趣能使學習任務變得積極、主動,從而獲得良好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設計好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特別是教學的導入,讓學生學得主動,假如學習對他毫無興趣,完全是強制性被迫學習,就會扼殺學生的學習意愿。因此我在課堂教學中應用所學剪、拼、撕、貼等制作方式,加強學生技能和動手能力的培養,改變以單純傳知識和模仿為主的教學方法,采用教學中富有時代特色、新穎有趣、邏輯性很強的內容來調動學生的創造性,使教學內容與方法不斷更新、變化。使學生在動腦動手實踐中觀察、思考、想象,鼓勵學生努力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逐漸形成相應的技能,學生也在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愛好,培養了興趣,這更體現了創造教育的要求,也是將課堂知識變成獨力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徑。例如,我在上五年級《吹印彩墨畫》一課時,首先讓學生欣賞一幅制作好的吹畫,問“這幅畫漂亮嗎?”,學生們回答“漂亮極了”?!斑@幅畫是我作的,但不是畫的,是吹出來的”學生們看到這么漂亮的畫,都說:“我們也想做”,因為吹印畫沒有固定的模式,是偶然效果和人為的結果,學生們有意無意的吹著,積極性立刻高漲起來,也調動了學生更加喜歡美術課的欲望。讓學生逐步掌握創造的方法,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制作能力,都得到極大的提高,從而使課堂教學內容與生活實踐有機結合在一起,并得到升華和發展,開擴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創造能力,收到較好的效果。

二、采用現代多媒體,提高審美能力

烏申斯基曾經說過:“孩子們是憑形狀、色彩、聲音和一般感覺而思考事物的,假如有人強迫他們用其他方法來思考事物,那么他就會有害學生的興趣和天性。”因為課堂教學是一個立體的流動過程,包含著多重矛盾關系,要是這個過程成為一個優化的過程,要使它符合教育關系的規律與要求,并成為一個美的載體,首要任務是構思制定美育計劃,在傳授知識與審美教育中注重美術學科的思想性、情感實踐、創作等因素的統一,也是將表現形式的內在美和具體操縱技能更加統一起來,打破長期學生照樣臨摹和對事物進行寫生的傳統教學方式,要做到“寓教于美”,就是滲透美育觀念的同時,有效的運用現代電教媒體,用直觀、生動、形象等特點,以可看、可聽、可靜、可動,以其鮮明的色彩,生動的形象、悅耳的聲音增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在感知美、鑒賞美、創造美的同時,將基礎知識的傳授、基本技能訓練和美術教學中的美育教育融為一體。如我在四年級剪紙課教學中,首先根據內容制定由淺到深的教學計劃,精編教案步驟,自制錄像帶,通過電教媒體展現民間剪紙的特點,及了解剪紙的特點和表現技法,從直觀去了解剪紙的造型方法,一般陰陽刻法,接著再用投影儀展示剪紙構圖方法,讓學生直觀掌握剪紙的基本要求,從而調動學生濃厚興趣,讓學生從眼前展示的作品體會到民間藝術的魅力和濃厚的鄉土氣息。例如我上《小鳥的家園》時,以自行剪輯錄相帶進行導入,看到了濃密茂盛的樹林,聽到了各種鳥的叫聲,來開闊學生的視野,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大量地向學生傳輸信息,從中觀察事物,培養學生熱愛美的欲望。運用電腦課件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現象進行觀察,更加豐富情感活動,即態度和諧的狀態,我從教材實際出發,選擇使用各種媒體,抓住教材的審美點和電教教材知識點,認真開拓教育點,把教育點作為靈魂,組織知識點的傳授,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靜態美、動態美通過電教手段和有趣的導入方法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各種積極心理因素參與審美活動,從而產生意想不到的美術效果。

三、采取各種形式,培養獨立創造能力。

篇4

關鍵詞:網絡課程 課程設計 腳本編寫

基金項目:云南開放大學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開放教育課程資源應用管理系統研究與設計》,項目編號2013-06

網絡課程建設中,課程建設團隊的組建是完成建設的必要前提,豐富有效的教學設計與課程設計是建設高質量網絡課程的必要條件,而課程設計如何在技術制作過程中完整實現是制約課程建設的關鍵。

1 網絡課程的概念

教育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委員會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中指出:“網絡課程是通過網絡表現的某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及實施的教學活動的總和,包括兩個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組織起來的教學內容和網絡教學支撐環境?!?網絡課程是對一門課程教學內容、作業解析、考試輔導、在線測試、教學互動等信息的集中封裝,學習者可獲得較為全面的導學、助學、輔導和互動。

2 網絡課程的建設流程與團隊組建

根據網絡課程建設的“瀑布模型”思想,網絡課程建設包含課程開發總體規劃、學習活動與課程設計、媒體開發與課程制作、課程試用與測試、課程與維護五個階段。一個完整的網絡課程建設團隊應包含項目負責人、課程內容專家、課程設計人員、美工和技術開發人員、媒體制作人員、課程校審和測試人員等角色,這些角色分工配合來完成開發流程中的各項業務工作。

3 課程設計的重要性

課程設計是網絡課程建設中最核心、最關鍵的環節。加強課程設計,有助于提升網絡課程的建設質量和教學效果。要綜合考慮課程內容特點、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需求,融合混合型教學模式理念,結合信息技術與教育技術的發展,對課程的學習目標、學習過程及學習評價、教學評價、使用反饋等課程元素進行合理設計。課程設計要根據學習者自主學習的特性,結合課程內容特點、教學目標、交互方式來進行,并針對這些特點選擇合適的媒體表現形式、教學活動形式和交互活動形式,并將這些設計形成詳細腳本,作為與技術人員溝通交流的工具。

4 網絡課程設計腳本的作用和內容

4.1 網絡課程設計腳本的作用

設計腳本編寫需要對課程內容的安排、結構布局、視聽形象表現、人機界面形式、動畫方案、交互界面、解說詞的撰寫、配音配樂等進行周密考慮和細致安排。設計腳本不能僅僅是課本或教案的簡單復制,還應該包含課程中所有媒體素材的安排布局、內容和呈現特征的設計、鏈接地址和交互行的設計,詳盡描述課程使用者將要在計算機終端上看到的各種細節。

在網絡課程建設過程中,各建設環節之間有效溝通是課程完整準確實現的保證。調查表明,溝通的瓶頸環節往往存在于課程專家、課程設計人員和技術開發人員之間。在建設前期,課程總體設計、教學大綱確定、學習活動與過程設計、課程設計腳本編寫、制作素材準備等環節由課程內容專家和課程設計人員完成,而網絡課程的最終實現必須由網頁制作和美工技術的專業技術人員完成。所以,網絡課程的內容專家、設計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之間需要課程設計腳本作為準確表達和溝通的工具。網絡課程設計腳本有助于開發團隊理清思路、直觀形象地展示設計意圖、無誤差地實現建設的意圖和思想,利于團隊分工協作、提高開發效率。

4.2 網絡課程設計腳本的基本內容

網絡課程設計腳本內容要以課程設計方案為綱要性文件,為課程設計服務。課程設計人員編寫課程設計腳本,以課程設計方案為根本,描述和表現課程實現的內容結構、頁面形式、媒體展現形式、媒體特征、細節描述等。網絡課程設計腳本的基本內容包括課程結構關系圖、頁面組織結構圖和分鏡頭腳本,具體內容見表1。

表1 網絡課程設計腳本的具體內容

4.3 設計腳本編寫的基本原則

(1)明確課程目標和各個單元應實現的教學目標,使教學內容準確無誤地服務于教學目標。

(2)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

(3)應用學習理論,提高網絡課程的教學效果。

(4)充分考慮終端設備的輸出和顯示特點。

(5)教學設計人員在進行教學設計和編寫腳本時,充分考慮制課工具的選擇。

(6)使用規范的設計腳本格式。網絡課程設計腳本可使用不同的格式,但須遵循一定的書寫規范,而且要明確詳細地表達腳本的各項內容。

5 一個簡單的網絡課程腳本設計工具――PowerPoint

5.1 使用PowerPoint編寫腳本的原因

PowerPoint是Office辦公軟件中的一個組件,用于演示文稿制作。選擇PowerPoint編寫課程設計腳本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入門門檻較低,軟件使用較為廣泛、操作簡單。

(2)PowerPoint有豐富的形狀、圖表、藝術字、剪貼畫等功能,可實現各類藝術效果。

(3)使用PowerPoint的編輯母版功能和復制粘貼功能省掉不必要的重復工作,用母版編輯功能結合各種圖形編輯功能可輕松實現分鏡頭腳本的編寫。

5.2 編寫步驟和樣例

本文以《云南省計算機等級考試強化訓練》網絡課程設計腳本為例,講述課程設計腳本的PowerPoint實現。

步驟1:用幻燈片母版設計網絡課程的頁面公共元素。在幻燈片母版視圖中,用繪圖工具中的直線工具,將幻燈片頁面根據網絡課程的設計需要劃分為四至五個區域,分別描述不同模塊和元素的設計思想。在模板中用PowerPoint軟件的繪圖工具、Smart Art工具、圖文混排等功能制作課程頁面中一些固化的公共元素,如網絡課程的Logo、導航欄等。

步驟2:使用圖形工具設計網絡課程的總體結構和頁面結構。用Smart Art對象中的循環、關系、嵌套、列表、流程、層次結構等組件,結合圖片編輯與繪圖功能,編寫課程整體結構關系圖和頁面組織結構圖。

步驟3:應用設計好的母版編寫分鏡頭設計腳本。在步驟1里已經定義完成的主要內容區域中,以“所見即所得”的方式給出頁面效果和內容;在步驟1里已經定義完成的側邊欄和底部區域處,輸入對應頁面在聲音、圖像、視頻和交互效果等方面的設計細節和注意事項。分鏡頭設計腳本要對課程中所有的頁面或同一類型頁面的呈現方式和細節做出詳細描述,為技術人員制作頁面提供精確參考。

在上述步驟完成的課程結構關系、頁面組織結構和各頁面的分鏡頭設計腳本的基礎上,團隊中的媒體制作人員和技術開發人員方能清晰地讀懂課程設計人員的意圖,準確地實現該網絡課程的頁面設計、內容安排和媒體制作。

6 總結

綜上所述,一個完備的網絡課程建設團隊的組建、科學有效的課程設計、設計腳本編寫對于精準高效地建設網絡課程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網絡課程設計腳本要對教學設計詳細展示和精準表達,是課程設計人員與技術人員之間實現良好溝通的橋梁。本文用PowerPoint這一簡單通用的軟件工具實現設計腳本編寫的方法,不僅適用于網絡課程建設,也適用于普遍的多媒體課件開發、移動學習課件開發和數字教材制作。

參考文獻:

[1]網絡課程教學設計腳本編寫規范[M].北京:電大在線遠程教育技術有限公司,2008.

[2]張進寶,李松,馬江艦.基于“瀑布模型”思想的網絡課程設計與資源開發模型[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 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