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鴨蛋教案范文
時間:2023-04-07 11:33: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端午的鴨蛋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為了讓幼兒更好地了解端午節,感受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激發初步的愛國主義情感。幼兒園設計并組織有關端午節的主題教育活動。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學校傳統節日活動策劃(端午節)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閱讀。
學校傳統節日活動策劃(端午節)一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為了讓幼兒更好地了解端午節,感受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激發初步的愛國主義情感。幼兒園設計并組織有關端午節的主題教育活動。現將端午節期間開展“我們的節日——端午”系列活動方案制定如下:
[活動目標]
1. 知道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樂于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 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感興趣,產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活動內容]
(一)知識分享
1. 知道端午節的日期,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 欣賞端午節傳說中有關屈原的故事,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的愛國詩人,對屈原產生崇敬之情。
(二)學習端午節的兒歌。
(三)動手操作
各班開展包粽子,制作荷包、編制五彩線等活動。
(四)區角創設:
1. 科學角:投放艾草和菖蒲。陳列不同造型的荷包(香袋)。
2. 美工角:放臵制作荷包、五彩線、和制作粽子的材料。張貼賽龍舟的圖片,屈原的圖片等。
3. 閱讀角:張貼有關端午節的字條,讓幼兒認讀。
(五)家長工作:
1. 和孩子一起收集有關端午節風俗的圖片、資料,向孩子講述端午節的風俗。
2. 帶孩子購買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荷包)、咸鴨蛋等過節物品。
3. 和孩子一起觀看有關節日慶祝活動的報道。
4. 參加班級的包粽子等活動。
[活動過程及時間安排]
(一)活動準備工作
1. XX月XX日(周X)起收集有關端午節風俗的圖片、資料,向孩子講述端午節的風俗。
2. 帶孩子購買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荷包)、咸鴨蛋等過節物品。
3. 和孩子一起觀看有關節日慶?;顒拥膱蟮馈?事先準備好通知條,發給家長)
(二)xx月xx日—xx日區角創設。
(三)xx月xx日知識學習:
1. 知道端午節的日期,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 欣賞端午節傳說中有關屈原的故事,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的愛國詩人。對屈原產生崇敬之情
(四)xx月xx日,學前班包粽子,大班做荷包,中班折荷包,小班編五彩線。
(五)xx月xx日,品嘗粽子,掛荷包,帶五彩線,學習兒歌。
附:家長通知條、兒歌資料、活動教案、溫馨提示。
尊敬的各位家長你們好:
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即將來臨:為了增進小朋友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興趣,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習俗,從小培養孩子們的愛國主義情感,請各位家長:首先跟孩子一起收集有關端午節風俗的圖片、資料,向孩子講述端午節的風俗。其次帶孩子購買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荷包)、咸鴨蛋、五彩線等過節物品。感受節日氣氛。第三和孩子一起觀看有關節日慶?;顒拥膱蟮?。 謝謝家長的配合,并提前祝愿小朋友、家長端午節快樂!
xx幼兒園
20xx年x月x日
學校傳統節日活動策劃(端午節)二
活動四:折紙粽
主要涉及領域:藝術
【活動目標】
1、探索折紙粽的方法,嘗試用長條紙通過反復折疊的方法制作粽子。
2、在共同布置環境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感受濃濃的節日氛圍。
【活動準備】
1、各色長條紙若干。
2、已經折好的大紙粽。
3、折紙粽步驟圖。
【活動過程】
1、觀察大紙粽,激發折紙粽的興趣。
2、探索折紙粽的方法。 (1)猜測紙粽的制作方法。 (2)展開紙粽,觀察折痕,討論折紙粽的方法。 (3)借助步驟圖,整理折紙粽的經驗。
3、折疊紙粽。(引導幼兒在遇到困難時,通過看圖示、觀察小朋友制作等方法來幫助解決問題。)
4、將幼兒制作的紙粽用針、線串在一起,布置環境,體驗成功的快樂。
學校傳統節日活動策劃(端午節)三
一、活動背景
讓學生充分了解各地在端午節里各種各樣的風俗習慣,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了解這節日的淵源,形成,民間各種不同的慶祝方式以及其中所承載的中國所獨有的文化內涵,以此來體驗的意義;體會班級就是一個大家庭,人人都是班級大家庭的成員,應該相互關心,相互愛護;增強學生愛父母愛家鄉愛祖國的感情,同時通過這次活動,使學生初步理解中國傳統節日中所蘊涵的文化內核,真正了解節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幫助青少年增強科學節日文化理念,弘揚創新節日文化,讓節日真正給我們帶來快樂與幸福。
二、活動目的
1. 初步了解端午節的名稱、起源及節日風俗習慣。
2. 通過了解家鄉過端午節的風俗習慣,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體會家庭歡樂、生活甜美的幸福。
3.通過對節日的了解使學生感受中國文化的特點。
4.培養學生搜集,整理,比較,分析和運用資料的能力以及語言概括和表達能力。
三、活動時間
端午節前兩天
四、活動準備
1、將學生分為4組,分課題收集世界各地端午節的節日和風俗習慣,以及端午的相關資料。
五、活動方案
第一階段:活動準備
1、搜集有關端午節的名稱、由來、端午節的傳說故事等等。
2、調查訪問身邊的長輩,了解家鄉過端午節的風俗習慣。
3、端午節故事演講。
第二階段:以班會形式進入活動
1、情境導入
激情朗誦有關端午節詩歌
2、進入活動主題,交流感悟
第一主題:話說端午
1、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2、端午節的傳說與民間故事
3、端午詩詞佳句知多少
第二主題:端午實踐活動
粽子、香袋
1、感受粽子的香甜和香袋的美。
2、學習用折紙做的五彩粽。
3、體驗勞動和分享的樂趣。
4、設計別致、精美的粽子。隊員們每年是怎樣過端午的呢?(隊員講出各種賀端午的民俗活動)
引出——賽龍舟,端午食粽。
5、舉辦食粽宴
師:端午節,為什么要和家人一起粽子?往年你和誰一起吃?
師:你吃的粽子是買的呢,還是別人送的?誰送的?(是買的,也有送的;是媽媽送給奶奶的,也有小姨送姥姥的……)
師:為什么要送粽子?
A、師給隊員送粽子并送上祝福的話;粽子該是投入大海的,因為你的胸懷像大海一樣的寬廣,別忘了給自己投一個粽子!祝端午節快樂!
B、隊員相互送粽子;
C、鼓勵那些不愿意把自己的粽子送給同學的隊員,將自己的愛心和祝福送給隊員。
吃粽子(大家一起吃粽子,體驗班級大家庭的溫暖和團圓,一邊聽輔導員講故事)
師:端午節在我們中國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節。
六、討論端午節活動方案
1、端午節就要到了,你們有什么想法嗎?談談今年打算怎么過端午節。
2、隊員之間交流。
七、小結
隊員們了解了那么多關于端午節的知識,又為過今年的端午節出了那么多好主意,雖然大家采用各種各樣的形式來慶祝這個傳統佳節,但每個人心中有個共同的最美好、最傳統的愿望,那就是: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端陽處處祥。祝福親愛的朋友端午節快樂!
老師感到好開心!最后,我提前祝大家端午快樂!
第三階段:拓展,延伸。
通過今天的活動,我們初步了解端午節的名稱、起源及節日風俗習慣,欣賞吟誦了有關端午的詩詞。今后我們還要進一步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你想研究些什么?
(分4個活動小組)
1、端午的風俗習慣。
2、端午的傳說和故事。
3、關于端午的詩詞。
4、關于端午的食品。
八、實施策略
這次活動的實施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活動準備,搜集有關端午節的名稱、由來、端午節的傳說故事;調查訪問身邊的長輩,了解家鄉過端午節的風俗習慣;活動的節目,端午故事演講等等。第二階段,以班會形式進行“五月五,是端午。吃粽子,看龍舟。齊歡聚,賀佳節”的班會活動。第三階段,拓展,延伸,進一步研究端午的風俗習慣,傳說故事等,在此基礎上擴大研究范圍,可研究關于,端午的詩詞,端午的食品等,使學生理解中國傳統節日中所蘊涵的文化內核,真正了解節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幫助學生增強科學節日文化理念,弘揚創新節日文化,讓節日真正給隊員帶來快樂與幸福。
九、評價方式
篇2
關鍵詞:語文學困生 參與氛圍 語言品味 拓展外延
進入八年級上學期,一部分學生的語文成績退步得較快,從七年級時的八九十分退步到六七十分,甚至是不及格。這難道是因為八年級語文的知識難度較大、學生能力要求更高而導致的嗎?答案也不盡然。與七年級的語文學習相比,八年級的語文學習確實對知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仔細觀察退步學生學習語文的狀態,就會發現:課堂上為求知而閃動的雙眼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疲倦黯然的眼神;考試時試卷上空白的地方越來越多,甚至作文也開始交白卷;作業的書寫情況每況愈下,涂改、潦草日益嚴重……是什么讓語文學科的學習變得如此被動了呢?是什么讓學生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了呢?
反思之一,看備課。編寫教案,三維目標赫然。但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都能從知識的積累中形成能力、感受情感塑造價值觀嗎?教學目標的制定是符合學生的學情,還是僅僅為了體現教師自己想要完成的教學任務呢?反思之二,看課堂。課堂是教與學的主陣地,是思維碰撞的場合。但學困生跟不上課堂教學節奏,他們在課堂上的參與度越來越低,漸漸他們失去了學習的熱情與動力,剩下的只有麻木和渾渾噩噩。反思之三,看課外閱讀。學校家庭“兩點一線”的學習生活枯燥而單調,本應該通過閱讀來豐富語文的外延,但課外閱讀的時間卻被作業無情地擠占,課外閱讀行為也被“看閑書”的觀念所禁止。久而久之,學生就誤以為語文學科既無聊又無味,成績退步便是自然之事。針對“學困生”學習中的問題,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予以解決。
一、營造課堂參與氛圍,削減基礎知識積累
語文學習是對古典文化的傳承,是為了更準確地運用語言文字。一個孩子如果在異國的語言環境中生活,只要他融入其中,或許無法書寫,但運用當地的語言進行交流是不成問題的。學困生學習成績退步的根源還在于缺乏語文學習的興趣,不愿意融入語文學習的情境中。
“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睂τ谡Z文的學習,如果指望學生面面俱到,反而是“面面不到”。由于量多難消化,學困生遭受的學習挫折也就越多,加上學困生對基礎知識的積累不耐煩,如果不能從任務總量上削減,那么,他們自暴自棄的思想就會愈發滋長。如果學困生長期得不到進步與肯定,其積極性必然會受到打擊,因此可適當降低對他們在基礎知識積累上的要求,對要求識記的內容放寬一些,以退為進,未嘗不是一劑良方。
作為補償,我將語文課堂上的導入環節和拓展環節交給了學困生,要求班上成績滯后的學生輪流上講成任務。具體做法是:課前由教師簡要地概括課上的內容,學生根據相關內容查找資料,選擇與本課內容有關的故事、詩歌、圖片、影像等,在課堂導入和拓展環節中進行展示。這種做法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后進生的學習熱情,他們為了找到相似度高的資料,往往能認真研讀課文,從最初的只能找出相同的名稱,到后來能找出與課文敘述相似的內容、抒發相似的情感、運用相同的寫作手法等資料。在這一查找資料的過程中,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如潛行于地下的熔漿一般迸發出來,“想露一手”的欲望被激發出來,以前不肯背誦或背不熟的文章現在已能流利成誦了。
如教學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臺階》一課時,有位學生課前積累了三句唐詩,他是這樣導入的:唐詩中與臺階有關的詩句不少,如:
(1)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唐?劉禹錫《陋室銘》
(臺階上清幽的景色傳遞出作者安貧樂道、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
(2)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唐?杜牧《秋夕》
(展現宮女孤單寂寞的心情)
(3)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唐?溫庭筠《更漏子》
(表現作者離別時凄涼悲苦之情)
臺階可以傳遞出人物的不同情感,那么李森祥筆下的臺階又傳遞出怎樣的人物情感呢?這個導入既營造了詩歌的意境,又很好地將“臺階”能傳遞出人物情感這一特點彰顯出來,看得出設計者花費了很多心思,展現了學習語文的靈心蕙質,而正是這位設計者,八年級上學期期中語文考試成績僅僅82分!
又如,學了《岳陽樓記》一文后,有位學生將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與莊子的《逍遙游》“無所待”的境界聯系在一起,得出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超越了古仁人和莊子。言語或許有偏頗之處,但這種心游萬仞的發散思維是有益于語文學習的。“景中一蓑翁,融入吟哦境”,不論孩子“吟哦”出什么,只要他們肯做、愿意做,就有了進步的可能。
二、改預設為生成,側重語言品味
王榮生教授說:“語文老師的教案最好不要用‘教學目標’這種高雅的詞語。改用‘教學結果’行不行?這至少有利于語文教師把事前設計與事后效果區分開來,把自我懸想與學生實情區分開來?!薄澳繕恕迸c“結果”的區別,即前者側重于課堂預設,后者側重于課堂效果。面向學困生的課堂要具有明確性、包容性和開放性,這樣才會具備最佳的教學效果。如在培養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能力上,教師可以通過讓學困生多遍朗讀和復述課文內容來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朗讀和復述都是在對熟悉課文內容、把握作者情感基礎上進行的,這既協調了學生學習過程中聽、說、讀、思能力的配合,又為下一步的語文學習打下了基礎。
王尚文說:“學生在閱讀中發現了自己與作品之間的落差,就有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彌合它?!彼?,我們要做的是以學定教,以教促學。“文本無語笑東風,細讀有情長思量”,語文課堂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去品味語言,在品味語言中發現文字之美。如在教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一文時,可就第二、三自然段的語言引領學生進一步分析品味文章。“……其實……還不就是……只是……使人驚奇不已?!备痹~的使用將作者對家鄉鴨蛋的情感一波三折地表現出來,曲折有致又生動多姿?!翱曜宇^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痹谶@個吃鴨蛋的語境里,品讀動詞“扎”與“捅”的區別、“冒”與“噴”的區別,如果學生能在語言的反復體味中品出與初見文章時那種索然無味的不同韻味,那么,心中的喜悅之情就會溢于言表。
三、拓展語文外延,發現生活的美
語文的外延是廣闊的,不能僅局限于教材。學困生之所以感到語文學習無味,其中作文就能體現這一點。這是未能將生活與語文學習聯系起來。學困生的作文往往事件陳舊,只敘事不描寫,語言表達口語化,在經歷低分的打擊后,他們開始消極應付甚至索性不寫。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作文來源于生活,如果缺乏對生活細膩的感受,寫作材料就會受到限制。王尚文說:“教師對教學事件的設置須是為了營造真誠的寫作意圖,引導學生為了真、善、美,為了正當的目的與人交流,并且通過寫作進一步加強學生對自我意圖的觀照意識和能力,實現寫作心靈的反塑作用。”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個“有心人”,引導學生注意觀賞四季不同的景象,如發現晨昏中校園的美景,回憶夏日暴雨后的如煙云嵐,無意間見到的寵物萌態,極目遠眺鄉野的一縷炊煙以及尋找平凡中的感動等。仰首春華,俯身秋實,林林總總的美盡情綻放于心。隨著科技的發展,用手機進行照相和攝像能夠實時捕捉精彩瞬間,教師可借助現代科技將美好的生活展現給學生,讓學生暢談感受是幫助學生拓寬寫作素材的一種好方法。另外,通過指定書目的方法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大量閱讀,以此補充生活體驗、豐富生活閱歷。正如陸機在《文賦》中所說:“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心懔懔以懷霜,志眇眇而臨云?!?/p>
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參與、品味、拓展,語文對于學困生來說就呈現出了別樣新奇的風景。W生上語文課的熱情明顯提高了,課堂上的質疑、討論聲明顯加大了,學生臉上浮現出了輕松愉悅的笑容。八年級上學期期末語文考試及格率達98.7%,這驗證了對“學困生”實行語文學習策略是行之有效的。
參考文獻:
[1]王榮生.聽王榮生教授評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