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達梅林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15 03:47: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嘎達梅林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文化傳承;音樂教學;策略研究;民族音樂
一、民族音樂研究的意義與價值所在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詩書禮樂,筆墨丹青,無不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風韻。而音樂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之一,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和智慧結晶,音樂教育對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獨特的功能。基于音樂的這種屬性,了解民族音樂文化成為音樂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對音樂性質有這樣一段陳述:“無論從文化中的音樂,還是從音樂中的文化視角出發,音樂課程中的藝術作品和音樂活動,具有鮮明而深刻的人文性?!币魳繁旧砭褪俏幕退囆g的結晶,是一種文化產品,是對文化的一種表達方式,因此,音樂教育因基于文化的傳承與表達,成為文化滋養豐富心靈的渠道。
音樂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和智慧結晶?!耙魳纷援a生以來,就深植于文化中,換言之,它也是文化的一種。音樂與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又相互促進?!币魳吩从谖幕指哂谖幕?,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不僅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生活濃縮的結晶,它既能印證人類歷史文明發展的痕跡,還可引導人類走向輝煌的明天。因此,只有在音樂教學活動策略中充分考慮到文化傳承這一要素,才能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樹立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二、音樂教學活動中文化傳承出現的問題
在現今教學中,音樂教學活動中的文化傳承仍面臨不少問題,主要有以下兩個:
(一)受“西方音樂中心論”的影響,教師缺乏文化傳承意識
西方歷來重視音樂家的培養及音樂理論的完善,歐洲音樂界發明的記譜法和作曲程式得到世界范圍內的認可。受此影響,現今教師以教授西洋樂器、大小調為主,而較少關注民族音樂文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潛移默化地運用西方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來教授歌曲,導致音樂課程既缺少西方音樂語境,又欠缺民族音樂知識,陷入進退維谷的教學困境。”甚至有些教師不認可民族音樂,認為民族音樂因循守舊,固步自封,落后于時代大潮。文化傳承意識的缺失,導致教師在教案設計和課堂教學中忽略了民族音樂之美,更忽略了對學生愛國情操的培養,導致學生的音樂視野狹隘,音樂審美單一,民族音樂知識匱乏。長此以往,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就會淡化,民族自豪感就會減弱。因此,教師應增強文化傳承意識,在教學工作中起到傳承民族文化、培養素質人才的橋梁作用。
(二)受社會文化氛圍影響,學生對傳統音樂興趣寡然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社會日新月異,時代飛速前進,光怪陸離、旋律動感的流行音樂充斥著孩子們的耳膜。相比之下,傳統音樂則距今久遠,高于生活,且旋律多輕柔、緩慢,因而不符合青春期孩子活潑好動、渴望刺激的審美理念。孩子們對傳統音樂學習興趣寡然,學習傳統音樂的意愿較差,他們普遍更喜歡哼唱節奏輕快、旋律動感的搖滾音樂、朋克音樂。而且傳統音樂多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像東北二人轉、越劇、豫劇、黃梅戲、陜甘秦腔、昆曲等,囿于方言差異和地域阻隔,孩子們對家鄉民歌、地方戲曲還有所了解,而對于其他地區的傳統音樂則一無所知。因此,對基于文化傳承激活音樂活動策略開展研究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
三、提升音樂教育文化內涵的策略
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對上述音樂教學實踐活動中的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樹立文化傳承觀念,建立明確的教學目標意識;深入挖掘課程資源,理解民族音樂文化的內涵;吸取民族音樂元素的養料,打通學生興趣通道;豐富民族音樂體驗,積累民族音樂感受。使學生愛上民族傳統音樂,了解民族音樂知識,感受民族音樂魅力,從而形成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具體做法如下:
(一)引導理解作品的文化內涵,構筑民族音樂的體驗通道
根據新課程目標的要求,教師應深入挖掘課程資源,結合具體音樂教材,設計師生互動環節或課堂賞析環節,分析作品時要將作品中的文化背景和內涵,作品是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創作而成的,給學生一個清晰的講解,這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本身和作品的內涵。
中學音樂教材中有非常豐富的民族音樂素材,其基本范疇有三:凝結古代人民智慧的古代音樂元素,如《飛天仙子》;反映革命先烈的頑強斗志和不屈精神的近現代民族音樂,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等;展現地域風情和民族特色的地方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如《嘎達梅林》等。
1.古代音樂文化
《飛天仙子》(人音版16冊第六單元)是古代音樂文化中最為典型的案例,它由敦煌壁畫中“飛天神女”的形象而來,代表了古代人民高超的音樂智慧和藝術水準。
例一:對《飛天仙子》一課的教學反思片段
為了讓學生感受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在教授《飛天仙子》時,并不局限于音樂知識和舞蹈知識的講解,而是采用情景體驗教學法,先播放“天衣飛揚,滿壁風動”敦煌壁畫圖片,讓學生感受壁畫中衣袂飄飄,清麗出塵的“神女”形象,同時播放《飛天仙子》音樂,帶領學生聆聽樂曲,并引導學生辨認其中的各種演奏樂器,讓學生充分感受傳統樂器的清麗音色和醉人魅力。
一堂課下來,發現學生完全被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魅力深深地感染了,雖然他們對古代音樂文化知之甚少,但顯示出濃厚的學習興趣。筆者認為,讓學生了解敦煌莫高窟精妙絕倫的藝術成就,對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具有重要作用。
2.近現代民族音樂文化
在教材中,近現代民族音樂作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歌頌了革命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的戰斗豪情及中華民族的頑強斗志和不屈精神。“近現代民族音樂能幫助學生了解那段歷史,感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勇于進取的民族精神,培養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和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熱愛。”
例二: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人音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一課的教學反思片段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中學生耳熟能詳的革命歌曲,如何在演唱中激發學生的愛國熱忱,讓他們體會到革命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的愛國豪情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因此,筆者搜集了大量聶耳和創作《義勇軍進行曲》時的素材,再現了那段炮火紛飛的風云往事。不僅幫助學生了解了近現代中國由屈辱到崛起的艱苦歷程,更培養了學生對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熱愛和對革命先烈們的感激之情。
3.地方少數民族音樂文化
“民族音樂與地理環境、人文風俗密不可分,五十六個民族,百花薈萃,五十六種音樂,精彩紛呈?!睂W生通過學習地方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可以了解祖國各地的風情及各少數民族的智慧,從而加深對民族音樂的了解,產生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
例三:對《嘎達梅林》(人音版15冊第四單元)一課的教學反思片段
在教授地方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時,筆者選取了蒙古族民歌《嘎達梅林》,它歌頌了嘎達梅林帶領牧民們反抗親王達爾罕和東北軍閥的英勇事跡。考慮到少數民族音樂與漢族音樂的差異,在教授時,筆者著重講解旋律、節奏、調式等音樂知識?!陡逻_梅林》的旋律采用蒙古民歌中的五聲羽調式做基礎,采用上下句單樂段結構,上句旋律起伏寬廣,情緒激昂,下句旋律低沉,飄遠悠揚,歌曲節奏穩健有力,旋律莊嚴肅穆。歌詞運用比興手法,既表現出對嘎達梅林的崇敬,又突出他英勇頑強的偉岸形象。一堂課下來,筆者發現學生對少數民族音樂調式調性并不感興趣,反而對少數民族的英雄傳說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經過教學反思后,筆者認識到在今后的少數民族音樂教學中,應以介紹少數民族的神話傳說和英雄故事為引子,進而激發學生對少數民族音樂的學習興趣。
(二)多形式感知民族音樂的文化意蘊,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考慮到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學習有距離感,教師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可以借助具有民族元素的流行音樂,拉近學生與民族音樂的距離,讓他們產生探索民族音樂的愿望,從而打通學生欣賞民族音樂的興趣通道。
例四:《歡樂歌》(人音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教學實錄
老師:江南絲竹多由二胡、揚琴、琵琶、笛子、簫等樂器組成,是流行于江蘇、浙江一帶的器樂曲。大家對江南絲竹還有什么了解呢?
學生:旋律輕快、聲音清越,一堆人吹拉彈唱。
老師:是的??磥泶蠹叶夹蕾p過《歡樂歌》,那同學們喜歡聽《歡樂歌》嗎?
學生:不喜歡。婚喪嫁娶才吹的。
老師:江南絲竹的確常在婚喪嫁娶等場合演出。但它的風格優雅華麗,旋律典雅流暢。管弦絲竹等樂器在現代歌曲中也有所運用,大家都知道歌手后弦嗎?
學生:知道。
老師:讓我們來欣賞后弦的歌曲《橋段》,仔細聽,看看里面都運用了什么民族樂器。
這段教學實錄中,在導入課程時,筆者選擇了融合民族曲風與流行元素于一體的《橋段》做引子,激發了學生學習民族歌曲的興趣,為《歡樂歌》的課堂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許多家喻戶曉的流行音樂都蘊含著濃厚的民族元素,包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符號、意象,如鳳凰傳奇的《最炫民族風》《荷塘月色》等,歌詞典雅,意境優美,旋律輕快,易于上口;玖月奇跡的《中國范兒》《中國味道》等,歌唱祖國,歌唱人民,融動感十足的曲風與熾熱的愛國熱情為一體,深受年輕人的喜愛。再如,周杰倫的許多歌曲,《東風破》《青花瓷》《發如雪》等化用古典詩詞,蘊含傳統風韻。正是通過這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流行歌曲,引導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和熱情。
(三)豐富民族音樂教育的路徑,培養學生民族音樂的欣賞力
“音樂精髓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只有豐富學生的民族音樂體驗,才能加深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認識和了解,從而獲得淋漓盡致的音樂感受?!比艚處熞晃兜刂v解教材,照本宣科,學生對民族音樂毫無切身體會,自然無法理解民族音樂,更體會不到民族音樂的無窮魅力。教師在豐富學生民族音樂體驗時,應以情感體驗為教學導引,以民族音樂為內容主線,以民俗文化為學習拓展。
1.以情感體驗為導學導引
在課堂教學模式中,讓學生多演、多練、多唱,以情感體驗為導學導引,讓學生親身體驗民間藝術的迷人魅力,直接感受民間音樂的獨特風貌。
例五:對《船工號子》一課的教學反思片段
號子是長江水路運輸史上的文化瑰寶,是船工們與險灘惡水搏斗時用熱血和汗水凝注而成的生命之歌,曲調高亢激越,歷史傳承悠久。在課堂教學中,筆者先帶領學生大聲朗讀號子,誦讀的時候注意聲調起伏、抑揚頓挫。然后,帶領學生演唱《船工號子》,“乘風破浪奔大海哪,齊心協力把船扳羅。濤聲不斷歌不斷,回聲蕩漾白云間羅。高峽風光看不盡哪,輕舟飛過萬重山喲。”通過朗讀和演唱體驗,讓學生直接感受《船工號子》那剛勁有力的情感和船工們辛酸凄苦的命運。
2.以民族(民間)音樂為內容主線
“音樂是文化的靈魂,也是民族的血脈。在教學過程中,民歌應貼近教學實踐,貼近每一個孩子,讓學生從小產生對家鄉、對民族、對國家的認同感,樹立民族自豪感?!币虼?,在引導學生體驗民間藝術時,必須以民族音樂為內容主線,藝術實踐圍繞民族音樂開展。教師可帶領學生演唱民間小調,如《山丹丹花開紅艷艷》《花兒與少年》等。除教材上選編的民歌外,筆者還結合杭州獨特的人文地理環境和民俗文化傳統,在教研員楊老師的帶領下,開發區校本課程《杭州灘簧調》,教學生學說杭州話,學唱杭州灘簧,讓學生在民族民間音樂的學習中,養成愛國愛家的良好品質。
四、教學反思
(一)教師應提高自身音樂素養
新課程的順利實施離不開教師的努力,民族音樂課程資源的開發也離不開教師的辛勞,教師起著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關鍵作用。教師能否正確地理解民族音樂教學課程,熱情飽滿地投入文化傳統的音樂教學實踐中,決定了音樂教學活動的成敗。因此,教師應提高自身音樂文化素養,既要具備相關民族音樂知識,又要掌握民族樂器的演奏技能;既要流暢準確地演奏民族歌曲,又要擁有廣闊的民族音樂視野。
(二)對各地音樂文化兼容并包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師應以兼容并包、為我所用的心態學習異國文化,對傳統音樂文化在繼承、保護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升華、揚棄。民族音樂固然博大精深,西方音樂也有可取之處。在學習民族音樂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世界各地的優秀音樂文化,多元并包,兼收并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應將“文化傳承”融入教學設計中,以弘揚我國民族文化為主,吸收外國文化為輔,吐故納新,在充滿活力的音樂教學過程中把文化傳承下去。在具體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實現音樂文化的傳承教育,更要實現音樂傳承的育人價值,在音樂教育中實現學生情操與品格的培養,以音樂教育為手段,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意識,為國家儲人才,為天下鑄棟梁。
綜上所述,民族音樂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種文化形式的綜合,同時又是各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出來的。音樂文化里包括了多種文化,涉及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因為各種類型的民族民間音樂是在勞動中創造出來的,它不僅僅是一種音樂現象,其中也體現了各個時代、各個地方的文化、民俗、語言、美學觀點,同時也寄托了一種文化的情思,其所涵蓋的情感和精神是這個民族的靈魂與思想,是這個民族精神的載體。
參考文獻:
[1]樊祖蔭,謝嘉幸.中國(大陸)以音樂文化多樣性為基礎的音樂教育:發展現狀及前景[A].中國音樂,2008(04).
[2]李歡.中小學音樂教材與高師中國音樂史課程的對接[D].湖南師范大學,2012.
[3]樊祖蔭.音樂與人:中國現當代音樂研究文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