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歸來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22 21:37: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雁歸來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據現代漢語詞典釋條,有效,即能實現預期目的。
當前,“有效教學”這一口號喊聲已久,把“有效教學”的理念導入語文學科領域,目的在于改變我國基礎教育中語文教學的低效率狀況?!坝行Ы虒W”認為,教學既是藝術,更是科學,它不僅可以對教學過程或結果進行科學的評判,而且可以用科學的理論和有效教學的方法指導教學過程,以增強其效率。從這一觀點中,我解讀的是,強烈呼吁的“有效”,他就不僅僅是現代漢語解釋的能實現預期目的,更應該是高效實現預期目的。
關于有效教學,首先在教者有明確目標的有效設計,其次是教學過程中的有效達成,從而實現學生的有效收獲,最終達到有效教學或者大家所追求的高效教學的目標。
然而,我們必須思考這樣一些現實問題,才能真正響應“有效教學”,那就是:教學目標的有效設計就能是課堂的有效達成,教學過程的有效達成帶給學生的是真正的有效收獲。以楊潔老師《大雁歸來》與林曉老師《竹影》的教學目標的設計與達成觀摩教學為例,做自己一點理解。
案例描述:
一、教學的有效設計:沒有你絕對不可以
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設計,是驅動教學進程,促進課堂對話,提高學習效率的載體,教學過程中所設計的問題,是展開學生思維活動,涵育人文素養,提高語文水平的載體。教學的有效設計,是課堂教學有效、高效的基石?;仡櫋洞笱銡w來》與《竹影》,兩堂課都達到了教學的有效設計,上課的指向性非常明確。一節課或者步步為營直指
靶心如《大雁歸來》,或者是首尾呼應一氣呵成如《竹影》。
比如《大雁歸來》。教學設計是從“野性”(想飛就飛、想叫就叫、想吃就吃)到“詩歌’’(大雁世界――美好境界的發現與創造),體現了由淺入深、由文字到思想、由感性到理性的層次性,最終從“我們”一詞突破,期望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感悟到作者看待自然萬物時的多角度和大視野,獲得一種全新的環保觀念――“土地倫理”。實現了楊潔老師“淺閱讀,深感悟’’的課堂定位。
比如林曉老師的《竹影》,突破點在感受豐子愷童趣、詩意的生活情趣,讓學生達到“文中有畫,趣中有味”的體驗。
一堂課只有40分鐘,可是堪比一場戰斗。古人行軍作戰,強調“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兩位老師都能有效切實的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在可堪比大海的教學內容里,確定有效教學內容,或者是對課標的熟悉,針對突出重點、難點而設計問題;或者基于教材,深入鉆研,透徹理解,把握文本所抓住的重點難點《大雁歸來》;或者立足學生,設計的問題切合學生已有學習經驗以及認知水平,針對學生在理解重難點時可能存在的誤區和盲區而進行,如《竹影》。
二、教學的有效達成:有你絕對不一樣
教學的有效設計是否等同于教學的有效達成呢,這是我們要繼續思考的一個問題。
其實我自己也覺得探討有效達成,就有點苛刻的味道,可是還是講吧,為了我們的認真。
比如《大雁歸來》,根據學情反饋(3)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生:我們對“野性的詩歌”的理解有問題,本文的主題不太明確。所以教師做以下設計;品讀――聆聽雁語心曲。
出示PPT總問題:對“在這種每年二度的遷徙中,整個大陸所獲得的是從三月的天空灑下來的一首有益無損的帶著野性的詩歌”這句中“野性的詩歌”的理解。(板書:野性的詩歌)
此處的“野性”是何意?
得出的結論,“野性”就是想飛就飛、想叫就叫、想吃就吃。個人認為狹隘了“野性的理解”,弱化了主題,無助于教學目標有效設計的有效達成。而且費時較多。
在教學的有效設計中,關于“我們”的設計和解讀其實是很出色出彩的一環。
在“感悟――走進美好境界”一環,讀讀文中的“我們”一詞,體會作者思想――創造
誰給了大雁如此美好的境界?“我們”。出示PPT11資料“人不僅要處理好跟人的關系,跟社會的關系,還要用道德的觀念,對待山、水、草和一切生物,這就是大地倫理學?!?/p>
――――利奧波德《沙鄉年鑒》
到了此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學生已然脫口而出,教者無需局限在自己設定的教學流程。一水到渠成,比之否定之后的肯定要自然。
三、學生的有效收獲: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為的就是你
教育學、心理學的規律告訴我們:在教學活動中,明確教學目的是關鍵,是起點;重點是什么,是學生,是學生的學習所得。
很多時候學生不喜歡語文課,是因為我們的語文課堂解決不了學生的疑問,重復他們已經從文本中所獲取的信息,漠視學生渴望了解的陌生之地,這勢必會導致語文課堂的低效。
林曉老師設計的《竹影》,看似隨意,實則精致,表面散淡,卻環環相扣。
如第一環節導入簡介作者,適時板書“名、時、地、評、作”,強調作者身份:簡介中把“現代畫家”放置于“散文家”之前,對此你有什么理解?讓學生展開討論,老師不急著加以評論,這一環節很是精彩,為整篇文章的解讀找到了抓手,也為整堂課奠定了基調。
其次在填一個動詞概括部分“――竹影――竹影――竹影”,教師有預設,但給了學生充分思考咀嚼的時間,大膽放手,學生得到了有效收獲,收獲是多方面的。
接下來以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導出豐子愷的“文中有畫”,“作為畫家的散文家”,請同學們找到文本中豐子愷“文中有畫”的依據。就學生找到的句子分析品味后,師生達到共識。“畫中孩童之趣實乃作者童心之“趣”。
“童心,在大人就是一種趣味,培養童心,就是涵養趣味。”感受作者詩意的生活情趣,體會趣中之“味”。引導學生從文章中尋找并分析品味作者生活情趣的句子。
整堂課,也有偶爾的尷尬時,但是學生的狀態是輕松的,收獲是顯然的,教師提供的解讀方式是匠心獨運,巧妙精致的。
很多時候,我們教者苦惱的是什么,是花了大量時間,大量心血之后學生的興趣索然,這對我自己而言,是打擊。望斷高樓,衣帶漸寬,學生能有效收獲,此樂何極!
案例反思:
其實一直有思考,語文到底要怎樣教,學生才會喜歡,學生才會獲得滋養。網上看到一位署名阿蚊的人說:我們教,我們唯命是從地教,……于是,我們跳一種腳尖的舞蹈。(有點斷章取義)不想追究他的哀嘆,至少語文很美。
是呀,語文這么美,可是我們為何總是教得心力交瘁。
言及至此,我豁然發現了我們一般語文教師常犯的一種意識:我們教得。是的,我們經常關注我們教的人,卻忽略學的人;我們經常關注我們教的內容,卻忽視學的情況;我們經常關注我們的預期,卻忘記預期與達成之間可能藏著很多很多美好的意外。老生常談,可是總是死穴。
一、由學生的學,確定教師的教――教師的課堂角色定位意識
新課標背景下,語文教師課堂的自我定位,實質上影響著語文教師對于語文教學的態度,同樣也影響著語文教學對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記得王榮生老師有過這樣的強調:學生不喜歡什么,我們讓他喜歡;學生讀不懂的,我們讓他讀懂;學生讀不好的,我們幫他讀懂。我們的教學有效設計,在設計之前要關注學生的學情,已經是毋庸置疑的教學策略。我們上課的兩位老師都很重視這一點。
我們當然會參與解讀文本,善于鉆研文本,適時適當傳達思想和價值觀,這才有我們語文教師組織課堂的有效設計,可是我們一定也會記住,新課標下,我們語文教師是學生語文學習的合作者;我們語文教師當然還應該是學生語文學習的引導者,一般情況,我們讀的比他們多,我們閱歷比孩子豐富,這點我們沒必要謙虛,而且相比較我們比孩子有時間,我們只鉆研一門語文,所以我們要善于開發文本,恰當解讀文本,加強教學中的信息供給以促發學生的能力開發;更主要的是,我們語文教師是學生語文學習的欣賞者,要善于關注學生,尋找機會肯定學生,使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得到他人的欣賞,是每一個人的內心渴望,賞識能使人愉悅,賞識能激發人潛能,賞識能使人心智開啟、心靈涌動,孩子更加需要。
二、給學生一點思考的時間,給學生一點說話的空間
因為有了反復琢磨的教學設計,所以我們語文教師踏進課堂往往是胸有成竹,駕馭課堂是得心應手。為了教學設計的有效完成(不是有效達成),豐富的教學內容往往會浮光掠影,淺嘗輒止,其實這是頂遺憾的一件事情。目標的有效達成不是以教學設計的全部呈現為評價標準,而是以學生的有效收獲為依據。在這種急切的完成教學設計想法驅動下,教師往往會越俎代庖,忘記引領學生去思考,而是直接嫁接自己的理解或觀點;有時候,學生意猶未盡,有表達的欲望,可是因為時間問題匆匆收場,種種情況,有點強學生所難。
我們費盡思量的教學設計為的是誰,就是學生。如果只是教師設計的演練場,那就失去了意義,那就無從討論有效設計了。我們教學有目標,才能達成有效,可是我們更要大膽放手,保證學生的學習時間。記得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自由支配的時間,是學生個性發展的必要條件。那么,在我們教學目標的有效設計之后,給學生一點思考的時間,給學生一點說話的空間,去實現有效達成,期待學生的高效收獲。
三、聆聽學生,重視課堂意外生成,使有效達成火花璀璨
很多時候聽課,我們經常會發現,學生精彩不斷,可是教師置之不理。為什么?是沒聽見。
我們經常教導孩子,學會聆聽,聆聽老師,聆聽同學,可是我們自己經常沉浸在自己的教學設計里。此時的教學設計,就成了教學陷阱。教學設計,美則美矣,缺少了學生互動,少了靈魂,有效設計也就成了教師的獨角戲。在語文課堂上,學生抑揚頓挫的朗讀,明亮閃動的眼神以及由文本生發出來的富有個性的闡述,是最令人心動的場景。我們期待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達成,其實就是學生對文本的個性的解讀,他們用自己的經驗和理解去闡釋他們對生活、社會、自然的有效收獲。
老師老師,請您聽一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