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教案范文
時間:2023-04-05 18:10: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故鄉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教學目的
體味本文“寄情于物”的寫法并借鑒之。
二、教學難點與重點
啟發學生領悟本文以榕樹為眼前景與思鄉情的觸發點、聯系點,并以此聯想到諸多瑣細平凡的故鄉生活的掠影,來表達自己真摯、濃烈而悵惘的思鄉之愁。
三、教學方法及設想
以教師點撥和學生討論相結合的方式,以小練筆輔助教學效果的辦法,利用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四、具體的教學實施步驟
(一)借余光中的《鄉愁》詩導入課堂教學。
附:《鄉愁》(臺灣余光中)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邊,母親在那邊。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現在啊,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邊,大陸在那邊。
(二)板書課題,讓學生速讀“自讀提示”及課文來總體把握課文內容。
(三)以設疑的方式導入課堂學習與討論。
1.請學生根據“自讀提示”提煉本文的主題,選材及寫作特色。(可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2.是什么引起了作者真摯、濃郁的思鄉之情?
3.找出抒發浮想聯翩的思鄉之情的段落,并體會哪些詞語寫出了這種強烈而真摯的情感?
(1、2題可先提問學生,3題請全體同學齊讀后再請個別學生分析詞語的表現力。)
參考答案
1題可讓學生自圓其說地解答。
2題中引起作者濃郁的思鄉之情的事物有兩個:
住所左邊的土坡上,有兩棵蒼老蓊郁的榕樹,以廣闊的綠陰遮蔽著地面。
我從榕樹枝上摘下一片綠葉,卷制成一支小小的哨笛,放在口邊,吹出單調而淳樸的哨音。
3題的相應文字在204頁末段,分析詞語以學生的領會程度為準,教師適當地予以評價。
4.作者的思鄉之情包括了哪些內容?請針對感受較深的某方面內容說說你的體會。
(采用前后桌討論的方式,教師巡視啟發、點撥,然后讓學生展開討論。)
要點參考
思鄉之情包括了以下內容:
·小時候在“駝背”之船上的“水手”夢
·有關“駝背”的古老傳說
·女人們對榕樹之神的祈求及祖母的疼愛
·農人們酷熱時在榕樹下的納陰乘涼
·兒時在榕樹下度過的夏夜生活
這些抒寫出作者對故鄉親情、友情和鄉情的眷戀、思念。討論以學生自圓其說為妥。
5.文章在描述完思鄉的景物后,重在表現真摯、濃郁而悵惘的思鄉之愁,請學生根據課文加以體會。
(讓學生朗讀有關的討論文字,即208頁末段頭兩句。提問學生體會相應內容,即認識課文的敘事與抒情的有機性。)
6.這種思鄉情感的深沉、濃郁是貫穿課文始終的,請讓我們再次借助朗讀來加深體味。
(教師朗讀204頁末段,讓學生齊讀與之呼應的209頁的末三段。)
(四)導入課堂練筆。
1.以點明板書內容含義為教學過渡,說明本文是典型的“寄情于物”寫法,啟發學生根據相應文字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等寫個仿寫性的片斷(例如可以幼時生活的某個場面、事物;或家鄉的某個景物、生活中的某個難忘的時刻或事情來寫)。
2.在給一定的時間后請寫好的學生當堂朗讀,教師進行簡要的評價。
(五)教學附記。
1.課堂討論應注意滲透的問題。
A.標題與內容的關系
故鄉的景物諸多,但作者為什么如此偏愛榕樹呢?原來榕樹一旦生長多年后,它的樹枝可長成黑色的根須直垂地下,當它扎入土中時,又成為新樹干,這樣一株會長成許多株。這在鄉民的生活里必然是上蒼賜予的聚集場所,孩子們玩耍的樂園了,一切鄉情民俗也必然會在這里薈萃了。
所以標題一則體現出“寄情于物”的寫作特色;二則也傾注了作者真摯、濃郁的思鄉情感。榕樹正是這些的體現與寄托之物,以此為題也便于景物描寫的集中和情感抒發的濃郁感人。
B.材料的安排順序與效果
文章先借“榕樹”這一事物來表現自己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再通過回憶發生在榕樹下的往事來抒發對家鄉的眷戀、思念之情,雖形散而神聚,條理仍有機、分明。
C.如何看待“駝背”老樹的傳說、燒紙錢“祈求”樹神和折樹枝“祭祀祖先的神靈”等細節?
作者正是借寫這些來形象、真實地體現出故鄉的鄉情與民俗,證明故鄉人們的善良、正直,他們的淳樸、可親之處。正因為如此,才讓作者如此夢縈魂牽,對這些不應只從迷信角度片面看待之。
2.板書設計。
在“駝背”上的“水手”夢
關于“駝背”的古老傳說親情令飄泊天涯的故鄉的榕樹女人的祈求及祖母的疼愛友情異鄉游子
篇2
1.課選自《課標》版音樂教材七年級(上)第三單元。
2.本單元教學主要是以情感體驗為切入點,讓學生從不同的音樂作品中感受、體驗思鄉情感,
并讓學生在音樂實踐中,提高自身對音樂的理解、表現及創造能力。
3.本課的教學目標:學生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故鄉的親人》,熟悉小提琴獨奏曲《思鄉曲》的第一主題;能感受作品所蘊涵的對親人、對家鄉的思念和熱愛之情;能拓展、遷移、創新,學會自主欣賞、感受音樂的美。
4.教學重點:情感的體驗(思鄉情)。
二、教學思路
1.初一的學生經過了小學六年的學習,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音樂技能,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開始發生變化,他們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不愿意“隨便”接受“任何人”(包括父母、老師等)的安排、建議,他們渴望獨立,渴望被別人理解,被別人承認,因此,“一言堂”老師說了算的教學方式是絕對不可取的。
2.我認為要很好地完成本單元的教學任務,關鍵是應該抓住“體驗”、“實踐”兩點,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讓學生有“發言權”“選擇權”“決定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們自己去發現,去尋求,這樣的感受才是真切的,也是不容易遺忘的。只有認真實踐,才能有情感的體驗、心靈的震撼。因此,在設計本節課時,我便充分注意到了這一點。
3.音樂課是學生們喜愛的學科之一,從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我認為應該將音樂課安排得豐富多彩,因此,在本節課中,我選擇了歌曲《故鄉的親人》的教唱,同時又選擇了小提琴獨奏曲《思鄉曲》的欣賞,最后,安排了實踐創新活動,有唱,有聽,有看,有活動,始終不會讓學生產生單一枯燥的感覺。
4.情感的培養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有關音樂的一些基本技能-譬如說識譜的能力也是應該掌握的。在本課的學習中,我便巧妙地安排了這項能力的訓練。
三、過程設計
1.教學媒體:多媒體
2.教學方法:欣賞、探究、實踐
3.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播放音樂(《故鄉的親人》)、畫面[Powerpoint]將學生帶入神圣的音樂殿堂,為課堂教學中的情感體驗做好鋪墊。
(2)導入新課:由課前音樂(《故鄉的親人》)導入《思鄉情》,并揭示主題。[Powerpoint]
①師:同學們,剛才聽到的這首歌曲,大家有沒有熟悉感?有沒有同學聽過?在哪兒聽過的?
生:(略)
②師:聽完這首歌曲,你認為這首歌曲表達了怎樣的情緒?
生:表達了遠離家鄉的人們,思念親人、思念故鄉的孤寂、惆悵的心情。
③師:A.這是由美國著名作曲家福斯特所創作的歌曲,跨越了三個世紀,早已飛越了國界,成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1851年,福斯特遠離自己的故鄉和親人,到辛辛那提州工作。他感受到遠離親人的孤寂和惆悵,于是創作了這首歌曲,借以寄托思鄉之情。
B.作曲家、歌曲創作背景簡介
(3)明確目標[Powerpoint]
(4)聆聽歌曲:《故鄉的親人》 要求:認真聆聽,細心體會。(體驗歌曲中所表達的情感。)
(5)學唱新歌:
①出示歌譜。[Powerpoint]
②讓學生選擇學歌形式。(由各學生自主選擇,以多數同學意見為準)
A.老師教唱;B.跟鋼琴聲輕唱歌曲(可哼鳴,可填詞);
③理解音樂:
A.輕聲齊唱歌曲,并請注意分析歌曲的旋律線總結歌曲特點。(各樂句之間有何相似點及不同點)(旨在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
生A:第一樂段的第二樂句與第二樂段的第二樂句旋律完全相同,第一樂段的第一樂句與它們也非常相似,只有極小的區別:
生B:第二樂段的首句情緒激昂,出現;
生C:全歌旋律樸實、優美,節奏平穩,但卻透露出作者遠離親人的孤寂、惆悵和深深的思鄉之情。
B.師:那么我們應該以什么樣的情緒和方法來演唱這首歌曲呢?請作出選擇[Powerpoint]
a.演唱情緒:深情地 悲壯地 活潑地
b.演唱方法:斷音唱法 連音唱
C.體驗歌曲蘊涵的思鄉情感并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以提示、暗示等方式讓學生能在演唱的過程中及時發現自己的錯誤并自我糾正,如音準、速度、填詞等)。[Powerpoint]
④請嘗試唱譜-《故鄉的親人》(表揚識譜能力強的個人、小組)。
⑤表現音樂――由學生自行對歌曲進行處理(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以何種演唱形式來演唱此曲,由大家決定選其中一種來演唱)。
(6)拓展學習:欣賞中國小提琴獨奏《思鄉曲》[Powerpoint]
(7)資料交流:(前一節課已吩咐同學們收集有關《思鄉曲》及作者馬思聰的資料、信息)
生:①簡介作者馬思聰的生平及故事
②歌曲創作的歷史背景 ③《思鄉曲》相關資料
師:總結
(8)欣賞
①聆聽小提琴獨奏《思鄉曲》,用心體會樂曲的內在情感,并同步出示樂曲分析。[Powerpoint]
②請說出欣賞完之后自己的感受。
生:小提琴如泣如訴地敘述著作者的情感,把思念、憂傷的情緒表現得細致入微。
③能否唱出本首樂曲的主題。(尤其是主題一)
師:此主題直接來自內蒙民歌《城墻上跑馬》。出示樂譜。[Powerpoint]
生:在鋼琴伴奏下試唱樂曲主題一;聽師唱主題二。
(9)深情體驗。(播放呂思清演奏《思鄉曲》的錄像。)
師:《思鄉曲》采用小提琴獨奏的形式,運用了我國民間常用的變奏手法。請同學們再次感受一下其思鄉的情感,體驗其旋律、節奏、情緒的變化。
(10)分析比較兩首樂曲(四人小組討論)
①共同點:A.二者所表達的情感相同,都表達了思鄉的情感;B.均巧妙運用了民歌音調。
②不同點:A.作曲家所在國家不同 B.風格不同
生:結論:每個人的心里,都會有一方魂牽夢縈的土地,都有一片濡染著晨曦的云彩?!懊啦幻?故鄉水;親不親,故鄉人?!惫沤裰型?誰不愛家鄉,誰不愛祖國?這是一種情感,這是心靈的歸宿,這當然也包括我們!
(11)創新體驗:請同學們用適當的藝術形式來表達我們的思鄉之情。
要求:由組長組織,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商量、討論、協作完成。
①配樂朗誦《鄉愁》 作者:余光中;(配樂:《思鄉曲》)
②為《思鄉曲》主題填1-2段詞并演唱;
③思鄉小品:《望月》(以《月之故鄉》音樂作背景)
(12)情感升華:師生深情演唱《故鄉的親人》,并在鄉愁綿綿的《思鄉曲》樂曲中結束全課。
四、情境描述
本課由于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表現得思維活躍、富有激情,獲得了完美的情感體驗。在全體同學滿懷深情地演唱《故鄉的親人》之后,教室內被籠上了一層淡淡的憂傷,同學們靜靜地坐著,還有些同學輕輕地發出了嘆息聲,我被這種情境感動了,不忍再進行下一環節的教學。在創新體驗活動中,吳鎮星同學為我們表演了一個小品――《望月》,只見他走上講臺,拿起粉筆在黑板上畫了一輪圓月,然后坐在地上,手托下巴,一言不發,靜靜地望著月亮。憂傷的《月之故鄉》在教室內回旋著……過了一會兒,他慢慢站起來,停了停,長吁了一口氣,走回座位。猛然間,教室里爆發出熱烈的掌聲,我的眼眶濕潤了。
五、教學反思
篇3
寶石鄉位于xx縣東南部,距縣城18公里,東連xx市xx縣南雅鎮,南連xx市xx縣中心鄉,西毗鄰本縣講治鎮,北與本縣沙壩場鄉、梅家鄉相鄰,幅員面積61.7平方公里,轄區內現有8個行政村,一個社區,67個村民小組。全鄉總人口19987人,全鄉現有九年一貫制學校2所,村小9所,在校中小學生2573人,其中初中生1011人,小學生1562人。學校教職工89人,其中小學教師45人,初中教師39人,職工5人。
二、“兩基”基本數據
通過自查核實,寶石鄉“兩基”工作基本數據入下:
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近三年來,分別為100%、100%、100%;
初中階段學生入學率近三年來分別為97.4%、98.8%、98.7%;
近三年來,小學生和初中生年輟學率,小學為0%、0%、0%,初中為0.7%、0.9%、1.3%。
15周歲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2006---2008學年度結果為99.2%、98.8%、99.1%;
17周歲人口初級中等教育的完成率2006---2008學年度為97.21%、97.49%、98.1%。
15周歲人口文盲率為0.6%。
青壯年文盲率在1.2%內。
三??兒童入學率均為94%。
中小學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中學為95%、小學為100%。
三、師資隊伍建設
注重師德修養,塑造教師形象。“四季春為首,百業德為先”,不講師德的教師絕不是一位好教師?!稁煹掳藯l》規范了教師的從業行為,是師德建設的綱領。我們以此為準則,對照檢查教師師德表現,加強師德建設。我們意識到,教師的愛是師德修養的集中體現,是崇高師德修養的內在驅動力,教師只有對學生充滿著無私的愛,才能真正地著眼于學生素質地提高,跳出應試教育的籠牢;教師只有對自己從事的事業充滿無私的愛,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業中,提高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們加強師愛的宣傳,弘場無私奉獻的高尚師德,結合年度考核和評優活動,表彰具有崇高師德的教師。
加強校本培訓,適應教育形式發展的需要。教育形勢日新月異,對教師發展提出的要求是越來越高,為順應需要,我們結合學校實際深入地開展校本培訓,以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
1、進一步提高認識,健全組織
堅持組織教師每學期學習一部教育學著作,研讀一號教育學刑物,通過學習、交流,使教師了解教育發展的方向,找出自身差距,促使全體教師自覺地參與到校本培訓中來,轉變觀念、轉變角色,積極研修,不斷反思。
根據我鄉實際,以教研組為校本培訓學習小組,按照校本培訓的計劃,根據我鄉教育教學實際需要,按部就班地有針對性地做好校本培訓工作。
2、以自學為基礎、以活動為載體,做到自學與研討相結合、全鄉性活動與小組活動相結合。
教師根據自己興趣愛好,自身發展和教學需要,確定自學內容;學校根據上級部署,安排必讀教材的自學進度,擬定檢查標準,督促教師自學,并每周組織一次研討會交流自學情況。務求做到人人參與、主動投入。按照校本培訓的要求,每位教師每期都要上一節公開課。每堂公開課都要確定一個明確的研討任務,課后應就研討目的展開討論。學校根據教改需要,確定學校觀摩課的授課人員,組織全體教師認真觀摩、深入評析,認真研究,指導教學。
3、以研興教,提高教師實戰水平。
我們圍繞義務課程標準,開展一系列教研活動,以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我們還組織了遠教活動周,提高教師運用遠教的能力和水平,以適應信息化的需要。
四、學校管理水平上新臺階
學校一班人緊密團結,為了學校的發展盡職盡力,學校的各項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為做到科學管理,學校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
在對學生進行全面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礎上,要求全體班主任組織學生學習了新修訂的《中小學生守則》、《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明確了中小學生在校應該遵守的基本準則,然后通過主題班會等形式,結合班級的具體情況制定更為細致可行的《班級公約》,從制度上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我們還將組織修訂中小學生《一日常規》,讓學生的行為有章可循。
制訂了激勵教師的各項規章制度。我們嚴格按照已經制定的《教師獎懲制度》、《財務管理辦法》、《教學常規管理辦法》、《衛生管理制度》等規章制度來管理學校各方面的工作,同時,我們還將根據學校管理工作的需要,逐步完善各項制度,以使學校各項工作規范化。我們還建立了《初三教師獎勵制度》、《教職工勞動紀律》、《六年級教學成績獎勵制度》,并且根據學校工作的需要制定其它的各項規章制度。
以制度為依據,狠抓學校安全工作。安全工作是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學生健康成長的保證。對學校安全工作的責任進行了分解與落實,對學校的各工作環節和工作時間的安全工作確定了責任人。嚴格按章辦事,學校秩序井然,無安全責任事故發生。新晨
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學校牢牢地把握提升學生素質這個主旋律,想辦法,出點子。教學成績不斷提高。
五、教育經費投入
縣級財政安排的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寄宿生補助按525.00元的標準足額落實到位。財政下拔的預算內公用經費,小學每生每學年230元、初中每生每學年320元,按時足額撥付到位。學校嚴格按照免除了學生的雜費和課本費,嚴格按規定收費,不多收一分費用。教師的工資能夠按時足額發放,不存在新增拖欠工資。學校的教學經費得到保障,校舍能及時維修,教學設備不斷得到改善。目前全鄉所有危房已改建完畢。
六、教育均衡發展
篇4
2基于交通承載力的控規方案評估技術路線和方法
交通承載力是指在研究范圍和研究時段內,城市交通設施能實現的人或物的最大移動量。交通承載力作為綜合承載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滿足土地合理使用與人居環境和諧要求下,來確定土地可以被開發利用的極限能力重要依據之一。
在目前我國的城市規劃編制體系中,交通承載力分析方法已經逐步應用于城市總體規劃編制的過程中,但傳統的控規編制主要側重于對空間形態的構思和城市形象的塑造,很少有采用交通承載力分析與控規方案編制互動的方法來確定控規方案,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編制成果的適應性、可操作性。因此,在控規方案編制階段進行交通承載力的測算,能夠分析編制范圍內未來土地開發與交通建設相協調的程度,提高控規方案的可行性,保障城市建設與城市交通體系建設協調發展。
本文借鑒國內外在交通承載力方面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成果,探討在控規編制中通過交通承載力分析對控規方案進行評估的方法(如圖1所示)。首先,以上輪控規的道路交通系統為基礎,結合市場化需求,以經濟可行性與實際操作性為前提,通過投入產出的測算,形成初步的控規用地布局和開發強度方案。其次,根據控規管理單元的劃分情況確定研究范圍的交通小區,對各個小區的交通需求量進行預測,通過交通供需分析對各交通小區的交通設施承載能力進行校核,如果不在交通負荷的合理范圍內,則反饋到控規方案,并提出控規方案的調整和改善建議。再重新對進行改善后的控規方案計算交通需求,循環反饋,直到交通負荷達到的合理水平。如此不斷對控規方案進行動態評估,形成最優化的控規方案。
3基于交通承載力的陜縣主城區控規方案評估實踐
3.1陜縣主城區控規情況簡介
3.1.1項目背景
陜縣處于豫秦晉三省交界的黃河金三角地帶,是三門峽主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陜縣主城區控規于2007年編制完成并獲得批準以來,對城市建設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但是,當前城市發展條件和社會經濟發展背景均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城區的現實建設情況與原規劃出現了一定偏差,開發強度等經濟技術指標滿足不了當前建設開發的需求,有必要對原有控規進行系統的修編。本次控規修編區域城市建設用地面積1977.7公頃,總建設容量約為2200萬平方米,平均毛容積率為1.1,規劃區居住人口為30萬人。
3.2交通需求預測
3.2.1道路網絡的構建
根據控規的初步方案,在宏觀交通規劃軟件Emme中構建規劃道路網絡,并將道路的屬性,如道路等級、通行能力、設計車速、自由行駛時間等輸入模型。
3.2.2交通小區劃分
結合陜縣主城區控規的規劃管理單元的劃分情況,遵循交通小區的劃分原則,將研究范圍劃分成35個交通小區,其中包括7個外部虛擬小區。
3.2.3交通生成預測
以交通小區為研究對象,根據小區內居住用地、各類產業用地的開發強度計算各個交通小區的居住人口數和就業崗位數,同時參考國內其他城市交通承載力研究的成果,利用出行生成率模型進行交通量的產生和吸引預測。預測模型如下所示:
其中: ─產生量/吸引量; ─人口/就業崗位數(100m?); ─居民平均出行次數/崗位出行吸引率。建筑面積與居住人口和就業崗位數的換算可參考其他城市,并根據陜縣具體社會經濟發展情況進行調整。
3.2.4交通分布預測
在得到各個交通小區發生、吸引量的基礎上,應用Emme軟件中的重力模型,計算各個交通小區之間的交通分布量,可得到陜縣主城區居民出行期望線圖(如圖3所示)。
3.2.5公交需求預測
根據交通生成預測模型,可計算得到規劃區全天交通生成總量為103.705萬人次,根據《三門峽市綜合交通規劃》預測的交通出行結構,規劃區全天公交需求總量占全天總出行量的10%,為10.3705萬人次,按照高峰小時系數10%計算,可得到高峰小時公交的出行量為10370人次/h。
篇5
為促進民警執法為民思想進一步端正,執勤執法行為進一步規范,人民群眾滿意度進一步提高,大力夯實“三基”工程建設的思想基礎和工作基礎,根據上級有關要求和支隊統一部署,交警二大隊緊緊圍繞打牢思想基礎、苦練基本功“兩個重點”,教育與培訓相結合、教育培訓效果與執法管理實踐相結合、主題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三個結合”,多措并舉,精心組織,扎實開展“牢固樹立執法為民思想,嚴格規范執勤執法行為”專項教育培訓活動。
一、成立機構,加強組織領導
為確保專項教育培訓活動順利開展,取得實效,大隊把此次教育培訓活動作為實施“三基”工程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成立了以大隊長范劍英為組長,教導員苑紅賓為副組長,其他副大隊長為成員的專項教育培訓活動領導小組,制訂了專項教育培訓活動實施方案,進一步細化教育培訓措施,量化教育培訓任務,明確教育培訓責任,定時間、定任務、定人員,在全隊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格局,確保了專項教育培訓活動時間、人員、內容、效果的四落實。
二、細化步驟,精心組織開展
一是集中學習,提高認識。大隊召開專題會議,認真傳達貫徹公安部關于開展“牢固樹立執法為民思想嚴格規范執勤執法行為”專項教育培訓活動的通知精神,組織民警集中學習支隊專項教育培訓活動方案內容,使民警充分認識到公安部在全國交警系統開展專項教育培訓活動的重要意義,進一步增強民警端正執法為民思想、規范執勤執法行為的積極性和自覺性。二是深入排查,認真剖析。大隊結合工作實際,在全隊范圍內深入排查隊伍建設和業務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認真剖析原因,扎實進行整改。通過開展執法大檢查活動,找出民警執法形象不佳、執法態度不好的問題,找出車輛和駕駛人收費不規范、考試制度不落實的問題,找出執法違法、索賄受賄的職務違法違紀行為;通過開展民警談心活動,掌握民警隊伍的思想狀況,掌握民警工作、生活上的存在困難;通過下發調查問卷,聽取基層民警反映的真實情況,聽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社會各屆群眾對交通管理工作的意見建議,并對這些問題進行全面分析,及時制訂整改計劃加以整改。三是強化教育,組織培訓。大隊采取“以集中培訓為主,崗位練兵為輔”的方式,對民警進行有針對性的思想教育和業務培訓。首先是組織民警認真學習全國“兩會”精神和總書記關于“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闡述,深入開展“從警為什么,在崗干什么”的討論活動,樹立民警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全面提高民警的政治思想素質;其次是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績效考核、崗位輪換、業務監督、警務公開等各項規章制度,在程序上、制度上、管理上形成有效制約,促使民警不愿、不敢、不能違法違紀;再次是抓好業務培訓,通過舉辦法律法規培訓班、案例評析會、經驗交流會等各種形式,集中對一線民警進行法律法規和業務技能培訓,促使民警的執法管理水平普遍得到提高。文秘站版權所有
三、加大力度,強化督察考核
在專項教育培訓活動期間,大隊按照公安部《交通警察道路執勤執法工作規范》、《車輛管理等級評定辦法》等有關規定,進一步完善各個崗位的等級化管理和考核標準,組織開展崗位技能考試和崗位紀律考試,切實把“三考一剖”貫穿專項教育培訓活動始終。通過考試,測試民警“三懂五會”的落實情況;通過考查,檢查民警執法文書、車管檔案等情況;通過考核,了解黨委政府和社會各屆對交警執勤執法工作的具體評價;通過剖析案件和違法違紀案件,檢查民警的執勤執法水平。同時大隊還將建立民警業務培訓和考試考核檔案,并將考核結果納入年終總成績,與評先評優掛勾,好的通報表彰,進行獎勵;差的通報批評,并取消年度評先資格。
篇6
關鍵詞:過氧化氫;混合氨基酸;谷胱甘肽;發酵
中圖分類號:TQ92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9X(2008)07-0019-04
Study on Effects of Mixed Amino Acids and Hydrogen Peroxide on Production of Glutathione by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CHEN Shan, HE Xiao-xian, PAN Ya-lei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21,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mixed amino acids and hydrogen peroxide on the production of glutathione(GSH)by mutant strain YF(ZnCl2r, Ethr). Methods At the shake flask level, the concentration of GSH and the weight of dry cell were measured with different adding amount of mixed amino acids and hydrogen peroxide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Results After fermentation for 9 hrs, mixed amino acids of 12mmol/L was added into the medium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GSH to be increased by 99.6%. However, hydrogen peroxide could not obviously enhance the intracellular GSH level. After fermentation for 12 hrs, hydrogen peroxide of 0.3mmol/L and mixed amino acids of 18mmol/L were both added into the medium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GSH to be increased by 114%. Conclusion Mixed amino acids can enhance the intracellular GSH accumulation in shaking flask culture and the synergy of mixed amino acids and hydrogen peroxide can also increase the intracellular GSH accumulation.
Key words:hydrogen peroxide; mixed amino acids; glutathione; fermentation
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即γ-L-谷氨酰-L-半胱氨酰甘氨酸,是由L-谷氨酸、L-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經肽鍵縮合而成,具有γ-谷氨酰基和巰基生物活性的一種三肽化合物。本課題用H2O2刺激突變株YF(ZnCl2r,Ethr),研究它對GSH合成的影響。
微生物細胞是一個經濟的體系,不會在胞內過量積累某一代謝產物。細胞只有處于不正常的生理狀態下,出于保護自身的本能和抵御外界傷害時,才會對其代謝產物做出調整。人為提供適當的環境刺激,極有可能促進細胞合成目標代謝產物的能力。Riccillo[1]指出在極端環境下GSH對Rhizobium tropici的生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Duwat[2]也說明在L.lactis中外界脅迫作用下GSH對保護細胞生存具有重要意義。表明GSH在微生物細胞面臨外界環境條件刺激和脅迫時,存在至關重要的抵御作用和響應機制,是細胞抗損傷及代謝調節的關鍵物質之一。基于此原理利用過氧化氫刺激細胞可提高目標產物產率。
此外,H2O2作為攜氧劑可以分解成水和氧氣,給細胞提供生長和代謝所需的氧。突變株YF(ZnCl2r,Ethr)發酵是好氧發酵,添加H2O2的同時也起到提高溶氧的作用,有助于細胞的生長和代謝[3]。加入H2O2還有細胞毒性低、成本低、操作簡單及不會為產物分離帶來困難等優點。
培養基中添加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可能會促進酵母胞內積累GSH。通常條件下的GSH發酵生產所需的這3種氨基酸是通過微生物細胞在糖類代謝基礎上,經過一系列生化反應后自身合成的,其合成途徑很容易受到細胞自身性能、狀況以及外界營養、環境條件的影響。添加氨基酸前體物質可有效的解除限制GSH高產的因素。譚天偉等[4]在S.cerevisiae T65發酵生產GSH過程中,采取先加入半胱氨酸再加入谷氨酸、絲氨酸、甘氨酸混合物的策略,GSH含量達到1 875 mg/ L,比不加提高了55.2 %。在搖瓶條件下,我們考察了不同濃度和不同添加時間的氨基酸混合液對誘變得到的突變株YF(ZnCl2r,Ethr)細胞生長和GSH合成的影響。這對利用酵母生產谷胱甘肽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1材料
1.1菌種
突變株YF(ZnCl2r,Ethr),由本院生物工程實驗室保藏。
1.2試劑和培養基
保藏培養基(g/L):葡萄糖20;蛋白胨20;酵母膏10;瓊脂1.5%~2%;pH自然,0.1 Mpa,滅菌15 min。
種子培養基(g/L ):葡萄糖20;蛋白胨20;酵母膏10;pH自然,0.1 MPa,滅菌15 min。
發酵培養基(g/L):(NH4)2SO46;葡萄糖35;K2HPO4?3H2O3;KH2PO40.5;酵母粉11;MnSO40.1;KCl0.1;FeSO40.1;MgSO4?7H2O0.1。
其他試劑均為進口或國產分析純。
1.3儀器及設備
GT10-1高速臺式離心機(北京時代北利離心機公司);SW-CJ-1F型單人雙面凈化工作臺(蘇州凈化設備公司);FA 2104S電子天平(上海電子天平儀器公司);752紫外光柵分光光度計(上海第三分析儀器廠);HZQ-F160振蕩培養箱(哈爾濱東聯電子技術開發公司)
2方法
2.1種子培養
用接種環劃線接種突變株YF(ZnCl2r,Ethr)菌種于保藏培養基的固體平板上,30℃培養24 h,即得所需種子。
2.2擴大培養
250 mL三角瓶內裝10 mL液體培養基,挑取一環生長良好的種子接種,150 r/min,30℃培養18 h,即得所需種子液。
2.3搖瓶發酵培養
250 mL三角瓶內裝30 mL液體培養基,10%的接種量,150 r/min,30℃培養30 h,培養基初始pH 7.0。
2.4測定
生物量測定:取發酵液5mL,5 000r/min離心5 min,水洗2次,將濕菌體和離心管一起經105 ℃烘干至恒重后稱量W1,離心管經105 ℃烘干至恒重后稱量為WO,細胞量W(g)= W1-WO。谷胱甘肽測定用四氧嘧啶法[5]。
3結果
3.1添加氨基酸混合液對谷胱甘肽發酵的影響
根據搖瓶發酵合成谷胱甘肽的曲線,在發酵0,6,9,12,18 h時在發酵液中分別加入總濃度為6,12,18,24,30 mmol/L的3種氨基酸混合液(L-谷氨酸、L-半胱氨酸和甘氨酸,摩爾比為1∶1∶1),發酵30 h后測得細胞干重(圖1)和GSH濃度(圖2),根據單位質量酵母產谷胱甘肽濃度求得GSH的含量(圖3)。
由圖可見氨基酸混合液對GSH的影響較大。圖1、圖2顯示,在發酵9 h時添加12 mmol/L的氨基酸混合液可有效的提高GSH濃度,并且細胞干重也有所提高,GSH濃度125.53 mg/L時,相比于對照(不添加氨基酸混合液,30 h測得GSH濃度為62.88 mg/L)提高了一倍多。由圖1可見,發酵不同時間段添加高濃度氨基酸混合液,會抑制細胞生長,表現為細胞干重降低。在發酵6,18 h時添加氨基酸混合液前體對GSH合成的影響不大。
3.2過氧化氫對谷胱甘肽發酵的影響
由于細胞在生長不同時期對H2O2的敏感度不同,因此,在GSH搖瓶發酵過程的不同階段,即發酵6,9,12,18 h,分別添加0.3,0.6,0.9,1.2,1.5 mmol/L濃度的H2O2,發酵30 h后測得細胞干重(圖4)和GSH濃度(圖5),根據單位質量酵母產谷胱甘肽的濃度求得GSH含量(圖6)。
由圖4、圖5可見,發酵6 h時添加不同濃度的H2O2,細胞干重和GSH濃度隨著H2O2濃度增加而降低。發酵12 h時添加0.3mmol/LH2O2,GSH胞內含量和GSH產量較高,并且添加H2O2時的細胞干重和GSH濃度高于不添加H2O2(細胞干重8.36 g/L,GSH濃度62.88 mg/L),表明此時H2O2起了一定的作用。由圖6可見,在發酵18 h時添加H2O2對GSH胞內含量和GSH濃度的影響不大, 對GSH發酵的影響明顯小于氨基酸混合液,但是添加H2O2可以提高GSH產率。為了獲得更高濃度的GSH,進一步考察添加H2O2和氨基酸混合液共同作用對GSH發酵的影響。
3.3H2O2和氨基酸混合液的協同作用對谷胱甘肽發酵的影響
上述表明,添加H2O2和氨基酸混合液均可增加GSH濃度和含量,為了考察H2O2和氨基酸混合液是否通過協同作用,取得增加GSH濃度和含量的效果,我們在細胞生長的不同階段,添加一定濃度的H2O2和氨基酸混合液發酵30 h后,測得的數據見表1。
由表1可見,H2O2和氨基酸混合液前體的協同作用可有效的提高GSH的濃度和細胞干重。
并且當發酵12 h時,添加0.3 mmol/LH2O2和18mmol/L氨基酸混合液對GSH發酵有一定的作用,比未添加提高了114%。表明H2O2和氨基酸混合液前體共同作用可有效的促進GSH合成。
4結論
氨基酸混合液前體可有效的促進GSH合成,在發酵9 h時添加12 mmol/L的氨基酸混合液,比不添加的GSH濃度提高了99.6 %。添加H2O2對促進GSH合成沒有很大的作用,但是,發酵12 h時添加0.3 mmol/L H2O2和18mmol/L氨基酸混合液時,其協同作用有效的促進了GSH的合成,比不添加兩者的GSH濃度提高114%。
參考文獻
[1]Riccillo P, Muglia C, de Bruijn FJ, et al. Glutathione is involoved in envirnonmental stress responses in Rhizobium tropici, including acid,tolerance[J]. J Bacteriol, 2000,182(6):1748-1753.
[2]Duwat P, Cesselin B, Sourice S, et al. Lactococcus lactis, a bacterial model for stress responses and survival[J]. Int J Food Microbiol, 2000, 55:83-86.
[3]歐杰,李柏林. 攜氧劑(H2O2)對野油菜黃單胞菌合成黃原膠的影響[J]. 食品科學,2004,25(11):215-217.
篇7
關鍵詞:“國培計劃”;高中生物;骨干教師培訓;培訓方案
中圖分類號:G7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2)09-070-03
教師是進行基礎教育改革、促進教育發展、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重要力量,提高教師整體水平與素質已成為全社會的普遍共識。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時期,培養造就一支高素質教師隊伍,已成為十分重要而緊迫的戰略任務。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指出:要完善培養培訓體系,做好培養培訓規劃,優化隊伍結構,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國培計劃”是《綱要》確定的重大項目,也是第一個落實出臺的項目。為做好“國培計劃”高中生物骨干教師培訓工作,培養一批“種子”教師,同時也為探索生物教師培訓的有效模式,我們在相關的培訓需求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已取得的經驗和成果,從研修目標的構建、課程內容的設置、研修方式與培訓機制的創新以及培訓效果的評估方面進行培訓方案設計的探索與實踐。
一、依據“國培計劃”要求和學科特點,確定研修目標
“國培計劃”的目標要體現“骨干、引領、示范”的作用和培養“種子教師”的宗旨。研修目標在整個培訓方案的設計中具有綱領和指導作用。從根本上說,教育目標反映的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主觀上的一種要求和愿望,具有主觀性的根本特點,它決定著教育者的教育活動和價值實現。
對于生物學科而言,我們在對高中生物教育教學現狀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以《綱要》精神為依據,確立了以新課標為學科基礎,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訓原則,突出先進性、針對性與實效性,立足高中生物教育教學的實際,引導、激勵、幫助培訓對象在現有起點上持續發展,培養學員的創新精神與拓展能力,在教育觀念、知識結構、實施素質教育教學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綜合素質方面有一個質的飛躍,使其在當地推進素質教育、深化課改理念和培訓教師中發揮帶頭作用,真正起到“骨干、引領、示范”作用的總目標。
為進一步深化總目標以便能夠順利實施,我們將其細化為如下七個目標:第一,通過課程研修,幫助高中生物教師擴大知識面,更新知識結構,了解現代生物學的發展趨勢,深入理解高中生物學新課程中出現的新知識和新技術,提升教師的個人素養。第二,通過研修使受訓教師能夠對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和高中生物新教材有一個全面的理解,能夠正確使用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和高中生物新教材,并用課程標準指導教學,理清高中生物新教材的編寫思路和教學思路。第三,通過研修使受訓教師能夠正確理解現代教育技術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和教學研究中的作用,能夠將現代教育技術運用到校本研修中,并在教育教學研究和實踐中起到示范、引領和指導作用。第四,通過正規化的教育科研培訓,提高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與寫作水平,提升教育科研成果質量。第五,通過參與式和體驗式的學習,能夠了解國內不同地區生物課程改革及教學的最新動態,認識差距,主動探討多樣化的教學模式,進一步研究和把握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實踐活動,促進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第六,通過以問題為中心、以案例為線索的任務驅動式、互動交流式、經驗共享式研修,使受訓教師積極參與到研修活動中。在研修中開發并形成一部分優質課程案例資源和優質教研課題案例資源。第七,通過在高中生物學教學、實驗和科研方面的培訓,使學員具備相當的創新意識和開拓能力,形成和發展自己的教學風格和特色,能在當地生物新課程改革中發揮帶頭、示范和輻射作用。
二、根據新課程標準和骨干教師需求,合理設置培訓課程內容
根據調查研究的結果,課程設置應當注重于更新知識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科研能力、拓展實驗技能和促進專業發展等方面;同時根據“國培計劃”的要求,培訓中要培養一批“種子”教師,全面提高生物教師素質。因此,我們將研修課程分為六個模塊,這六個模塊是相輔相成的一個有機體,相互之間的交叉和融合構成一個完整的培訓課程。
1.注重更新知識,強化生物學專業基礎理論與科學發展前沿動態
“生物學專業基礎理論與科學發展前沿動態”模塊的主要目的是完善高中生物教師的本體性知識結構,讓學員了解生物學科最新發展動態,這樣有利于更新教師的知識結構,拓展思維、培養創新精神。
2.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促進中學生物教師專業成長
根據“國培計劃”的要求,“種子”教師在接受繼續教育和培訓的過程中,不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教學技能,還要學習如何培養青年教師的課程,理論聯系實際,根據本課程的特點和新課程的要求,切實加強對年輕教師隊伍的培養力度,努力提高生物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同時這也符合“國培計劃”的“引領示范”的宗旨,對促進生物教師隊伍的整體建設和發展有著積極的價值。
3.提高教育理論水平,改進教學方法,進行創新性教育
“高中生物新課程教育理論與方法、教學與創新教育”模塊以受訓教師為本,以促進受訓教師專業發展為導向,以受訓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為中心,以教學案例為線索,以受訓教師的發展為目標,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來闡述生物教育教學的問題。
篇8
課后靜下來我想了很久才明白,名師課堂很精彩,但那是屬于名師的,優秀教案很經典,那也是別人的,我的課堂是我的,應該由我做主,應該有我的教學思想,有我的教學行為,不能讓別人牽著自己的鼻子走,別人的東西只能做個參考。從中受到啟發,不能生搬硬套,否則就會出現東施效顰的尷尬。
第二次教學《故鄉》時,我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設計,先利用早讀時間讓學生反復讀課文,初步熟悉課文,用兩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第一課時主要分析閏土、楊二嫂兩個人物形象。先要求學生在文中畫出閏土、楊二嫂二十年前后的外貌、語言、動作描寫的句子;再引導學生討論:他們有哪些變化――讀懂課文,理解變化的內容;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理解變化的原因;作者寫出這些變化想告訴讀者什么――探究小說的主題。同時也學習了人物描寫方法和對比的寫法。第二課時主要品悟語言,重點段落精讀。至于課后作業關于小說主題多樣性的理解,只選擇一兩個較淺顯的讓學生議議,讓學生明白,文學作品從不同的角度去讀,會有不同的理解,從而了解文學作品主題的多樣性。
以后在教學《故鄉》時,我基本上采用的是這種方法,效果還很不錯。教學這篇課文對我的啟發很大,那就是一個老師要想讓自己的課堂有靈氣,必須有自己的思想,注入自己的靈魂。
那么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有思想的老師呢?
一、 課前要備好自己的課
所謂“備好自己的課”是指教案是自己原創的,而不是抄錄的。教學目標、教學難點重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等每一個環節都是自己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下來的,是適用于自己的課堂的。
⒈結合學情,大膽對教材進行取舍開發
目前的新教材是開放的,處處有許多“留白”,這不僅給學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時也給教師留下了發揮無限智慧和創造力的空間。有思想的老師總是能在完成總體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的前提下,結合學情對教材進行取舍開發,他們不是“教教材”,而是靈活地“用教材教”。比如數學,他可以調整教學內容的順序,可以補充一些教材中沒有的內容。比如語文,不是每篇課文都要面面俱到,而是有側重點。對教材中的課文不一定都教,可能只讓學生在課外讀一讀就行,但他可能會補充一些文章讓學生在課堂中來品讀。
⒉敢越雷池,有創新精神
陶行知說:“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是創造精神;敢入未開化的邊疆,是開辟精神?!币粋€有思想的教師,也一定是具有創新精神的。因為只有不斷地創新,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風格、自己的體系。眾所周知,我們的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實實在在的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為此,教師做好教書育人工作,就必須要有探索和創新精神,需要不斷去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探索新模式、構思新方法。一個沒有創新思想的教師,必然會壓制學生的思維,削弱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只有不斷進取創新的教師,才能在促進學生發展的同時,煥發自身的生命活力,也才能使自己與時俱進。新的課程觀強調,課程是師生共創新知識的過程,因此,現在的教學,已不能再像從前一樣,就課本教課本,而應當基于教師和學生的經驗,在教學中不斷豐富和生成新的內容。
⒊批判地運用備課資料
日前,教學參考資料五花八門,甚至良莠不齊。很多老師為了應付學校檢查,往往是照抄一通,至于自己的課到底要如何去上,根本不想,結果在課堂上常常會出現卡殼的現象。課前不磨自己,課堂上去磨學生,很多低效、無效的課堂往往就是這樣產生的。
教案原創,并不排斥備課資料。一個有思想的老師,他的案頭也有教學參考書,但他不抄,而僅作為參謀而已,作戰思路、作戰方法還得由自己定。面對各種資料,必須批判地運用,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適用自己的,必須通過篩選,再融入自己的思想,變成自己的東西。因此,做一個有思想的老師,要用心去寫教案,拒絕因應付而抄錄。
二、 課中要敢于張揚個性,追求教學風格
現在的時代是一個開放的時代,新的教育理論像風一樣東南西北地吹過來,往往搞不清該跟哪片云。一個有思想的老師,絕不人云亦云,絕不邯鄲學步,總是執著個性,并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教學風格是教師的教育思想、個性特點、教育技巧在教育過程中獨特的、和諧的結合和經常性的表現,是一個教師在教學藝術上趨于成熟的標志。
教學風格是一個教師在長期的實踐與思考中沉淀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必須對自己的教學不斷反思,不斷地改進。通過模仿―選擇―成型―創新的過程逐步形成。模仿是形成教學風格的第一步,模仿的目的是對不同教學風格有所了解,不斷熟悉,但不能簡單地模仿,必須有自己的想法。因為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無模式,貴在隨勢,盲目模仿反而弄巧成拙。在熟悉眾多的教學風格后,根據個人的特點、實際情況進行選擇,選擇適合自己個性發展的模式。選擇了某種教學模式之后,就應該對自己的教學風格的發展方向做初步設計,并在教學實踐中朝這一方向努力。這個努力的過程,就是創造具有自己特色的高層次的教學風格的過程。這種創造是自覺地將教學藝術運用于教學實踐,將各種教學要素融為一體,并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三、 課后善于反思
教而不思則罔。在長期的教學中我們發現,同時站上講臺的老師,善于反思的老師總是成長快。做有思想的教師,尤為重要的一點是能時常進行反思。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曾提出教師的成長公式是“經驗 + 反思 = 成長”;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也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 + 反思”的成長公式。因此,我們應常?!叭∥嵘怼?,認真地解剖自己:當學生違紀時,我是否采取了適當的教育方法;當學生上課打瞌睡時,是否由于我的課上得不好;當學生未完成作業時,是否由于上課未聽懂……然而,一個可悲的事實是,極少有老師站出來勇敢地承認自己做錯了什么,更多的是怨天尤人,埋怨學風,埋怨班風,埋怨學生不來神,就是不反思自己。要成為一名合格乃至優秀的教師,敢于認識自己、反躬自省的勇氣是必不可少的。當你有勇氣直面自己時,你才會發現,其實自己還做得很不夠。面對周遭的教育現象,我們只有不斷反思、不斷追問,才會讓我們的思想越來越成熟,越來越有條理,在內因和外因的不斷促變中去主動研究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擔當起作為教師的責任。
一堂課結束,必須堅持問自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自己在備課時是否考慮到了這些因素;難點突破是否有更好的方法;雙邊活動的方式是否豐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沒有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問題的設計是否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多層次性;學生的個性是否得到發展,是否重視學生個體差異;指導學生是否及時到位,是否注重了學習方法的指導;在培養學生能力上還有哪些不足等。把這些思考在課后寫下來,這既有利于教學任務的高質量完成,還有利于教學經驗的總結和提升,更有利于自身的成長和發展。
一個善于反思的老師,他不但反思自己,也反思別人。反思別人,是指對別人的教育教學進行思考:他的這種教法好嗎?好在哪里?適用我嗎?還要進行哪些改造才適用于我?如此等等。這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反思的方式多種多樣,完善課前教案、撰寫教育日記、聽后思考等都是一些好方法。
四、 課余要勤于學習
朱永新教授在《我的教育理想》一書中說:“勤于學習,充實自我,這是成為一名優秀教師的基礎。一個理想的教師,一個要成為大家的教師,一個想成為教育家的教師,他必須從最基礎的做起,扎扎實實多讀一些書?!碧K霍姆林斯基在任帕夫雷什中學校長時就規定教師必須讀一些教育名著,說:“讀書、讀書、再讀書――這是教師的教育素養這個品質要求的?!弊x書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就是提升自身“思想”的過程。學習,可以開闊視野,拓展時空,提升理念。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在學習中,如果覺得別人的成功經驗比較好,適合自己的教學特點,就可以大膽拿來,在此基礎上,結合自己教學的實際,為我所用。即使他人的教訓,同樣也有借鑒作用,可以避免走彎路。為此,平時要學會向教育名著學習、向報刊學習、向名家學習、向同行學習、向網絡學習、向書本學習,在學習中汲取營養,豐富自己。尤其要養成閱讀教育報刊的習慣,因為教育報刊能快速地反映人們對教育問題的一些思考,是教育動態的前沿,是教育新理念的前沿。閱讀它們,能幫助教師用相對少的時間獲得相對多的信息。
通過學習,我們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就會與時俱進,自己的素質就會不斷提升。更重要的是老師在提升自己的同時,能提升一代人、一個民族。因此,我們必須學習。
篇9
【關鍵詞】對比手法 人物描寫 環境描寫 學生作文
中國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影響極其深遠,尤其是他創作的小說,以其獨特的藝術手法,塑造了中國文學史上,乃至于世界文學畫廊里一個個獨具特色的藝術典型,特別是他小說中那些既可憐又可悲的舊中國農民和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永遠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入選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語文課本的《故鄉》和《孔乙己》兩篇文章,以其精湛的藝術手法,通過鮮明的人物形象,表達了深刻的主題思想,堪稱魯迅小說的代表作品,尤其是兩篇小說中對比手法的成功運用,更為文章增色不少。下面就以我進行這兩篇文章教學為例,來談談魯迅先生小說對比手法的賞析,以及對比手法在學生作文實踐中的借鑒指導意義。
運用鮮明的對比,最能突出事物之間、人物之間或一個人言行前后的差異,也最能看出景物的不同或人物身份性格的差異與變化,對比手法的成功運用,能夠在極其簡短精練的描寫中使人物形象更加豐富多彩。
魯迅先生的小說在人物描寫時常用的對比手法有以下兩種:
一是描寫不同人物之間的外貌、動作、語言的差異,通過對比來展現不同身份人物的性格,以此來更為全面地表現小說的主題。例如在講授《孔乙己》一文分析人物活動的社會背景時,我首先讓學生找出文中描寫“咸亨酒店”兩種不同身份酒客喝酒姿態的語句:“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靠柜外站著”喝酒的是“短衣幫”,而那“出到十幾文,買一樣葷菜”“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的是“穿長衫的”,我提醒學生注意“四文、外、站、短衣”和“十幾文、里、坐、長衫”兩組詞語的差異,經過分析后,學生很快就明白了作者運用了對比手法,以極其經濟的筆墨就為我們形象的描繪出孔乙己生活的社會是一個等級森嚴而又人際冷漠的社會,為下文描述孔乙己的悲慘遭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是通過同一人物外貌、語言、動作前后截然不同的對比,來表現人物不同時段思想性格上的差異,進而豐富人物形象。在教學《故鄉》時,我指導學生認真品味分析外形上從二十年前“豆腐西施”變成現在“圓規”的楊二嫂, 從“紫色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心里有無窮無盡稀奇事”的少年閏土,變成“臉色灰黃,而且加上很深的皺紋”“眼睛腫得通紅”“一頂破氈帽”的中年閏土的外貌描寫,學生很快就理解了作者運用鮮明的對比,表達了在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雙重壓榨下,中國人民每況愈下、日趨破產的悲慘處境;在《孔乙己》的教學中,我又引導學生去品味分析孔乙己那“高大身材,青白臉色……穿的是長衫”與“臉上黑而且瘦,穿一件破夾襖”的外貌對比,那“之乎者也”“竊書不能算偷”與“不要取笑”的語言對比,那“排出九文大錢”與“摸出四文大錢”的動作對比,學生很快就理解了這些對比形象的描繪出封建科舉制度對孔乙己的毒害、摧殘,直至把他推向絕路的罪惡。學習了這種對比之后,我又指導學生在作文中注意使用前后的對比,來突出人物的變化,豐富文章的主題。
除了人物描寫方面的對比,《故鄉》一文還善于在典型環境的描寫上使用對比手法。學習《故鄉》時,我讓學生找出作者所描繪的三幅故鄉圖景,并進行比較:記憶中的故鄉是“一幅神異的圖畫: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海邊的沙地、碧綠的西瓜”,生活于其間的是活潑天真的小英雄少年閏土,也包括“豆腐西施”的楊二嫂;而現實中的故鄉,“隱晦的天氣”“蒼黃的天底下,蕭索的荒村”,其間也只有木偶人的中年閏土和“圓規式”的楊二嫂;理想中的故鄉,“海邊碧綠的沙地,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盡管“朦朧”,但“我”堅信“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通過對比,學生理解了小說中作者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追求新生活的愿望,學生對小說主題的理解就更深刻了,也進一步理解了小說的環境描寫為塑造人物和主題服務這一作用。我又及時指導學生在作文時,要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為自己的作文主題烘托和渲染氣氛。
通過兩篇文章的教學,學生初步學會了欣賞文學作品中對比手法的基本方法,對文章中對比手法的作用有了更加深刻地認識和理解,并通過我的指導和鼓勵,學生在自己的作文中成功的嘗試使用對比手法,取得了很好的閱讀和寫作教學效果。
參考資料:
[1]唐弢.中國現代文學史[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2).
篇10
一、"問題"如何轉化為"課題"?
校本教學研究強調解決教師自己的問題、真實的問題、實際的問題。不過,并非任何教學"問題"都構成研究"課題",只有當教師持續地關注某個有意義的教學問題(即"追蹤"問題),只有當教師比較細心地"設計"解決問題的思路之后,日常的教學"問題"才可能轉化為研究"課題"。教師的"問題意識"才上升為"課題意識"。問題一旦被追蹤和設計,問題就轉化為課題。
強調對"問題"的追蹤和設計意味著所研究的"課題"來自教師自己的教學實踐,"課題"產生的途徑往往是"自下而上"的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它是教師"自己的問題"而非"他人的問題";它是教室里發生的"真實的問題"而非"假想的問題"。
強調對"問題"的追蹤與設計也暗示了校本教學研究不是"隨意性問題解決"。教師雖然在自己的日常教學生活中從來就沒有遠離過"解決問題",但如果教師只是以日常經驗和慣用策略去解決問題,而不是"想方設法"(設計)之后采取"行動"并持續地"反思"其效果,那么,這種問題解決就算不上研究。
強調對"問題"的追蹤與設計使日常教學中的"問題意識"與校本教學研究中的"課題意識"區分開來。不過,這也不是說"問題意識"就不重要。在教學研究中,常見的障礙既可能是"課題意識太弱",也可能是"課題意識太強"。"課題意識太弱"的教師容易滿足于以日常經驗解決那些瑣碎的日常問題,"自下而不上",不善于在解決日常的教學問題的過程中捕捉一些關鍵的、值得設計、追究的"研究課題"。由于缺乏必要的追究與設計,那些日常的教學問題雖然不斷地被解決,教師卻很難從整體上轉換自己的教學觀念、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為;與此相反,"課題意識太強"的教師容易只熱衷于"熱點問題"、"宏大問題","自上而不下",對自己的日常教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視而不見或"以善小而不為"。滿足于"大問題"、"大課題"的后果是忽視、輕視了教室里每天都在發生的真問題、真困惑。
有效的校本教學研究所研究的"課題"的產生過程是:教師在大量地、隨意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了某個值得"追究"和"設計"的"關鍵的問題"。教師一旦打算在后續的教學中進一步"想方設法"(設計)卻解決這個"關鍵的問題",這個問題就可能轉化為課題。
二、設計:選擇何種"有效教學"的理念?
在確認了日常的教學"問題"只有經過"設計"才轉化為研究"課題"這個觀點之后,接下來需要澄清的是"設計"究竟意味著什么。
其實"設計"對于教師并不陌生,教師一直在與"設計"打交道,比如備課,寫教案,等等。教師日常的"教學設計"(即備課)所形成的方案即教師的"教案"。校本教學研究意義上的"設計"雖不完全等同于一節課或一個單元的"教學設計",但它實際上離不開教師日常的、具體的、以一節課或一個單元教學為單位的"教學設計"。校本教學研究中的"設計"意味著教師發現某個值得追究、追蹤的教學問題之后,在接下來的一系列的課堂教學的設計(備課)中尋找和確定解決該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這樣看時,校本教學研究的"設計"在很多時候與教師日常的"教學設計"是一致的,只不過前者更強調對"問題"保持某種追蹤(持續地關注)。
不過,"設計"與其說是個體化的"備課"、"寫教案",毋寧說是具有合作意義的(不是形式化的)"集體備課"和"說課"。當教師在集體備課、說課中根據某種"有效的教學理?quot;(可稱之為"有效教學")設計解決教學問題的"基本思路與方法"時,校本教學研究中的"設計"與教師日常的"教學設計"(備課)就成為一件事情而非兩件事情。這正是"教學即研究"口號的本意。
就此而言,校本教學研究是以自己的方式強化了"教學設計"的問題。這也是當前教育心理學、教育技術學備受關注的問題。遺憾的是,不少教育心理學、教育技術學的著述局限于"教學技術"、"教學流程"的解釋,而對與之相關的"有效教學"的前提性理念卻關注不夠。
在校本教學研究中,"設計"固然是尋找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與方法"、確定一節課或一個單元的"教學流?quot;,它更強調某種"有效教學"理念的支持。教師選擇何種"有效教學"的理念將決定教師選擇何種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與方法"。比如教師如何理解"學習即主動建構"、"教育即生活"、"主動參與"、"有意義接受學習"等教學理念,將決定該教師選擇何種解決教學問題的"思路與方法"。
當校本教學研究強調"有效教學"理念對于"設計"的重要性時,也許容易使人認為它也帶有"理論閱讀"、"自上而下"的性質。確實,校本教學研究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問題解決,它需要教師不斷地與周圍的同伴對話、與校外的"專家"對話,也需要必要的"理論閱讀"(理論閱讀是一種間接的對話)。真正的校本教學研究有時候并不容易簡單地區分究竟?quot;自上而下的研究"還是"自下而上的研究",毋寧說,它意在打通兩種原本不該人為地分開、阻隔的研究道路。
三、行動:執行還是再創造?
"行動"是指將已經"設計"好的方案付諸實踐。如果校本教學研究所"設計"的方案是一節課或一個單元的教學過程,那么,接下來的"行動"既包括教師的"上課",也包括相關的合作者的"聽課"(即一般所謂的"集體聽課",此時教師的"上課"被轉化為"公開課"或稱之為"研討課")。
就教師的"上課"而言,"行動"不僅意味著觀察事先所"設計"的方案是否能夠解決問題,而且意味著創造性地執行事?quot;設計"的方案。教師一旦進入真實的課堂,面對具體的學生,教師不得不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根據教學過程中發生的意想不到的教學事件,去靈活地調整教材、調整教案。
就"聽課"的合作者(教師同伴或校外專家)而言,"行動"不僅包括觀察事先所"設計"的方案是否有效,而且也包括傾聽和觀察所設計的方案被執行的真實過程,傾聽和觀察方案的執行是否合理。
校本教學研究與其它所有介入性研究一樣,它不僅"設計"方案,而且力圖引起"改變"。它不僅努力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蟻Mü?quot;行動"來引起教學實踐的"改進",并在"改進"教學實踐的過程中進一步觀察原先?quot;設計"的方案是否有效和"問題"在多大程度已經被解決或沒有被解決。
四、反思:講述自己的教學故事
在整個校本教學研究的過程中,"反思"實際上是貫穿始終的。"問題"之所以能夠被提出來,"設計"之所以可能,"行動"之所以能夠創造性地執行方案的過程,都有"反思"的介入和參與。也有人因此將設計的過程稱為"行動前的反思",將行動的過程稱為"行動中的反思",將"回頭思考"的過程稱為"行動后的反思"。
但"反思"一般指"回頭思考",它指教師以及合作研究者在"行動"結束后回頭思考解決問題的整個過程,查看所設計的方案是否能夠有效地解決問題;如果問題沒有很好的被解決,需要進一步清理究竟是由于所設計的方案本身不合理,還是因為方案的執行發生嚴重偏離,如此等等。
由于校本教學研究常常是一種基于教師個體自主思考的"合作研究",這種反思也可以稱之為"集體討論",它與此前的"集體備課"、"集體聽課"相呼應。事實上,校本教學研究需要經常性地與中小學已經存在的集體備課、集體聽課、集體討論等教學研究制度相結合。這樣看時,校本教學研究與其說是對傳統的教學研究方式的改變,不如說是對傳統教學研究方式的一種落實和恢復。
合作研究的前提是教師個體的自主獨立的思考。有效的校本教學研究既需要教師同伴之間以及教師與校外專家之間的合作,也需要教師個人的獨立思考?quot;發表"自己的意見。這種"發表"既包括在各種教育報刊雜志上"公開";也自然包括了教師同伴之間或教師與專家之間面對面的"對話"。
教師的"發表"是重要的,所有的合作研究都以教師個人將自己的意見發表出來為前提。如果教師不"發表"自己的意見,所謂的合作研究可能只是以少數"專家頭腦"代替多數教師的思考,多數教師淪落為"沉沒的大多數"。一旦合作研究發生"沉沒的大多數現象",則容易導致問題雖然按照專家的設計方案獲得解決,教師本人依然不知道如何"改進"自己的教學實踐。
教師不善于將自己的意見"發表"出來除了可能因為"專家頭腦"代替教師思考之外,更嚴重的困境常常在于"專家話語"代替了教師的"個人化語言"或"實踐性語言",以致于教師在專家面前"失語"。一旦合作研究發生"教師失語現象",則容易導致雖然有為數不少的"教學論文"甚至"教學專著"等研究成果,教師本人卻依然不知道如何"理解"自己的教學實踐。
有效的校本教學研究意味著承認、允許、鼓勵教師用自己的個人化語言、實踐性語言講述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發生的教學故事,包括問題怎樣提出來?問題出現之后如何想方設法去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道路中又遇到了什么新的障礙,等等。
教師發表(包括"口述"或"描寫")自己的教學故事不僅使合作中的交流成為可能,而且教師將由此而進入反思的狀態。
發表對教師個人而言是反思,教師說或者寫,就是反思。發表對合作者而言是共鳴與分享,合作者之間的共鳴與分享意味著合作者之間的相互傾聽與閱讀。
某種教育故事既然能夠引起共鳴與分享,說明這種教育故事已經蘊涵了某種教育理論。案例是理論的故鄉。
五、教案的改造
在整個"問題-設計-行動-反思……"的道路中,凸現出兩條相互環繞的線索:一是教學設計;一是教學反思。
一般意義上的"教學設計"就是形成"教案",但真正的教學設計往往從教學反思那里不斷獲得"問題"意識。而且,教學反思進入教學設計之后,它使問題不斷地被追蹤而轉化為"課題"。可見,有效的"教案"不僅需要"教學設計",而且需要增強"教學反思"意識。簡要的表達就是:教學設計 + 教學反思 = 教案。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一起構成"教案"之后,或者說,"問題-設計-行動-反思……"進入"教案"之后,將引起"教案的改造"。
教案是否需要改造,或者說,"教案是否要來一次革命"?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將決定"教學即研究"、"教師成為研究者"的可能。
有教師提出,"我既不愿意寫教育論文,也不愿意寫教育故事,我唯一想做的是把教學做好。"有教師說,我只想做一個好老師,"讓學生喜歡我這個教師;讓學生喜歡我所教的學科;讓學生回家后喜歡把學校里發生的故事講給自己的爸爸媽媽聽"。教師這樣說時,既正當,也合理。
也許,"教學即研究"以及"教師成為研究者"等口號在教師那里應該做一些轉換。既不必說教師要做研究,也不必說教師要成為研究者。教師唯一的使命,就是有效地教學。
難道教師不是一直在努力有效地教學嗎?至少,難道教師不是一直很重視寫"教案"嗎?
問題只在于:如果說以往的教案容易局限于對某個知識點的教學過程的考慮而缺乏真正的"教學設計"意識,那么,改造之后的教案意味著超越某個知識點的設計而使所有的教案都因為追蹤某個"課題"而成為彼此相互關聯的系列教案。改造之后的教案本身已經成為研究的案例、成為待發表的作品。因為改造之后的教案本身已經蘊涵了某種理念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