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24 20:45: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匆匆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語言目標:能用定語從句較自如地描述及談論人和物。在活動中訓練學生的聽力,口頭表達潛力,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和創造力。
情感目標:促進同學間用心合作交流,發展同學間的友誼 。
教學方法 :多媒體的運用能創設真實的語言情景,學生也很感興趣,極大地鼓動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用心性,而且呈此刻課堂上能使教學更生活化,也更直觀和具體。
2、設計背景
初步掌握及運用定語從句,如讓學生用定語從句來完成對人物喜歡的人物進行描述,如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She is the only one who’s studying French。等。
本課的學習任務就是能初步掌握及運用定語從句,為了使學生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師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設計了幾個以他們的認知水平出發的貼合生活實際的他們感興趣的一環扣一環的子任務,每個子任務緊緊圍繞總任務展開,再深入,在一個一個完成任務的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潛力。
3、學法指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4、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透過幫忙學生理解、歸納、總結、討論等方式學習定語從句,由于本節課是學生第一次系統學習定語從句,要到達讓學生初步掌握定語從句這一目的。
5、教學過程
(1)第一環節: 觀察以下例句:The red pen is broken。
The pen on the desk is broken。
The pen that I bought yesterday is broken。
導入:透過對定語的理解,導入定語、定語從句的概念,定語:用來修飾名詞或代詞的詞、短語或句子,當修飾詞是一個句子時被稱為定語從句。通常置于它所修飾的詞之后,這種被修飾的詞叫做先行詞,引導定語從句的關聯詞為關系代詞和關系副詞,關系代詞在定語從句中可用作主語、賓語、定語等,關系副詞在定語從句中只用作狀語。
例句分析:I like to have friends who are like me。
I like to have friends who are different from me。
He is the only one who is studying French。
Be careful of the person who doesn’t speak and the dog that doesn’t bark。
You can’t wake up a person who pretends to sleep。
He who can’t get to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
I like musicians who play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
Another that he found very difficult is grammar。
The other day, my friends and I talked about the rules that we have in school。
Being a professional athlete is the only thing that I have ever wanted to do。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sing along with。
I like music that has great lyrics。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得出結論1)當先行詞是物時:關系代詞代替先行詞在定語從句中作主語時,用whichthat引導,且不能省略。關系代詞代替先行詞在定語從句中作賓語時,用whichthat引導,且能夠省略。
當先行詞是人時:關系代詞代替先行詞在定語從句中作主語時,用whothat引導,且不能省略。關系代詞代替先行詞在定語從句中作主語時,用whothatwhom引導,且能夠省略。
(2)第二環節:在學生對定語從句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創設情境,學以致用,讓學生分組活動,根據多媒體呈現的情境,有創造性地造句:
This is a singer whothat …
who is a boy。
who is very shy。
who writes his own songs。
who has a song calledQinghuaci。
Who I like best。
It’s an animal thatwhich is very strong。
It’s an animal thatwhich has long nose and big ears。
It’s an animal thatwhich I like very much。
(3)第三環節:在學生對一般的規律都把握好以后,把學生的易錯點和定語從句的考點呈此刻屏幕上,讓學生仔細觀察并作出總結,該環節設計得很好,很好地訓練了學生的觀察潛力和主動探究的潛力,效果較好。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什么?
I prefershoesthat are cool。
I likea pizzathat is really delicious。
I lovesingerswho are beautiful。
I havea friendwho plays sports。
學生觀察后得出的結論為:
whothat在定語從句中做主語時,謂語動詞的單復數應與先行詞持續一致。
(4)第四環節:小節本堂課的資料
什么是定語?
什么是定語從句?
定語從句的結構是什么?
關系詞有幾重作用?
此環節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加以升華,并在大腦里構成知識框架,把知識系統化。
(5)第五環節:鞏固練習---以檢查學生是否真正掌握本堂課的知識,實踐證明,學生掌握得很好。
(6)第六環節:合作探究
留給學生的問題:如果先行詞既有人又有物,用什么關系詞?
如果先行詞是時光,用什么關系詞?
如果先行詞是地點,用什么關系詞?
關系詞whose怎樣用?
透過此環節給學生留下思維拓展的空間,也為以后的學習做好鋪墊,體現學習的延續性。
課堂小結:透過例子讓學生總結定語從句的規律和特點,同時總結不一樣關系詞的用法。在這節課中,學生對定語從句這一語法項目有了不一樣程度的鞏固和深化。
篇2
關鍵詞:安全教育;日常宣傳;防范工作
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話題,要從娃娃抓起,學齡前兒童,他們的安全意識較差。正如我園課題《幼兒安全自我保護教育的實踐研究》所說:安全教育是關系到一個人的生命問題,生命只有一次,不能重來,不容忽視。特別幼兒園孩子,由于年齡小,接觸的事情比較少,沒有經驗,不懂事,所以,對于幼兒園來說,更應該把安全教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的工作來抓,時時刻刻把安全工作放在心中。因此,為了保證孩子的安全,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安全教育要從娃娃抓起。
一、日常宣傳常抓不懈
作為老師,誰也不愿意自己的學生遇上那種觸目驚心的安全事故,尤其是未成年的孩子,我們更是不愿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在他們身上。可是往往事與愿違,不幸的遭遇讓他們的父母淚水漣漣。假如孩子不在公路上打鬧,假如孩子不坐在車子后座上搖頭晃腦,假如孩子不去碰暖水瓶,假如孩子不在滑梯上推搡……也許這些慘劇不會發生。因此,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常常結合身邊的例子做宣傳,經常這樣告誡孩子:下樓梯要把好扶手,靠右走;溜滑梯要排好隊,不要擠;遇到陌生人不要搭訕,更不要貪小便宜;過馬路要走人行道,不要闖紅燈……這些可謂天天講、處處講、時時講。因為幼兒園孩子自制力差,只有把安全之風吹進孩子們的心里,才能讓安全意識在孩子們的頭腦中扎根。
二、防范工作扎實有序
我們的課題《幼兒安全自我保護教育的實踐研究》中有這樣的要求:本課題研究的目標是通過認識、了解常見的安全標志,在常規教育、游戲活動、安全事故等多種內容中,采取多種方法對幼兒進行安全自護意識的培養。因此,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對安全防范工作從不懈?。豪缃洺T诮淌依飼鴮懓踩珮苏Z、制作警示牌等等;在班級《安全專欄》中經常更新法制知識;在活動時經常組織孩子們唱安全兒歌等;經常開展主題班會,經常組織學生觀看安全教育片等等。
保證幼兒安全和健康,是我們每一位幼兒教師的職責,可是,幼兒由于年齡小,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然而,他們的能力和體力都十分有限,動作的靈敏性和協調性較差,又缺乏生活經驗。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時刻不忘滲透安全教育,只有這樣孩子們才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是危險的,什么是安全的。
參考文獻:
篇3
在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我發現活動的效能遠不如自己所期望的那樣。例如,在活動伊始,我過高的估計學生的聽的能力。大多數學生無法在頭腦中對直接引語進行轉變,有的甚至對原話復述都存在困難。因此,活動的設計以及活動中出現的意外狀況都需要設計者在之前進行周密思考及在課堂上的變通。現對如何發揮活動的效能作如下反思:
(一)設計與學生實際英語水平相當的活動。
由于我班的學生的上下水平差異相當大。因此在備課過程中,我一定要認清學生的英語實際水平。我在在本活動的開始時,高估了學生聽得能力。在及時認識這一不足后,調整了呈現與聽的順序,讓學生看了再聽,再想,再反應。雖然活動也延續了下去,但聽的作用似乎不大。我在課后與學生的交流中了解,學生只是對聽到的句子時態不太明確,基本還是聽得清楚的。在了解學生聽的能力這一真實水平,筆者認為在布置寫句子時,事先圈定每組所選用的時態,并讓讀句子的同學讀的同時,寫出句中出現的動詞形式。這樣保證所有學生能準確地獲取信息,聽也發揮了它應有的效能;同時這也保證了五種時態都能練到。
篇4
【關鍵詞】中小學安全教育 意義 問題 建議
社會以人為本,人以安全為本,安全以預防為本,預防以教育為本。中小學生在我國教育事業中有著獨特的地位,他們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中小學教師是中小學安全教育的知識傳播者和貫徹者,他們做好中小學安全教育工作,有利于構建和諧校園、和諧社會。
一、中小學教師對安全教育的影響和意義
一直以來,黨和政府對中小學安全教育高度重視,先后頒發了《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等相關法規。中小學生由于年齡小,生理、心理不成熟,自我保護意識弱,預防和應對可能發生的危險的經驗不足,生命安全受到各種潛在不利因素的威脅。并且,中小學生白天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教師是學生接觸最多的一個影響源,是學生的榜樣和模仿對象。再者,中小學生對教師有著特殊的尊敬和依戀之情,對教師充滿崇拜。因此,中小學教師對做好中小學安全教育工作具有深遠的影響和積極的意義。
二、中小學安全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安全教育事關中小學生健康成長,但是近年來中小學安全事故時有發生。目前我國中小學安全教育工作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中小學教師安全知識匱乏
教師缺乏安全知識和技能,很難勝任學生安全教育工作,甚至將錯誤的知識或危險的行為傳授給學生,這是何等危險的事情。中小學安全教育缺乏專業知識的支撐,這不利于中小學安全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使得中小學安全教育工作始終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安全教育流于形式
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中小學安全教育沒有引起教師足夠的重視。安全教育課通常是“有時間就上,沒時間就取消”。由于傳統教育認識的偏差,教師往往偏重于認知教育,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提高學生應試成績上。所以,中小學安全教育存在課時不足,實際落實及演練甚少的情況,安全教育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三)教育內容單一,形式單調,效果不理想
當前,素質教育在全國如火如荼地展開,但大多數學校仍以考試為中心,只教給學生應試的知識,安全教育大多是應景之用,只有在諸如安全教育日,或者某時某地發生了安全事故,教師才會向學生傳達安全信息。且安全教育活動常常沒有統一、健全、穩定的組織結構,缺乏完整、系統、科學的內容和形式,安全教育大都滲透在其他學科教學中,使得學生難以掌握系統的安全知識。安全教育內容非常單調,往往是教師照本宣科,學生被動接受,效果自然不理想。
三、對于中小學教師做好新時期安全教育工作的幾點建議
如何做好中小學安全教育工作,讓中小學生健康成長,是值得每位中小學教師探究的課題。
(一)轉變觀念,注重安全知識學習,勤于思考
1.積極轉變教育觀念
“觀念是實踐的老師?!敝行W教師要轉變應試教育觀念,樹立大安全觀,著力加強中小學安全教育。生命存在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條件,離開這一點一切將無從談起。教會學生珍惜生命,熱愛生命,掌握防災避險知識與相應生存技能,是教育本源的回歸。
2.注重安全知識學習,勤于思考
要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安全教育,教師必須具有豐富的安全知識和熟練的反應能力。安全知識和安全觀念是防患于未然的知識儲備,更是大災大難中出奇制勝的思想武器。如果平時缺乏安全知識的厚積,要想在危難時刻自救、他救,把安全教育工作做好,簡直就是一種奢望。
中小學教師如何提高自身的安全知識水平呢?首先,要積極參加安全知識教育培訓。專門的教育培訓具有針對性,有利于中小學教師迅速、全面、系統地掌握安全知識。其次,平時積極主動、多渠道學習安全知識。如通過學校的宣傳欄、廣播電視、雜志、圖書館、網絡等學習安全知識。只有堅持不懈地積累,才能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安全素養,提高安全教育能力,為做好安全教育工作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加強重視,認真落實安全教育
當前安全教育大多是應景之用,中小學教師受傳統應試教育影響,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安全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僅靠一兩次的教育就讓學生樹立安全意識,掌握安全技能是不現實的。
教師要把安全教育工作做好,首先要保證安全教育課時,不可占用安全教育課。其次,教師可充分利用班會、紀念日、活動日等,開展安全宣傳周、安全宣傳月活動。此外,臨下課時、放學時和放假前、重大活動(如社會實踐、春、秋游、校運會)等也是進行安全教育的好時機。教師要善于抓住一切機會進行安全教育,爭取做到安全教育天天講。
(三)全方位、多角度開展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教育的成效
長期以來,我國大多數中小學生所接受的安全教育缺乏完整、系統、科學的內容和形式。教師在安全教育時以傳統講授法為主,大多停留在理論上,實際演練很少,教育效果不理想。那如何提高安全教育的質量呢?
1.全面進行安全知識教育
由于安全教育涉及的面很廣,因此教師在進行安全教育r內容要細化、深化。教師要讓學生樹立“安全知識就是生命”的理念,全面進行安全知識教育,包括交通、用電、用火、防溺水、體育活動、做實驗、飲食飲水、預防傳染病、人際關系處理、打架斗毆、網絡、自然災害等一切涉及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內容,教給學生預防傷害的知識和遇到侵害時的自救、互救、求救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安全素養,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
2. 安全教育的內容應有針對性、前瞻性
首先,針對學生經常發生的主要問題進行教育,如違反交通規則、溺水和校園暴力、實驗操作、用電、用火等問題,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教育。
其次,安全教育的內容不能僅限于解決學生目前存在的問題,教師還要有前瞻性。一直以來,教師對地震、洪澇、海嘯等自然災害常識的講解和應急、避險演練非常欠缺,以致當災害降臨時,學生無法從容面對。中小學教師要具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識,讓學生掌握相關的自護知識和能力,學會自救、他救、求救,以備將來不時之需。
再次,安全教育內容還要考慮到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安全教育要切合中小學生的自身特點、成長需要和時代需求,增強學生安全意識,使之形成正確的安全觀。
3.多途徑、全方位開展安全教育
首先,教師要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日常安全教育,利用一切機會,如舉辦安全知識競賽、典型案例分析、張貼標語或告示、安全知識專題講座或演練、主題班會等滲透安全教育,力爭做到安全教育天天說。同時,中小學教師要加強對中小學生進行安全知識學習指導?!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和技能才是最重要的。
其次,教師開展安全教育活動時,應注重與學生的經驗和社會實踐相聯系,加強演練,使學生學會學以致用。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青少年的防災安全知識大多是從課堂和書本上獲得的,但理論和現實總存在差距。因此,必須通過實戰演練,才能獲得實際的知識和技能。此外,中小學教師要轉變觀念,安全教育內容要從急救型向防御型轉變,教學方式從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積極探討新思路,以增強安全教育的實效性。
篇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地球資源問題。
2.使學生知道平時生活中不良習慣給地球環境帶來的影響。
3.使學生養成節約能源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使學生知道平時生活中不良習慣給地球環境帶來的影響。
教學難點:使學生養成節約能源的好習慣。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請同學們欣賞地球上一些環境問題的圖片。
師:同學們,我們的地球在很久之前是很漂亮,大自然的空氣很新鮮,適宜人們居住。但是人們越來越不愛護生態環境,破壞了生態平衡。為了有個舒適的居住環境,我們必須從現在做起,從我們自己做起,為地球的環境盡自己一份力量。
(板書: 保護地球,從我做起)
二.新授
1.分組談論:地球上哪些資源遭到了破壞?
(總結: 水、能源、樹、白色污染)
師生一起總結:所以我們平時生活中要節約水、節約能源、節約樹木、不要使用太多的塑料制品
(設計意圖:通過觀看這些資源遭到破壞,引導學生思考在平時生活中應該怎樣做,從而導出本課的小標題。)
2.介紹水、能源、樹木的用途
四人組組內探討它們的用途。
課堂總結:
水—— 人的生命離不開水,我們喝水,用水洗東西。
能源——大部分能源來源于煤和石油。我們開車,冬天暖氣取暖等都要用到能源。
樹木——木材來自樹木。我們用木材做桌子、椅子和許多其它東西。
塑料——我們用來做塑料瓶和塑料袋。
(設計意圖:使孩子們明白這些資源的產源及它們的用處,為下面保護措施做鋪墊。)
3.了解目前地球上這些資源的現狀
ppt展示一組這些資源的現狀的圖片。
學生了解: 世界上,許多地方沒有太多的水。
地球上沒有很多煤炭和石油。
我們不能砍伐樹木,會造成生態失衡。
使用過多的塑料,它們不會溶解,造成土地污染。
(設計意圖:了解資源的現狀,使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能懂得珍惜、保護這些資源。)
4.提問:為保護地球,我們應該做些什么?
小組談論,全班匯報。
師生一起總結
(1)我們不應該浪費水。我們在生活中應該再利用和節約用水。
(2)我們不應該經常開車因為汽車使用許多能源。而應步行、自行車、乘公交、地鐵,這樣可以節約能源,減少空氣污染,經濟又環保。
(3)我們不應該砍伐太多的樹因為它們使空氣新鮮。我們應該每年要植樹,這樣地球就不會荒漠化。
(4)我們不應該使用太多的塑料制品,而應公用紙袋和玻璃制品代替它。
(設計意圖:利用圖片、生活實際使學生懂得一些節約這些能源的方法,從而為保護地球盡自己一份力量。)
三.拓展
根據剛才所學,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制作“保護地球從我做起”的宣傳海報。
(設計意圖:根據前面學的知識,制作宣傳海報在學校宣傳欄張貼,號召其他班級學生一起行動。)
四.作業
篇6
隨著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向大眾化邁,高校擴招,大學生人數猛增,日前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已達到23%,我國在校大學生人數居世界第一。如此龐大的一個群體,必然帶來一系列的問題。隨著近年高校安全事故的頻頻發生,如侵犯大學生的人身、財產安全,學生因車禍致傷致死、因戀愛交友等原因自殺、他殺等非正常的死亡,使得校園安全問題變得愈來愈突出。據統計,2001年全國58所高校共發生刑事、治安案件11725起,平均每校202起,發案率占管轄人數的3.45%‰。2008年上海高校大學生共發生63起安全事故,34人死亡;據《2009年上海高校大學生安全情況通報》顯示,2009年上海高校共發生各類安全事故52起,造成24名大學生死亡;全國其他各省、市高校安全事故發生率也是不少。綜合起來,具體表現為人身安全、財產安全、消防安全、網絡安全、心理安全、求職安全、突發疾病等方面。這種現狀引起家長和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以及政府的高度重視。
這些安全事故的發生,無論對于學生家庭還是學校都是一個悲劇,也因此引發了許多家庭與學校之間的糾紛,在一定程度上給學校帶來了惡劣的社會影響,似乎也成為了制約高校對內對外發展的一個瓶頸。也因此,不少高??紤]到自身的長足發展,加強校園安全教育與管理,與學生簽訂安全協議書是其中一項舉措,安全協議書的內容表現為不同學校各異。
二、安全協議書簽定反映的潛在問題
(一)重管理,輕教育
隨著社會的步和發展,“以人為本,重視生命,重視安全”的理念深入人心。政府部門實行問責制,安全問題實行領導責任追究制,這是尊重生命的體現。但是一些部門、單位領導卻只限于管理、約束學生的行為以防止各類事故的發生,而不是教育、引導學生如何避免事故、如何處理事故,表面上對安全管理工作相當重視;其實是消極防范,以免出現事故承擔責任。于是形成了這樣一種錯誤的觀念:只要保證學生在校期間不違法、不出事就是安全的保證。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校方在面對事故發生時采取的處理方式,往往只從學校不需要承擔任何事故責任的角度出發,包括讓學生簽定安全協議書,而這樣的做法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卻產生不利的影響。
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得雖好,但是卻將重心偏向管理制度上而忽視了學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影響了安全教育的質量。另外大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如何,安全教育的質量好壞,在安全事故中的求生技能和能力如何等方面,學校卻不太關注,這明顯是“舍本逐末、治標不治本”的做法。
(二)學校的自我保護意識
學校讓學生簽定安全協議書這一措施,粗看是嚴格管理的一種做法,是讓學生自己對自己負責、自我管理的一種體現,仔細分析,這里面不免也有自我保護之嫌,甚至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它將責任交到學生手上,將學生推向社會,這勢必會讓學生對學校的安全管理產生排斥心理,將會讓學生對學校缺乏信任,使得學生和學校的關系由受教育者、被管理者與施教者、管理者的關系逐漸蛻變成為一種具有“契約關系”的教育合同關系。這是與高等教育“教書育人”的神圣職責相背離的。學校都開始保護自己了,那又將由誰來保護我們的學生呢?
三、有關安全教育與管理的幾點建議
(一)全面開展安全教育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健康、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合格人才。安全是人類個體發展的基本需求之一,更是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一個真正合格、全面發展的大學生,不僅要掌握較高的科學專業知識,而且還應具有良好的安全文化素養。因此,高校不應也不能忽視安全教育。
一是樹立安全意識。在新生入學之初及時并有針對性地行安全教育,使其入學后就初步確立安全意識,掌握必要的安全防范知識;按照《普通高等學校安全教育及管理暫行規定》中關于“預防為主、教育先行”的要求開展各項工作。安全教育不能停留在簡單的行為管理上,要從充實內容、教育方式上激發大學生的積極性。
二是豐富大學生的安全知識,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安全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突發狀態下,具備應急、應變能力,安全防范、防衛能力以及法制觀念、健康心理狀態和抵御違法犯罪的能力?!睂τ诖髮W生防范各種危險來說,充分掌握各種危險情形下的防范技能,是他們抵御各種危險的強勁保障。2009年蔣娜紅通過開展學生對現存的安全教育的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有30.47%選擇一般,有33.33%認為不大滿意。大部分同學覺得現存安全教育觀念及模式落后,安全教育方式缺乏吸引力,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興趣。作為施教者,宜采取可行性案例教學或情景模擬等方式,讓學生去體驗在不同的危機情形下,如何采取正確的應急措施,行正確操作,如何學會在第一時間內組織自救或他救,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同時還應加強實體訓練,提高自我保護的能力,以防范可能發生的暴力危險。
(二)開展生命教育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指出人都有安全的需要。他所指的安全的需要是指人對生命財產的安全、秩序、穩定,免除恐懼和焦慮的需要。表現之一為人都希望生活在安全、有秩序、可以預測和熟悉的環境中。因此,對于校內發生的安全事故,對學生采取嚴格隱瞞的做法是不恰當的,更不利于安全防范意識的建立與加強,反而會增加學生的主觀猜測與推斷;另外,現在的大學生掌握信息的手段之多、速度之快,想要對學生完全屏蔽這些信息是不可能的。與其這樣,還不如就地取材,及時抓住最新情況,利用學生身邊的案例,在輔導員或班主任的正確引導下,恰當地讓學生了解發生的事故及其原因,以及事故的嚴重后果,特別是對生命已經造成嚴重危害的事件,以便學生吸取教訓,從而起到預防和警示的作用,也使得教育的內容富有時代性。
(三)制定系統、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真正履行高校“教書育人”之職責
不少高校的管理、后勤服務制度明顯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比如為預防和杜絕宿舍火災事故的發生,禁止學生在宿舍使用熱得快、電磁爐等電器,可每天學校食堂中午12點半、傍晚6點以后就沒有飯菜供應了;大部分沒有裝熱水器的老宿舍供應熱水困難,除了冬天夏天不供應熱水,即使冬天供應時間也太短。而一般情況下高校一間宿舍人數為6~8人,配備一個衛生間,部分為兩個,人數較多,有些同學還沒來得及洗澡就沒有熱水了,這種情況下明顯增加了學生使用電器的隱患,導致管理制度與學生的需要脫節。另外,學校的一些管理方法不適應新時期大學生特點;一些管理者本身的行為不能得到大學生的認可,因此得不到大學生發自內心的支持。
一項管理制度要真正產生實效,是學校管理者與學生相互作用的結果,不僅僅是制定出來就行了,同時需要學生的認同與積極配合。而要得到學生內心真正認同學校的管理制度,學校應該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對大學生行深入細致地調查研究,聽取大學生的意見和建議,真正從滿足學生需要的角度出發,制定出系統、合理和真正適合學生需要的安全管理制度,使得學校的各項管理規定更加富有科學性和人性化,而不是從學校管理者的角度出發,這樣才能在實施中真正得到學生的配合與支持,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對待重大事故不隱瞞,尊重客觀事實
篇7
一、我國企業償債能力分析中存在的問題
1、現有的償債能力分析建立在清算基礎而非持續經營基礎之上。長期以來,對償債能力的分析是建立在對企業現有資產進行清盤變賣的基礎上進行的,并且認為企業的債務應該由企業的資產作保障。比如:流動比率、速動比率以及資產負債率都是基于這樣的基礎來計算的。這種分析基礎看起來似乎十分有道理,但是并不符合企業將來的實際運行狀況。企業要生存下去就不可能將所有流動資產變現來償還流動負債,也不可能將所有資產變現來償還企業所有債務。因此只能以持續經營為基礎而非清算基礎來判斷企業的償債能力,否則評價的結論只能是企業的清算償債能力。而正常持續經營的企業償還債務要依賴企業穩定的現金流入,所以如果不包括對企業現金流量的分析,償債能力的分析就有失偏頗。
2、償還債務資金來源渠道的單一化。償還負債的資金來源有多種渠道,可以資產變現,可以是經營中產生的現金,還可以是新的短期融資資金。而后兩種償還渠道往往是企業在正常經營情況下常常采用的?,F有的償債能力分析大多是以資產變現為主要資金來源的渠道,顯然不能正確衡量企業的債務償還能力。
3、現有的償債能力分析呈靜態性,而非動態性。只重視了一種靜態效果,而沒有充分重視在企業生產經營運轉過程中的償債能力;只重視了某一時點上的償債能力,而不重視達到這一時點之前積累的過程。
4、現有的償債能力分析沒有將利息的支付與本金的償還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對于長期性的債務,本金數額巨大,到期一次還本,必須有一個利潤或現金流入積累的過程,否則企業必然會感到巨大的財務壓力。這樣一個積累過程沒有在財務分析中充分反映,必然導致企業產生錯誤的想法。
二、短期償債能力的分析
1、經營活動中產生現金的能力。這方面的分析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進行。
(1)分析企業現金流量表,觀察經營活動中所產生的現金流量是否充裕。重點分析現金流量表中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現金流量。首先要分析基本的經營現金流入和現金流出情況。如果一個企業一段時期從客戶處收到的現金大于它進行的各種經營活動的支出,那么,這個現金流量水平應保持相對穩定的正數。這個數字是企業維持正常經營活動的基本保證,長期出現負值是十分不正常的,經營活動將難以維持。
(2)通過分析企業的現金周轉期限來判斷現金周轉的速度?,F金的周轉天數實際上等于存貨周轉天數加應收漲款周轉天數減應付貼款占用天數。企業實際現金周轉速度取決于這三個階段占用現金時間的長短。一般來說,現金周轉天數越少,其周轉速度就越快,企業產生現金的能力就越強,償債能力就越強。
2、企業的短期融資能力。借新債還舊債是大多數企業采用的一種還債技巧,所以短期債務償還能力還包括這方面的能力。但企業短期融資能力往往不能直接從財務報表的項目上看出來,需要對財務報表附注予以分析。
(1)企業是否存在大量未使用的銀行貸款額度。這種信貸額度的存在往往是企業保持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動態平衡能力的重要體現。
(2)企業是否具有良好的長期融資環境,如是否具有配股資格、是否發行過長期債券且信譽良好等。良好的長期融資能力往往是緩解短期流動性危機的重要保證。
(3) 企業的長期資產是不是有一部分可以立即變現。企業的長期資產往往是營運中的資產,短期內難以變現。但若企業有大量的已上市債券和股票,均可以緩解短期流動性問題。
(4)企業若有負債或為他人提供信用擔保,均會增加企業的短期支付要求,且為進一步融資設置了障礙。
3、流動資產的質量。流動資產是企業進行經營活動的短期資源準備,絕大多數流動資產在今后的經營活動中應轉化為現金投入下一輪周轉,所以,流動資產的質量也影響今后經營活動中產生現金的能力。資產負債表中,流動資產的質量主要反映為賬面價值與市場價值相比是否存在高估的問題。高質量的流動資產應能按照賬面價值或高于賬面價值而迅速變現。流動資產的質量判別應通過分析每項具體的流動資產項目來得出綜合結論。
三、長期償債能力的分析
長期負債是指期限超過一年的債務,長期負債的償還有以下幾個特點。保證長期負債得以償還的基本前提是企業短期償債能力較強,不至于破產清算。所以,短期償債能力是長期償債能力的基礎;長期負債因為數額較大,其本金的償還必須有一種積累的過程。從長期來看,所有真實的報告收益應最終反映為企業的現金凈流入,所以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與企業的獲利能力是密切相關的;企業的長期負債數額大小關系到企業資本結構的合理性,所以對長期債務不僅要從償債的角度考慮,還要從保持資本結構合理性的角度來考慮。保持良好的資本結構又能增強企業的償債能力。
1、“已獲利息倍數”指標的改進?!耙勋@利息倍數”指標是根據損益表分析企業償債能力所使用的指標。該指標的計算公式為:已獲利息倍數=息稅前利潤/利息費用。
該指標反映的是從所借債務中獲得的收益為所需支付債務利息的多少倍。一般情況下企業對外借債的目的在于獲得必要的經營資本,企業舉債經營的原則是對債務所付出的利息必須小于使用這筆錢所能賺得的利潤,否則對外借債就會得不償失,因此該指標至少要大于1。但該指標也有較大的局限性。一是對企業來說舉債經營可能產生風險。這個風險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定期支付利息。如果每期的息稅前利潤小于所需支付的利息,企業就有可能發生虧損;二是必須到期償還本金。衡量企業償債能力時,既要衡量企業償付利息的能力,更要衡量企業償還本金的能力。只衡量其中一個方面都是不全面的。而“已獲利息倍數”指標反映的是企業支付利息的能力,只能體現企業舉債經營的基本條件,不能反映債務本金的償還能力。二是 企業本金和利息不是從利潤本身支付,而是用現金支付。故使用這一比率進行分析時,還不能了解企業是否有足夠的現金償付本金利息費用。
基于以上原因,筆者認為應進一步計算以下兩個指標以全面衡量債務償還情況。
(1)債務本金償付比率。債務本金償付比率=年稅后利潤/(∑債務本金/債務年限),該指標必須大于1,其越高說明企業的償債能力越強。就一個企業某一時期的債務本金償付比率看,難以說明這個企業償債能力的強弱。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往往需要連續計算五個會計年度的債務本金償還比率,才能確定其償債能力的穩定性。從穩健的角度來估計這個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狀況時,又通常是選擇最低指標的年度。
(2)現金流量償付比率?,F金流量償付比率=(期初現金余額+本年度付息與納稅前現金凈收入)/[利息支付額+本年到期債務/(1-所得稅率)]。該指標用來評價企業是否在其經營活動中產生了足以還債的現金流量。該指標大于1,說明企業有足夠現金支付利息與償還本金。
篇8
【案例一】
參加了揚州市百堂優質課賽課活動,聽儀征真州小學許芳老師執教的是“兩位數加一位數”,在這節課上許多細節方面的處理讓我領略到了許老師扎實的教材處理能力,豐富的課堂機智,更讓我領略到了許老師心中有生,心中有愛。
許老師上課一開始,便幫助學生整理學具,指導學生擺放課本,這一無聲的細節,彰顯出了她深入骨髓的以生為本的理念。是呀,我們常將以生為本掛在嘴上,總以為將課堂上得精彩,課堂上懸念疊出,頓悟頻生,這就是以生為本。其實課堂的精彩緣于師者心中有生,心中有愛,緣于課堂于細節處關注學生成長,這才是以生為本。課堂上幫助學生整理教具,指導學生擺放課本,這不是許老師的精心設計,這是許老師不經意的一個舉動,雖無聲,卻充滿智慧,流露出許老師對孩子濃濃的愛意,使學生倍生親切感。
許老師在碰到一生將9+46說成了45時,她停了下來,面帶笑容的問了一句,你能將自己的算法告訴大家嗎?這里的處理許老師花了兩分鐘左右的時間,我真是佩服許老師那種任何時候都不失真愛的做法,根據我的判斷,課堂教學進行到這一階段,一般學生是不會再犯這種錯了,那么這位學生一定是該班的后進生,在全市的賽課上許老師給這一位學生留了兩分鐘的時間,我想許老師僅僅有勇氣是不夠的,在這行為的背后如果沒有對學生深深的愛,沒有對教育意義的深刻理解,我想她是做不到這點的。后進生在公開課上常常是被遺忘的角落,而在本次賽課上許老師和藹的表情,親切的詢問,對一直處在被遺落的角落的后進生無疑是一次自尊被激發、自信被喚起、自愛被肯定的過程。
許老師的一節課真是讓人受益匪淺,讓我們懂得了“細節無痕,教育有情”這句話的含義,使我們懂得了真正的教育就是愛的教育,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教育!走進孩子心靈的不一定是教師精心的設計,卻往往是你的不經意蘊含愛的一個舉動,一個笑容,一個眼神,雖無聲,卻充滿智慧。
我們追求民主、和諧的課堂,追求學生在課堂上心靈、思維放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許老師這節課關心學生習慣培養,善待學生錯誤,細節無聲,無痕,無語,教育卻有慧,有情,更有愛。教師唯有具備一顆愛心,擁有一片真情,付出滿腔的真愛才能發現一個個細節蘊含的教育真諦?!敖逃枰獝?,也要培養愛,沒有愛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養愛的教育是失敗的教育”,名言告訴我們,愛是教育的生命。老師們,我們從事的是陽光底下最輝煌的職業,我們應該用愛的言行書寫人生,應該用博愛詮釋教育。用愛融化學生心底的堅冰,用慈愛滋潤每棵稚嫩的心田。愛是一種感覺,更是一種行動,只有你付出了、奉獻了,學生就會真實的感受到,哪怕一句溫暖的話語,簡單的問候,或一次心靈的交流,學生都會銘記在心,倍受感動,影響學生一生。
教育需要愛,有愛的教育,才能留下更美好的回憶!
【案例二】
聽了全國知名特級教師黃愛華教學“倒數的認識”時,讓學生初步認識什么是倒數和求倒數的方法后,對“1的倒數”和“0沒有倒數”這兩個知識讓學生悟出。黃老師先在黑板上自然寫下“1 、27、1、0、 ”五個數,問學生:“你們最喜歡求哪個數的倒數?”對這個問題學生興趣盎然。一個說“因為1×1=1,1的倒數是1?!绷硪粋€說:“我喜歡求1的倒數,因為1= ,分子分母調換位置還是 ,1的倒數是1。”黃老師給予肯定后板書:“1的倒數是1”。接著黃老師又問:“求哪個數的倒數你們最不喜歡?”有的同學說:“我最不喜歡求0的倒數。因為0= ,分子分母調換位置變成 ,0不能做分母,0好像不該有倒數?!庇械耐瑢W說:“我也不喜歡求0的倒數。因為0乘以任何數都等于0,不等于1,0肯定沒有倒數?!秉S老師肯定后,并板書:“0沒有倒數?!?/p>
黃老師的課,巧妙設計兩個問題:①你們最喜歡求哪個數的倒數?②求哪個數的倒數你們最不喜歡?兩個開放性的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索,小組交流,兩個新穎又有深度的提問,留給學生廣闊的思考余地,學生主動地獲取了新知識。這樣,使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機會,教師不再是填鴨式教給學生知識點:0沒有倒數;1的倒數是1;求倒數的方法。教師不再控制學生的學,這樣的課堂學生的智力水平、學習興趣、學習自信心、學習能力諸多方面都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黃老師創設與教學內容相應的、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的兩個問題,來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讓學生產生迫不及待的要求,激發了學生積極思維的動機,學生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情境中積極思考,享受數學思維成功的樂趣。反觀我們的課堂教學,許多教師“兵乓球”式滿堂問,教師極力控制課堂,控制學生的學,教師以教為中心,忽略學生個性、自主,提問更多的是關注怎么讓學生的思維跟著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思路走。黃愛華老師的問題設計彈性空間很大,學生有主動學習的寬松氛圍,有心理表達的充分自由,而教師則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順著學生的思維走下去,實施生成教學。
篇9
關鍵詞:安樂死;尊嚴;人道主義
中圖分類號:D92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31-0186-02
一、安匪賴母拍
“安樂死”這個詞最早源于古希臘詞euthanasia,這個詞的意思是“在愉快中死亡”,這個詞主要是對醫療水平不能救治而又忍受劇烈痛苦的病人按照其意愿,由病人自己提出要求或經過其親屬的強烈要求,經過醫院的許可并經過司法部門審批由醫生實施,讓飽受病痛的病人無痛苦、體面地結束生命,這可以看作是一種比較人性化的結束生命的方式。通過對社會工作倫理價值的思考,從中可以看出安樂死的合理性。但同時也鑒于我國當前的民眾意愿、教育的發展、人們的接受程度等各種請款,考慮安樂死的合理性是十分必要的事情。
二、尊重生命原則概述
尊重生命原則指尊重患者生存的權利,尊重患者的生命權。對一些無法醫治的病患實行安樂死,既可以讓患者免除痛苦,又可以保留其尊嚴,這正反映了尊重生命原則的深刻含義。因此,從尊重生命原則角度,實行安樂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傳統的善始善終、壽終正寢倫理觀念仍為人們頌揚。宣揚熱愛生命,珍惜生命,保護生命的觀念,要求醫生盡力維護患者的生命。同時,中國傳統的思想認為,人的身體、頭發以及生命都是父母給予的,沒有征詢父母的同意,自己不能隨便放棄,否則就會被認為是不孝的行為。這種觀念認為個體的生命權屬于自己的父母,個體對自己的生命權無權處置,否則就會有悖于倫理綱常,被認為是不孝。然而隨著教育的發展、西方思想的沖擊,人們的思想開始變得開明。生命權的概念隨著時代的發展被賦予新的內涵。傳統生命權關注生命的長度,其目的在于強調生命的延續以及防止他人隨意剝奪他人生存的權利,但這種觀念隨著社會的發展被注入了更多的內容,其意義也相應得以延展而主要強調的生命質量和價值。安樂死強調的不是對臨終病人的治療性,它也不以延長臨終病人生命長度為目的,而強調對臨終病人的姑息性并以緩解臨終病人的身心痛苦,維護臨終病人的尊嚴和提高臨終病人的生活質量為目的。
三、從尊重生命原則看待安樂死的合理性
生命安全維護權、生命利益支配權、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是生命權的三個主要內容。生命安全維護權即維護生命的正常延續,是指人的生命不受他人的非法剝奪和侵害。生命利益支配權,即處分自己的生命,盡管傳統的生命權對這一觀點持否定態度,但安樂死問題和先生問題對傳統觀點提出了挑戰。見義勇為以挽救他人生命以及參加賽車、滑雪等危險競技項目的行為均被視為對生命權的合法放棄,我國立法對見義勇為和參加危險競技項目的認可,折射出我國對生命利益支配權的默許。北京大學法學博士徐景和認為,《憲法》關于公民人身自由與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的規定既包括公民個人有權選擇生存的方式,也包括在特定條件下有權選擇死亡的方式。安樂死是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及他人利益的平衡,是在完全尊重患者意見的前提下,由本人選擇結束自己生命的一種方式。德國等西方國家把安樂死合法化是倫理道德和法律博弈的結果。因此,那些認為安樂死違法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我國的1982年憲法也規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這肯定了國家有維護公民生命的職責,但這也不排斥公民有選擇生或死的權利。從道德層面看,公民在遭受劇烈的身心痛苦、飽受病痛折磨時,公民在不危害社會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有權自主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生命權的社會意義主要指人們對家庭、社會的責任。人的生命是生物性和社會性的結合,生物性主要強調生命的周期性及生命的長短,社會性主要指人生存的社會價值,強調人生命的品質及對社會和他人的責任。因此,人的本質在于社會性,人的價值主要指他的社會價值。安樂死不是生命的幻滅,而是生命發展歷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是生命的必然歸宿。衡量生命的價值不是時間,而是生命的質量,人的生命是有質量的。人的生命由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兩部分構成,人的生命的價值也被分為兩部分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生命的社會價值是指人通過自己的貢獻對社會和他人的所負的責任及做出的貢獻,生命自我價值是社會對個人活動肯定。
人們捍衛生命權的目的不是一味地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讓患者在痛苦中去,而是讓患者快樂地、有尊嚴地面對死亡。實施安樂死能夠縮短病患忍受痛苦的時間,讓患者能夠更加科學地面對死亡。安樂死的主要原則是強調對生命價值理論,把死亡看作生命發展的必經過程,服務的目的在于提高生命的質量而不在于延長患者的生命。并且安樂死還將身心健康統一起來,把減輕病患身體病痛、心理壓力、精神痛苦與生命的正常延續結合在一起,將死亡視為自然的過程,以便讓患者以舒適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因此,實行安樂死并不是輕視生命,反而是強調生命品質與尊重生命的表現。
四、結語
在中國對安樂死雖然沒有法律方面明確規定,但安樂死一直被人們熱議,反對者安樂死的大都受中國儒家傳統文化的熏陶,主張“生命至上”的觀念,因此他們實施安樂死是殘忍的、違背道義、沒有人性的行為。但對遭受極大痛苦勉強維持生存的人來說,快捷無痛地結束終將逝去的生命,不僅可以免受死亡前的痛苦掙扎,還可以減輕了親屬的經濟和精神負擔。而且安樂死并不是輕視生命,只是強調對死亡的看法,面對死亡我們不一定就是恐懼、害怕躲避,還可以用一種安然的態度對待。所以,我們應該尊重患者的抉擇,這既是對死亡的尊重,也是對生命的敬重,從社會工作倫理價值角度可以看到安樂死的合理性。
參考文獻:
[1] 王思斌.社會工作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2] Bartlett.The Common Base of Social Work Practice.Washington,D.C.;N.A.S.W.
[3] 拉夫?多戈夫,弗蘭克?M.洛溫伯格,唐納?哈林頓.社會工作倫理實務工作指南[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20.
[4] 馮建妹.現代醫學與法律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6.
[5] 吳言.一些國家關于安樂死的爭論與實踐[J].國外法制信息,1998,(3).
[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7] 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苗力田,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81.
[8] 徐震,李明政.社會工作思想與倫理[M].臺北:臺北松慧文化有限公司,2004:62.
[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10] 斯金納超越自由與尊嚴[M].王映橋,栗愛平,譯.陳維剛,校.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38.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pect for life to explore the rationality of euthanasia
WU Li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law,Guang Zhou 510006,China)
篇10
極端事件折射社會焦慮
2010年3月23日早上8點,福建小山城南平發生了一件驚心動魄的案件:一位辭職的社區醫生鄭民生在南平實驗小學校門口手持利刃55秒內刺向13名小學生,造成8名小學生死亡,5名重傷。
人們在憤怒、驚詫之余不由地想到:鄭民生是個精神病患者嗎?答案很快得到了否定,在面對審訊時,鄭民生明確交代作案動機是針對兩個人:一個是他認為排擠他、給他設置升職障礙、想逼走他的單位老領導;一個是最終拋棄他的第二任女友。
罪大惡極的犯罪嫌疑人鄭民生,固然難逃法律的嚴懲,但是其從一個平凡的人,一個還算稱職的醫生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演變成一個殘忍的、的殺人狂的人生軌跡,或許更需要人們警醒。
可以說,“失敗”是鄭民生的人生標簽:蝸居、戀愛受挫、人際關系緊張、工作失落……當然,大多數人遭遇這類事情也不會犯罪,是鄭民生在壓力和窘迫之下自己出了問題,他將個人生活的失敗歸咎于社會,在滿懷對社會怨恨情緒的驅動下,最終完全變態。
透過鄭民生案,筆者想到了現在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個詞――社會焦慮。
社會非理性沖動潛伏危機
當前,為數不少的城市市民似乎或多或少地陷入一種焦慮的狀態之中?!吧鐣箲]”作為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困擾著人們,城市空氣中彌漫著煩躁、壓抑、緊張、非理性沖動等氣氛。
一些中低收入者在為眼前的生計、為以后的出路焦慮:較高的生活費用如何解決?就業或再就業問題何時解決?家庭成員的醫療費問題如何解決?住房問題怎么解決?就是一些算不上是弱勢群體的城市市民也往往對自己的現狀不滿足,而且對以后可能出現的不利處境心懷憂慮。
社會焦慮出現的背后就是社會價值觀念的混亂和沖突。在城市中許多社會成員經濟位置在較短的時間內會出現一種此起彼伏、沉浮不定的狀況,這使他們對于自己的未來前景往往具有一種不確定的感覺。
社會焦慮潛伏著社會危機?,F在常見的現象是在同一城市、同一社區,彼此缺乏信任,人們老死不相往來,更談不上合作和關愛;城市市民普遍缺乏一種應對社會的從容心態,缺乏從長計議的理性安排,人們會輕視一個社會所應當具有的規則意識和規則體系,進而在行為取向方面更容易選擇成本小、見效快的短期行為;處在焦慮中的人,當焦慮增強到一定程度時,一旦遇到對自己不利的問題,容易把不滿堆積,放大困難和挫折感,并遷怒于身邊的事物。
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認為:“沒有人會把船只失事時一群無組織、驚恐奔跑的人叫做一個‘社會’。那兒盡管有一群人,但并不存在社會?!笔聦嵣?社會恐慌的直接原因便在于社會的崩潰。
換句話說,城市社會市民群體性焦慮到了一個臨界點,直接后果就是導致整個社會的崩潰。
轉型陣痛下社會矛盾的糾結心理
市民群體焦慮心態是我國社會轉型中的陣痛,也是社會轉型所必須付出的代價。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進入了一個社會結構深刻變動期,社會矛盾多發的高風險時代。社會的急劇變動,意味著人們原來所熟悉的社會環境大規模、急速地變動。在這個變動時期,城市必定會出現大量的新事物、新觀念、新的行為方式和新的規則。人們對于這些事物的認同與適應需要經過一個時期。
因此,在這個特定時期,城市市民對于新的社會環境往往存在著一種抗拒或認可、認同的復雜心理狀態。不少人對于社會的未來前景一時不會有十分的把握,也就難免出現一種比較焦慮的心理狀態。
從一定意義上講,社會既充滿了誘惑,也充滿了風險,而且相對于過去而言,集體意志削弱,個人意識膨脹,人們變得越來越獨立和自我,同時也變得更加脆弱和自私。而市場經濟體制本身現在也并不成熟,很多必要的規范制度以及必不可少的社會安全網尚未建立起來。在這樣的情形之下,人們難免出現無所適從的心理狀態,從而加重了社會焦慮。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國在社會轉型時期的經濟的發展和信仰的缺失也造成了城市市民群體生存焦慮。
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社會文化狀況是烏托邦政治逐漸熄滅和商品大潮中功利主義、甚至市儈主義的崛起;知識精英主義的文化理想已經破碎,傳統紅色政治的信念逐漸空殼化,這就造成了信仰缺失,功利主義甚囂塵上。尤其到了今天,社會資源的格局開始處于定型期,各種既得利益群體已經基本分化完成,大型資本的社會控制基本趨于固定。
于是,在現代的中國城市出現了畸形的一幕:一方面,城市市民意識形態價值體系的空殼化,人們失去了有著強大意志力的社會信念基礎;另一方面,經濟的發展和分配的不公所造成的國強民弱的狀況,又使人們普遍認為自己成為被剝奪的一“族”,有著強烈的失落感。該有的信念沒有了,該得到權利的沒有得到,未來的前景也不太清楚,群體性的焦慮也就不可避免了。城市市民的焦慮,深深來源于社會轉型后的中國社會整個矛盾和糾結的心理。
政府構筑消除隱患安全機制
在個體充滿焦慮和人生缺乏熱情的狀態之下,政府不能成為旁觀者,而應主動消解公眾的社會焦慮。
事實上,社會問題的發生并不是由個人或少數人引起的,也不是由少數人負責的,它造成的后果是社會性的,涉及到整個社會生活。對社會問題只有通過社會力量的交匯合作才能改善和解決,因此,政府必須主動解決這種社會焦慮,而不能被動地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