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設計考察報告范文
時間:2023-04-06 06:47: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酒店設計考察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室內設計專業 工藝基礎課程 教學模式 變革
工藝基礎是室內設計師必須掌握的基本專業技能之一,主要包括裝飾材料和裝飾構造兩門學科。裝飾材料是設計要素的物化形式,裝飾構造是對其加以拼接的工藝方法,只有對二者的基本知識進行全面的掌握,并不斷關注科技發展下新材料、新工藝的發展趨勢,才有可能做出蘊含創意的設計作品。秉著如上的教學目標,大部分的設計院校都將工藝基礎課程作為學生的必修課。但現實是學生走出校門后卻無法直接與社會接軌,原因之一即為設計工藝基礎不牢固。因此如何提高該類課程的教學效率便成為設計專業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本文將對國內外基礎工藝課程的教學模式進行對比分析,找出目前部分院校在該類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同時對課程今后的發展方向及教學方法進行嘗試性的探討。
一、教學模式的現狀分析
室內設計專業工藝基礎課程一般設置在二年級,授課時間總共為6周左右,每周8到12節課。在教學方式上,絕大部分教師都采取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包括市場調查、現場工地參觀、引入設計案例等,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但在教學中需要“教”與“學”相互配合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而目前大多數院校工藝基礎課程的作業以施工圖的臨摹或考察報告的整理為主要形式。如此一來,由于缺乏對基礎工藝的實際體驗,學生無法形成深刻的記憶,也就無法對設計造型形成獨到的見解。在這樣的模式下所培養的學生,畢業之后花費很多精力來重修工藝知識以適應工作的需要,可見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相比較之下,一些國內外知名的藝術院校所培養的畢業生則更加成熟。我們可以通過對其教學體系的分析,試著找到目前部分院校工藝基礎課程未來的教學發展方向。
二、國內外著名設計院校裝飾材料課程模式和體系
1.美國的設計院校
美國有很多的知名設計學院,如哈佛大學設計學院、美國藝術中心設計學院、羅德島設計學院等?!懊绹脑O計院校最重要的宗旨就是學習與實踐的緊密聯系。具體到室內設計專業,對市場上真實材料的認知和應用是重要的訓練之一,幾乎所有的室內設計專業都擁有豐富的材科實驗室或材科庫,學生可以使用和研究其中的任何材科?!雹?/p>
美國的設計院校對技術性課程給予的高度重視首先體現在課程的設置上。以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室內建筑專業2012年的課程為例,分別開設了 Design with Materials Seminar、Matter and Structures 2、Structures 3、Design Materialization等課程。課程采取設計與材料、加工工藝、建筑結構以及現代材料加工系統等技術性知識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在作業的形式上,美國的材料技術性課程多以實際的改造或建造1:1的實物的形式完成的。例如,“美國紐約的帕森斯設計學院,二年級的建造和材料課程是與對本院工作室的改造相結合的?!雹趯W生的作業通過不斷完善,最終會被建造出來。技術方面的長期實踐使得美國的畢業生能夠很快地適應社會,這一點是國內在教學方式上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2.亞洲的設計學院
(1)日本的實踐教育
日本的設計教育較為注重動手能力,學生的最終創意和構思大多會以模型表現出來。比如日本多摩美術大學就以“實踐、練習和講座”作為教育課程的三大支柱。學校非常重視對于學生技能方面的訓練。學校的本科課程體系包括導入教育、基礎教育與專門教育。導入教育著重培養設計的基礎技能。學生將在每年的素材演習中全面地學習各種原材料的性能及加工工藝。導入教育階段學生要完成真實大小的模型作業。在基礎教育環節,學生將進一步學習與環境藝術設計相關的材料與結構,以此來獲得更多的專業技能。
(2)中國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
中國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是全球最優秀設計學府之一,作為設計專業學生向往的亞洲著名學府,對于技術性的課程也是非常重視的。我們以設計學院的環境和室內設計學為例,其中技術類課程分布于各個學年,分量約占必修課總數的近30%(見表1)。
三、教學弊端的深層次剖析
通過比較可見,我們在工藝基礎課程教學中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工藝課程的比例、課堂教學與實踐相脫離等。然而方法的陳舊必然緣于觀念的落后,課程教育方法的落后緣于長期以來各院校對工藝課程部分的忽視,西方學院派對中國近現代教育模式的影響或許是原因之一。
1.國外傳統的學院派對中國現代教育的影響
在我國,設計教學的模式長期深受“學院派”的影響,使得在設計教學中忽視了材料和技術工藝課程。“西方學院派是世界范圍內最早的正規建筑教育體系,也是中國近代以來建筑教育的主要來源”。學院派“強調社會、歷史、藝術文化等的價值”“是建筑樣式和繪圖表現訓練的典型代表”。③這種偏重于建筑繪圖和設計理論的思想,往往使得在教和學的過程中忽視了材料與技術工藝,因而要扭轉這種思想誤區,轉變教學觀念,對工藝技能課程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在四個學年中適當提高工藝課程的課時量。
2.教學內容過于集中
工藝基礎課程不僅內容多,而且難度大。大部分設計高校都將課程一次性安排在二年級。二年級學生處在美術基礎和設計學科的銜接階段,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接受有相應的承受限度,大量的工藝基礎知識極易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課程內容必然無法及時被學生吸收。
3.教學與實踐的脫離
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是學生完善自我認知的完整過程。然而由于缺乏中間環節——實踐,學生們對所學無法檢驗或投入應用,從而對理論課程的理解無法達到應有的預期效果。在脫離實踐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往往忽視工藝問題,而使設計淪為“形式設計”“理想主義設計”;單調的圖紙臨摹又使得學生對工藝的了解一知半解,更不用說根據實際條件創作出既符合空間功能又極富創意性的設計。
四、教學模式的革新及發展趨勢
1.課程體系的調整
知識的學習需要循序漸進,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吸收過程也應該由淺入深,在課程的設計上也應該由易到難。國內大部分院校大都將該類課程設置在二年級,在短時間內過于集中的教學內容使得教師無法依據學生的接受能力有針對性地對基本專業技能或設計結構進行深入的講授。而通過上文對國內外優秀設計院校課程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技術性課程在各年級是逐漸滲透的,難度亦逐級加深。從初入學到高年級,隨著設計課程的介入,基礎技能課程可以依次從材料、基礎加工工藝到設計與裝飾結構相結合來講授。如此一來,工藝基礎課程才會是易于接受的、有意義的。
2.教學模式的變革方向
合理的課程安排是保證教學效果的前提,教學方式的選擇則是教學效果的主要決定因素。恰當的教學方式能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使教學事半功倍。以往的一系列教學方法雖然對課程的講授效果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通過4年的教學檢驗,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因而應及時對課程的教學模式做出必要的調整。
(1)由被動的教學向主動探究轉換
認知理論中的重要分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過程”“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④
在課程的設計上應該鼓勵學生主動地去探索和驗證,發揚創造性精神,獨立思考,這樣才能使學生牢固掌握知識并形成創新本領。如此,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導學生去解決某些問題就成為了課程的關鍵。環境藝術設計屬于應用科學的范疇,實踐才是最終的目的,因而讓學生參與實踐才最能調動室內專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對于其中的工藝基礎課而言,讓學生去接觸材料的制作及工程設計的創作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及學習潛能。
(2)側重實踐性教學
實踐性教學所培養的是實踐型人才,學生在畢業后可以更快地融入社會。實踐性教學包括兩個方面,即社會化教學與學生的動手操作。在基礎工藝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實踐性的體現則可分為對常用裝飾材料的動手操作以及社會技術專家對學生的專業指導。
①模型的制作
圖紙或書面性的課程作業最突出的弊端就是無法使學生體會到由規格尺寸、結構、造價等帶來的實際問題,從而使學生的作品流于理想、形式。然而社會更需要能夠學以致用的設計師,因此在教學中應創造機會讓學生對基礎工藝進行研究。我們可以借鑒國外院校在技術課中側重模型制作的教學方式。通過實物模型的制作,學生可以檢驗課堂的所學,并且發現一些新問題,如材料的選擇、模型總體造價、如何解決突發問題等,這些不僅能夠加深認知,還能夠幫助他們學會協調、交流與互助。
②教學與社會接軌
在基礎工藝課程中,教育和社會緊密聯系主要體現在專家的工藝指導上。國外的藝術大學經常在工藝課程中邀請社會上優秀的技術人員和實驗人員對學生設計的實體模型進行技術指導,目的是使學生熟練掌握材料的特性及加工工具,同時學習到社會最尖端的科學技術。
另外,學生們也可以在實際項目的參與中去學習設計工藝技能。歐洲最大的藝術設計教育機構英國倫敦藝術大學在室內設計教學中的目標,就是使學生在畢業之后能夠在其專業領域作為一位熟練的設計師工作,使學生能夠充滿自信地步入行業,因此在課程的設計上緊密聯系行業實踐。學生在學校完成了一系列的工程項目,如邁哈密旅館的重新設計、摩洛哥精品酒店設計、化妝品品牌貝嘉專賣店設計等。設計工程的參與以及明星設計師的點評能夠幫助學生開闊眼界,以更為現實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到實際工程中各種材料與工藝的應用方式。
3.教學環境的完善
硬件設施的完善是學生學習基礎工藝的保證。大多數知名設計院校都配備了完善的工作車間。如上文提到的我國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即為學生提供了木材和金屬車間以及塑料陶瓷等工作車間。木材和金屬車間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加工木材和金屬所需的工具,還配置了先進的計算機數控建模和激光切割設備;塑料陶瓷車間也提供了各種專業的空間和設備,供學生進行陶瓷和塑料在各個過程中的制作。加工工作室的創建是實踐性教學模式轉變的基礎條件之一。
當然,國內的設計教學發展較晚,課程體系發展相對不完善。對于工藝基礎課程的教學模式,很多的設計院校和室內設計專業的教師已經開始著手進行探討。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在暑期主辦的“創意未來——裝飾材料創作營”,就與國內外建筑裝飾材料企業及行業專家合作,通過學生的親身觸摸與創作來貫穿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思想,旨在“通過實踐教學使學生真正地了解和觸摸材料,提升藝術設計的表現力與創新力”⑤。相信通過國內各設計院校及設計專業教師的共同努力,我們會培育出更多年輕的優秀室內設計師。
注釋:
①②梁文,楊宇.材料的理性與情感[J].室內設計與裝修,2010(6).
③姜涌,包杰,王麗娜.建造設計——材料·連接·表現:清華大學的建造實驗[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④梁寧建.應用認知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⑤楊冬江.材料悟語:室內裝飾材料設計與應用實驗教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酒店成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