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匯報材料范文

時間:2023-03-18 21:32: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肺炎匯報材料,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肺炎匯報材料

篇1

一、設立社區消費維權網上工作站起因。

由于××分會地處××市××新區,消費投訴壓力很大,其中年消費投訴案件達近*件,如何減輕責任區干部消費投訴調解壓力,充分發揮消費維權站點工作職能,一直是該所探討的話題。經過反復討論要求,該所認為,要充分發揮消費維權監督站的職能,開通社區網上維權工作站不乏為一種好的舉措,使其成為消費維權站點的有益補充,成為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前哨站,提高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的宣傳站,加強社會監督,及時傳遞社區消費者對商品和服務的意見、要求、建議。為此,××分會根據有關要求,由責任區責任人,對××原有的消費維權站點進行實地復查,并按照上級“五進”要求,對各種類型聯絡站進行初步排查,確定××社區為網上工作站試點單位。由于××社區是國家級小康住宅示范區,又位于××市××新區繁華地段具有區域優勢其維權站聯絡員又有熟練電腦操作技術,××社區現有的網站(××××.com)在轄區內具有較高的知名度,社區共有住房*戶,人口*萬,共有各類經營戶*戶,社區內經營戶以商業、餐飲、娛樂、服務業為主,以前××社區每年的消費投訴量占總量的30%左右。通過與社區溝通聯系,討論,并經市消費委的指導,設立了社區消費維權網上工作站。

二、具體做法

××街道××社區(××××*.com)

消費維權網上工作站,工作站開辟了五個子欄目包括鳳荷消費維權站的基本情況、工作站基本職責、消費警示、相關法律法規宣傳、維權信息。主要的功能是網上受理消費者投訴舉報,聽取網民對工作站等相關意見和建議?!痢辽鐓^12315消費維權聯絡站網上聯絡員及時調解簡單消費糾紛,對較復雜案件及時上報本級12315處理,對網上工作站收集到的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違法行為,和可能或已經危害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制售假冒偽劣等不法行為,指導消費者舉報或直接向當地12315中心通報。

三、取得成效

××社區12315消費維權網上工作站,在市消保委會與××分會的支持下,雖然成立時間還不長,但經過探索和實踐,已經充滿著生機和活力,取得了初步成效。

1、方便社區居民投訴,解決了消費維權難問題。隨著消費維權網絡逐步建立與完善,它將遍布消費者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當消費者遇到消費糾紛時,可以第一時間得到維權站點的現場調解,及時處理與化解消費糾紛。疑難復雜的案件也可以通過站點及時向上級匯報,爭取幫助支持,給消費者一個滿意的答復,避免矛盾激化。把消費維權站建在社區網站上,就是把消費維權站建在社區居民的家門口,使社區居民的投訴不再成為難事。無論事情大小,案件難易,只要群眾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都能在網上投訴及時受理,及時調解終結。真正做到投訴不出門,極大地方便了社區居民。這樣既降低了維權成本,又提高了工作效率。社區居民孫某位于××社區的新房在裝修好搬進新家時發現地上的拋光磚有色差,在與經營者溝通卻得不到合理的答復,聽到××社區有消費維權網上工作站,并嘗試利用家里的電腦進行網上投訴,把自己的消費及溝通經過用文字進行詳細的表達?!痢辽鐓^消費維權網上工作站聯絡員在接到投訴后第一時間趕到來到投訴者家中了解相關情況,同時與經營者和廠商聯系,第二天消費者和經營者及廠商達成協議,同意賠償消費者的損失*元。消費維權網上工作站聯絡員調解的成功得到了廣大居民的贊許,群眾說:“咱社區的消費維權網上工作站還真管用”。自××社區消費維權網上工作站成立以來,共接受咨詢*起,共舉辦各類消費安全宣傳*次,受理投訴*起,結案*起,挽回損失*元,接到舉報*起,立案*起,同時有些糾紛投訴不出社區就已經解決了,減輕了××分會調解投訴的工作量。

2、著力調解消費糾紛,促進了和諧社會建設。我們建立消費維權網上工作站時就“把消費投訴解決在家門口”,把矛盾消滅在基層,把矛盾消滅在萌芽狀態的目標。建立消費維權網上工作站是提升消費維權網絡建設的新舉措,它不僅是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促進經營者誠信經營、依法經營和轉變經營方式的有效手段,而且對化解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的矛盾,維護市場經濟秩序,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3、樹立了工商形象,推進了作 風建設。消費維權網上工作站作為12315消費維權、食品安全監督聯絡站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又成為工商執法與消費維權就有了很好的聯系平臺,也使社區居民對工商執法職能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工商干部成了群眾的貼心人?!痢练謺汀痢料N嫘膶嵰獾貛椭笇M維權網上工作站開展工作,又為社區居民實實在在解決問題,社區干部和居民增進了對我們的工作了解。理解工商、信任工商、支持工商,我們的工作環境更好了,群眾基礎更扎實了。

篇2

一、工作安排

(一)做好會議組織籌備工作。根據領導小組要求,做好領導小組會議、專題會議、工作例會等相關會議的通知、會務、宣傳、督查等各項組織籌備工作。

責任單位:黨政辦、病毒疫情防控工作領導辦公室

(二)做好重要文稿起草工作。做好領導講話、匯報材料、工作方案、宣傳稿件等重要文稿的起草、審核、整理工作。向上報送和向下印發的文件材料必須經領導小組組長審核同意后,方可上報。

責任單位:黨政辦、病毒疫情防控工作領導辦公室

(三)做好重要事項調度匯總工作。調度匯總領導小組下設的其他9個專項工作組,每天工作內容和進展情況,并將情況及時報領導小組組長。對領導小組交辦的各項工作進行協調推動。

責任單位:黨政辦、病毒疫情防控工作領導辦公室

(四)做好防控信息分析研判、搜集整理和上報工作。對疫情防控工作相關信息進行分析、研判、搜集、統計、整理,上報每天上報上級部門要求上報的信息,必須經領導小組組長審核同意后,方可上報。

責任單位:衛生院

(五)做好其他日常事務工作。負責做好領導小組及組長、副組長交辦的其他日常事務工作,做好綜合協調組組長交辦的其他工作。

責任單位:黨政辦、病毒疫情防控工作領導辦公室

二、工作要求

(一)務必高度重視。做好綜合協調工作事關全鄉疫情防控工作質量,事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是一項責任感、緊迫感非常強的重點工作。各責任單位、相關人員,按責任分工迅速抓好各項工作任務的落實。

(二)注重工作實效。做好疫情防控綜合協調工作,時間緊、任務重、要求嚴,各責任單位、相關人員要提高工作效率、工作標準,接到任務后主要領導要親自部署,親自落實,確保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各項工作任務落到實處。

(三)及時溝通聯系。各責任單位、相關人員要確定1名專職聯絡員,負責相關工作的溝通聯絡,各種信息及時利用電話或微信群溝通聯系。

三、領導組織

組長:

副組長:

篇3

據衛生部的一項調查顯示,70%的白領患有不同程度的“辦公病”,咽喉炎就名列五大“辦公病”之首。有專家認為,白領作為咽喉炎的高發人群,有如下幾個原因,其一,辦公室四季空調,極少開窗通風,極易滋生細菌,呼吸這樣的空氣必然會刺激鼻腔和咽部,還有地鐵也是咽喉炎高危地點。其二,污濁空氣刺激外,白領長時間面對電腦,大部分都有頸椎問題。如果頸椎骨質增生,壓迫神經也會間接引起咽部發炎。其三,壓力造成抵抗力低弱,同時,頻繁的聚會、應酬,甚至過量飲酒也是主要病因。

咽喉炎成因

人體的口腔與咽喉內常潛伏著致病菌,常見的有化膿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金黃葡萄球菌及一些厭氧菌。它們在一般情況下不易發病,但當體內環境發生改變,如著涼或機體抵抗力下降時,菌群間的平衡被打破,潛伏的條件致病菌就會大量繁殖,導致咽喉受到感染,出現紅腫、充血、發干、疼痛等癥狀,即為咽喉炎。

徐小姐:物管公司的行政人員

主述癥狀:咽喉痛、癢及咳嗽

推薦藥物:溶菌酶含片(湘北威爾曼制藥)

使用心得:溶菌酶含片口味較好,更適合都市時尚一族。

前一段時間,感到咽喉發痛、發癢,開始沒把它當回事,可沒想到自己競時不時地咳嗽起來,甚至嘴中還發出難聞的異味。以為自己感冒引起喉嚨發炎了,趕緊去藥店買了止咳藥和消炎藥??蓭滋旌?,不僅未見好轉,反而有加重的趨勢。

糟糕的是,正好那段時間我參與了單位的一個投標項目,在陳述過程中由于咽喉癢得要命,只好不時地停下來咳嗽,一緊張還少說了一部分內容。

后來我還是去了醫院,醫院診斷為咽喉炎,給我開了溶菌酶含片,沒想到服用了一段時間后,咽喉炎京痊愈了。我服用的是湘北威爾曼制藥公司出品的溶菌酶含片。

篇4

一、加強對內預防,確保守土有責

疫情發生后,經信局迅速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重要指示精神上來,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從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出發,把疫情防控工作作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的重要檢驗,切實加強領導,全力投入疫情防控工作。

一是成立迅速領導小組。從大年初二全局全體干部職工放棄休假,參加防疫工作,第一時間成立經信局應對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領導小組,局長李炳波為組長親自抓,分管領導為副組長具體抓,全面強化戰疫工作的組織領導。

二是積極投身防疫工作。主要負責同志及班子成員、領導小組股室成員保持在崗在位,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立足經信職能研究部署疫情防控相關工作,保證防控工作有序開展,突況及時處置。及時制定《關于成立應對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的通知》,明確科室、局屬單位具體任務分工,嚴格落實好疫情摸排、疫情報告、防控宣傳、企業復工等各項防控措施。

三是成立工作專班。根據新型肺炎應對指揮部的工作部署,成立以經信局牽頭的市復工復產服務組,加強對全市工業企業和各行業復工復產指導。市經信局第一時間成立復工復產工作領導小組,梳理政策要求,積極指導企業科學有序復工復產。

二、加強信息互通,強化宣傳引導。

一是加強信息宣傳。全面梳理并認真宣傳落實中央、省市經信領域疫情有關法律法規及文件要求,以線上為主、線下為輔,通過“新型工業化”微信群、“經信局微信公眾號”“之窗”等渠道各類宣傳資料80份,參與宣講視屏錄制1部,對企業進行線上服務和培訓;制作企業復工復產“五五”法視屏短片1部,為企業科學防控進行技術指導;向企業印制發放《致企業家的一封信》3000余份、《關于疫情防控期間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政策匯編》200余份,制作簡報127期,累計派發宣傳單5600余份。協調運營商累計發送疫情防控信息2049.0108萬條(衛健委96.141萬條,衛健委1815.23萬條,衛健局137.6398萬條)。我局積極宣傳疫情防控知識,提升疫情防控能力,并倡導避免到人流集中區域活動,不信謠不傳謠,積極應對新型肺炎疫情。

二是積極提供保障。協調電建搶修供電故障1處、華潤搶修燃氣管道1處;協調移動、聯通、電信、廣電安裝監控設備100余套(防疫)、巡檢線路20余處;累計處理通信投訴267起,排除通信故障250起。

三是做好通信保障。協調廣電、電信、移動、聯通對所有網絡電視直播頻道、互動點播內容實行免費開通和服務,各公司為群眾在應急響應期間新增免費影視上千部。

三、突出重點群體,嚴格管控。

加大對企業員工排查服務力度,重點關注從湖北武漢等疫情地區的返鄉農民工。

一是做好督查勸返工作。通過督查,各企業對疫情防控工作做到了重視到位、認識到位、措施到位,復工復產企業嚴格按照《關于做好全市各類企業應對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什冠肺指〔2020〕—20)要求建立了《生產經營場所清潔衛生和消毒殺菌臺賬》、《員工信息排查登記臺賬》、《員工健康狀況監測臺賬》,落實了外來人員等登記制度。按照《關于做好分區分類防控工作的通知》(德防指〔2020〕7號)精神,對工業企業返崗(什)人員中,采取分階段動態統計監測,均按要求較好地落實了集中或居家隔離觀察要求。

二是牽頭落實工業企業隔離觀察點。確定集中醫學觀察點為寶利豐有限公司后,經信局召開專題研究會議,制定管理辦法并上報指揮部。設綜合保障、醫療救治、安保、維穩處突、心理干預及勸返送達6個工作組,負責集中醫學觀察點的日常運行及管理,做到分工明確、責任到人,保障人員、物資到位。

三是做好交通運輸保障。對有工業生產物資、銷售產品運輸需求的各工業、交通運輸企業做好指導服務工作,并嚴格審批程序。通過簽發運輸申請表等方式,為部分企業產品物資提供車輛運輸服務。截止目前,累計簽發81家企業、2077輛車、2360名貨運人員。

四、制定復工要求,穩定復工復產

一是制定復工復產政策。我局召開專題會研究制定解決企業返工復工問題初步方案,參照省、市對企業復工復產相關要求并結合疫情防控實際,制定了《工業企業應對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確了企業復工復產的時間、申報程序和復工復產企業防疫工作等要求,并由指揮部發文《關于做好全市各類企業應對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擬定并由市政府發文《關于支持企業應對疫情共渡難關的實施意見》(什府發[2020]-1)。擬定并由指揮部發文《工業企業復產復工工作的通知》,用《市工業企業疫情防控工作“五五法”》及補充通知,“省十條”“十三條”等政策措施,全力支持和組織推動各類工業企業復工復產,做到兩手抓,兩不誤。

二是強化指導服務。堅持實施工業企業網格化暨全員聯企服務機制,按照“一企一組”、“一企一策”的要求,做到主動上門對接,加強政策解讀、綜合協調、防控指導等服務指導工作,未復工企業盡早復工。我局按照文件要求,走訪防疫物資生產企業3家,同時,已對全市200余家工業企業復工復產情況及疫情防控工作進行現場核查,通過查看現場、查閱臺賬、聽取匯報等,了解企業疫情防控措施落實情況及復工復產情況,并現場提出指導意見。

三是多措并舉,加速恢復企業產能。一是提高返崗率。強化宣傳,打消部分員工對過度緊張,怕感染,不愿上班的錯誤認識;重點解決省外員工,特別是企業高管、技術骨干返什工作存在的種種困難。二是協調防控物資采購。與經開區對接,收集企業防控物資需求,多渠道采購,幫助企業解決口罩、額溫槍等防控物資缺乏,打消企業復工復產后顧之憂,助推企業全面提高產能恢復。

到4月30日,我市工業企業開復工484戶,共計到崗39996人。規上企業復工216戶(在庫223戶,4戶保留同期數,3戶因經營問題早已停產),共計到崗29736萬人,規上企業復工率達100%。

四是提振企業發展信心。市級相關部門認真研究中、省、市出臺的各項惠企政策,結合我市具體情況,出臺了《關于支持企業共渡難關的意見》(什府發〔2020〕20號)。以金融扶持、稅收優惠、穩崗政策、電費補貼、企業加班補助等各項政策,支持企業應對疫情共渡難關。采取“對上積極爭取,對企上門服務”的方式,及時向復工復產企業宣傳,讓各項惠企政策真正能落實到企業,降低企業在疫情期間復工復產帶來的成本增加,提振企業發展信心,幫助企業共度難關。

五、收集、發放物資,提供保障

一是協調防護物資。協調鎮江化工捐贈工業副產物次氯酸鈉庫存15噸,每日出產的約4噸也將全部無償捐贈給市政府。次氯酸鈉按照1:40稀釋,可確保每日供應約160噸消毒液,用于全市公共場所及辦公區域等范圍的衛生消毒,首批2.5705噸已組織運輸,已移交給市防冠指物資組統一調配;通過與市場監管局召開專題會議,制定《關于加強管理和正確使用鎮江化工生產的防疫消毒次氯酸鈉的函》,加強對次氯酸鈉的使用規范。從市經信局、煙廠等地協調口罩66130余只、13桶次氯酸鈉、消毒液18桶、酒精8桶、900套防護服、300個護目鏡、116個額溫槍移交給市防冠指物資組。二是向企業提供保障。向移動、聯通、電信、鎮江化工等企業防疫一線職工分發120余只口罩,7瓶消毒液,2只溫度槍。我局從市防冠肺指調撥醫用滅菌無紡紗布60箱,該批防疫物資已陸續發放給我局服務的企業,支援企業疫情防控。同時,已向防疫物資領取企業提供口罩的制作、使用視頻教程,指導其規范制作、正確使用。市經信局按照相關政策要求,對我市應急物資生產企業電費補貼和加班補貼等惠企政策逐一落實,已安排臨時電費補貼和加班補貼等資金1300萬元,應急物資保障補助資金玉鑫藥業195萬元和恒邦遠大147萬元。完善企業原材料、生產設備、資金、水電等要素保障,引導防疫物資企業做大做強。

三是指導企業生產防疫物資。帶領玉鑫藥業、遠大紙業、圓周實業三家有意向生產口罩的企業負責人來到廣漢市內友邦企業有限公司就口罩生產進行參觀學習,目前三家企業均正常生產口罩,保障市場供應。

六、落實疫情常態化防控

截止目前,我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已全部復工復產,隨著全國疫情的好轉,我市工業企業的疫情防控工作出現新的變化,按照《市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實施方案》文件要求,市經信局認真落實責任,落實好疫情常態化防控要求。

一是分片走訪。市經信局以局長為總牽頭、各分管領導包片的方式,成立5個工作專班,負責我市各鎮(街道、經開區)規上工業企業疫情常態化工作和企業復工復產期間政策咨詢、要素保障等各項服務工作。一是各工作專班以召開會議、實地檢查等方式將市防指相關精神傳達到各鄉鎮(街道、經開區)工業企業防疫負責同志和各規上企業;二是各工作專班定期開展規上企業防疫檢查,特別是疫情出現新變化期間,督促企業加強疫情防控力度,特別是外出人員管控和外來人員排查等工作;三是結合市經信局日常工作,充分利用對企業安全環保檢查、項目推進和生產要素保障等工作開展的同時,對企業進行防疫政策宣傳和指導企業完善防疫工作的薄弱環節,督促企業建立完善企業內部疫情防控體系,制定防控方案預案,明確疫情應急處置措施與流程。;四是充分利用局微信公眾號和規上企業微信群等平臺,積極宣傳防疫知識和公布高(中、低)風險地區信息等內容。

二是做好復工復產各項服務工作。按照“一手抓防控工作,一手抓生產發展”的總體要求,各工作專班在檢查、督導企業防控工作的同時,積極做好復工復產的各項服務工作。一是宣傳各級各部門的惠企政策,讓企業充分領會并指導企業積極申報享受;二是協調解決企業在生產經營中的各項困難,收集問題20余個,目前已基本解決完成;三是協調生產要素保障,包括企業用電、用氣和生產運輸等,積極協調電力、燃氣等公司優先保障我市規上工業企業,做到生產要素不“卡脖子”。截止目前,我市規上企業復工率100%,復產率已近90%。

篇5

一、項目管理概況

1.申報新建省級科技產業發展示范基地5個,根據《財政廳科學技術廳關于預下達第一批省級科技計劃項目資金預算的通知》,5個示范基地項目均被省廳支持立項:領軍養豬農民專業合作社承擔的《香豬規?;B殖產業項目》,縣極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承擔的《高原特色有機大蔥高效栽培和示范項目》,佳源中藥材種植有限責任公司承擔的《高原特色藥材羌活產業技術集成與科技丹巴縣示范基地項目》,理塘縣下木拉鄉馬巖村農副產品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承擔的《極地果蔬香菇工廠化高產栽培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德格縣醫院(醫藥研究所)承擔的《德格縣藥材規范化栽培技術示范基地建設(示范基地)項目》。每個項目立項資金100萬元,自籌資金50萬元,項目實施期為2年。2.在省廳下達項目資金到州財政后,我局立即與州財政局對接,4月29日聯合州財政局發文《關于下達第一批省級科技計劃項目資金預算的通知》(甘財教〔〕28號),及時下達了省級第一批科技產業發展項目資金,其中包括省級科技產業發展示范基地5個,資金500萬元,同時督促縣(市)科技局做好資金撥付、管理、使用和監督工作,確保??顚S?。3.我局嚴格按照省科技廳《級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監督工作暫行規定》、《科技計劃項目(課題)調整規程(試行)》、《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科技計劃專項資金管理辦法》、《關于賦予科研機構和人員更大自進一步優化升級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通知》等管理辦法,管理示范基地項目,組織開展日常檢查和監督管理工作,督促項目單位按目標任務實施項目,要求縣科技局加強績效運行監控和績效評價,提高項目資金使用效益。4.根據《科學技術廳關于開展度農村領域省級科技計劃項目中期檢查的通知》文件要求,8-9月,以自查、州縣聯動檢查的方式對5個項目進行了中期檢查。一是開展項目自查,發文《關于開展新建省級科技產業示范基地項目年度中期檢查的通知》給5個項目承擔單位,要求各項目承擔單位根據任務合同書約定的計劃進度和階段目標,對項目執行情況進行自查,形成自查報告和相關自查材料;二是開展州縣聯合檢查,委托縣科技局通過現場查勘、聽取匯報、查閱資料等方式對項目進行督查,結合平時日常監管情況,進行項目實施情況打分;三是開展問題梳理,按照省科技廳要求,通過查閱資料,梳理問題清單,提出整改意見。

二、項目總體執行情況

(一)項目任務合同書簽定情況

按照省科技廳要求,5個項目均在資金下達后及時與項目承擔單位、合作單位簽訂了項目任務合同書,約定了項目績效目標和考核目標,計劃進度和階段目標,明確了經費預算、撥付進度。

(二)項目實施進展與考核指標完成情況

5個項目均按照任務合同書既定的兩個半年進度要求組織實施,基本完成進度要求完成的考核指標好階段目標,但受1月以來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響,部分項目任務進展緩慢。

(三)項目資金到位、管理和使用情況等

1.香豬規?;B殖產業項目

一是資金到位情況,立項經費100萬元全部到位,到位率100%,自籌經費50萬元,到位25萬元,到位率50%;二是經費管理情況,提供的財務資料、相關附件不全,無法判斷財務管理情況;三是經費使用情況,立項經費預算100萬元,執行數44.2541萬元,預算執行率44.25%,自籌經費預算50萬元,執行數25.1萬元,預算執行率50%。

2.高原特色有機大蔥高效栽培和示范項目

一是資金到位情況,立項經費100萬元,到位100萬,到位率100%,自籌經費50萬元全部到位,到位率100%;二是經費管理情況,從提供的財務資料來看,項目經費使用合理,實行專賬核算制度,??顚S?,單獨核算,嚴格經費審批支出全縣,均有項目單位財務負責人簽字監管監督,根據項目資金管理規程,制訂了10個經費支出內控制度;三是經費使用情況,立項經費預算100萬元,執行數58.65萬元,預算執行率58.65%,自籌經費預算50萬元,執行數20萬元,預算執行率40%。

3.高原特色藥材羌活產業技術集成與科技丹巴縣示范基地項目

一是資金到位情況,立項經費100萬元,到位100萬,到位率100%,自籌經費100萬元全部到位,到位率100%;二是經費管理情況,從提供的財務資料來看,無法體現經費建有專賬;三是經費使用情況,立項經費預算100萬元,執行數40.25萬元,預算執行率40.25%,自籌經費預算100萬元,執行數52.08萬元,預算執行率52.08%。

4.極地果蔬香菇工廠化高產栽培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

一是資金到位情況,立項經費100萬元,到位70萬,到位率70%,自籌經費50萬元全部到位,到位率100%;二是經費管理情況,從提供的財務資料來看,無法體現經費建有專賬;三是經費使用情況,立項經費預算100萬元,執行數70萬元,預算執行率70%,自籌經費預算50萬元,執行數50萬元,預算執行率100%。

三、示范基地建設成效

5個特色產業示范基地,面積653畝,為當地引進木香、波棱瓜、香菇、羌活、大蔥等新品種7個,推廣新技術11個,開發新產品9個,同時配備幫扶科技人員82名開展產業技術指導,開展產業技術培訓13場次,培訓農牧民477人次,通過基地的科技示范引領,助力貧困村產發展,幫困村20個,項目實施精準帶動貧困戶138戶,直接參與精準貧困人口325人,吸納精準貧困人口200名就業,帶動精準人數345人增產增收。

四、檢查發現問題及對項目提出的整改建議

經梳理,科技專項督導在項目中期檢查中發現的主要問題如下:1.組織管理方面,應受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響等原因,部分項目實施進度較慢,執行期內部分目標任務未按進度完成。部分項目存在調整,但未按照省廳相關管理辦法和規定及時履行項目變更手續。2.經費管理使用方面,存在專項經費、配套經費資金到位撥付率低、預算支出執行慢,項目財務管理不規范,部分項目未建專賬。3.項目總結力度不夠,部分項目目標任務佐證材料及財務資料不全,如,未提供材料費、加工費、勞務費等支出應附的合同協議,以及臨聘人員合同等佐證材料。4.科技項目精準凸顯力度不夠,部分項目帶貧減貧效果不明顯。為推動項目順利實施,切實發揮科技項目資金實施成效,助力項目驗收總結,根據以上問題,現提出總體整改建議如下,供省廳參考。1.項目單位應做好項目組織管理。應督促項目單位加快項目實施進度,按照任務書目標任務進度有序推進。若項目存在調整,應督促項目單位及時履行項目變更手續。2.項目單位加強經費管理使用。應督促縣(市)科技局做好專項經費撥付,各項目單位要將配套經費要落實到位,加快預算支出進度,要建好項目財務專賬,加強財務規范管理。3.加強項目總結。加強對項目單位項目管理業務指導,督促項目單位加強對項目實施情況材料、目標任務完成情況佐證材料、財務管理資料的收集整理,做好項目驗收材料收集。

五、對省廳工作建議

1.建議可參考州科技局發現項目建設存在問題向各承擔單位書面提出整改意見通知書。2.加強對項目的實地檢查。3.今年1月以來,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疫情一直對項目實施進度有所影響,建議延長項目實施時間。

六、下一步工作計劃

篇6

關鍵詞: 任務型教學 思維模式 電視大學英語 任務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改革力度的不斷加大,電視大學英語也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改變電視大學英語課堂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轉變為更靈活的“引導式”教學方式,這就要求學校和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思維,進而通過設計科學有效的任務型學習活動,提高電視大學英語課堂的教學效率。因此,任務型教學模式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它是中國全新的促進學生朝著獨立自主、全面方向發展的新型英語教學模式。

1.任務型英語教學的簡述

1.1任務型英語教學的概念

任務型英語教學(Task-based English Teaching)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在研究英語語言理論和英語交際教學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任務型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就是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科學地設計和引導,使學生利用英語完成一系列的真實的生活、工作及學習等任務,從而能夠提高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在實際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必須用具體的任務作為載體,要求學生以完成交給的任務為動力,從而能夠使學生將英語知識和技能融為一體;學生作為英語教學課堂的主體,就要學會用英語做事,這樣就可以在做事過程中提高自己的應用運用能力。因此,任務型教學是我國近幾年教育改革中提出來的在語言教學過程中一種比較具有重要影響作用的新型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的宗旨就是“以學生為主體”,從而充分體現出我國教育以人的發展為根本的教育理論。

1.2任務型英語教學的主要特征

1.2.1在學習交際活動中,強調用目標語進行交互作用的活動。

1.2.2引入的英語學習情景必須是真實的語篇。

1.2.3給學生提供相應的機會,使學生的注意力一方面集中在語言上,另一方面集中在過程本身上。

1.2.4豐富學生的經歷,并且能夠將這些經歷當做英語課堂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1.2.5促進英語課堂語言的學習和課文語言的激活緊密聯系起來。

1.3任務型教學的原則

任務型教學模式與其他的語言教學模式有非常大的區別,其中最根本的區別就在于,任務型教學模式強調設計出非常明確的目標“任務”,幫助語言學習者更加獨立自主地學習和運用語言,從而使語言學習者無論是在真實生活的目標性任務方面,還是在實現目標性任務而設計的教學性任務方面,都能夠促使他們具有更強烈的學習欲望,這樣將會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他們成為獨立自主的學習者。任務型教學的原則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3.1言語、情境真實性原則

要求所教的語言材料必須真實,在任務設計上要提供給學習者詳細、準確的語言信息。

1.3.2形式功能性原則

在實際任務時,需要注意語言形式和語言功能兩方面內容的結合,從而在幫助學習者充分掌握語言形式的同時,還能夠在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習者靈活運用語言功能的能力。

1.3.3任務相依性原則

設計任務時要注意從簡單到復雜、從容易到困難,循序漸進、層層深入,從而使學生的語言能力在每一項任務中得到發展,呈現出教學階梯式的遞進方式發展。

1.3.4在做中學原則

對語言知識的掌握,不能僅限于教師的講解,學生更多的要通過具體的任務活動學習、體會,從而靈活運用。

1.3.5腳手架原則

教師要充分了解語言學習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的,所以要給予學生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2.任務型教學模式在電視大學英語課堂中的運用

2.1外語學習的條件

就目前電視大學英語的學習情況而言,學習英語要具備以下四個方面的條件:一是英語的語言環境,要求有大量而又真實的英語語言的輸入;二是提供使用英語語言的機會,也就是說,要提供使用英語語言進行做事和信息交換的機會;三是具有使用英語語言(主要包括英語的聽、說、讀、寫各類活動形式)的動機;四是加強對英語語言形式機會的提供。具備以上四個方面的條件,就為任務型教學模式在電視大學英語課堂中的運用提供了相應的基礎條件。

2.2任務型教學模式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應用

站在電視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角度思考,以全新版的電視大學英語第三冊Unit 6 Text A “The Last Leaf”這節內容為例,詳細探討任務型教學模式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應用。這節內容是歐亨利的名作:在身染肺炎的約翰西看來,當窗外藤蔓上的最后一片葉子落下時,她就會死去,但經過狂風驟雨后,那片葉子仍頑強生長。不屈的葉子點燃了約翰西對生命的渴望與信心,而畫出那片葉子、用美麗的謊言挽救了約翰西的貝爾曼先生卻因冒著嚴寒作畫永遠地去了。

2.2.1任務前(pre-task)(課堂導入階段)

在該環節,主要做的就是將主題介紹清楚,然后將任務巧妙地引進去(lead in),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使學生明確任務目標,討論什么樣的主題,自己要做什么及達到什么樣的要求,等等。在話題引入時,要充分利用好文中角色的一些精彩對白,從而非常自然地引進去,然后以此為主題布置相應的任務,提出相應的問題。

一般來說,任務前的知識技能主要分為兩小步進行準備:一是將舊知識激活,即圍繞此主題和任務,將跟其相關的知識背景進行激活,將作者歐亨利的生平和主要作品進行相應的介紹;二是將新語言的知識呈現出來。把新的語言材料在學生完成相應的任務之前輸入進去,從而最大限度地引起學生的重視。讓學生將課本最后的短詩Kyra’s We need each other朗讀出來,要求學生將這首短詩的內涵寫出來進行發言。

2.2.2任務環節(task-cycle)

在該環節,教師必須將任務明確好,從而在任務的驅動(task driven)環節,積極創設情境,最大限度地促進新語言知識融入任務中,促進任務順利完成。教師要在該環節站在整體故事的基礎上,將the last leaf的象征意義引導學生說出來,葉子就跟神醫一樣,給約翰西堅強活下去的勇氣和希望;葉子就像一面鏡子,將貝爾曼先生善良的內心映照出來;葉子就是貝爾曼先生最杰出的一幅畫,給人們帶來無限的感動和震撼。

2.2.3任務實施(while task)

學生在完成設置的任務時,要充分利用教師對任務的指導,運用任務呈現階段獲得的一些知識進行。

(1)What was,at first,Johnsy determined to do if the last ivy leaf should fall?

(2)What did she decide to do when she Saw the last leaf still cling to the vine after two nights’rain and wind?

(3)How was it that the cold fierce wind did not blow away the last leaf?

(4)Why did Sue call the painted leaf Behrman’s masterpiece?

2.2.4計劃和匯報(plan and report)

電視大學的英語教師將本班學生分為幾個小組,然后以組為單位進行談論,再讓每一組派一名代表就以上幾個問題進行匯報。

2.2.5評價(assessment)

教師對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進行相應的評價,在評價過程中,主要以鼓勵和肯定學生為主,從而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感受。另外,教師也要在適當的時候以溫和的口氣,指出學生在該活動中存在的普遍性的不足之處及需要改進的地方,這樣將在很大程度上促使語言聚焦階段有的放矢。

2.2.6語言聚焦(1anguage focus)與語言分析(1anguage analysis)

這兩部分主要是對上一階段完成任務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在語言知識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相應的詳細分析。

語言練習(1anguage practice),就是要求教師布置一些具有針對性的鞏固性的練習,從而幫助學生能夠對所學的知識進一步熟悉、掌握和靈活運用。

2.2.7后任務(post―task)階段

該階段的主要作用就是鞏固學生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學到的英語知識。學生可以自行進行組合,將課本改變成舞臺劇的形式進行相應的表演,要求表演的內容必須跟課本內容一樣,而表演的形式可以不局限于傳統的課堂,從而促使學生在愉快的表演活動中學到更多的英語知識。

3.結語

在任務型教學模式構建過程中,“任務”這一概念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學習英語的目標、方式、效果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師對任務設計的影響。任務型教學模式是講究以人為本、促進人的發展的有效教學途徑,本文結合電視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情況進行了詳細的探討,對任務型教學思維模式怎樣在電視大學英語課堂中靈活應用提供了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篇7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8例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2例;食管良性狹窄2例(年齡16~37歲);食管癌16例(年齡54~74歲),分為頸段,胸中、上段食道癌,其中鱗癌13例,腺癌3例。

1.2 手術方法

    1.2.1 1例頸段食管癌行頸腹部二切口,6例行頸胸腹三切口,其余11例均行胸腹二切口胸頂吻合完成手術操作。

1.2.2 7例以結腸左動脈升支供血的橫結腸行順蠕方向吻合。11例以中結腸動脈供血,其中6例行順蠕動方向吻合,5例行逆蠕動方向吻合。有殘胃的移植段腸管均自胃后徑小網膜孔上提與食管行端端吻合,結腸與胃前壁行端側吻合,升降結腸行端側吻合,同時置入胃腸減壓管和空腸營養管。

1.3 結果

    術后并發暫時性聲音嘶啞2例,頸部吻合口瘺1例,肺部感染3例,腹部切口感染4例。本組無住院死亡。15例隨訪(失訪3例),良性狹窄2例均良好,食管癌13例平均生存16±1.5個月。

2. 護理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術前患者因擔心手術創傷大、費用高、今后生活質量等而表現出日益緊張、恐懼的心理狀態,甚至出現情緒低落、失眠和食欲下降。護士針對上述問題應加強與患者和家屬的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患者的信任,爭取親屬在心理、經濟上的積極和配合,解除患者后顧之憂。耐心講解手術和各種治療護理的意義、方案、大致過程,并教會患者對可能遇到問題的應對方法。提供舒適的環境,是患者盡快適應。鼓勵患者與有同樣經歷的病友建立關系。介紹一些能緩解焦慮的松弛方法,如聽音樂、讀書看報、呼吸練習等。必要時可配合使用藥物治療。

2.1.2 營養支持 

大多數食管患者因吞咽困難出現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水電解質失衡。術前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調整飲食,改善營養情況,以增強患者對手術的耐受力,減少手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對尚能進普食者,可給予高熱量、高蛋白、豐富維生素的飲食;對吞咽困難較明顯者,術前應給予高蛋白流質飲食,兼以鮮果汁等;對高度梗阻,不能進食者,需從靜脈補充營養,糾正脫水和電解質紊亂;有明顯貧血者,可酌情輸血。注意觀察患者的進食情況。

2.1.3 保持口腔衛生 

口腔是食道的門戶,口腔內的細菌可隨食物或唾液進入食道,在梗阻或狹窄部位停留、繁殖,易造成局部感染,影響術后吻合口愈合,故應保持口腔清潔,進食后漱口,并積極治療口腔疾病。

2.1.4 呼吸道準備 

對吸煙者,術前應力勸患者戒煙、加強排痰、使用抗生素控制呼吸道感染;訓練患者有效咳嗽、咳痰和腹式呼吸,預防術后肺部、肺不張。坐位咳嗽時,身體稍向前彎腰盤腿。側臥位時取屈膝側臥位[1]。

2.1.5 腸道準備 

術前3d進全流質無渣飲食,口服抑制腸道細菌的抗生素,如滅滴靈、慶大霉素及緩瀉劑如番瀉葉等。術日前一天晚和術日晨分別行清潔灌腸,并留置胃管和尿管。

2.2 術后護理

2.2.1 生命體征的觀察 

術后24h密切監測心電圖及血氧飽和度、血壓的變化,如患者出現呼吸困難、心率過快、血壓下降等異常情況,及時通知醫生進行處理。

2.2.2 呼吸道管理 

術后6h,患者麻醉清醒后,協助其坐起,給予超聲霧化吸入以稀釋痰液,并進行胸部體療,鼓勵患者將呼吸道分泌物咳出,自主咳嗽不滿意時,按壓胸骨上窩處的氣管,刺激誘發咳嗽反射,將痰液排除,必要時可用吸痰器吸出。

2.2.3 正確處理術后疼痛 

術后24h內切口最疼痛,48h后即會明顯減輕,若疼痛嚴重時應進行適當的治療,對于使用鎮痛泵的患者,護士需耐心教會患者或家屬使用方法,無鎮痛泵的患者遵醫囑術后使用止痛藥物,觀察用藥后的反應及效果。

2.2.4 各種管道的護理 

患者術后流置胃管,十二指腸營養管、胸腔閉式引流管。護理中應注意:保持各管道固定通暢,協助翻身及護理操作時防止引流管脫落、移位,并每天觀察及記錄引流液量、色、性質。若術后胃腸減壓管內吸出大量血液或咖啡色樣液并伴全身中毒癥狀,應考慮代食管的結腸袢壞死,應立即通知醫生并配合搶救。若胸管術后引流量每小時超過200ml,持續3h以上,并且有血壓下降、心率增快,考慮有活動性出血,應立即匯報醫生。

2.2.5 飲食的護理 

①術后常規禁食和持續胃腸減壓1周,術后第2天經由營養管內滴入生理鹽水無不適后次日可滴注能全素,量可逐日增加至液體量滿足需要。待胃腸蠕動恢復正常,排氣,即可停止胃腸減壓。拔除胃管后先飲少量溫開水,無不適后拔除營養管可經口進食稀糊性食物,并觀察進食后的反應,原則是少量多餐,由稀到稠,食量逐漸增加。防止進食過多,速度過快,避免進食生、冷、硬的食物。②部分患者因損傷喉返神經或喉上神經而出現聲音嘶啞、誤咽,以上兩種情況均出現飲食嗆咳,應訓練患者每日做吞咽動作以增進吞咽協調性。指導患者多飲用稠糊狀食物,以減輕誤咽。③術后因防止反流的生理結構被破壞進食后易發生反流或誤吸,所以囑患者進食時保持坐立姿勢,進食后2h內不要平臥,睡眠時取半臥或把枕頭墊高,以防止食物反流、誤引起吸入性肺炎。因結腸逆蠕動,患者常嗅到糞便氣味,向患者解釋原因,并指導患者注意口腔衛生,一般此情況于半年后能逐步緩解。

3. 并發癥的預防

術后并發癥主要是肺部感染及乳糜胸,最嚴重的并發癥是吻合口瘺,其發生率高達15.7%~43.7%[2],病死率高。①預防肺部感染:護士在術后第2d開始督促患者坐起拍背,咳痰,引流,鼓勵其深呼吸,拍背時手掌呈杯狀型,從下往上,一直到肩部,效果不明顯,超聲霧化氣道2次/d,必要時吸痰,刺激其咳出肺底部的痰液。②乳糜胸:護士須嚴密觀察胸腔引流液量、色、性質并觀察患者有無胸悶、心悸,血壓下降等情況,如出現上述癥狀診斷成立應協助醫生做好相應處理。必要時協助醫生做好術前準備行胸導管結扎術。③吻合口瘺:發生的原因主要與手術有關,其次是吻合口周圍感染、低蛋白血癥、進食不當等?;颊弑憩F為呼吸困難,高熱,認真觀察傷口及胸腔閉式引流瓶有無胃液流出,一旦出現上述癥狀,立即通知醫生進行抗感染治療及營養支持療法。

篇8

二、衛生應急聯絡員制度

三、衛生應急信息管理制度

四、衛生應急工作報告制度

五、衛生應急值守制度

六、衛生應急隊伍管理制度

七、衛生應急隊伍裝備制度

八、衛生應急物資儲備制度

九、衛生應急監測預報制度

十、衛生應急現場處置制度

十一、衛生應急演練工作制度

十二、衛生應急檢驗檢測制度

一、疾控中心主任和分管副主任職責

二、疾控中心衛生應急管理辦公室負責人職責

三、疾控中心疫情信息人員職責

四、疾控中心衛生應急值班人員職責

五、疾控中心衛生應急事件現場流調人員職責

六、疾控中心衛生應急檢驗檢測人員職責

七、疾控中心衛生應急現場采樣人員職責

八、疾控中心衛生應急疫區(點)消殺人員職責

九、疾控中心應急儲備物資保管人員職責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范圍與標準

幾種急性傳染病的潛伏期、隔離期與接觸者觀察期

從臨床癥狀入手尋找病因線索的步驟

按臨床綜合征劃分的疾病特征

急性不明原因中毒相關體征的甄別

不明原因疾病樣本采集表

各類食物中毒特點及處理要點

災區飲用水水源選擇、保護及消毒方法

傳染病防控現場消毒方法

自然災害后災區病媒生物監測與評價

化學物中毒常用特效解毒劑

疫苗免疫程序

突發事件防護用品裝備及使用目錄

XX區疾控中心衛生應急處置工作流程

(一)XX區疾控中心成立衛生應急事件領導小組,負責指揮、協調、處理轄區內發生的衛生應急事件。

(二)在衛計局應急辦的領導下,組織開展衛生應急的日常管理工作。

(三)建立本單位衛生應急專業隊伍。各類人員相對固定,如有調動,須經單位同意并及時補充。當發生衛生應急事件時,接受衛計局應急辦統一安排,開展對衛生應急事件的處置工作。

(四)做好應急物資的儲備工作,包括采樣器材、檢測試劑、消殺藥品、個人防護裝配等,以滿足衛生應急事件處置的需要。

(五)建立健全衛生應急工作制度,明確相關人員的工作職責。

(六)制定年度工作計劃,內容包括衛生應急宣傳、培訓和演練、技術方案的制(修)定、隊伍裝配采購等方面,并按計劃組織實施。

(七)針對不同種類衛生應急事件相關特征,組織制定XX區疾控中心調查、處置不同種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技術方案。

(八)組織本單位開展衛生應急培訓和演練,配合市應急辦開展相關培訓和演練。

(九)嚴格按照應急處置技術方案和相關規范開展工作,遵守組織紀律和保密制度。

(十)接受上級業務部門的技術指導,服從區衛計局應急辦統一協調和指揮。

(一)XX區疾控中心辦公室設一名衛生應急工作聯絡員。聯絡員必須為本單位在編在崗人員,聯絡員在疾控中心分管應急工作領導的指導下下,負責本部門衛生應急聯絡和協調工作。

(二)衛生應急工作聯絡員必須熟悉衛生應急工作業務,有較強的事業心和責任心,具備一定的口頭、文字表達能力和事務協調處理能力,有一定衛生應急工作經驗。

(三)衛生應急工作聯絡員應及時報告本部門衛生應急工作信息,按時參加衛計局應急辦組織的會議,向本單位分管衛生應急工作的領導匯報會議精神,提出改進衛生應急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四)單位領導要支持衛生應急聯絡員的工作,為聯絡員開展衛生應急管理工作創造條件。

(五)每年向衛計局應急辦報告一次聯絡員基本情況,以便衛計局應急辦及時更新聯絡員信息。

(六)聯絡員因工作變動或其它原因不能承擔聯絡員工作,其所在科室(所、辦)必須重新確定衛生應急工作聯絡員,并及時報本單位應急管理科室備案。

(一)XX區疾控中心應急辦負責衛生應急信息的收集、報告和匯總統計,由專職人員及時填寫衛生應急相關信息處置單,并及時根據衛生應急信息性質確定分流科室,報分管領導批準后,由相關職能科室歸口處理,相關職能科室處理完畢后應及時將處置單反饋到中心應急辦。

(二)對需要上報區衛計局和上級疾控機構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或相關信息,由業務處置科室擬定報告,經中心應急辦審核,報分管領導同意后,由應急辦上報,同時將情況及時報告中心領導。

(三)對專題報告的重大突發事件,由主管科室擬定報告,應急辦會簽后,送分管領導審核,最后呈報疾

控中心主任簽發,以正式文件專題上報區政府、區衛計局。(四)嚴格按照《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范》規定的報告范圍、標準、方式、時限和程序,及時發現和報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五)要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分析月報和年報制度。報告的主要內容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總體情況、特點分析、趨勢預測及對策建議。

(六)突發事件處置中要及時向區衛計局應急辦進行工作匯報,包括工作簡報,事件的初次報告、進展報告和結案報告,并隨時報告重大線索、異常情況或工作取得的重大進展。

(七)XX區疾控中心任何科室、部門和個人不得直接對外公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

(八)實行信息報送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落實信息報告責任人簽字制度,對瞞報、緩報、漏報造成嚴重后果的,追究相關領導和相關人員責任。

(一)衛生應急工作實行報告制度。XX區疾控中心每年制定本部門衛生應急工作安排和計劃,半年、全年進行總結,年底形成年度衛生應急工作報告,報區衛計局備案。

(二)不得隱瞞、謊報、遲報或授意他人隱瞞、謊報、遲報衛生應急事件及相關信息。XX區疾控中心具體承擔衛生應急事件及相關信息報告工作的業務管理和指導任務。

(三)指定專人負責衛生應急事件及相關信息的報告管理工作。

(四)設置專門的舉報熱線電話,接受公眾對應急事件的舉報、咨詢和監督。對公眾舉報的衛生應急事件,經調查核實確認,按規定程序上報。

(五)報告范圍:傳染病暴發流行、群體性不明原因性疾病、食物中毒、職業中毒、群體性預防接種反應和群體性藥物反應、醫源性感染事件、重大環境污染事故、核事故和放射事故、有害生物與化學播散,以及因自然災害、事故災難或社會安全等事件引起的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及其相關信息。

(六)報告程序:獲得衛生應急事件信息后,應在2小時以內以電話或傳真等方式向區衛計局報告和上級疾控中心報告。根據事件進展情況及時做出事件進程報告。

(七)報告內容:首次報告應盡可能說明事件的發生時間、地點、波及范圍、受累人數、主要癥狀和體征、可能的原因、事件性質的初步判定,根據事件的嚴重程度、發展變化及控制情況及時進行事件的進程報告及結案報告,包括事件的性質、危害程度、流行病學分布、事態評估或存在的隱患、控制措施及效果等內容。

(八)XX區疾控中心及時對報告的衛生應急事件信息進行逐條審核,及時訂正,確保信息的準確性。

(九)衛生應急事件報告的有關原始記錄和表格、調查分析報告、匯總分析總結等文檔應定期整理歸檔,有關電子文檔和數據要硬件備份,保存完整。

(十)未經批準和授權不得泄露和公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關鍵信息,以及事件受累者的個人信息。

為提高衛生應急反應能力,確保衛生應急信息傳遞快捷,應急處理工作迅速高效,制定本制度。

(一)XX區疾控中心每天安排一名疾控中心領導和一名工作人員負責行政和衛生應急值班。正常工作時間由疾控中心應急辦工作人員負責值班,休息時間和節假日由疾控中心各有關科室工作人員輪流值班。中心辦公室負責制訂值班表,報疾控中心領導審批后執行。

(二)衛生應急隊伍各專業組,每天必須保證有1-2名成員在科室值班,節假日不得離開城區,并保持通訊暢通,如遇衛生應急事件能隨叫隨到。

(三)行政值班實行坐班制。應急值班人員如果值班期間沒有衛生應急情況,實行電話值班,如遇衛生應急事件,必需在辦公室或應急辦值班。

(四)值班期間,負責行政值班的工作人員,接衛生應急信息后,應立即告知當日值班的衛生應急值班人員相關情況。負責當日應急值班的工作人員,在交接班時必需到疾控中心值班室做好應急值班交接班記錄,手機在值班期間必須開機。

(五)值班期間發生的衛生應急情況,應急值班人員應及時報告帶班領導,并按領導要求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六)值班期間,不按要求值守或通訊不暢,由疾控中心領導給予批評或行政處罰。因個人原因擅離職守,造成相關衛生應急事件報告不通或造成一定后果的,疾控中心將根據情況移交上級行政主管部門或司法機關處置。

(一)XX區疾控中心根據業務性質,結合單位實際,成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領導小組”和“衛生應急隊伍”。

(二)衛生應急隊伍選擇年富力強、有高度責任心、吃苦耐勞、具有實戰經驗的專業人員組成,由流調組、檢驗組、消殺組及疫情信息組組成。

(三)要健全應急隊伍成員庫,建立基本資料庫,及時更新信息,并根據衛生應急事件處理情況,對隊伍及時進行調整。

(四),按照“預防為主、平戰結合”的原則,加強培訓,開展演練,提高應急隊伍的實戰能力和應急處置水平。根據培訓目的、對象,制定針對性的培訓計劃,確定培訓內容,組織培訓教材和培訓師資,根據需要采取集中授課、分組討論、模擬演練等培訓方法進行培訓和演練。

(五)衛生應急隊伍每天有專班值守,要保證個人防護用品、應急箱及專業材料等處于應急狀態,要確保通訊工具24小時暢通。

(一)按照《衛生應急隊伍裝備參考目錄》的要求,結合應急隊伍職能和工作實際,制定本單位應急隊伍的裝備標準和目錄。

(二)根據耗損和需求,上報本年度裝備采購申請,報疾控中心領導審批后,制訂年度采購計劃,按有關程序采購。

(三)做好應急裝備的倉儲管理、維護保養及訓練使用等工作,定期監督檢查應急隊伍的應急裝備使用情況。

(四)專業人員要熟悉使用各類裝備的程序,在應急工作結束后及時將相關物品交專人維護保養后入庫。

(五)及時匯總在應急工作中所耗損的物品,并及時上報,隨時采購補充入庫。

(六)對裝備的物品應有專人定期維護保養。

(一)根據“應急物資儲備目錄和儲備計劃”,制訂本單位“應急物資儲備目錄”和“應急物資配置方案”。

(二)衛生應急物資包括藥品、疫苗、醫療衛生設備、快速檢驗檢測技術、器材和試劑、傳染源隔離、放射源隔離、防護用品及應急設施等,實行分類管理,按保存條件分別存放。如消殺滅藥由消殺科、應急生物制劑由免疫規劃科、檢驗相關用品由檢驗科、應急箱由應急辦保管。

(三)應急倉庫確定相應專人負責管理,建立專賬。每年年初根據上年度“儲備物資清單”編制當年采購計劃,上報中心領導購置。每年年底清點儲備物資,及時清理過期失效物品,做好“儲備物資清單”登記工作,并及時補給更新。

(四)儲備物資需領用時,應填寫“儲備物資領用單”,經分管領導批準后發放。儲備物資被領用后,應按照“應急物資配置方案”及時采購補充。

(一)XX

區疾控中心根據自身工作職責,開展相關衛生應急事件監測,及時向區衛計局提出衛生應急事件預警建議。(二)建立衛生應急事件監測與報告網絡體系,包括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統、傳染病自動預警信息系統、健康危害監測信息系統、死因登記報告信息系統、專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癥狀監測直報系統、實驗室監測系統以及衛生應急值班電話等。

(三)衛生應急事件監測與報告工作由專職人員及時收集、核實、分析與反饋,并對信息定期分析,對下一階段發展趨勢開展監測預報。疾控中心應急辦專人負責會簽后,由疾控中心分管領導審核,報區衛計局應急辦。

(四)健全衛生應急事件預警反應制度,通過預警監測發現異常癥狀、疾病聚集性信號,即啟動現場調查,核實原因,開展科學處置。

(五)及時對監測系統的敏感性、及時性、代表性、靈活性、可接受性、數據質量及成本效益比例等進行綜合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不斷完善監測系統。

(一)對疾病爆發和流行病等衛生應急事件開展流行病學或衛生學調查,以盡快明確病因(包括傳染源或危害源、傳播途徑或危害途徑、高危人群及主要危險因素)等,及時采取針對性措施控制事件危害。

(二)根據事件的性質,迅速組織現場調查工作組(包括流行病學、實驗室檢測等專業,必要時可增加其他專業和管理人員參加調查),充分準備現場調查所需資料、物品。

(三)現場調查與處置由專人負責,組織協調開展現場調查工作,組成人員各司其職、相互協作。

(四)現場調查與處置工作同時開展。根據制定的方案或計劃,迅速開展現場流行病學或衛生學調查,并針對事件發生的有關因素,確定并落實應采取的預防控制措施。根據需要,進一步完善調查方案或控制措施。

(五)收集衛生應急事件動態與控制措施相關信息,對現場調查與處置工作開展過程評估與最終效果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及形勢需要,進一步完善現場調查、修訂或調整預防控制措施。

(六)根據調查分析結果及防治措施效果評估,及時進行全面的分析和總結。

(七)及時報告或反饋調查處置的進展,做好與相關部門的信息交流與溝通。

(八)現場工作必須服從指揮部門的統一指揮。積極配合和協助其他部門開展工作。

(一)定期開展各類衛生應急事件應急處置預案和各類衛生應急事件應急處置技術方案的演練,并不斷完善預案和方案。

(二)開展應急演練需求調查和分析,制定本轄區衛生應急事件應急處置年度演練計劃,報市衛計局應急辦備案。

(三)編制衛生應急事件應急處置演練工作的實施技術方案,內容包括:演練目的、組織、參加人員、演練內容與形式、時間與場地安排、評判要點、保障支持、經費預算,工作要求、效果評估和注意事項等基本要素。

(四)以實戰要求對待模擬演練,認真做好演練前的準備工作,各項措施均應落實到位,包括組織管理、技術規范、物資準備、部門配合、媒體溝通等。

(五)實行演練現場評估制度。對演練過程要進行現場點評,確保演練達到設計要求,在演練結束后,通過問卷、集體座談和現場評講等形式開展演練評估和總結,完成演練評估報告。

(六)使用的物資在演練結束后要及時歸還入庫,不足部分要及時補充。

(一)疾控中心檢驗科準備充分的衛生應急檢驗檢測試劑,按照生物安全要求,妥善保存,發生衛生應急事件能隨時調用。

(二)檢驗人員受衛生應急領導小組領導,每日必須保證有2人以上檢驗檢測人員隨時待命,發生衛生應急事件后,隨時出發。

(三)根據衛生應急事件的性質、危害可能波及的范圍和程度、患者的癥狀與體征、事件發展趨勢和已經先期處理的情況等,檢驗科人員確定檢驗檢測試劑和方法。

(四)微生物學實驗室工作人員須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必要時穿隔離衣、戴口罩、手套。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靜脈采血須一人一針一墊一帶,微量采血應做到一人一針一管一片,對病人操作前盡量保持手的清潔。

(五)無菌物品如棉簽、棉球、紗布及容器應在有效期內使用,開啟后使用時間不得超過24小時。使用后的廢棄物品,應及時進行無害化處理,不得隨意丟棄。

(六)各種器具(血管鉗、消毒罐)應及時消毒、清洗,各種廢棄樣本應分類處理(焚燒、入污水池、消毒或滅菌)。使用后的培養基應高壓滅菌后按醫療廢物處理。

(七)在進行各種檢驗時,應避免污染,在進行特殊傳染病檢驗后,應及時進行消毒,遇有場地、工作服或體表污染時,應立即處理,防止擴散,并視污染情況向上級報告。

(八)如有必要,應為所有實驗室人員提供適宜的醫學評估、監測和治療,并應妥善保存相應的醫學記錄。

(一)貫徹和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突發事件應對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和國際公約。

(二)建立衛生應急專業隊伍,建立上下聯系制度和溝通制度。

(三)組織制定專業范圍內各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技術方案。

(四)組織開展衛生應急事件應急知識和處理技術的培訓。

(五)組織開展專題衛生應急演練,并積極參加多部門的應急演練工作。

(六)依法組織和協調衛生應急事件應急處置工作,迅速控制事態的發展,調查事件發生的原因,落實預防控制措施。

(七)為正常開展衛生應急工作提供必要的人、財、物支持。

(八)副主任協助主任完成衛生應急工作任務。

(一)組織制定和完善各專業衛生應急事件應急處置技術方案。

(二)組織制定衛生應急裝備與物資儲備目錄,建立健全應急裝備與物資管理制度。

(三)在疾控中心領導的指導幫助下,組織衛生應急事件應急處置技術培訓和演練。

(四)發生衛生應急事件時,及時組織協調衛生應急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為基層提供技術支持。

(五)隨時追蹤衛生應急事件進展及處置工作動態,及時匯總分析,呈報疾控中心領導和相關部門。

(六)完成疾控中心安排的其他衛生應急工作。

(一)依法進行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及相關信息的網絡報告和管理工作。應急狀態下疫情信息人員根據需要隨時做好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及相關信息直報工作。

(二)疫情信息人員收到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或相關信息報告后,認真核對有關信息,完整地形成報告。

(三)定期對傳染病和衛生應急事件發生情況進行統計匯總和分析,出現異常情況及時向領導或相關科室反饋,按上級或領導要求完成專題分析報告。

(四)積極參加各級各類培訓,并根據需要組織開展轄區內相關機構和人員的培訓。

(五)傳染病及衛生應急事件信息資料及時整理歸檔保存。

(一)認真落實24小時疫情值班制度,確保傳染病和衛生應急事件及相關信息流通渠道通暢。

(二)值班人員應按時到崗接班,值班期間要堅守崗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擅自脫崗、離崗,若因故遲到或早退,必須與值班領導或接班人員做好溝通,不得留有空崗。

(三)接到衛生應急事件報告,首先應問清并記錄報告人的姓名、可靠聯系電話、單位及詳細地址,并立即向轄區醫療衛生機構或發生衛生應急事件的單位進行電話核實,問清并記錄事件涉及人數、癥狀、出事地點、就診醫院及病區、可疑致病原因或中毒物品或疑似診斷等。

(四)立即向當日值班領導和分管領導匯報,按指示向區衛計局電話或傳真報告接報信息。

(五)接到疫情舉報電話,應首先進行電話核實,并根據情況給予恰當處理。

(六)值班人員要愛護值班室設施、設備和物品,保持室內物品擺放整齊和環境整潔。

(七)值班人員必須及時、

準確、詳細、清晰地做好值班和交接班記錄,內容包括疫情報告情況、處理情況、待辦事項及值班室設施、設備、物品完好情況等。(一)積極參加應急培訓和演練,學習并掌握各類衛生應急事件現場流行病學調查技術和方法。

(二)開展衛生應急事件監測工作,了解各類事件的發生、發展規律及其相關因素,及時進行衛生應急事件預警和預測。

(三)做好各類衛生應急事件現場流行病學調查的應急準備工作。

(四)隨時待命,接到衛生應急事件現場流調任務安排后,立即做出響應,第一時間趕赴現場。

(五)在現場指揮部門統一領導下,迅速開展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同時根據現場危害源、危害途徑以及危害因素的特征,提出相應的公共衛生預防控制措施。

(六)及時對現場應急調查處置工作進行效果評估,根據評估情況,及時調整和修訂應急處置措施。

(七)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告和反饋調查處置的進展,結束后,對突發事件的原因、流行病特征、所采取的預防控制措施及其效果評價、以及今后的工作建議等方面,及時進行分析與總結。

(八)現場調查處置過程中,服從指揮,積極配合和協助其它部門開展相應的處置工作。

(一)學習應急檢驗檢測業務,熟練掌握各種快速檢測方法,嚴格按標準操作規程檢測。

(二)負責突發疫情相關試劑器材準備,保證有足量的個人防護設備、采樣器材、檢測試劑耗材儲備并及時補充,確認檢測試劑在有效期內。

(三)負責突發疫情相關儀器設備的日常維護保養。

(四)衛生應急檢驗檢測值班人員,保證24小時通訊工具通暢,接到通知后半小時內到達實驗室或指定地點。

(五)根據疫情需要,必要時參加現場采樣工作。

(六)做好標本的登記、收樣、保存工作,保證樣品運送無差錯,樣品質量不改變,感染性物質無外泄等。

(七)檢測快速、準確,及時報告。

(八)實驗過程嚴格遵守生物安全相關規定,確保生物安全。

(九)做好實驗后消毒工作,按照有關標準處理廢棄物。

(十)遵守保密制度,不違規泄漏相關檢測結果。

(一)做好應急采樣器材準備,確保數量充足,質量合格,隨時可用。

(二)所有采樣過程應無菌操作。

(三)按照相關技術要求選擇正確、有效的采樣方法。

(四)做好標本的編號標識,認真填寫樣品送檢單,保證相關信息完整。

(五)采樣嚴格按照生物安全相關規定進行,做好生物安全防護。

(六)樣本的包裝和運輸嚴格按照相關生物安全規定進行。

(七)做好采樣后的現場清理工作,對廢棄的采樣器材、防護器材進行消毒處理。

(八)按正確的運輸保藏條件將樣品及時送交相關實驗室。

(一)積極參加衛生應急事件應急處理培訓和演練,熟練掌握相關消殺技術。

(二)加強對消殺藥械的儲備管理,及時補充和更新藥械及檢測工具,保證消殺藥械可以隨時調用。

(三)出發前,應檢查所需的消殺器械、消毒劑、防護用品,做好準備工作。

(四)到達疫區(點)后,按照技術方案或規范開展消毒、殺蟲或滅鼠工作,指導居民搞好環境衛生。

(五)在消殺過程中,不得隨便走出消毒區域。

(六)在現場消殺處理后,對攜回的污染衣物應立即分類進行最終消毒。

(七)清點所消耗的藥品器械,及時整修和補充。

(八)及時填寫消毒工作記錄。

(一)嚴格執行應急儲備物資保管及分發規定,保證發生衛生應急事件時的應急工作所需。

(二)嚴格執行應急儲備物資入庫驗收制度,做到應急儲備物資的名稱、生產廠家、數量、產地、規格、型號、參數、批號(出廠日期)“八核對”,否則不予辦理入庫手續。

(三)定期對應急儲備物資進行清點核對,每季度(月)盤點一次,做到帳物相符,帳冊資料齊全、完整。定期對應急儲備物資進行檢查,保證應急儲備物資不發生霉變、受潮、變質、損壞、短缺和丟失。

(四)做好應急儲備物資庫房的衛生清潔工作,做到庫房整潔、通風,物資存放整齊有序。

(五)做好應急儲備物資庫房安全保衛和防火防盜工作,做到消防設施齊備有效、電器線路安全、防盜設備完好無損,防止各種事故的發生。

(六)嚴格執行應急儲備物資分發制度,未經領導簽字同意,不得擅自發放應急儲備物資。

(七)做到工作時間必在崗,下班后必保持通訊通暢,應急狀態必隨叫隨到,確保應急儲備物資的發放及時、快捷,不發生差錯。

(八)應急儲備物資的發放、庫存等情況應定期向領導報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應隨時匯報。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范圍,包括可能構成或已發生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其報告標準不完全等同于《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的判定標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確認、分級按照《湖北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范(試行)》的規定組織實施。

(一)傳染病

1、鼠疫:發現1例及以上鼠疫病例。

2、霍亂:發現1例及以上霍亂病例。

3、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發現1例及以上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病人或疑似病人。

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發現1例及以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5、炭疽:發生1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1周內,同一學校、幼兒園、自然村寨、社區、建筑工地等集體單位發生3例及以上皮膚炭疽或腸炭疽病例;或1例及以上職業性炭疽病例。

6、甲肝/戊肝:1周內,同一學校、幼兒園、自然村寨、社區、建筑工地等集體單位發生5例及以上甲肝/戊肝病例。

7、傷寒(副傷寒):1周內,同一學校、幼兒園、自然村寨、社區、建筑工地等集體單位發生5例及以上傷寒(副傷寒)病例,或出現2例及以上死亡。

8、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3天內,同一學校、幼兒園、自然村寨、社區、建筑工地等集體單位發生10例及以上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病例,或出現2例及以上死亡。

9、麻疹:1周內,同一學校、幼兒園、自然村寨、社區、建筑工地等集體單位發生10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10、風疹:1周內,同一學校、幼兒園、自然村寨、社區等集體單位發生10例及以上風疹病例。

11、流行性腦脊髓膜炎:3天內,同一學校、幼兒園、自然村寨、社區、建筑工地等集體單位發生3例及以上流腦病例,或者有2例及以上死亡。

12、登革熱:1周內,一個縣(市、區)發生5例及以上登革熱病例;或首次發現病例。

13、流行性出血熱:1周內,同一自然村寨、社區、建筑工地、學校等集體單位發生5例(高發地區10例)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熱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14、鉤端螺旋體?。?周內,同一自然村寨、建筑工地等集體單位發生5例及以上鉤端螺旋體病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15、流行性乙型腦炎:1周內,同一鄉鎮、街道等發生5例及以上乙腦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16、瘧疾:以行政村為單位,1個月內發現5例及以上當地感染的病例

,或出現輸入性惡性瘧死亡病例。17、血吸蟲?。涸谖纯刂频貐^,以行政村為單位,2周內發生急性血吸蟲病病例10例及以上,或在同一感染地點1周內連續發生急性血吸蟲病病例5例及以上;在傳播控制地區,以行政村為單位,2周內發生急性血吸蟲病5例及以上,或在同一感染地點1周內連續發生急性血吸蟲病病例3例及以上;在傳播阻斷地區或非流行區,發現當地感染的病人、病?;蚋腥拘葬斅?。

18、流感:1周內,在同一學校、幼兒園或其他集體單位發生30例及以上流感樣病例,或5例及以上因流感樣癥狀住院病例,或發生1例及以上流感樣病例死亡。

19、流行性腮腺炎:1周內,同一學校、幼兒園等集體單位中發生10例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

20、感染性腹瀉(除霍亂、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1周內,同一學校、幼兒園、自然村寨、社區、建筑工地等集體單位中發生20例及以上感染性腹瀉病例,或死亡1例及以上。

21、猩紅熱:1周內,同一學校、幼兒園等集體單位中,發生10例及以上猩紅熱病例。

22、水痘:1周內,同一學校、幼兒園等集體單位中,發生10例及以上水痘病例。

23、輸血性乙肝、丙肝、HIV:醫療機構、采供血機構發生3例及以上輸血性乙肝、丙肝病例或疑似病例或HIV感染。

24、新發或再發傳染?。喊l現本縣(區)從未發生過的傳染病或發生本縣近5年從未報告的或國家宣布已消滅的傳染病。

25、不明原因肺炎:發現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二)食物中毒:

1、一次食物中毒人數30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

2、學校、幼兒園、建筑工地等集體單位發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數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

3、地區性或全國性重要活動期間發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數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

(三)職業中毒:

發生急性職業中毒10人及以上或者死亡1人及以上的。

(四)其他中毒:

出現食物中毒、職業中毒以外的急性中毒病例3例及以上的事件。

(五)環境因素事件:

發生環境因素改變所致的急性病例3例及以上。

(六)意外輻射照射事件:

出現意外輻射照射人員1例及以上。

(七)傳染病菌、毒種丟失:

發生鼠疫、炭疽、非典、艾滋病、霍亂、脊灰等菌毒種丟失事件。

(八)預防接種和預防服藥群體性不良反應:

1、群體性預防接種反應:一個預防接種單位一次預防接種活動中出現群體性疑似異常反應;或發生死亡。

2、群體預防性服藥反應:一個預防服藥點一次預防服藥活動中出現不良反應(或心因性反應)10例及以上;或死亡1例及以上。

(九)醫源性感染事件:

醫源性、實驗室和醫院感染暴發。

(十)群體性不明原因疾?。?/p>

2周內,一個醫療機構或同一自然村寨、社區、建筑工地、學校等集體單位發生有相同臨床癥狀的不明原因疾病3例及以上。

(十一)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認定的其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1、地面、墻壁:呼吸道傳染病污染的室內場所一般采用電動超低容量噴霧器,采用1000mg/L~2000mg/L雙鏈季銨鹽消毒液、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200mg/L的二氧化氯消毒液進行噴霧(20ml/m3),以表面濕潤為度。腸道傳染病污染的場所采用含有效氯1000mg/L~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噴灑,泥土墻吸液量為150ml/m2~300ml/m2,水泥墻、木板墻、石灰墻為100ml/m2;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內噴霧一次,噴藥量為200ml/m2~300ml/m2,待室內消毒完畢后,再由內向外重復噴霧一次。消毒作用時間應不少于60min。有芽胞污染時選用含有效氯10000mg/L含氯消毒液進行噴灑,作用時間不少于120min。

2、病人排泄物和嘔吐物:醫院有污水消毒設施的,可直接倒入污水處理系統處理;污染地面和容器采用含有效氯1000mg/L~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噴灑或浸泡,作用60min。沒有污水消毒設施的醫療機構,可倒入化糞池,按化糞池的容積,每天投加有效氯100g/m3~500g/m3(漂白粉400 g/m3~2000g/m3)。病家排泄物和嘔吐物可加入1/5漂白粉或等量20% 漂白粉乳劑(含有效氯5%);尿液每1000ml加入漂白粉5g,混勻作用60min~120min,倒入抽水馬桶。

3、盛排泄物或嘔吐物的容器:可用2% 漂白粉澄清液(含有效氯5000 mg/L)、或含有效氯5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浸泡時,消毒液要漫過容器。浸泡后清水沖凈,注意腐蝕性。

4、廁所:廁所的四壁和地面的消毒采用含有效氯1000mg/L~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噴灑,濕潤為度。糞坑內的糞便可按糞便量的1/5加漂白粉,攪勻作用2h。

5、室內空氣:家庭、學校和幼兒園教室可采用電動超低容量噴霧器,采用1000mg/L~2000mg/L雙鏈季銨鹽消毒液、3%過氧化氫、500mg/L的含氯消毒液、200mg/L的二氧化氯消毒液進行噴霧(20ml/m3),密閉作用60min以上后通風換氣。醫院診療場所盡量選用紫外線循環風空氣消毒器進行消毒;集中空調通風系統建議在送風口安裝動態空氣消毒裝置進行消毒;單個病房可考慮熏蒸或超低容量噴霧進行消毒。烈性傳染病時考慮使用15%過氧乙酸7ml/m3或福爾馬林溶液50ml/m3加熏蒸2h,注意對場所內物品和設施的腐蝕性。

6、污水消毒

(1)疫點內的生活污水,應盡量集中在污水池進行消毒,按有效氯50mg/L~100mg/L投加(漂白粉200g/m3~400g/m3),混勻作用2h,余氯為4mg/L以上即可排放。

(2)疫區內污染的生活污水,可使用含氯消毒劑進行消毒。靜止的污水水體先測定污水容積,按有效氯50mg/L~100mg/L投加消毒劑(漂白粉200g/m3~400g/m3);攪勻作用2h,余氯在4mg/L以上即可排放。流動污水水體應分段截流;在截流后,測每段的污水容量,再按前法進行消毒。

7、垃圾:能焚燒的統一送醫療廢物處置點焚燒。不能焚燒的可采用含有效氯10000 mg/L含氯消毒液噴灑,密封包裝后送垃圾場填埋。

8、衣物:呼吸道傳染病污染的衣物一般陽光下暴曬就可以。腸道傳染病污染的衣物,可用含有效氯250mg/L~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清洗。貴重衣物可打包后送環氧乙烷消毒站消毒。醫院污染衣物按加氯漂洗程序清洗可達到消毒。

9、餐(飲)具:首選煮沸消毒20 min,或流通蒸汽消毒30 min。也可用含有效氯250mg/L~5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再用清水洗凈。

10、食物:病家污染食物一般可采用煮沸消毒后倒棄。污染的瓜果、蔬菜原則上不再食用,可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60 min后做動物飼料。芽孢污染的食物需在含有效氯50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2 h后處理。

11、物品、家俱、玩具:家庭、學校和幼兒園的室內選擇電動超低容量噴霧器,使用1000mg/L~2000mg/L雙鏈季銨鹽消毒液、3%過氧化氫、500mg/L的含氯消毒液、200mg/L的二氧化氯消毒液進行噴霧(20ml/m3),密閉作用60min以上,然后用清水對室內物體表面進行擦拭,可使家具表面、物品表面和物體表面達到消毒。玩具可使用可用1000mg/L~2000mg/L雙鏈季銨鹽消毒液浸泡或75%乙醇擦拭消毒。

12、紙張、書報:一般焚燒處理;有保存價值的可打包后送環氧乙烷消毒站消毒。

13、病人尸體:對鼠疫、霍亂和炭疽病人的尸體用0.5% 過氧乙酸溶液浸濕的布單嚴密包裹,口、鼻、耳、、陰道要用浸過0.5%過氧乙酸的棉球堵塞后盡快火化。土葬時,應遠離水源50m以上,棺木應在距地面2m以下深埋,棺內尸體兩側及底部鋪墊厚達3cm~5 cm漂白粉,棺外底部鋪墊厚3cm~5cm漂白粉。

篇9

1.2編制依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市市中區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等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制定本預案。

1.3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我區境內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會公眾健康嚴重損害的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理工作。

1.4工作原則

1.預防為主,常備不懈。提高全社會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范意識,落實各項防范措施,做好人員、技術、物資和設備的應急儲備工作。加強對各類可能引發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情況的監測,及時進行分析、預警,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理。

2.統一領導,分級負責。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范圍、性質和危害程度,實行分級管理。區政府負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的統一領導和指揮,各辦(鎮)和各有關部門按照職能分工,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做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的有關工作。

3.依法規范,措施果斷。區衛生部門要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建立健全系統、規范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工作制度,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可能發生的公共衛生事件做出快速反應,及時、有效開展監測、報告和處理工作。

4.依靠科學,加強合作。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工作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學,加強防范和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演練和培訓工作,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提供科技保障。各辦(鎮)和各有關部門要通力合作、資源共享,有效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要廣泛組織、動員公眾參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理。

2.組織機構和部門職責

2.1組織機構

2.1.1成立由區政府分管副區長任總指揮,區應急辦主任、區衛生局局長任副總指揮,區委宣傳部、區監察局、發改委、衛生局、公安分局、財政局、教育局、交通局、安監局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市中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指揮部,統一領導、指揮全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工作。

2.1.2市中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指揮部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區衛生局,衛生局局長兼任辦公室主任。

2.1.3臨時現場指揮部

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后,應急領導小組成立由領導小組成員、專家咨詢委員會等人員組成的臨時現場指揮部并迅速趕赴現場。

2.1.4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專家庫

區衛生局組建由衛生管理、流行病學、臨床醫學、傳染病學、微生物學、衛生監督、檢驗檢測、衛生經濟等方面的專家組成的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專家咨詢委員會。下設傳染病及群體性原因不明疾病專業委員會、食物中毒專業委員會、職業中毒專業委員會。

2.1.5醫療救援隊

區衛生局、區醫院要組建8-10人的醫療救援隊,由領導小組辦公室統一調度指揮。醫療救援隊員需包括急救、消化、呼吸、心血管、神經、內分泌、外科、臨床檢驗、護理等專業人員,配備一定數量的急救醫療藥械,并做好定期更新。

2.2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職責

2.2.1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領導小組負責全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統一領導和指揮。

2.2.2領導小組辦公室職責

1.組織開展全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醫療救護與防病工作;

2.負責建立相關人員、物資、技術等保障機制,統一調配;

3.協調與區政府有關部門及其他單位的關系,保證在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領導小組的統一指揮下高效、有序地進行衛生應急處理工作;

4.向市衛生局和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領導小組及時匯報有關情況,向市政府有關部門通報情況;

5.協同區政府相關部門做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護與防病的相關工作;

6.起草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護與防病的預案和實施方案及有關工作計劃;組織收集與分析相關信息,提出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進行預警與現場處理建議;

7.督促建立和完善全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護與防病的預警監測報告網絡,保證信息暢通;

8.組織人員培訓、物資儲備、后勤保障、社會動員等相關工作;

9.負責與新聞單位溝通,做好新聞媒體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的相關信息報道,加強應急和防病知識的宣傳。

2.2.3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在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下,各負其責,做好職責范圍內和領導小組臨時交辦的工作。

1.區衛生局:負責制定預防和控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各項技術方案;負責確定監測點及監測網絡,及時掌握事件動態;負責組建由衛生管理、流行病學、臨床醫學、檢驗檢測等專業的專家組成的專家咨詢組;組建、培訓由流行病學、臨床醫學、實驗室檢驗、衛生監督、環境消毒等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醫療救援隊伍,落實對傷員的救治措施,做好傳染病病人的流行病學調查、密切接觸者的醫學觀察及實驗室檢測工作;對事件現場進行衛生處置,提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控制措施以及監督措施的落實;開展健康教育,保護易感人群,防止疫情擴散;協調區政府各相關部門、各辦(鎮)協同開展應急處置,確保在區政府的統一指揮下,衛生防病和醫療救護工作高效、有序進行。必要時,提請區政府對疫區采取疫情緊急控制措施。

2.區委宣傳部:把握宣傳報到口徑,確保正確輿論導向;配合醫療衛生部門做好群眾防病知識宣傳,提高居民自我防范能力。

3.區財政局:確保全區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工作所需資金,撥付應由政府承擔的突發事件病人的應急診療費用。

4.區公安分局:協助衛生及有關部門及時封鎖可疑區域,依法落實強制隔離措施;負責做好疫點、疫區現場的治安管理工作;對病人隔離治療、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不予配合的,協助采取強制隔離治療措施。依法、及時、妥善處置與疫情有關的突發事件,查處打擊違法犯罪活動。

5.區監察局:對公務員和行政機關任命的其他人員在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工作中不履行職責、失職、瀆職、違紀的行為進行調查,并依法做出處理。

6.區發改委:負責全區突發事件應急物資的調配;配合有關部門抓好市場秩序的整頓。

7.區商貿局:負責保證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正常供應。

8.區教育局:負責組織實施全區各類學校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防控制措施,防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校內發生和流行,做好在校學生、教職工的宣傳教育和自我防護工作。

9.區科技局:根據實際情況和需要,制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防治技術方案;開展關于突發事件在監測、預警、反應處理等方面的技術交流。

10.區交通局:確保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人員以及所需醫療救護設備、救治藥品、醫療器械和有關標本等應急處理物資運輸任務,做好疫區公路交通管理工作。

11.區物價局:貫徹執行中央、省、市下發的有關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各項價格干預措施,負責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期市場價格的監督管理和市場藥品及相關商品的價格監測,嚴格控制物價上漲,并對市場價格政策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嚴厲查處各種價格違法行為。

12.區環衛局:負責全區垃圾、糞便的污染治理,指導組織全區環衛系統強化環衛設施及裝備的消毒預防工作。

13.區環保局:負責全區范圍內醫療廢水和醫療廢物安全處理的監督管理工作。

14.區民政局:負責組織做好受災群眾的緊急轉移、安置工作,負責對特困群眾進行生活救助和醫療救助;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和社會團體開展社會捐助工作,接受、分配各類捐助資金和物資,做好款物的管理和發放工作;協調做好死亡人員的火化和其他善后工作。

15.區勞動與社會保障局:組織制訂并會同有關部門落實好參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理工作人員的工傷待遇政策;協助做好困難地區、困難群眾的醫療救助工作。

16.區愛衛辦:負責做好疫點、疫區范圍內環境衛生整治,疫點、疫區范圍內的滅蚊蠅、滅鼠(蚤)等工作;及時發現、報告疫情。

17.區安監局:依法對生產經營單位執行有關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和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對檢查中發現的事故隱患,及時責令排除。

18.工商市中分局:依法開展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所需物資市場的監管,把好市場準入關,維護正常的市場流通秩序。

19.質監市中分局:負責對除藥品、醫療器械外其它應急物資的產品質量監督檢查,保證產品質量。

20.市中交警大隊:負責應急情況下的交通指揮,必要時對特定區域實施交通管制。

2.2.4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專家庫的職責

1.負責全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技術咨詢、指導和評估,向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領導小組提出建議和工作策略;

2.收集整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對居民群眾關注問題提出建議和答復性意見;

3.負責開展相關業務技術培訓與考核;

4.組織現場控制具體措施和工作方案的研究。

2.2.5臨時現場指揮部的職責

1.臨時現場指揮部是受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領導小組或領導小組辦公室委派的臨時組織,協同衛生部門做好現場的應急處理工作;

2.負責事發現場所在區域外急救藥品、器材、后勤物資、人員的統一調配;

3.對現場處置工作進行指導和檢查評價;

4.及時向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領導小組或領導小組辦公室反饋信息,根據事態發展提出調整現場工作策略的建議;

5.協助組織衛生防病的社會動員,做好群防群治工作。

2.2.6醫療救援隊負責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現場處置,支援其他地區的應急救援工作。

3.經費和物資保障

3.1經費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防和控制工作所需經費由區財政部門給予充分保障,并合理安排使用。經費包括處理突發事件所需要的儀器設備、交通通訊工具、藥品、醫療用品、防護用品、事件受害人的緊急救治費用、急救人員防護費以及醫療廢水廢物處理處置費用等。

3.2物資保障

3.2.1建立區級政府物資儲備庫。具體物資儲備數量參照市級儲備情況,由區發改委、衛生局、財政局共同研究確定。區衛生局、衛生監督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區醫院按照分工,做好相應的物資儲備工作。

3.2.2儲備物資

1.消毒藥械:過氧乙酸、含氯消毒劑、碘伏、殺蟲藥品、噴霧器和流行病調查人員、消毒專業人員現場防護設備(猴服、隔離帽、防護眼鏡、16層口罩、雨靴、一次性隔離衣、褲、帽、鞋套及口罩、一次性醫用橡膠手套、手電筒、一次性污物袋;化學性污染和放射性泄露防護用品、防化服、氧氣桶、防護面具等);

2.中毒現場調查常備用品:注射器、消毒棉簽、消毒紗布、勺子、夾子、鑷子、酒精燈、酒精、滅菌塑料袋、廣口瓶、滅菌試管、樣品冷藏設備、溫度計、毒物快速分析設備、照相機、錄音機、攝像機。

3.中毒診斷試劑(包括各類化學及生物標準品、診斷試劑盒)、特效治療藥物(抗毒素以及特效解毒藥等)

3.2.3物資供應

指定若干具備法定資質的骨干企業作為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所需物資生產基地,優先保證各種生產要素供應和供水供電等外部條件。

4.監測、預警和報告

4.1監測網絡

4.1.1建立健全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網絡。充分利用傳染病網上報告系統、計劃生育信息網等,完善區、辦(鎮)、村(居)三級報告網絡。

4.1.2設置辦(鎮)基層監測點。依據人口分布合理布局,在轄區重要的機關、企事業單位、村(居)和駐區醫療機構、藥店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點,每個監測點指定專人,具體承擔監測點的監測報告工作,并履行定期零病例報告制度。

4.1.3在現有監測系統的基礎上擴展監測范圍,擴展疾病監測種類。對未納入監測系統的相關疾病,如天花、沙門氏菌病等納入監測系統管理。對鼠疫、炭疽、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質炎、霍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熱等實行重點管理。

4.1.4完善職業危害因素監測網絡和食物中毒監測網絡,進一步加強生物毒素和化學毒素的監測。對有化學儲存和運輸的廠礦、企業,易造成環境污染及人體危害和社會恐慌的重要場所進行衛生學評價,對可能出現的情況進行預測,做好相應的應急準備。

4.1.5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報告信息網絡基礎平臺,形成微機網絡化管理。加強疫情監測和相關資料分析交流,盡早發現和識別異常現象。

4.1.6加強常規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系統、重點傳染病報告系統、疾病監測、職業危害因素和食物中毒報告系統的管理,保證監測系統的完整性、及時性、靈敏性、特異性。

4.2預警系統

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要建立完善預警報告制度,并根據預警等級制定監測計劃。定期召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業務專家聯席會議,對可能發生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進行監測分析,并及時發出預警;在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易發季節到來之前,收集監測和報告資料,全面分析預測,做出預警報告,提出防范性措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后,要對已經發生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進行跟蹤監測,掌握其變化情況,對可能出現的趨勢和問題及時進行預警。

4.3報告

4.3.1責任報告人

凡執行職務的醫療保健人員、疾病預防控制人員、衛生監督人員和個體開業醫生均為責任報告人。

4.3.2責任報告單位

全區各公共衛生綜合監測點、醫療衛生機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單位及群眾健康有密切關系的機構或單位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責任報告單位。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對疫情報告的檢查指導。

4.3.3報告內容

按照《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范(試行)》規定的內容進行報告。報告應包括事件發生的地點、發現事件的過程和人員、病例的基本情況、主要臨床癥狀與體征、可能因素等,并根據事件發展及時報告,當事件結束后進行結案報告。

4.3.4報告程序和時限

發生或可能發生傳染病暴發、流行,發生或者發現不明原因的群體性疾病,發生傳染病菌種、毒種丟失,發生或者可能發生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事件等突發事件,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區各醫療衛生機構和有關單位要對報告內容的可靠性進行審核。如不能排除,應立即在最短時間內向區衛生局報告。區衛生局接到報告后,應當在1小時內向區政府報告。

4.4突發事件分級

4.4.1A級(紅色預警)

發生鼠疫、肺炭疽和霍亂暴發;

動物間鼠疫、布氏菌病、炭疽和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流行;

乙類、丙類傳染病暴發或死亡10例以上;

發生罕見或已消滅的傳染病;

發生新發傳染病的10例疑似病例;

中毒人數超過100人或出現死亡10例以上的飲用水、食物中毒事件;

10天內發生30人以上或出現死亡5例以上的職業中毒事件和有毒有害化學品、生物毒素等引起的集體性急性中毒事件;

發生生物、化學、核和輻射等恐怖襲擊事件。

4.4.2B級(橙色預警)

乙類、丙類傳染病暴發或死亡5-10例;

發生新發傳染病的5-10例疑似病例;

中毒人數50-100人或出現死亡5-10例以上的飲用水、食物中毒事件;

短期內發生3人以上或出現死亡1例以上的職業中毒事件;

醫源性感染暴發并引起10例以上死亡;

藥品引起100人以上群體性反應或10例以上死亡事件;

預防接種500人以上群體性反應或10例以上死亡事件;

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暴發或10例以上死亡;

嚴重威脅或危害公眾健康的水、環境、食品污染和放射性、有毒有害化學性物質丟失、泄漏等事件;

4.4.3C級(藍色預警)

乙類、丙類傳染病流行并有5例以下死亡;

發生新發傳染病的5例以下疑似病例;

中毒人數30人以下或出現死亡1例以上的飲用水、食物中毒事件;

10天內發生30人以下或出現死亡1例以上的職業中毒事件和有毒有害化學品、生物毒素等引起的集體性急性中毒事件;

醫源性感染流行并引起1例以上死亡;

藥品引起的30人以上群體性反應或有1例以上死亡;

預防接種引起的100人以上群體性反應或有1例死亡;

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流行或1例以上死亡;

放射性、有毒有害化學性物質丟失;

學生因意外事故、自殺或他殺出現死亡1例以上的事件;

上級衛生行政部門臨時規定的其它重大公共衛生事件。

5.應急處理方案

5.1一般性控制措施

5.1.1現場處置工作程序

1.通過流行病學調查快速確定事件發生的可能原因,對可能的生物、毒素因子進行分類,確定疫區和目標人群。

2.根據自然環境因素確定可能的污染范圍,對事件的危害程度和潛在危害進行判定;開展健康教育和社會動員,群防群治;盡可能減少危害。

3.對救護人員、疾病預防控制人員和物資的需求做出評估和調用。

4.經過事件緊急處理,疫情消除后,進行后續監測,直至消除危害。

5.處理結果的總結、評估與上報。

5.1.2醫療救護工作程序

1.視傷亡情況設置傷病員分檢處。

2.對現場傷亡情況的事態發展作出快速準確評價,包括突發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傷亡人數及種類;傷員主要的傷情、采取的措施及投入的醫療資源;急需解決的醫療救護問題。

3.指揮、調遣現場及轄區內各醫療救護力量。

4.向臨時現場指揮部匯報有關情況,并接受指令。

5.在現場醫療救護中,依據受害者的傷病情況按輕、中、重、死亡分類,分別以“紅、黃、藍、黑”的傷病卡作出標志(傷病卡以5×3cm的不干膠材料做成),置于傷病員的左胸部或其他明顯部位,便于醫療救護人員辨認并采取相應的急救措施。

6.現場醫療救護過程中,本著先救命后治傷、先治重傷后治輕傷的原則,將經治傷員的血型、傷情、急救處置、注意事項等逐一填寫傷員情況單,并置于傷員衣袋內。

5.1.3傷病員運送工作程序

傷病員經現場檢傷分類、處置后,要根據病情向就近的醫療機構分流。傷病員分流原則如下:

1.由臨時現場指揮部按照就近、有效的原則指定,接受傷病員的醫療機構。

2.傷病員現場經治的醫療文書要一式二份,及時向臨時現場指揮部報告匯總,并向接納傷病員的醫療機構提交。

3.臨時現場指揮部指定的醫療機構必須無條件收治分流傷病員。

4.運送傷病員途中需要監護的,由臨時現場指揮部派醫療人員護送。

5.傷病員運送至醫療機構后,由收治醫療機構按急診急救工作程序處置。收治傷病員的醫療機構要成立專門的搶救小組,負責傷病員救治工作。

5.1.4消毒處置

1.根據現場情況,選擇消、殺、滅的器材、藥物劑型、濃度、施藥方法。

2.保護食品、電器設施和其他有關物品,防止沾染藥物。

3.實施消毒應按先室內后室外、先地面后墻壁、先重點后一般、先飲水后污水的順序進行。

5.1.5現場情況報告程序

由現場最高指揮者負責向上級報告現場情況。

5.1.6新聞宣傳與信息

按上級有關指示,未經授權不得對外公布相關信息。

5.2特殊性控制措施

根據突發事件的社會危害程度,可分別采取以下特殊控制措施:

1.緊急調集人員、儲備的物資,征用交通工具以及相關設施設備。

2.必要時,對人員進行疏散或者隔離,并可依法對傳染病疫區實行封鎖。

3.根據突發事件應急處理需要,對食物和水源采取控制措施。

4.限制大型公眾聚會活動,停止公共娛樂活動。

5.局部區域或全區范圍內停工、停課、停業。

5.3重大事件的控制措施

5.3.1流行和暴發傳染病的應急處理

1.初步調查。查看所有能找到的現患者,并逐個進行個案調查,根據流行病學史和病史、癥狀、體征和檢驗結果,找出共同特征;在暴發區周圍進行社會調查,查看水源、食物、蚊、蠅、鼠密度等情況,結合調查結果,初步判斷可能引起暴發的因素和環節。

2.觀察分析。對尚未隔離的病人進行隔離治療,對疑似病例嚴密觀察;分析“三間分布”特征,查找可能引起疾病暴發的因素。

3.采取強制性措施。針對較為明確的暴發原因,報請市衛生部門采取強制措施,切斷被污染的水源,禁售、禁食被污染的食物,強制大面積滅蚊、蠅、鼠等。對病人可能污染的物品和環境進行消毒,對密切接觸者進行醫學觀察,發現續發病例及時隔離診治。采取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和特異性保護措施保護易感人群,防止續發病例,并及時向市衛生部門通報疫情及處理情況。

4.深入調查驗證假設

核實全部病例的個案調查表;

調查暴發地區的自然狀況、地理環境等;

有關的實驗室檢測;

病例對照調查及其他補充調查。

5.總結

疫情平息無續發病例發生和病原攜帶者出現,防治措施取得明顯效果后,可以報請市衛生部門解除疫情,并通報疫區處理結果。區衛生部門及時對疫情處理工作進行總結,撰寫流行病學調查報告,并對有關調查表格、數據、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及時歸檔。

5.3.2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的應急處理

1.初步調查。包括全面了解疫情,開展衛生學和流行病學調查,確定疫區和目標人群;確定統一診斷標準、核實診斷,進行個案調查和采集有關標本。

2.病例分析。分析病例的“三間分布”特征,應用推理方法形成初步的病因假設,并對病因及可能的生物、毒素因子進行分類。

3.根據初步假設,提出適當的控制措施并組織實施,對救護人員、疾病預防控制人員和物資的需求作出評估和調用。同時根據自然環境因素,確定可能的污染范圍,及時做好病人救治、轉移和人群疏散工作,對事件的危害程度和潛在危險進行判定;開展健康教育和社會動員,群防群治,盡可能減少危害。同時,組織力量深入開展病例對照調查和有關的實驗檢測。

4.綜合分析流行病學調查、實驗檢測、對策效果等資料,驗證假設。

5.總結及后續研究。病(疫)情基本平息后,區衛生部門及時撰寫疫情處理工作總結和流行病學調查報告,報市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市衛生部門。

6.經過緊急處理,疫情消除后,區衛生部門要進行后續監測,直到消除危害。同時,對需要深入研究的事件要制定計劃,進行后續研究。

5.3.3重大職業中毒事件應急處理

1.發生職業中毒事故時,用人單位應當根據情況立即采取以下緊急措施:

(1)停止導致職業中毒事故的作業,控制事故現場,防止事態擴大;

(2)疏通應急撤離通道,撤離作業人員,組織排險;

(3)保護事故現場,保留導致職業中毒事故的材料、設備和工具等;

(4)對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職業病危害的勞動者,及時組織救治、健康檢查和醫學觀察;

(5)按照規定進行事故報告;

(6)配合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按照事故調查組的要求如實提供事故發生情況及有關材料和樣品;

(7)落實事故調查組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

2.醫療救援隊趕赴現場,根據情況采取以下緊急措施:

(1)責令暫停導致職業中毒事故的作業;

(2)組織控制職業中毒事故現場;

(3)封存造成職業中毒事故的材料、設備和工具;

(4)立即組織救治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職業病危害勞動者。

3.調查組趕赴現場后要立即開展事故調查工作:

(1)詳細調查了解中毒發生時的作業過程;

(2)根據生產工藝過程,分析、確定可能引起中毒的化學物質并進行檢測,做到有針對性;由于空氣中有害化學物質濃度發生改變而不易采集到發生中毒時的實際濃度時,必要時為判明中毒原因,在采取防護措施的前提下,可模擬發生中毒時的作業過程,再進行毒物檢測;

(3)根據化學物質的毒性和操作過程中的空氣濃度以及中毒人員的癥狀、體征和臨床的理化檢查,判定中毒原因;

(4)按衛生部制定的《急性職業中毒流行病學調查表》和《急性職業中毒報告卡》要求,收集必需的數據進行填報;

(5)撰寫急性職業中毒事故調查報告,上報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領導小組并提出事故處理意見。

5.3.4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

1.組織醫療救援隊伍對中毒人員進行救治。

2.對可疑中毒食物、中毒者嘔吐物、糞便、血液、食品容器等樣品進行采樣并盡快送檢。

3.組織進行現場衛生學和流行病學調查,填寫《食物中毒事故個案調查登記表》和《食物中毒事故調查報告表》。

(1)對病人和進食者的調查

在組織搶救病人的同時,應向病人詳細了解有關發病經過;重點觀察和詢問患者的癥狀、精神狀態等;登記發病時間、可疑餐次(無可疑餐次應調查發病前72小時或之前的進餐食譜情況)的進餐時間、可疑中毒食品和食用量,并將結果登記在《食物中毒事故個案調查登記表》中,調查完畢后需由被調查者簽字認可。

對疑難中毒事故的調查應對有關可疑食物分別進行調查,并注意調查、分析發病者與未發病者進食食物的差別。

要認真研究首發病例,并詳細記錄發病的癥狀、日期和具體時間。盡可能調查到所發生的全部病例以及與該起事件有關人員的發病情況,如果發病人數較多,可先隨機選擇部分人員進行調查。

選擇最了解事件情況的有關人員(包括病人),詳細了解有關食物的來源、加工方法、加工過程、存放條件、進食人員及食用量等情況。

通過調查分析,努力掌握以下信息:發病人數、可疑餐次、同餐進食人數及去向、共同進食的食品、臨床表現及共同點、用藥情況、治療效果、需要進一步采取的搶救和控制措施。

調查時應注意了解是否存在食物之外的其他可能與發病有關的因素,以排除或確定非食源性疾病。對可疑刑事中毒案件應將情況通報給公安部門。

(2)對可疑食品的加工過程進行調查

向食品加工制作場所的主管人員或企業負責人詳細了解可疑食物加工制作流程,分析、標明可能存在或產生某種危害的加工操作環節及其危害發生的危險性。

對可疑食物加工制作過程進行初步檢查,重點檢查食品原料及其來源,加工方法是否殺滅或消除可能的致病因素,加工過程是否存在直接或間接的交叉污染,是否有不適當儲存,以及剩余食物是否重新加熱使用等內容。

了解廚師和其他參與食品加工制作人員的健康狀況,以排除或發現食物被食品加工人員所攜帶病原污染的可能性。

根據調查情況選擇并采集食品原料、食品加工設備和工具(容器)等樣品并進行檢驗。

4.中毒場所處理。根據不同性質的食物中毒,調查人員應指導發生中毒的單位和個人,對中毒場所采取相應防治措施。

5.收集相關證據,必要時留取照相和錄像資料。撰寫調查報告,并按規定上報。

6.對造成食物中毒事故的食品或有證據證明導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可采取下列臨時控制措施:

(1)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導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原料;

(2)封存被污染的工具及用具;

(3)責令生產經營者收回已售出的造成食物中毒的食品或有證據證明可能導致食物中毒的食品;

(4)經過檢驗,屬于被污染的食品,予以銷毀或者監督銷毀;未被污染的食品予以解封。

7.造成食物中毒或者有證據證明可能導致食物中毒的食品生產經營單位應當采取下列相應措施:

(1)立即停止生產經營活動;

(2)協助醫療機構救治病人;

(3)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導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設備等;

(4)配合調查,按區衛生部門要求如實提供有關材料和樣品;

(5)落實衛生行政部門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

8.診斷。根據《食物中毒診斷標準及技術處理總則》和其他食物中毒有關診斷標準確認食物中毒。撰寫調查報告,并按規定上報。

5.3.5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應急處理

1.疫情報告。發現非典病例或疑似病例時,應立即向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接到疫情報告后,經初步核實診斷后,立即向市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

2.分析診斷。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立即派員趕赴現場進行流行病學調查,了解疫情發生的時間、地點、發病情況;進行核實診斷、查找傳染源和傳播途徑,作出初步分析和判斷,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擴散。

3.隔離治療。原則上對病人或疑似病人實現就地隔離治療,指定具備呼吸道傳染病急救和隔離條件的醫院,就地相對集中收治病人。進行采樣檢測,及時送市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檢測。

4.醫學觀察。按照《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密切接觸者判定標準和處理原則》,對病人或疑似病人發病后的密切接觸者要進行醫學觀察2周。一般采取居家醫學觀察,必要時集中觀察。

5.疫點消毒處理。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及時對疫點(包括患者住所、工作場所等)按照《傳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消毒技術》的要求進行消毒處理。

6.預防控制。在流行病學調查的基礎上,分析疫情發展趨勢,提出相應的控制和預防措施。

5.3.6鼠疫應急處理

1.鼠疫的初步調查與分析判斷。向發病單位了解疫情的發生經過和發展情況,對疫情作出初步判斷,分析流行趨勢,實施嚴密隔離病人和疑似病人、封鎖疫點、管理疫區等防疫措施。

2.核實診斷(確診時限要求2天內)。個案調查包括臨床表現、流行病學暴露史等,結合病人淋巴液細菌培養和血清學檢查進行核實診斷。

3.緊急疫情報告。發現重大鼠疫疫情,發病單位必須按照規定以最快方式報告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區衛生局。區衛生部門核實疫情后,立即向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

4.封鎖疫點,管理疫區。

5.隔離治療病人與疑似病人。

6.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包括疫源地、宿主、傳播媒介等情況的調查,流行病學史,并追查病人的密切接觸者和患鼠疫動物的接觸者。

7.嚴格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者。

5.3.7炭疽疫情應急處理

1.疫情的初步調查與分析判斷。了解疫情發生、發展情況,檢查部分病人;進行現場調查,采集病人及現場可疑物品標本進行檢驗。根據流行病學暴露史和特殊的臨床表現對疫情作出初步判斷。

2.實施疫源地處理、管理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及保護易感人群的措施,迅速控制疫情。

3.核實診斷。進一步調查病例或疑似病例的臨床表現,流行病學接觸史和暴露史,采集病人的生物標本,根據診斷標準作出診斷。

4.隔離治療。進行病原治療和對癥治療。

5.深入進行流行病學調查

(1)發病地區、時間、人群分布的調查。

(2)根據暴發、流行原因進行初步分析,對可疑炭疽死亡的家畜進行細菌學與血清學檢查。

(3)調查與患者、病畜、死畜及可能污染的畜產品和土壤等的接觸者,并進行登記。

(4)根據個案調查和流行病學的調查結果,分析暴發流行原因、傳染源和傳播途徑及其影響因素等。

6.綜合分析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采取相應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擴散。

5.3.8醫院感染的應急處理

1.調查分析。對懷疑患有同類感染的病例進行確診,計算其罹患率。當罹患率顯著高于該院或科室歷年醫院感染一般水平,則確定為流行或爆發感染。

2.查找感染源。對感染病人、接觸者、可疑傳染源環境、物品、醫護人員及陪護人員等進行病原學檢查。

3.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對感染病人周圍人群進行詳細的流行病學調查。

4.制定控制措施。包括對病人進行治療,采取正確的消毒滅菌處理手段;隔離病人,并停止接受新病人;醫護人員做好自身防護,進行免疫接種或投藥等。

5.分析調查資料,對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時間分布進行調查;分析流行或爆發的原因,推測可能傳染源、感染途徑或感染因素,結合實驗室檢查結果和采取控制措施的效果綜合做出判斷。

6.撰寫調查報告,總結經驗,制定防范措施。

5.3.9群體預防接種副反應和預防接種事故應急處理

1.在發現可能是接種異常反應或事故后,應進行初步調查。內容包括:

(1)接種疫苗的種類、生產單位、批號、出廠日期、有效期、疫苗來源、領苗日期、疫苗儲運條件和疫苗的感官性狀;

(2)接種時間和地點;

(3)接種器械的消毒和接種操作情況;

(4)接種的部位、途徑、針次和劑量;

(5)接種者專業技術情況;

(6)發病時間、人數,發病者的基本情況和疫苗接種史,即往健康史;

(7)發病的癥狀、體征和診治情況;

(8)其他情況

2.調查結束后,填寫調查表,并將調查和處理的結果形成書面材料。

3.一旦發生群體性反應時疏散病人,不宜集中處理,應進行隔離治療,避免相互感應,造成連鎖反應,盡量縮小反應面。避免醫療行為的刺激。正面疏導,消除恐慌心理,穩定情緒,防止焦慮,輔以藥物治療,注意接種反應之外的偶合癥,并及時報告。

5.3.10放射事故應急處理

1.接到事故報告后,立即組織有關人員攜帶儀器設備趕赴事故現場,核實事故情況,估算受照劑量,判定事故類型級別,提出控制措施和救治方案,迅速進行立案調查。

2.發生人體受超劑量照射事故時,應迅速安排受照人員接受醫學檢查或醫療救治,對危險源采取應急性安全處理措施。

3.發生工作場所放射性同位素污染事故時,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撤離有關工作人員,封鎖事故現場,切斷一切可能擴大污染范圍的環節;

(2)對可能受放射性同位素污染或放射損傷的人員,立即采取暫時隔離和應急救援措施;

(3)迅速確定放射性同位素種類、活度、污染范圍和程度;

(4)在采取有效安全措施的情況下,組織人員采取徹底清除污染等處理措施。

5.3.11急性水源性疾病應急處理

1.接到事故報告后,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要求,組織有關人員立即趕赴現場調查處理,并及時上報市衛生部門。

2.對發生污染事故危及人體健康的水源,立即停止使用。對二次供水單位,責令立即停止供水。

3.采集被污染水樣,送有關監測機構進行檢驗,確定污染性質。

4.對發病人群進行流行病學調查,了解中毒事故的發生時間、涉及的范圍和中毒人群的數量、癥狀,填寫個案調查表。及時救治病人,初步確定中毒原因。

5.對污染水源進行衛生學處理。被致病微生物污染的水源,采取消毒和凈化處理措施。集中式供水和二次供水單位應同時對管網采取處理措施。

6.恢復供水前,按照《飲用水衛生標準》和《生活飲用水衛生規范》要求,對水源水、水廠水、管網末梢水進行三次檢驗,證實污染已消除后再進行供水。

6.人員培訓

6.1培訓目的

1.有關人員全面掌握《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法律法規,掌握傳染病防治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做到依法防治、科學防治;

2.醫護人員全面掌握各類傳染病的基本知識、診斷標準、治療規范、疫情報告的程序和基本要求;流行病學知識與病史采集技能;隔離防護基本技能及相關法律、法規。

3.專業人員全面掌握傳染病、不明原因的群體性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職業中毒等的基本知識、流行病學知識、流行病學調查方法、預防控制措施、消毒、隔離、防護等知識和技能,以及相關法律、法規。

4.社區及農村基層衛生人員全面掌握傳染病基本知識、流行病學知識、基本防護措施、疫情報告程序。

5.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及臨床實驗研究人員全面掌握傳染性疾病、不明原因的群體性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職業中毒基本知識、實驗室檢測和研究的技術操作規范。

6.2培訓對象

區衛生部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專業人員、醫療機構的醫護人員、社區及農村基層衛生人員、疾病預防控制及臨床的實驗研究人員、基層監測點責任報告人和醫療救援隊成員等。

6.3培訓方式

1.按時間分為應急培訓和長期培訓。

2.按類別分為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繼續醫學教育、崗位培訓、農村衛生人員在崗培訓、執業醫師資格和中級專業技術職務考核培訓等。

3.培訓可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注重發揮學術團體和高校的作用,確保培訓質量。定期組織現場模擬演練。

4.每年各級各類人員培訓時間不少于40學時,醫療救援隊人員不少于80學時。

6.4培訓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傳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辦法》、《臨床醫護人員傳染性疾病防治培訓教材》、《疾病預防控制人員傳染性疾病防治培訓教材》、《住院醫師傳染性疾病防治培訓教材》、《社區及農村基層衛生人員傳染性疾病防治培訓教材》等。

7.結果評估與善后處理

7.1評估

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領導小組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理完畢后,對處理過程與結果進行評估,總結經驗與教訓。通過科學評價提出處理類似事件的改進意見、建議。

7.2獎勵與處罰

對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理過程中有突出貢獻的單位和人員給予表彰和獎勵,對在處理過程中負有失職責任的機構和人員按有關法律和規定嚴肅處理。

7.3撫恤與補助

區政府組織有關部門對因參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工作致病、致殘、死亡的人員,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相應的補助和撫恤;對參加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的工作人員根據工作需要制定合理的補助標準,給予補助。

7.4征用物資、勞務的補償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工作結束后,區政府組織有關部門對應急處理期間緊急調集、征用有關單位、企業、個人的物資和勞務進行合理評估,給予補償。

8.附則

8.1預案制定與修訂

本預案定期進行評審,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更新、修訂和補充

各辦(鎮)和有關部門可結合實際制定本地區、本單位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

8.2預案解釋部門

篇10

一、當前畜牧業生產形勢

當前,我省畜牧業生產總體運行態勢良好,生豬產業發展迅速,蛋雞、奶業生產正在逐步回升,肉牛、肉羊養殖效益看好。預計一季度全省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212萬噸、95萬噸和80萬噸,同比分別增長9.4%、8.6%和14%。

(一)生豬生產。預計一季度我省生豬存欄4495萬頭,出欄生豬1800萬頭,同比分別增長11%、7.9%。生豬生產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1、生豬生產快速發展,市場供應充足。一是扶持政策推動發展。能繁母豬補貼和保險、良種體系建設和良種補貼、標準化養殖場改造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實施,促進了生豬生產快速發展,存欄增幅較大。據對許昌縣、長葛市、臨潁縣三個生豬生產監測縣90個規模場、90個散養戶2月份監測情況看,生豬存欄同比增長22.04%。二是養殖效益促進發展。去年生豬生產仍然在高價位運行,據農業部確定的我省36個價格監測點的調查,去年仔豬平均價格同比增長63.9%,活豬平均價格同比增長24.7%,豬肉平均價格同比增長26.3%。全年統算出欄一頭生豬可盈利300-400元,價高利好極大地調動了農民補欄的積極性。三是規模養殖帶動發展。河南內鄉牧原已經形成了年出欄50萬頭養殖規模,雛鷹集團、河南豫鳴、開封正大、新大牧業、正陽諸美等生豬生產龍頭企業紛紛擴張規模,全省出欄萬頭以上豬場已達到255個,規模養殖比重達58%。規模化養殖不僅提升了產業水平,而且也帶動了散養戶生產水平的提高。據對出欄50頭以上的小規模戶的調查,出欄率一般在150%左右,90公斤體重出欄時間在180天左右。

2、生豬價格波動明顯,養殖效益下降。今年以來,活豬、豬肉價格先升后降,春節過后,價格回落明顯。2月份我省仔豬、活豬、豬肉平均價格為20.54元/公斤、12.38元/公斤和20.03元/公斤,環比下降4.59%、7.20%和4.46%。據3月11日價格監測,活豬市場價已降到了12元/公斤以下,生產效益下降。以對臨潁縣廣耀養豬場的調查為例,該場存欄1800頭,母豬存欄160頭。按照目前的價格,一頭商品豬按100公斤計算,成本價格為10元/公斤,商品豬市場收購價格為11.5元/公斤,出欄1頭商品豬盈利150元左右,比去年同期減少一百多元。

活豬及豬肉價格下跌主要是受供求關系變化的影響。春節過后消費趨緩,而生豬出欄穩定增長,市場供應出現季節性、區域性、結構性相對過剩。一是生產快速發展,出欄增長過快。近兩年來,豬價一路走高,價高利好以及扶持政策的拉動,養殖總量增加,養殖規模擴大,形成了目前生豬出欄的相對高峰。據統計20__年我省生豬存欄達到4562萬頭,同比增長9.0%,能繁母豬存欄增幅達25%,據此推算月平均凈增生豬出欄100萬頭以上。二是消費淡季影響。春節過后消費趨緩是我國城鄉居民消費的規律,節前集中購買消費,造成節后消費需求銳減。據對鄭州市伊河路、汝河路、桐柏路3個集貿市場、20個固定豬肉零售攤位的調查,春節前平均每天銷售4-5頭,節后平均銷售2頭左右,下降一半以上。三是生豬外調減少。受金融危機影響,我省農民工外出務工數量減少,生豬外調數量下降,導致我省活豬價格下跌。據對我省商丘公路動物檢疫檢查站的調查,春節前每天外運生豬80-90車,外運生豬9000頭左右,春節過后外運活豬每天只有40-50車,外運生豬4000多頭,數量減少一半。

3、疫病風險依然存在,防控任務加重。我省是個畜牧業大省,也是生豬調出大省,又地處中原,交通便利,畜禽飼養量大,流通量大,疫病傳入傳出的機率高,防控任務重、難度大,在全國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今年以來,生豬生產疫情總體平穩,但由于受氣候持續干旱的影響,圓環病毒、藍耳病、布氏桿菌病、支原體肺炎等疫病有所抬頭,個別地方小規模戶出現了混合感染,對生豬生產健康穩定發展帶來一定影響。

4、生豬加工數量減少,頭均效益上升。據對雙匯集團生豬收購情況的調查了解,今年1-2月份共收購生豬1478129頭,同比下降4.86%。雙匯集團漯河本部今年1-2月份共收購生豬324910頭,同比下降11.7%,平均收購價格12.5元/公斤,實現利潤2862萬元,頭均利潤88.1元,同比增長91%。另據對我省一個中型豬肉加工企業的調查,春節前的元月份共屠宰銷售生豬24000頭,環比增加5000頭,增長26.32%,進入二月份,從2月2日開始生產到2月17日半個月,只屠宰銷售6000頭,日平均屠宰400頭,下降50%。

5、農戶補欄趨于理性,補欄增速放緩。雖然豬價下降幅度較大,但生豬生產仍有盈利空間,據測算,目前豬糧比價是8:1。經營管理比較好的規模場每出欄一頭生豬可盈利100元左右,散養戶每出欄一頭生豬盈利在150元左右,農民生豬補欄由去年初的過熱逐步走向理性,補欄增速明顯放緩。

6、生豬優良品種供應能力增強。目前,全省有一、二級種豬場260個,年可提供種豬120多萬頭,增強了優良品種供應能力。另外,豫南黑豬已通過國家新品種審定,地方優良品種的保護和推廣得到了加強。

(二)家禽生產。家禽業是我省畜牧業的優勢產業,近年來,蛋雞、肉雞生產保持了持續健康發展的勢頭,特別是肉雞規?;讲粩嗵岣?。據統計,2月份雞蛋平均價格為6.09元/公斤,環比下降1.76%;活雞、西裝雞價格分別為10.43元/公斤、11.39元/公斤,環比分別下降0.37%、1.19%;商品代蛋雛雞、肉雛雞價格受農戶補欄增加的影響,連續上漲,2月份平均價格分別為2.11元/只、2.10元/只,環比分別上漲8.88%、4.79%。

1、蛋雞生產發展相對穩定,但養殖效益下降。雖然去年蛋雞生產遭遇了問題蛋事件,但我省在雞蛋產品中未檢出三聚氰胺,加之中央下撥了5720萬的蛋雞標準化改造以獎代補項目,養殖場戶擴規模、提水平積極性較高,應對市場的風險能力進一步增強,蛋雞生產保持了穩定的發展速度。從飼養情況看,我省去年底蛋雞存欄3.04億只,養殖戶數38.48萬戶,其中規模養殖存欄500—10000只的場戶5 .83萬個、存欄1萬只以上的5546個,蛋雞養殖小區1069個;規模飼養量1.9億只,規模比重達到68%。從養殖效益看,雖然當前玉米、豆粕等原料有所下降,但氨基酸、維生素等原材料價格上漲,加上工人工資、防疫成本的不斷增加,蛋雞養殖處于保本或虧損狀態。據目前調查,全省蛋雞配合飼料平均為2.06元/公斤,按此推算一個萬只蛋雞場,僅飼料費用每天需支出2575元左右,而雞蛋銷售收入3000元左右,加上人工防疫等其它費用支出,盈利空間有限。據對新鄉市長垣縣東蒲養殖有限公司調查顯示,按目前飼料、蛋價核算,雞蛋綜合成本5.1~5.3元/千克,每只蛋雞一個產蛋周期大約盈利1-3元。

2、肉雞生產規模增長較快,養殖效益保持穩定。去年底全省存欄5萬只以上肉雞場達到268個,年出欄萬只以上的肉雞場達到1.8萬個,全省肉雞規?;戎剡_到96%。我省大用集團擬在周口市建設60個年出欄300萬只的肉雞養殖小區,20__年已建成使用6個,今年第一季度可建成9個,淮陽縣新建肉種雞場11個,可形成100萬套的種雞飼養能力;華英集團擬建的68個肉雞養殖小區和出口備案場已建成27個,僅兩大集團就帶動該市第一季度新增肉雞存欄1000萬只以上。今年以來,肉雞養殖效益保持穩定。據對濮陽市、安陽市、鶴壁市、漯河市等地肉雞養殖企業調查顯示,目前肉雞收購價格7.35元/千克,肉雞雛價格為1.8元/只,配合料價格2510元/噸,按肉雞出欄體重2.5千克、成活率90%、防疫費1.0元、水電人工費0.2元/只,每只肉雞可獲利1.5元左右。

(三)奶業生產。近年來我省奶業得到了快速地發展,規?;藴驶B殖比重快速提升,奶業優勢區域基本形成,乳品加工業發展速度加快,帶動能力逐步增強,奶業生產成為我省畜牧業各產業中最富活力的產業,乳品加工成為食品工業中發展最快的行業,成為全省畜牧業發展的一個亮點。預計今年一季度奶牛存欄74萬頭,同比增長15.2%;牛奶產量75萬噸,同比增長14.5%。當前奶業形勢呈如下特點:一是乳品消費市場仍在恢復之中。三鹿事件已經過去半年,隨著國家質量監管力度加大和正面宣傳引導,乳品消費市場逐步回升,市場消費信心尚未完全恢復。據調查,鄭州市汝河路世紀聯華超市,三鹿事件前液態奶日均銷售3000元左右,事件發生后最低降到不足200元,目前恢復到2350元左右,恢復79%。二是乳制品加工企業資金周轉困難。乳制品市場尚未完全恢復,加之處于銷售淡季,企業成品、半成品大量積壓,企業要履行收購合同,部分企業不得不持續噴粉。如河南花花牛乳業有限公司,現有養殖小區43個,日收奶量150噸左右,2月份日用奶量只有60噸,其他全部噴粉,目前,該公司已噴粉1300多噸,占用資金約3200萬元,資金周轉困難。三是奶農養殖信心受挫。由于企業限產、減產,甚至變相拒收,造成生鮮乳相對過剩,奶款結算周期延長,影響奶農正常生產,導致養殖積極性下降。四是奶牛養殖效益下滑。據對鄭州市調查,目前養殖戶生鮮乳生產成本為2.05-2.15元/公斤,奶站管理成本為0.08-0.12元/公斤,養殖戶每頭奶牛的收益已由三鹿奶粉事件前的3500元/年,下降到不足千元,部分管理不好和沒有進小區的養殖戶已出現虧損,如果這種狀況持續下去,將會直接影響養殖戶的正常生產經營,乃至奶牛養殖的持續健康發展。

受消費者信心受挫,市場恢復緩慢,乳品加工企業資金困難,粗飼料大幅漲價等諸多因素影響,本文來源:文秘站 加之國際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沖擊的加大,預計20__年奶業生產呈緩慢恢復之勢,形勢仍然不容樂觀。

(四)肉牛、肉羊生產。我省是國家規劃的中原肉牛產業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以來,肉牛肉羊產業平穩發展,預計一季度肉牛、肉羊出欄分別達到205萬頭、730萬只,同比增長1.7%、4.4%;牛存欄達到895萬頭,同比增長2.5%;羊存欄1407萬只,同比增長4.6%。

1、牛肉價格持續上升。由于受肉牛飼養周期長、比較效益低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等因素的影響,又缺乏強有力的政策支持,雖然育肥牛養殖效益和市場前景較好,但肉牛飼養尤其是繁殖母牛飼養積極性不高,一些地方存欄增速平緩甚至有所下降,造成加工企業牛源不足,肉牛加工發展相對滯后,加工帶動力弱。據監測顯示,近年來,牛肉價格一直維持在30-32元/公斤,活牛價格在12.8-13.6元/公斤,每出欄一頭育肥肉牛凈利潤在400-500元。如南陽市方城縣古莊店鄉的井樓和黎園,曾是該市養牛最多的村,年飼養量曾達到戶均3頭,但目前戶均養牛只有0.8頭。

2、肉羊養殖效益看好。今年以來,羊肉價格持續走高,2月份平均價格31.5元/公斤,同比增長0.92%。預計肉羊生產在今后一個時期將會有較快發展。據對濮陽縣城關鎮魯振鋒養羊場的調查,現飼養小尾寒羊30只,羔羊育肥7—8個月,平均獲利235元,一只母羊年產仔獲利在700元左右。另據對陜縣西李村鄉唐溝村養羊戶朱海峰的調查,存欄羊60只,2個月齡羊羔只均售價150多元,羯羊育肥10月-12月后,肥羊售價每斤6元以上,只均收入300元左右。

二、扶持畜牧業生產發展的政策落實情況

近年來,中央和地方各項畜牧業扶持政策的實施,對擴大生產規模、建立和完善防疫體系、提升生產水平及規?;降绕鸬搅撕艽蟮拇龠M作用,推動了畜牧業生產的快速發展,保障了市場供應。20__年,國家繼續實施了生豬、奶牛、蛋雞、肉牛等扶持政策,僅中央扶持資金近10億元。一年來,我省通過監管、督導、檢查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保證了各項扶持政策的落實,促進了畜牧業的健康發展。

(一)生豬生產扶持政策

1、標準化規模養殖和擴繁場建設項目。20__年中央投資21700萬元,扶持我省建設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927個;投資900萬元,扶持我省建設生豬擴繁場9個。投資計劃和支出預算于8月底下達,截止08年底,中央投資的規?;B殖場建設資金已到位19032.8萬元,占中央計劃投資的88%;生豬擴繁場資金已全部到場。

2、生豬調出大縣獎勵政策。20__年中央確定我省30個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資金21545萬元,省財政又追加獎勵資金5964萬元,主要用于對國家級生豬調出大縣追加30%的獎勵和省級生豬調出大 縣的獎勵,兩級共投入資金27509萬元。目前,各調出大縣都制定了具體的實施方案,正按方案要求進行。截止目前已支出資金18507.23萬元,占兩級投資總額的67%,其中用于豬舍改造7192.3萬元,占已支出資金的38.86%;良種引進2175.5萬元,占已支出資金的11.05%;糞污處理支出2639.3萬元,占已支出資金的14.26%;貸款貼息1072.1萬元,占已支出資金的5.79%;防疫費用支出1800.03萬元,占已支出資金的9.73%;保險費補助3043.9萬元,占已支出資金的16.45%;能繁母豬補貼584.1萬元,占已支出資金的3.16%。

3、生豬良種補貼政策。08年中央對我省18個縣85萬頭能繁母豬實施良種補貼,補貼資金3400萬元。截止08年底,受配母豬100.386萬頭,使用量398.444萬頭份,超額完成全年340萬頭份的計劃開展任務。

4、能繁母豬保險政策。20__年,能繁母豬保險工作在全省全面鋪開。按照《河南省能繁母豬保險保費補貼管理暫行辦法實施細則》,我局多次與省保監局溝通協商,并召開了能繁母豬保險工作座談會,繼續由人保財險河南省分公司和中華聯合財險河南省分公司承辦能繁母豬保險業務。據兩家保險公司統計,截止08年底全省承保能繁母豬400多萬頭,理賠22萬頭。

5、能繁母豬補貼政策。由于08年中央下達我省能繁母豬補貼資金只有19536萬元,折合補貼能繁母豬325.6萬頭,這與我省實際存欄數差距較大(20__年我省能繁母豬補貼就達485萬頭)。為減少補貼過程中產生矛盾,切實把這項惠農政策落實好,我局多次與省財政、省統計協商,并向農業部、財政部作了匯報,因此,這項工作啟動較晚。08年11月底下發文件,將中央補貼資金拔付各地。全省核查能繁母豬618萬頭,截止20__年底,已發放補貼資金52130.82萬元。為了確保數據準確,我們與省財政廳、省統計局組成聯合核查組,對各地能繁母豬補貼政策落實情況開展督導檢查,并于今年3月初向財政部報送了追加缺口資金的申請。

(二)奶業生產扶持政策

1、特困奶農補貼資金落實情況。國家下達我省20__萬元救助資金后,局黨組高度重視。制定了特困奶農救助方案,組織了申報、核查、公示等,并組織力量對扶持政策落實情況進行了全面督查,20__萬元特困奶農救助資金已全部發放完畢。

2、奶牛良種補貼。20__年中央下達我省補貼資金1008萬元,對33.6萬頭能繁荷斯坦奶牛全部實施良種凍精補貼。我省去年8月份完成了凍精招標采購,全省奶牛良補工作人員全部進行了培訓,組織專家編制了《良種奶牛補貼培訓手冊》,已印制并免費下發到各縣(市、區),科學指導良補工作開展。截止20__年底,全省67萬劑的奶牛良種凍精采購任務已完成,已使用凍精32.61萬劑,共配良種奶牛17.54萬頭,配準奶牛13.35萬頭。

3、奶牛直補。為扶持和穩定奶業生產,20__年我省繼續實施每頭奶牛補貼500元政策,對存欄200頭以上的奶牛養殖場(戶)由省財政補貼,存欄20-199頭的奶牛養殖場(戶)由省轄市財政補貼,存欄19頭以下的奶牛養殖場(戶)由縣(市、區)財政補貼。20__年下達省級奶牛補貼資金12647萬元,截止12月底,全省已落實直補資金24134.6萬元。

(三)蛋雞扶持政策。20__年,國家下達我省蛋雞標準化改造以獎代補資金5720萬元,按照農業部文件要求,我省制定了實施方案和蛋雞標準化改造評分標準。目前,縣級驗收基本完成,多數省轄市已開始復查驗收,省級將于4月20日開始驗收。

(四)肉牛扶持政策。為扶持肉牛產業發展,我們利用國家下達的現代農業發展資金6000萬元,選定了12個肉牛生產大縣。組織編寫了建設實施方案,制定了肉牛大縣驗收評分標準和績效考核辦法。目前,各肉牛生產大縣正按方案要求積極實施。

三、畜牧業統計監測預警工作情況

統計監測工作是科學指導和推動現代畜牧業發展、實施宏觀調控的重要基礎。20__年以來,按照農業部統計監測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我局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和會商協調,理順工作機制,突出工作重點,圓滿完成了畜牧業統計監測工作任務。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最近兩年來,畜牧業生產波動幅度不斷加大,主要畜產品市場波動周期明顯縮短,為了切實加強統計監測預警工作,著力構建科學、高效的畜牧業統計監測體系,我省切實把畜牧統計監測工作作為行業管理的基礎性重要工作來抓,及時成立了以主管副局長為組長、畜牧處等相關業務處室為成員的畜牧業統計監測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畜牧處,具體負責統計、監測、分析、預警和信息。研究制訂了《關于加強畜牧業統計監測工作的意見》,適時召開了全省畜牧業統計監測工作會議。各級畜牧部門都健全完善統計監測領導和工作機制,為統計監測工作創造良好的環境。二是理順工作機制。針對長期以來統計不管生產,生產不了解統計,生產與統計、分析與預警相互分離和脫節的情況,我局經過認真調查研究,決定將統計監測職能由計財處調整到畜牧處,并固定了主管處長和統計人員專職負責統計監測工作,實現了統計監測工作和業務生產的有效對接,并認真執行各級統計員備案制,確保統計監測工作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為了解決基層統計人員不固定、工作難度大的問題,我們及時把村級統計監測工作與村級防疫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實行一崗雙責,初步形成了的“省、市、縣、鄉、村”五級統計監測隊伍。三是突出工作重點。20__年以來,我們重點對生豬、奶牛、肉牛、蛋雞、肉雞等主要畜禽產品生產進行多層次、寬領域的監測。準確采集數據,認真組織了全省18個省轄市、36個價格監測點、3個生豬生產與疫病防控監測縣、55個監測縣的370個監測村、1110戶監測戶的基點調查統計工作。根據部里工作安排,今年適時啟動了蛋雞、肉雞定點企業監測工作,并對286個監測企業信息員分兩批進行了培訓,保證了蛋雞、肉雞定點企業監測工作的正常啟動和順利開展。其次,及時匯總數據?;c監測數據多、時效性強,數據的匯總工作是統計監測的重點,我省將基點數據的上報工作列入了年度目標考核,對于數據采集上報嚴格時限要求,好的表揚,差的通報批評。第三,嚴格核查數據。對于采集的監測數據,實行抽查核查制度,除要求市縣兩級畜牧獸醫部門對上報的監測數據進行實地核查外,我們還聘請了畜牧、統計等相關專業的專家組成審核組,定期對監測數據進行監督審核。同時通過電話詢訪、隨機抽查等形式,對監測數據進行復核,以保證監測數據的科學性和準確度,提高監測水平。復核的結果作為考核各地統計工作的重要依據,并與下撥經費掛鉤,連續三次核查不實的監測點,扣減監測經費。四是增加資金投入。為了提高統計監測水平,實現數據的采集、報送、分析和發 布的現代化、信息化、網絡化,近年來我們以改善裝備水平為重點,不斷加大投入,把統計監測經費列入年度預算。每年省本級預算安排監測工作經費70萬元,為18省轄市畜牧局統一配備專用電腦和傳真機,統計監測員統一配備了筆記本電腦,各監點調查員配備了計算器,保證監測工作更方便、快捷。對于農業部下撥的統計監測經費,嚴格按照監測方案要求,專戶管理、??钍褂?,及時撥付各監測縣,并監督監測縣把村級調查員的調查補助經費及時足額發放。五是強化能力建設。針對統計人員崗位不固定、人員變動頻繁、工作隨意性強等問題,我們以強化能力建設為重點,確保統計員隊伍的穩定,要求各地嚴格選拔、加強培訓、相對穩定,強化統計隊伍的建設,明確提出統計工作不要求上下對口,但必須明確機構、固定專人,特別是要為統計監測人員創造相對寬松的工作環境,在職稱考評、晉升提拔給予適當傾斜。我局還公布了咨詢電話,建立與統計監測人員的聯系制度,市、縣、鄉、村統計員可以直接和省局聯系,遇到問題及時溝通。六是加強會商協調。我局統計監測職能整合后,加強了部門會商協調,先后與統計部門建立了統計會商制度,共同把握發展的態勢;與農調部門建立了生產調查制度,摸清實際生產的狀況;與商務部門建立市場分析制度,把握市場銷售與價格的趨勢;與發改財政部門建立政策協調制度,研究制訂宏觀調控的政策取向。

四、開展生態環保養豬情況

轉變發展方式,是實現畜牧業科學發展的長遠之計和根本之策。生態環保養豬法是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一項養豬新技術。去年以來,我省積極推廣生態環保養豬法,召開了現場會,并與各省轄市簽訂目標責任書,要求每個鄉鎮至少要建設1個生態環保養豬場。生豬調出大縣都拿出一部分資金用于支持生態環保養豬。由于領導重視和政策推動,生態環保養殖新技術在我省普遍推廣和應用,截止20__年底,全省生態環保養豬場達到921個,其中529個已建成投入使用。

我省滎陽市17個養豬場投資350萬元新建生態環保養豬豬舍28棟14000平方米,飼喂生豬9000頭。另有14個養殖場正在實施標準化生態環保豬舍的改造。他們主要做法是:一是成立組織,加強領導。成立了“生態環保養豬技術推廣工作領導小組”,畜牧局長親自掛帥安排部署,分管領導具體抓,局各職能部門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抽調業務骨干成立推廣環保養豬技術輔導組,深入一線,具體解決工程進展中的各類疑難問題,解除企業的后顧之憂。二是加強宣傳,輿論促動。以強化宣傳為抓手,采取技術培訓、發放光碟等宣傳材料、制作環保養豬技術明白卡和在電視、網絡、報刊等新聞媒體上設置專欄等形式,大張旗鼓地宣傳生態環保養豬技術,為新技術的推廣應用營造了好的氛圍。三是打造樣板,示范帶動。在養豬集中鄉鎮選擇有一定規模、示范帶動能力強和積極性高的養豬企業,進行重點幫扶,解決他們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全市涌現出了一批建設標準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示范場戶,對推廣環保養豬新模式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四是全程跟蹤,搞好服務。對新建和改造的生態環保養豬場,一方面組織技術專家,入場入戶、現場指導,另一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標準化規模養殖補貼資金和生豬獎補資金要向推廣生態環保養豬法的場戶傾斜,大力扶持生態環保養豬法場區建設。

五、問題及建議

(一)繼續落實扶持政策。能繁母豬補貼政策要求中央和地方按6:4的比例補貼,這樣對于河南這樣的養殖大省,地方財政壓力太大,特別是縣級財政壓力更大,建議減少或免去地方配套。建議擴大對標準化規模場和良種繁育建設項目的投資規模,加大生豬良補力度,擴大對生豬調出大縣的獎勵額度。

(二)加強信貸服務、解決養殖業貸款難問題。畜牧業是一個高風險的弱勢產業,廣大農戶融資渠道少,擔保難,長期以來養殖企業種豬、豬舍等不能用來作抵押的狀況依然存在,農民無法從銀行借貸到擴大畜禽生產規模所需的資金,資金問題已成為困擾養殖場戶擴大生產規模的“瓶頸”。建議在制定政策時能撥出專門資金,成立畜牧業發展信用擔保中心,有效解決養殖場戶融資難問題,為畜牧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