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文言文范文

時間:2023-04-05 20:55: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自相矛盾文言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自相矛盾文言文

篇1

自相矛盾 / 矛與盾》

韓非〔先秦〕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庇肿u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被蛟唬骸耙宰又葑又?,何如?” 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譯文

篇2

一、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币屄毟叩膶W生愛上古詩文,就要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要激發興趣,就必須要讓學生能充分感受它的美;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古詩文的美,就必須要加強古詩文的誦讀訓練。因為誦讀是學習語文的一種傳統經驗,也是學習古詩文的一個重要途徑。加強誦讀訓練可以使古詩文的教法返璞歸真,讓學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質,感受文言文特有的生命力,培養學生文言文的閱讀興趣和語感,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二、 指導學生誦讀文言文

誦讀法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幾千年來學習文章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誦讀可以增加記憶力,提高自學能力,增強思考能力,培養文學鑒賞能力。當然誦讀也是有講究的,朱熹曾說:“學者觀書,務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讀一字,不可少讀一字,不可多讀一字,不可倒讀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讀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彼麑ψx書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其實誦讀不僅要十分準確,而且還要讀出文章的抑揚頓挫,讀出文章內在的情感,讀出文章雋永的韻味,這樣學生就能體驗到誦讀的樂趣。

在日常教學中,讓學生反復讀課文。分四步讀:初讀,掃清文字障礙,并能夠粗略理解字詞含義。再讀,正確地斷句把握文章朗讀節奏,并體會問句內涵。三讀粗略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內容。四讀,鑒賞文章藝術特色。

三、 讓學生掌握翻譯文言文的規律

指導學生翻譯文言文按我們總結的口訣,口訣是:通覽全文,領會大意;逐詞逐句,斟酌詞義;人名地名,不必翻譯;漢字通假,必須注意;常用虛詞,因句而異;特殊句式,慎重處理;字詞句篇,前后聯系;忠實原文,務求直譯。

“通覽全文,領會大意”,是把文章從頭到尾讀幾遍,熟讀成誦更好。在熟讀的基礎上,領會全文的大意。

“逐詞逐句,斟酌詞義”,就是一個一個地搞清詞的意義,然后一句一句地搞清句子的意義,把意思組成通順的白話文。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碰到句子中人名或地名,照抄就行。

“漢字通假,必須注意”,古漢語中漢字的通用和假借情況相當多,這是古代漢語一種特有的書面語言現象,翻譯時必須注意這種現象。通常有四種情況:

(一)以“形聲字”代“聲旁子”,如“食之不能盡其材”的“材”通“才”。

(二)以“聲旁子”代“形聲字”,如“出門看火伴”的“火”通“伙”。

(三)以聲旁相同的“形聲字”互代,如“小慧未”的“”通“遍”。

(四)以讀音相同的或相近的字互代,如“爾來二十有一年矣”的“有”通“又”。

“常用虛詞,因句而異 ”,指的是一些常用的虛詞有多種用法,隨著句子的不同,用法也不同。如《師說》一文中“古之學者必有師”的“之”是助詞,相當于“的”,“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也相似也”中的“之”是代詞,做“他們 ”講。

“特殊句式,慎重處理”,就是說碰到一些特殊句式應當特別慎重。如:省略句里的省略成分要在翻譯時補足。再如:倒裝句在翻譯時語序要正確;判斷句要翻譯得符合現代文。其他句式各有規律,學習中自己體會即可。

“字詞句篇,前后聯系”,是指字詞句篇之間的相互關聯,以免翻譯時造成自相矛盾。

“忠實原文,務求直譯 ”,是對翻譯的總要求。譯文時要忠實原文,防止牽強附會,把文章譯得面目全非。直譯是把每個字的意思都要翻譯出來,又要做到句子通順。

讓學生掌握這個口訣,翻譯課文就不太困難。

四 、結合課文導讀了解文章的主題及寫作目的

要了解文章的主題及寫作目的,就要從古人的立場解讀文本,學習課文前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導讀,對課文的內容作粗略了解,學完課文后帶著學生一起學課文導讀,這樣學生對課文內容、主旨、寫作目的、寫作手法等就有更深層的了解。如《過秦論》課文導讀中有這樣一段話:《過秦論》是最早論述秦代興亡的史論名篇,作者以充分的史實為依據,以多角度的對比為手段,綜合分析了由盛而衰、由興而亡的演變過程,以無可辯駁的氣勢,指出秦亡的原因是“仁義不施 ”。學生通過讀這段話,就能夠得知本文主要用了對比的手法,以及本文的中心論點。

五、指導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學習文言文

篇3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施多年以來,無論是識字教學,還是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這種變化不僅體現在課堂教學模式上,也體現在教師教育教學方法上和學生學習方法上。但不知為何,新課標理念不能滲透進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中,課堂仍然重復著傳統教學模式---奉行"字字落實、句句翻譯"的教學觀念,教師借助教參讓學生背詞語解釋、背語句譯文,學生被動記憶,看不到成功,更沒有文言文學習興趣,致使文言文教學投入多、收效差。如何改變這種現狀,把新課標理念運用到文言文教學中去,提高教學效率呢?這是初中語文教育人一直追求的教育夢想。筆者結合多年來文言文教學實踐,主要對初中文言文教學策略進行探討。

1.巧妙導入,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欲望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巧妙的新課導入,不僅能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把學生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還能為學生放開思維、馳騁想象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文言文畢竟是一種歷史語言,與學生口語和常接觸的書面語都相差甚遠,讀起總感覺拗口、理解不通,難度大,這也是學生難以愛上文言文的直接原因。因此,教師變換形式的課前導入,將枯燥的內容放置在生活之中,使學生身臨其境,在輕松、愉快而又嚴密、系統的氛圍中進行,對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是大有裨益的。新課導入的方式很多,如教師回腸蕩氣、神韻別致的范讀;講趣味盈滿、內容新穎的文言小故事,如鄭人買履、自相矛盾、杯弓蛇影、鷸蚌相爭等。如教學《桃花源記》一文時,可以借助聲像俱美、視聽結合的多媒體,以優美的朗讀聲把學生帶入幽美的的"世外桃源"??傊?,只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學習積極性自然也就調動起來了。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2.加強朗讀,培養學生良好的文言文語感

語感就是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培養學生語感,新課標給出了方法,要求學生直接接觸文言文材料,多讀多積累。因此文言文教學要以讀為突破口,注重學生的自主閱讀實踐。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以其人之見讀其人之文,自然能通曉、領會其文章內容。這樣讀能解意,讀能培養語感,加強朗讀,反復地讀,是文言文教學的一大法寶?,F行初中語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質優美、人文性強的好文章,教師應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把文中意境和神韻先聲奪人地渲染給學生,同時通過學生朗讀,將無聲的語言就能變成有感情的音響,逐漸品味文中獨特的內容和感情,激發美感而引發對文本的學習興趣。有時候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往往能感染學生的心靈,在美感的作用下,學生怎會沒有學習課文的興趣呢?教師朗讀課文后,即使對學生不做任何要求,學生也會自覺地去讀課文、讀注解、弄清字句等。如《陋室銘》中的"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岳陽樓記》中的"先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優美工整的句子,讓學生反復誦讀,產生興趣,為語感打基礎。這樣的教學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授人與漁,教給學生文言文學習方法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我認為不教就要先教,教他方法。文言文教學也應該這樣"授人以漁",授予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讓學生知道如何預習文言文、如何朗讀文言文、如何理解文言文等等。學生學習文言文,首先要了解其內容。而了解文言內容,最簡單、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在熟讀的基礎上利用文中的注釋和工具書弄清生字、通假字等特殊字的讀音,翻譯文章。通過翻譯,不僅了解了文意,還應深入地學習了解相關的文言文的一些基礎知識,積累文言詞匯,提高文言閱讀水平。如教學《愛蓮說》時,比較文中八個"之"字的用法,哪些"之"理解為"的",哪些句子中的"之"有舒緩語氣的作用。再有就是文學常識了,采取讓學生歸納總結的方法,將一課、一單元乃至一冊書中的作家、作品和出處,按朝代順序整理出來,更便于記憶。教師也會在這個過程中對學生自覺不自覺地指導,甚至參與學生的預習中去。

4.實詞教學,加強文言文新舊知識聯系

語文是一門漸進性很強的學科,它比其它學科更需要日積月累,文言詞語教學更是如此,分實詞和虛詞,虛詞數量有限,常見意思也較少,而實詞數量多,義項復雜。為了讓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有效積累常用實詞,我在教學中,采取了以舊帶新,新舊對比,古今對比,逐步整理等新舊聯系的方法。①以舊帶新。我們不僅要看到古今詞義的"異",還要看到古今詞義的"同"。"異"是我們可以突破的難點,"同"是我們可以利用的條件。到哪里去找這個"同"呢?從學生已有的知識里找,如學習《隆中對》中的"此用武之國"一句時,我首先叫學生解釋"北國風光"的"國",使學生知道"此用武之國"中的"國"和"北國風光"的"國"字詞義相同,即"地方"的意思。②新舊比較。一詞多義,是學習文言文的又一困難。要掌握一個詞語的多種解釋,我采取新舊比較,詞義辨析的方法。如學習《兩小兒辯日》,在解釋"去"時,我著重聯系舊知識,使學生掌握古今詞義的不同,然后作為新知識積累下來。待到學習"登斯樓也,則有去國還鄉……"(《岳陽樓記》)則著重于比較,通過辨析,讓學生掌握"去"有"離開"、"除去"等不同解釋;③古今對照。學習文言文,歸根結蒂,是為了提高理解閱讀和運用現代語文的能力。

5.溫故知新,提高文言文教學質量

篇4

(編 者)

高考都考些什么內容呢?歸納起來,大概就是考字音、字形、近義詞、標點、熟語(成語)、修辭、病句、社科文、文言文、古詩詞、現代文、語基運用和作文。前9個考點,以客觀選擇題的形式出現,后4個考點,以主觀理解或寫作的形式出現。2007年全國總共18套高考語文試卷中,除了上海卷,福建卷和海南、寧夏卷3套試卷沒有按照這種形式出題外,其他15套試卷都基本上是按照這種形式出題的。

這些知識考點中,哪些最容易出錯呢?根據多年來指導高三學生應考的體會和經驗,以及多年跟蹤調查分析的情況來看,以下一些知識考點最容易出錯。

一、字音題容易出錯

我們的普通話是以北方方言為基礎語音的,所以,全國大部分省市的考生,普通話的發音,都不是很標準,也就是說,南方考生在拼音方面要比北方考生吃點虧。北方考生能天然感知的讀音,特別是一些帶后鼻音的字,可南方考生受本地方言的嚴重影響而很難辨讀出來。字音題盡管只有3分,但要拿到這3分卻是不容易的,大多數考生都在這道看似容易的題上丟了分。

備考字音題不丟分的最好辦法就是善于總結歸納,善于利用語文高考復習資料。其實,各種語文高考復習資料上,都對常讀而易錯的字音進行了分類歸納,只要我們認真復習、總結,是一定能夠掌握的。當然,還有一點,也是不容忽視的,這就是善于參考歷年來的高考真題,看看高考題都考了哪些字音,是如何出題,如何考查的,不斷歸納總結,定有好處。

二、字形題容易出錯

和字音題一樣,改錯別字題看似容易,其實也容易出錯,這大概就是人們常說的“越容易的就越可能出錯”的“定律”吧。高考所考的改錯別字,實質上都是“別字”?!板e字”一眼就能望知,而“別字”卻不容易感覺出來。歷年來的高考改錯別字題,多是考一些最容易混淆的字。

備考字形題不丟分的辦法和備考字音題不丟分的辦法一樣,無須贅言。

三、成語題容易出錯

很多成語是有其使用的大小范圍、感彩、特定對象、一語二用的區分的,命題者往往在成語的這些方面混淆設題,如果我們不能準確把握,往往就容易判斷錯誤。比如2007年全國卷Ⅰ考的“蠢蠢欲動”,就是因為貶義褒用而錯誤。再如全國卷Ⅱ的三個成語“等量齊觀”“間不容發”“鳳毛麟角”,都是因為對象亂用而錯誤。至于一些兩用成語,則更是高考命題者所青睞的。

備考高考成語題不丟分的好方法是,善于總結,善于積累。把成語的來源、意思和其用法吃透,再加上善于分析其結構來破解成語。如“一衣帶水”這個成語,有人就理解為“一件衣服帶起水”,這純屬沒有搞清楚其結構而鬧的笑話。按成語的九種結構來判斷,“一衣帶水”屬于偏正式結構,可標示為“一衣帶水”?!耙灰聨А奔础耙粭l衣帶那么寬”的意思,很明顯,是修飾限制“水”的,“水”只有“一條衣帶那么寬”,當然用以形容一水之隔,往來方便。比如中國和日本隔海相望,人們就常常用此詞來說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再如“不學無術”這個成語,人們也常常理解錯誤,把它理解為“不學習,就沒有知識或學問”(誤認為緊縮式:“不學∽無術”)的意思,這是不正確的理解。分析其結構,“不學無術”應該是聯合式的結構,可標示為“不學?無術”?!安粚W”意為“沒有學問”,“無術”意為“沒有本領”?!安粚W”和“無術”為同義詞,合起來可解為“沒有學問,沒有本領”之意。比如2004年北京春季高考有一道這樣的成語判斷題:“我們必須學習,不學習就不學無術,愚昧無知。(出自著名作家徐遲的《文學與科學》一文。)”很多同學判斷這項是錯誤的,認為重復了。其實,這完全是正確的。又如“改弦更張”,也容易誤解為緊縮式(改弦∽更張)的結構,誤解為“改變了方法,就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其實,這個成語是聯合式結構(改弦?更張),常用以比喻變更方針、計劃、辦法或態度。比如老舍先生的《八年所得》中有這樣的句子:“有人說,我們今天的作品只是政治標語口號。這是誣蔑作家,而自己不肯改弦更張的胡話?!笨傊?,弄清結構是確解成語的一個好辦法。

四、改病句題容易出錯

高考考綱規定考查六種病句類型:語序不當、搭配不當、成分殘缺或贅余、結構混亂、表意不明和不合邏輯。

如何備考高考改病句題不丟分呢?兩個方面最重要:一是熟悉概念、理論,大量操練;二是培養語感,訓練直覺。比如2007年江蘇卷,判斷“一代代藝術家通過對中華民族優秀藝術傳統的繼承、提高、升華,才有了藝術新形式、審美新形態的誕生和發展”這個句子有無語病,我們就可以從概念上去把握,此句中的介詞“通過”位置錯誤而導致了結構的混亂。再如2007年安徽卷,判斷“政府應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整合并均衡教育資源,真正讓每個孩子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優質的教育”這個句子有無語病,就可以憑借語感或直覺判斷其是自相矛盾的。

五、文言文的虛詞判斷題容易出錯

高考雖然規定了只考查“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這18個文言虛詞,但出錯率仍然較高。什么原因呢?大概是因為文言虛詞非常靈活,意義比較虛化而難以把握和我們沒有真正掌握這兩點吧。

如何備考文言虛詞呢?首先是一定要明確文言虛詞所指的范圍,或者說,文言虛詞有哪幾種。連詞、副詞、助詞,是文言虛詞,這是盡人皆知的。問題是,代詞是不是文言虛詞呢?筆者認為,代詞也是文言虛詞,因為“其”“之”等,好多時候都會作代詞解,這是不能不注意的。其次是用上平時的積累。對高考要求掌握的18個文言虛詞,平時一定要多加練習,而且要特別地操練其中的“以”字和“而”字,這兩個虛詞是最靈活最難掌握的,也是考得最多最頻繁的。如2007年18套試卷中,就有10套試卷考了“以”字,有6套試卷考了“而”字。高考中,考“而”字,一般都是考它作連詞的情況,那么,我們對“而”字就可以進行歸納訓練,將其作連詞的情況一一羅列,看其所連接的是什么關系。一般的前后關系有:并列、轉折、遞進、假設、修飾、目的等等。搞清楚了“而”字所連接的前后關系,也就能很快確定其意義和用法。最后是理解整個句子的意思。文言虛詞解釋的時候,也一定要聯系句子的意思,離開句子的意思,孤立地看一個虛詞,是不能確定其為何種意思的??吹揭粋€句子,判斷其中的虛詞使用是否一致,如果整個句子的意思清楚,也是很容易的事情。比如“國家建都于北/徘徊于斗牛之間”這兩句中的“于”字,都作“在”解,這是因為理解了兩句話的意思而回答出來的。還可以用反推法解題。把能確切解釋的,先排除掉,再推敲剩下的。方法很多,但最重要的,還是平時的練習。

六、文言文翻譯題容易出錯

由于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等的多變性、復雜性,以至于文言翻譯題常常出錯,而再加上古文化常識的攔路,以及文言文的高度省略、精煉等特點,要涵詠出其真正的意思,對于高中生來講,還是比較困難的。

備考文言翻譯題不丟分的策略,最簡潔可行的就是“六譯法”。一是對譯法。所謂對譯法,就是用現代漢語中對等的詞去對換被譯文言詞的方法。二是增刪法。增,就是增加;刪,就是刪除。由于文言文詞大多是單音節詞,而現代漢語已經成為雙音節詞了,所以翻譯時,就要把單音節詞增擴為雙音節詞。三是移位法。文言文的語言順序和現代漢語的語言順序是很不相同的,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裝句,翻譯成現代漢語就必須將顛倒了的順序再還原回來,這實際上就是一種移位法。四是保留法。文言文里的人名、地名、官名、帝號、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以及古今意思相同的詞,都可以不翻譯,照錄,這就是所謂的保留法。五是替換法。漢語的發展,使得有些文言詞現在已經不用了,其所含的意思,現在用另外一個意義相當的詞來表達了,這就是替換法。六是意譯法。文言文有的句子能直譯,有的句子不能直譯,不能直譯的句子,就把大意翻譯出來,不必強求與原文一一對應,而只求在整體上使譯文的內容與原文的內容保持一致的一種翻譯方法。最后還必須貫通文意,不出現病句和不通順句??傊?,做翻譯題的標準遵循三個字:信、達、雅。

七、古詩詞鑒賞題容易出錯

由于古詩詞的跳躍性和晦澀性,大跨度和高度的省略,使得我們很難像理解記敘文和散文那樣容易,再加上對古詩詞作者的一些特定經歷或創作背景的不了解不熟悉,就更使得我們難以讀懂古詩詞。每年高考結束后,筆者都會對答題正確率作統計,從古詩詞鑒賞題正確率為50%的統計結果來看,答題正確率是非常低的,一半人不能答對。難怪此題難度系數最高――E級。

備考古詩詞鑒賞題不丟分的方法,以下幾點可以作為參考。

首先是抓住古詩詞里的形象(或意象)進行鑒賞解答,效果比較好。

如2006年高考廣東卷的詩歌題,譚敬昭的《粵秀峰晚望同黃香石諸子二首》(其一):“江上青山山外江,遠帆片片點歸。橫空老鶴南飛去,帶得鐘聲到海幢?!笨疾榈木褪且庀螅涸娭心男┮庀篌w現了題目中的“晚望”?請分別從“晚”“望”兩個方面回答。從全詩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答案:“晚:歸、鐘聲;望:江、青山、遠帆、老鶴?!笨梢哉f,抓住了詩歌的意象,就能很好地答出題目,也就是較好地鑒賞了這首詩。

其次是抓住古詩詞的語言進行鑒賞解答,效果比較好。

由于古詩詞語言的高度精煉,更由于詩人們創作時講究的“煉字、煉句、煉意”,就使得古詩詞的語言難以把握,難以作出明確的界定。而古詩詞語言的理解更多地依靠我們對語言的直覺,當然這種直覺不會憑空而來,它是我們通過長期閱讀而逐步積累起來的對語言的經驗。但作為中學生,我們缺少這方面的經驗。所以,唯一要緊的,是我們必須知曉那些表述語言特點的基本詞匯,并通過閱讀一些詩詞作品來獲得最基本的經驗。

篇5

一、“衣食所安,弗敢專也”。

“安”在課本中的注釋為“有‘養’的意思”,此句則譯為“衣食這類養生的東西,不敢獨自享受”。這樣理解情理似有不通――用以安身養命的日常衣食乃百姓生存第一要務,君主是不可能也不必要一人獨占和享用的。

筆者認為,這個“安”字應對的為“樂”,有喜愛、高興等義。此句譯為:“我所喜愛(穿)的衣服,喜歡(吃)的食物,不敢獨自享用,一定要分給周圍的人。”

其實“安”字訓為“樂”,在文言中并不鮮見:

《淮南子?汜論訓》:“上棟下宇,以蔽風雨,以蔽寒暑,而百姓安之”。高誘注云:“安,樂也。”

《史記?樂書》:“緩慢易繁文簡節之音作,而民康樂”。張守節《正義》云:“樂,安也。”

二、“犧牲玉帛,弗敢加也改革,必以信”。

課本中對“加”字的注釋是“虛報”,此句則譯為“祭示用的牛羊、玉帛之類,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但還有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加”字應該理解成“增加”的意思。如朱東潤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將這三句話譯成“祭祀用的牛、羊、豬、寶玉和絲綢等物,有規定的數量,不敢自行增加,在向神和祖先禱告時,必定忠誠老實?!?/p>

這兩種譯法都有一定依據,譯文也通順,但它們所表達的意義卻是完全相反的:前者指莊公要多用祭祀品,而不能以少充多;后者指莊公要按照禮制的規定來使用祭祀品,而不能超過規定的數量。到底哪種說法是正確的呢?

讓我們先來看看古代的祭祀制度。根據《禮記》的記載,古代的祭祀制度有著嚴格的等級劃分,每個階層都要按照祭祀制度進行相應規模的祭祀。如:天子一年要進行四次廟祭,諸侯只能進行一次;天子獨享祭天的權力,而其他各階層是不可以祭天的。古代祭祀時用牲的等級劃分同樣嚴格:根據《禮記?曲禮下》的記載,天子用的祭牲是“犧?!?,是毛色純一的牛;其次是諸侯的祭牲“肥牛”,只要求牛肥美而不講色純;再次是大夫的祭牲“索?!?,指臨時選取的牛;最后是“士以羊豕”――士大夫因為地位低下,他們連牛也不能用,只能用羊和豬。

魯莊公當時只是周天子的一個諸侯,雖然當時周天子勢微,但魯莊公要舉行祭祀只能按諸侯的級別來選用祭品,而不能逾越自己的等級。否則便是僭越,是以下犯上,是對封建等級制度的一種挑釁。雖然說祭祀者為了向神靈祈福,往往會主觀上認為向神靈供奉的祭品越多越好,越顯示自己的虔誠,神靈越會保佑自己;但作為一個國力并不強大的諸侯,魯莊公不會也不敢犯這樣的錯誤而授人以柄,成為眾矢之的。所以,最合情理的理解是:魯莊公是對曹劌說自己雖然渴望神靈保佑自己,但是不敢隨便超越自己的級別,增加祭品,一定要如實按照自己的身份來使用祭品向神祈福。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這個“加”字,應該是“增加”的意思。

三、“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課本對“情”的注釋為“(以)實情判斷”,對整句的翻譯則為“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這樣豈非自相矛盾?既然明明是“不能察”,又何談根據“實情”去判察呢?

其實,莊公所說的“必以情”不是強調客觀的“實際情況”,而是聲明他自己的主觀努力。對此前人已有妙言要道:《春秋左傳》杜注就說:“必以情”是“必盡己情”,也就是盡自己的真誠之心。筆者認為,此“情”字當作“誠”解?!半m然不能一一明察,但我們完全可以盡心盡力,誠心誠意去做?!边@很合常理,同時也與后文“忠之屬也,可以一戰”語義相合。課本上注“忠”為“盡心竭力”,全句意思是“這是盡了本職一類的事”??梢?,“情”作“誠”解,即誠心誠意盡心盡力去做,與“忠”的注釋一致,語義連貫,水到渠成。

而“情”作“誠”解,其例頗多,如:

《墨子?非攻上》:“情不知其不義也?!?/p>

《春秋繁露?仁義法》:“故自稱其惡謂之情,稱人之惡謂之賊。”

四、“公與之乘,戰于長勺”。

課本上對于這句話的解釋是“魯莊公和他共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這實在令人生疑:怎么?魯莊公竟禮賢下士到了這樣的地步嗎?不僅接見了名不見經傳的曹劌,對他并不甚恭敬的問話一一回答,現在還要不顧自身安危(萬一曹劌突起歹意呢,君王們不都總是擔心這個嗎?)和等級的差別給予非“肉食者”曹劌與他共乘一車的殊榮嗎?!

再來看看實際情況是否允許。筆者查閱古代戰車規制,當時一乘戰車上一般有三名乘員,主將的位置居左,右側位置是主將手下的武士,為“戎右”,是戰時的主力。在主將和戎右的中間是“御”,即駕馭馬車的馭手。一般寬在130~160厘米,進深80~100厘米之間。國君所乘的戰車稱為“戎車”,其形制與一般戰車基本相同。這樣的戰車并乘三人是完全可能的,但四人的話是否過于擁擠?更何況其中還有一位國君。

所以筆者認為“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句中“與”字應該解釋為“給,動詞”;“乘”字則應該讀為“shèng”,詞性是“量詞”,古時一車四馬叫“乘”。那么整個句子可以翻譯為“魯莊公給了曹劌一輛戰車”。這樣似乎更合情理一些。

這里再舉幾個類似的例句:

《左傳?莊公二十一年》:“王巡虢守,虢公為宮與,王與之酒泉”。

篇6

一、語文基礎知識:強化記憶

字音:考試范圍以常用多音字為主,聲調不作為重點??疾橹灰笞R記字音,不要求拼寫?!俺S枚嘁糇帧笔侵覆簧婕肮乓?、異讀現象的多音字,大概有320個,其中需要強記的不超過50個。在此基礎上再增加一些自己常錯的重要字音,進行強化記憶。

字形:考試內容包括能區分形近字、同音字,辨析錯別字等??键c是詞語(包括成語)中的形近字、同音字。結合作業和考試情況,我們可以篩選出200個易錯詞語強化記憶。

詞語(包括成語):熟語沒有出現在江蘇版的《考試說明》中,可以明確熟語不作為復習重點。根據江蘇卷和全國卷的命題規律判斷,這個考點最可能的是考“理解成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因此復習重點可放在成語復習上。成語在語境中使用錯誤一般為:色彩混淆、望文生義、對象不明、前后矛盾、搭配不當、關系混亂六種。同學們可以根據誤用類型和誤用頻率整理出100個應理解記憶的成語。

文言實詞:主要考查常見實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陡咧姓Z文考試大綱》中規定要掌握的文言實詞合計120個,其實經??嫉降木湍菐资畟€,幾十個中大部分在課文后面的練習中,因此文言實詞的復習急須回歸課本。另外,現在課外文言語句與課內文言語句以實詞為紐帶結合起來考的趨勢明顯,應引起重視。

文言虛詞:《高中語文考試大綱》中規定要掌握的文言虛詞合計18個,江蘇版的《考試說明》中明確常見文言虛詞有10個,分別是:之、所、以、何、因、為、于、其、而、乃。文言虛詞需要在具體語境中把握理解有意義的常見用法,因而要結合例句理解記憶。

名句名篇:總結一下名句名篇的背誦范圍:以《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的推薦篇目和誦讀篇目中的名句名篇為重點,以《高中語文教學大綱》中的誦讀篇目為一般范圍,以課本中名句名篇為基礎。錯別字是名句名篇閱讀中發現的第一“殺手”。好多同學很可惜,整句都會背,但寫下來就錯;另外,上句空缺導致思維受抑而無法答出下句,也是同學們經常丟分之處。因此,名句復習要重視默寫,只有寫下來對照正確答案無誤后才算過關;而在題型上,不僅練習由上句寫下句,更要訓練借助下句填寫上句的能力;此外,針對高考名句名篇中的動態語境考查題型,也要進行相應的訓練。

在以上六點中名句名篇的默寫最為重要,尤其是今年名句名篇默寫還將增加50%的分值。

二、語文基礎能力:強化訓練

(一)語病辨析與修改能力。首先要了解六種病句類型:語序不當、搭配不當、成分殘缺或贅余、結構混亂;表意不明、不合邏輯。辨析病句一般采用客觀題,修改病句一般采用主觀題。辨析語病的基本步驟:首先從語法層面上看,成分是否殘缺,結構是否混亂,詞語搭配是否恰當,詞語的位置是否合適,關聯詞語使用是否正確;其次從邏輯層次看,是否把相容關系的概念寫成并列關系的短語或并列關系的復句,是否把兩種可能性與一種可能性寫在同一句話中,是否把肯定與否定理解顛倒,是否自相矛盾;再次從修辭層面看,比喻是否恰當,用詞是否妥當,是否重復羅嗦,是否有歧義,表意是否明白無誤等。

(二)文言信息篩選與翻譯能力。古文翻譯要求以直譯為主,并保持語意通暢。要注意原文用詞造句和表達方式的特點?!安煌木涫胶陀梅ā报D―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主要結合理解文意和文句翻譯來考查。文言文翻譯的關鍵是“三個落實”:字字落實,句式落實,文從句順語言落實。

(三)關于現代文閱讀的篩選信息、歸納要點、概括中心的能力?,F代文閱讀解題“六字原則”:原文、審題、全面。答案最好在原文的基礎上整合獲得;認真審題,包括范圍、回答角度、賦分情況、得分點的可能個數等等;高考現代文閱讀的閱卷也實行踩點得分的方式,“全面”是多拿分的關鍵。

(四)詩歌意、象、法的把握能力。要求在識記、理解和分析綜合的基礎上給予恰當的評價鑒賞。把握詩歌“意”的關鍵是對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準確領會,把握“象”的核心是對詩歌作品形象的準確理解,把握“法”的關鍵是對詩歌語言以及表達技巧鑒賞的把握(詩歌表達技巧一般分為三類:表達方式、表現手法和修辭方法),考查材料的選擇以唐詩、宋詞等為主,也可以是其他體裁的作品。

(五)作文九大硬傷的消除與高分突破能力?,F在學生作文存在九個方面的扣分因素:審題不準,文體不規范,結構不完整,卷面不清楚,標點不到位,沒有標題,有錯別字,字數不夠,有病句。就這九大硬傷編句順口溜就是“審題文體結構清(卷面),標點標題字數句”。這九個方面是閱卷中總結出來的學生最易出錯的方面。根據扣分多少排名:“審題”第一,“文體”第二,“卷面書寫”第三。如何進行高分突破呢?根據得分空間大小排名:“文體”排列第一。因此根據自身實際進行文體訓練是現在高分實現突破的關鍵。記敘文可以從“豐富”這一角度豐富人物形象和細節描寫進行高分突破,議論文可以從“深刻”這一角度確立有層次的分論點實現高分突破。

在以上五項基礎能力中又以作文九大硬傷的消除與高分突破能力最為重要,爭取作文從“不扣分”上升到“多加分”。

三、基礎應考技巧:強化模擬

語文應考技巧到了模擬運用的關鍵期,我向即將參加高考的同學們特別推薦六大語文基礎應考技巧:

(一)整卷把握。每場考試之前都是提前5分鐘發試卷,這段時間相當寶貴,要充分利用,快速地把整張試卷看一遍。一方面,在試卷結構、難度狀況、時間分配等大的方面做到胸中有數。150分鐘做150分的試卷,應該說比較富余,只要大致根據分值分配時間(3分題給3分鐘左右,以此類推)就能夠較好地控制考試節奏。另一方面也能緩解緊張情緒,為下筆答卷開張立本。

(二)審題為先。高考時間有限,而且也保證了一定的難度系數,不會像平時考試一樣,有充裕的時間讓你仔細思考甚至重做。因此,爭取一次解題成功而不是通過重做來提高正確率就變得相當重要。一次成功的基礎是看清楚題干信息――什么范圍、哪個角度、字數限制、賦分情況、如何回答等等。特別是語用題,肯定會出現一部分新題型??忌鷤儜摮林潇o,以不變應萬變,“不變”主要還是指仔細審題,可以用鉛筆在試卷上標出關鍵信息以提醒自己在答題時注意,迅速找到解題思路。

(三)緊扣材料。這點是語文考試的基礎方法,也是平時強調的依托語言材料的文本意識。所回答內容一般源自文本,概括文本,高于文本,最終符合文本。因為不論命題者、閱卷者還是考生獲得答案的共同依據都是文本材料。當思維游離于文本材料,哪怕意旨再深邃、文采再熠熠,回答的準確性和有效性還是會受到影響。

(四)全面答題。主觀題是按照得分點給分的,因此在審清題干的基礎上力求“全面”,不能洋洋灑灑只及其一,而要整體把握,“面面俱到”。翻譯題盡量采用直譯法一一對應,字字落實,不落一個。詩歌鑒賞題起碼可以從思想內容、藝術形象和表達技巧三個方面來回答,表達也能分為修辭方法、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三塊,同時還要注意題目中給出的注釋、背景、簡介等,這些也能幫你找到解題的突破口。名句默寫,不管選做幾題,爭取每空都填,全面開花?,F代文主觀題的分值不小,更可以考慮“看菜吃飯,看分答題”,4分題起碼要從兩個方面甚至四個方面答題。盡量答全,不要怕錯。但要提醒一下:盡量從原文中找,提取精要――即關鍵的詞語、詞組和短句,經過自己整合之后文通字順地表達出來。

(五)適當草稿。因為是電腦閱卷,主觀題答題卡掃描后,放大四倍呈現在屏幕上,涂改、潦草將影響視覺效果,建議主觀題盡可能用草稿紙把答題要點擬就,然后再在答題卡上完整表述。作文需要列提綱。列提綱的作用有二:一是可以調節情緒,同學們剛看到題目思緒紛紛,列提綱可以對其加以記錄、篩選、整理、提煉,也能促進心緒平靜;二是可以總體構思,明確中心,確立步驟,引導行文。利用時間是為了提高效益,這3分鐘值得花。

篇7

關鍵詞:初中語文 成語教學 策略

一、要教會學生一些解釋成語的辦法

第一,首先要重視古漢語的學習,尤其是課內文言文的實詞解釋的學習

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都要重視對古漢語的學習,古漢語里有許多優秀的詩歌和文章,它們是中華民族的精髓,有許多實詞是有生命力的,這些有生命力的實詞解釋和成語的解釋往往是一致的。

如:“安之若素”的“素”怎么解釋呢?其實我們曾在初中語文課文《活板》中學過:“有奇字素無備者”的“素”解釋為“平素,平時”,與“安然若素”的“素”同義。又如:“置若罔聞”的“罔”作何解釋呢?古文學得扎實的學生一看就知道,《核舟記》中有一句話“罔不因勢象形”的“罔”解釋為“無,沒有”,兩者意思一樣。還有,《出師表》中的“陟罰臧否”中的“否”和“否極泰來”的“否”同義,都解釋為“壞﹑惡”。

第二:要重視形聲字的結構,分清形旁和聲旁

在古漢語和現代漢語中,大部分的字都是形聲字,形聲字分為兩部分:形旁和聲旁,形旁表示字的意義,聲旁表示字的讀音。掌握了形聲字的知識概念,可以使我們正確解釋字的意思,從而避免很多錯別字,能正確使用成語。

如:“病入膏肓”的“肓”,學生往往會寫成“盲”,為何?就因為不懂形聲字的結構,“肓”的結構是“上聲下形”,大凡和人體有關的字都是“月”字旁,由此可知,“肓”與人體有關,是指心臟與隔膜之間的部分,即藥力達不到的地方,而“盲”的形旁是“目”,與眼睛有關。

第三:重視音形相近,意義不同的字的對比

對成語的掌握,要求很高,學生往往不理解成語的解釋而寫錯別字,所以對于一些容易搞混的字,特別是音形相近的字進行對比區別,顯得十分重要。

如:學生常常把“好高騖遠”的“騖”和“趨之若鶩”的“鶩”搞錯,為什么呢?因為學生不理解這兩個字的解釋,“騖”的本義是“馬快跑”,引申為“追求”;而“鶩”解釋為“野鴨子”,經過對比,學生才能真正懂得這兩個字的意思,“心無旁騖”也不會寫錯了。

二,在成語教學的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1.教成語釋義時,培養學生的敏覺力。人們在使用成語時,大多用其比喻義或引申義,而少用本義。但我們在成語釋義教學中,應讓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成語的字義、來源上,從而引導學生敏銳地覺察到其中蘊含著許多古代語言文化知識。

2.用成語聯想法,培養學生的流暢力。聯想是一種活躍的發散思想,用成語聯想去教學,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流暢力。

3.對成語進行歸類教學,培養學生的變通力。從成語的內容上歸類,可以采取將相近的類放在一起進行教學的策略,讓學生區別他們不同的意義重心,培養其變通力。

4.設計成語作文練習,培養學生的獨創力。作文教學容易落入俗套,特別是命題作文,不利于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即使是材料作文,也有很多限制,而設計一些富有創造性的成語作文技巧練習,就能構成變化萬千的新穎作文,從而能大大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

三、成語教學要與時俱進,符合時展要求

第一要把握好成語的朗讀停頓。

成語絕大多數十四字的,在朗讀時一般都是兩個字做一次停頓,如:迥然/不同、平分/秋色、披肝/瀝膽等。但并非所有的成語都是這樣停頓的,我們教材中沒有列出的少部分少于或多于四字的成語,如:莫須有、快刀斬亂麻、樹欲靜而風不止等,在朗讀這些成語時則要根據它們的結構和所表達的意思選擇停頓。

第二要整體把握教材中的成語,融會貫通

教材中中的成語不但和本單元的課文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而且成語和成語之間也有著一定的關聯,那么教者在教學時應能及時地復習、鞏固,從而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例如,在教授河大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時,就應該把整個初中教材中關于四季的成語整合起來,集中進行理解,掌握。

第三要把握成語之間的聯系,適當補充

教材中有些不同的成語表達著相同或相近的主題,這就給教者一個很好的切入口。如十二個出自寓言的成語:刻舟求劍、守株待兔、魚目混珠、濫竽充數、多此一舉、畫蛇添足、東施效顰、邯鄲學步、掩耳盜鈴、買櫝還珠、螳臂當車、蚍蜉撼樹。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自由認讀,再想一想十二個成語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先讓他們從整體上感知這十二個成語都是從寓言中得來的成語。接著,我再逐一講解,配合每個成語的小故事,在學生的腦中留下了直觀的形象,從而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接著,我問學生:你們還知道哪些從寓言中得來的成語?學生們根據自己的課外知識,積極回答:“百步穿楊”、“杞人憂天”、“自相矛盾”……同時,我又補充學習了“愚公移山”、“指鹿為馬”、“驚弓之鳥”“井底之蛙”等詞語,在此基礎上豐富學生的詞匯量。成語教學似輕實重、似易實難,它重在運用和積累。然而,這僅有的成語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我們還應要求學生在課外多看課外書籍,查閱資料,了解中國的成語文化,并融之在自己的寫作中。這樣,中國的成語文化才得以流傳。

四、成語教學時要注重浸潤其中的儒家思想

成語是經過千百年積累起來的約定俗成的固定短語,它反映了古代社會生活的各方面,至今仍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有些成語具有較強的思想性和哲理性,我們通過這些成語的教學可以達到對小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目的。思想教育有其民族性和繼承性,而我國的思想道德標準長期以來主要是受儒家、佛家、道家思想的支配和影響。雖然它們的思想既有精華也有糟粕,但不可否認,正因為它們的存在,才有了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思想和品德。

篇8

[關鍵詞]小學語文 任務教學法 特點 應用原則 實施過程

“學生中心,從做中學”是任務教學法的核心。它擺脫了傳統教學中以教師、教材為主的程式,而轉以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這一中心和新課改的目標不謀而合。目前,在許多學校,任務教學法已得到廣泛應用,也推動了新課改的進程,為此,研究任務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便具有了現實意義。但在教學實踐中,由于對任務教學法的認識不足,使得其作用未得到完全發揮,故對于任務教學法從實踐向理論過渡,然后用于指導教學實踐的研究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就具有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發展的作用。

一、任務教學法概論

(一)任務教學法的概念

任務教學法實質上是交際法的發展和應用,它以具體的任務為學習動力、以完成任務作為學習過程、以成果展示來激勵學生興趣,真正做到了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

在任務教學法中,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在教學過程中進行體驗、實踐、參與、交流與合作去發現學習中的問題,然后進行交流討論,最終達到對問題的解決、掌握知識、形成技能。任務教學法在高職語文中的應用體現了語文的“人文”和“工具”統一的功能,將課堂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符合小學生的發展特點。

(二)任務教學的特點

任務的目的是什么?要做什么?怎么做?應用什么來做?在什么樣的情景下來做?這是任務教學法所關注的幾大內容。換句話說,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來通過什么樣的材料來完成什么樣的任務而達到什么樣的目的。那么,目標、做什么、怎么做就是重點。

1、達成學習目標是任務實施的目的

課堂教學必然有一定的目的性,這一目的一方面是教師的預期教學目標,二則是學生的預期學習目標。任務的實施,目的就是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來逐步達到學習目標。如在《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的教學中,教師預設的教學目標為(1)策劃并開展簡單的小組活動,學寫活動計劃;(2)了解漢字的起源、演變的歷史,培養學習漢字的樂趣,激發學生熱愛漢字;(3)學寫簡單的調查報告或分析報告;(4)認識21個漢字。那么,此后的教學過程中,無論是帶領學生讀書、看報還是做字謎游戲等活動都應緊緊圍繞上述目標而進行。

2、做什么是任務教學法實施的核心

有了目標,那接下來便是做什么。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任務的實施過程即是學習獲得展開過程,而這一過程中,任務的內容將直接影響著任務實施的效果,為此,教師必須對任務的內容進行精心選擇。

正如《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的教學中,教師為培養學習漢字的樂趣,激發學生熱愛漢字而進行了“收集漢字活動”,但這一活動的內容還較為模糊,于是,教師進行細化為(1)搜集或編寫字謎,開展猜字迷活動,體會漢字的有趣;(2)查找體現漢字諧音特點的古詩、歇后語、對聯或笑話,和同學交流。(3)搜集有關漢字來歷的資料,了解漢字的起源,感受漢字的有趣。如此一來,任務明確了,內容清晰了,學生對完成任務的目的也明確了,任務實施會更加有效。

3、怎么做是任務實施的過程

如何去完成任務這是任務教學法在實施中需要按照步驟而進行的過程。通常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按照(1)制定計劃;(2)討論可行性;(3)實施;(4)交流結果的步驟來完成。

以上文中的“搜集或編寫字謎,開展猜字迷活動”來說,首先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制定如何去收集和編寫字謎的計劃,然后是小組內討論計劃的可行性,接著按討論方案完成任務,最后再對任務完成情況進行交流、總結匯報。

不難看出,任務本身只是一種手段和形式,目的是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來引導學生進行知識向能力的過渡,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任務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原則

(一)任務中心原則

在任務教學法中,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指導都應緊緊圍繞任務來進行,強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任務的完成能力,注重學生對語言的應用能力培養。任務是整個過程的中心,缺少了任務,教學活動無法得以實施。

如《少年閏土》的教學中,教師設置了任務(1)通過閱讀課文來正確拼讀“胯下、廚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詞語;(2)課前通過課本或互聯網認識魯迅;(3)畫閏土像并討論閏土形象。教學過程緊扣這三個任務來完成,第一個任務的目的是督促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自學,掌握基本的生字詞;而任務二則是了解文本的創作背景,為主題理解打下基礎;任務三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分析閏土形象,了解其性格特點而設計。三個任務的完成共同構成了本課的學習目標。

(二)語言、情境真實性原則

教學要以學生的生活實踐為出發點,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來完成任務。語言、情境真實性原則目的是讓學生在直觀的基礎上來形成抽象的認識。如《少年閏土》的“畫閏土像并討論閏土形象”這一任務,學生在對閏土的認識過程中,首先是從文本中形成一定的泛化認識,但這一認識較為粗糙(即形象還不完整),通過畫畫(學生雖然不一定畫得像),學生能將閏土這一形象還原到生活中來,再通過組內成員之間的討論,形象開始豐滿。

情境性真實能讓學生認識更加深刻,而語言的真實性則能讓學生從日常用語轉向書面用語,提高語言的應用能力。如在剛才的討論中,學生討論可以根據自我觀點進行,而當小組內形成定論后,就具有了一定的概括性,語言描述就需要更加準確。

(三)任務的階梯型原則

教師給學生的任務不能一蹴而就,而應以學生的知識、能力為基礎,按照由簡而難、逐層推進的原則進行。也就是說,在對整體學習目標的達成過程中,任務可以分解為不同的步驟來逐步完成,最終實現對整體目標的達成。

如在《人造發光植物》教學中,為了達到對“發光植物”的培植過程了解、讓學生感受科學技術的魅力、認識科學小品。教學過程中,任務按照“質疑導入課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認識生字詞、再讀課文體會文意、寫話聯系”的步驟逐次展開。

在導入過程中,教師抓住“人造”這一獨特之處來進行導入,然后過渡到“初讀課文”,任務是小組內成員要做到讀通、讀順、讀流利來進行;在此基礎上,教師以事先準備好的檢測題來引導學生學習生字詞,并以“發光煙草是如何培植出來的?”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深入讀文;再以“奇”為導線,引導小組成員進行討論,對文章進行體會;在總結基礎上進行寫話練習來促進學生對語言的應用。

逐步推進的任務讓學生逐層進入到文本中,通過一個個小任務的完成來共同構成了整體目標的達成,學生完成小任務輕松,總體目標也隨之達成,教學效率得到提高。

(四)以做促學原則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以學生對任務的完成過程來充當學習過程,通過對任務完成過程中的經驗積累來培養學生實際能力。以做促學、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符合了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小學生天真而活潑,課堂上不可能“呆呆”地坐著聽教師講,教師就需要以一定的活動來引導學生進行活動,在活動中達到對學習目標的完成。

如在小學低年級的拼音教學中,以學動物的叫聲來學習拼音、通過認識并書寫同桌、同班同學的名字來認識生字等都是以做促學的實踐。在中高年級的生字教學中,以比賽方式進行;在作文教學中,通過社會實踐后來進行作文;在閱讀教學中,通過讀書筆記、討論各自心得體會等,都貫穿了以做促學的原則。

任務教學法以做促學的原則是要在課堂教學中以活動的形式來引導學生去完成教學任務,達到學習的目的?!白鲆蛔觥?、“比一比”、“看一看”、“議一議”等方式都是教學中常用的,教師需要根據不同的內容和任務而選擇使用。

三、任務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

上文就任務教學法的相關概念、特點、原則進行了論述,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任務教學法的實施還需要根據教學內容來進行;在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條件來輔助任務的完成,注重過程的引導;同時還需要以一定的評價方式來對學生的任務完成結果進行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分析教學內容

任務教學法只是眾多教學方法中的一種,在實踐教學中,也并非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于用任務教學法來進行,因此,教師在實施任務教學法之初,就應對教材進行研究,在充分考慮教材知識性的同時兼顧其應用性來確定實施的內容;同時,要根據學生情況而設計出與之相適宜的任務來促進學生完成。

如在《飛向藍天的恐龍》的教學中,如果當地有恐龍博物館,那么通過讓學生去觀看恐龍化石這一任務則得以實現;而如果當地沒有恐龍博物館,則安排學生在了解恐龍化石的基礎來學習課文的任務顯得有些不切實際了。

但教師也可以換做另一種方式來進行,通過讓學生查閱恐龍演化的相關圖片、文字、視頻等資料來對恐龍進行了解。目前很多學生家中都有電腦,這一任務則能實施。同時也應考慮到那么不具備完成任務條件的學生的解決辦法,小組合作則可以解決這一難題。

對教學內容的分析,一方面要考慮學生的實際,另一方面要考慮教學內容所涉及的領域是否能以任務的形式來進行。只有考慮到這兩者,任務實施方能順利進行。

(二)提供實施條件

任務需要得到完成,就需要一定的實施條件來保障,為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考慮在學生任務完成的過程中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實施條件。

如以“秋天的落葉”為題的作文教學中,教師就需要為學生準備有關秋天的相關圖片、文字等資料,同時也需要學生對秋天的落葉進行了解;如果以課文實踐的形式來完成,則要在時間安排、小組分配等進行規劃;同時,如果以收集落葉的形式來進行任務時,則要準備相關的收集設備,小組內也應做好分工。

只有條件具備,任務才能達成。完成任務的條件會因教學內容、任務的不同而變化,故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出發,做到全面而合理。

(三)注重過程引導

任務的實施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驟來進行,在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逐步進行思考完成。

通常任務按照提出任務、分析任務、提出方案、實施、討論總結的步驟來進行。提出任務多由教師來完成,分析任務則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來進行的,方案的提出、實施和討論總結等也需要教師的參與,貫穿的是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下面我們以例子進行說明:

如進行《寓言二則》中“矛與盾”的教學,對整篇文言文有了大致的理解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1)、小組討論“其人弗能應也”的原因何在?(2)、通過這篇課文,我們學到了什么道理?(3)、如果你是文中的楚人,你將如何推銷自己的矛和盾?然后學生小組討論后進行全班性的交流,教師給予積極評價并作小結:因為楚人言過其實,導致前后矛盾,不能自圓其說,故而“其人弗能應也”;這也告訴我們,說話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搬石頭砸自己的腳。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自主學習,效果必定事半功倍。

(四)注重結果評價

在教學實踐中,任務教學的關鍵在于任務的設計,而教師就是“總設計師”。結果評價也就是對這一任務完成情況的一個綜合考察。在任務教學中,結果評價主要針對考察學生任務完成的情況、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師生共同研究、師生和學生之間的默契配合等幾個方面。以完成任務為主、鼓勵參與為主、共同研究為主、默契配合為主。這樣的結果評價不僅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比如教學《吃水不忘挖井人》這一課時,針對其中的這個教學目標: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在朗讀中表達出對的崇敬之情。當學生們進行朗讀(可進行分組分段的朗讀)的時候,教師要及時給予積極評價:從大家充滿感情的朗讀中,我聽出了同學們對敬愛的的崇敬之情,請這個小組的同學再為我們朗讀一遍。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高,也就能更好的完成任務。而且對其他小組也會起到榜樣作用,促進任務教學的順利完成。

在此過程中,任務圓滿完成,學生都積極參與了,師生間及學生間的配合也極為默契。從而,結果評價對任務教學的促進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

總之,任務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合理應用,更有利于學生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學好小學語文。但是這種教學方法有時不好從整體上把握知識結構,因而教師在應用的過程中不必操之過急。應切實引導學生順利完成任務,從而使語文教學效率得以真正提高。

參考文獻:

[1]柳欣、付艷梅:任務型教學模式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新課程(教研版),201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