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專業簡歷范文

時間:2023-03-14 16:03: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計算機專業簡歷,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計算機專業簡歷

篇1

計算機專業簡歷自我評價閱讀

我有較強的科學研究和動手能力,精通CC++編程語言及MFC編程框架,并熟練運用VC++6.0VS20xx等軟件進行相關工作。對Socket套接字編程有一定的了解,編寫過聊天室類軟件。熟悉OpenGL圖形編程開發,并有相關項目經驗。

我的性格沉穩、為人謙和、嚴謹認真,對IT行業的工作,具有非常好的研究應用能力,具有很強的組織和協調能力 ,富有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使我能夠面對任何困難和挑戰。

有關計算機專業的簡歷自我評價

1、熟悉軟件驗證的一般理論和方法,較豐富的功能測試與性能測試經驗。

2、良好的獨立分析,故障排查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能關注細節。

3、掌握常用測試工具,如Spirent、Silkperformer、Loadrunner,CPPUnit。

4、熟練使用C++、Python、LinuxShell等程序語言。

5、熟練操作Unix/Windows系統和Unix/Windows工具,熟悉Oracle、SQLServer。

6、熟悉網絡協議,如TCP/IP,HTTP/HTTPS,FTP,DHCP,DNS,SSH,VNC。

7、熟悉網絡的設計搭建,交換機路由器的配置,熟悉Web,FTP,Samba,VPN等服務器的部署。

8、CET-6,具備良好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通過國家網絡工程師(中級)認證。

表達計算機系簡歷自我評價

本人是一名應屆畢業生,就讀于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計算機系,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

光陰荏荏,短短三年的大學生活即將過去。在菁菁校園中,老師的教誨,同學的友愛以及各方面的熏陶,使我獲得了許多知識,懂得了許多道理。

在學習生涯中,作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我,在此煉就了一顆“平常心、遇事沉著、冷靜”的態度。我是一個性格開朗的人,充滿自信,勇于挑戰自我,良好的人際關系正是建立在坦誠、互助、理解與溝通的基礎之上。勤奮好學、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維護集體利益、樂于助人是我學習的標準。努力學好各門課程,憑著自己的興趣與三年的學習和實踐,我已掌握了如:網頁制作、圖像處理、數據庫應用與分析、動畫制作、Office辦公軟件等等相關的專來知識。

篇2

自學能力很強,在校自學了很多計算機知識,能熟練組裝計算機,懂得計算機的維護,熟練操縱windows、office辦公軟件,熟悉interne資源。會auto cad photoshop 等軟件;會用c語言編寫一般程序。

專業知識扎實,有積極的工作態度,能夠獨立工作,又極賦團隊精神,同時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質;賦有進取心,有良好的職員治理和溝通協調能力。

我本人適應性強,責任心強,勤勉不懈,并具有良好的團隊精神。在從事多年服務行業、助理工作后,積累了豐富的服務行業和治理方面的經驗以及優秀的口頭、書面表達能力。能夠熟練操縱word辦公軟件及設備,以勝任現代化辦公的需求請給我一次機會,我必將還您以奪目的光彩。

篇3

關鍵詞:計算機機房;建設;管理

中圖分類號:TP3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1)29-7121-01

高校計算機機房通常劃分為公共機房和專業機房,公共機房承擔著全校計算機相關的基礎課程教學,專業機房主要承擔專業課程對應的軟件課程等教學。由于兩種機房的功能和使用頻率等不同,為保證日常教學工作的正常進行,探索公共機房和專業機房合理的建設規劃與規范的管理就顯的尤為重要。

1 專業計算機機房的建設規劃

專業計算機機房的建設規劃從最初的經費預算開始就關系到了機房今后的管理維護工作復雜程度。機房的建設不能只追求數量,建設規劃人員應該從專業角度出發,以實用為主、夠用為度、應用為目的標準,把好機房建設規劃的質量關,并根據自己專業的實際情況,定好計算機機房的布局和相關配置。

1.1 專業機房的布局

機房的整體布局,關系到機房的日常的使用條件,按照最新的國家級標準GB50174―93《電子計算機機房設計規范》,機房一方面要滿足計算機設備和系統安全可靠地正常運行,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提供一個符合國家各項有關標準及規范的優秀的科學的技術場地;另一方面,機房建設應給機房工作人員和使用者提供一個舒適的工作環境,例如對亮度、空氣質量、噪聲的要求。

由于機房設備基本上都是精密儀器,由大規模的集成電路組成,其對工作的環境要求較高,環境的溫度、濕度、空氣潔凈度、電磁干擾、靜電、外部供電電源質量等都會對機房設備的工作產生影響,所以合理的布局需要考慮到計算機的布局和其他設備的布局

1.2 計算機的布局

一般專業機房計算機的組成由教師用機、服務器和學生用機,然后通過交換機互聯。服務器和交換機的安放位置對環境要求較高,服務器安放于機房通風較好處,交換機安放在服務器附近并也能方便以后的網絡檢測和維修。整體布局應當方便人員的進出和突發事件的迅速安全撤離。此外一般建議能預留一定的空間以便日后的設備添加和跟換。

1.3 其他設備的布局

除去計算機設備,一般常見的機房包括供電電路、空調系統等,專業機房還包括相關專業的專業設備。供電電路布局需要考慮到電路的走向、電壓電流大小、電磁干擾等??照{系統的布局需要考慮機房的通風條件、溫度的變化等。

2 專業計算機機房的配置

2.1 計算機的配置

現根據專業的要求配置需要的計算機數量和計算機的配置,一般根據專業軟件的需要確定處理的核心數目、速度、內存、硬盤大小等,保證夠用的基礎上留有一定的余地,以便日后的專業發展、軟硬件的升級,保證能長期使用。

2.2 專業相關配置

根據專業來配置相應計算機以外的設備,一般有網絡設備、多媒體教學演示設備、專業設備等,多媒體的安裝位置必須保證人員的正常觀看使用。配備相關的穩壓電源和保護電路以保證計算機設備的正常穩定運行,并能應對短路等突發狀況。

2.3 專業機房的管理

專業機房的建設規劃是否合理決定了機房管理的難易程度,機房管理既關系專業教學的質量,也反應了一個專業的建設和管理的水平。

機房的管理必須建立完善詳細的規章制度,并嚴格地執行。包括計算機機房管理制度、儀器設備管理條例、計算機網絡及系統安全管理制度、計算機機房管理人員崗位職責等。其次還需要科學的監控管理體系,才能使機房的管理高度智能化、集中化,

2.3.1 安全管理

首先要保證機房的安全,機房要注意防火防盜防水防意外,配備防火滅火設施,安裝監控防盜報警設備,下班時要關好門、窗、總電源等以保證國家財產的安全。

2.3.2 人員的管理

人員的管理包括管理人員和使用者,管理人員應當有過硬的計算機軟硬件技術,在計算機和網絡出現問題時候應當能迅速解決,保證機房日常運行的工作環境,按照規章制度履行自己的職責,要加強道德修養.提高職業道德.不斷學習計算機新知識和計算機相關的邊緣知識.注重知識和經驗的積累,使自己成為一名有高尚職業道德、高度責任心、能精通計算機知識、動手操作能力很強的機房管理員。

使用者應當根據規定正常合理的使用,保持使用過程衛生清潔,使用過程的合理規范,用電安全,嚴禁私自修改計算機相關軟硬件設置,對于偷盜破壞等行為即使進行制止并相應處罰。

2.3.3 軟硬件管理

計算機硬件對環境要求較高,為保證設備的軟硬件的正常運行,就要保證機房的日常清潔衛生,以及使用過程的規范,定期對機器內部進行清潔工作,保證計算機的良好工作狀態,定期檢查設備的運行狀態。對出現問題的硬件可以采取替換法找出并進行維修更換。計算機的軟件根據本專業要求進行正常的安裝,建議安裝硬件級別的保護還原卡,并安裝防病毒軟件,保證計算機系統的正常運行,防止病毒的傳播。同時可以安裝相應的課程記錄以及相關設備使用情況的記錄軟件,使得機房管理進一步規范化、簡便化、安全化,減輕機房管理人員的勞動強度,方便使用人員的使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計算機設備的利用率,進步推動機房的全面建設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文宇.高校計算機機房管理與維護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0(32).

篇4

關鍵詞:計算機專業;創新能力;多維平臺

在高等教育階段,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主動力來源于學生自身,但授課教師、學習環境等因素也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起著重要作用。國內諸多學者對高校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進行了相關的研究和實踐,取了一定的成果[1-5],但研究主要還是集中在具體課程或教學方法改革方面,對于創新能力培養平臺構建的研究相對較少。本文針對計算機專業學生的特點,在對西安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近900名本科生進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深入分析了高校計算機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現狀,并以此為基礎,構建并實踐了高校計算機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多維平臺。

一、創新能力培養的多維平臺構建

2015年筆者對西安科技大學(以下簡稱“我?!保┯嬎銠C學院近900名本科生進行了創新能力問卷調查,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分析,了解到影響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因素包括:學生主觀能動性、教師創新能力、課程內容、實踐環節、競賽參與、職業規劃等。以調研結果為依據,以創新能力培養為導向,建立課堂、實踐和課外三層教學體系,并在課程、學生、教師各自的維度進行具體分析,找出每個維度的關鍵目標,并尋求跨維度三層教學體系各目標之間的對應關系,以此來構建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多維平臺的基本框架,并據此設計各個維度的具體任務,達到貫穿維度與教學體系創新能力培養的目標,其中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多維平臺的基本框架見圖1。在課堂教學層上,教師教授給學生相應的理論知識,學生通過課堂上對于教材、輔導資料的了解,掌握相關課程的基本知識和原理,這個也是創新能力培養金字塔的基礎。而在實踐教學層上,主要是對于學生實驗課程和設計內容的安排,在實踐層上,學生通過教師的指導,逐步具備運用知識與工具的技能,教師在這一層的主要任務是對實踐操作的指導。最頂層的課外教學層,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引導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的職業規劃給出合理的意見,而學生更多是通過學科競賽和實習活動將前兩層中掌握的基本知識、方法和工具加以運用,并結合自己的興趣,尋找創新點。

二、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實踐

(一)課堂教學

1.更新教學內容。本論文主要依托于陜西省教育廳教改項目及西安科技大學教改項目,而項目組主要成員承擔的課程為:C語言程序設計、Java程序設計、程序設計方法學,因此本項目主要圍繞上述課程進行教改活動。對Java程序設計課程內容進行改革,引入Java認證考試真題講解,因學生對此類題目比較感興趣,因此引進相關內容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程序設計方法學課程中添加設計模式的內容,學生普遍反映此知識模塊與就業應聘的筆試內容關聯度較高。在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中,加大了算法設計教學內容的比重,將往屆的藍橋杯程序設計大賽的填空題和編程題作為例題補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對相關競賽的難度有了提前的了解和準備。2.重編教材。重新編寫了《C語言程序設計教程》和《Java語言程序設計教程》。與以往教材相比,《C語言程序設計教程》引入案例化教學思路,側重培養學生的程序設計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教材分為基礎篇和實踐篇,其中實踐篇內容安排了俄羅斯方塊、貪食蛇、英文單詞小助手、計算器、萬年歷和保齡球計分系統,學生通過對這一教材的學習,獲得了C語言程序設計的基本知識、基本算法設計思想和實踐編程技能,具備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開發多媒體課件。在調研了優秀獲獎多媒體課件后,根據C語言課程的特點,開發制作了C語言程序設計各章節的多媒體課件,該課件通過1個年級9個班的學生的使用,受到學生普遍歡迎和高度評價。對程序設計方法學課程的多媒體課件,引入了設計模式的相關內容,并通過圖片與動畫進行設計展示,使得互動效果更明顯。4.開發課程網站。本課題通過Java程序設計課程網站直觀的課程內容,簡單直接地提供給學生關鍵學習熱點,讓學生可以在線留言,方便教師與學生進行及時的互動交流;同時網站后臺可以隨時教師當前的授課計劃或者備課的教案,方便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在C語言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建立微信平臺,教師可以在平臺上推送相關知識內容,這樣有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同時教師還可以對個別課程的核心知識點進行微課的設計。5.整理學習資源。在教學過程中,主講教師還需對所講內容進行相關資料的收集整理,提供給學生可拓展視野和思路的網絡新聞、學習網址、參考書籍或者網絡視頻等電子資料,也可布置相關的關鍵詞,由學生自發查找并在課堂進行專題報告,這樣既可以挖掘出學生真正的興趣,又可以深化知識內容。重視作業的點評與講解,將往年學生的電子版作業進行整理,在布置給學生作業前進行往屆優秀作業展示,學生可在此基礎上進行功能拓展,在Java程序設計課程中,使用此方法進行作業的布置,學生普遍反映在展示優秀作業后,對自己的作業有了新的啟發,完成效率明顯高于無參考作業的課程。6.改革教學手段。引入并實踐項目驅動教學模式、探究式教學模式、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實施“觀察—實踐—啟發—創新”的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在Java程序設計課程中實踐項目驅動教學模式及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實踐教學

1.實驗指導書的編寫。針對Java程序設計中面向對象的新特點,在實驗指導書編寫中設計豐富有趣的實例,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開放式的實驗內容能使學生可以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在程序設計方法學課程的實驗指導書編寫中,根據不同學生的程度劃分基本要求和提高要求,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水平進行選擇,鼓勵學生嘗試高級別的實驗項目。2.課程設計。一般第3至第7學期每學期將會安排至少2門的課程設計,但教師發現這一安排不利于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軟件工程專業,試點進行了Java程序設計課程和軟件工程課程的聯合課程設計,合并兩周的課程設計時間,教師在原有大綱知識覆蓋的標準下,重新設計能結合兩門課程知識要點的綜合性題目,有益于學生對綜合知識的運用與實踐。3.實訓環節。不僅重視校企聯合實習實訓基地的建立,還要充分利用實習實訓基地的相關師資力量。計算機學院與高新軟件園的幾家企業均簽訂了校企聯合基地的相關協議,因此在實訓環節由這些企業選派優秀企業導師對學生的專業綜合技能進行培訓,對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大有裨益。在2015和2016年的生產實習環節,筆者帶領部分專業學生走進企業進行實地學習,有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也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三)課外教學

1.建立本科導師制。鑒于各學校近年來引進人才的規模加大,學院現有師資力量及水平逐年增強,建立“導師制”,由一名教師對每個年級的若干名學生進行指導,教師不僅可以對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答疑解惑,還可結合自身科研方向,鼓勵學生參與其中,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近三年我校相關導師指導學生申報并獲批大學生創新創業實驗國家級3項,省級6項。這些題目的來源都與導師的科研項目相關,對學生更早接觸和了解新技術和新知識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2.成立學生團隊。成立正式的軟件協會,面向全校招募有意在計算機領域發展的學生,并通過考核篩選出符合要求的成員,隨后協調一批經驗豐富的教師,對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行定期培訓。同時可結合教師的科研項目和各類競賽項目,選擇團隊學生作為主要參與人員積極參與科研項目。由學生自主管理,小組進行學習和交流,并進行項目申報,為學生的創新創業實驗和學科競賽項目進行知識儲備和項目實訓。3.鼓勵學生參與學科競賽。針對全校程序設計大賽甄選出的優秀選手,選派具有豐富經驗的指導教師進行算法專題講座和培訓,為創新中的核心技術儲備人才。在近幾年的數學建模比賽、藍橋杯大賽、ACM程序設計大賽上我校取得了喜人成績:其中2014年藍橋杯全國總決賽二等獎3人,三等獎6人;2015年一等獎1人,二等獎4人,三等獎7人,團隊賽總決賽二等獎;2016年二等獎3人,三等獎7人。2016年中軟杯全國總決賽三等獎一項,ACM省賽三等獎兩項,互聯網+省賽銀獎1項,銅獎1項,近3年學生獲得軟件著作權20余項。由此可見進行學科競賽可大大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4.構建信息平臺。集合課堂、實踐和課外三個維度,構建網絡化信息平臺,引進項目管理的新思路,在平臺上建立以項目為引導的學習小組,將學生參與競賽的項目整合在平臺上進行信息化管理。在使用過程中,要注意采納學生的意見和建議,進行平臺功能的重構,可引入競賽信息板塊,創業項目板塊,并將課程內容增加到網絡信息化平臺中,使學生可在此平臺上能夠進行有效學習。

三、結語

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多維平臺的構建,解決了現有高校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缺乏系統體系的問題,從多維度進行實踐,摸索并總結出了基于此平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系列經驗,下一步將聚焦于如何在該平臺下建立學生和教師的激勵及成效評估機制,以便保證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平臺的可持續運作。

參考文獻:

[1]陳新.以科技競賽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發明與創新(綜合科技),2011(2):42-43.

[2]羅曉霞.融合式的實踐教學在軟件工程專業中的應用[J].科教導刊,2015(12):101-102.

[3]史曉楠.軟件工程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科技創新導報,2014(10):226-227.

[4]史曉楠,賈澎濤,羅曉霞.計算機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以西安科技大學為例[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5(11):30-32.

篇5

關鍵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大學生就業;勝任力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27-0039-02

一、引言

當前大學生就業問題備受矚目,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最終也體現在大學生就業上。用人企業和應屆畢業生對就業能力的認知存在差異,這直接導致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和用人企業招聘目標的錯位。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已經取得一定進展,如李懷暉等進行了自動化專業就業勝任力模型構建研究,為今后高校人才培育和教學模式改革創新提供了理論和實踐依據[1]。如李霞等對企業實踐中營銷專業大學生勝任力進行了研究,為營銷專業大學生能夠更好地勝任企業工作提供了基礎性指導[2]。本文通過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100名在校大學生、200名畢業生以及20家用人企業的調查分析,初步構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就業勝任力模型。為本專業應屆畢業生就業能力培養提供參考和依據。

二、就業勝任力模型的構建

(一)勝任力、勝任力模型

關于勝任力的概念,大多數學者認為是直接影響工作業績的個人條件和行為特征,是指能將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與普通者區分開來的個人的深層次特征。它可以是動機、個人特征、自我形象、態度或價值觀、社會角色、某領域知識、認知或行為技能,即任何可以被可靠測量或計數的并且能顯著區分優秀與一般績效的個體特征[3]。

勝任力模型就是為了完成某項工作、達成某一目標所具備的一系列不同勝任特征要素的組合,這些要素必須是可衡量、可觀察、可指導的,并且對完成某項工作或達成某一目標產生關鍵影響。

(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就業勝任力模型的構建

1.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就業勝任力模型的構建。大學生就業能力定義為:大學生在高校教育行為等外在因素和自身學習規劃等內在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所獲得的能夠得到并完成工作的能力[4]。本文采用文獻法、訪談法、問卷調查法初步確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包括的基準性就業勝任力和鑒別性就業勝任力。構成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就業勝任力特征,如表1所示。

本文借用冰山模型,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大學生就業勝任力分為知識技能、勝任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團隊協作能力、領導能力5個方面并據此構建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大學生就業勝任力模型,如表2所示。

2.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就業勝任力模型的評測。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采取校企聯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將企業實習實訓真正引入專業的培養計劃中。學生在校完成教學計劃規定的教學內容,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的專業技能,最后進入相關企業進行工程實踐訓練,接受企業人員的指導并完成真實性的項目及工作。本文針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大學生就業勝任力模型中各特征的權重計算,成立專家小組,由9名和學院保持校企聯合培養關系的企業管理人員組成。利用層次分析法(AHP),來確定各勝任力特征的權重值。

(1)一級指標的配置。本文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大學生就業勝任力維度作為一級指標。對一級指標進行兩兩比較,根據表3賦值,構建矩陣。

計算得出矩陣的一致性指標R.I(Random Index)和一致性比率C.R(Consistency Ratio)。

以某位專家的一級指標為例:

按照上文所述計算得出:C.R=0.0954。因為C.R

(2)二級指標的配置。本文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大學生就業勝任力每個維度下的特征作為二級指標。二級指標權重的計算仍然采用兩兩比較法。在此,不再逐項說明計算過程。

三、結論

為了使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大學生更加符合用人企業的要求,本文將勝任力模型引入本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中,提取分析了大學生就業的15個勝任力特征,并根據用人企業的評測計算出每個勝任力特征的權重,建立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大學生就業勝任力模型。結果表明,用人企業既關心學生的執行能力、理解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組織協調能力,更關注學生的專業基礎能力。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大學生就業勝任力模型的建立,可以讓學校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專業基礎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最終提升本專業學生的就業勝任力。此模式還可以為企業人才的選拔、鑒別提供依據和參考。對于大學生就業能力的評價,不同專業之間差別很大,其評價指標也會隨著社會、就業市場等的l展而變化,因此要建立一整套合理有效的大學生就業評價體系,并隨時調整評價內容及評價方法,實現高校的人才培養和用人企業需求的真正對接。

參考文獻:

[1]李懷暉,楊桂華,陳靜.自動化專業就業勝任力模型構建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6,(32):27-28.

[2]李霞,王啟萬,夏虹.企業實踐中營銷專業大學生勝任力研究[J].中國市場,2014,(17):152-154.

[3]徐峰.人力資源績效管理體系構建:勝任力模型視角[J].企業經濟,2012,(01):68-71.

[4]馬永霞,梁金輝.理工科大學生就業能力評價研究[J].教育研究,2016,(9):40-49.

篇6

【關鍵詞】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實施;質量監控與保障

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需要通過大量的實踐活動,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一、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原則

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需要遵循針對性、層次性、系統性原則。針對性是指,以市場需求為原則,以就業為導向,針對未來職業崗位的需求,結合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專業特點,與企業合作,共同分析學生未來職業崗位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以此確定實踐教學體系;層次性是指,制定實踐教學目標、內容及評價體系時,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層次的實踐教學內容;系統性是指,要遵循教育規律和認識規律,結合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特點,按照組成實踐教學活動的各環節的地位、作用及相互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互相銜接,彼此連續的實踐體系。

二、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改革思路

實踐教學的主要形式有:課程實驗、專業實習、課程設計、綜合實訓、畢業設計、頂崗實習、工作室及科技競賽等形式。將各種不同的實踐教學形式通過合理配置,按基本技能、專業技能和綜合技能三個層次,如下圖所示,循序漸進地安排實踐教學內容,將實踐教學的目標具體落實到各種不同的實踐教學形式中,讓學生在實踐教學中掌握必備的、完整的、系統的技能。

校內外實訓基地是實施實踐教學的重要場所。實訓基地建設本著服務于實踐教學改革的需要,服務于課程學習的轉變,重點從職業性、整體性、開放性等方面提高建設水平。職業性就是實訓基地建設力求體現職業的真實情境,建立模擬、仿真、全真的校內實訓基地;整體性就是實訓基地要圍繞職業能力目標和要求,建立能夠適應多種實訓項目和綜合實訓的校內外實訓基地;開放性就是能滿足學生知識、技能主動建構和學生課余訓練的需要,為學生自主學習、技能訓練提供條件。

三、實踐教學體系的具體實施

(一)實踐教學內容體系

高職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教育實踐教學的內容是實踐教學目標任務的具體化。具體說來,是將各個實踐教學環節進行合理配置,按基本技能、專業技能、綜合技能三個層次,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安排實踐教學的內容。

(二)建立一整套與實踐教學體系相一致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和手段是培養學生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的主要因素,針對實踐教學體系和實訓實習教學模塊,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探索與實踐教學體系相一致的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工作室教學法、學科競賽、行動學習型教學方法等,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三)建設一支實踐能力強的雙師素質師資隊伍

學生實踐能力、職業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離不開高素質的師資隊伍。針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要求,一方面,加強對專業骨干教師的培訓,鼓勵現職教師到企業一線實踐鍛煉;另一方面,聘請企業專家、成功的創業者、企業一線能工巧匠在實踐教學環節兼職任教,擴大創新創業教育的師資力量。

四、實踐教學質量的全程監控與保障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實踐教學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實踐教學管理制度,是教學管理水平的體現,也是穩定教學秩序、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的重要保證。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下設實踐教學行政管理機構,負責實踐教學的計劃組織、管理協調、質量監控與考評等工作。

(二)制定合理的實踐教學評價標準

制定科學的、可操作性強的實踐教學質量評價標準,比如,制定實踐教學質量評價標準、聽課表等,有利于對實踐教學進行有效的評價,促進實踐教學質量水平的提高。

(三)構建完善的實踐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完善的實踐教學監控體系,是重視實踐教學,促進實踐教學質量快速提高,加強宏觀管理的主要手段。根據實踐教學環節的不同階段,構建學生評教、同行評教、專家組評教三級實踐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保證實踐教學質量。

五、結語

實踐教學是高等職業教育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技能型專業人才的重要環節。制定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方案,建立良好的實踐教學環境,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制定有效的質量保障機制,是保證實踐教學質量的核心。

參考文獻:

[1]楊建毅.實踐教學體系改革與實踐方案的探討.才智.2012

[2]劉元林,孟慶強等. 實踐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 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

篇7

關鍵詞:教學幻燈片;Powerpoint2003;抽象、生動

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形式很多,幻燈片演示是最重要且不可缺少教學輔助方式。對于專業課程教學中大型計算題的講授一直是專業教師感到需改進和提高的地方。本文在做好幻燈片制作的基礎上,選擇常用的最簡潔的Powerpoint2003軟件,就制作《結構設計原理》教材中的一道例題來講解大型計算題幻燈片制作過程中的條理順序和技術關鍵點,以例題介紹幻燈片的具體制作過程。

一、對一個偏心受壓構件的配筋計算

例:鋼筋混凝土偏心受壓構件,截面尺寸b×h=400mm×600mm。彎矩作用方向及垂直于彎矩作用方向的構件計算長度l0均為4.5m。作用在構件截面上的計算軸向力Nj=1500kN,計算彎矩Mj=225kN?m。欲采用20號混凝土,縱向鋼筋為Ⅱ級鋼筋。試進行鋼筋設計并進行截面復核。

解:1.截面設計

由Nj=1500kN,Mj=225kN?m,可得到偏心距e0為

e0= = =150mm

構件在彎矩作用平面內的長細比為

λ= = =7.5

故不考慮縱向彎曲影響,取偏心距增大系數η=1。

(1)大、小偏心受壓的初步判定

設a= =44mm,則h0=h-a=600-44=556mm,而

he0=1×150=150mm

初步判定屬于小偏心受壓。

(2)計算所需的縱向鋼筋面積

本例屬于小偏心受壓構件欲求鋼筋Ag和鋼筋Ag′的情況。

取Ag=0.002bh0=445mm?

而e=ηe0+ -a=406mm

e′=ηe0- +a=-106mm

下面進行截面受壓區高度x的計算。采用公式來計算x的值。

①Ax?+Bx?+Cx+D=0

其中 A=-0.5 Rab =-1672

B= Raba′=147136

C=0.003 EgAg(a-h0)-Nje′=55104960

D=0.0027 EgAg(h0-a′)h0=5.1989078×1010

用牛頓迭代,可解得x≈384mm。

②Ax?+Bx+C=0

其中 A=-0.5 Rabh0 =-929632

B= =-86403401

C= =17.2576793×1010

②解得與①解得的x=384mm,誤差僅為0.78%。

現取截面受壓區高度為x=384mm,則

ξ= = =0.691>ξjg=0.55且< =1.079

故可按截面部分受壓的小偏心構件計算,可得到鋼筋Ag中的應力為

σg=0.003Eg( -1)=181.476MPa(拉應力)

將Ag′=1073mm?,σg=181.476MPa,x=384mm及其它已知值代入式即得到Ag′=1073mm?>μ′minbh0=445mm?

現選擇Ag為3φ14,Ag=462mm?;Ag′為3φ22,Ag′=1140mm?。取a=35mm,a′=40mm。設計的縱向鋼筋沿截面短邊b方向布置一排,所需截面最小寬度bmin=222mm

2.截面復核

(1)垂直于彎矩作用平面內的截面復核

構件在垂直于彎矩作用方向上的長細比l0/b=4500/400=11.25,查表得到縱向彎曲系數 =0.96,則

Nu= γb〔 Rabh + Rg′(Ag+ Ag′)〕=2323.54kN>Nj=1500kN

滿足要求。

(2)在彎矩作用平面內的截面復核

假定為大偏心受壓構件,即取σg= Rg,可求得受壓區高度為

x=(h0-e)+ =413mm>ξjgh0=0.55×565=311mm

故截面應為小偏心受壓。

下面應按小偏心受壓重新計算截面受壓區高度x,同上得截面受壓區高度x=388mm,則

ξ= = =0.687>ξjg=0.55且< =1.062

故本例確為截面部分受壓的小偏心受壓構件。

求鋼筋Ag中的應力σg為

σg=0.003Eg( -1) =186.03MPa(拉應力)

求得截面承載力為

Nu=γb[ Rabx + (Rg′Ag′-σg Ag)]=1531.82kN>Nj=1500kN

經截面復核,確認圖的截面鋼筋設計。箍筋采用φ8,間距按照普通箍筋構造要求選用。

二、講授

要講授這個題目以及如何制作出利于學生接受的課件,首先要先總觀全局,明白這個題目的大體步驟;然后考慮怎么將各個步驟放到幻燈片上,注意字體的大小、幻燈片之間的連接、圖片的布置等。

第一步:搞明白本題目的大體步驟。本題的解答過程大體分為:

1.截面設計

(1)大、小偏心受壓的初步判定;

(2)計算所需的縱向鋼筋面積;

2.截面復核

(1)垂直于彎矩作用平面內的截面復核;

(2)在彎矩作用平面內的截面復核;

3.如果設計的構造不合理,必須重新設計;

第二步:考慮怎樣將各個步驟放到幻燈片上;

通過考慮,將偏心距、長細比的計算和大小偏心的初步判定放在開始部分。

考慮到受壓區高度x的計算比較繁瑣,要分兩種方法計算,為了便于比較,決定將e和e′的計算做成第3張幻燈片。將按式Ax?+Bx?+Cx+D=0計算的過程做成第4、5張幻燈片,將按式Ax?+Bx+C=0計算的過程做成第6、7張幻燈片。即將剩下的內容做成第8、9張幻燈片。

下面是截面復核內容。

截面復核要分為在彎矩作用平面內的復核和垂直于彎矩作用平面內的截面復核,在衡量內容和版式后,做成了第10、11張幻燈片。截面復核同樣需要用兩種方法計算受壓區高度x,和設計時的計算一樣,即做成第12、13張幻燈片。

截面復核剩下的步驟和設計時的步驟一樣,即做成第14、15張幻燈片。

接下來就是換背景、添加動畫。至此,一個完整題目的教學幻燈片制作即已完成。

三、總結

(一)做好一個題目的幻燈片,要做到以下幾點:

1.對所要做的題目有個全方面的掌握,確定分哪幾個步驟;

2.兼顧版式、字體、銜接、清晰這幾方面因素;

3.選擇好的背景、字體顏色;

4.選好幻燈片動畫,不要太復雜,簡簡單單就好。

(二)在制作幻燈片過程中所注意的問題

1.盡可能讓幻燈片之間有一定的聯系

一張幻燈片的容量畢竟是有限的,一個題目必須被分寫在N張幻燈片上,有的題目的篇幅比較大,解答要寫的東西很多。分解后需要較好的關聯性,以利于理解。

2.盡可能讓較復制的公式放大顯示

公式中字母多、公式本身結構復雜。計算時很容易出錯,需要要看清楚公式,了解公式的結構,就可以順利地解答,盡可能地將繁瑣的公式單獨、放大地表示,讓所有的同學都可以清楚地看見。

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計算機輔助教學必將在教學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利用教學幻燈片輔助教學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增強教學效果、激發學習興趣,因而其發展具有深刻的必要性。

參考文獻:

[1] 趙明;Flash 5入門與提高[M];清華大學出版社

[2] 葉見曙;結構設計原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

(上接第31頁)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使之形成科學的實驗素養

篇8

1.有效教學的理論概述

1.1有效教學的定義

有效教學的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種先進教學理念指導下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使學生獲得具體的進步或發展。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教學有沒有效益標準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是學生學得好不好,而不是老師有沒有完成課程內容或是教學態度的認真與否。教學的目的就是學生經過老師的教學學習有沒有收獲,能力有沒有得到提高。如果學生的學習沒有收獲,能力沒有提高,即使老師教的再好再辛苦也還是無效的教學。判定是否是有效教學有一些基本的標準,如有沒有明確的教學任務指向,學生有沒有高度參與教學,有沒有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更深入理解等等。

1.2有效教學的理念

有效教學是為了提高教師課堂教學的效率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提出的,他的理論隨時代而發展,具體的說,有效教學的理念主要是有效教學呼喚效益意識。有效教學強調教學效益,教學目標的達成就是教學效果的底線。但這個效益不能只是簡單的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也不是簡單的教師有沒有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效益并不在于一堂課中教師教給學生多少內容,而在于學生在這節課中學習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學習過程中能力和素質有沒有提高。有效教學強調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合理的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使學生能力獲得最大化的發展。在有效教學中教師教學要克服滿堂灌,必須少講、精講,要注重基礎理論知識的積累運用,也要注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促進學生的全面持續發展。

2.職業中專學校計算機專業課有效教學實施策略

2.1聯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策略

不少學生選擇職業教育是希望能夠在職業學校學習某一專業知識和技能,畢業后能利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找到滿意的工作,所以他要求所學的知識是實用的、對今后的實習就業和生活有用的。學生如果覺得老師所教的專業知識對將來就業沒有用就會喪失學習的興趣,不愿學習。因此,專業課的有效教學首先要理論聯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出發,關注學生的需求,從而激發學生對專業知識和技能學習的興趣。

教師專業課教學的資源如果來自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己有知識,學生的學習目的會更明確,學習的興趣會更高。因此職校計算機專業課有效教學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幫助學生把他們的現在學習內容與將來的工作生活聯系起來,以此來激發學生對專業課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2.2合理運用多媒體,提高課堂實效策略

多媒體給學生視覺上和聽覺上的刺激,較易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活動中有著不可忽視的優勢。而在中職學校,計算機專業設置的課程均以教授如word,PS等應用軟件為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僅需要通過多媒體演示來幫助講解陳述性知識,而且操作技能部分更離不開多媒體的演示,以增強學生直觀的學習經驗。所以說多媒體投影演示是計算機專業課教學中必不可缺的。因此,我校在每個教師都安裝了多媒體投影,提倡教師多媒體教學。

然而,不是所有的專業課都適合多媒體演示教學,用多媒體投影進行演示也不是越多越好,有的教師為了多媒體而多媒體,教學課件做的非常漂亮,整節課幾乎都用多媒體投影演示來講解知識點,但教學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教學由過去的人灌變成了現在的機灌。這種不恰當的使用教學媒體的課堂教學,使得學生游離于學習活動之外,成了教學媒體演示的觀賞者,限制了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對學生的知識學習也起不到積極的效果,最終導致課堂教學的無效。

2.3根據專業特點,提高上機練習效率策略

由于中職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惰性大,就喜歡上網聊天和玩游戲,教師不進行有效的引導,任其自由上機練習操作,很難達到教師的要求。所以專業課教師需要掌握一定的組織上機實踐練習的策略,才能有效促進學生上機效率的提高,實現計算機專業課的有效教學。

2.3.1合理分組,提高上機效率

小組合作學習是上機實踐課重要的教學組織形式,如何合理的分組,對提高上機實踐練習效率至關重要。教師要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基礎、性格差異和男女性別,把每個班級分成幾個學習小組,讓學習能力較強的同學擔任組長,以提高上機實踐練習課的效率。

2.3.2分層任務,實行分層教學法

分層教學法是在學生知識基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顯差異的情況下,教師有針對性地實施分層教學,從而達到不同層次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職校生一個重要特點是低程度高分化,使得教師很難定出符合所有學生實際練習需求的上機練習任務。如果給的上機任務太簡單,部分基礎較好的學生完成上機任務就會無所事事,影響課堂秩序,從而降低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而如果給的任務太難,那樣就只有少部分學生才能完成任務,使得大部分學生無法完成,長此以往,很多學生就會對學習失去信心,從而放棄學習。實施分層教學法有效的避免了這種情況,讓所有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增強了學生的成就感和學習的信心。

2.3.3營造寬松上機環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給學生營造寬松的上機環境不是放松對學生的管理,對學生放任自流,任學生在上機時上網聊天玩游戲,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而是通過給學生營造寬松的上機環境,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首先,給學生一個相對開放的上機環境。其次,學生練習上機任務時內容和方法可以不作限制,比如學習word時,我提出電子小報的任務要求,學生可以不按教材上的步驟自由發揮,根據自己的意思編輯文字,自己設計和編輯,編輯的方法也可以自由選擇。第三,課堂上學生可以互討論、相互指點交流,甚至可以離開座位向別人請教學,而不必拘于原地不動和安安靜靜的上機紀律,只是為了給學生營造一個放松的上機學習環境。

篇9

關鍵詞:計算機;大學生;創新能力

計算機專業學生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力量,積極參與創新科技的活動,為各個技術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幫助。當前我國的計算機技術水平與國外相比差距較大,這也體現了我國在科技領域的進步空間還比較大。因此,加強對大學生進行創新教育、為國家與社會提供創新型人才,成為高校當前的重要任務。

一、計算機專業大學生創新能力現狀

1.創新意識較強,缺乏實踐能力。當前的大學生多為90后,家庭條件相對優越,接觸新鮮事物的機會與頻率較大,普遍具備創新意識,對創新也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即使持有創新動機與創新靈感,但實踐創新的能力卻不突出,而高校當前的軟件硬件設施有限,難以時刻跟上技術發展的新趨勢,也導致大多數學生的創新靈感難以得到實現。另外,在各大高校組織的創新設計或者科技比賽中,我們發現,很多大學生的作品具有“創新性”,然而,很多方案卻缺乏可操作性與可行性。再加上計算機專業的本科學生對計算機基礎知識的積累還不夠,開拓領域較小,再加上自身條件的限制,造成很多好的想法難以實現。

2.有一定的創新激情,缺乏明確的目標。大部分學生剛剛走進大學校園,對大學中的新環境、新知識都充滿了好奇,剛剛脫離高中緊張的學習狀態,持續到大學中還會有所保留,此時,他們對大學的新知識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對大學各種競賽活動、社團活動參與積極性都比較高,對創新也有強烈的激情。然而,由于對這些活動事前沒有接觸過,大部分學生在參與進去后,因為缺乏興趣和明確的發展方向,導致原有的激情慢慢消退,久而久之,容易造成一種消極的狀態,創新激情難以延續。

3.具備創新能力,缺乏實踐平臺。目前,計算機專業的大學生有相當一部分人具備創新能力,受到客觀環境的限制,很多人的能力難以發揮,創新的積極性逐漸消失。更有很多學生有一定的創新意識,也有一定的創新激情,但是卻沒有相應的創新平臺。例如:一些學生的實踐僅僅限制在課堂或者實驗室,沒有充分利用學校提供的教研場所等相關資源,最終導致學生很難發揮自己的能力。

二、改進計算機專業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措施

1.為學生搭建發展的平臺,激發學生參與創新活動的興趣。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學習和掌握計算機專業理論知識,同時結合基本的實踐技能,讓學生認識到創新精神的強大力量,認真做好學生的創新教育。然后,在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技能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校和社會提供的科技競賽,根據學生的實際發展情況和學院的經濟狀況,為學生建造企業實訓基地、學生創新基地、科研基地等發展平臺。

2.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鼓勵學生參與科研活動。在高校創新能力培養過程中,除了重視創新知識,還要積極建設師資隊伍與科研項目,這些都是實踐創新能力的重要資源。目前不少院校已經對本科生實施導師制度,這樣一來,每位導師帶幾名學生,對其進行詳細的指導,可以將教學質量大大提高。導師的職責不僅僅在選課、實習方面進行指導,對其思想道德教育、創新精神的培養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另外,在教師的鼓勵與帶領下,部分學生有機會參與到教師的科研團隊中。學生結合自身的興趣愛好進行工程研究訓練,對提高其科研開發能力有著良好的功效。

3.鼓勵學生積極動手,操作創新型實驗。計算機專業課程作為應用性課程,學校需要安排大量的實踐科目,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與運用所學知識。在保證計算機專業學生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下,加強對課內外實驗的動手能力培養。對學院內的教學設備,除了滿足師生的教學計劃外,可以在假期或者課余時間對學生開放,讓學生在課余時間能夠進入機房或者實驗室進行自主探究活動。另外,在教師指導和學生團結合作下,師生共同完成創新型實驗,能夠提高學生的應用設計能力,創新效果更加明顯。

4.考試內容與形式多樣化,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F有的評價體制過于重視學生的成績,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難以實現科學的評價。為此,要豐富評價形式,考試內容也要廣泛,尤其要加大試題的靈活性與綜合性,重視學生掌握與運用計算機專業知識的能力,綜合文化知識、實踐能力、創新素質等多方面進行考核,提高對學生評價的客觀性、公正性與全面性。

參考文獻:

[1]謝澤琛.高職院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課程的教學改進策略探討[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21).

[2]蔣秀英.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數據結構課程教學改革[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

[3]王威娜.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基礎課程“分專業”教學方式探究[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9).

篇10

(1.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工程系,湖南長沙410208;

2.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成教育研究所,湖南長沙410011)

摘要:分析現有計算機應用專業課程體系的弊病,提出動態調整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專業定位與人才培養目標的方案,闡述構建完善合理的能力遞進課程體系。

關鍵詞 :課程體系;職業能力;能力遞進:教學方法

文章編號:1672-5913(2015)17-0068-05

中圖分類號:G642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職業院校計算機應用專業能力遞進課程研究”( ZJB2012072)。

第一作者簡介:成亞玲,女,講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應用技術、軟件工程,13063052@qq.com。

0 引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滿足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培養職業能力為核心、以能力為本位是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核心。職業教育需關注產業結構調整對職業崗位人才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專業定位;以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為核心,構建科學的課程體系是職業技術人才培養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職業院校教育教學的基礎。

1 制訂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

隨著產業結構調整與計算機應用技術的不斷發展,企業對計算機應用專業的人才需求越來越高,出現了企業招工難、學生就業難,尤其是對口就業難的局面,造成中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專業畢業生社會認可度較低,大量從事著與本專業不完全對口工作的情況。導致這種情況的深層次原因是,目前大部分計算機應用專業是基于“學科(或知識)本位”理念進行課程設置,過分強調各學科的分段和獨立,造成各門課程之間缺乏有機的聯系與呼應,忽視了學生的興趣、情感體驗與能力、健全人格的形成,不利于學生關鍵能力和職業能力的培養,無法滿足人才培養的要求。

鑒于學科本位主義存在的弊病,我們以“能力本位”課程觀為指導思想,對計算機應用專業面向的職業崗位進行全面的調查、分析,在融合計算機網絡管理員等職業資格與行業標準的基礎上,確定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該人才培養方案強調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提倡以能力為基礎,以職業或職業群所需的知識、技能與態度為目標的課程組合形態,以職業崗位的要求為目標取向,在進行職業分析的基礎上,將職業能力量化和分割成若干模塊,然后進行課程開發和實施培訓,使學習者或受訓者具備從事該職業的能力。

科學制訂人才培養方案與核心課程的質量標準,為專業建設、人才培養質量與課程教學質量監控、評價和考核建立必要的基本規范。以就業為導向,校企深度融合,共同確立培養目標,制定教學計劃,解構重構課程體系;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針對崗位練技能,全面推進“三階段、三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第一階段:前兩學年,依托校內學習環境,以校內為主,校外為輔,將系統的動手能力培養與系統的基礎知識培養相融合,達到掌握基本職業技能,培養基本職業能力的目的。第二階段:第三學年第一學期,依托校外實訓基地,以校外為主,校內為輔,由學校教師和企業專家聯合授課,將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與真實項目實戰相融合,做到教學內容項目化、教學方式情景化、教學環境職場化、工作過程流程化、組織管理企業化、教學做考一體化,實現由學生到準員工的轉變。第三階段:第三學年第二學期,到合作企業頂崗實習,學生全面參與企業工程項目實施,培養職場意識,達成就業意向,將頂崗實習與就業相融合,實現從準員工到員工的蛻變。

2 構建能力遞進的課程體系

職業技術教育以能力培養為基礎,要求畢業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識的同時,具有熟練的職業技術和適應變化的能力,同時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具有吃苦耐勞、競爭精神、團結協作精神和創新意識等精神素質。以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為核心,構建合理、完善的能力遞進課程體系是職業技術人才培養改革的核心,是職業院校教育教學的基礎。

能力遞進課程是根據學生認知規律和職業成長規律,以學生獲得職業行動能力為目標,教學設計分層遞進,教學內容編排由簡到繁,由單一到綜合,教學組織梯度推進的教學框架。職業能力一般包括專業基本能力、崗位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它以學生獲得職業行動能力為目標,要求職業院校在課程設置時基于專業核心能力設計教學模塊,基于實踐工程項目設計學習項目,基于工作任務(工作流程)設計教學項目內容,基于崗位要求和個人成長需要培養職業素養。

在能力遞進課程體系構建過程中,將職業教育課程劃分為科學文化知識學習和人文素質培養、職業能力訓練兩類課程。課題體系在縱向方面由科學文化知識學習、人文素質培養等文化基本素養教育向人文素質拓展訓練遞進;職業能力訓練由基本職業能力向崗位核心能力再向職業拓展能力遞進?;韭殬I能力屬于職業入門教育,目的是幫助學生掌握本專業所有崗位(崗位群)的基本規律和通用標準。崗位核心能力是指完成某一崗位較為復雜的工作任務的能力。若干典型工作任務訓練,使學生獲得能夠勝任一定崗位工作的較為系統的職業知識、技能和素養。職業拓展能力是指創造性地完成較為復雜的工作任務的能力,包括組織能力和研究性學習能力。通過設計較為復雜的工作任務,培養學生利用已有的職業知識、技能和素養系統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在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注重與他人合作,具備反思和革新能力,為學生的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課程體系在橫向方面按照成長認知規律、職業能力遞增的方式合理設計教學項目。計算機應用專業課程體系如圖1所示。

以計算機組裝與調試、計算機故障診斷與維護、局域網組建與維護、文檔專業排版等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構建課程體系,采取“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完成基于工作崗位和職業能力的核心課程改革與課程重構,構筑職業素質教育貫穿始終的教學全過程。

2.1 課程體系建設目標

課程體系建設目標是以計算機組裝與調試、計算機故障診斷與維護、局域網組建與維護、文檔專業排版等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培養學生具有計算機組裝、故障診斷與排除、小型局域網組建及文檔排版等能力。校企共同完善基于能力遞進的課程體系,共同建設專業優質核心課程,開發核心課程微課等數字化教學資源。計算機應用專業課程體系如圖2所示。

2.2 課程體系建設內容

以實踐工程項目為載體,我們精心遴選課程教學內容,優化內容體系;積極推進教學模式創新、教法改革,采取項目載體、任務驅動、項目教學、案例教學、翻轉課堂等多種教學方法;將職業技能鑒定、各種競賽所需知識技能融合進來,課內外學習相互結合,在線教育與線下教育相結合,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教師科研課題相結合,真正體現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

2.3 課程內容設置

我們根據計算機應用專業面向的職業崗位群所需的專業核心能力設置教學模塊,基于作品(產品)設計訓練項目,基于工作任務(工作過程)設計教學內容。課程內容采用“遞進式”方式進行設計,課程教學任務按適度遞增的方式設置。以行為導向為主,學生通過完成學習任務,完成知識點的學習,通過拓展知識的學習,提高新技術的學習能力、資料文獻信息的檢索與處理能力、工作計劃的制訂與實施能力、工作結果(自我、他人)的評估能力。

如局域網組建與維護等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我們采取“遞進式”的課程內容設計:根據學習認知過程及制造業信息化網絡管理員、網絡工程師等崗位工作職責和工作任務,將本課程教學內容從簡單到復雜優化重構為計算機網絡認知、對等網組建、部門級局域網組建與維護、中小企業局域網組建與維護等4個教學項目,如圖3所示。

3 專業課程的實施

我們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職業成長規律,設計課程結構、課程內容,以學生獲得職業行動能力為目標,基于專業核心能力分層遞進設計教學模塊,基于實踐工程項目設計學習項目,基于工作任務(工作流程)設計教學項目內容,基于崗位要求和個人成長需要培養職業素養。

3.1 課程教學過程設計

我們基于工作過程進行課程教學過程設計,基于認知規律和職業成長規律,以實踐工程項目為教學載體,以學習任務為導向(驅動),遵循“咨詢、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估”這一完整的行動過程序列進行科學的教學過程設計,讓學生在項目學習的實踐活動中,掌握專業知識,習得職業技能。

3.2 課程教學方法的實施

針對計算機應用專業課程實踐性強的特點,我們以項目載體、任務驅動教學法為主,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實踐;同時結合翻轉課堂式等多種教學模式,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2.1 項目載體、任務驅動教學法

局域網組建與維護課程教學項目為:計算機網絡認知、對等網組建、部門級局域網組建與維護、中小企業局域網組建與維護。我們以項目為載體,以任務為驅動組織教學,主要環節如下。

(1)提出任務: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課前設計好教學項目,即目標和要求,在教學活動時下發項目教學任務單。

(2)分析任務: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以組為單位對項目教學任務單進行交流信息與相互討論,并提出完成項目的初步思路。

(3)項目分工與實施方案編制:根據項目教學任務單及需求分析,初步確定項目解決方案,然后經教師檢查后,最終形成項目實施方案。

(4)分工協作與實施任務:項目實施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選定項目經理。項目經理負責項目的組織與協調,每位組員輪流負責項目團隊中的各個崗位,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身份角色,擔任不同工作,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

(5)項目展示、總結:項目完成后,學生以項目團隊的形式進行項目展示,介紹項目的分工、設計思路、關鍵技術和項目結果,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其他項目小組對該項目的實施情況進行提問和點評。這種方式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溝通表達、展示自我的能力。

以上5個環節構成了項目驅動式教學的關鍵步驟,在實際使用中,可以根據項目本身的難易程度,進行適當的重復或簡化。

3.2.2 翻轉課堂教學法

部分課程應用翻轉課堂教學法,如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將原課程按照學生學習規律,分解成微型課程體系。微課以視頻為主要載體,將知識進行碎片化、情景化、可視化處理,使其可以為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各種便攜式終端提供內容服務。每個微課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內容短小,集中說明一個問題,可以滿足通過微型移動終端設備隨時隨地學習,實現“人人皆能學、處處皆能學、時時皆能學”的愿景。學生可以在家中或課外觀看視頻自主學習,在課堂上參與互動活動(釋疑、解惑、探究等),按照自己的步驟、節奏進行學習(個陛化學習),提高學習績效。

3.2.3角色扮演法

在教學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扮演不同角色,完成不同的工作,如在中小企業局域網組建與維護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學生既扮演網絡工程師又扮演客戶等角色,讓學生在真實工作情境中完成多角色工作任務,以利于培養學生的協同工作等方面能力。

3.2.4分組討論法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遇到有爭議的問題,教師讓學生先討論,然后再引導,最終求得對問題的解決。

3.3 課程考核與評價考核

基于課程培養目標,我們采取形成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評價方式,由企業專家與校內教師共同進行,主要從學習態度、職業能力、職業規范、團隊協作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評價項目權數見表1。

4 結語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最為關鍵的構成要素,我們基于“能力本位”(或能力遞進)的教育理念,按照基礎課程服務于專業教學需要、專業課程定位于職業能力培養需要、專業拓展課程服務于素質教育需要的原則,合理設置專業課程,優化了計算機應用專業課程體系。構建能力遞進的專業課程體系有利于強調職業教育的職業化、崗位化,有利于職業院校更好地對接IT產業,融人行業,服務企業,增強專業服務產業的能力,有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有利于推動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促進中高職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魏星,李志遠,劉建華,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計算機網絡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3(37): 190-191.

[2]許麗婷,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探究[J]教育與職業,2012(12): 149-150.

[3]譚愛平,陳超,楊幸.基于裝備制造業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教學改革與探索[J]現代教育技術,2009(12): 140-144.

[4]張寧林.侯冬梅,高職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12(13): 89-92.

[5]閆英戰,高職計算機網絡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0(17): 152-154.

[6]孫輝.高職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改革之我見[J].課程教育研究,2014(26): 253-254.

[7]李偉明.淺述職業學校高職學生技能的遞進式教育[J].信息通信,2012(2): 279-280.

[8]陳曉兵,多層次遞進式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的研究[J].科技教育創新,2012(9): 180-182.

[9]趙呈領,徐晶晶,劉清堂.基于微視頻資源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與應用探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12): 70-76.

[10]陳子超;蔣家傅.高校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現代教育技術,2014(12): 112-117.

[11]譚愛平,胡漢輝,高職網絡互聯設備課程教學改革實踐[J].職業教育研究,2010(75): 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