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育兒心得范文

時間:2023-03-26 07:12: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家長育兒心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家長育兒心得

篇1

首先,要讓孩子有規律的作息時間。充足的睡眠對于小孩子生長發育尤其重要,從小讓孩子樹立規律的作息習慣,對她的一生都有好處。每天早睡早起,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精神狀態準時回到學習接受老師們的教育,會讓孩子的學習更有效率,更有利用情緒的控制。

第二,要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要適時給予引導,從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地調動孩子動手的積極極性和主動性,事情完成后還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讓她在勞動中得到肯定,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堅韌的意志,切勿做大包大攬的家長,讓孩子習慣依賴。

第三,培養孩子的良好的學習興趣。特別是獨立看書、做練習的習慣。家長的一言一行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由于工作節奏快,我有時少不免也會把工作帶回家里做。我有時候會讓小孩跟我一起,讓她看我工作時的狀態。久而久之,她也會帶個小畫本或小繪本,安靜地坐在我身邊寫寫畫畫,遇到有趣或不懂的地方她也會跟我交流,慢慢地培養她的學習專注力。另外,現代家長的普遍現象就是很難放下手機陪孩子,我們應該以身作則,每天最少騰出一小時放下手機,作為高質量專屬孩子的時間。

第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規則意識。都說“三歲定八十”,小孩子能否有正向的人生取決于從小灌輸的觀念和意識。我喜歡用日常生活中發現實例去和孩子分析,聽聽他們的看法,對錯誤的觀點和認知給予糾正,言傳身教。也隨時提醒他們要遵守規則,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同時,作為父母也要十分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能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

篇2

二年級一班金詩煜家長:林琳

在這里首先感謝咱們的班主任翟老師,說實話,在孩子上小學以前,對于家庭教育,我基本沒有概念。自從孩子進入到咱們這個班集體后,看到翟老師對孩子的這種關愛,我從心底里非常感動,在翟老師的引領下,我走進了咱們的“明星快艇”,分享了很多優秀家長的教子經驗,在此只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教育孩子的一些心得。

一、教子先樹人

1、教會孩子對人有禮貌

由于孩子的性格比較內向,從詩煜兩歲開始,我就小聲提醒她見到鄰居要問好,這樣堅持了半年時間,她終于主動開口向人問好了!

2、教會孩子關心父母、長輩

在節日或長輩過生日時,我都會讓孩子拿出自己的壓歲錢買禮物送給我們,借機引導她學會關心孝敬長輩。

二、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1、教育孩子要有時間觀念

咱們很多孩子都有磨蹭的習慣,原因就是咱們家長包辦的事情太多,剛開始,我家詩煜早晨起床也很磨蹭,我就規定她五分鐘內必須穿好衣服,要不刷牙洗臉就沒有熱水,這樣孩子很快就養成快速穿衣洗漱的好習慣。

每天晚上,孩子只要完成學校作業后,就不愿練琴和干其他功課了,

為了讓孩子有時間觀念,我們共同制定了一個制度:每天每完成一項作業,畫一個笑臉,一周內得到二十個笑臉就可以滿足孩子一個合理的愿望。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孩子逐漸養成了合理安排時間的好習慣。

2、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提高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從孩子四歲時,我就讓孩子到樓下購買家里的生活用品,鍛煉孩子的獨立性,比如:讓孩子把家里的空酒瓶提到小買部賣了,把所得的收入自己存起來留到以后讀書用,到現在孩子從沒亂花過一分錢。再比如讀書,從二年級我就不陪她讀書了,但孩子仍然對讀書有濃厚的興趣,我想與咱們老師有很大關系,現在她能獨自在一個晚上讀完《小仙子講故事》整套書。

3、養成積極鍛煉身體的習慣

身體好是一切生活的基礎。所以我很重視孩子的體育鍛煉。詩煜三歲半學會輪滑,五歲學會騎自行車,六歲時學會游泳?,F在每天下午放學都讓孩子從學校跑回家,周六、周日、假期經常陪孩子參加戶外活動和學校組織的公益活動。

4、關注孩子心理健康

篇3

母親經過辛苦的十月懷胎,孩子在一家人熱切的期望中出生了,在喜不自禁,松一口氣之時,孩子又因病理因素須轉兒科治療,其家長的心情也隨之降至冰點,加上新生兒病室為防止交叉感染等原因,一般為無陪病房,隨著孩子的轉入,家長與新生兒間就隔離了。從新生兒入室至出院,家長的心理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現將其心理特征與護理對策介紹如下。

1 心理特征

1.1 恐懼心理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也是家中的小寶貝,當其生病住院時,父母格外緊張焦慮,往往會對醫護人員提出較高的要求,表現為擔心孩子的病情、預后、遭受的痛苦、家庭經濟負擔等。

1.2 疑慮心理 表現為對醫生護士不信任、醫護措施不放心、孩子是否得到很好的照顧,尤其是孩子的病情加重或反復時,更加明顯。

1.3 自責心理 表現為懊惱、愧疚、自我懲罰;這在知道孩子的疾病是宮內感染、遺傳、母嬰垂直傳播時更為突出,家長陷入深深地自責中,不能自拔。

1.4 追究心理 表現為無理取鬧、憤怒、打架、提過分的要求等,特別是在孩子夭折或預后很差時發生,大大干擾了正常的醫療秩序。

1.5 僥幸心理 表現為滿不在乎、盲目樂觀,認為醫生診斷錯誤、欺騙他,當孩子存在有先天畸形而外表無異常時,最易發生,常常要求自動出院,使孩子喪失救治的機會。

1.6 求知心理 表現為焦慮、求知欲強、不自信等,這在孩子即將出院時最為明顯,擔心自己的育兒知識太少,不能勝任照顧孩子的角色。

2 護理對策

2.1 要有良好的形象 良好的護士形象是與家長交流的前提,應保持干凈整潔的儀表,和藹可親的態度,親切美好的語言,護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給家長以深刻的心理影響。要多主動接觸患兒,如對孩子多撫觸、摟抱,以取得家屬的信賴。只有這樣,家長才能愿意與護士溝通交流。

2.2 巧妙的語言溝通 患兒入院后,護理人員主動在5 min以內熱情接待患兒家屬,及時做入院宣教。每次家屬送母乳和探視患兒時,護理人員及時將患兒當天的喂奶和大小便等護理情況提供給家屬,使患兒家屬放心。我們應針對患兒的疾病對可能發生的各種預后進行說明,使家長對孩子在治療期間可能發生的情況有所了解和準備。對預后良好的疾病,在對家長說明時可多用鼓勵的語言,讓家長看到治愈的希望;預后差的,應用婉轉的語言安慰家長,給予心理支持,使家長能夠正確面對疾病。尤其對慢性病應指出現代科技進步,不要放棄希望;而對病情發展較快的,要用肯定的語言告訴家長,醫院會盡最大的努力進行治療。出院時,護理人員及時準確規范地向家屬提供出院指導,教會家屬回家如何正確護理新生兒,使患兒家屬感到滿意。在關注疾病的同時,關注患兒及家屬的心理需要,家庭、社會對患兒及其家屬的影響。堅持“以人為本、關愛生命、呵護健康、奉獻社會”的服務觀念不僅能促進患兒早日康復、恢復健康,也有助于減少或防止這種糾紛的發生,化解相關矛盾。

2.3 注意非語言溝通 在與家長交流時,非語言溝通也同樣起著重要的作用,一個真誠的微笑、鼓勵的眼神、專注的傾聽、對其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懷,護士的一舉一動都映入家長的眼簾,有利于增強他們的信任感、消除疑慮、真正的放心。

2.4 保持病房環境的舒適 監護病房的布置力求舒適協調,燈光柔和,夜間使燈光暗淡些,在病室內安設鐘表和日歷。在探視之前,一定要把患者整理好,從頭到尾再檢查一遍患者身體與床單位、、引流管、敷料、輸液等情況,護士要做到病情、治療、護理心中有數,這是與家屬進行有效溝通的前提。

2.5 把好護理質量關 沒有過硬的護理質量,再美好的語言、真誠的笑臉都是空洞的。因此,對家長的心理護理最終都要落實到新生兒的護理過程中,為此要做到以下幾點。

2.5.1 要有高度的責任心 新生兒各組織器官功能發育不成熟,抵抗力弱,病情變化快,護理人員從思想、實踐中深刻體會護理質量方針中“熱心”、“周到”、“至誠”、“至愛”的內涵,以我們的熱心、愛心、細心、耐心、精心為患兒提供人性化的優質護理服務,充分滿足患兒和家屬的要求,真正體現了“我們都是孩子的媽媽,您能做到的我們也能做到,您做不到的我們亦能做到的”護理理念。這就要求護士要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將新生兒當作自己的親人,減輕其痛苦,杜絕差錯事故的發生。

2.5.2 要有嫻熟的護理技術 新生兒的皮膚嬌嫩、生命力脆弱,護理要求高,護士必須有嫻熟的護理技術,在靜脈穿刺、吸痰吸氧、氣管插管、洗胃等方面要力求準確,一次成功,提高新生兒疾病的治愈率。

2.5.3 要有敏銳的觀察能力 新生兒的病情瞬息萬變,若不及時發現,及時干預,將失去搶救時機。護士必須全面掌握新生兒疾病護理,熟悉主要的病理變化,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不放過任何細微的病情變化,及時報告醫生,及時處理,贏得搶救時機,提高成功率。

2.6 加強健康教育 根據家長不同時期的心理變化,進行不同內容的健康教育,給家長以心理與技術上的支持。入院初期,護士要主動向家長做疾病知識的講解,使其初步了解該病的病理變化、治療過程以及我們的主要治療經驗。應針對患兒的疾病對可能發生的各種預后進行說明,使家長對孩子在治療期間可能發生的情況有所了解和準備。對預后良好的疾病,在對家長說明時可多用鼓勵的語言,讓家長看到治愈的希望;預后差的,應用婉轉的語言,安慰家長,給以心理支持,使家長能夠正確面對疾病。尤其對慢性病應指出現代科技進步,不要放棄希望;而對病情發展較快的,要用肯定的語言告訴家長,醫院會盡最大的努力進行治療,提高家長的信任感;中期主要介紹患兒的治療進展、目前的表現、還須治療的時間,使家長心中有數,不要著急出院;接近出院時,在病情許可的情況下,讓家長抱抱孩子,增進母子或父子感情,并不失時機的做育兒知識的宣教,必要時進行示范訓練,直到家長掌握為止,這將大大提高他們的自信心。

2.7 及時隨訪 新生兒出院時,要交代好一切注意事項,包括按時服藥、功能鍛煉、早期教育、注意安全等,并提供“愛心卡”一張,標明咨詢電話。在出院的第二天及時電話回訪家長,了解新生兒出院情況,必要時作家庭訪視,使家長始終認為醫護人員是他們的堅強后盾。

篇4

關鍵詞:家長; 幼兒; 誠信教育;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16 文獻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4)01-117-001

一、家長對幼兒誠信教育的重要意義

幼兒誠信教育勢在必行,在打造“誠信中國”的過程中,幼兒誠信教育勢必先行。幼兒時期的道德意識、道德觀念形成的啟蒙時期,是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起始階段,是建構誠信品質的奠基時期。在幼兒時期,如果通過家庭教育能為兒童的誠信人格培養打好基礎,能在兒童幼小的心靈中播種現代誠信觀,會為將來人才誠信道德素質的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家長對幼兒誠信教育的存在問題

當前,由于社會誠信缺失嚴重,很多家長出于保護孩子安全的需要,從小教育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說話”、“不要輕易相信別人”。這本身并無可厚非,但是由于缺乏相應的信任、責任、誠實、信用的教育,使得誠信教育在幼兒家庭教育中一直處于缺失狀態。當前,部分家長尚未意識到培養幼兒誠信品質對于孩子將來適應現代生活的必要性,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常常忽略幼兒誠信品質的培養。因此,家庭成員的為人處事更是幼兒的表率,如果家庭成員之間待人不真誠,做事不守信,說話不誠實,就會對幼兒有著極大的負面影響作用。要為孩子樹立正面的榜樣,要以德立威,以誠立信,切忌言而無信,要牢記家庭的每一位成員都是孩子最天然的教師,其影響超過學校教師和社會成員。

三、家長對幼兒誠信教育的應對策略

1.家長要十分尊重和真誠耐心教育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以身作則,講究誠信,給幼兒樹立一個積極的榜樣;家庭內部需要制定規范,用以指導規范幼兒的行為,同時要注意賞罰分明,做錯事情要有一定的懲罰措施,講究誠信要及時給予表揚;家長對孩子做出承諾,要慎重,也要適度,并且做到言而有信,兌現不了承諾時要向孩子真誠道歉,接受處罰。家庭教育是一門藝術,是家長一直要認真學習的課程。

案例一:幼兒園中班的豆豆被選為第二天的值日生,豆豆非常開心,頭天晚上就跟媽媽說,明天要早點到幼兒園,幫老師做事情??墒堑诙煸缟铣鲩T時,媽媽發現電瓶車壞了,折騰了半天,等趕到幼兒園時已經遲到了。老師了解原因后,沒有批評豆豆的遲到。但是豆豆自己很難過,他說自己跟老師說好要早點來勞動的,可是卻遲到了。媽媽聽了也很抱歉,馬上向孩子道歉,然后媽媽和老師協商后,答應豆豆明天再做一天值日生,一定早點到幼兒園。豆豆聽了,開心地笑了。

培養幼兒的誠信美德需要家長和孩子共同努力,對待幼兒要有策略,對待自己也要嚴格。最好的方式是在家庭誠信教育中家長與幼兒一起成長,共同進步。

2.家長要以身作則和給孩子行為做示范

父母是人生旅途中的第一個榜樣。父母的思想品格、生活方式、言談舉止、理想情操等,都對孩子起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的思想品德、人生理想和文明行為?,F今,有的家長經常教導孩子要誠實,卻不注意甚至忽視自己怎樣做人。為了讓孩子不買火車票,告訴孩子在檢票口測量身高時,把膝蓋故意彎曲;買東西多找了錢,不是如數歸還,而是到處炫耀自己占了便宜;答應孩子辦的事情,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最后不了了之……很難設想,這樣一個投機取巧、出爾反爾、言而無信的人,能夠教育出誠實守信的孩子。俗語道:“身教重于言教?!备改敢械谜?,站得直,為孩子做品德行為的榜樣,讓孩子去效仿。

案例二:萌萌爸爸周末帶孩子坐公交車回奶奶家,在投幣付費時,爸爸發現只有一個硬幣,其余都是大額紙幣,還缺一個硬幣怎么辦?萌萌見了也很著急,說:“爸爸,你再找找!”司機叔叔很和善,說:“大家都有尷尬的時候,沒關系,不用給了!”萌萌爸爸連聲道謝。下午從奶奶家回來,爸爸在站臺上一直等了很久,萌萌問爸爸為什么有好幾輛車經過都不坐,爸爸告訴他,在等剛才那位司機叔叔的公交車,剛才缺了一塊錢硬幣,現在一定要還給他。萌萌聽了,拉緊爸爸的手說:“好,爸爸,我們一起等那位叔叔的車來!”爸爸和萌萌會心的相視一笑。

3.家長要誠信真實賞罰分明對待孩子

誠信規則,做到賞罰分明。家庭成員在培養孩子誠信意識與誠信品質的過程中,需要制定遵守誠信的規則,什么事該做,什么話該說,什么事不該做,什么話不該說。承諾的事應該努力做,做不好的事應該說明緣由,并向別人致歉,要讓孩子從小養成自覺守信的良好習慣。這些規則不但要求孩子做到,更要求家庭成員嚴格按照誠信規則做好表率作用。

案例三:媽媽答應6歲的貝貝,等她學會疊自己的小被子,就帶她去公園玩。貝貝很開心地去練習疊被子。孩子撅著小屁股吃力的疊著被子,奶奶看見了很心疼,一把搶過被子說:“孩子還小,長大以后就會疊了,現在奶奶來幫你疊?!眿寢寯r住了奶奶的手,對貝貝說:“貝貝,如果今天奶奶幫你疊了,媽媽就不能帶你去公園了,你只有自己學會疊被子,才能去公園?!必愗惵犃?,連忙對奶奶說:“奶奶,我能行的,我一定要學會自己疊被子?!蹦棠屉m然不舍得,但是看到貝貝這么懂事,也笑著放開了手。

篇5

小兒科作為??漆t院的重要科室,工作量大,專業水平要求高。為更好的開展護理工作,通過對家長心理狀態的分析,進行相應的護理干預,希望家長以其與患兒親密的關系和熟悉的表達方式,達到良好的護理效果。自2008年1月~6月,我們對960名住院患兒家長住院期間的心理進行調查分析,并采取相應的心理干預,效果滿意?,F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960名住院患兒家長,均為獨立能力成年人,平均年齡32.25歲,文化程度:初中以下占26%,高中及中專以下52%,??埔陨?2%。對患兒所患疾病的認知程度:完全認識11%,基本認識28%,缺乏認識56%,不認識或不知所措5%。

1.2方法我們采用問卷調查和臨床訪問兩種方式,根據家長行為現象的表達分析其心理狀態或用交談的方式直接獲取患兒家長的心理狀況,對各種心理表現形式進行匯總統計。

2心理狀態的表現與分析

2.1焦慮和緊張:

2.1.1入院時對疾病的缺乏認識,對環境的陌生感引起的緊張與焦慮;表現為反復詢問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答案或不斷打聽醫護人員的情況,希望轉到經驗豐富的醫護人員所管的床位。

2.1.2住院期間由于病情變化產生的緊張與焦慮;表現為對病情變化的反復陳述,要求醫護人員不斷觀察,擔心遺漏病情變化。

2.1.3由于長期住院經濟負擔較重引起的焦慮;表現為不安心治療,要求提前出院。

2.2恐懼與缺乏安全感:

2.2.1家長對疾病預后產生的恐懼感;

表現為對其他相同疾病患兒的預后敏感,尤其是急、重?;純旱募议L,表現得很悲觀,避免說一些關于生死的問題甚至字眼。

2.2.2由于心疼孩子而對各種注射和侵襲性的檢查產生的恐懼感;表現為患兒在接受檢查和治療時家長表現出不敢看或者躲開的行為。

2.3懷疑和不信任

2.3.1對疾病的不了解引起的對治療方案的懷疑;表現為拒絕配合醫護進行治療,闡自使用自己所謂的辦法或找來許多書籍對醫生的診斷進行對比,并以書上的方案為準。

2.3.2 對醫務人員由于年齡、性別、言語、著裝等外在條件和表現引起的不信任;表現為對醫護人員的技術水平的不信任,要求更換主管醫護人員。

2.3.3 對醫療設施和治療環境的局限引起的對治療能力和條件的懷疑;表現為挑剔住院環境和設施,要求轉院等。

2.4容忍:對患兒不正確行為的容忍和支持是許多家長共同的表現。他們認為孩子的生病是自己照顧不周造成的,對孩子有欠疚感,于是對孩子病中的不合理要求盡量滿足,甚至許多錯誤的行為如打罵醫護人員也不加管教;特別是一些絕癥患兒的家長對患兒在吃、穿、玩等方面的不合理的索要和故意毀壞物品不加以制止,并對工作人員的制止表示不滿。

2.5 依賴感:家長對患兒日常生活上的照顧也依賴于護理人員,而對自己表現得缺乏信心,生怕自己的動作會傷及孩子。

2.6 同病相憐感:表現為相同疾病的患兒家長非常容易溝通,有同病相憐感,尤其是重癥或絕癥患兒家長;新入院的患者家長有時對老病人的經驗的信任程度更甚于醫生。

3護理干預

首先要找出患兒家長存在的心理問題,分析形成這些心理問題的原因,根據不同的原因進行心理干預。

3.1對家長焦慮心理的護理干預;

3.1.1 對環境陌生引起的焦慮。護士可詳細介紹醫院環境和病區設施,住院期間需要遵守的各種規定,并對主管醫生和護士進行介紹,如需要幫助時可以找誰等,幫助家長盡快熟悉就醫環境。

3.1.2 對由于對疾病不了解引起的焦慮。認知干預的基礎在于:一個人對己、對人、對事的看法,觀念或想法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心情及行為[1]。可以通過進行病人教育,介紹病情,疾病的發病原因,一般治療方案,護理措施,尤其對家長在平??梢宰龅降淖o理措施進行講解,如飲食護理,詳細說明哪些食品可以吃,哪些不能等。使家長對疾病有所了解,并對自己可以為孩子所能做的事情有信心。轉貼于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http://省略

3.1.3對病情變化引起焦慮。護士應耐心解釋可能造成病情變化的原因,并向家長說明目前的治療方案是針對患兒病情需要制定的,使家長對醫療方案放心;同時護士還要加強巡視,以實際行動使家長安心。

3.1.4 對由于經濟原因引起的焦慮。應首先向家長目前的困難表示理解,但要強調現在所用治療方案的必要性,說明中斷治療可能對患兒造成的影響,鼓勵家長克服困難,同時與醫生溝通,在用藥方面,從價格較低并有適應癥的藥品開始用,減少不必要的檢查;還要從生活上給予關心,使家長有信心堅持治療。

3.2對家長恐懼心理的護理干預;

3.2.1對因對疾病預后的擔心引起的恐懼。護士應針對患兒的疾病對可能發生的各種預后進行說明,使家長對孩子在治療期間可能發生的情況有所了解和準備。對預后良好的疾病,在對家長說明時可多用鼓勵的語言,讓家長看到治愈的希望;預后差的,應用婉轉的語言,安慰家長,給以心理支持,使家長能夠正確面對疾病。尤其對慢性病應指出現代科技進步,不要放棄希望;而對病情發展較快的,要用肯定的語言告訴家長,醫院會盡最大的努力進行治療。

3.2.2 如為對患兒進行檢查或治療進行引起的恐懼。應當主動將檢查步驟和方法、檢查要達到的目的在檢查前向家長說明,以誠懇的態度告訴家長,“我們將會最大程度的減少患兒所受的痛苦?!痹谧鲋委煏r應提高操作成功率,如小兒頭皮靜脈穿刺,如一次成功,可幫助家長減少恐懼感。

3.3 對家長懷疑與不信任心理的護理干預;

3.3.1 對由于與書籍上治療方案有差異引起的對治療懷疑,可以向病人家長解釋個體存在差異,而書籍上治療是針對大多數的人的一般治療,治療要因人而異根據不同的情況給予不同的措施,通過此類與患兒具體情況相同的治療方案的分析,從而消除家長的懷疑。

3.3.2 對由于醫務人員言行等外在條件引起的不信任,應主動與患兒家長進行溝通,注意有技巧的交流,通過樹立自己良好的形象來贏得家長的信任。

3.3.3對由于醫療條件有限引起的對醫療水平的不信任和懷疑,可以通過提高醫療診斷水平和護理技術來彌補硬件上的不足,以良好的護理服務來增強家長的信心。

3.4 對家長容忍心理的護理:要向家長指出一味容忍孩子的溺愛行為是不利于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指出孩子不僅要有健康的體魄,也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希望家長在護士對患兒進行教育時,不要一味袒護。

3.5對家長依賴心理的護理:可以利用家長對護士的依賴,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但不是將家長原本能夠進行的對患兒日常護理工作全部交給護士來做。而是教給家長正確的日常護理知識,如怎樣正確更換尿布,怎樣保持患兒皮膚清潔,如何正確喂養患兒,如何及時添加輔食等,幫助家長獨立的進行日常護理,這樣做既使患兒得到了正確的護理,也增加了護患感情,有利于護理工作的開展。

3.6對家長同病相憐心理的護理:可以利用這一心理,向大家推薦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而使疾病恢復良好的病例,由這些家長親自指出配合護理的重要性和有利之處,可以使家長能夠主動配合護理。但要避免家長間亂傳所謂的‘偏方’,一旦發現,要及時制止,并向家長指出這樣做的錯誤和嚴重后果。

4討論

4.1以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來看,人的需要分為五層:有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愛和歸屬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五種需要在兒童身上均有不同程度的體現;為滿足這些需要,心理護理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

4.2研究表明,家庭成員照顧患者的壓力大于生活中其他壓力,因此,常采用更多處理問題的應激方式[2]。由于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當前現實生活中的兒童大都是獨生子女,一旦發病,父母格外緊張、焦慮,他們大都過分照顧,夸大病情,對醫護人員提出過高要求。所以兒童病人的心理護理實際上很大程度上是對家長的心理支持。家長的心理狀態對兒童病人有著直接影響。

4.3通過對家長的心理護理和心理支持,消除了家長對醫療護理工作中存在的疑問,能夠主動地配合護理和治療,并主動影響患兒的心理,使患兒易于接受護士的護理,愿與護士進行交流,既有利于患兒疾病的恢復,也對患兒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幫助作用,增強了護患之間的關系。

4.4在干預過程中要注意:

4.4.1要具有真摯的同情心,要理解家長由于孩子生病帶來的痛苦,只有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才能贏得家長對護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4.4.2要注意觀察和仔細分析不同的心理問題和產生的原因,只有通過細致的觀察,才能發現家長的需要并滿足這些需要。

4.4.3要有良好的形象,良好的護士形象是與家長交流的前題,應保持干凈整潔的儀表,和藹可親的態度,親切美好的語言,只有這樣,家長才能愿意與護士溝通交流。

4.4.4注意溝通的技巧。能夠專心傾聽家長的陳述,幫助家長更好的交談,鼓勵家長提出疑問,認真解答疑問等,都需要技巧。

參考文獻

篇6

一、調查方法和問卷設計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每套問卷共有兩種。一種為《SCL—90癥狀自評量表》,本表含有9個癥狀群共有90道題,由幼兒家長根據自覺癥狀填寫,參照常模測出家長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種為《幼兒社會性發展的調查表》(根據《幼兒社會性發展評價》一書制訂)主要從幼兒的情感態度、自我意識、社會適應能力及品德等四個方面的發展來評價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幼兒問卷主要由家長根據幼兒日常生活中的實際表現填寫,其中部分內容是由教師填寫及調查者對幼兒回答的筆錄。幼兒問卷的每道題的答案分“很少”“有時”“經常”三級,分別記1—3分。我們對正向和反向問題進行了統一的編排,A、B、C為相應等級,分別賦予1、2、3分。每題得分之和便為幼兒社會性發展總體水平??偡衷礁?,顯示幼兒社會性發展越差。問卷發放前對有關人員進行了培訓。

二、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對象為太原市南北城區及南郊區的五個幼兒園中隨機抽取的280名幼兒及其家長。發出問卷280套,收得有效問卷176套。在176名幼兒中,有男孩80人,女孩96人;年齡在5歲以上的有141人,占總數的80%。

三、結果分析

(一)家長的心理健康狀況(見表1)

1·陽性癥狀程度是反映一個人心理障礙程度的指標,從176名家長陽性癥狀程度得分情況來看,最小值為2·54,均分為7·633,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家長普遍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從家長心理健康的各個因子得分情況分析,F2、F9的最大值均為2·9,其余各因子的最大值均等于或大于3,反映了一些家長某些方面的心理障礙已經達到了中等以上嚴重度。如,有的家長老覺得別人不理解、不信任、不同情自己,對自己的成績不能充分肯定等,因此,經常發脾氣、與人爭吵,或不愿與人接近。2·陽性癥狀廣度是反映癥狀廣度的一個指標,在176個樣本中,陽性癥狀項目異常的有46人,占樣本總數的26%。各個因子與得分反映了不同方面心理障礙指標。因子得分異常的家長共有56人,占樣本總數的32%。

以上數據反映了被調查的家長心理障礙具有普遍性,有些家長某些方面的心理障礙已達到了中等以上嚴重度。

表2反映了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總體水平。從表2中可以看到幼兒社會性各方面發展得分普遍偏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幼兒社會性發展中的問題具有普遍性;其次,反映了幼兒社會性各個方面發展是不平衡的,幼兒感情與態度方面,其標準差(4·73)以及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29)最小,幼兒這方面的發展比其他方面發展較好,而幼兒自我意識方面發展最差,其標準差(7·995)以及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40)最大。同時也反映了幼兒自我意識發展水平高低懸殊明顯。

(三)家長陽性癥狀程度與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相互關系(見表3)

表3顯示二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負相關,即家長陽性癥狀程度得分越低,幼兒社會性發展得分越高,也即家長心理障礙程度越深,幼兒社會性發展越差。

(四)家長陽性癥狀程度與幼兒社會性各個方面發展的相互關系(表略)

調查統計表明,家長的陽性癥狀程度對幼兒社會性各方面發展的影響程度是不相同的。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是受家長陽性癥狀程度影響最深的一方面。家長陽性癥狀程度越深,幼兒自我意識發展越差(r=-0·16,p〈0·05)。自我意識主要包括自我概念、獨立性、主動性、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與堅持性等方面。家長心理障礙程度深,如脾氣暴躁、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對幼兒過分保護等都會影響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自我意識發展差的幼兒往往表現膽小、懦弱、依賴成人、憂柔寡斷,或固執、專橫、嫉妒等個性特征。家長陽性癥狀程度與幼兒社會性的其他方面發展相互關系不顯著(P值均大于0.05)。

轉貼于

(五)家長心理健康的各個因子與幼兒自我意識發展的相互關系(表略)調查統計表明,家長心理健康的各個因子與幼兒自我意識發展的相互關系是不相同的。其中F3(人際關系)、F7(恐怖狀況)與幼兒自我意識發展存在著極其顯著的相關(r分別為0.21、0.23,P均小于0.01);F6(敵意狀況)與幼兒自我意識發展存在著顯著相關(r=0·15,P〈0.05),其他因子與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關系不顯著(P值均大于0.05)。

家長具有人際關系敏感、恐怖狀況、敵意狀況等心理障礙,如覺得別人對自己不理解、不信任、不友好,自制力差,經常大喊大叫,摔東西,與人爭吵,不愿與人往來等,必然會在日常生活中自覺不自覺地通過自己的言行表現出來,對幼兒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也會影響家長的教育態度和方法。人際關系緊張,具有恐怖敵意心理的家長會對自己的子女采取過分的保護或對幼兒的行為、交往活動作出種種限制,從而影響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

家長心理健康的其他因子對幼兒自我意識發展的影響不顯著,但不能說明它們對幼兒自我意識發展沒有一點影響,相比較而言,這些因子中F9(精神病性)對幼兒自我意識發展影響最深(r=0.14)。精神病性主要表現為幻聽、被控制感等,這同樣會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

四、結論

1·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尤其是自我意識的發展方面的問題具有廣泛性、嚴重性。

2·家長自身心理健康與幼兒社會性發展之間存在極其顯著的相關。家長的心理健康是影響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因素之一。

3·家長人際關系敏感、敵意、恐怖等心理障礙與幼兒社會性發展(尤其是自我意識的發展)存在顯著的相關。

五、討論及建議

1·幼兒社會性發展情況調查反映了幼兒心理發展中問題的普遍性和嚴重性,家長的心理障礙是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其中更重要的原因是人們對幼兒發展的認識的片面和錯誤,導致教育上的失誤。在幼兒園、家庭中、普遍存在著重視幼兒生理衛生保健,忽視幼兒心理衛生保健;重視智力開發,而忽視社會性的培養,致使在幼兒身體健壯、智力發展的背后隱藏著缺乏同情心、自尊心、自信心、堅持性、情感淡漠、任性自私、依賴性強、社會適應能力差等問題。有些教師、家長面對孩子的嚴重問題仍不以為然,未能及時采取有效措施而延誤了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改變觀點、提高認識是有效地促進幼兒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必須充分認識到人的健康是生理和心理健康的統一,幼兒心理健康又是心理過程和社會性發展的統一,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又都有各自的內容和要求,彼此是不能互相取代的。忽略了任何一個方面都不利于幼兒的健康發展。

2·家長要注意自身心理的調節。家長作為幼兒出生后接觸到的第一個社會成員,作為幼兒認識社會的第一任教師,他們或對孩子有意識地進行教育,或通過自己的言行點滴滲透、潛移默化,都對幼兒的健康成長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長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響幼兒的心理健康的發展,同時,也會影響到對幼兒的教育態度和教育方法,從而影響幼兒心理的發展。因此,家長應注意自身的心理保健,努力提高自身的調節能力,為孩子健康成長創設積極、健康的生活氛圍。

3·社會尤其是幼兒園應普及心理衛生知識。目前還有許多人由于缺乏心理學知識,意識不到或有意回避心理健康問題,使得心理障礙得不到及時矯治,誘發了心理疾病。為此,我們呼吁全社會要大力宣傳和普及心理學知識,心理健康、心理衛生等知識,使科學的健康觀念深入人心。

有人曾指出,“幼兒心理健康的程度反映了一個國家的心理健康水平”。幼兒園教育作為人生的啟蒙教育,應當把促進幼兒的心理健康作為工作的目標和任務。應當把生理衛生保健和心理衛生保健工作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切實為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4·本研究只是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把幼兒心理發展中的社會性的發展作為重點來進行的研究。希望廣大同行能和我們一起從更新的角度,更高的層次,來探討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問題。

主要參考文獻:

1·白愛寶編著:《幼兒社會性發展評價》,希望出版社,1993年6月版

2·鄭日昌主編:《中學生心理診斷》,山東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版

篇7

[關鍵詞] 手足口??;焦慮情緒;心理干預;康復影響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15-0092-03

手足口?。╤and 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種兒童常見傳染病,可引起患兒出現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多發于4歲以下兒童[1]。由于病情反復易引起患兒家長出現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這些負面情緒又會進一步影響患兒治療的依從性,影響病情的恢復。相關研究顯示,給予患兒家長相應的干預措施能夠有效地改善疾病的治療效果[2]。為了進一步探討手足口病患兒家長心理狀態的評估干預及對患兒康復的影響,我們選擇150例手足口病患兒及家長作為研究對象,評估干預前后家長的焦慮情緒及對患兒康復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1年5月~2012年8月150例手足口病患兒,均為普通病例患兒,診斷治療均符合《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的標準[3];采用自制問卷調查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4]、貝克焦慮量表(beck anxietyinventory,BAI)[5]進行調查評分,篩選符合要求的150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

1.1.1高學歷家長組 51例患兒中男26例、女25例,年齡1~4歲、平均(2.65±0.68)歲;家長中,男18例,女33例,年齡23~34歲,平均(25.25±6.12)歲,博士6人,碩士14名,本科15名,???6名。

1.1.2中等學歷家長組 52例患兒中男27例、女25例,年齡1~3歲、平均(2.44±0.65)歲;家長:男20人,女32人,年齡22~35歲,平均(24.85±5.86)歲,中專22人,初中30人。

1.1.3低學歷家長組 47例患兒中男26例、女21例,年齡1~4歲、平均(2.71±0.64)歲;家長中男20人,女27人,年齡22~25歲,平均(23.14±5.21)歲,47名全部為初中以下。

三組患兒的性別、年齡、入院病情無統計學差異(P > 0.05),具有可比性;三組患兒家長的性別、平均年齡比較差異無明顯差異,學歷層次差異有顯著性(P < 0.05)。

1.2 干預方法

入院48 h內采用自制問卷調查表二(內容涉及到10個問題)、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貝克焦慮量表(beck anxiety inventory,BAI)進行調查評分,根據調查結果來評估各群體家長最焦慮的問題,針對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干預措施,包括心理干預和常見的健康宣教相結合心理輔導方法。

1.2.1 入院宣講 患兒入院2小時內主動向家長介紹主治醫師、責任護士、病區環境及安全線路圖,增進家長與醫護間的交流,解除陌生感,使家長感受到被重視。

1.2.2 健康教育 講解手足口病的病因、治療和預防等常識。根據自制問卷調查結果,有針對性地講解家長焦慮的問題,讓其了解真實情況,但也不能輕視,以正確的態度對待,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與護理。

1.2.3 輔助治療 指導其正確用藥, 說明堅持正規治療、系統治療和預防的重要性。在治療的過程中及時提供相關信息與心理支持,需坦誠,避免虛假安慰,從而增強信任感。

1.2.4 心理干預 多與家長交流,耐心傾聽家長提出的問題,幫助其分析解決問題,從精神上、物質上給予關愛,使家長體會到在社會中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在進行心理干預時大膽地與其談論是否有絕望的想法,這樣使其有機會釋放心理壓力。2周后再采用相同的自制問卷調查表、焦慮自評量表、貝克焦慮量表進行評分,調查干預的結果。

1.3 觀察指標

1.3.1 三組患兒家長心理干預前后焦慮的發生率 入院后48 h內及評估干預后2周時,分別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貝克焦慮量表(beck anxiety inventory,BAI)對三組患兒家長的焦慮情緒進行調查評分。SAS量表是將20個項目的各個得分相加,即得粗分經過換算,y=int(1.25x);即用粗分乘以1.25后取整數部分,就得到標準分。BAI量表是把表中21個項目多項分數相加,得到粗分,再公式Y=int(1.19x) 取整數后轉換成標準分。

1.3.2 家長焦慮情況對患兒康復的影響 療效評定標準參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6]擬定,分痊愈(體溫正常、皮疹及口舌皰疹消退)、好轉(體溫正常、皮疹及口舌癥狀減少)、無效(6 d體溫高于正常、皮疹及口舌癥狀無變化)。觀察三組患兒的平均住院日、治愈、好轉、自動出院例數及并發癥發生率等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全部資料經SPSS12. 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結果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方差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三組患兒家長焦慮情緒影響因素分析

影響手足口病患兒家長焦慮情緒的主要因素有擔心患兒預后的影響、治療不及時、交叉感染,不同學歷組在擔心患兒預后影響及醫療費用上表現明顯的差異性,見表1。

2.2 三組患兒家長的焦慮情緒

干預前,SAS評分、BAI評分均為高學歷家長組

2.3 三組患兒的病情相關指標

住院時間、轉院例數均為高學歷家長組低學歷家長組(P < 0.05)。

2.4 三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住院期間,發生腦炎、心肌炎、口腔繼發感染、肝炎癥比例為高學歷家長組

3 討論

手足口?。╤and 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種人腸道病毒引起的一種兒童常見傳染病,其中以腸道病毒71型(EV71)及柯薩奇病毒A16型(CVA16)較為常見,可引起患兒出現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手足口病好發于5歲以下嬰幼兒,近年來手足口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可并發心肌炎、肺水腫、腦膜炎等。個別重癥患兒病情進展快,易發生死亡[7]。

目前,國內已有部分對手足口病家長的心理狀態進行分析干預的研究。梁琪[8]采用SAS 焦慮自評量表、SCL290 癥狀自評量表對手足口病患兒家長及支氣管肺炎患兒家長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手足口病患兒家長的焦慮及抑郁等狀況較支氣管肺炎患兒家長更嚴重,護理人員應關注手足口病患兒家長的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王春芳[9]對手足口患兒家長進行心理干預后,焦慮分值明顯降低,且家長處于高水平焦慮狀態時直接影響了患兒的治療和康復。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對于手足口病患兒家長心理分析、干預只集中在心理干預前干預后或分組干預和不干預或與其它疾病患兒的家長焦慮程度等做比較,對于同類報道心理干預可以有效地減緩焦慮情緒基本能達成共識。

但同時我們也注意到,上述研究并未針對手足口病患兒家長的自身文化情況進行分組并給予心理評估干預。在本研究中,我們根據家長的受教育程度對其進行分組,并發現入院時SAS評分、BAI評分均為高學歷家長組

手足口病患兒家長最為擔心的大都表現為患兒有無后遺癥、會不會復發、藥物對患兒有無影響等,表現在不同的群體中,高學歷家長更為關注社會問題,如擔心得了傳染病會不會受歧視等,低學歷家長由于經濟較拮據,更為關注住院費用問題等[10]。進一步細化分析,我們發現不同性別的家長焦慮情緒又有所不同,表現在女性更容易發生心理異常,可能與女性感情更為細膩、敏感、脆弱、外露有關。鄭國琴等[10]通過將98例患兒家長分為男性組和女性組展開對比研究發現,母親更希望得到同類疾病的治愈率、患兒的自我護理等方面的信息與知識。有研究表明女性更難接受患兒疾病、住院、手術治療等事實[11]。我們通對高學歷(大專及以上)、中等學歷(初中及以上)、低學歷(初中以下)等不同群體患兒家長的心理調查,發現各群體家長焦慮的發生率、各群體家長最焦慮的問題、家長焦慮對患兒康復的影響,制定出不同的干預措施,盡早進行心理干預。由結果也能看出,通過評估干預三組患兒家長的SAS評分、BAI評分均明顯降低,且仍為高學歷家長組

由于我國目前的兒童基本是獨生子女,患兒家長都格外緊張。在診治過程中,因患兒家屬對相關疾病知識的認知度不足,對患兒生病表現出過度緊張、焦慮、恐懼[12];另一方面嬰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溝通上存在困難,致使患兒家長的負面情緒不斷加重[13]。相關研究表明,家長的心理狀態對兒童康復有直接的影響。評估受教育程度、經濟狀況等不同群體手足口病患兒家長的心理狀態,制定出不同的干預措施,采取針對性干預,使其最大程度地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和護理,提高依從性,促進患兒康復,具有實際性意義[14]。從結果我們也能看出,家長的學歷越高,住院時間、自動出院例數越少,治愈例數、好轉例數越多,住院期間并發癥的發生率越低。

綜上所述,針對患兒家長不同的受教育情況給予相應的干預措施,能夠有效地改善家長焦慮情緒、促進患兒病情的恢復,具有積極的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1] 馬淑煥,趙鮮麗,岳?;? 對手足口病患兒的護理管理方法與體會[J]. 護理管理雜志,2009,9(11):38.

[2] 張瑞紅,王寶珠,付瑜,等. 手足口病患兒照護者焦慮癥狀的質性研究[J]. 護理研究,2011,25(2):2469-2470.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J]. 國際呼吸雜志,2010,30(24):1473-1475.

[4] 汪向東. 心理衛生評定量表[M]. 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3:207,221.

[5] Beck A T,Epstein N,Brown G,et al. An inventory for measuring clinical anxiety: Psychornetric properties[J]. J Consult Clin Psychol,1988,56(6):893-897.

[6] 孫傳興. 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療好轉標準[M]. 第2版.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8:172.

[7] 關瑜,張麗娟,王靜. 手足口病患兒家長的心理特征及心理干預[J]. 吉林醫學,2009,30(14):1441-1442.

[8] 梁琪. 手足口病患兒家長的心理狀態分析[J]. 護理雜志,2009,26(4B):70-71.

[9] 王春芳. 家長焦慮心理干預對手足口病患兒康復的影響[J]. 醫學信息,2010,1:107-108.

[10] 鄭國琴,李國保,陳敬芳,等. 手足口病患兒家屬焦慮狀態分析及護理對策[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5(7):18-20.

[11] 汪方東,鄭愛玉,劉君芳,等. 母親在小兒接受心臟手術前的焦慮情緒與應對方式調查[J]. 護士進修雜志,2004,19(3):234-236.

[12] 梁劍玲,司徒美華. 護理干預對手足口病治療效果的影響及護理體會[J]. 中國實用醫藥,2011,6(4),207-208.

[13] 朱霞云,趙執瑩,馬朝霞. 干預預防一攬子法在科學預防手足口病醫院感染中的應用[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0):1433-1434.

篇8

【中圖分類號】R42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9-0071-01

1材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全部入選病例均符合腎病綜合征的診斷標準,并排除其他繼發性腎病、腎功能不全。將入選病例隨機分成對照組與實驗組各24例,對照組:男15人,女9人,年齡4~11歲。實驗組:男13人,女11人,年齡4~10歲。蛋白尿對照組(5.83±2.15)g/d,實驗組(5.85~2.34)g/d。兩組患者水腫均明顯。

1.2 方法:對照組:常規進行各項檢查、治療、健康教育,家長給予常規的用藥指導及注意事項的告知,在患者確診后的第二天和第十二個月,對家長應用Zung抑郁量表(SDS)進行測定,對患者進行尿蛋白定性測試,并記錄。

實驗組:

1.2.1患者確診后由專科護士熱情接待到病房,并全面介紹醫院的環境及各項規章制度,同時建立患者的健康檔案,以便全程記錄患者的用藥和恢復情況,對家屬應用醫院焦慮抑郁量表進行測定,并記錄。

1.2.2 組織患者、家屬、醫生及責任護士到會議室,共同商討患者的病情進展情況以及治療方案,重點向家長強調長期不間斷服用糖皮質激素的重要性、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和自行停藥的后果。

1.2.3介紹已經治愈的患者和家屬給患者及家屬認識,請其講解治療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救的方法,以及調整心理。

1.2.4患者在醫院治療期間,護士除給予患者常規護理外,還要密切觀察患者服藥的依從情況以及家屬對患者服藥的重視程度,如發現患者服藥依從性差或家屬對患者用藥的重視度不夠,應逐一采用心理護理的方式解決。對于有心理壓力的家屬,采取心理疏導,情緒釋放等方式緩解其壓力。同時,每日記錄患者的尿蛋白測定情況。

1.2.5患者住院治療四周,水腫消退,尿蛋白轉陰后準備出院。出院前,采用授課的形式向家屬講解患者出院后用藥的注意事項,每日記錄尿蛋白測定情況,并告知患者及家屬定期復診的重要性。

1.2.6在患者出院后,每2~4周打一次電話進行隨訪,記錄患者兩周內的尿蛋白測定情況以及服藥情況,對于用藥中斷的患者囑其到醫院復查并調整用藥,同時提醒家屬定期復診。如家屬有心理行為改變,應組織其會見心理醫生,并針對其心理問題,有重點有順序的逐一解決。對于服藥依從性好的患者,在回家治療四周后再次測量尿蛋白,如持續陰性,逐漸減量,直至停藥,全程6~9個月。

1.2.7第十二個月檢測所有患者尿常規,記錄尿蛋白測定情況,用Zung抑郁量表(SDS)測定家屬心理行為改變情況,并記錄。

1.3效果評價:對照組家屬由于沒有進行系統的心理護理普遍表示壓力過大,情緒低落。由于患者病程長,復發率高,并發癥多,尿蛋白降低不明顯,因此家屬對患者疾病預后擔憂。而實驗組的家長,由于進行系統的心理護理,表示不會對患者的預后過分擔憂,感覺生活壓力不是很大,患者疾病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并發癥相對較少,尿蛋白轉陰較快,態度相對積極樂觀。

1.4統計處理:全部數據資料應用SPSS軟件處理,采用t檢驗。P0.05表示存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家長的SDS比較結果見表1.

結果提示焦慮評分干預前兩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實驗組的焦慮和抑郁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2 兩組腎病綜合征患兒治療效果比較:實驗組患兒治療效果較對照組明顯改善P < 0. 05, 詳見表2。

表1 2組家長干預前后SDS評分比較 (x±s,分)

與本組干預前比較 * P < 0. 01; 與對照組對應項比較 P< 0. 01

表2 兩組腎病綜合征患兒尿蛋白定性比較

P<0.05,實驗組患兒治療效果較對照組明顯改善P < 0. 05

3 討論

3.1對家長心理護理的必要性:由于患者年齡較小,信息接收力不強,自控力差,絕大多數信息來源于家長。而且患者對家長的依賴性強,樂于接受家長的意見,所以對家長進行教育要比直接對患者進行教育效果更加顯著。另外,由于家長在患者患病期間壓力大,情緒波動明顯,對患者康復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有必要對家長進行心理護理干預。

3.2家長對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影響:大多數患者由于年齡小,不理解服藥的重要性,而只關注病痛的影響和服藥所帶來的體型改變,導致部分患者自行減量或停藥。在醫院內有護士的看護,患者自主行動較少,但是轉回家中治療的過程中,如果父母沒有嚴格的看管,使服藥依從性降低,導致病情反復發作。同時,家長更了解患者,能及時發現患者的心理及情緒改變,對患者的教育更加有效。只有家長認識到服用糖皮質激素的必要性,才能慢慢的滲透給患者,讓患者慢慢的接受形象的改變,樹立對疾病治愈和停藥后體型恢復的信心。

3.3對家長進行系統教育的重要性:護理人員在與家長的長期接觸中發現,絕大多數的家長對患者所得的疾病并不是很了解,不能完全理解醫護人員所告知的疾病的發展過程及用藥的重要性。當發現患者服用一段時間糖皮質激素會出現一系列并發癥,尤其是體型的改變,便會自行減少患者藥量或停藥。所以組織家長進行系統的學習是必要的。亦可組織專家進行講解,以解除家長的疑慮。

對家長進行心理護理的重要性腎病綜合征的病程長,并發癥多,易復發,治療費用高等因素都會增加患者家屬的心理壓力。過大的心理壓力會使家長出現煩躁、悲觀、憤怒等負面情緒,這些都不利于患者的病情的恢復及心理健康。所以,及時對患者家屬采取心理護理干預,對患者的康復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曹慧琴,腎病綜合征患兒與父母的心理健康及護理干預進展[J],2010,17(2),132-138

篇9

大家好!我是大樹一班楚知漁的媽媽,聽漁漁老師說漁漁在班里識字方面比較突出,當聽到老師對漁漁的評價感到特別欣慰,下面分享一下我在家的育兒心得:

我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媽媽,沒有很高的學歷,只是憑著一點并不細膩但真實的情感,陪伴著寶寶的健康成長。

現在許多家長都十分關注對孩子的教育,"不能讓自己的孩子輸在同一起跑線上",為此,許多家長都從幼兒時期開始抓孩子的學習教育。我也曾經迷茫過,但孩子爸爸主張散養,對我說,孩子現在是玩著學的時候,不能像學生那樣教的,應該多用游戲的方式讓他學知識,學道理,培養他的興趣愛好。我也認為有道理,只要孩子能夠健康快樂比什么都重要。

篇10

1.認識不到位。目前,總體而言,無論城鎮還是鄉村,家庭和學校對家校合作的認識還不到位,雙方都還缺乏這方面的意識和要求,還被傳統的觀念和行為習慣所左右。

2.幼兒園和家長地位不平等。較為普遍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教師在與家長溝通時,往往居高臨下、盛氣凌人,對家長不夠尊重,有的甚至把家長看成是告狀對象,把孩子在幼兒園發生問題的責任全部推給家長,這就造成了家長和教師地位之間的不平等,使得家長對教師缺乏信任感,因此也就造成了幼兒園與家長之間交流與溝通的障礙。

3.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呈現被動狀態?,F在的家長面對著很多的壓力,社會環境、工作、學習、家庭等方面的問題都在困擾著家長,使他們無暇顧及子女的教育,因此也就懶于主動參與幼兒園的各種互動活動,從而使家校合作實施起來非常困難。

二、增進家園聯系與合作的方法

1.進行家訪。教師要定期進行家訪,讓家長及時了解幼兒在園的表現,也讓老師了解幼兒在家的情況。針對孩子出現的不良行為習慣,教師和家長共同研究商討對策。

2.創建“家園直通車”欄目。每個班級在每周一期的欄目中,設置培養幼兒行為習慣的內容,給家長傳授育兒的原則和方法;展示家長的教育心得,將家長的育兒經驗形成共有資源,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3.辦好主題墻。請家長將孩子在家的活動用文字、繪畫、照片的形式記錄下來,嵌在主題墻的專欄中,讓教師及時了解幼兒在家的情況。4.利用“家長開放日”,舉辦親子活動。讓家長親自參與幼兒園的教育活動,和孩子一起學習、游戲,讓他們直觀地感受幼兒園的集體生活。這樣不僅有利于家長全面地了解孩子,還能讓家長了解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了解孩子與同伴相處、自律等方面的能力。

5.利用家長資源,爭取家長助教,如邀請交警家長來園講解交通規則等。請家長到幼兒園為孩子們講課,不但豐富了幼兒的知識,更能讓幼兒直觀地了解成人的職業,尊敬成人的勞動。

6.舉辦專家講座。請專家來園為家長和老師們講學,傳授先進的教育理念,講授教育原則和方法的具體運用、教育經驗等,幫助家長和教師解答幼兒教育中的困惑。

7.開設班級博客、家長QQ群等,利用網絡加強交流。班級博客可設置“教育教學”、“快樂游戲”、“生活點滴”、“分享經驗”等欄目,這樣家長不僅可以了解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情況及開展的各項活動,而且還能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學習和生活狀況,以便家長及時解決出現的問題,規范孩子的行為。家長QQ群的設置,可使家長與家長之間,家長與老師之間,就孩子生活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互相討論,共同探討教育策略,在互相借鑒中提高育兒水平。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