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諺語范文
時間:2023-04-07 00:38: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俗語諺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好酒不怕釀,好人不怕講。
2、人橫有道理,馬橫有韁繩。
3、有柴有米是夫妻,無柴無米各東西。
4、舌頭是肉長的,事實是鐵打的。
5、有時省一口,缺時當一斗。
6、以勢服人口,以理服人心。
7、會走走不過影,會說說 不過理。
8、一理通,百理融。
9、叫喚的雀兒不長肉。
10、一時強弱在于力,萬古勝負在于理。
11、做事循天理,出言順人心。
12、認理不認人,不怕不了事。
13、養兒防老,積谷防荒。
14、有山必有路,有水必有渡。
15、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16、有麝自然香,不用大風揚。
17、遠親不如近鄰好。
18、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
19、天下的弓都是彎的,世上的理都是直的。
20、一爭兩丑,一讓兩有。
21、有多大本錢,做多大生意。
22、藝高人膽大。
23、有志不在年高,有理不在會說。
24、好人爭理,壞人爭嘴。
25、一夜不宿,十夜不足。
26、有肉嫌毛,有酒嫌糟。
27、有多大的腳,穿多大的鞋。
28、有錢三十為宰相,無錢八十做長工。
29、衣服不洗要臟,種田不犁要荒。
30、燈不撥不亮,理不辯不明。
31、菜沒鹽無味,話沒理無力。
32、無理心慌,有理膽壯。
33、人怕沒理,狗怕夾尾。
34、有理擺到事上,好鋼使到刃上。
35、讓人一寸,得理一尺。
36、春捅一棍,秋吃一頓。
37、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38、天上無云不下雨,世間無理事不成。
39、有理不在言高,有話說在面前。
40、有事叫公公,無事臉朝東。
41、不經冬寒,不知春暖。
42、滴水成河,粒米成籮。
43、前人栽樹后人涼。
44、有志漂洋過海,無志寸步難行。
45、有菜半年糧,無菜半年荒。
46、不見高山,那知平地。
47、劈柴看紋理,說話憑道理。
48、腳跑不過雨,嘴強不過理。
49、有車就有轍,有樹就有影。
50、一正辟三邪,人正辟百邪。
51、有理不可丟,無理不可爭。
52、有斧砍得樹倒,有理說的不倒。
53、有上坡必有下坡,有進路必有出路。
54、一針不補,十針難縫。
55、碾谷要碾出米來,說話要說出理來。
56、路是彎的,理是直的。
57、船穩不怕風大,有理通行天下。
58、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59、一人說話全有理,兩人說話見高低。
60、有借有還,再借不難。
61、天無二日,人無二理。
62、有則改之,無則 加勉。
63、一羽示風向。一草示水流。
64、水不平要流,理不平要說。
65、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
66、人多出正理,谷多出好米。
67、人怕勸,車怕墊。
68、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
69、鼓不敲不響,理不辯不明。
70、肝和腸子當不了肉。
71、一有百有,一窮百窮。
72、一藝不通一世窮。
73、稻多打出米,人多講出理。
74、燈不亮,要人撥;事不明,要人說。
75、走不完的路,知不完的理。
76、有錢難買老來瘦。
77、牛無力拖橫耙,人無理說橫話。
78、走路怕暴雨,說話怕輸理。
79、樹高千丈,葉落歸根。
80、人無完人,金無足赤。
81、有病早治,無病早防。
82、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83、吃要吃有味的,說要說有理的。
84、人怕理,馬怕鞭。
85、有理不怕勢來壓,人正不怕影子歪。
86、有志不在年高。
87、有理贏,無理輸。
88、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者常立志。
89、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90、井越掏,水越清;事越擺,理越明。
91、路不平,眾人踩;事不平,大家管。
92、嚴以責己,寬以待人。
93、吃一塹,長一智。
94、好茶不怕細品,好事不怕細論。
95、煮飯要放米,講話要講理。
96、有一興必有一敗,有一利必有一弊。
97、路有千條,理只一條。
98、魚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
99、有飯休嫌淡,有車休嫌慢。
100、不看人親不親,要看理順不順。
101、有理的想著說,沒理的搶著說。
102、有糧當思無糧難,莫到無糧思有糧。
103、吃人的嘴軟,論人的理短。
104、理不短,嘴不軟。
105、人窮只怕志氣短。
106、算算用用,一世勿窮。
107、壇口封得住,人口封不住。
108、吃飯吃米,說話說理。
109、水退石頭在,好人說不壞。
110、有心燒香,不論早晚。
111、認理不認人,幫理不幫親。水大漫不過船,手大遮不住天。
112、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113、用珠寶裝飾自己,不如用知識充實自己。
篇2
俗話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接下來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寬容的俗語,歡迎大家閱讀!
寬容的俗語11、忍耐記心間,煩惱不沾邊。
2、誠摯地寬恕,再把它忘記。
3、不會寬容別人,是不配受到別人的寬容的。
4、能容小人,方成君子。
5、欲成方圓,規矩必嚴。
6、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
7、塵土受到損辱,卻以她的花朵來報答。
8、度量如海涵春育,應接如流水行云。
9、有容,德乃大。
寬容的俗語210、君子愛人以德,小人愛人以姑息。
11、嚴以律已,寬以待人。
12、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13、待人要豐,自奉要薄;
責己要厚,責人要薄。
14、能忍能讓真君子,能屈能伸大丈夫。
15、將軍額上能跑馬,宰相肚里能撐船。
16、量大好做事,樹大好遮陰。
17、寬容是在荊棘叢中長出來的谷粒。
18、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19、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欲則寬。
20、寬猛相濟能成事。
寬容的俗語31、宰相肚里能撐船。
2、有容,德乃大。
3、大足以容眾,德足以懷遠。
4、忍耐記心間,煩惱不沾邊。
5、施行教人寬容。
6、寬恕一個敵人要比寬恕一個朋友容易。
7、寬容一點,給自己留下一片海闊天空。
8、退一步天高地闊,讓三分心和氣平。
9、氣餒者自畫,量狹者易盈。
10、意志堅如鐵,度量大似海。
11、將軍額上能跑馬,宰相肚里能撐船。
寬容的俗語412、嚴以律已,寬以待人。
13、教不嚴,師之隋。
14、度量如海涵春育,應接如流水行云。
15、誠摯地寬恕,再把它忘記。
16、胸中天地寬,常有渡人船。
17、正義之神,寬容是我們最完美的所。
18、君子量不極,胸吞百川流。
19、有忍,其乃有濟;
有容,德乃大。
20、與人為善就是善于寬諒。
21、圣人貴寬,而世人賤眾。
寬容的俗語51、開誠心,布大度。
──康有為《上清帝第一書》
2、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欲則寬。
──[清]金纓《格言聯壁》
3、量大好做事,樹大好遮陰。
──中國諺語
4、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
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弘一大師《格言別錄》
5、人非堯舜,誰能盡善。
──[唐]李 白《與韓荊州書》
6、關公放了曹丞相,丈夫要有容人量。
──中國諺語
7、與人為善就是善于寬諒。
──[美]弗羅斯特《新罕布什爾》
8、忍耐記心間,煩惱不沾邊。
──中國諺語
9、能忍能讓真君子,能屈能伸大丈夫。
──中國諺語
10、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舊恩。
──[清]金 纓《格言聯壁》
11、最高貴的復仇之道是寬容。
篇3
健康飲食保健諺語一
1、大蒜是個寶,常吃身體好
2、一日兩蘋果,毛病繞道過
3、一日一棗,長生不老
4、核桃山中寶,補腎又健腦
5、鐵不冶煉不成鋼,人不養生不健康
健康飲食保健諺語二
1、胡蘿卜,小人參;經常吃,長精神
2、西紅柿,營養好,貌美年輕疾病少
3、小小黃瓜是個寶,減肥美容少不了
4、多吃芹菜不用問,降低血壓很管用
5、大蔥蘸醬,越吃越胖
健康飲食保健諺語三
1、夏天一碗綠豆湯,解毒去暑賽仙方
2、晨吃三片姜,如喝人參湯
3、女子三日不斷藕,男子三日不斷姜
4、蘿卜出了地,郎中沒生意
5、吃了十月茄,餓死郎中爺
健康飲食保健諺語四
1、三天不吃青,兩眼冒金星
2、寧可食無肉,不可飯無湯
3、飯前喝湯,勝過藥方
4、吃面多喝湯,免得開藥方
5、早喝鹽湯如參湯,晚喝鹽湯如砒霜
健康飲食保健諺語五
1、寧可鍋中存放,不讓肚子飽脹
2、每餐留一口,活到九十九
3、常吃素,好養肚
4、寧可無肉,不可無豆
5、吃米帶點糠,營養又健康
健康飲食保健諺語相關文章:
1.關于食物的養生諺語大全
2.關于健康飲食的英語諺語
3.關于飲食的諺語
篇4
2、 腰酸瘡疤癢,有雨在半晌。
3、 棗花多主旱,梨花多主澇。
4、 晴天不見山,下雨三五天。
5、 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來。
6、 海水起黃沫,大風不久過。
7、 天上鉤鉤云,地下雨淋淋”
8、 空中魚鱗天,不雨也風顛。
9、 大霧不過三,過三陰雨天。
10、 風頭一個帆,雨后變晴天。
11、 晌午不止風,刮到點上燈。
12、 無風現長浪,不久風必狂。
13、 無風起橫浪,三天臺風降。
14、 大風怕日落,久雨起風晴。
15、 東風不過晌,過晌翁翁響。
16、 雨后東風大,來日雨還下。
17、 霧露在山腰,有雨今明朝。
18、 久晴大霧陰,久雨大霧晴。
19、 雷聲連成片,雨下溝河漫。
20、 先雷后刮風,有雨也不兇。
21、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22、 悶雷拉磨聲,雹子必定生。
23、 陰雨亮一亮,還要下一丈。
24、 喜鵲搭窩高,當年雨水澇。
25、 早晨浮云走,午后曬死狗。
26、 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
27、 雹來順風走,頂風就扭頭。
28、 春天刮風多,秋天下雨多。
29、 天空灰布懸,大雨必連綿。
30、 天上拉海纖,下雨不過三。
31、 四周天不亮,必定有風浪。
32、 有雨天邊亮,無雨頂上光。
33、 日落胭脂紅,無雨便是風。
34、 日落黃澄澄,明日刮大風。
35、 日出太陽黃,午后風必狂。
36、 星星水汪汪,下雨有希望。
37、 星星眨眨眼,出門要帶傘。
38、 日月有風圈,無雨也風顛。
39、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40、 風大夜無露,陰天夜無霜。
41、 今晚花花云,明天曬死人。
42、 天上豆莢云,不久雨將臨。
43、 天上鐵砧云,很快大雨淋。
44、 久雨聞鳥鳴,不久即轉晴。
45、 海雀向上飛,有風不等黑。
46、 鳥往船上落,雨天要經過。
47、 喜鵲枝頭叫,出門晴天報。
48、 蟋蟀上房叫,莊稼挨水泡。
篇5
關于珍惜糧食的諺語(精選)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節約糧食光榮,浪費糧食可恥
請量肚為入,否則吃不了兜著走。
多吃一些,把錢放在這里,小偷拿您都沒辦法。
飯菜穿腸過,禮讓心中留。
學校食堂可真大,干凈整潔靠大家,來買飯時請排隊,爭先恐后真不對。
即使饑腸轆轆,也要風度依然。
食堂飯菜香,買飯多謙讓。
耐心是一種美德,意味著許多的等待。
珍惜糧食就是熱愛生命。
糧食就是生命,知識拯救靈魂。
珍惜糧食,遠離浪費。
文明禮貌,秩序井然。
飲食是文化,請從窗口文明做起。
《鋤禾》不只是詩,知辛苦,更需要行動。
天地“糧”心,珍食莫蝕。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關于珍惜糧食的諺語(熱門)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省下煙酒錢,急難免求人。
珍惜糧食,遠離浪費。
細水長流,遇災不愁。
珍惜糧食就是熱愛生命。
身后有余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
精打細算夠半年,遇到荒年不受難。
粒米雖小猶不易,莫把辛苦當兒戲。
珍珠為寶,稻米為王。
倒下的是剩飯,流走的是血汗。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存糧如存金,有糧不擔心。
糧收萬石,也要粗茶淡飯。
粒米雖小君莫扔,勤儉節約留美名。
年年有儲存,荒年不荒人。
關于珍惜糧食的諺語(最新)
飽時省一口,餓時得一斗。
天地“糧”心,珍食莫蝕
一飽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軀,安用千門萬戶?
有荒節約度荒,天荒節約備荒。
糧食就是生命,知識拯救靈魂。
一粥一飯汗珠換。
尊敬他人就是尊敬自己,與人方便就是與己方便。
節約光榮,人見人贊;浪費可恥,誰聞誰惡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良田萬頃,日食一升。廣廈千間,夜眠七尺。
米飯粒粒念汗水,不惜糧食當自悔。
黃金本無種,出自勤儉家。
關于珍惜糧食的諺語相關文章:
1.關于珍惜糧食的格言
2.關于珍惜糧食的名言警句句子
篇6
在現在的生物考試中,經常出現一些成語、諺語、歇后語等等知識與生物知識的結合:如:“傷筋動骨一百天”,在此過程中,是哪一結構起的作用?從而闡述骨膜的再生作用(與骨的傷后愈合有關);又如“冰上爺倆翻了車,要誰去看骨外科。”和“童叟躬身棋邊座,長此以往誰背駝”則著重考察骨的成分中有機物和無機物的比例,決定了骨的硬度和彈性;用“十指連心”來考察皮膚的真皮中分布著大量的感覺神經末梢,能感受外界的刺激;用“一針見血”考察出血至少要傷及皮膚的那層結構,來考察皮膚的真皮中有豐富的血管;在夏天的時候,我們經??吹揭环N現象“蜻蜓點水”,請問這是什么現象?考察蜻蜓產卵的方式;“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考察動物的保護色;“有收無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笨疾焖蜔o機鹽對植物生長的作用;“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笨疾爝z傳現象;“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考察生物的變異現象;“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巴?!笨疾焐鷳B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的知識,還有“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保弧耙胨L得好,還得蜜蜂花中跑。”來考察蟲媒花知識;“桔生淮南為桔,生淮北則為枳”考察溫度對生物生長的影響;
“山上多植樹,勝似修水庫,有雨它能吞,無雨它能圖?!笨疾毂3炙痢⒑B水源的重要性;同時還可以借助成語與謎語知識來考察生物學的概念。如:視而不見——保護色;望而生畏——警戒色;以假亂真——擬態;移花接木——嫁接;鸚鵡學舌——模仿行為;孔雀開屏——求偶行為;望梅止渴——條件反射;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競爭;無中生有——隱性;有中生無——顯性
這樣的題目的出現,即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又考察了學生德的生物學常識。因此在平時多積累這方面的素材,并在平時的授課重視黨的滲透,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抓住了特點,更利于知識的記憶。另外在以往的聽課中,有些教師自編了順口溜,這樣讓學生記起來不僅瑯瑯上口,而且效果更較明顯。如我在講到維生素的功能的時候,就借用了一個廣告詞:A,火眼金睛看得清;B,腦筋急轉我最靈;C,大力水手羨慕我;D,加鈣增高我能贏;還有一個小小E,不怕病菌來入侵……。這樣不僅使學生一下胃口大開,課堂氣氛異常活躍,而且,許多的學生還在反復的哼唱。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需要我們教師的正確引導和培養與呵護,讓學生在學習中找的樂趣,一定能事半功倍。
篇7
關鍵詞:《喻世明言》民俗語匯音節結構語義發展
《喻世明言》成書于晚明時期,作為重要的“市民小說”,較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具有典型的民俗特色。關于《喻世明言》主題詞的研究,前人主要把眼光放在吳語成分(孫鵬飛,2001)、經濟語匯(董蕾,2006)、吃食義場語匯(宗丹,2007)等方面,而從民俗語匯角度研究的比較少。本文結合語言學和民俗學的理論方法,對《喻世明言》中的民俗語匯進行定量統計分析,收錄典型的民俗語詞,研究其具體分類、音節結構特點以及語義的發展演變情況。
一、民俗語匯的界定
鐘敬文先生在《民俗學概論》中指出:“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布和演變。”關于“民俗語匯”,曲彥斌先生的定義是:“民俗語匯,是指那些反映不同習俗慣制主要特征或民俗事象的詞語,包括成語、諺語、歇后語、慣用語、俚語和一些江湖切口、行話、隱語等社會習俗語”(曲彥斌,1989)。之后,譚汝為(2004)、楊振蘭(2004)、李陽和董麗娟(2011)等學者都對民俗語匯的概念作出了解釋。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將民俗語匯界定為反映了民俗事象或涵化了民俗要素的語詞的總稱,分為民俗詞和民俗短語兩部分。
由于《喻世明言》成書時處于近代漢語發展時期,與現代漢語已有很大相近之處,在民俗詞和民俗短語的界定上,我們依據馬真(1980)、呂叔湘(1979)、熙(1983)、王洪君(1994)等學者對短語和詞的界定的解釋,通過比較古代和現代詞和短語的差異,認為凡拆開后不能表示原合在一起時所表現的民俗語義的組合為民俗詞,如“拜茶”(請客人喝茶);拆開后仍能表示原來的民俗語義的組合為民俗短語,如“鬧洞房”。
依據上述標準,本文共收錄《喻世明言》中的民俗語詞517個,其中詞442個,短語75個。
二、《喻世明言》中的民俗語匯概況
《喻世明言》題材廣泛,其中的民俗事象涵蓋了生活、生產、民族文化、等多個方面。本文從民俗生活、人生禮儀、稱謂詞和特殊民俗事象四個角度對《喻世明言》中的民俗語匯進行歸納,同時又從這四個角度延伸出幾個不同的方面,構成上下義關系。
(一)反映日常生活、生產的民俗語詞
《喻世明言》以市民生活為題材,很多語詞反映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活動,可分為飲食文化、節日娛樂、居住建筑、商貿活動四個方面,共收錄民俗語詞170個。
1.飲食文化方面(共收錄47個)
(1)表示待客食物:共計25個,如“釅酒(味醇的酒)、茶、食次(酒菜和點心之類的食物)、酒脯(酒和干肉,后泛指酒肴)、鮮魚羹”等。
(2)表示使用器物:共計12個,如“杯箸、酒壺、酒嗡、食壘(放食物的盒子)、水火爐(供暖酒熱水用的便于移動的銅制小爐)、撩鍋(湯鍋)”等。
(3)表示待客禮節:共計10個,如“看茶、點茶(沏茶)、拜茶(請客人喝茶)、烹”等。如:
母曰:“吾兒之友,必是端士”。遂烹以待。(《范巨卿雞黍死生交》)
“烹”指做飯?!芭搿睘椤爸蟆?,“”為“燒烤”之意,“合”指“做飯”。
2.節日娛樂方面(共計30個)
(1)節慶民俗方面,共計19個,如“年節,暖火盆、放爆竹、吃合家歡;清明節,踏青、玩景;元令節,賞元宵、架鰲山、懸掛花燈”等。如:
時值正和二年上元令節,國家有旨慶賞元宵。五鳳樓前架起鰲山一座,滿地華燈,喧天鑼鼓。(《閑云庵阮三償冤債》)
“架鰲山”是宋元時俗,指元宵夜用花燈與彩飾扎制成巨鰲狀的假山。
(2)日常娛樂活動方面,共計11個,如“雙陸(一種類似下棋的游戲)、拖畫眉(畫眉)、博戲”等。
3.居住建筑方面(共計36個)
(1)建筑方面,共計19個,如“廊屋(正屋旁的過道)、坐啟、瓦屋、草堂”等。如:
三巧兒分付:喚在樓下坐啟內坐著。(《蔣興哥重會珍珠衫》)
“坐啟”指日常起居、休憩、會客的處所。
(2)器具方面,共計17個。如《陳御史巧勘金釵》中的“校椅”(一種可折疊的輕便坐具,也叫“交椅”“胡床”),《范巨卿雞黍死生交》中的“土榻”“坐榻”等。
4.商貿活動方面(共收錄57個)
(1)交易場所,共計10個,如“牙行、客店、招商旅店”等。如:
當時張公一頭走,一頭心里想道:“我見湖州墅里客店內有個客人,時常要買蟲蟻,何不將去賣與他?”(《沈小官一鳥害七命》)
那邊客店牙行,都與羅家世代相識,如自己親眷一般。(《蔣興哥重會珍珠衫》)
“客店”是指專門供商人居住和存放貨物的地方,與“招商旅店”同義;“牙行”是指舊時為買賣雙方說和或代客買賣,并抽取傭金的商號或個人。因此,“牙行”既可以作為商業交易場所,也可以看作是商業職業的代稱。
(2)經濟行為,共計47個,如“抽稅、生理(做生意)、交割(授受銀貨的行為)、討價、還價、交易、出脫”等。還包括一些商業上的禮節迷信,如“燒利市”(商人在開始營業時燒紙祭獻福神的行為)、“擇吉日”等等。
(二)反映特殊人生禮儀的民俗語詞
人生禮儀密切關系到人們的生活,也是反映當時社會民俗習慣的重要方面,《喻世明言》中的特殊人生禮儀主要是婚嫁、喪葬、誕生和成人禮四種。
1.婚嫁禮儀方面(共計62個)
(1)服飾方面,共16個,如“紅幕、色衣、紅花、銀揲子、金花、紅錦”等。
(2)器物嫁資方面,共16個,如“妝奩、請帖兒、香花燈燭、定禮、紅氈”等。
(3)婚嫁禮節方面,共30個,如“納彩問名(向女方送訂婚聘禮并詢問女方的名字生辰)、吃茶(訂婚)、行聘、交拜、鬧洞房、卷帳、送親”等。如:
柴夫人就孝義店嫁了郭大郎,卻卷帳回到家中,住了幾時。(《史弘肇龍虎君臣會》)
“卷帳”是指新郎在女家結婚,三日之后新婚夫婦帶妝奩回到男家。
2.喪葬禮儀方面(共計79個)
(1)服飾方面,共計7個,如“麻衣、孝幕、孝服、麻、縞素、重服、練囊”。
(2)方式方面,共計5個,如“槁葬、火厝、首丘(歸葬故鄉)、衣冠冢、火化”。
(3)器物方面,共計21個,如“靈(靈車)、斷送(指衣衾、棺本等殯殮的東西)、棺木、衣衾棺槨、瓦欞、棺材、香燭紙帛”等。
(4)喪葬禮節方面,共計46個:如“做法事、吊孝、焚冥資、掛紙錢拜掃、春秋祭祀、回喪、撒骨殖”等。如:
回喪之夜,就把梅氏房中,傾箱倒篋,只怕父親存下些私房銀兩在內。(《滕大尹鬼斷家私》)
“回喪”即回避。舊時認為人死后,在一定日期鬼魂回家害人,家里人在這一天要回避。
3.誕生和成人禮方面
《喻世明言》中的描述并不多,誕生禮主要見于《滕大尹鬼斷家私》中提到的“三朝”,生兒三日,設宴招待親友的“湯餅會”,周歲時做的“萃盤故事”,成人禮主要是“及笄”和“束冠”等。
(三)稱謂詞
封建中國長期受到宗法制度的制約,在很多禮俗中體現出明顯的封建等級特征,最大的體現便是在稱謂詞方面。本文收錄《喻世明言》中表示民俗意義的稱謂詞,共計100個。
1.交際禮俗中的禮貌稱謂
(1)表卑賤,10個,如“老身、老娘、渾家(對妻子的賤稱)、敝人、賤妾、小生”等。
(2)表尊敬,13個,如“大官人、恭人(對官員妻子的封號)、縣君、大娘、客長”等。如:
薛婆當時滿臉堆下笑來,便道:“大官人休得錯怪,老身一生不曾要別人一厘一毫不明不白的錢財。”(《蔣興哥重會珍珠衫》)
老年婦人在和青年男子對話時,將自己賤稱為“老身”,而尊稱青年男子為“大官人”。
2.宗族等級制度下的民俗稱謂
(1)表示長幼關系,7個,如“姑娘(姑母)、老親翁、老人家、丈人、尊親長”等。
(2)表示主仆關系,8個,如稱呼主人為“主母、娘、奶奶”等,稱呼奴婢為“小養娘(婢女)、上灶(端茶水的仆役)、梅香(舊時多以‘梅香’為婢女名字,故名)、婆娘”等。
(3)表示官民關系,10個,百姓對官員的稱謂有“恩臺、縣尹相公、堂上官、爺爺”等。
3.特殊稱謂詞語
(1)表現某種情感(多為貶義),共10個,如“拖油瓶(再嫁婦人所帶的前夫的孩子)、潑皮、光棍(地痞、流氓)、老無知、老禽獸”等。
(2)為了避諱或禮貌而使用的委婉稱謂,共6個,如“小娘()、行首(的領班)、弟子、擦桌兒的”等。如:
宋四公仔細看時,有些個面熟,道這婦女是酒店擦桌兒的,請小娘子坐則個。(《宋四公大鬧禁魂張》)
“擦桌兒的”是指宋元時稱酒店的巡座賣唱的歌妓。
(3)受到方言影響而產生的稱謂詞,共3個,如“白日撞、鴨黃兒(詈語,王八蛋之義)、店都知”。如:
你莫非是白日撞么?強裝么公差名色,掏摸東西的。(《沈小霞相會出師表》)
“白日撞”是指白天入室的盜賊,蘇州方言詞。
(4)宗教稱謂詞語:共11個,如“檀施(施主)、首僧、參頭(寺院中負責引導香客參拜隨喜的職事僧)、和尚、苦行、太?!钡?。
(5)因為職業而得到的稱謂,共22個,如“媒人、艄子(船尾掌舵的人)、助教、教授、博士、庖人(廚師)”等。
(四)反映特殊民俗的民俗語詞
1.
宗教長時期統治著中國封建社會的精神領域,在《喻世明言》中描寫宗教的語詞顯示出一定的民俗特色,共收錄47個。
(1)宗教術語,14個,如“報君知、關煞(舊時星象家稱所謂命里注定的災難)、焚香請圣、八卦”等。
(2)禮節語詞,33個,如“合掌作禮、拈香、齋供、品經咒、焚香點燭、擺列羹飯、燒化紙錢、盥手燒香”等。
2.地域民俗
需要說明的是,下述地域民俗語詞與上述的有所不同。這里的地域民俗指的是除了蘇州本地之外的其他地方的民俗,如《窮馬周遭際賣媼》中提到“媼”和“媽”(南方稱“媽”,北方稱“媼”);《楊謙之客舫遇俠僧》中提到的滇蜀美味“醬”;《楊八老越國奇逢》中提到的日本地方民俗語詞“海叵羅、長刀、髡頭跣足”等,共32個。
3.委婉隱語
出于禮貌、避諱或是行業習慣原因,對于某些語匯,人們往往用另一種“隱語”式含蓄的說法來指代它,某些說法逐漸被大家所接受,形成一定的民俗特色。
需要說明的是,為了避諱或禮貌而使用的委婉稱謂在上述稱謂詞中已經提到,此處的“委婉隱語”是除卻委婉稱謂詞的其他部分。筆者共收錄《喻世明言》中此類的民俗語詞22個。如“討針線”(討零花錢,暗指靠人過日子,受人節制)、“線道”(肉的隱語)、“走野路”(搞不正當男女關系)等。
三、《喻世明言》中民俗語匯的形式特點及其成因
《喻世明言》中的民俗語匯在音節、詞性以及短語結構方面有以下形式特點:
(一)音節
從整體民俗語匯考慮,雙音節民俗語詞數量最多,有357個,占69.1%;其次為三音節語詞,有87個,占16.8%;四音節有62個,占12%;單音節僅有11個,占2.1%。由此可見,雙音節民俗語詞在《喻世明言》的民俗語匯中占有最大的比重。
古漢語詞匯以單音節詞為主,但在近代和現代都顯示出很大的雙音化趨勢,民俗語詞也不例外。關于漢語雙音化現象的原因,學術界研究較為豐富,我們比較贊同徐時儀先生的看法。徐時儀先生認為漢語雙音化的原因“首先是由于處于詞的核心地位的詞義必須適應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單音詞的詞性和詞音在某種程度上已限制了詞義的發展;同時,漢字以已有單音詞作為組詞的語素,用不同搭配方式可組合成大量雙音詞;另外,音節簡化、聲調產生、單雙音步的演變等等都可以影響漢語的雙音化?!保ㄐ鞎r議,2005)
《喻世明言》成書時正處于近代漢語發展時期,與現代漢語已有很多相近之處,自然也反映了雙音化現象。
(二)詞性
由于民俗詞在民俗語匯中占有較大比重,我們將民俗詞進行分類比較,發現在442個民俗詞中,名詞有319個,如“點心、合溜”等,占72.2%;動詞有123個,如“卷帳、回喪”等,占27.8%。因此,名詞是民俗詞的主要形式。
客觀存在的民俗事象主要表現為兩大類:事件類和事物類(楊振蘭,2004)。事物類指的是具體的民俗物象,如具體的飲食器具(食壘、水火爐等)、喪葬器物(棺木、香燭紙帛等)等。這些詞語主要是表示現實存在的民俗事物,描述其存在的狀態即可,不需要人的參與,民俗語匯中存在大量這樣的詞語,因此《喻世明言》中的民俗詞以名詞為主。
(三)短語結構形式
在75個短語中,動賓短語有47個,如“暖火盆、鬧洞房、做法事”等,占62.7%;連動短語有13個,如“起靈除孝”“髡頭跣足”等,占17.3%;偏正短語有11個,如“乘兇完配、降階相迎”等,占14.7%,聯合短語有4個,如“觀燈賞燈、盒禮信香”等,占5.3%。由此可見,動賓短語是民俗短語的主要結構形式。
民俗事象的另一類是“事件類”。所謂的“事件類”,則不僅僅是單純的物象,還需要加入人的活動和行為。在民俗語匯中,存有大量禮節性的語詞,禮節是需要以人為主體發出的動作,如“吃合家歡、賞元宵”等,“合家歡”和“元宵”作為具體的民俗物象,加上表示動作的“吃”和“賞”之后,就體現了人的參與,是“事件類”民俗事象的體現。
四、《喻世明言》民俗語詞語義的發展演變
社會處于不斷變化發展之中,語言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演變,最顯著的則是語匯的演變。《喻世明言》中的民俗語詞隨著時代的發展,衍生出與之前不同的意義,我們通過歷時比較,分析其發展演變的情況,可從“轉移、縮小和消失”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轉移
某些民俗語匯的民俗義在后來出現了不同的義項,可能與之前的意思仍有一定關系,但已不是最初的民俗義項。如:
關閉宋四公道:“小娘子,我來這里做不是,我問你則個,他這里到上庫有多少關閉?”(《宋四公大鬧禁魂張》)
“關閉”原指門閂,后在明代泛指家居使用的防御性設施,而現在指使開著的東西合攏或單位歇業。
干娘大郎見四下無人,便向衣袖里摸出銀子,解開布包,攤在桌上,道:“這一百兩白銀,干娘收過了,方才敢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
“干娘”是青年男子在和老年婦人對話時對老年婦人的尊稱。而現在,“干娘”是“義母”的意思,已經不用來尊稱老年婦人了,詞義發生了轉移。
(二)縮小
某些民俗語匯的民俗義在后來發生了詞義范圍縮小的現象,《喻世明言》中的這種現象主要體現在稱謂詞的變化上。如:“奶奶”,在《喻世明言》中有多個義項,可以表示母親、祖母、夫人、太太以及對女子的昵稱等多個義項,如今只用來表示祖母的意思?!澳铩痹凇队魇烂餮浴分锌捎脕碇阜Q年輕女子、母親、女主人或長一輩或年長的婦人等幾個義項,如今只在部分方言中指稱母親。
(三)消失
某些民俗語匯的民俗義在后來不復存在,或是語詞已經消失,或是被新的義項所取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職業的消失。隨著當時存在的一些職業的消失而消失的民俗義。如:
牙婆“回去喚個牙婆,將兩個丫頭都賣了?!保ā妒Y興哥重會珍珠衫》)
“牙婆”原指以介紹人口買賣為業的婦女,這主要是因為封建禮節中婦女不出門,隨著社會的發展,封建禮俗消失了,“牙婆”這種職業也不復存在,原有的民俗事象也消失了。
團頭那丐戶中有個為頭的,名曰“團頭”,管著眾丐。(《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宋代各行各業都有市肆,叫做“團行”,行有行老,團有團頭,是各自行業的首領,“團頭”在《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中指“丐戶之長”?,F在不存在“丐戶”,自然也沒有“團頭”一說。
2.所指民俗事物現象的消失
隨著當時存在的一些民俗事物現象的消失而消失的民俗義。如:
唱喏入樓閑望一晌,乃見一過賣至前唱喏,便叫:“楊五官!”(《楊思溫燕山逢故人》)
“唱喏”在明代指古代男子所行之禮,即叉手行禮,雙手作揖,同時出聲致敬,開口致詞。這是當時的交際禮節,隨著社會發展和等級制度的變化,這樣的禮節逐漸消失,“唱喏”的說法也不存在了。
3.民俗文化心理、觀念意識的消失
隨著當時存在的一些民俗文化心理、觀念意識的消失而消失的民俗義。如:
贊老子侯興老婆看見了,動心起來,道:“這客長,有二三百只釵子!我雖然賣人肉饅頭,老公雖然做贊老子,到沒許多物事。你看少間問我買饅頭吃,我多使些汗火,許多釵子都是我的。”(《宋四公大鬧禁魂張》)
“贊老子”在當時是盜賊的隱語。隱語是一個階段的人們特有的對某種事物的隱喻性的說法。隨著時代的發展,盜賊的說法發生了改變,“贊老子”的民俗稱謂就不存在了。如:
登東原來那漢子是他方客人,因登東,解脫了裹肚,失了銀子,找尋不見。(《陳御史巧勘金釵鈿》)
“登東”在明代是上廁所的意思,古代房屋建筑,廁所多在東邊,故稱廁所為“東司”或“東廝”。當時的人們出于禮貌,稱廁所為“東司”,上廁所則為“登東”,現在這樣的說法已經消失了。
民俗語匯還涉及到其他方面,如農業、手工業、交通、服飾等等。由于時間和篇幅的限制,本文只是選取了幾個方面進行分析,關于《喻世明言》民俗語匯更多角度的研究,我們將在以后的學習中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明]馮夢龍.喻世明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2]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
[3]曲彥斌.民俗語言學[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89.
[4]徐時儀.漢語詞匯雙音化的內在原因考探[J].語言教學與研究,
2005,(2).
[5]楊振蘭.民俗詞語探析[J].民俗研究,2004,(3).
[6]譚汝為.民俗文化語匯通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7]李陽,董麗娟.民俗語言學研究史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
版社,2011.
[8]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9]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10]馬真.先秦復音詞初探[J].北京大學學報,1980,(5).
[11]王洪君.從字和字組看詞和短語――也談漢語中詞的劃分標準
[J].中國語文,1994,(2).
[12]辭源[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13]吳士勛,王東明.宋元明清百部小說語詞大辭典[M].西安:陜
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14]陸澹安.小說詞語匯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
[15]孫鵬飛.馮夢龍“三言”小說的吳語成分研究[D].暨南大學碩
士學位論文,2001.
[16]宗丹.“三言二拍”中關于“吃食”義場的熟語、俗語研究[J].
文教資料,2007,(7).
[17]董蕾.《喻世明言》經濟詞匯分析[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
篇8
民俗作為一種兼具生活屬性和文化屬性的復合體,民俗的內容和形式是廣大民眾在生活中感悟、積累和創造出來的,與生俱有培養個體形成健康的價值判斷和生成道德情感的功能。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體驗應是一個真真切切的道德情感發動、生成并提升的積極體驗過程,因而在“道德體驗”維度上探究民俗的德育價值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道德體驗”的基本內涵與特征
1 “道德體驗”的基本內涵
在弄清“道德體驗”的內涵之前有必要先了解“體驗”的基本內涵。“體驗彌漫在人類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是一個人人熟悉,人人又不甚了解的概念?!蓖ǔR饬x上,我們把外界事物或情境引起自己的內心感受、體味或親身經歷稱之為“體驗”。作為一個內涵極其豐富的概念,“體驗”在不同的領域都有著各自的理論內涵,教育學領域也不例外,如朱小蔓教授認為:“體驗作為情感教育理論中的一個重要范疇,既有認識論的意義,即通過體驗的方式達到認知理解;又有本體論和價值論的意義,即體驗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人追求生命意義的方式?!迸徭纺冉淌谡J為體驗是“一個人對愿望、要求的(情感)感受”;劉驚鐸教授則認為體驗是一種圖景思維活動,其中不僅含有混沌的直覺領悟,也含有理性的反思。
盡管教育學術界對體驗的含義尚無最后的界定,但是從上述看法我們基本可以理解:體驗既是人的情感本身,又是一種理性和感融的認識活動。個體在親歷某一事件或情境的過程中,在已有的認知和感悟的基礎上,形成新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并產生新行動、新選擇。明晰了“體驗”的內涵,有助于我們理解體驗是一個“完整的德育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道德教育中有著不容忽視的價值和作用。劉驚鐸教授認為“道德體驗是一種含有價值判斷的關系融通性體驗”。感性個體的人總是處于一定的關系世界之中,個體對包括自己在內的整個關系世界發生了含有價值判斷的融通性領悟就是道德體驗。體驗者對周圍生活世界關系的領悟越強,其行為的道德性也越高。王如才教授從中小學生道德素質建構的角度出發,認為道德體驗是道德主體在道德實踐活動的基礎上產生的主觀的感受,以及由此而產生的道德情感。再綜合體驗的內涵,我們可以將道德體驗理解為:是人理解人生與社會的方式,也是人追求自身生命意義的方式。作為一種道德教育形態,它重視外部自然界和人際之間的道德信息,在內外交融的形態下由體驗者進行內外全息感悟,進而領悟事物之間或事物情境中的道德關系,形成對事物及其關系意義的自我建構和價值生成的理解。與一般的體驗不同,道德體驗著重強調對道德觀念的體驗,人與人的溝通和了解,以及對自我價值的體驗,認識自我的人生狀態和道德水平。
2 “道德體驗”的基本特征
道德體驗主要具有個人性、情感性、推及性等基本特征。
(1)個人性
每一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各主體間存在種種差異,認知水平、興趣愛好、價值觀、世界觀各異,其體驗過程及體驗結果也自然就會有差別。正如瓦西留克所說的:“人,永遠是自己也只能是自己才能體驗所發生的事情以及產生危機的那些生活環境和變化,誰也不可能代替他這樣做,就像最有經驗的教師也不可能代替自己的學生去理解所講的內容一樣?!钡赖麦w驗是主體將外在的情景和規范納入自己的品德心理結構,引起品德心理結構的調整、改造,以促進自己的道德發展。道德體驗是一個精細的、獨特的心理、情感過程,主體在親歷某道德事件或道德情境時獲得的感悟、情感和意義,都是主體個人的,不能相互替代,即“我”的體驗是無法對“你”說出來的。
(2)情感性
海德格爾曾說,人是用他的整個身心、整個存在,而不是單用他的反思來理解他自己的。人對世界的認識,首先是由情緒和情感揭開的,而不是概念。在道德體驗的過程中,情感是相伴相隨的。主體在親歷的道德事件或道德情境中,總是習慣性地將現實的事件或情境同自己現在的體味和感覺相聯系,產生體驗的出發點便是情感,通過從以往的情感積累出發去感悟現實情境的意蘊,獲得更深刻的情感體驗和意義,最后的終結點也是情感。因而,道德體驗是帶有濃厚情感色彩的心理活動。
(3)推及性
道德體驗的推及性,體現了道德情感的滲透作用。在道德體驗中,體驗者將自己“置身局中”,帶著情感領悟對象之間或對象情境中的道德關系,產生的體悟會積淀到他的潛意識中去,在后來遇到相似的情境時,這種積淀在潛意識里的體悟便被誘發和喚醒,引起體驗者自覺地展開新的體驗,從而對凝結于其中的情感和智慧達到更深刻的理解與領悟,多次這樣的體驗循環,使體驗者不斷生成自己的道德境界。
二、民俗的基本含義和分類
1 民俗的基本內涵
民俗,一種與人類生活關系密切、動態性的社會生活文化事象,是文化長期積淀的結果。民俗是什么?在英語中,它是folklore,英國考古學家威廉?湯姆斯于1946年將其作為學術用語正式提出,他界定的概念是“在普通人們中流傳的傳統信仰,傳說及風俗,古時的舉止,風俗儀式,迷信,民曲,諺語等?!蔽覈缭趦汕Ф嗄昵爸袊寮抑鳌抖Y記?緇衣》中就有對民俗的記載:“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惡以御民之,則民不惑矣”。民俗學中,“民俗”就是“民間風俗”的簡稱,指由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歷史中所創造、傳承和享用的風俗、儀式、習慣、信仰、諺語、故事、藝術等的集合體。這是當代在我國能夠被多數學者所認可的民俗定義。
2 民俗的分類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中國民俗研究進入一個空前活躍的興旺發達時期,眾多學者把民俗分類重新提了出來,但是學者依據的分類標準不同,對民俗的分類也各有差異?,F今比較通行的分類是將民俗分為物質民俗、社會民俗、語言民俗和精神民俗四大類。
(1)物質民俗
物質民俗又被稱為“實體民俗”,是指人們日常生活中所依賴的和能夠直接感觸的有形產品形式。包括飲食民俗、居住民俗、服飾民俗、交通民俗、器用民俗。如皖南的徽州古民居、美輪美奐的苗族服飾、銀首飾等。
(2)社會民俗
社會民俗是與家族、社會集團有關的民俗,是維護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紐帶,是一種集體行為方式,也是與人們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民俗。包括按照血緣關系組成的家庭、家族、宗族;由于職業、信仰、愛好和某種需要而組成的民間組織,如一些商人自發組成的商會;各民族千百年流傳下來的歲時節日民俗等,如在我國各族人民共度的春節、中秋節,還有象征美好生活的“傣族潑水節”等。
(3)語言民俗
語言民俗是廣大民眾世代相傳的集體智慧和經驗的
結晶,是依靠口頭語言進行傳播和繼承的民俗事象。包括民間的神話、傳說、故事、歌謠、諺語、口頭藝術等。這類民俗在我國尤為豐富,如我國古代的“四大神話”與“四大傳說”,還有父母教育子女要勤學的諺語如“補漏趁天晴,讀書趁年輕”等。
(4)精神民俗
精神民俗主要包括民間巫術、民間信仰、道德禮儀、禁忌習俗等。一些少數民族有自己信仰的圖騰(保護神),如仡佬族以葫蘆為圖騰;蘊含博大精深的“永年太極拳”等,都是我國的精神民俗。
三、基于“道德體驗”的民俗的德育價值
民俗總是與人類生活相生相伴的,滲透在每一個人的生活體驗中。優良的民俗,可以陶冶人們的情操,幫助人們識別真善美和假惡丑,培養人們健康正直的倫理道德觀念,在具體的民俗活動中,還可使體驗主體產生豐富的道德情感乃至道德素質與境界的提升。
1 個體道德觀念在民俗世界中孕育
一個人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常常不是出于哲學思辨和邏輯的推理甚或道德的說教,而是通過大量實際生活中的種種習俗和事象得到仿效、遵循,或從禁忌的習俗中得到約束和回避。從落地伊始一直到自然地回歸,作為生活中的個人都離不開民俗的海洋?,F代社會大力弘揚的民族道德觀念、社會道德觀念、職業道德觀念,如團結抗爭、尊老愛幼、自強不息、勤勞勇敢、公正無私、誠實友愛等自古便在民俗世界中有廣泛的反映,蘊含豐富道德教化意義的民間故事和諺語警句在人們倫理道德觀念的形成中無疑獨具特色。在廣西壯族人民中廣泛流傳瓦氏夫人在明嘉靖年間帶兵在上海一帶抗擊日本倭寇保衛國家安全的事跡、在東北地區廣泛流傳的抗日游擊隊的事跡、讓人津津樂道的山東沂蒙山區人民頑強抗日的事跡,各族人民就是利用這些經久不衰的事跡培養子孫后代熱愛祖國、熱愛自己民族的道德觀念和精神。孝的觀念和習俗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一,在我國民間流傳著許多膾炙人口的古代孝道故事,如漢代的郭巨“為母埋兒”、漢代的董永“賣身葬父”的故事,幾乎成為每個家庭中教育子孫懷孝、行孝的活教材。再有漢族諺語“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補漏趁天晴,讀書趁年輕”,納西族諺語“只要辛勤耕耘,土地就會肥沃”等是勸告青年人要珍惜時間,勤勞學習,自強不息?!耙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要學蜜蜂共采花,莫學蜘蛛各結網”等強調了集體意識和團結合作的重要性?!捌凵侥鬯廴四坌摹?、“欺人是禍,饒人是福”形象地說明了人與人交往中要真心實意、誠實友愛。就是這些無所不在的民俗,如潤物無聲的細雨滲透在每個人的生活中,影響著體驗主體的道德觀和價值觀的生成,它遠比學校通過道德說教方式向個體灌輸某些道德觀念來得有效。
2 個體道德情感在民俗世界中豐滿
人的道德行為的發生受情感的引發和調節,人以情感為核心的動機系統作為個人道德發展的內在保證,一個人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與其在生活過程中積極情感的積淀有著密切的關系。豐富多彩的民俗生活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個體在民俗生活的體驗中浸滿著情感,進而又促發著他產生新的特殊體驗,情感在循環的體驗中不斷地得到豐滿。傳統節日在我國有其深厚的歷史積淀,作為一種文化記憶的載體,不僅具有修養生息和娛樂功能,還蘊含了豐富的道德情感。如端午節是我國包括許多少數民族在內的民俗節日,也許根本沒有人會吟誦“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辭句,但是通過吃粽子、賽龍舟,講屈原的故事等民俗活動,對于屈原的愛國精神,人們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感染和鼓舞。又如清明節祭祖先的習俗,使人們在平凡的生活中產生對先賢的崇敬和對祖先的感恩追孝之情。又如重陽節登高遠望、插茱萸的習俗,早在一千多年前年僅十七歲的王維在異鄉遙想家鄉遍插茱萸的情景,就已定格成游子的鄉愁象征,今天很多人也許在重陽節不會登高和插茱萸,但是“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形象一定會在人們的腦中回蕩,激發每個人對親情的愈加珍惜,更深意義上還體現了他鄉之客的民族情感,就像漂泊臺灣的余光中先生便在這一意義上自詡為“茱萸的孩子”,這位“懷國與鄉愁”的代表將自己的思鄉之情與盼望祖國統一的民族情感深深融合在一起。今天的個體也許不是詩人王維,也不是海峽彼岸的余光中先生,但是在這一傳統節日的體驗中,個體的家庭情感和愛國情感隨之愈加濃烈。
3 個體的道德境界在民俗世界中提升
篇9
2、一心想趕兩只兔,反而落得兩手空。
3、一回經蛇咬,三年怕草繩。
4、一問三不知,神仙沒法治。
5、一年算得三次命,無病也要變有病。
6、一瓶子水不響,半瓶子水亂晃。
7、人心不足蛇吞象,貪心不足吃月亮。
8、人在福中不知福,船在水中不知流。
9、人見利而不見害,魚見食而不見釣。
10、人愛富的,狗咬窮的。
11、人越嬉越懶,嘴越吃越饞。
12、自己做錯不算數,別人做錯拍屁股。
13、自家的肉不香,人家的菜有味。
14、自稱好,爛稻草。
15、多鳴之貓,捕鼠必少。
16、論旁人斤斤計較,說自己花好稻好。
17、好藥難治冤孽病,好話難勸糊涂蟲。
18、伶俐人一撥三轉,糊涂人棒打不回。
19、身穿三尺衣,說話無高低。
20、十年練得好文秀才,十年練不成田秀才。
21、人在世上練,刀在石上磨。
22、人行千里路,勝讀十年書。
23、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為。
24、力是壓大的,膽是嚇大的。
25、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26、口說無憑,事實為證。
27、湖里游著大鯉魚,不如桌上小鯽魚。
28、口說不如身到,耳聞不如目睹。
29、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30、萬句言語吃不飽,一捧流水能解渴。
31、山是一步一步登上來的,船是一櫓一櫓搖出去的。
32、千學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練。
33、久住坡,不嫌陡。
34、馬看牙板,人看言行。
35、不經冬寒,不知春暖。
36、不挑擔子不知重,不走長路不知遠。
37、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兒寬。
38、不下水,一輩子不會游泳;不,一輩子不會撐船。
39、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40、不摸鍋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膩。
41、水落現石頭,日久見人心。
42、打鐵的要自己把鉗,種地的要自己下田。
43、打柴問樵夫,駛船問艄公。
44、寧可做過,不可錯過。
45、頭回上當,二回心亮。
46、發回水,積層泥;經一事,長一智。
47、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48、老馬識路數,老人通世故。
49、老人不講古,后生會失譜。
50、老牛肉有嚼頭,老人言有聽頭。
51、老姜辣味大,老人經驗多。
52、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
53、吃一回虧,學一回乖。
54、當家才知鹽米貴,出門才曉路難行。
55、光說不練假把式,光練不說真把式,連說帶練全把式。
56、多銼出快鋸,多做長知識。
57、樹老根多,人老識多。
58、砍柴上山,捉鳥上樹。
59、砍柴砍小頭,問路問老頭。
60、砂鍋不搗不漏,木頭不鑿不通。
61、草遮不住鷹眼,水遮不住魚眼。
62、藥農進山見草藥,獵人進山見禽獸。
63、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64、香花不一定好看,會說不一定能干。
65、經一番挫折,長一番見識。
66、經得廣,知得多。
67、要知山中事,鄉間問老農。
68、要知父母恩,懷里抱兒孫。
篇10
2、一本正經: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規范的經典;后用以形容態度莊重嚴肅。
3、正襟危坐: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著。形容嚴肅或拘謹的樣子。
4、不茍言笑:形容態度莊重嚴肅。
5、侃然正色:形容剛直嚴肅的樣子。
6、斂容屏氣:比喻恭敬謹慎,不敢稍微放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