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嘲諷式感謝信范文

時間:2023-03-28 02:46: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學生嘲諷式感謝信,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學生嘲諷式感謝信

篇1

【關鍵詞】親師關系 營建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1-0009-03

中小學學生教育工作對班主任素質要求高,而班主任工作崗位責任重、工作辛苦,難以吸引足夠多的優秀教師長期在班主任工作崗位上,在較多的中小學校,存在一定數量的“不適任”班主任。具體來說,“不適任”班主任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類型:第一類是“權威性”太高的班主任,班級制定的規則苛刻而繁瑣,不讓學生有表達意見的機會,也常以他的權威給學生貼標簽,學生身心備受壓抑,厭學乃至“恐學”;第二類是缺乏權威管理學生的班主任,班級紀律混亂,學生不把班主任放在眼里,班主任也無計可施。第三類是“拒絕型”班主任,經常用嘲諷、貶抑的態度對待學生,往往不在意學生的感受,甚至把“羞辱”當做是激勵學生的方法?!安贿m任”班主任和家長之間的親師關系緊張,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親師雙方的身心健康,更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業與生活。

現今各年齡段學生的父母一般學歷較高、家庭富裕,在獨生子女、少子女社會背景下,對子女教育有著極高的期待。臺灣教育界有“怪獸家長”一說,具體表現為:(1)把教師當保姆,主要在小學階段。如家長擔心孩子流汗容易感冒,于是交代教師每天提醒孩子換衣服,教師偶爾忘記,家長就會埋怨甚至投訴。(2)喜歡指揮教師。家長受教育程度高,經常干涉班級事務,對班主任的班級管理經常電話“指導”,有時到??谑凇懊伢拧?。(3)喜歡投訴。認為教師是“圣人”,不能出半點錯,一有不滿就打電話給校長,寫“告狀書”給教育部門。面對“怪獸式”家長,大部分班主任缺乏有效地應對能力與策略,親師關系受到嚴重威脅。

營建良好的親師關系,才能使班主任、家長雙方形成教育合力,為學生提供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F實教育情境中,“不適任”班主任和“怪獸”家長雖然少見,但只要班主任、家長雙方掌握良好親師關系的營建策略,親師之間的隔閡與矛盾沖突就可能逐步地緩解、消除,建立起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良好親師關系,必能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一 營建良好親師關系教師的策略

1.開展親師座談會,創造好的開始

管理一個新的班級,第一次親師座談會(即家長會)是班主任與多數家長建立互信關系的關鍵。要使親師座談會成功,班主任要在事前準備、擔當主持以及會后聯系上。

會前充分準備,做好以下工作:(1)印發通知邀請家長出席。(2)準備材料,制作PPT課件,呈現班級建設理念,溝通學生教育觀念。(3)擬定座談會流程,與座談會通知一起印發給家長。(4)組織學生準備感恩卡、感謝信,感恩父母的傾情付出。(5)布置座談會溫馨場地,準備學生學習成果展。(6)與班級學科教師溝通,做好座談準備。

座談會的重點是讓家長了解班級,認識、信任班主任和學科教師。在座談會過程中,班主任要通過言語、行為展示自己的教育理念,讓家長感受到班主任是一個有思想、肯用心的班主任,讓家長相信班級有一個有效合作、能夠為孩子提供優秀教學服務的學科教師團隊。在與家長溝通孩子問題時記得每個孩子都有優點,正確看待孩子;溝通時注意傾聽,用“我們”代替“你、我”。在座談會時,盡可能邀請學科教師出席,陳述該學科教學理念,讓家長了解學科學習,明確怎樣配合學科教師做好工作。

座談會結束后,可通過以下方式鞏固成果:(1)組織家長寫“父母寄語”激勵孩子。(2)動員家長寫班級建設、學科教學建議與班主任、學科教師進行溝通。(3)關照無法參加座談會的家長,請學生帶回會議資料,提供聯系方式,歡迎家長隨時與自己聯系。

2.多元溝通,縮短親師距離

日常的多元渠道親師溝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定期“情書”。班主任定期給家長寫信,介紹班級近況與下一階段的工作安排,讓家長知道自己孩子在校的情況,并請家長閱讀書信后,提供教育教學建議以及自己孩子需要特別照顧、疏導的地方。通過定期“情書”(可2~3周一次),大部分家長都能有效了解班級近況和班主任的教育理念、教育思考與工作安排并做好相應的親子教育工作。

第二,教育教學問卷。以半學期為單位,組織開展班級教育教學問卷調查,以書面形式由學生帶回陪同父母一起填寫。學生上交調查卷后,班主任與學科教師對反饋的信息進行分析、整理,區別普遍性需求與個性化信息,審視教育教學是否符合學生及家長需求,是否需要做相應的調整。

第三,校訊通。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大部分學?,F在已經開通家長校訊通服務,班主任可以通過校訊通與家長及時溝通各類信息:(1)交通、飲食、交友等安全提示;(2)節假日作息安排與注意事項;(3)日常作息時間變動;(4)學科測試成績;(5)學校、年級、班級需要家長配合事項;(6)親子教育建議;(7)其他溫馨提示與建議。

第四,電話訪問與上門訪問。通過定期“情書”、教育教學問卷、校訊通,班級普遍性問題基本可以與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學生、家長的個體訴求與問題,則需要通過與家長的單獨交流來解決。對于家長簡單的訴求與問題,班主任可以通過電話訪談的方式與家長聯系解決,復雜、棘手的問題,班主任則需要主動聯系家長,在適宜的時間到學生家里進行深入的交流、溝通,與家長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3.親師沖突,冷靜科學應對

在一個友善的溝通環境,仍有可能出現親師隔閡乃至沖突的。遇到這樣的情形,班主任需要冷靜科學地應對。

第一,暗示自己,家長不是來找碴的。家長找到班主任,肯定是真的有困難,尤其是一些情緒激動的家長,其實內心特別脆弱、著急,需要班主任耐心傾聽、提供幫助。許多親師沖突激烈,以學生轉學收場的案例,往往一開始只是家長覺得孩子受了委屈,希望向教師了解,因此需要教師聽懂這些訴求,真正無理取鬧的家長是極少數的。

第二,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當家長情緒激動地找到學校來,即使覺得家長的說辭無理、無據,班主任也應冷靜傾聽,理解家長的心情,再說明自己的想法和處理方式。面對情緒激動的家長,班主任一定要養成兩個好習慣:一是先表達對對方感受的尊重;二是避免出現敏感詞語如:“可是”“但是”。班主任可以用這樣的形式回應,如:我很了解你的感受……,我的想法是……,等。

第三,用更多資源幫助自己。班主任不是超人,面對個別家長及一些棘手的問題,要借助各種資源幫助自己。比如:家長需要更多的傾聽與談話,可以請學科教師幫忙;家長不滿學校、年級安排,可以請學校教務處、年級段務委員會出面協助說明;家長需要親子教育專業指導,可以請學校資深教師幫助。

第四,回到孩子利益的立場進行思考。善于親師溝通的班主任都了解“天下父母心”,如果家長喜歡你,那是因為你喜歡他的孩子;如果家長肯定你,那是因為你肯定他的孩子;如果家長接納你,那是因為你接納他的孩子。教育的主體是孩子,親師沖突時,班主任如果能夠理性地回到孩子利益立場上思考,讓家長知道親師的目標是一樣的,都希望孩子學習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只是方式不同而已,彼此之間的沖突就容易緩和、消除了。

二 營建良好親師關系家長的策略

1.以信任和關懷為基礎

父母和班主任的角色不同,班主任肩負關照全班學生的責任,父母則只需對自己的孩子負責。父母想創造對自己孩子最有利的成長環境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對自己孩子最有利的方式未必對班級其他孩子有利。如果家長自身先有“夠好就好”的觀念,不是老想著為孩子找到最好的教師、創設最好的學習環境,這樣就有一個合理期待的范圍,親師關系自然有寬松的空間。家長要相信,班主任的所有作為都是基于“為孩子好”的動機;班主任也是人,對于流動于彼此間的情緒都是感覺敏銳的,信任是親師溝通最重要的基礎。

俗話說:“見面三分情”,家長平時就要有意識地信任班主任、表達正向、支持,多鼓勵、肯定,少指責、批評。班主任需要家長的肯定,如果做得好,沒有得到家長的關懷、鼓勵,出了點狀況家長就找上門來。班主任每次看到家長就感覺有麻煩需要處理,自然就不喜歡和這樣的家長見面,親師之間容易出現隔閡、矛盾。

2.理清問題的焦點,具體陳述問題

許多家長的煩心事是“孩子沒困擾,父母有煩惱”,通常是教師的某些言行,勾起了家長學生時期某些不愉快的回憶或負面的情緒體驗,這是家長自我的投射,并不是孩子真實的感受。家長在與班主任溝通前要先理清問題的焦點,如果孩子沒困擾,那就大可放心。

家長與班主任溝通時,如果只給一個批判性的主觀論斷,然后要求解決,極可能得到班主任的否定。比如,“這么做會抹殺孩子的學習動機”這樣的敘述抽象且主觀性強,班主任一般不容易接受。家長在與班主任溝通時,應當具體陳述問題,并盡可能提供合理的替代方案,這樣,班主任就容易明白家長所說的問題并作具體的反思,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做出改變。比如,某小學家長和班主任溝通作業太多的問題,班主任要求學生每個生字抄寫十遍,家長發現自由孩子生字生詞很少出錯,認為只要抄寫五次就足夠了。家長在具體陳述問題之后,建議教師,是否考慮給學生布置的作業設定一個彈性的范圍,例如生字練習五至十次,讓家長和孩子自己選擇,但是,如果孩子選擇五次,而考試時錯字卻超過一定比例,那么下一次作業是每個字練習十次。這樣的陳述問題并建議,就容易被班主任教師接受,提高孩子作業的有效性。

3.表達同理心

中小學校特別是初高中階段學校,升學壓力大,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拼命抓應試教育的現實環境中,班主任身上所肩負的重任,是許多家長無法真切感受、難以想象的。家長缺乏同理心的問責難以解決實際問題,溝通不是只有技巧,態度溫暖,溝通才會有效。家長尤其要避免的是帶著孩子直接跑到教室或辦公室找班主任討說法,當著孩子的面責備班主任。家長對班主任的責備與批評,無意中會給孩子帶來“這個班主任不值得尊重”的信息,日后孩子在學校往往會表現出對班主任的輕視、不滿,而這正是許多師生沖突的導火索。

不論班上或者孩子出現了什么狀況,家長找班主任溝通時,第一步應先表達同理心。比如,家長先以“老師您要關照整個班級,要符合每個家長的需求,真是不容易!”“我們看到這個班級確實有幾個孩子問題比較多,老師您辛苦了!”這樣的話來表達對班主任的同理心,班主任就能從家長的支持中找到力量、努力去解決問題,達到親師雙贏的理想效果。

4.選擇合適的溝通時間、地點、工具

親師溝通要及時,但只有時間、地點、工具適當才能溝通有效。一些家長找班主任談話,沒有事先征詢就直接跑去學校,也不管班主任是否正在處理教育教學事務,或是班主任正有急事要辦。在這種情況下,親師溝通的效果往往不理想。家長要找班主任談事情,最好是先約時間或是利用課余時間,這樣班主任可以有準備地靜心傾聽、思考。另外,如果家長不是有急事,一般不應占用教師下班休息的時間。

在溝通地點上,學校班主任辦公室或者教學樓附近安靜空間都可。如果家長要跟班主任交流一些特殊問題,需要在讓雙方可以靜下心來解決問題的場所。

在溝通工具上,手機短信、親師聯絡簿、電話都是有效的溝通工具。手機短信、親師聯絡簿以文字形式留存,班主任可以自主安排閱讀,有充裕的時間思考并反饋,適宜于重要而不急于處理的事務溝通;電話聯系便捷及時,一般比較適合急事上的溝通處理,而不能解決需要深入交流的問題。

復雜的問題,則需要面對面的溝通。

5.親師沖突,回到孩子利益

大部分班主任具有教書育人的熱情,有一定的彈性,但是如果孩子碰上“不適任”的班主任,而家長已經具有相當的誠意和溝通技巧,可始終沒有得到班主任的正面回應,那么家長就應關注孩子利益,給予孩子精神情感支持與科學引導。

第一,家長自力救濟,當好孩子的消毒劑和打氣筒。消毒劑就是在班主任某些不當行為傷害到孩子的自信與自尊,造成孩子退縮時,幫助孩子分析,讓孩子客觀積極地認識自己,避免受到心靈的創傷。打氣筒就是在班主任的教育方式無法做太多調整,而偏又不適合孩子,孩子不斷遭遇挫敗時,家長針對孩子的努力與進步給予鼓勵和肯定,讓孩子有信心去面對學業、面對生活。

第二,鼓勵孩子面對合理范圍內的班主任教師多元狀態。一直幫孩子安排家長自以為最好的班主任教師,不見得就是好事。學生在不同學業階段碰到不一樣的班主任是很自然的事,善于接納與包容的班主任會帶給孩子溫暖的滋養,注重規范與要求的班主任也是孩子生命成長中不可或缺的歷練。無論是民主、寬松還是專制、嚴格的班主任,家長都應鼓勵孩子從他們身上汲取生命需要的養分,走向成熟。

當然,如果孩子碰到難以承受的不合理對待,家長必須要通過各種正當渠道反映問題,積極溝通解決;實在不能處理的,就必須考慮轉換孩子的學習成長環境。

參考文獻

[1]楊俐容.親師正向溝通五招[J].親子天下,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