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鷹計劃范文

時間:2023-04-08 07:19: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飛鷹計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飛鷹計劃

篇1

纖纖柔指編織的藍色夢魘沒有你笑顏

我發瘋流淚澆灌著你的枯萎

輕握著的手有櫻花飛旋

你深情的雙眸吻住了真情

失落的心情冰涼了這個春季

篇2

基金項目:南昌市科技局農業支撐項目,“節水工程與肥料施用一體化技術應用模式研究”

閔躍中,南昌市經作站,南昌市朝陽中路41號,330009, E-mail:

萬曉亮,南昌市農機站

徐美康,江西菲藍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收稿日期:2013-12-26

水肥一體化技術具有高效利用、省肥省水、節約成本、使用方便等特點,在農業生產中已廣泛應用。由于市場對綠色和有機農產品需求量大,當前國內外水肥一體化使用水溶性化學肥料為主,水溶性有機肥偏少。因此水溶性無機肥在水肥一體化中的應用模式技術較為成熟,而水溶性有機肥在水肥一體化中的應用模式技術較少見。近年來在南昌市科技局資助下,我們開展了水溶性有機肥在水肥一體化中的應用模式技術研究,在蔬菜種植中摸索出應用模式技術,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1 水溶性有機肥品種選擇

添沃水溶性有機肥,有機質≥45%,N+P2O5+K2O≥10%,江西省滴灌實業有限公司研制;時必豐水溶性有機肥,有機質≥45%,N+P2O5+K2O≥12%,武漢市沃農肥業有限公司生產。

2 櫻桃番茄簡易高效無土、有機栽培中水溶性有機肥應用模式技術

簡易高效無土有機蔬菜栽培技術就是充分利用作物廢棄物及農家肥來制作富養有機基質,直接種植農作物。作物在生長過程中只需供水和補充極少量微量元素,用富養有機基質取代化學肥料配置的營養液,降低了高昂的無土栽培投資成本,簡化了繁瑣的操作管理過程,可生產出符合標準的有機蔬果。這項技術運行中缺乏追肥這一技術措施,使得蔬菜產量和品質受到一定影響。通過水溶性有機肥應用模式技術,充分發揮簡易高效無土有機蔬菜栽培技術,蔬菜的產量和品質大幅度提高,滿足市場需求。

①品種 圣女櫻桃番茄。

②育苗 2月中下旬,種子消毒后,直接播種在有機基質營養缽中育苗,每缽一粒種子。

③移栽 6 m×30 m塑料鋼架大棚采用磚溝排列,磚溝寬0.7 m、長30 m、深0.2 m,共排4條;溝中填滿栽培有機基質,基質上面鋪設一條滴灌帶,滴灌帶每隔40 cm打一個滴灌孔,再覆蓋地膜;櫻桃番茄種植行株距為50 cm×30 cm;4月中旬后,種苗長出4片真葉后就可移栽,移栽時只要按照要求在地膜上打孔,將營養缽中的櫻桃番茄直接栽種即可。

④水溶性有機肥應用模式技術 水溶性有機肥在實際應用時一般要求采用二次稀釋方法,即將每一次追肥用水溶性有機肥首先在小容器中加入水首次溶解,再投入到水肥一體化系統中的肥桶中,按量加水稀釋,進行第二次溶解。

移栽后至開花始期每隔10~15天追施水溶性有機肥1次,水溶性有機肥濃度控制在1 500~2 000倍液。開花始期至掛果初期每隔7天追施水溶性有機肥1次,水溶性有機肥濃度控制在1 000~1 500倍液。掛果初期至采收期每隔7天追施水溶性有機肥1次,水溶性有機肥濃度控制在600~800倍液。在最后一次采收前7~10天停止追施水溶性有機肥。

3 西瓜水溶性有機肥與追施水溶性無機肥混溶應用模式技術

①品種 西瓜選用“早佳新秀84-24麒麟瓜”,江西省贛新種子有限公司出品。

②育苗 5月上旬,種子消毒后,播種在有機基質營養缽中育苗。

③移栽 畦寬1.2 m,每畦種植一行西瓜,西瓜株距0.8 m;施基肥后,鋪設滴灌帶,覆蓋地膜,6月上旬后西瓜苗4片真葉后可以按要求移栽。

④西瓜追施水溶性有機肥與水溶性無機肥混溶應用模式技術 水溶性有機肥和水溶性無機肥在實際應用時一般要求采用二次稀釋方法,即將每一次追肥用水溶性有機肥和水溶性無機肥首先在容器中加入少量水溶解,再投入到水肥一體化系統中的肥桶中混溶,按量加水稀釋。

篇3

關鍵詞:鹽化工廢水處理技術;優化及應用;研究與分析

在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因為各個領域都得到了快速的建設與發展,工業生產的污水廢水排量也在逐漸增加,這種情況下就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現階段,鹽化工廢水的排量也在增大,而且這種廢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處理方面就造成了一定的困難,所以,將鹽化工廢水處理技術進行優化是十分迫切的。

1鹽化工產業的發展狀況分析

眾所周知,我國的鹽資源比較豐富,在開采的歷史中比較悠久。鹽產業的主要分布狀況是東部海鹽、中部和西南部井礦鹽。我國鹽化工的比例分配比較大,占有73%,而食用鹽占有16%,其它用鹽11%,由此可見,鹽化工是我國制鹽工業發展的基礎也是關鍵。我國的鹽消費情況與發達國家相比較而言,在鹽化工中占據的比例比較大,在道路除雪等方面的消費結構比較低,鹵水的消費比例也比較低。我國在液體鹽的消費比例中只有10%左右,由此可見,我國制鹽工業的產品結構并不是十分合理。我國的鹽化工行業產業發展中,主要是以純堿和氯堿這兩大部分。在近幾年的發展中,氯化鈉和金屬鈉的發展也比較迅速,但是這兩種鹽的消耗情況比較低,還不到總量的1%,對整個行業的發展平衡沒有什么較大的影響。

2鹽化工廢水的主要特點分析

因為鹽化工廢水自身存在一定的復雜性,而且其排放量也比較大,對環境造成及其嚴重的影響,在進行廢水的處理過程中也存在一定法困難。鹽化工廢水中除了含有一些有機污染物之外,還存在大量的無機鹽,而且這些無機鹽具有一定的腐蝕性能。隨著各個領域的建設逐漸加快,工業的發展也取得快速的進步,水資源短缺成為現階段生活生產應該重視的問題。在高鹽生產中釋放出的廢水的污染程度要比其它物質高出許多,而且其成分也比較復雜,尤其是在沿海地區地下水的含鹽量都比較高,含鹽海水通過滲透作用進入到下水道或者是排水管中,將其中含有的高濃度氯化物和硫酸鹽一并帶入其中,因此就要強化對高鹽廢水的治理力度。此外,我國對排放到海洋廢水的標準規范也在逐漸提高,對水回用的工作逐漸提高重視。通過國家頒發的一系列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等理念已經逐漸呈現在大家眼前,由此可見,實現廢水的資源回收以及廢水的處理技術就顯得十分重要。

3高鹽廢水處理的優化方法

3.1物化法處理高鹽廢水

高鹽廢水對生物處理系統存在一定的制約作用,所以,在對高鹽廢水的處理中經常利用物理-化學法來進行處理,將其中存在的有機鹽和無機鹽進行有效的處理。而對于含鹽量非常高的鹽水來說,現階段一些企業利用水稀釋的方法來進行處理,對其中的鹽含量合理的降低。這種方法非常簡單,而且操作起來也不是很復雜,但是在處理規模、投資運行方面就會有所增加,與此同時,還會造成嚴重的水資源浪費。對于這種廢水,運用蒸發法、混凝法、電化學法、膜分離法等技術來進行處理,就會更加經濟一點,而且效果也比較顯著。

3.2生物法處理高鹽廢水

鹽對于常規的生物法的影響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是對出水水質的影響:因為處理系統對離子的濃度變化非常敏感,當系統突然受到高鹽廢水的沖擊時,系統中的有機物的去除率就會明顯降低,微生物的呼吸速率也在逐漸降低,而且高鹽度對整個系統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所以說,保持鹽濃度是工程設計中必須要考慮的關鍵。第二是對生物活性造成的影響:無機鹽類在微生物的生長中能夠對酶反應產生促進的作用,能夠維持平衡以及調節滲透壓的作用。但是若是鹽濃度超過一定的限制時,就會對微生物的生長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主要抑制的原因在于:首先,鹽濃度過高時就會造成滲透壓有所提高,能夠促進微生物細胞脫水使得細胞原生質分離。其次,高鹽情況因為鹽析的作用使得脫氫酶活性有所降低。再次就是高氯離子的濃度對細菌有毒害的作用。最后就是水的密度有所提升,就導致活性污泥容易上浮流失,鹽濃度的增加對生物的代謝功能造成嚴重的破壞,對生物的降解動力情況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在社會的不斷發展中,運用生物法來處理高鹽度廢水,主要在不脫鹽、不稀釋的方向偏著,對生物的處理能夠及時的進行。所以,在高鹽廢水的處理中,生物處理的可行性、處理條件以及設計情況等都是關鍵所在。此外,高鹽廢水常用的生物處理方法有:傳統活性污泥法、接觸氧化法、生物膜反應器等。

3結語

篇4

關鍵詞 玉米;有機肥;化肥;產量;影響

中圖分類號 S513;S14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5-0031-01

目前,由于種地養地不能很好地結合,連年產出導致土地的養分嚴重透支,化肥的大量施入補充了大量元素的不足,但微量元素含量卻在不斷下降,將來由于最小養分率會導致無論怎么加大化肥用量投入,都不會增產,而且還會導致土壤板結和一些病害的發生[1]。而有機肥卻能彌補微量元素的缺失,還能改善土壤結構,增加有機質含量[2-5]。因此筆者通過幾年的大量試驗,找到有機肥與化肥的最佳配合比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概況

試驗分別設在有代表性的土橋鎮、大坡鎮、城發鄉、劉家鎮4處。供試玉米品種為先育252。供試肥料:有機肥為上海榮望有機肥有限公司生產的“榮望”牌商品有機肥(N∶P∶K≥16%,有機質≥35%,氨基酸≥18%)?;势贩N主要為:尿素(含N為46%)、過石(含P2O5為39%)、氯化鉀(含K2O為60%)。

1.2 試驗設計

試驗設4個處理,分別為:施化肥量為純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鉀160、60、60 kg/hm2,另外施有機肥250 kg/hm2(A)、施純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鉀160、60、60 kg/hm2,另外施有機肥500 kg/hm2(B)、施純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鉀160、60、60 kg/hm2,另外施有機肥750 kg/hm2(C);以施純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鉀200、75、75 kg/hm2作對照(CK)。施肥方式:全部的有機肥、磷肥、鉀肥和1/3的氮肥作底肥,2/3的氮肥作追肥。試驗地四周有保護行,3次重復,小區隨機排列,每小區面積為40 m2,6行區。地頭設5 m保護區,邊行留4行保護行。

1.3 試驗實施

播前對玉米種子進行包衣,預防地下害蟲和真菌病害。2012年4月28日播種,采用人工刨埯種植,株距27 cm,深施肥,種肥隔離,播后鎮壓[6]。7月20日調查各處理的玉米株高、葉齡、葉色、莖粗,并記錄各處理的產量情況,進行回歸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田間生育狀況

由表1可知,各處理在播種期、出苗期、拔節期、抽雄期、吐絲期、成熟期等方面差異不明顯。從7月20日的調查數據上看,各處理在株高、葉齡、葉色、莖粗上隨著施用有機肥量的增加表現的也略好。

2.2 產量

由表2可知,處理A、處理B、處理C、CK的產量分別為8 955.0、9 042.5、9 655.0、8 477.5 kg/hm2。處理A、處理B、處理C同對照(CK)相比,增產率分別為5.63%、6.67%、13.89%。 從產量上看,以處理C最好。

對各小區的產量進行回歸分析,方差分析結果見表3,多重比較(LSD法)結果見表4。由表3、表4可知,各處理間差異達顯著、極顯著水平。各處理中,單施化肥的CK與化肥減量20%但同時增施有機肥的處理A、處理B、處理C之間差異達極顯著水平,處理B和處理A之間差異顯著,這說明在化肥減量20%的情況下,增施的有機肥數量必須要達到一定的數量作物才能保持產量的穩定,同時增施有機肥也要有一個度的掌握,要考慮到投入產出比。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在化肥與有機肥的配合施肥方面,施用精制有機肥超過250 kg/hm2,在減少化肥用量20%的情況下,玉米產量和其他性狀均表現較好,同時也培肥了地力,為以后的糧食增產提質和耕地的可持續利用提供了物質基礎。

綜合分析,有機肥和化肥合理配施對玉米產量效果比較明顯,因此應適當減少化肥用量,增施有機肥。雖然有機肥當季的增產幅度是有限的,但從成本及長遠考慮,適當減少化肥用量、增加有機肥會對土壤及糧食品質都有好處,社會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4 參考文獻

[1] 王靈驕,喻美玲.安順市玉米施肥現狀的調查分析[J].江西農業學報,2008,20(10):84-85,88.

[2] 方向前,趙洪祥,張麗華,等.復合肥對玉米產量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09(23):31.

[3] 宋治國.有機肥對玉米生長和產量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11(22):82.

[4] 夏玉春,姜立文,張喜印,等.玉米有機肥與化肥配施試驗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0(10):67.

篇5

1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該飛剪近幾年以來,側間隙調整裝置由于設計及使用、維護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1剪刃側間隙調整機構精度下降剪刃側間隙由調整螺栓分七段對剪刃調整,調整難度大,精度不高,調整螺栓孔已多處存在滑絲現象,使間隙調整更加困難。生產過程中間隙變化較大,操作側與傳動側的側間隙相差較大,有時達到0.1mm,造成鋼板兩邊剪切斷面不一致,出現毛刺較多,或者是剪不斷、翹角等現象,同時導致剪刃的磨損加劇,增加了更換剪刃的次數和間隙調整時間,縮短了剪刃的使用壽命,也大大降低了機組的作業率,見圖2。

1.2飛剪導柱導向機構旋轉飛剪的上下剪架是由一個垂直的導柱連接在一起,其作用是為了使上下剪刃的剪切面始終保持在垂直線上使剪切斷面垂直整齊。目前的飛剪導柱是由雙斜鍥銅滑板進行導向和調整的,要求導柱與斜楔的調整間隙在0.05mm。由于斜楔與導柱是面接觸,摩擦力大,以及備件加工質量等因素,滑動摩擦副的間隙不均,飛剪剪切過程中的頻繁振動及沖擊,經常造成滑塊螺栓松動后與導柱的間隙變化,直接影響剪刃的側間隙,導致鋼板剪不斷或者剪切不良,同時對斜切率有直接的影響。并且該結構調整困難,摩擦阻力大,銅滑板和調整螺栓經常斷裂,維護量大且降低了機組作業率,見圖3。

2解決方案

通過上面對旋轉飛剪側間隙機構的分析,飛剪側間隙機構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改造。

2.1飛剪剪刃間隙調整機構改造將間隙調整機構改為由1:40的斜楔進行全剪刃調節,不需分段調整。調整精度由機加工、安裝精度來保證,因此可以減少操作工的勞動強度,同時能保證剪刃間隙的一致性和穩定性。

2.2飛剪導柱導向機構改造對導柱導向機構進行改造,把導柱導向機構由斜楔裝置改為偏心輥和軸承結構,這樣就由原來的面接觸改為了線接觸,同時由滑動摩擦改為了滾動摩擦。偏心軸可以便捷、精準地調整導柱與輥面之間的間隙。該結構摩擦阻力小,調整簡單、鎖緊可靠。

3方案實施

3.1飛剪剪刃間隙調整機構改造實施將下刀座和銅斜楔(1:40)進行研配,斜楔的右端設有調整螺桿裝置帶動斜楔橫向移動,通過斜楔將下刀座水平前后移動,從而達到調整剪刃側間隙的目的。在刀座的另一面設有復位彈簧,消除斜楔與刀座之間的間隙。外螺紋的螺桿聯接并固定在銅斜楔上,另一端與調整螺桿的內螺紋聯接,見圖4。

3.2飛剪導柱導向機構改造實施(1)在原銅滑塊位置設置導向輥,入口側導向輥設計為同心軸,出口側導向輥軸設計成偏心量為1mm的偏心軸,可以方便地調整導向輥與導柱的間隙。導向輥輥面進行熱處理,表面硬度為HB260-HB280,見圖5。(2)在偏心軸的外端,加工外齒輪,外端蓋設計有同齒的內齒,方便固定偏心軸,以保持導向輥與導柱的間隙量。

4結論

篇6

關鍵詞:土壤磷;利用率;豐缺指標;用肥策略

中圖分類號: S158.2;S147.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332003

咸陽位于關中平原腹地,全市土地面積為101.96萬hm2,占全國土地面積的2.1%。其中耕地面積42.4萬hm2,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其中小麥面積22.3萬hm2,玉米面積22.3萬hm2,果園面積15.4萬hm2,是陜西省主要的糧食產區和果品產區,但隨著長期以來集約化生產和盲目施肥對土壤理化性狀造成了破壞,土壤堿化,土體板結,耕層變薄。特別是隨著20世紀70年代開始磷肥的大量施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磷元素的積累;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普及,肥料的投入量和施入方式都有了較大的改變。以上種種因素的疊加造成了土壤供肥能力和肥料利用率都有了很大的變化,而在實際工作中多以經驗值進行計算,磷肥的計算投入量和實際所需量之間必然存在較大的差距從而造成一定的浪費或不足,所以獲取不同土屬磷元素的土壤供肥能力和肥料利用率對農田作物配方的計算越來越重要,對作物配方的制定和肥料的施用方法的改進也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近幾年通過在小麥田上布置了大量的3414試驗,對獲取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獲取到6大土屬的磷元素供肥參數。

1 試驗方案的布置

在咸陽南部13個各縣區按沖積土、油土、潮土、黃綿土、黑壚土、褐土6個土屬布置3414試驗42個,試驗小麥品種按當地常用品種,氮、磷、鉀的二水平設置也按當地近三年試驗的計算討論得出,每個試驗按照14個處理實施,每個處理重復3次,其他農作措施按照當地常規操作進行。試驗田塊及用肥處理見表1。

2 計算方法的選取

2.1 土壤磷元素利用率計算

根據土壤利用率的計算辦法,無肥區的作物生產攜帶出的養分量與土壤中養分的擁有量的百分比,按照該試驗其計算公式為:

土壤有效養分利用率(%)=缺素區地上部分吸收該元素量(kg/667m2)/(土壤養分測定值(mg/kg)× 0.15 )

即3414小麥試驗田中P元素的矯正系數為:

土壤有效P利用率(%)=(N2P0K2區籽粒667m2產量×N2P0K2區籽粒含P量+ N2P0K2區秸稈667m2產量×N2P0K2區秸稈含P量)/(土壤P測定值(mg/kg)× 0.15 )

2.2 土壤磷肥利用率計算

利用3414試驗的不同處理還可計算出作物對肥料的利用效果,計算公式為:

肥料利用率(%)=(施肥區農作物吸收養分量-缺素區農作物吸收養分量)/(肥料施肥量×肥料中養分含量)

即3414小麥試驗田中肥料P元素的利用率為:

肥料P元素利用率(%)=(N2P2K2區籽粒667m2產量×N2P2K2區籽粒含P量+ N2P2K2區秸稈667m2產量×N2P2K2區秸稈含P量- N2P0K2區籽粒667m2產量×N2P0K2區籽粒含P量- N2P0K2區秸稈667m2產量×N2P0K2區秸稈含P量)/肥料施用量(純量)

3 結果與討論

3.1 土壤養分利用率計算

根據土壤利用率的計算辦法,將獲取的數據帶入公式,計算各個土壤亞類的磷元素的土壤養分利用率,見表2。

3.2 肥料利用率

根據肥料利用率的計算辦法,將獲取的數據帶入公式,計算各個土壤亞類的磷肥的利用率,見表2。

3.3 供肥參數分析

通過表2可以得知,不同土壤磷元素的供肥率為:沖積土0.50~0.89、黃綿土0.58~0.74、褐土0.32~0.60、黑壚土0.50~1.13、油土0.74~1.04、潮土0.24~0.73;肥料利用率為:沖積土0.11~0.20、黃綿土0.13~0.18、褐土0.07~0.31、黑壚土0.05~0.26、油土0.13~0.29、潮土0.05~0.30。剔除偏離異常參數外,修正的參數如表3所示。

3.4 磷元素豐缺指標的建立

根據缺磷區的相對產量公式缺磷的相對產量= N2P0K2產量/ N2P2K2產量×100%可以得出各試驗的相對產量,通過繪制土壤有效磷測定值與作物相對產量的趨勢圖(圖1):

對函數y=27.785Ln(x)-14.962進行計算,分別將相對含量y=50、75、90可算得獲取其相對產量所對應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從而得出小麥有效磷豐缺指標,見表4。

4 結論

通過大量的3414試驗工作,得出咸陽市主要土壤磷元素的供肥率和肥料利用率,從表3的數據可以看出,褐土、潮土的土壤的速效磷肥的利用率偏低,部分區域不足50%,黑壚土、油土土壤有效磷偏高,部分達到100%;沖積土、黃綿土、褐土、黑壚土的磷肥利用率均不高,為0.10~0.20,故而往往出現配方肥超量使用后依然出現增產增收,而按照配方施用肥料后達不到目標產量的現象,要在控制肥料成本,限制農化產品的投資的情況下達到增產效果的辦法是通過施用有機肥和土壤調節劑改良土壤理化性狀,提升耕地質量,提高土壤有效養分利用率和肥料利用率。

由于高度集約化農業生產的綜合影響,加快了土壤中枸溶性磷向水溶性磷的轉化過程,提高了土壤有效磷的利用率,李振聲有數據表明,黃土高原7各省區有效磷平均含量為6mg/kg,土壤全磷含量卻高達230mg/kg,

全磷含量為有效磷的205倍,而黃淮海平原黃潮土與風沙土全磷含量竟高達有效磷的130~500倍,說明土壤中絕大部分磷在以無效狀態存在,有很大的利用潛力。所以在磷肥的施用中,針對于相對產量>90%的耕地,即有效磷含量>43.7mg/kg,可采取不施磷肥的施肥策略;對于中產田,即相對產量在75%~90%,有效磷含量在25.5~43.7mg/kg,可施作物所需磷50%~60%的肥料;對于低產田,即相對產量在50%~75%,有效磷含量在10.4~25.5mg/kg,可按滿足作物所需磷肥量即100%來施用;對于極低產田,即相對產量在50%以下,有效磷含量在10.4mg/kg以下,可施作物所需磷元素的150%~200%的用肥量。

參考文獻

[1]王興仁,張福鎖.現代肥料試驗設計[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

[2]高祥照,馬常安,杜森.測土配方施肥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篇7

[關鍵詞]非英語專業 跨文化交際 課程設置

[作者簡介]繆道蓉(197.8-),女,四川雙流人,西華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心理語言學及二語習得。(四川 成都 610039)陳渝(1974-),女,重慶人,重慶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二語習得。(重慶 400050)

[基金項目]本文系西華大學校級重點二級學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的資助項目。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2)06-0139-01

目前CET4和CET6是檢查大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因此不少高校把通過四級或六級而不是培養實際的語言交際能力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這樣導致很多過了四級乃至六級的學生仍然難以用英語在實際生活中交際??缥幕浑H課程的設立十分必要,跨文化交際課程的主要內容一般包括:跨文化交際的歷史及其必要性,文化與交際等相關概念,文化差異,語言與文化的關系,言語和非言語交際以及跨文化的感知、適應和跨文化能力等。該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本文將分析在已過大學英語四級的非英語專業學生中設置跨文化交際,作為一門等效學分課程,并將著重分析該課程設置應包含的內容和有效策略。

一、跨文化交際課程開設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在當今世界,全球化的進程不斷推進,跨國交流與合作以及跨文化交際愈加頻繁,這對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水平要求越來越高。但是語言和文化緊密相連,語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這就要求大學英語教學不僅是語言知識的傳授,而更應是文化知識的傳授。但由于長期以來我國非英語專業的大學英語教學主要強調語言能力的培養,而較少涉及交際能力,這導致我國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和交際知識了解程度普遍不高。另外,目前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形勢下,很多高校和教師雖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開始注意對文化的導入,但是在內容和方法等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

跨文化交際一般是本科英語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本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熟悉英語國家文化,掌握跨文化交際的基本知識和技巧,進而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該課程一般在英語專業的大二或大三時候開設。由此可見,跨文化交際課程的設置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語言能力水平。在基于大學英語四級的分層教學下,已過四級的非英語專業學生在經過第一和二學期的語言基礎的學習之后,具有一定的英語語言能力,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就學生語言水平而言,設置跨文化交際等效學分課程是可行的。

二、跨文化交際課程內容設置

1 常規跨文化交際課程所含內容的攝入。在對已過四級的非英語專業進行該門課程教學時,應包括跨文化交際的歷史及--其必要性,文化與交際等相關概念,文化差異,語言與文化的關系,言語和非言語交際以及跨文化的感知、適應和跨文化能力等。但在每部分具體內容的選擇上,教師應該考慮非英語專業學生現有的英語語言能力和英語文化及相關概念的知識,對較難或那些離實際交際相對較偏的知識(如理論)做適當的刪減或簡化,而對于那些較重要或跨文化交際中常遇到的內容應當做適當相關背景知識的補充或擴充,做到由點到面,從而讓學生對該部分有一個相對全面和系統的認識。

2 語言能力的再培養。盡管在已過四級的非英語專業學生中實施跨文化交際課程是可行的,但是非英語專業與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語言學習特點存在很多差異。有鑒于此,非英語專業學生語言學習的情況,作為等效學分的跨文化交際課程的內容應該包含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再培養這一環節。首先,在該課程教學過程中,特別要注意對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這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培養學生聽懂英語,能說英語;二是要培養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應具備的聽力策略和會話原則,策略以及相關言語行為。其次,在該課程教學中有意識地擴充學生相關詞匯,使其掌握其外延和文化內涵。最后,有效地利用跨文化交際相關資料來繼續培養學生的讀、寫、譯等語言技巧和能力。

3 融合更多的中西文化。經過一年的大學英語學習,相對于英語專業學生而言,非英語專業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認識仍然比較膚淺。因此,在該課程的內容中應當融合更多的中西文化知識,從而使他們對中西文化有一個相對深入的認識。教師引入中西方文化上可從兩個層面入手:一是社會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非語言層面的文化差異。如中西方的教育、宗教和政治、人際交往、對友誼以及年齡的認識等。二是語言層面上體現的中西方文化差異。例如,中西方動植物詞匯以及顏色詞所帶有的不同文化內涵、來自歷史文化典故以及宗教的習語表達、委婉語與禁忌語、含不同國家名稱的習語表達等。另外,現在跨文化交際是多元文化的交際,因此在文化植入中,教師可適當涉及一些非英語發達國家的相關文化。

跨文化交際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在于交際者對他國文化和本國文化兩方面的認識,有不少跨文化交際失敗不是因為對他國文化不了解,而是因為對本國文化的缺失,因此教師不能只注重對西方文化的介紹,而更應該同時注重中國相關文化的引入。

三、跨文化交際課程設置的有效策略

要使跨文化交際課程在非英語專業學生中有效實施,該課程的設置就必須從多方面人手并采取一定的策略,把相關內容有效地貫穿起來。

1 要使跨文化交際常規知識、中西文化比較以及語言能力的培養等相關內容有效、靈活地融合在課程中。對跨文化交際知識和中西文化的介紹,課程可通過視聽說,如英語影視、漫畫以及圖片等方式呈現。這樣,在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了解相關跨文化交際知識和中西文化差異。另外,在掌握一定的跨文化交際和中西文化知識的基礎上,該課程還要采取多樣化、具體和直觀的策略培養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如Donn Snow在其跨文化交際教程中提出的critical incident exercise就是基于個案分析和小組討論相結合的方法,這讓學生在操練聽說讀寫的語言能力過程中學會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所具備的問題分析能力以及會話協商策略等。

2 要在非英語專業學生中有效地設置跨文化交際課程,就必須對學生有一個較全面的了解。因此,在實施該課程教學之前,相關教師應通過一些途徑(如問卷調查等)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和需求,然后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團隊的形式進行集體備課,進而讓課程的具體內容、結構和教學手段等更全面、更科學化。

篇8

關鍵詞:水肥一體化;設施蔬菜;技術應用

中圖分類號:S56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009

所謂水肥一體化是將可溶性固體肥料或液體肥料按照土壤實際養分含量及作物種類需肥規律兌成肥液,再與灌溉同時通過壓力系統及可控管道系統形成滴灌,用肥水可控的浸潤作物根系生長區域,準確的將肥水直接輸送到作物根部周圍的土壤中,提高肥水控制的精確性。

1 水肥一體化技術的優勢

與傳統灌溉及施肥模式相比,水肥一體化技術的優勢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節約用水

在楊技術中,水肥灌溉主要通過可控管道來進行,灌溉水與肥料互相融合制成灌溉液,通過管道將灌溉液輸送至作物根系發育區域。

1.2 減少施肥用量

水肥一體化技術提高了施肥的便捷性與精確性,更易于作物吸收,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

1.3 節藥

水肥一體化技術大大降低了灌水量,減少了農藥的投入。

1.4 節約人工成本

水肥一體化技術中無需進行人工開溝、撒肥等人力作業,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了勞動效率。

1.5 提高作物品質及產量

1.6 改善土壤微環境

施肥更精準,減少了土壤中過量養分的吸附,減少了養分的淋失,改善了土壤的微生物環境。

2 設施蔬菜水肥一體化系統組成

一套完整的滴灌水肥一體化系統主要包括4大部分:水源工程,滴灌水源可以是江河湖泊、坑塘井泉水,也可以是坑塘、水庫等,無論何種水源均要保證其水質與滴灌要求相符;首部樞紐,首部樞紐包括水泵、動力機、壓力需水容器、過濾器、肥液注入裝置、測量控制儀表等等,在整個滴灌水肥一體化系統中,首部樞紐是操作控制中心;輸配水管網,該部分的主要作用是把首部樞紐處理過的水按照要求向每個灌水單元、灌水器輸送、分配水肥灌溉液;滴水器,滴水器是整個滴灌系統的核心單元,水由毛管流入滴頭,滴頭再在一定工作壓力下將灌溉水注入土壤中,滴水器可以以恒定的低流量滴出或滲出灌溉液,并向土壤四周擴散。

3 水肥一體化技術的應用流程

篇9

關鍵詞:焦化廢水 處理 技術 應用

焦油加工這是傳統的一個重污染行業,隨著近年來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對焦油的需求也日益增大,使焦油加工業也獲得飛速發展的機會,但污染和發展之間產生的矛盾也日漸突出,不斷加重的污染也是嚴重制約焦油生產加工行業一個可持續發展不可忽略的因素。因此對焦化廢水進行合理的處理與應用顯得尤為重要,下面先講解了焦化廢水處理技術與應用技術中的催化濕式氧化法。

一、催化濕式氧化法

在高壓、高溫、有催化劑的條件下,催化濕式氧化法可以用空氣里的氧氣氧化在水中的有機物,把這些有機物轉換為二氧化碳和氮氣。催化濕式氧化法是基于濕式氧化技術,在70年展起來的,我國中科院物化所曾經成功研發出了催化濕式氧化法高活性的催化劑,可以有效的處理高濃度有機物、含氨氮的焦化廢水。催化濕式氧化法有很廣泛的適用范圍、快速的氧化速度、高效的處理效率等優點,但催化濕式氧化法的催化劑很貴,加大了焦化廢水的處理成本,并且催化濕式氧化法高溫、高壓的運行環境提高了處理設備的要求,因此在國內很少使用催化濕式氧化法來處理焦化廢水。

二、混凝和絮凝技術

化學上的混凝和絮凝技術可以用來處理焦化廢水中不能用沉淀去除的膠體微粒和細小懸浮物,混凝和絮凝技術降低了焦化廢水的色度和渾濁度,但對可溶解的有機物沒有作用,混凝和絮凝技術可以用在焦化廢水的深度處理上,它具有低廉的成本費用,可以進行連續使用?;炷夹g的關鍵是混凝劑,目前常用的混凝劑是聚合的硫酸鐵,它可以有效除去COD,但不能有效除去焦化廢水的色度。根據實驗表明,混凝劑最佳的使用劑量為300毫克每升,最佳的PH值為6.5,混凝劑的COD、色度、總CN去除率和水質的波動沒有多大關系,但PH值可以較大的影響混凝劑對這些物質的去除率。絮凝劑可以和有機膠質微粒迅速吸附、附聚,在焦化廢水的深度處理中有很好效果。高鐵酸鈉有很好的COD除去、濁度脫除脫色能力,形成的絮狀體數量少、沉降快,并且不會造成二次污染。

三、臭氧氧化技術

臭氧具有很強的氧化性,可以和焦化廢水里的微生物、有機物迅速反應,然后除去焦化廢水中的氰、氛等物質,降低焦化廢水里的COD值,還具有殺菌、除臭的效用。臭氧強氧化性可以在水中迅速分解,操作簡單易行,也不會有二次污染,但臭氧氧化技術的電耗很大、投資很高、處理成本也高,使用臭氧氧化技術處理焦化廢水時一旦處理不當,臭氧溢出對周圍環境造成危害,目前臭氧氧化技術被人們用在廢水深度處理方面。

四、等離子體技術

等離子技術通過高壓脈沖放電帶來的高能電子、紫外線,使焦化廢水中的有機物降低,等離子體技術具有低能耗、高效率、使用面積廣的優點,焦化廢水經過等離子體技術處理后,大分子的有機物變成了小分子的有機物,提高了生物的降解能力,加上活性污泥處理后,可以有效降低焦化廢水內的氰、酚、COD含量,但是等離子體技術的處理裝置具有較高的費用,在處理設備方面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研究開發。

五、活性炭吸附技術

活性碳吸附技術憑借活性炭良好的吸附能力、穩定的化學性質進行焦化廢水污染物的吸附?;钚蕴课郊夹g可以用在焦化廢水深度處理上,山西焦化公司利用鍋爐的粉煤灰來進行焦化廢水處理,焦化廢水經過鍋爐的粉煤灰時,污染物降低了55%,經過粉煤灰吸附技術處理的焦化廢水,在除了氮氨的其他方面都達到了國家在焦化新廠的污染物指標方面的標準。粉煤灰吸附技術相似于AO法,但粉煤灰吸附技術的生產成本只為AO法的一半,粉煤灰吸附技術可以以廢治廢,達到良好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但在氮氨方面沒有達到國家在焦化新廠的污染物指標方面的標準。

六、煙道氣處理技術

北京國偉環保公司和工業建筑研究院共同研發的煙道氣處理焦化廢水技術已經取得了國家方面的專利,煙道氣處理技術除去SS和焦油后,進入煙道廢氣中產生相關的物理化學反應,廢氣的熱量讓剩下的氨氣水分變得汽化,然后煙道中的氨氣和二氧化硫作用形成硫胺,煙道氣處理技術已經在江蘇焦化氨氣處理方面得到了應用。根據監測的結果表明,焦化剩余氨氣被全部處理,達到了焦化廢水的零排放,煙道氣中的氨、氰等污染物占剩余污染物總量的2.0%。煙道氣處理技術在處理焦化廢水時,需要保持煙道氣所需的氨和焦化的氨劑量平衡。煙道氣處理技術也是以廢治廢,具有占地少、投資少、運行費用低、環境效益高、處理效果好的優點,這種方法值得人們的大力推廣。

七、焚燒治理方法

焦化廢水的焚燒治理方法在50年代被開發利用,它將焦化廢水用霧狀噴入燃燒爐,讓焦化廢水變的完全汽化,焦化廢水中的有機物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水分和無機物灰分。焦化廢水在燃燒爐內會有一氧化氮的形成,一氧化氮是否形成二次污染成為焚燒治理方法比較爭議的問題。根據資料表明,氨氣在沒有催化氧化時反應生成氮氣,一氧化氮沒有足夠的濃度形不成二次污染,這說明焚燒治理方法在進行焦化廢水處理時具有切實可行性。但焚燒治理方法在進行焚燒時會產生昂貴的費用,使一些企業不敢進行嘗試。

八、總結

目前看來,焦化行業一直以來都是經濟社會現代化建設中的重污染行業。焦化行業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給整個自然環境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這就需要加強對焦化氧化廢水的處理,可以考慮多種處理技術,根據處理效果、運行費用進行合理處理技術的選擇,讓焦化廢水處理更符合我國國情,有更大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伏廣龍,夏晶穎.H_2O_2/Fe(Ⅱ)處理山梨醇廢水的試驗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0(06).

[2]李恩超,侯紅娟,董曉丹.焦化廢水中苯胺和萘等物質在厭氧條件下去除規律的研究[J].寶鋼技術,2009(03) .

篇10

關鍵詞 米非司酮 縮宮素 計劃分娩促宮頸成熟

米非司酮應用于促宮頸成熟方面,在計劃分娩中起到重要作用,已越來越為廣大學者關注,開展本課題研究,旨在從臨床角度觀察研究在計劃分娩中應用米非司酮對促宮頸成熟的有效率及產程,產后出血、新生兒窒息方面的影響。

資料與方法

選擇非急診入院,妊娠38周以上,頭位,無明顯頭盆不稱,計劃經陰道試產孕婦316例,年齡20~36歲,<25歲36%,26~30歲42%,31~35歲8%,>36歲4%。初孕婦88.6%,經孕婦11.4%,銀高危妊娠因素如過期妊娠,妊高征,胎膜早破,輕度骨盤狹窄62.4%,同時隨機選擇同年妊娠38周以上,自然產程的孕婦304例為對照組。

藥物:①米非司酮:25mg/片,給藥途徑:口服;②縮宮素:10U/支給藥途徑:低濃度靜滴。

給藥方法:米非司酮50mg/次,溫開水服用,每12小時1次,連用2天,服用前后兩小時禁食。第3天早晨,做Bishop評分后,用縮宮素2.5U加入5%葡萄糖500ml內(配出0.5%濃度),以8滴/分鐘即2.5mU/分(30滴/分)。對于不敏感者,酌情增加縮宮素劑量,但用藥濃度不超過20mu/分。

效果判斷標準:①宮頸成熟度:通過陰道檢查,采用Bishop評分方法判定,比較應用米非司酮前與用藥第3天即靜滴縮宮素前的宮頸成熟度。②引產有效的判定:出現規律宮縮,間隔2~3次/10分,宮縮持續30秒以上,伴宮口的擴張及先露部的下降。③引產失敗的判定:靜滴縮宮素濃度達到20mU/分仍無產程發動視為失敗。④產后出血:以稱重法測量,產后24小時出血量>500ml為產后出血。⑤新生兒窒息:以阿氏評分法對新生兒產后1分鐘評分,≤7分為窒息,≤4分為重度窒息。

統計學處理:X2檢測。

結 果

促宮頸成熟的效果:316例產婦應用米非司酮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宮頸成熟度的提高。有效率達100%,平均Bishop評分增加4.3分。見表1。

用藥后有效引產率達93%,其中有27例用米非司酮期間自然產程發動,引產成功的產婦平均產程為9小時12分,對照組為12小時26分,P<0.05有顯著差異。引產成功的294例產婦中陰道助產(胎吸、產鉗助產),剖宮產率分別為2.35%、24%,而對照組4%、35.8%,見表2。

產后出血率:計劃分娩成功的294例中產后出血33例(11.2%),對照組32例(10.5%)。見表3。

新生兒窒息率:計劃分娩成功的294例產婦中發生新生兒窒息12例,新生兒窒息率4%,其中輕度窒息10例,重度窒息2例,均復蘇成功,未發生新生兒死亡。對照組304例中發生新生兒窒息13例,新生兒窒息率4.3%,其中輕度窒息9例,重度窒息4例,復蘇未成功新生兒死亡1例。見表4。

藥物的不良反應:服用米非司酮后不良反應輕微,316例服用米非司酮產婦中,出現輕微惡心14例(4.4%),自覺頭暈8例(2.5%),均不需特殊處理,自行緩解。

討 論

計劃分娩是指分娩發動受人為控制,分娩過程在監護下進行。比較集中觀察、管理產婦。減少分娩過程中發生意外,縮短產程及減少合并癥,使之在預定時間內分娩。尤其適用于成熟胎兒及早脫離不適合生長發育的宮內環境。如過期妊娠,妊娠高血壓綜合征,以及妊娠合并心、肝、 表1 應用米非司酮前后宮頸成熟度提高情況[例(%)]

結 果

12例患者中痊愈2例,顯效6例,轉上級醫院2例,有效率為100%,住院天數7~30天。

討 論

重癥肌無力是由乙酰膽堿能受體介導的,細胞免疫依賴及補體參與的神經肌肉接頭處傳遞障礙的自身免疫疾病。主要累及神經肌肉接頭突觸后膜上乙酰膽堿受體。臨床特征為全身骨骼肌易疲勞呈波動性肌無力,具有活動后加重,休息后減輕和晨清暮重等特點。任何年齡均可發病,常見于20~40歲,中年以上男性居多,10%~15%。重癥肌無力患者伴有肌肉瘤,而30%~50%胸腺腫瘤患者伴重癥肌無力[1]。本組病例顯示,男女之比為1.3:1,平均患者年齡40歲,伴胸腺腫瘤患者占15%,與報道相符。

重癥肌無力的治療是難治愈疾病,因為重癥肌無力治療是基于改善神經肌肉接頭處傳遞障礙免疫反應,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是治療重癥肌無力的主要手段,特別是應用于重癥肌無力危象大劑量沖擊療法,同時大劑量免疫球蛋白注射,當出現呼吸肌麻痹立即氣管切開,人工輔助呼吸,同時加強護理,防止肺內感染等并發癥是成功救治的關鍵。有報道免疫吸附療法可以選擇祛除一些大分子,其有效率達70%~90%[2]。胸腺腫瘤患者合并有重癥肌無力,對重癥肌無力患者常規進行CT掃描,鑒別診斷,選擇最佳治療方案,以減少重癥肌無力危象的發生,及減少死亡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