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秋天的詩歌范文

時間:2023-04-04 03:45: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描寫秋天的詩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描寫秋天的詩歌

篇1

秋天來得太過于突然,

我還沒有從春天的愛情里醒來,

你就急著離開,

本想把你留在這個四季如春的城市,

待到春暖花開,

和你一起漫游滇海,

一起談笑未來,

可誰知?

秋天來得那么的無影無息,

當我發現時,

你已發黃落地,

變成茫茫亡靈中的一片樹葉。

正當我悲泣時,

風兒告訴我,

它要把你帶到千里之外,

去做綠洲的兒媳,

哺育下一代,

你就這樣睡著走了,

我在春城又能熬過幾個春去秋來。

關于校園秋天的詩歌:落了葉的秋天

一幅半禿了的畫卷,

慢褪至肩的媚衫。

一首亂了調的離歌,

萬樹凋殘的憑吊。

一把脫了本體的灰發,

葬送了幾許芳華。

幾顆羞紅臉的柿子,

像墨夜中的孤燈。

幾行晃累腰的麥穗,

像雨睫上的珍珠。

寂寞,也寂靜。

寂寥,也安謐。

關于校園秋天的詩歌:秋天的顏色

谷子說:

“秋天是黃色的?!?/p>

高粱說:

“秋天是紅色的?!?/p>

棉花說:

“秋天是白色的?!?/p>

松樹說:

“秋天是綠色的?!?/p>

土地說:

“秋天是彩色的?!?/p>

關于校園秋天的詩歌:秋天的詩歌

秋天的向晚,血色的夕陽

淺薄的白天鵝在天空中流曳

秋天了,往事一簍,埋在地底

這是一個豐收的季節,淚水

是不是我的豐收,如此豐盈?

桂花在冷清的夜色里飄灑

我看見我的神遙望的月亮

吳剛伐桂的聲音在時空里清晰

我看見我的神在大碗喝酒

一大碗的血色夕陽

泛著血沫,被神一口飲下

一口飲下,滿懷的傷悲

我的神在冷清里咯血

遠天的稻田在豐收

滿樹的桂香在豐收

稻芒尖銳,刺破喉嚨

我的神唱不出一首挽歌

我看見那清癯的拾穗者

在尖銳的生活面前

無奈地低下頭去

秋天了,滿山的楓葉

在濕潤的秋風里紅了

不可思議地紅了

潑墨的山水,我的神說

這一次潑的是血,紅色的血

映紅了天邊的夕陽

帶霧的冷峻的山嶺

鋼鐵一樣的意志,在秋風里紅了

我的神挽著我,大步走向生活

我看見烈焰在嚙噬著天空

那飽經風霜的笑臉,在寒風里真實

楓林真實,白樺林真實

我的神,在夕陽里,悲傷得真實

眼淚落下,也便成了秋天的果實

我的神帶著我走向生活

我的鷹,我的幼小的獸

秋天了,死亡是一陣風

充滿了所有季節的疼痛

和空洞,我點亮了篝火

卻沒有人狂歡,我的神

在火光里嶙峋,石頭的精靈

從石頭里出逃

今晚,天空不屬于天空

篇2

1.案例背景

傳統的詩歌教學,常常重分析,常常是“就詞論詞、就句論句”。理性的講解,致使最具感染力、想象力,最具文學味的詩詞教學變成了枯燥乏味、死氣沉沉的技術課,完全失去美感。學生往往因不能進入詩的意境、領會詩的韻味而覺得枯燥無味。利用多媒體傳遞文本、圖形、圖像,聲音、動畫和影視等信息創設教學情境,做到形聲并茂、音畫同步,從而刺激了學生的感官,增強了學生的直觀感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使詩歌教學由傳統的重分析,轉到啟發學生想象,體會詩歌中的內蘊美上來,為引起學生與作者的感情共鳴營造心境,讓課堂揚溢著詩意。

2.過程描述

2.1 看秋天。第一節詩歌的畫面感最強,露珠、幽谷、鐮刀、背簍、竹籬等帶著農家秋天氣息的事物,容易在學生腦海里形成一幅具體的農家豐收圖。因而我讓學生描繪在他們腦海里形成的畫面,事際上也是讓他們將詩歌中的具體意象,通過語言的表述,結合起來,成為一種意境,體會這種意境就是讀詩的目的之一。然而詩歌中有很多內容是圖片無法表達的,于是我用多媒體出示一幅學生作品,讓學生們談談還有哪些文字內容是畫不出來的,目的是通過文字與圖片的比較讓學生深入文字,進一步感受到詩歌語言獨有的凝聚力。

2.2 品秋天。在對第二節詩歌的處理中,我為了讓學生更深入體會文字,介入了一段對比文字,刪去了原詩中“冷霧”、“圓圓地”、“烏桕葉的影子”、“滿”、“輕輕地”、“游戲”等充滿秋天味道以及詩歌情感的詞,讓學生比較兩段文字,讓學生通過文字之間的比較,體會這些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從而體驗到作者語言的優美與表現力。這比學生單純的尋找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都急于發現我漏掉的部分,積極性很高。

2.3 聽秋天。前兩節詩歌側重于描寫外在的景物和人事,第三節詩歌則重在寫人的內心微妙的變化、感覺,提升了全文的情感。在這個環節中我選擇了用音樂,因為音樂最能走進人的內心。我用了兩首不同的音樂,一首是明朗歡快、情感激烈的樂曲,而另一首則是略帶憂傷,情思飛揚的《少女的祈禱》,讓學生在兩首具有強烈對比的樂曲中感加深了對詩歌的理解,將詩歌中含蓄表達出的少女的思戀之情解讀出來。

3.教學反思

3.1 教學媒體運用的反思。這節課,我制作了優美的,充滿秋天意境的網頁課件。課件用落葉、楓葉、藍天、白云、稻谷、蜻蜓、果實等等秋天的典型事物渲染秋天的氛圍;用音樂渲染秋天的意境;讓學生在圖片、音樂、flas的渲染之下,感受到濃濃的秋意,從而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表達的意境與情感。這是本節課的最大特色與亮點,就是這優美的、處處彌漫秋天的氣息的課件,這為傳統的詩歌教學拓開了一條新路,幫助學生理解與體會詩歌的意境。優美的課件為學生的朗讀、品味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

3.2 圖片、音樂、文字并不是單純地介入。詩歌的語言不能過多地去分析,所以我借助其它手段引導學生去體會。在三段的詩歌中,我分別借助圖片、文字、音樂的介入,引導學生去體會、去品味。如在“品秋天”這一環節中,通過文字的刪減比較,通過對個別字詞的品析,學生馬上領悟到詩歌的意蘊;在“聽秋天”這一環節中,通過兩種不同音樂的比較,學生領悟到本段的詩意,提高了學生對詩歌的意境的體驗。

篇3

明媚的春光照耀著大地.“花葉扶疏,上下錯落著,共有五叢;或散或密,都玲瓏有致。葉嫩綠色,仿佛掐的出水似的,花正盛開,紅艷欲流;黃色的雄蕊,歷歷的,閃閃的。襯在那叢綠之間,格外覺得妖嬈了?!边@便是此時一番美景了,鳥鳴不覺于耳,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春天的詩歌是翠綠色的。

知了在樹上快樂的叫著,告訴人們夏天到來的消息,泉水叮咚作響,落在石頭上,像是那鈴鐺互相撞擊而發出的美妙聲音。夏日的雨別有一番景致,在一片霧的遮掩下,雨悄悄的來了,細如絲的雨滴飄落在你的身上,臉上,涼爽爽的,帶給你夏天獨有的問候,坐在家中觀雨,也是個不錯的想法,卻沒有了身臨其境的痛快......夏天的詩歌是透明的。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鼻锾?,總會使人聯想到收獲,楓葉飄零,一夜之間,地上全都變成金燦燦的了,有種叫做寒冷的東西撲面而來。在田野上,卻是另外一個世界了,人們喜氣洋洋,收獲成果,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它賦予了我們無比的快樂和絢麗的色彩。秋天的詩歌是金色的。

篇4

關鍵詞:悲秋 唐詩 氣象現象 心情影響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都喜以景寄情,而景物的意象也多因詩人的情緒而變幻無窮,在簡單的意象之中夾雜多種情感[1]。季節之交替,花草之凋零,千變萬化的氣象特征在詩人筆下也展現出不一樣的風情。政治失意,憑欄而悲秋;客居異地,望月而思鄉;縱情山水,懷古而言志。不同季節的天氣現象,也因詩人的情懷而展現出別樣的姿態。氣象與詩詞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氣候的冷暖寒暑不僅僅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而且影響著人們文化觀念的形成[2,3]。古詩中古人無意識的氣象描述也是研究古代氣候的重要資料[4,5]。本文主要通過對唐詩三百首中不同類別的詩歌的分析,來闡釋唐詩中秋季各種氣象現象對詩人主觀情緒關系變化的影響,從而從氣象角度尋求古人為何悲秋的解釋。

一.唐詩悲秋的主要類型

本文主要查閱了蘅塘退士的《唐詩三百首》,其中有67首詩歌寫到了秋天的氣象現象,有49首涉及到了不同的悲秋情懷,從寫作主題來分:寫女子悲秋,表達宮怨與思念的有8首,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長相思》等;寫客子悲秋,表達無限鄉愁的有14首,例如韋應物的《夕次盱眙縣》、李頎的《琴歌》等;寫邊塞將士悲秋,表達戰爭辛苦、征夫思人的詩歌有6首,例如王昌齡的《塞下曲》、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寫離人悲秋,表達送別友人的離愁別緒的有3首,例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溫庭筠的《送人東游》等。悲秋的情懷有很多種,仔細揣摩每一首有關悲秋情懷的詩歌,發現氣象現象對詩人情感的變化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影響。每一首悲秋詩歌都會有或多或少的氣象描寫,并且,“悲秋”之“悲”很大程度上是由秋天的清冷天氣所引發的,天氣的清寒,氣候的多變,物候的蕭條,讓詩人的情緒染上了更加濃郁的悲涼與孤寂。

二.悲秋詩中的氣象現象分析

為探尋悲秋情懷的唐詩中記錄的天氣現象與詩人情緒之間的關系,首先要對其氣象現象進行詳細分析,以此為基礎研究這種氣候環境作用于詩人的感受。下面將通過對邊塞詩、羈旅送別詩和女子思怨詩三大類別的詩歌進行分析,具體內容如下:

1.邊塞詩中的氣象記錄

《唐詩三百首》中,寫到悲秋情懷的邊塞詩有6首。這6首詩歌分別涉及到了寧夏、甘肅、新疆、東北等塞外地區的秋日氣象[6]。塞外苦寒,集中體現在大風天氣和雨雪天氣上。邊塞地區的秋日的疾風如刀是著名的,風就像刀口一樣割拭著征人的面龐,讓人感受到將士們守邊的艱辛,如《塞下曲》中的“水寒風似刀”,《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中的“輪臺九月風夜吼”、“風頭如刀面如割”,《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北風卷地白草折”,《燕歌行》中的“邊風飄搖那可度”。如吼似刀的風中常常會帶來漫天的黃沙或碎石,更給將士們的行軍帶來了更多的阻礙,如“平沙莽莽黃入天”,“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金山西見煙塵飛”,“行人刁斗風沙暗”。除了疾風,邊塞地區的雨雪伴著侵入骨髓的寒冷,給邊塞的將士們一個更加凄苦的秋日?!榜R毛帶雪汗氣蒸”雪花里飄揚著無盡的寒意;“胡天八月即飛雪”,“紛紛暮雪下轅門”,“去時雪滿天山路”,“雨雪紛紛連大漠”,紛紛大雪更顯天氣寒意;“胡騎憑陵雜風雨”表現出了風雨交加的天氣,更加重了天寒。

除了直接的天氣描述,邊塞詩中還有對植物凋落的描寫,以物候現象來表現寒苦氣候。由于邊塞地處大陸腹地,氣候較為干旱,少樹多草,因而邊塞詩中秋日的物候現象多表現為“衰草”,如《塞下曲》的“處處黃蘆草”,《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的“匈奴草黃馬正肥”,《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北風卷地白草折”,《燕歌行》的“大漠窮秋塞草腓”都勾勒出漫漫衰草帶來的悲涼肅殺之感。

2.羈旅詩中的氣象記錄

在《唐詩三百首》中,明確描寫秋天的羈旅詩有14首,這些詩歌表達了客子羈旅他鄉的思鄉愁。秋日比較特殊的氣象現象就是“霜寒露重”,如這些羈旅詩中寫的“霜凄萬樹風入衣”(《琴歌》李頎),“露草泣寒蟲”(《江鄉故人偶集客舍》戴叔倫),“空園白露滴”(《灞上秋居》馬戴),“月落烏啼霜滿天”(《楓橋夜泊》韋應物)。秋霜與秋露那入骨的涼意就是悲傷與思念的催化劑,客子如是,游人亦如是。

此外,秋季也有很多物候現象,在羈旅他鄉的詩人筆下成為表達愁思的事物。大雁是古人常用的寄托鄉愁的候鳥,在秋季進行季節性遷徙,雁飛是秋天的標志,大雁向南飛的狀態恰似客子羈旅他鄉的漂泊,掉隊的孤雁那份凄涼正是漂泊的詩人心中最深的共鳴。如“陽月南飛雁”(《題大庾嶺北驛》宋之問),“木落雁南渡”(《早寒有懷》孟浩然),“晚見雁行頻”(《灞上秋居》馬戴),“孤飛自可疑”(《孤雁》崔涂),“江上月明胡雁過”(《江州重別薛六柳八二員外》劉長卿)。孤雁南飛,讓客子深感旅途況味,感到秋來寂寞,情景蕭瑟。

植物凋零也給羈旅他鄉的游子帶來更深的鄉愁,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落葉”,如“木落雁南渡”(《早寒有懷》孟浩然),“紅葉晚蕭蕭”(《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許渾),“落葉他鄉樹”(《灞上秋居》馬戴),“無邊落木蕭蕭下”(《登高》杜甫),“淮南木落楚山多”(《江州重別薛六柳八二員外》劉長卿),落葉蕭蕭就像是客子的浮萍般聚散離合的人生。此外,還有“蘆洲白”(《夕次盱眙縣》韋應物),“隴頭梅”(《題大庾嶺北驛》宋之問),“井梧寒”(《宿府》杜甫)也是勾起詩人思鄉的重要意象,這些季節更替的植物變化,尤其讓人觸景生情。

3.女子思怨詩中的氣象記錄

秋天不僅是思鄉懷人的季節,亦是深閨宮院內徘徊繾綣的無限愁思。在《唐詩三百首》的悲秋詩中,有7首唐詩主要表達了女子思愁。

在這些關于秋天的宮怨閨怨詩里,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征,8首當中有7首都寫到了秋夜之景,秋季多晴朗天氣,秋夜是賞月的好時候,空對逐漸變圓的明月,有無限的纏綿與思念徘徊在心頭,如“行宮見月傷心色”白居易的《長恨歌》;白居易的《琵琶行》“別時茫茫江浸月”;“卷帷望月空長嘆”(《長相思?其一》李白);“玲瓏望秋月”(《玉階怨》李白)。

與羈旅詩相似,落葉這一秋日的物候現象,也會勾起女子的感傷。李白《長干行》里有“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早?!钡拿鑼懀话拙右椎摹扒镉晡嗤┤~落時”渲染了一種冷寂濕寒的氛圍;“九月寒砧催木葉”(《古意呈補闕喬知之》沈全期)中,落葉的敗落是時光流轉的象征,在一年一年秋日的落葉里,一位思婦看到了時光的漸行漸遠,因而引起了她更加迫切更加濃烈的對丈夫的思念。

三.結語

凄清蕭瑟的秋日氣象在唐朝詩人筆下勾勒出綿綿長長的情絲,從上述詩歌分析中發現唐詩中悲秋情懷的詩,可以分為邊塞詩、羈旅詩和女子思怨詩,各個類型的唐詩均有對秋天各種氣象現象和物候現象的描述。詩人身處秋天天際空曠、萬物衰敗、天氣漸寒之時,滿目秋景觸動詩人傷感情懷,由此詩人借助對秋風、衰草、落葉、流螢、雨雪的描述,抒發了悲秋情懷。如是種種,在不同詩人的眼中呈現出不一樣的情韻,大漠邊塞,那里疾風吹著邊塞將士的悲秋情絲;路途漫漫,那里大雁帶走游士的浮萍失意;深院宮墻,那里空寂秋夜閃爍著女子的自哀自憐。氣象現象影響著人的思緒與情感,古人的傷春悲秋里包含著著他們的多愁善感,也包含著變化萬千的氣象現象記錄,由此還需對其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注 釋

[1]唐永澤.論中國古代文學中的“悲秋”意識[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6,(2).

[2]李忠明,朱秋娟.氣候災異與吳嘉紀詩歌風格的形成[J].閱江學刊,2009(3).

[3]王東.氣象書寫在中國古代詩歌欣賞中的意義[J].名作欣賞,2012(11).

[4]滿志敏.中國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研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

[5]竺可楨.中國過去在氣象學上的成就[J].氣象學報,1951,22(1).

[6]雒海寧."盛唐氣象"與盛唐邊塞詩[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3(2).

篇5

一、品味凝練而富有音樂性的語言

詩是語言的藝術。詩歌的語言不僅生動、凝練,而且具有極強的張力。兒童詩的語言優美、簡潔、流暢、口語化,讀起來朗朗上口,極具表現力和感染力,兒童最易于模仿。比如《四季的腳步》,這是一首歌頌四季的兒童詩,整首詩語言優美,節奏歡快,讀起來朗朗上口,是極適合兒童誦讀的詩作。詩共有四節,分別寫出了春夏秋冬四季來臨時的變化,用凝練的語言概括了四季氣候的特征,極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詩中“丁冬、知了、刷刷、呼呼”等幾個擬聲詞的運用,疊詞“悄悄”的反復使用,以及每節末尾的押韻,使整首詩處在回環往復、一唱三嘆的節奏之中,詩的語言也具有音樂美。一般而言,兒童詩比較符合古詩押韻的要求,用韻也比較嚴格,具有較強的音樂性和節奏感。詩中擬聲詞、疊詞的運用,也能直接將客觀世界的聲音和節奏傳達給兒童,拉近與兒童的距離,使兒童產生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和親切感。

二、欣賞具體而生動的意象

兒童的思維是具體的,他們把握對象、接受知識,往往是從具體的形象開始的,欣賞詩歌的時候,他們總是通過具體可感的事物去領會詩中的意境。以兒童為讀者對象的兒童詩,總是致力于創造鮮明生動的詩歌形象,讓孩子們在具體可感的畫面中感受詩歌的意境。以《聽聽,秋的聲音》為例,對兒童而言,“秋”是個比較抽象的概念,但是把它具體化為“黃葉”“蟋蟀”“大雁”“秋風”等代表秋天典型特點的具體事物,就使抽象之物具體化了,從而吸引兒童往下讀。當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可以觸摸的形象時,兒童詩歌就以其獨特的魅力拉住了小讀者。在這首詩中,詩人用“黃葉”“蟋蟀”“大雁”“秋風”等幾個具體而生動的意象,描繪了秋天來臨時世間萬物的變化,流露出孩子們對秋季的獨特感觸。詩中通過把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的意象,化無形為有形,通過淺白的文字,像圖畫一樣描繪出來,使本來抽象的“意”變成了具體的“象”。由此可見,一首好的兒童詩,總是要借助于具體的意象來詮釋抽象的概念,使兒童通過具體可感的事物去領會詩中的意境。換言之,意象是兒童詩歌不可或缺的成分。

三、領悟豐富而優美的意境

篇6

關鍵詞:朗費羅;雨天;人生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17-0097-01

亨利·沃茲沃斯·朗費羅,美國小說家,詩人,劇作家,翻譯家。他的詩歌在美國廣為傳誦, 在歐洲受到贊賞, 被譯成20余種文字。其詩歌主要反映美國人民的生活和自然風景,反對種族歧視,同情印第安人和黑人的苦難。

陶潔著《美國詩歌選讀》中寫到:“朗費羅作為詩人的別致之處,主要在于他始終堅持自己的創作原則:崇尚簡樸的藝術,樂觀的直面現實和未來,尊重各種傳統,贊美永恒的價值觀,諸如善良、正直、勇敢、自信、樂觀、友愛、家庭為人與社會之本,以及崇敬自然等等,而不追求任何虛幻、激進、偏激,甚至極端的創作內容與形式。他的詩歌一般都具有兩個顯著特征,一是題材世代相傳,婦孺皆知;二是詩文簡譜易懂。他善于使用簡單而娓娓動聽的傳統格律,輔之以美國讀者熟悉的本土意象,將他的主題觀念和情感愉悅的鑲嵌到每一個讀者的心中,引起共鳴,并珍藏在記憶中?!?/p>

朗費羅的詩歌《雨天》“The Rainy Day”收集在詩集“Ballads and Other Poems”(1842)中。

The Rainy Day

The day is cold, and dark, and dreary

It rains, and the wind is never weary

The vine still clings to the mouldering wall

But at every gust the dead leaves fall

And the day is dark and dreary.

My life is cold, and dark, and dreary

It rains, and the wind is never weary

My thoughts still cling to the mouldering past

But the hopes of youth fall thick in the blast

And the days are dark and dreary.

Be still, sad heart! And cease repining

Behind the clouds is the sun still shining

Thy fate is the common fate of all

Into each life some rain must fall

Some days must be dark and dreary.

這首詩從題目上看是描寫雨天這一自然現象。韻律優美整齊,前兩節分別押韻為“aabba”,最后一節押韻為“aabbc”。詩中也多次出現押頭韻,如“dark and dreary”、“Be still……”和“Behind the……”。

第一節,從描寫陰冷黑暗的雨天開始,葉子隨著一陣陣的風從枯藤上飄落,很明顯的看出這是秋天。秋往往給人一種無名的悲涼感。

古今中外,詩人詞人多選用季節來烘托感情,例如我國元代雜劇家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蓖瑯右约竟澴鳛楸尘?,被稱為“秋思之祖”。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東西,難于表達。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于物的寫法,把這種凄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

同樣,在朗費羅的《雨天》中,秋雨是沒有感情的,但作者從rain、wind、vine、mouldering wall、gust這些詞入手,使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處,來表現cold、dark和dreary。用有形表現無形,方使人感到具體生動。

第二節一開始,就轉入了自身,“My life...”,作者面對眼前的此景,有感而發,由物及人,將人生比作大自然。人生同樣可以用cold、dark、dreary來形容,并非永遠是四季如春,而是有季節更迭的。

第三節,Thy fate is the common fate of all

Into each life some rain must fall

Some days must be dark and dreary

自然而然的聯系到普遍的人生,每個人的命運都是如此,有漲有落?!澳愕拿\一如他人, 每個生命都會下雨”。雨作為本詩的主要意象,與人生的起伏陰晴比喻十分貼切,把自然與人和諧的融為一體。

自然景物本來是沒有思想感情的,但當詩人把這些客觀事物納入審美的認識和感受之中,這些事物便被賦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了。朗費羅所描寫的這場雨是秋雨,因此,詩人欲將寓意賦予秋雨之中。

《雨天》號召人們對人生要抱有希望,詩人將其情感投射其中。但詩人通過這場秋雨表達的不是憂郁之情,而是借此鼓勵人們要對人生抱有希望和憧憬,是對雨的寓意的一種提升。

參考文獻:

[1]陶潔.美國詩歌選讀[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篇7

1. 正確誦讀詩歌,讀出詩句的節奏和停頓。

2. 了解詩歌主要的藝術特色和表達技巧。

3. 體會詩歌意境,提高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試一試:我已經掌握得怎樣了?

1. (2011?四川省成都市)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題目。

鄭 谷

王孫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鬢毛。

露濕秋香滿池岸,

由來不羨瓦松①高。

【注】①瓦松:一種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處的植物,能開花吐葉,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沒有什么用處。

(1) 這首詩用“露濕秋香滿池岸”來描寫在秋天早晨開放的景象,給人以無窮的美感和趣味。請發揮想象,把該詩句所呈現的景象描繪出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結合全詩,對“由來不羨瓦松高”一句進行簡要賞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011?四川省德州市)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題目。

旅夜書懷

杜 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1) 分析頷聯中“垂”“涌”二字的好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詩的尾聯在寫法上有什么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這首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011?江西省南昌市)閱讀李清照的兩首詞,完成題目。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1) 找出《武陵春》中詞人化虛為實、描摹愁思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說說《如夢令》“驚起一灘鷗鷺”一句中“驚”字的妙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這兩首詞分別是詞人南渡前后的作品,它們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聽一聽:我一定會深受啟發!

本課時側重于理解詩歌的藝術特色和表達技巧方面的訓練。一般來說,從表現形式上來看,詩歌具有想象豐富、語言精練、講究押韻與節奏等方面的特點。具體考試題型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 從關鍵詞語上著手,把握動詞、色彩詞語的含義與作用,品味詞語的妙處。

2. 從關鍵詩句上著手,展開合理的想象,用形象的語言描寫詩歌展現的畫面。

3. 從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夸張等)著手,分析其含義,探究其作用。

4. 從表現手法(對比、襯托等)著手,分析其作用。

5. 從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等)著手,分析其作用。

6. 從作者的風格(浪漫與現實、婉約與豪放)和語言特征(簡潔、含蓄、凝練)著手,領悟詩句的含義和表達的情感。

7. 從詩歌的結構和韻律著手,體會詩歌的節奏美與音韻美。

本課時的知能點屬于詩詞鑒賞的難點,考試中普遍失分較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古詩詞常識欠缺,特別是涉及古詩詞手法分析、語言特點、語言風格、文章結構等方面的專用名詞術語,知之甚少,無法準確地使用詩歌鑒賞的術語來提煉概說其精妙;另一方面源于鑒賞能力不強,想象力不夠豐富,對于要求創造性地描寫畫面類的題型,答題時往往缺乏形象的勾勒,流于干癟的字詞翻譯,缺少美感。

要想掌握解答古詩詞鑒賞題的表達技巧,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準確把握古詩詞的抒情方式。

詩歌往往都要表達強烈的思想感情。在情感的處理上,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間接抒情,而間接抒情又常表現為借景抒情與借事抒情。借景抒情是抒情詩中最常見的一種,我們要準確判斷景與情之間的關系:是觸景生情呢,還是情景交融、以景結情?借事抒情,則主要表現為運用典故,抒發作者的情感。比如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運用“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這兩個典故,說明自己遭貶時間之久,抒發了回歸后對世遷的悵惘心情。

準確把握古詩詞的描寫方法。

古詩詞往往借助形象來表達感情,而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過描寫的方式加以展現的,所以作為古詩詞運用的最主要的表達方式――描寫,將是考試的重點所在。

我們要理清幾種關系: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的關系;虛與實之間的關系;動與靜之間的關系;點與面之間的關系;概括描寫與具體描寫之間的關系;等等。比如江西省南昌市的詩歌鑒賞第(1)題,考查的就是虛實之間的關系,詩歌尾句化虛為實,描摹鄉愁的濃重。再比如,常建的“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以及王籍的“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均使用以動襯靜的手法,突出環境的幽靜。

準確把握古詩詞中常用的修辭手法。

在古典詩詞中,修辭手法的運用是相當普遍的。一般而言,比喻、夸張、擬人、設問、反問、排比等修辭手法比較常見。這些修辭手法的運用,既增添了詩歌語言的生動性與形象性,又為古詩詞平添了一份深遠的意境,積蓄了厚重的文化底蘊。

比如李煜的《相見歡》中“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詞人以絲的千頭萬緒來比喻離愁的紛繁難解,將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寄托了作者的亡國哀思。又如李白《秋浦歌》中的“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詩人用夸張的手法寫白發竟有“三千丈”,白發如此之長,可見愁思的深重。再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詩人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用幾組能代表蕭條秋色的景物勾勒出一幅暮色蒼茫的秋野圖畫,這一系列景物的鋪排,渲染了悲涼凄冷的氛圍,為“斷腸人”作鋪墊,烘托出游子思鄉的愁苦心情。

準確把握古詩詞的基本表現手法。

古詩詞的表現手法是很多的,最常見的表現手法有想象、象征、對比、襯托、渲染鋪墊、伏筆照應等等。正因為這些表現手法的靈活運用,詩歌凝練的語言才綻放出特有的光輝。

豐富的想象既是詩歌的一大特點,也是詩歌最重要的表現手法。詩歌的言簡與意豐之間得以聯系起來的橋梁就是想象。比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詩中兩次出現“巴山夜雨”,一次實寫,寫出今夜的愁;一次虛寫,想象夫妻二人團聚在一起,秉燭夜話,進行心靈的交流。詩人想象的未來之樂,自然反襯出今夜之苦;而今夜之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樂?,F實與想象的交融中,我們領悟出詩人對妻子熱切的思念。

象征是中國詩歌的生命線,“猶如心臟之于軀體”,“沒有象征,詩歌就失去力量”。運用象征,可以把抽象的事理表現為具體可感的形象;可以運用眼前之物,寄托深遠之意,使詩歌更含蓄,意境更深遠。比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詩人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與勁節,表現自己不與爭寵獻媚、阿諛奉承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讒毀、堅貞自守的錚錚傲骨。

此外,對比襯托的運用可以凸顯詩歌的主體對象;渲染鋪墊中可以創設詩歌的情境;重章復唱中可以增添詩歌的節奏韻律……這些手法的運用無不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抒發出詩人強烈的感情。

練一練:只要努力就會成功!

1. 閱讀下面一首詩,回答問題。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 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1) “楊花”這一意象在舊體詩中常象征__________。本詩首句通過各種意象,渲染出在________季節的一種__________的氣氛。

(2) 作者為什么要把“愁心”寄與“明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閱讀下面一首詩,回答問題。

黃鶴樓

崔 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1) 用生動的語言描述頸聯所展示的畫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詩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個字?在對全詩整體感悟的基礎上,請簡要分析詩人在尾聯中是如何表達這種感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寫出與尾聯表達的情感相似的一組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閱讀下面一首詩,回答問題。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游從之,宛在水中。

(1) 這首詩各小節開頭的環境描寫表現出一種怎樣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8

春夏秋冬,四季輪回,佇立于茫茫天地之間,感受著匆匆歲月無情,如果說春天帶來的是生機,夏季帶來的是躁動,冬季帶來的是蕭索,那么秋天帶來的則是無奈了。喜歡一個人徜徉在落葉曼舞的小徑,或者是鋪滿青苔的空巷,任思緒被秋風漸吹漸遠,直到被若即若離的惆悵占個上峰,也只好隨宋玉同嘆一聲“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了。

秋天里秋風瑟瑟,落葉紛紛。每次讀起古人的詩句,總是會被濃濃的悲秋情緒緊緊包裹,卻又不欲掙脫,獨自啜飲慢慢膨脹的憂郁與失落,

也不知這到底是“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呢,還是“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反正悲秋之情古已有之,也不多我一個,且看看有多少敏感而又多情的詩人曾留下過懷秋舒懷的詩句吧。

《詩經》中的“秋日凄凄、百卉具腓”,“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桑之落矣,其黃而隕”都是對秋發出的唏噓。范仲淹的“碧云天, 黃葉地, 秋色連波, 波上寒煙翠”,所繪景色清微淡遠之致,情與景交融,引人深傷。到后來王實甫在《西廂記》“長亭送別”一折中將此詞稍加引發,改為“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更是令人迷離惝恍、悵然若失?!岸嗲樽怨艂x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是柳永的嘆息,凄凄柳下,再會無期,能帶走的似乎只有滿懷的秋風。周邦彥的“秋陰時晴漸向暝,變一庭凄冷,佇聽寒聲”,寫的是凄清旅途的寂寥無助。韋應物的《聞雁》:“故園眇何處?歸思方悠哉?;茨锨镉暌?,高齋聞雁來”寫的則是懷人思鄉的落寞情懷。相比以上對秋的無奈,李白在感慨之余也盡顯了豪放詩人的本色:“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總之秋天的景色大都凄涼,凄風苦雨,枯草落花,雨打殘荷,雁鳴長空……然而換了不同的心境,詩句也會大不相同。劉禹錫就在秋風中找到了寄托,從感時傷懷中解脫了出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杜牧也在《長安秋望》中望出了秋日的風清云淡,別有洞天:“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描寫秋天的詩歌名句

秋雨——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

秋夜——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日明中。

秋聲——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秋葉——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

秋色——雨侵壞甕新苔綠,秋入橫林數葉紅。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蕩。

秋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秋思——故人萬里無消息,便擬江頭問斷鴻。

秋愁——莫道身閑總是,孤燈夜夜寫清愁。

秋興——西風吹葉滿湖邊,初換秋衣獨慨然。

秋懷——出門未免流年嘆,又見湖邊木葉飛。

秋夢——清夢初回秋夜闌,床前耿耿一燈殘。

秋憶——砧杵敲殘深巷月,梧桐搖落故園秋。

秋悟——人人解說悲秋事,不似詩人徹底知。

篇9

什么是意象?一言以蔽之,意象就是熔鑄了詩人主觀情感的事物。首先,它跟客觀物象構成了一對反義詞,也就是說,凡是被詩人所思、所觸、所觀、所感的才是意象,否則就是客觀物象。比如說一朵花,開得很美,但它沒有被詩人所感知,它就只能是客觀物象,而不能成為詩人筆下的意象。其次,意象必須是詩人思想情感的載體。我們常說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現手法其實就是意象在詩歌中作用的一種體現。意象是主觀的、唯心的,它也只能是詩人思想情感的產物。再次,體現為意象的事物,它所包含的內容很廣泛,可以是人物(既可以是抒情主人公,即詩人自己,也可以是詩人塑造的其他人物),也可以是其他物象(比如日月星辰、花鳥魚蟲、風云雷電等)。

我們閱讀古代詩歌時,首先要做到讀懂詩歌中的意象,才能把握詩歌的內容,領會詩歌的主旨,進入詩歌的意境,感知詩人的情感。所以,對詩歌意象的把握,是我們解讀詩歌的突破口。

解題金鑰匙

對古代詩歌意象的鑒賞,初中階段考查的重點主要有識辨意象,把握意象特征,感知象征意義和體會詩人情感等。

一、識辨意象

題型:1.這首詩中有哪些意象?2.詩歌中描寫了哪些景物?3.這首詩描寫的是什么季節的景色?詩中哪些詞語透露出這一點?

解讀:這是對詩歌意象把握的基本題型,其考查點主要在于學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意象的含義,答題時應細心讀詩,不放過一字一詞,因為古代詩歌中基本都是單音節詞,基本上一個字就是一個詞的意思。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短短的5句詩,就寫出了枯藤、老樹、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等意象,充分體現出秋思的意境。

答題要點:先用文句對譯的形式把握意象內涵,再梳理、歸納意象內容,找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字詞等。

二、把握意象特征

題型:1.這首詩中的意象體現了哪個季節的特征?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2.詩中哪些意象體現了詩歌題目的特點?3.本詩中的人(景)物形象跟另一首詩相比有何異同?4.詩中描繪出怎樣的一個詩人的形象?詩中的人物形象有何特點?5.從這句詩中你聯想到了什么?

解讀:詩歌中的意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往往形成一個整體,相互關聯、彰顯主題,其景物描寫往往體現在詩人的身世感懷上,或與詩人當時的生活狀態密切相關;其人物形象常常自抒其志,帶有鮮明的個性色彩。例如,杜甫的《春望》中,“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意思是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頭發脫落,既短又少,簡直不能插簪。從“白頭”和“簪”中描畫出了詩人蒼老的形象,展示出詩人悲涼的心境。

答題要點:如果詩歌中意象較多,就要對意象中的人、事、物、景進行歸類,找出其中具有相同性的地方,總結詩歌意象的總體特征;對景物描寫從遠近、虛實、動靜等幾個方面進行思考,歸納出意象特點;思考該意象對人物形象的襯托作用、對詩歌意境的拓展作用等。

三、感知象征意義、體會詩人情感

題型:1.這首詩的某一意象體現出詩人怎樣的情感傾向?2.古詩中有些常見的意象往往具有固定的象征意義,請就這首詩中的某個意象具體談談它象征了什么?3.同樣是寫秋天,有的詩人悲秋,有的詩人贊秋,如果是悲秋,請找出其中悲秋的意象,并說說悲的具體情感內容是什么;如果是贊秋,請找出其中贊秋的意象,并說出贊美了秋的什么精神?

解讀:本類題型主要考查學生在直觀了解詩歌意象特征的基礎上,進入到對意象內涵的領悟。我們首先要留心識記一些詩歌中常見意象的象征意義。如梅、蘭、竹、菊等象征人高潔的品格,柳、酒、月、雁等涉及離別相思之情,杜鵑、寒蟬、鷓鴣等代表離愁別緒與悲涼情感。然后根據詩歌意象所奠定的情感基調,體會詩人的具體情感等。此外,有些詩歌常通過具體事物來說理,因此,還要注意對詩歌中的理趣加以分析。

答題要點:整體感知,確定詩歌情感基調;抓住意象,構建圖景,感知其象征意義;挖掘字詞,深入理解詩歌情感內涵;組織語言,形成答案。

模擬訓練題

1.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問題。

西江月

[南宋]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1)詞的上片寫出了夏夜的哪些聲音?寫這些聲音有何作用?

(2)詞的下片是如何寫“星”和“雨”的?體現出詞人怎樣的心情?

2.“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對“巴山夜雨”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B.“巴山夜雨”是離情的代用詞。

C.詩中兩次出現“巴山夜雨”,寄托了詩人對友人(或妻子)的深沉情誼,構成了詩歌音調與章法上的回環往復。

D.詩中兩處“巴山夜雨”都是實指。

3.試從含義和作用兩個方面比較下面兩首詩中“風雨”的異同。

(1)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陸游《卜算子?詠梅》)

篇10

關鍵詞:羅伯特?弗羅斯特;人與自然;田園詩

羅伯特?弗羅斯特在早期詩歌中就已經形成了田園詩風。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對自然的依戀與喜愛。在他的很多詩歌中,弗羅斯特完成了與自然的對話,與大自然進行了心靈上的交流。在這些詩歌中,也折射出詩人的品格、思想與內心的觀念。通過這些詩歌,詩人探索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也啟發人們對自然與社會現實進行思考。

一、詩人與自然的對話

弗羅斯特認為人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在詩中,可以感受到詩人對自然的依賴。詩人從與自然的對話中獲得美的體驗,從自然中獲得信心,完成了情感與思想的升華。

(一)心靈的宣言

在《進入自我》這首詩中,詩人對人與自然的關系做了深刻的思考,可以感受到詩人心靈深處的吶喊。

One of my wishes is that those dark trees,

So lod and firm they scarcely show the breeze,

Were not,as’twere,the merest mask of gloom,

But stretched away unto the edge of doom.

I should not be withheld but that some day

Into their vastness I should steal away,

Fearless of ever finding open land,

Or highway where the slow wheel pours the sand.

I do not see why I should e'er turn back,

Or those should not set forth upon my track

To overtake me,who should miss me here

And long to know if still I held them dear.

They would not find me changed from him they knew――

Only more sure of all I thought was true.

這是弗羅斯特的第一首十四行詩,可以說,在這首詩中包含了詩人創作中所有的內心情結,體現了弗羅斯特詩歌創作的顯著特點:主題、題材、態度和詩人向內心觀照的傾向。《進入自我》這首詩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與大自然的緊密相連,感知詩人與大自然進行了親密接觸?!哆M入自我》表達了詩人有關人生、有關詩歌創作的具體思考。

在這首詩中,詩人用到了三個隱喻,“dark trees(郁郁蔥蔥的樹林)”、“open land(廣袤的空地) ”、“highway(大道) ”。這三個隱喻各有含義,表達了作者的心聲。其中,“open land(廣袤的空地) ”表達了作者的孤寂,無人做伴,卻勇往直前;“highway(大道) ”暗示了作者尤其內心的追求,雖然路上人來車往,但是詩人仍獨善其身,不隨波逐流。詩人在開篇寫道:“One of my wishes is that those dark trees”,這是詩人的追求,是他人生的目標。不害怕被孤立,也不屑于人云亦云,而是獨自一人去往那郁郁蔥蔥的樹林,去追尋自己的夢想。可以說,這是詩人內心深處的聲音,愿意用心靈和去大自然交流,也愿意將自己全身心的融入到大自然中去。

詩人相信人和自然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回歸自然,才能捕捉到生命的真諦。因此,盡管詩人要孤身一人前往密林深處,但并不是真的要脫離人群,脫離社會,知識希望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去親近自然,了解自然,更深刻的去思索人生,從自然中獲得啟迪,探尋真理。

(二)對自然美的惑悟

弗羅斯特渴望親近自然,渴望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對自然的美,詩人一直都是欣賞并發自內心來贊美的。對于羅伯斯特來講,他是一個融入自然的人,并不斷的發現、探索自然的美。也只有這樣,詩人才堅信并宣稱人與自然不可分割,人的心靈應于大自然相通。這在詩作《深秋來客》中深有體現:

My sorrow, when she’s here with me,

Thinks these dark days of autumn rain

Are beautiful as days can be;

She loves the bare,the withered tree;

She walks the sodden pasture lane.

Her pleasure will not let me stay.

She talks and I am fain to list:

She’s glad the birds are gone away,

She’s glad her simple worsted gray

Is silver now with clinging mist.

The desolate,deserted trees,

The faded earth,the heavy sky,

The beauties she so truly sees,

She thinks I have no eye for these,

And vexes me for reason why.

Not yesterday I learned to know

The love of bare November days

Before the coming of the snow,

But it were vain to tell her so,

And they arc better for her praise.

可以說這首詩所帶給人們不論是在聽覺、視覺還是知覺上的感受都是震撼的。在這首詩中,弗羅斯特展現了他對自然的超高的審美知覺。詩人與自然心意相通,與秋天對話。在弗羅斯特心中,秋天具有人的特質,有血有肉,她優雅美麗,活潑可愛,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改變周圍的環境。在這首詩中,并不覺得秋日的蕭瑟,有的只是對秋日俏皮可愛的會心一笑。在詩人的筆觸下可以看出,弗羅斯特已完全融入到了自然之美中,看出她對秋天的贊同與欣賞,也向讀者展現了秋日的美,講述了自己的感悟,可以說,這是完全投入自然的一種審美關照。

這首詩給人以啟迪。人是自然中的人,作為人類,應該去親近自然,與自然保持一種親密和諧的關系。我們應當學會去發現自然的美、欣賞自然的美、熱愛自然的美。種種漠視自然、破壞自然的心態與行為都是不應該的。自然給人以力量,是人類的棲息之所,人能夠全身心的投入自然,找到自己心靈的棲息地,對于人類而言是一種難得的幸福。

(三)心靈和大自然的對話

在《紅朱蘭》這首詩中,弗羅斯特用心靈與自然進行了對話。詩人在詩中表達了對自然的熱愛,并呼吁人們要認識自然、尊重自然。人和自然本是一體,人類的發展不能脫離自然,只有出自本心的去熱愛它,尊重它,才能獲得自然的善待,尊重自然也就是尊重人類自己。

A saturated meadow,

Sun―-shaped and jewel--small,

A circle scarcely wider

Than the trees around were tall;

Where winds were quite excluded,

And the air was stiffing sweet

With the breath of many flowers―-

A temple of the heat.

There we bowed us in the burning,

As the sun's right worship is,

To pick where none could miss them

A thousand orchises;

For though the grass was scattered,

Yet every second spear

Seemed tipped with wings of color

That tinged the atmosphere.

在這首詩中,詩人表達對自然的熱愛與崇敬。不論是草地,還是太陽,詩人都對其進行了發自內心的贊美。這是一片長滿了紅朱蘭的草地,這些美麗的花兒如同寶石般閃閃發光,從生動的描寫中,不難體會詩人對其喜愛之情。詩人將草地比喻成廟宇“A temple of the heat”,認為自然是神圣的,不可褻瀆的;而紅朱蘭則是充滿活力的,熠熠生輝的;在俯身采擷花朵之時則是向太陽禮拜,這些都不難看出自然在詩人心中崇高的地位,也可以體會到詩人渴望與自然親近,進行心靈深處的溝通。

弗羅斯特對紅朱蘭的喜愛體現了他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追求,充滿著對大自然的虔誠,體現了人和大自然相依相存的倫理情懷。事實上,這首詩通過詩人與自然的對話,意在批評那些不珍惜自然,毀壞環境的種種現象。詩人意在喚起人們對自然的珍愛,意識到自然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毀滅自然,最終毀滅的是我們人類自己。

二、結語

詩人眼中的自然是帶有詩人自己內心影子的自然。對自然的感受,實際上是詩人內心觀念、情緒、需求、動機等心理特征的投射,是詩人思想、品格的投射。詩人的心靈在大自然宏大、純凈、壯美的熏陶感染中經受了洗禮,形成了優秀的審美品格。詩人有意識地從心靈深處主動地離棄世俗的丑惡而在大自然中尋求精神的美好的行為,最終形成了自然樸素清新的詩歌風格以及體現這一風格的精彩紛呈的詩歌篇章。

參考文獻:

[1]濮陽翔,李成秀譯. 二十世紀美國文學[M].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4.

[2]江楓譯. 弗羅斯特詩選[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3]李海明. 羅伯特?弗羅斯特詩歌研究[D]. 武漢: 華中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