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部詩歌范文

時間:2023-03-15 12:14: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國第一部詩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國第一部詩歌

篇1

無法在一個清晰宏觀的體系里,找到自己的位置,進而決定行動的方向――這或許是近段時間一些人對O2O心灰意冷的重要原因。

O2O實踐現狀素描

為O2O畫一幅像,這事確實有難度,但還是有勇敢者嘗試去做。最近,本刊記者馮華魁的調戲電商(tiaoxiEC)微信公眾號發起了一場中國O2O實踐大調查,在一個星期的時間內就收集到了763份有效問卷(調查面向企業負責人或O2O操盤手,包括蘇寧云商、聯想集團、東南汽車、滇虹藥業、1919酒類直供、七匹狼男裝、好孩子嬰童在內的各行業企業都參與了調查)。

問卷設計了17個問題,從人員、渠道、信息支持、利益分配、成效等多角度衡量企業O2O實踐水平。最后的結果,有的在意料之中,有的意外得有趣。

既然是為O2O畫像,那么,我們也嘗試著根據調查結果,先為中國O2O的實踐現狀畫個輪廓草圖:

這是一個普遍只有5~10人的“尖刀班”,他們來自品牌企業的電商部、市場部,被寄予突破銷量、收集會員數據、鞏固或提升品牌形象的厚望,但他們資源有限,導入費用可能在10萬以內。

參差不齊的服務商水平,讓70%以上的企業尚未實現線上線下的信息互通。

73.7%的企業務實地選擇了依附微信平臺,與微信服務商展開合作。

堅持獨立的企業開發了自己的APP,但定位兩難,又想拉升銷量,又想匯集粉絲。

從實踐結果來看,60%的O2O實踐是有成效的,主要表現為:銷量增長、收獲會員數據、品牌拉升、客戶滿意度提高、成本降低、庫存可控。

有趣的是,有81.58%的人認為O2O是正確的發展方向,需要長期堅持。這表示尚有20%的人,在沒有見到成果的情況下,還在頂住壓力堅持著O2O的探索。

什么樣的企業在做O2O

為什么要做O2O?

本質的原因只有一個,在日益激烈的品牌競爭中,更接近消費者,拿到訂單,提升銷量。

調查顯示,在實踐O2O的企業中,66.62%是品牌商,如果算上連鎖零售品牌,這一數字將高達84.64%。而且,七成企業從事有形商品銷售,只有不到兩成提供生活服務。這表示,實踐O2O的一個基本前提是,你要擁有一個可辨識、可附著情感記憶的品牌,否則即使創造了與消費者頻繁接觸的通道,也只是露水情緣,無法深入轉化。

與O2O結緣的企業,在規模上也有一定特點。調查顯示,積極踐行O2O的企業主要落在兩個規模檔次上(以年銷售額衡量):5000萬元以內(占58.8%),1億~10億元(占16.4%)。雖然不同行業的銷售額不具可比性,但從一般意義上看,這兩個規模檔次是企業最具成長性的階段,也是投資人密切關注的規模領域。

捉襟見肘的落地實踐

領導拍板決定要做O2O,人員從哪兒來?

大部分企業選擇在電商部門的基礎上組建O2O團隊――四成O2O操盤手來自電商部,兩成來自市場部,空降比例不足一成;絕大多數(85.19%)O2O團隊不超過10人。

人手有限,資源更是匱乏,過半(53.53%)的企業在O2O導入階段僅有不到10萬元的費用,另有33.02%的企業費用在10萬元~100萬元之間。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這樣窘迫的現實條件下,大部分企業的O2O實踐開展得頗為捉襟見肘。

首先,服務商魚龍混雜。

在“O2O軟件服務商是誰”這一題中,我們得到了本次調研最“多彩繽紛”的一張餅狀分布圖。占據最大頭的是微信服務商(39.41%),其次是傳統軟件商(15.98%),“阿里”“做網站的”均有不到一成的占有率。

讓人哭笑不得的是,原本為了調劑氣氛、讓問卷更活潑而設置的“也不知道他是干啥的,反正他說他會”選項,居然也得到了近一成的票數,甚至高過“阿里”的占有率!

其次,線上線下數據不通。

在實踐O2O的企業中,線上線下幾乎勢均力敵(可以理解為渠道銷售力和企業重視程度),26.76%的企業只建立了線下CRM,24.63%的企業只建立了線上CRM,僅有兩成多的企業建立了全渠道CRM,也就是實現了線上線下的信息共享――而這其實是O2O最核心的實施要件。缺少了這項基本功,不管貨在微信、APP上賣得多好,都是“偽O2O”,因為根本沒有實現中間的那個2(two)。

外沒有成熟的服務商,內沒有扎實的基本功,這O2O到底該怎么做?只能靠流量,靠跟風,哪里人多去哪里!因此微信成了企業的首要選擇――73.77%的企業把微信作為自己O2O的主要載體之一。

因為O2O的操盤手大多來自企業電商部,他們對PC的玩法最熟悉,在他們的慣性思維下,PC網站也順理成章成為企業O2O的第二大載體――43.94%企業選擇以PC為主要載體之一(“O2O的主要載體有哪些”是多選題,故占比相加不等于100%)。除此之外,手機淘寶、企業APP、實體店、二維碼、微博也成為企業O2O的載體,但顯然不是主流。

企業APP原本被認為是做O2O的標配,但在受訪企業中,真正開發了獨立APP的僅有三成――這顯然與資源有關,開發、推廣費用都不是一筆小數目。調查顯示,當企業年銷售額邁上10億元的臺階后,開發獨立APP的比率顯著增加,從三成躍升至近六成。

而對已經開發了獨立APP的企業來說,它的定位也是不清晰的。在B2C還是SNS的選擇上,竟有41.42%的企業選擇了“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這種模棱兩可的答案。模糊中庸的定位,在10億~100億元規模的企業身上體現得最為突出,有過半(53.7%)的企業在開發APP時是沒有明確到底要做B2C還是SNS。而當企業做到100億元規模后,更多企業想清楚了APP的定位,有55.1%的企業將APP職能明確為B2C。

現實的障礙

整體來看,O2O概念雖然已經火了一年多,但真正的實踐剛剛起步。

35.52%的企業剛剛決定要做O2O,還在考察籌備;44.43%的企業已在初步嘗試階段,企業內成立了協商部門,在信息層面互通;14.15%的企業克服了O2O的第一大難關,建立了全渠道CRM,實現了線上線下的數據打通;O2O模式基本成型的企業僅有4.59%;通過O2O改造完成企業轉型,重塑行業格局的企業更是只有鳳毛麟角的1.31%。

因為大部分企業卡在了入門級,所以現階段推行O2O的障礙主要還是理念層面的:64.61%的企業認為“對O2O認識不清晰,不知從何下手”是主要障礙;“被動了奶酪”的傳統渠道的反對,也當仁不讓成為頑固障礙之一,有23.2%的企業正面臨這個問題;還有四分之一的企業在因企業業態、商品結構不支持O2O而苦惱(障礙因素為多選,故比例相加不等于100%)。

對那些已經開始嘗試O2O的企業來說,線上線下的利益分配是最為棘手的問題。上面已經分析過,積極踐行O2O的企業往往是那些正處于沖量階段的企業,他們的銷量壓力非常大,迫切需要通過O2O實現增長。由O2O帶來的訂單,一方面需要線下終端的支持,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會與傳統線下業務發生競爭和沖突。利益分配是否合理可控,就成為O2O能否繼續實施下去的關鍵。

在這個問題上,72.35%的企業采取的是按比例分成的方式,20.18%的企業則著眼于長遠,把利潤全部給了渠道。從我們接觸到的案例來看,凡是在這個問題上表現出慷慨大度的企業,都是O2O踐行得比較成功,走得比較快的企業。

傳統渠道對O2O的芥蒂不僅是銷量利潤的流失,更怕被取而代之。按比例分成的方式,無論是幾幾開,都會給傳統渠道一種“因暫時還有利用價值所以選擇合作”的感覺。而把利潤全部給渠道,把O2O做成服務,會讓傳統渠道覺得自己也被納入了O2O體系,才會真心支持O2O的發展。新生事物要想觸動既得利益,必須盡可能廣泛地團結力量,而渠道就是企業必須爭取的對象,切不可樹為仇敵。

要知道,O2O的路還長著呢,倒在了整合企業內部資源上,堪比立下雄心壯志要遠征,卻在邁出家門時被自家門檻絆了個嘴啃泥。

前路漫漫任我闖

1919酒類直供董事長楊陵江說他當初決定要做酒類O2O的時候,認為大概要解決20個問題,現在看來是要解決2000個。如此摸不著頭緒,如此復雜的O2O到底值不值得做?只有實效見英雄。

盡管大部分企業的O2O才剛起步,但威力已初步顯現。調查表明,有63.43%的企業在O2O上取得了成效,最明顯的成效依次為:銷量增長(33.55%)、掌握會員數據(26.74%)、品牌拉升(24.12%)、客戶滿意度提高(17.04%)、成本降低(12.84%)、庫存可控(9.83%)(選項為多選,故比率之和不等于100%)。

O2O究竟是一陣風刮過就算了(像曾經的團購),還是下一個大風口,將催生一批巨型企業?

81.78%的人相信是后者,認為企業應該長期堅持O2O探索;17.3%的人認為目前還不好判斷;僅有0.92%的人不好看O2O的前景。

有趣的是,這表示在尚未見到O2O成效的36.57%的受訪企業中,仍有近20%的企業在頂著壓力前行,堅持踐行O2O。

篇2

【論文摘要】 目的中國文化經歷四五千年的濃縮,成為世界文化的精髓。而經是文化的結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閱讀經典不僅能夠提高文學素養,提升境界,而且能夠增強文學品味和民族自豪感。在當今英語盛行的時代,更加深入的研究經典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和義務。

我國著名教育家說過:大學是囊括經典,網絡眾學說之學府也。因為經典是智慧的結晶,是知識的精華,是一個民族文化濃縮。閱讀經典不但使你視野開闊,獲得啟發,而且使你思想進步。

什么是經了?談到經,大家可能只會想起《金剛經》,《六祖壇經》,《波羅密心經》等大量的佛教經文。這是對經的狹義理解,經是某一領域的濃縮,是對某一領域的概括,是由這一領域的杰出人物總結出來的。不是任何人寫出來的東西都可以叫經,經是某一領域的鼻祖或始祖的著作。后人對他作品的論述,解說或補充只能稱為論,他們也只能叫亞圣。

我們看看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各學派紛紛成立。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他的著作叫《道德經》;墨家始祖墨子的著作是《墨經》;大家會反問道儒家始祖孔子的著作《論語》和兵家始祖孫武的作品《孫子兵法》怎么都不稱經啊?這可能與他們謙遜有關,但是后人還是將他們的著作并入經。四書五經不是有論語嗎?《孫子兵法》《孫臏兵法》《鬼谷子》《李衛公答唐太宗》《尉廖子兵法》等不是合稱為武經七書嗎?還是經啊!

再看,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它開創我國詩歌先河。第一部神話是《山海經》;第一部中醫著作是《黃帝內經》;此外中醫研究者將《皇帝內經》《傷寒雜病論》《溫病條辯》《金匱要略》合稱中醫四大經典。首部中藥著作是《神農本草經》;中國的首部八卦算命著作是《周易》,也叫《易經》;《三字經》是我國的啟蒙教育著作;我國第一部數學著作叫《周髀算經》。此外我國還有《孝經》,《十三經》,《太玄經》等,他們有的雖然不是始祖寫的,但是他們將這一思想領域濃縮概括,集這一領域之大成。因此,世界上的科學家、專家都一致認為,世人要在21世紀活的更輕松,就必須回到孔子時代。

看看世界幾大宗教,每個宗教都有它的經文。被基督教教徒奉為金科玉律的是《圣經》,而伊斯蘭教濃縮在《古蘭經》里面,此外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唐代皇帝為讀真經,特派使者去印度取真經。中國人將這些書翻譯過來用“經”是很恰當的。

李白的《俠客行》有:縱使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而我這個社會恰好相反,應該更多的人去鉆研經,這些經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

【1】劉力紅

思考中醫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

【2】黃海宸.

對話經典 (J)科學與文化 2009 (02)

【3】張曉震

篇3

知我者下一句接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意思是了解我的人,不用多做解釋,不了解我的人,解釋了也沒用。這句詩出自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在《王風》集中,題為《黍離》。

《王風·黍離》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東周都城洛邑周邊地區的民歌,是一首有感于家國興亡的詩歌。此詩由物及情,寓情于景,情景相諧,在空靈抽象的情境中傳遞出憫意情懷,蘊含著主人公綿綿不盡的故國之思和凄愴無已之情。全詩三章,每章十句,其主要特點是用重疊的字句,回還反復地吟唱,表現出主人公不勝憂郁之狀。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六七十年代以后中國定格動畫的一度復興

六七十年代以前具有濃郁中國民族特色的動畫片受到了世界各地的人們所喜愛。在六七十年代,中國的動畫產業受到了嚴重的打擊,發展幾乎停滯。此時期結束以后,各行各業飛速發展,動畫產業也處于百廢待興的狀態,定格動畫又開始了它的第二個春天,再次進入一個發展繁榮時期。其中1978年制作的《狐貍打獵人》是一部風格獨特的剪紙類的定格動畫作品。1979年至1988年之間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制作了著名的《阿凡提》系列的布偶定格動畫作品,布偶的造型有著濃郁的西域風情,兼有流暢的動作設計、強烈的戲劇效果、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格背景音樂,贏得了大家的喜愛。也在這部片子中創造了玩偶的角色形式和中國畫的背景相結合的藝術片表現形式,融合的相當得意。在改革開放后,隨著大量的外國動畫片產品進入國內占據了中國動畫市場的絕大部分。外國動畫片充斥在我們周圍,具有和以往中國動畫不同的風格和內容,充滿異國情調令人印象深刻。在這種背景下國產動畫人才外流,產量逐年下降,中國定格動畫的發展遭遇了難堪境地。

中國定格動畫藝術語言與傳統民族藝術語言的融合

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歷史,在悠久的歷史傳承中,各種神話傳說,各種民族藝術極大地豐富,雕刻、繪畫、剪紙、皮影、年畫等各式民間藝術形式為定格動畫制作提供各式各樣可供參考借鑒的素材。其中借鑒了傳統佛教壁畫形式的有《哪吒鬧?!贰洞篝[天宮》《天書奇談》;融合了漢化石像粗狂剛健風格的有《南郭先生》《火童》;中國戲曲中的人物動作、背景音樂影響了《三個和尚》的制作;民間皮影和剪紙的外觀形式給了《豬八戒吃西瓜》《猴子撈月》等剪紙片以參考;戲劇臉譜則給了《驕傲的將軍》角色創作的靈感。中國定格動畫中從人物角色到場景布置到處都可以看到中國氣概。動畫中的對神仙、鬼怪、法術情節的表現也賦予傳統的中國意味。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的大圣孫悟空;峨冠博帶、慈眉善目的太白金星;活潑可愛,穿著紅肚兜,腳踩風火輪哪吒等與西方神話中的天使、吸血鬼、狼人、魔法表現的迥然不同。正是依靠對民間神話、傳說的提煉,對民間藝術元素的吸收、提純,使中國的定格動畫表現出地道的中國風貌。在汲取中國五千年歷史積淀的民族元素的過程中,制作出了各種表現不同藝術形式的定格動畫作品,使中國的定格動畫作品形成了形式不拘一格、千姿百態、無仿無循、難以模仿的獨特特點,從而得以樹立于世界動畫之林。(圖1)如同藝術中所要求的形式應與功能有機結合一樣,定格動畫片美術設計風格也與其自身視聽功能的特性有著天生的微妙關系,背景音樂就是表現其聽覺的點睛之筆。《曹沖稱象》里面就采用了鑼鼓作為基點,隨著劇情的變化而改變速度。在《牛冤》里,則采用笛子、古箏等作為背景音樂,是典型的民族音樂形式。這些通過導入傳統元素所達到的藝術美給觀眾帶來了全新的感官享受。從這些我們不難看出,中國定格動畫由于其創作方式的自由成為了一種藝術的極大綜合,所涉及的領域幾乎包括了所有創作形式。有些專家曾經專門指出中國的動畫創作要出現良性循環:“要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并善于借鑒與取舍?!蔽覀兛梢钥鋸埖恼f,定格動畫是民族文化的強大體現平臺。而從我國現有的一些真正意義上的流傳最廣、對世界動畫藝術影響最大的定格動畫作品來看,他們無一例外都散發著傳統文化的優雅氣質。

篇5

文學常識內容多,而且比較零散,只有用巧妙靈活的方法,才能化繁為簡、化多為少,輕松而又高效地記住。具體說來,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縱橫結合記憶法

古今作家生活時代不同,從而形成縱的聯系;同一時期不同作品又有各自的特點,從而又形成了橫的聯系。將這些縱橫聯系的知識點組合起來,在腦中形成幾條線或幾個面,是一種快速而牢固的記憶方法。如果能據此自己動手制作幾張圖表,印象就更加深刻了。如我國古代戲劇史有三個高峰,一是元雜劇四大家加上王實甫,二是湯顯祖的《臨川四夢》,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這樣縱橫結合加以記憶,中國古代戲劇史又何愁記不住呢?

二、舉一反三記憶法

如由《戰國策》的國別體聯想到《史記》的紀傳體和《資治通鑒》的編年體;記憶屈原時,由屈原想到他的作品《離騷》,又因《離騷》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想到西方浪漫主義三大家:雪萊、雨果、拜倫。這樣觸一而發十,就能較系統地記住許多文學知識了。

三、分門別類記憶法

即在分類的基礎上把某些有相同點的知識按一定順序集中在一起強化記憶??梢砸钥键c為分類標準,如(1)時代國別,可以借鑒古代史書體例中的編年體和國別體的方法,按不同時代和不同國家來記憶。(2)風格流派,如“山水田園詩派”、“邊塞詩派”、“婉約派”、“豪放派”等。(3)地位評價,如四大名著,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等。(4)文章體裁,如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5)題材人物,如《范進中舉》、《孔乙己》都取材于受封建科舉制度迫害愚弄的舊知識分子。(6)作家作品,如蘇軾的詩、詞及文等。(7)字號稱呼,如柳河東、杜拾遺、詩仙、太史公等。

四、點面結合記憶法

復習既要注意全方位復習,又要注意突出重點。有的文學常識關鍵就在某一要點,抓住了要點,其他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教材所選魯迅的若干篇小說,要記每篇出自何處,很難,若記住了除《祝?!烦鲎浴夺葆濉吠猓溆嗑鲎浴秴群啊?,便省時易記、事半功倍。

五、形象特征記憶法

轉貼于

即抓住文學常識在外部的共同特征進行快速記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關于“最”或“第一”的,如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等。(2)關于地位獨特的,如丹麥的安徒生、挪威的易卜生、西班牙的塞萬提斯等,他們都是所在國家能在世界文學史上排得上號的大家。(3)關于“數字”的,如“三言二拍”、“四書五經”、“漢字六書”、“建安七子”、“唐宋家”、“九歌”、“九章”、“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四史”等。(4)關于對聯評價的,如“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等。(5)關于成語軼事的,如洛陽紙貴、江郎才盡、屈原投江、曹植七步詩、朱自清不吃美國救濟糧、高爾基當面包師傅等。

篇6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年間的詩歌共305篇(另有六篇笙詩,只有題目沒有內容)。先秦時稱其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詩經》所錄,均為曾經入樂的歌詞,分為《風》《雅》《頌》三部分?!讹L》包括周南、召南、邶、、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十五國風,是各地的民歌?!堆拧贩譃椤洞笱拧贰缎⊙拧?,是王畿之地的正樂?!俄灐酚小吨茼灐贰遏旐灐贰渡添灐?,是宗廟祭祀等大型活動的歌舞辭?!对娊洝酚辛x:風、雅、頌、賦、比、興。風、雅、頌指《詩經》的體例,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

深入品評

首先,《詩經》的內容包羅萬象,全面地展示了中國周代時期各個階層的社會生活,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奴隸社會從興盛到衰敗時期的歷史面貌。

從它的體例上就很明顯地反映出了當時社會階層的劃分。《左傳》說“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在當時祭祀是國家的頭等大事,是社會上層意志的集中體現?!俄灐泛汀洞笱拧分性S多帶有史詩性質的敘事詩,便反映了統治階層對部族歷史的回顧以及對祖先功德的贊頌。如《周頌》和《大雅》中的《生民》《公劉 》《綿》《皇矣》《大明》等,記載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紂,是周部族起源、發展和立國的歷史敘事詩。

《雅》是王畿之地的正樂,它的作者大多是士大夫,主要反映了諸侯朝會和貴族享宴的情景,如《小雅·鹿鳴》描寫“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貴族也通過詩歌,來表現自己對王政的不滿,如《小雅·節南山》記載:“家父作誦,以究”,就是一位叫家父的臣子,作了這首詩來諷刺周幽王。

相對于《頌》和《雅》來說,《國風》的篇幅更多,反映的社會生活更為廣泛,思想性和藝術性也較《頌》《雅》更高。因此有“三頌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國風”的說法。十五國風主要反映的是底層勞動人民的社會生活,深刻入微,包容百態。從內容上看,這些詩歌主要有以下幾類:

農事詩,直接反映勞動生活的詩歌。如《周南·》完整地刻畫了婦女們采集的勞動過程;《豳風·七月》記敘了奴隸一年四季的勞動生活。

征役詩,有關戰爭和徭役的詩歌,它們大多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戰爭和徭役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如《豳風·東山》《唐風·鴇羽》等寫征夫思家戀土和對戰爭的哀怨;《王風· 君子于役》《衛風·伯兮》等表現了思婦對征人的懷念。

諷怨詩,諷刺統治者的貪婪殘暴,表現了下層勞動人民和統治者的尖銳矛盾。如《魏風· 碩鼠》《魏風·伐檀》等,以冷嘲熱諷的筆調形象地揭示出奴隸主貪婪成性、不勞而獲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聲和對理想生活的向往,顯示了奴隸制崩潰時期奴隸們的覺醒。

婚戀詩,占《國風》的很大一部分。有些表現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如《秦風·兼葭》表現了男女之間如夢的追求;《鄭風·溱洧》《邶風·靜女》表現了男女之間戲謔的歡會;《王風·采葛》表現了男女之間痛苦的相思;《衛風·木瓜》《召南·有梅 》表現了男女之間的相互饋贈;《風·柏舟》《鄭風·將仲子》則反映了家長的干涉和社會輿論給青年男女帶來的痛苦?!囤L·谷風》《衛風·氓》還抒寫了棄婦的哀怨,憤怒譴責了男子的忘恩負義,反映了階級社會中廣大婦女的悲慘命運。

其次,《詩經》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有著很高的藝術成就,對后世的詩文發展產生了難以磨滅的影響。

第一,《詩經》以真實的生活感受和樸素自然的藝術手段生動地再現了那一時代廣闊的現實生活畫面,體現著深刻的現實主義的創作精神。這一點對后世影響深遠。從漢魏樂府直到近代歌謠都深刻體現出了它的現實主義精神,它們一直是人民手中最銳利的戰斗武器。歷代進步文人在創作中倡導“比興”“風雅”,實質上也就是倡導《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白居易在新樂府運動中,也以“風雅”“比興”為標準,批評了齊梁以來的形式主義文風,又總結魏晉以來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的成就,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做”的要求,這正是《詩經》現實主義的進一步發揚。

第二,《詩經》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的運用,是后世詩文創作的表現技法的基礎。賦就是鋪陳直敘,敘事描寫、議論抒情都在其內,是《詩經》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現手法。如《衛風·氓》也以敘述和描寫的手段寫出了棄婦的遭際和復雜的心理情感。比就是比喻,《詩經》的比喻運用得相當廣泛,而且形式多種多樣。興就是托物起興,是詩歌開頭而引起下文的一種手法。有的只起開頭的作用,但多數都有某種意義的關聯,起到象征、烘托、聯想、比喻等作用。賦、比、興的手法還常常結合使用,如《秦風·蒹葭》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開篇,既是以賦法描寫,也是為下文起興,進而營造了全詩朦朧惆悵的氛圍。

第三,一詠三嘆的章法和四言為主靈活多變的句式是《詩經》的特色。產生于人民集體口頭傳唱的歌,自然形成了聯章復疊形式,既便于記憶、傳誦,又形成回環跌宕的藝術效果?!【涫郊纫运难詾槎ǜ穸蛛S機而變,表現靈活自如,如《王風·黍離》,全詩三章采用重章疊唱的結構形式,很好地抒發作者的家國興亡之感。

第四,豐富、生動、形象的語言和和諧的韻律,使詩歌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对娊洝吩~匯豐富,大量的名詞、動詞、形容詞對人、事、物的各種特征,都能給予準確而形象的表現。如《衛風·碩人》中對美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細致描寫,幾乎成了后世描寫美人的典范。

最后,《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由于其內容豐富、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后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后世的文人風雅之說正是來源于此?!对娊洝返挠绊戇€越出中國的國界而走向全世界。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很早就傳入漢文版《詩經》。從18世紀開始,又出現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譯本。

名篇選讀

黍 離

彼黍離離①,

彼稷之苗②。

行邁靡靡③,

中心搖搖④。

知我者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

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

彼稷之穗。

行邁靡靡,

中心如醉。

知我者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

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

彼稷之實。

行邁靡靡,

中心如噎⑤。

知我者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

此何人哉!

【注釋】

①黍(shL):黍子,草本植物,子實淡黃色,去皮后叫黃米,煮熟后有黏性?!‰x離:行列貌。 ②稷(jK):高粱。 ③靡靡:行步遲緩貌。 ④搖搖:心神不安。 ⑤噎(yE):氣逆不順。

【點評】

《黍離》一詩,是哀傷西周的。周大夫行役到此地,看到以前的宗廟宮室盡變為禾黍,悲愴不已,彷徨不忍離去。

全詩三章,只換了六個字,各章第二句“苗”“穗”“實”表明禾黍生長的變化。第四句“搖”“醉”“噎”形象地展示了作者的哀思悲愴,一次比一次深重,直到憂深地難以呼吸。可以想象,作者在田間廢址,通過這樣重疊的詩句,反復吟唱,一往情深,蒼涼的歌聲在天地之間低徊無限,是何等的凄愴動人。

此詩歷代相傳,影響很大。后人懷古往往沿襲其音調。如姜夔之作《揚州慢》便是看到“薺麥彌望”“以為有《黍離》之悲”。唐伯虎那句著名的“不見五陵豪杰墓,無花無酒鋤作田”以“田”“墓”對照的方式,也當溯源于此。

探究空間

1.《詩經》中很多經典的詩句和典故一直沿用到現在,如描寫美人的“手如柔荑”“螓首蛾眉”(《衛風·碩人》);形容思念之情的“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王風·采葛》)等。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我們也可以繼續深入挖掘,看看還有哪些?

2.《詩經》的精華來自于民歌,“一詠三嘆”的章法,賦、比、興的手法在現在的民歌中仍被大量采用,如阿寶唱的“山丹丹開花紅艷艷,領導咱打江山”,便是“興”和“比”的結合使用。同學們可以找自己家鄉的民歌跟《詩經》做一番對比,看看能有什么發現。

可讀書目

王秀梅 王國軒《詩經》,“中華經典精粹解讀”叢書,中華書局,2011年。

周振甫 《詩經選譯》,中華書局,2005年。

金性堯《閑坐說詩經》,中華書局,2004年。

朱東潤《詩三百篇探故》,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

篇7

關鍵詞:嚴羽;以禪喻詩

中圖分類號:I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3-0245-01

詩話,是中國古代一種獨特的論詩之體,它始創于歐陽修,而后歷經數代,到清發展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理論批評的一種主要形式。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優秀的著作,如繼歐陽修的《六一詩話》之后,南宋又有張戎的《歲寒堂詩話》、姜夔的《白石道人詩話》、嚴羽的《滄浪詩話》,錢鐘書先生在《中國文學史》中將后三者定位為“鼎足”之三者。其中《滄浪詩話》它集宋代詩學研究之大成,是“宋代詩話的壓軸之作,也是宋代文學批評特別是詩學批評的代表作,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

《滄浪詩話》全書分詩辨、詩體、詩法、詩評、考證五門,卷末附有《與吳景仙論詩書》一文,以第一部分為核心。嚴羽論詩立足于它“吟詠性情”的基本性質,《福建文苑傳》亦以“掃除美刺,獨任性靈”總括嚴氏詩論。全書完全不涉及詩與儒道的關系及其在政治、教化方面的功能,而重視詩的藝術性和由此造成的對人心的感發,這與理學家的文學觀恰成對立。

1 嚴羽寫《滄浪詩話》的時代背景

我們知道,詩歌藝術發展到唐代,已經達到了古典詩歌藝術的最高峰。宋詩要有新的創造,必須獨辟蹊徑。散文化和議論化便成為當時宋代詩壇的一個特色,這確實是宋代詩歌出現了新現象。但是江西詩派卻過分強調,他們過多地發議論、講道理,排比典故、掉書袋,片面追求文字工巧,這些傾向的惡性發展,違背了詩歌發展的藝術規律,產生了極壞的影響。

被奉為江西派之祖的黃庭堅就提出詩歌創作要“以理為主”,認為“詞意高深要從學問中來”(《論詩帖》),強調“無一字無來歷”,“取古人之陳言入于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再答洪駒父書》),提出“奪胎法”和“換骨法”(參看《冷齋夜話》卷一),主張創作要對古人名作“不易其意而造其語”,“窺入其意而形容之”。王若虛《滹南詩話》曾尖銳指出:“魯直論詩,有‘奪胎換骨,點鐵成金’之喻,世以為名言。以予觀之,特剽竊之黠者耳。 如方孝岳先生所說:“嚴羽生在南宋之季,當江西派盛極一時之后,所以他的立論,多半是針對江西派而發?!眹烙鹪凇稖胬嗽娫挕分?對以黃庭堅為“宗祖”的江西詩派的詩歌創作弊病的攻擊,一是指斥他們“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二是指斥其作詩一字一句,必論出處來歷。由此也便涉及了宋詩的具有普遍性的弊病,認為“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興”,對蘇軾、黃庭堅都表示了相當的不滿。這在揭示宋詩的主要弊病方面,力圖扭轉歪風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 “以禪喻詩”

嚴羽的詩論觀點最重要的是“以禪喻詩”,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妙悟”說。他說:“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

以禪論詩,并不始于嚴羽。在唐代自從禪宗思想廣泛流行之后,禪宗那種“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思想,對文藝創作就有很大影響。司空圖提出“象外之象”和“味外之旨”,就很明顯地反映了這一點。宋代詩人、詩論家借參禪來談詩的也大有人在?!皩W詩如參禪”之說,自北宋蘇軾發端,蘇軾以參禪比擬對詩作審美鑒賞:

“暫借好詩消永夜,每逢佳處輒參禪”(《夜直玉堂攜李之儀端叔詩百余首讀至夜半書其后》)。

而吳可有三首《學詩詩》,再三以“學詩渾似學參禪”點出學詩與參禪的相似處,并描述在參悟之后所呈現的境界,后來便引起兩宋人士一連串的迭相應和,開啟了“以禪論詩”的風氣,并在詩話、詩論中廣泛出現“以禪喻詩”的評論潮流。

嚴羽集“以禪喻詩”之大成,并以明確的理論意識使用這種方法。在《詩辨》篇中,嚴羽宣稱“故予不自量度,輒定詩之宗旨,且借禪以為喻,推原漢魏以來,而截然謂當以盛唐為法。雖獲罪于世之君子,不辭也。” 由于嚴羽并不精通禪學,以至于在他借用禪的術語時發生了一些舛誤,因而授人以口實,尤其以清初評論家錢謙益及其學生馮班的批判為最。錢謙益在《唐詩英華序》中說:“嚴氏以禪喻詩,無知妄論,謂漢魏、盛唐為第一義,大歷為小乘禪,晚唐為聲聞、辟支果。不知聲聞、辟支果即小乘也。謂學漢魏盛唐為臨濟宗,大歷以下為曹洞宗,不知臨濟、曹洞初無勝劣也。”馮班也在他的《嚴氏糾謬》中批駁嚴羽“剽竊禪語,皆失其宗旨,可笑之極?!卞X馮二人對嚴羽“以禪喻詩”的批評,主要是抨擊嚴羽對于禪學沒有專門研究,對禪家用語較一知半解,而不是要理解嚴羽提出“以禪喻詩”的動機和內容。但是應該看到嚴羽目的并不是要談禪論道,而是要借助于禪師建構自己的詩學思想體系,是用“禪道妙悟”來比喻“詩道妙悟”,以說明詩歌創作的內在規律與本質特征。

另外嚴羽“以禪喻詩”還有一個特別的原因,那就是他力求使其擺脫作為儒學婢女地位、以弘揚其審美特征。

因為歷代以來詩家都是以儒治詩,而儒家詩學的著眼點在于社會人生,先秦儒家的詩學,都是為著政治的、社會的、倫理的目的。后期儒家詩學也一直沿著這條軌道發展?!拔囊暂d道”“文以明道”之說,就是最典型的命題。白居易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的口號,就明確揭示了儒家詩學這種濃厚的外在目的性。詩歌創作的目的與功能,在儒家看來,不在于審美,也不在于藝術,而是為了“載道”,或者是為了裨益于社會政治。那么,對于詩歌的自身規律、內在特征以及思維特質等問題的忽略、欠缺,也就帶有某種必然性了。嚴羽正是覺察到了儒家詩教的缺欠,同時,他也朦朧地認識到了詩歌的內在審美特征以及思維與禪學有著某種共同性。所以禪學便成為他治詩學的一種思想工具。禪不依戀、不迷信于外在的神靈與權威,禪是心靈的超越,禪是最具有心理學色彩的。禪的核心在于“悟”,而“悟”正是一種心理過程,也可以說是一種思維方式。而詩歌最根本的內在特征,不在于韻律、格式乃至句法等因素,在于詩人心靈中所孕化的審美意象。詩是用文字符號創造出審美意象來表現詩人的情感。審美意象是一種非邏輯思維方式,而非邏輯思維同樣是“禪家妙悟”的基本特征。禪宗教義強調“直指人心,不立文字”,就是要求眾生以獨特的、不可言喻的個性體驗,返照自身的“佛性”。嚴羽論詩,正是深入到這個層次。他的“以禪喻詩”,意義上也就在這里,他用禪的思維特征,比擬出了詩歌的思維特征。

采用“以禪喻詩”使詩學拋開了儒道以及它的政教功能,而重在詩的藝術性和由此造成的對人心的感發,與與理學家的文學觀恰成對立,這不能不說是嚴羽詩學的獨到之處。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詩經?關雎》;文本涵義;詩歌主旨;文化特征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0)21-0004-02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其作品創作年代大約在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除去六篇有目無辭的笙詩外,共收詩三百零五首。按內容的不同可以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而在這三百零五篇詩歌中《關雎》被列為三百篇之首,可見其厚重而深遠的顯要地位。下面著重從剖析文本涵義、探討詩歌主旨以及反觀其中所折射的周文化等方面,對《關雎》進行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

一、文本涵義的依據

《關雎》作為詩經開篇之作,大多認為它是一首情歌,其中關雎與河州象征著東方人始終縹緲朦朧的情感意境,君子以求淑女代表了中國人的愛情定調,非常含蓄。但細讀《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能發現更為深刻的文化意蘊,以下主要是從現存的文本對《關雎》作了一個儒家意義上的理解,同時也略談了些其他的看法和見解。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傳曰:“關關,和聲也。雎鳩,王雎也。鳥摯而有別。水中可居者曰洲。后妃說樂君子之德,無不和諧,又不其色,慎固幽深若關雎之有別焉,然后可以風化天下。夫婦有別則父子親,父子親則君臣敬,君臣敬則朝廷正,朝廷正則王化成。窈窕,幽閑也。淑,善;逑,匹也。言后妃有關雎之德,是幽閑貞專之善女,宜為君子之好匹?!睂τ凇瓣P關雎鳩,在河之洲”的用意向來頗有爭議,有的認為并不存在這樣的意象,它的作用只是為了起興,引申出后兩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的卻認為雎鳩成雙成對,相和鳴叫是實在的物象,它的存在觸發了君子內在求偶的情愫。淑女外在儀態的幽雅嫻靜,內在性情的美好善良正是君子之佳偶,兩人的結合可以構成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以此作為風化天下的楷模。通過閱讀《毛詩正義》,我個人偏向于后一種理解,認為這是一種皇室之道于天下之理的表率作用,其用意非一般的愛情詩所能企及,耐人尋味,值得琢磨。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毛傳曰:“寤,覺。寐,寢也”,鄭箋云:“言后妃覺寐則常求此賢女,欲與之共已職也;朱熹《詩集傳》則說:“此人此德,世不常有。求之不得,則無以配君子而成其內治之美,故其憂思之深,不能自已。”從中可以略探出兩者觀點的不同,毛詩鄭箋是從詠德的基礎對后妃美好性情品德進行了歌頌,從中體現出的是一種風化天下的內涵;而朱熹則更多傾向于“君子”精心選擇、努力求取“淑女”之情,表現的是“君子”對“淑女”纏綿悱惻的愛戀和思念之情。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優哉游哉,輾轉反側”,毛傳曰:“服,思之也。悠,思也。”孔疏言:“毛以為后妃求此賢女而不得,覺寐則思己職事當誰與共之。”鄭箋:“服,事也。求賢女而不得,覺寐則思己職事,當誰也共之乎!思之哉!思之哉!言已誠思之。臥而不周曰輾。”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后妃的德行是如此的美好,她不僅能替君子分擔憂愁,而且還盡自己的能力,去挑選能和自己一起共職事的賢女,為了此事竟反復思忖,臥而不周,可謂“德盛感深也”。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毛傳曰:“宜以琴瑟友樂之”;鄭箋云:“言后妃既得荇菜,必有助而采之者。同志為友,言賢女之助后妃共荇菜,其情意乃與琴瑟之志同”。對于此句的文本含義,我以為孔疏說得最為全面,孔疏曰:“作此琴瑟之樂,樂此窈窕之淑女,其情性之和上下相親,與琴瑟之音,官商相應。無異若與琴瑟為友,然共心同志,故云琴瑟友之?!睆闹兴磉_的對后妃的稱頌與前文一脈相承,朱熹的《詩集傳》則認為“采是采取而擇之,友,即是親愛之意也”,這種解釋也正如前文所說的,更傾向于從婚戀的角度去閱讀而所得的觀點。

“參差荇菜,左右d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毛傳曰:“d,擇也。德盛者宜有鐘鼓之樂”;鄭箋云:“后妃既得荇菜,必有助而擇之者。琴瑟在堂,鐘鼓在庭,言共荇菜之時,上下之樂皆作,盛共禮也”。

綜觀全詩,可以看到,站在不同的角度對此詩的解釋是大相徑庭的。毛傳鄭箋主要從人倫之情出發,目的在于歌詠后妃之德、風化天下,所以對全詩的理解都是建立在對后妃美好性情品德進行贊頌的基礎上;而站在婚戀觀的角度去解釋,則表現的是男女從尋求戀愛對象到結為婚姻的全過程,從中歌詠的是以君子配淑女的完美婚戀觀。

二、詩歌的主旨

通過本文第一部分對文本含義論述,可以看出《關雎》是一首飽受爭議的詩,對于該詩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大家都各抒己見,眾說紛紜而卻又莫衷一是,沒有達到共性的認識,將大家的見解綜合起來,大致有兩種不同的看法,即“詠德詩”、“愛情詩”。

“詠德詩”即認為此詩的主旨是宣揚后妃之德?!睹娦颉吩?“《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化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也,用之邦國焉。”《毛詩正義》則解釋為:“序以后妃樂得淑女,不其色,家人之細事耳,而編于《詩》首,因為歌樂,故于后妃德下即申明此意,言后妃之有美德,文王風華之始也。言文王行化,始于其妻,故用此為風教之始,所以風化天下之民,而使之皆正夫婦焉?!睆倪@段引文的論述中,可看出周初統治者對于室家之道的高度重視,生動地體現了統治者的家國觀,既對于統治者自身來說,要統一天下,首先就要從治家開始,《禮記?大學》也說:“欲治其國者,先其齊家,欲齊其家,先修其身”,由此可見,只有處理好夫婦這一步,在“齊家”之后,才能逐漸實現一統天下的理想,這種思想也可以作為后來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源流。

“愛情詩”則是單純地認為此詩是歌頌愛情的,是一個青年熾烈地追求采摘荇菜女子的詩,為我們展現了男女從尋求戀愛對象到結為婚姻的全過程,提倡的是以“君子”配“淑女”的完美婚戀觀。它的意義多是從美學的角度上去欣賞這首詩, 正如孔子所評價的一樣《關雎》“樂而不,哀而不傷”,體現了“發乎情,止乎禮”的君子風范和中和之美。

三、體現的文化特征

《關雎》被列為《詩》三百之首,同時也是十五國風之周南的開篇之作,足以見其厚重而深遠的顯要地位。“周”,是國名;“南”是指南方的諸侯國。通過對它的閱讀,我們可以從中窺探出部分關于周初的文化特征?!睹娦颉?“《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愛在進賢,不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是《關雎》之義也”,從中可以知曉,對其的推行是統治者施行統治的需要,只有邁出夫婦,“齊家”這一步之后,才能實現統一天下的理想,它的文化傳播作用就在于歌詠后妃的美德,如孔疏所謂“文王正其家,而后及其國,是正其始也”,然后方能“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正是文王這樣的做法奠定了周朝的政權和禮樂文明的基礎,充分顯示了“窈窕淑女”對于室家之道,對于家國天下的重要性。其次,可以從中讀出夫婦人倫也是周人的首重之情,《關雎》其所表現的正是周代重視的男女、夫婦之情,顯示出一夫一妻制的發展要求,同時隨著周朝禮樂文化的不斷發展,也使人們在心里上建立起新的婚姻理想模式,即選擇忠貞不渝、相敬如賓的婚姻生活,以“淑女”配“君子”的婚戀模式正符合人們對此的期盼,從這個層面上將,《關雎》也是對周代社會重視夫婦之情的藝術實錄。再次,體現了周代的禮樂文化,其中流露出的審美情感是一種平靜祥和的中和之美,《毛詩序》曰:“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儀,先王之澤也”生動地體現了這樣一種禮樂文化的內涵,它的特征符合孔子在《論語?八佾》中對其的評價“《關雎》樂而不,哀而不傷”。

本文只是從現存的文本對《關雎》作了一個儒家意義上的理解,同時也略談了些其他的看法和見解,當然歷來對這首詩的看法都莫衷一是,存在爭議。至于這首詩的本來面貌如何,有待專家學者作出另一番的考證。

篇9

關鍵詞 手機文學,存在問題,對策

網絡文學討論的余音尚在耳邊回響,手機文學就已經粉墨登場。手機文學這一中國當代文學中的新寵就如一陣春風在學界吹皺了一池春水,為當代文學注入了生氣和活力。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手機文學的興起意義重大,它恰恰說明了我們這個社會的日新月異。手機文學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因此,關注手機文學的現在和未來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我國當代文學的現在和未來,從而有助于我國當代文學的健康發展。

一、什么是手機文學

2000年春天,一個關于依靠“”賺取零花錢的少女阿雪的故事通過手機在日本的高中生之間廣為流傳。這就是第一部手機小說《深愛》,它從此揭開了手機文學創作的序幕。之后,手機文學傳到了我國臺灣,并迅速被內地的們所接受,2003年我國誕生了第一部手機小說《城外》。一些網站、出版社、通訊公司紛紛舉辦各種關于手機文學的賽事,從而在內地掀起了一股手機文學的熱潮。先是“榕樹下”網站舉行“首屆中國手機故事大賽”,接著便是中國移動通訊公司聯合海南省作協、天涯雜志社、海南在線天涯社區已連續舉辦了三屆“e拇指手機文學原創爭霸賽”,21世紀出版社更是推出了由江西詩人謝輪創作的我國第一部手機短信詩集《我只在我眼睛里》等等,這些賽事和活動吸引了大批的文學,也使手機文學為大眾所知。不過,面對熱鬧非凡的手機文學創作氣氛,我們不僅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什么是手機文學。很顯然,在大量的所謂手機文學作品中,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很大一部分并非我們所說的“文學”,更談不上“手機文學”。也正是在“什么是手機文學”這一問題上存在著模糊認識,所以才造成了手機文學創作的虛假繁榮和作品的良莠不齊。

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說,人類文化的發展經歷了由口傳文化向印刷文化再向電子媒介文化演進的三種不同形態,而其中后一種文化形態對前一種文化形態的超越又往往依托科技的進步來實現。伴隨著文化的三種不同形態的演進,人類文學的發展也一度經歷了從口傳到手書再到當前的“機”制等三個時期。文學的載體也經歷了口傳到石質、竹質,棉質、絲質、紙質再到網絡、手機的變化。手機文學是繼網絡文學之后在當前的電子媒介時代所出現的又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它已不同于印刷文化時代出現的在二維空間開展的以線性敘述方式為特征的紙質文學形態。“這是一個圖像泛濫的時代”,當前的這個時代也被學者們稱之為“圖像時代”或“讀圖時代”。在這個時代,“圖像”可以被大量便捷復制和傳播,“圖像”在追逐著人、壓迫著人,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影響著文化的發展軌跡。手機文學由于要以現代軟件技術和通訊技術為基礎而存在,所以其勢必會受到“圖像”的侵襲而具有更多的視覺藝術的特征,勢必受到網絡軟件技術的影響而打上多媒體技術的烙印?!凹夹g不僅僅是手段,技術也是一種展現的方式”,網絡軟件技術之于文學不僅僅是文學傳播的手段。而且也是手機文學存在的方式。也就是說,網絡軟件技術將對手機文學的敘述方式、藝術手段等方面產生重大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手機文學的出現是與它所依憑的載體――手機的普及以及技術進步分不開的。目前,我國的手機用戶已近4億,全球手機用戶已達20億,其數量已遠遠超過計算機互聯網用戶。正是緣于此,手機才被學者們稱之為“第五媒體”。手機的日益普及,就為手機文學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有人將手機文學稱之為“短信文學”,筆者以為這是不準確的。這種稱謂容易造成同樣借助手機而進行傳播的生活信息與“文學”作品的混淆,不利于手機文學的自覺健康發展。短信只是手機之間相互聯系的一種方式,它并不是文學可賴以存在的穩定載體,而“手機”則因為整合了硬件與軟件技術可以成為一種新的文學樣式。棲居。的載體。不僅如此,擇“手機文學”這一稱謂而棄“短信文學”這一稱謂還有助于與1990年代初出現的“網絡文學”在分類標準問題上達成一致,有利于學界的研究。正如借助網絡制作的文字材料并非完全是網絡文學作品一樣,借助手機發出的短信也并非都是手機文學作品。

總之,手機文學是一種依托現代通訊軟件技術和網絡技術而發展起來的新的文學樣式,它以手機為存在載體。以短信為基本傳播形式,以詩歌、小說、散文、故事、對聯等為體裁,來曲折反映大眾所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和情感生活,文學性、精悍性、創新性、大眾性是其基本特征。

二、手機文學存在的問題

1 題材與主題意義狹隘

愛情,是人類文學史上永恒的題材,手機文學的們鐘情于此本無可厚非。因為手機文學的創作主體大多為“80后”和“90后”的年輕人,他們關心的事情、熱衷的問題有限,更多的是異性之間的愛情。而且的生活體驗過于單一,過多關注小我的喜怒哀樂,兒女情長,愛情、網戀、痛苦、迷茫等,作品往往具有“年青一代”的熱情和幼稚。從日本第一部手機小說《澡愛》到我國臺灣的手機小說《距離》再到內地第一部手機小說《城外》,手機文學的們都在“愛情”二字上做文章。石田衣良的《深愛》描寫了一位17歲的女高中生阿由的凄美的愛情故事。阿由離家出走后,為了得到零用錢,經常與成年人約會。漸漸地,她喪失了生活目標,整天與為伴,直到有一天,她遇到了一位患有嚴重心臟病的少年,終于懂得了什么才是人間的真愛。然而就在這個時候,艾滋病無情地奪去了她的生命。這部作品為眾多的日本年輕人所深愛,尤其是日本女高中生。黃玄的《距離》則用1008個字筆墨極為節儉地描繪了女主人公伶的一段發生在臺北市的都市快餐愛情。而千夫長的《城外》則講述了一個婚姻圍城之外的愛情故事,即婚外戀。兩個相愛的人雙雙從婚姻的圍城中走出,在城外卻遭遇到了一段道德和法律都不支持的合情但不合理的激情。從表現“式愛情”到表現“都市快餐式愛情”再到表現“婚外戀式愛情”,愛情一次次地粉墨登場。由于手機文學和網絡文學創作主體在年齡上的相似性,所以手機文學和網絡文學在所表現的題材上就有了許多相似之處,熱衷于描寫愛情就是其中之一。正如網絡文學蔡智恒所說:“會在網絡上發表作品的都是年輕人,學生嘛,關心的事有限,不是課業就是愛情,所以你看到的十本大概有八本半都是愛情小說?!笔謾C文學也是這樣。這就極大地制約了手機文學表現生活的廣度和深度,影響了手機文學的社會價值,制約了手機文學的影響范圍。

2 商品性過于突出  當前,消費文化對社會各個層面的影響日益加深。手機文學作為消費文化的一部分,它更是深受消費文化的影響。在消費文化的影響之下,人們的消費理念、消費方式、消費行為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些變化帶來了消費語境的變化。而消費語境的變化,導致文學自身的商品性和藝術性二者的矛盾日漸突出。這種矛盾在手機文學的身上表現得十分明顯。手機的產生是以實用為目的的,這樣作為依憑手機而存在的手機文學必然被深深地打上功利的烙印。在這點上,手機文學與網絡文學又是有著驚人的相似。網絡們不過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表現欲而寫,為寫而寫,為了練打字而寫,為了騙取美眉的歡心而寫,當然最可心兒的,是為了在網上度過的美麗而綿長的夜晚而寫”。同樣地,手機文學們往往是為了追名逐利而寫。石田衣良是一個手機網站的經營者,他為了提高自己的網站的點擊率,才創作了手機小說《深愛》。而中國內地第一部手機小說的作者千夫長更是直白地說?!拔揖褪菫槭袌龆鴮?,就是要喝頭碗湯。在這個市場經濟時代,作家就要為市場寫作,作品就要當成商品來經營”。說白了,作家要為了錢而寫作。于是,千夫長就把其6萬多字的網絡小說《愛你到虛無縹緲》改成了手機小說《城外》在手機上以短信的方式發表,從而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也就是說,在手機運營商、通訊公司和們共同的經濟利益驅使之下,手機文學誕生了。在這種情況下,手機文學身上就必然彌漫著揮之不去的“銅臭氣”,而讓人感覺不到“詩意”的氣息。手機文學自身的商品性的突出本無須撻伐,然而當它遮住了“藝術性”的光輝時就不是什么好事了。這時文學就不是一件“特殊”的商品,而是一件地道的商品,文學也就不是文學了??傊?,在當前的消費時代,由于手機文學創作處于初級階段,所以手機文學的特征還不明顯,商品性過于突出,藝術性缺失,這極大地制約了手機文學的健康良性發展。

篇10

關鍵詞:《濂洛風雅》 文體 風雅

《濂洛風雅》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理學詩選本,由宋元之際理學家金履祥于晚年選錄編訂的,其中收錄了48位理學家共453首詩作,是一部明確為理學家創作正名的著作,為后人理解和研究理學詩派提供了重要依據?!端膸焯嵋吩u價它使“道學之詩與詩人之詩千秋楚越矣”。這種選本的出現,被認為是宋學家文學理論正式成立的標志,其文體觀亦被理學詩派的創作者奉為圭臬。

選本是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一種重要方式,其中表現了選家的文學思想、品評標準和審美趣味等。作為朱熹的傳人,金履祥一方面在《濂洛風雅》中繼承了朱熹的思想精髓,另一方面也闡述了自己對理學詩的判斷和理解。簡單來說,《濂洛風雅》在文體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以“理”為體,以“文”為用

理學以“理”為世界的本體,“理”統攝著世界的一切。在“理”與“文”的關系中,理學家以“理”為本,以“文”為末,將文學視為義理說教的工具,提出“文以載道”的觀點?!跺ヂ屣L雅》作為一種理學詩選本,亦是以“理”為文之體,所選詩歌大多是那些言義理、吟性情的創作,如“序”中所說:“今讀仁山先生所輯濂洛諸子詩,率皆天籟自鳴,出入風雅,無一不根于仁義,發于道德。宣尼復起,其必采而錄之?!闭f明所選詩歌皆是以理學中的“仁義”、“道德”為本,這是金履祥選詩的一個基本準則。閱讀其中的詩歌也發現多是以文載道的作品,如張載的《女誡》、張繹的《書座右》等,都是寫義理,說明道理,不像是文學作品,反而像是哲學箴言;就算是一些寫景、詠物的詩歌也是用以闡釋一定道理的,如卷六中程頤的《秋日偶成》:“閑來無事不從容, 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 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 思入云煙變態中。富貴不貧賤樂, 男兒到此是豪雄?!睂⒗碓⒂诰拔镏小=鹗显u價其:“言窮理精深,雖風云變態之理無不到?!庇钟猩塾旱摹缎亩鳌罚骸耙庖嘈乃粒皂毝?。誰能天地外,別有好乾坤。”看似在吟詠心耳,實際以小見大,包含有宇宙之間的哲理。評說:“言意之間,亦可以見天地?!苯鹗显⒃u于選文中,大多皆在強調詩中所含義理,實際是把“理為體,文為用”的觀念貫穿于選本之中。

以“理”為文學本體還意味著重視文學中所闡述的義理,而往往忽視文學的文學性。在選本中就表現為忽視文學詩性化語言,甚至所選之詩文僅僅是有韻的講義,就如劉克莊《跋昊帥卿雜著? 恕齋詩存稿》所云:“ 近世貴理學而賤詩, 間有篇詠, 率是語錄講義之押韻者耳?!币嗳缇硪凰x張載的《西銘》:“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其中語言純粹是有韻的哲學講義,金氏卻將此納為古體,尤為看重,可見其對文采之忽視,進而表現為忽視詩的詩性美。

二、 文體編排與“風雅”

《濂洛風雅》六卷的文體編排是由古體至近體的排列,且古體占據了大部分篇幅:卷一選四言古詩,卷二選雜言古詩,卷三選五古,卷四選七古、五絕、五律,卷五選七絕,卷六選七律,全書六卷,古體占三卷半的篇幅,且放置在前面。這種文體編排體現了尊古的儒家詩學觀,同時表現了金氏的理學詩觀――理學“風雅”觀。唐良瑞的序說:“今之詩非風雅之體,而濂洛淵源諸公之詩則風雅之遺也。”又“風雅有正有變,有小有大……則今日風雅之編不可不以類分也?!北砻魉x詩歌文體的編排與選家所要表現的“風雅”觀密切相關,他們皆認為古體較雅正,更能表現其“風雅”理學觀,所以選詩時傾向于選擇古體。將其中的詩、銘、箴、誡、贊等四言編為風雅正體,楚辭、歌、操、樂府作為風雅變體,五七言古風為風雅之再變,絕句、律詩等近體為風雅之三變。這些理念影響著選書的文體編排,其表現為盡量多地選錄古體詩歌,通過對古體詩的重視,來體現對具有“風雅”的理學詩的提倡與重視。

三、重視和平沖淡的文體風格

理學家講究“致中和”,也就是要求凡事不要太過,要取中庸,過猶不及,不偏不倚,文質彬彬、和平沖淡才是圣人之道。卷四所選陳北溪的詩所說:“……伊誰與之友,相對淡無欲。清心仁智翁,妙趣于中足?!痹谇宓芯湍荏w現出妙趣,這在文體風格上就體現對和平沖淡的推崇,如唐良瑞所作序中提到:“故偏滯之詞,不若中正之發,而放曠悲愁之態,不若和平沖淡之音?!闭f明中正之風,和平沖淡之體才是本選本所推重的風格。又說“淡平者有淳厚之趣?!笨梢娝前押推經_淡看成是“風雅”的一種表現,使這種類型的詩歌看似不涉理路,其實表現了理學家所推崇的圣人特質。如所選張載的詩《移疾》:“移疾謝華省,問耕還弊舍。扶持便疏慵,曠僻逃將迓。書棋莎徑側,暮粥梧陰下。久矣澄清心,永愧?;∩洹!北驹娫谄骄彽財⑹鲋谐尸F了一個中正、淡然的理學家形象,雖不涉理路,卻處處浸著理學氣質。

《濂洛風雅》作為理學詩選本,在文體的各個方面詮釋出了理學家的詩學觀,表現了理學詩以“道學之詩”正統,以“詩文之詩”旁門的理學觀念,同時為我們后人全面了解和研究理學詩提供了珍貴的文史材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