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文隨筆范文
時間:2023-03-27 15:52: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雜文隨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然而,痛苦的期中考試就在這個痛苦的天氣中展開了。
丁零零的考鈴聲響過,一陣匆忙之后,考場上的同學被拉開很大的距離,考生的表情不一:有欣喜、有著急 、有自得 、有嘆息。我默默注視他們,手上的鋼筆被自己捏地很緊,一摸,上面竟粘起汗水,黏黏糊糊的。我說不清監考老師手上的密封袋里裝著什麼。希望?憧憬?還是傷感?哭泣?咬緊嘴唇,我再次仰望蒼穹,烏黑的云朵在我心中無聲無息劃過,竟帶著些雪白。排列地很整齊的座位,我安在第六組的第三個——很吉利的數字??苫璋店幊恋臍夥?,正在壓抑著在座幾十顆緊張的心。
監考老師的年過半百,嚴肅莊重的神情,還有設計得十分規矩的動作,很明確地告訴了我們,他的老練 、 睿智足以看清一切的行為。他拿著密封袋在組與組的空隙穿梭,皮鞋聲音打響了地板。 猛地,他極迅速地抓住一個男生的手,指著皮膚上抄的許多小字,問道,這是什麼?大大的眼鏡后,冰冷的面孔,眼睛里放射出嚴峻的光。
我們全都站起看著,看著,為男生捏了把汗。
全給我坐下,看什麼看,有什麼好看的。一聲嚴厲的怒喊如利劍朝四周的同學直逼,我們順從地坐下,心驚膽戰地看著他。結果,男生被引到外面水池旁,他高大的身影似乎有些不服。
外面嘩啦啦的水聲,重重地滴在我的心上,我不禁不寒而傈。
密封袋被撕開了,“嘶”的一聲響,確定了在場疑惑的心。白紙黑字,過目永恒。我機械的拿起筆,在歷史卷子上劃出黑色的痕跡。濃重的墨水,滲透進了無限的辛酸。幾個星期的抄背記寫,我已經麻木了,唯一剩下的,也只有這苦澀的辛酸吧!盯著試卷上的題目,心中一片安慰?;叵氡痴b歷史的枯燥和艱辛,一股仿佛快要堵塞的感覺沖入我的喉嚨,眼眶頓時潮濕了。我弄不請這是為什麼,我只知道,這次考試,我渴望嬴,也必須嬴。在這個高手如林的實驗班里,我顯得如此軟弱無力,我要嬴回尊嚴。
雪白的紙張,已經書寫完了它需要的成分,時間還早,但我感覺離交卷不遠了。索性把它壓在本子吧!順手抓住涂改液,往桌子上亂涂亂畫,盡管我明白自己現在做的事情的可恥性。畫完了,涂完了,改交卷了。天啦,還有半個小時,我百無聊賴地又在本子上涂鴉??紙龊莒o,靜得可以聽見風吹的聲音,是監考老師之前的舉動震撼了他們吧?我想一定是的。當時他兇神惡煞的摸樣誰見了不害怕呢?坐在最靠窗戶的位子,我靜靜盯著云朵,依舊可以和我壓住的試卷顏色形成極大的反差。怎麼還不下雨?我有些悶熱。這是,我忽然聞見了一種熟悉的味道,跟平時河水的味道一模一樣。我欣喜起來,聽即將發生的聲音。果然,雷聲響起來了,好響好響,好想好想,厲害的聲音響徹天空,于凡間蕩漾。我看見很多人捂住了耳朵,老師趴在窗戶向外看了看,我看見監考老師的嘴角浮出一絲微笑。
篇2
美好的周一,有幾個年輕人會有這樣的閑情品茶賞雪,過著仙人般生活?。孔杂勺栽?,無憂無慮,安逸閑適。享受著所有孩子夢寐以求的長假。眾人眼里無所事事,游手好閑的自由人!
每天醒來看初生的太陽,照耀世界每個角落,虔誠的感謝上帝,讓我還能活著,看見陽光,一切就還是美好?;蛟S現在有些年輕人和我一樣,每天上上網、看看書、電視劇、打打游戲過著閑到發霉的生活;還有更多的人,每天擠公交,朝九晚五忙忙碌碌工作,維持生計,埋頭苦干,即使不喜歡這份工作仍會逼著自己喜歡,他們說生活太現實,他們的夢想被生活這把尖刀活活刺穿。我呢,更傾向第一種人,夢想還是有的,在腦海里驚濤駭浪,每天用那些瑣事來打發時間,然后慢慢治愈昨天的傷口,看著鏡子里的自己,很快樂,享受著最簡單的快樂——活著的快樂。
一次次在黑夜里問自己,為什么總是辭掉工作,為什么總是堅持不了?”不喜歡,所以不想去做“另一個自己在回答。眾人聽了,笑了,是冷笑。
現在的我,很佩服那些在家無所事事一年,甚至更長時間的閑年輕人。眾人的譏笑,親戚朋友茶余飯后的話點心,父母的嘮叨,內心施加的壓力。因為沒辦法,去把另一件事情做好,付出的代價是這么多。!
他們遠離城市的喧鬧生活,孤獨的把自己鎖在寒冷的心籠。衣服,裸看著傷口,呵著冷氣,搓著冰手,問自己,現在的自己為什么會是這樣?一切是真的嗎?怎么會這樣?!然后望著遠處的火爐,緩緩的邁步湊上前取暖,狂熱的火苗將心里寒冰逐漸熔化。他們會放下沉重的包裹,奔向遠處炙熱的黎明。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段自己和自己獨處的時間,自己給自己療傷,而不是看到傷口在流血還在沒有目標的奮斗,直到血液流干,才感嘆應該早點止血才好。問問自己想要什么?得到什么自己才會擁有一份簡單的快樂不是嗎?
篇3
其實,我并不特別推崇“文以載道”,只是覺得對人生、對社會、對時代、對我們生活的這個地球,有許多想說的話,該說的話,便沒有工夫去“閑適”,于是疏遠了風花雪月,冷淡了兒女情長,卻偏愛大事、大情、大理。
看一件事物,聽一段故事,有人多是從形象思維的角度去觀察,去思考,去構思作品。我則往往在認識與理解事物的過程中,直至摸到了事物的本質,使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成為連體,才開始考慮創作。
我在天涯海角,聽了也讀了一些關于“鹿回頭”的故事,凡寫這個故事的人,幾乎都是站在獵人的立場上,贊美他執意追求的精神,最終獲得了愛情。我接受不了這種式的愛情,花鹿是弱者,是屈服強者的犧牲品。我在《鹿回頭》這首詩中,揭示了與屈服的實質:“可憐的花鹿 /被追逐到生命的絕處 / 于是變成了美麗的少女 / 嫁給了要置她死地的獵戶 / 生與死轉化成恩愛 / 獵人與獵物結成夫婦 / 這美麗動人的傳說 / 美化了弱者的屈服。”這首詩得到邵燕祥、吳奔星等多位詩評家的贊許,并收進了幾個版本的“建國五十年詩選”。
有評論家直言不諱地說我的作品“思想大于形象”。對這類評論,我一向不以為意,從不反駁,有時甚至竊喜。對于一個作家來說,“有思想”絕不是件壞事情。作家的思想深邃,作品才可能有深度,有見識,筆下才有真情感。沒有思想,哪里來的情感。
“我的詩,是受傷老兵手中,倒下又扶起的旗幟”。年過花甲之后,我幾乎與詩歌掰了臉,詩不答理我,我也不答理詩。六十年的風風雨雨,半個世紀的人生體驗(我十一歲就參加了回民支隊),或榮或辱,或苦辣酸甜,都嘗過了,都體驗了。久經磨難的我,開始從浪漫走向現實,從稚嫩走向比較成熟,經得多了,見得廣了,思想也比較“復雜”與深刻了。正像魯迅先生在《華蓋集續編》中說的:“你要那樣,我偏要這樣是有的;偏不遵命,偏不磕頭是有的;偏要在莊嚴高尚的假面上撥它一撥也是有的?!?/p>
年輕時,只關注個人命運,單純地以個人好惡看待社會,看待周圍事物,這雖然也能一定程度地識別與判斷是非曲直,但往往感性多于理性。直至飽經了人間的滄桑才漸漸認識到,個人命運是離不開民族命運的。一個人,特別是一個作家,不站在民族命運的高度去審視個人的命運,不把個人的命運融入民族命運之中,那么,無論樂觀或悲觀,都是極其盲目的。
我的經歷坎坷,沒有受過學校正規的系統教育,識字是從讀半部《水滸》起步的,后來雖也讀了不少書,卻雜亂無章,特別是我爬格子的時代環境、社會氛圍,以及個人受到的教育,讀書受到的影響,尤其是背負“十字架”的二十多年,不可能讓我安于回憶生我的那個海濱,養我的那座玉都,倒是培育了我對國計民生的注意力,養成了思考的習慣。這些都注定我與雜文、隨筆這種迅速反映社會世相的文體結了緣。即使是年輕時寫的詩歌、小說,也時而忍不住跳出來發些議論,惹得一些文友告誡我:“議論入詩,佳作罕見。”我的一些詩歌,邵燕祥先生稱為“隨筆式的短詩”,雷抒雁先生則稱做“雜談式的詩歌”,吳奔星先生稱為“思辨性的詩”,老友柳萌干脆謂之“雜文詩”。說句心里話,有些詩,像《鹿回頭》一類,是顯得理性了一些。
我是個粗線條的人,為人為文,往往忽略細微之處,大而化之居多,或許天生就不是做柔情文章的料兒。有時我也羨慕一些文友,思維纖巧,文筆細膩,在一般人看做“雞毛蒜皮”的小事上,也能下筆千言,寫得枝繁葉茂。不能不承認這確是一種本領與智慧。
車有車路,馬有馬路,我有我自己的為文之路。我看重文學的功利,也就是文學的社會效益。這或許就是我老來對雜文、隨筆情有獨鐘的原因。
雜文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雜文是任何時代都需要的一劑“保健品”。盛世危言,愈是盛世愈是需要雜文。雜文可以喚起人們的憂患意識,喚起人們的緊迫感,責任感,使命感。
有人認為雜文是近代才有的文體,其實不然。我國古代的諷喻散文,都是極其精彩的“老雜文”。像先秦的《左傳》、《國語》、《戰國策》中的《宋人獻玉》、《梗陽人有獄》、《畫蛇添足》等,像兩漢的《淮南子》、《新序》,魏晉南北朝的《又與曹操論酒禁書》、《與山巨源絕交書》等等,幾乎歷朝歷代都有可以納入雜文之列的名篇。古代的這些“雜文”,或托物寄意,談古論今,以含蓄的筆調針砭社會痼疾;或嬉笑怒罵, 口無遮攔,以敏銳的洞察力嘲諷生活中荒謬事物與丑惡現象。這些“老雜文”,大多寫得迂回曲折,意蘊深邃,耐人尋味;其語言潑辣,詞鋒逼人,淋漓暢快。這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范文,是今人學寫雜文必讀的經典。
“‘閑適’文章我不會”。這話似乎又說得絕對了些,這篇序文東拉西扯,已經有了“閑適”的嫌疑。
篇4
趟過急流險灘,度過艱辛歲月,《雜文選刊》跨越兩個世紀之首尾,迎來二十華誕。
二十年前,一個贏弱的文學精靈破土而出,從未登過大雅之堂的雜文,也要躋身于文學圈爭有一席之地,此謂之順乎歷史潮流――
民眾渴盼有為其鼓與呼的吶喊,國家需要敏感且擔責的輿論監督,讀者希望有長盛不衰的精神食糧,作家憧憬開辟針砭時弊的文學園地。《雜文選刊》的問世正當其時,且在較短時間形成品牌,自然順理成章。
《雜文選刊》創刊伊始是雙月刊,在襁褓中成長,五年后改為月刊;市場份額的增長,讀者文化心理的擴容,直逼《雜文選刊》各有側重。于是,歷練十五年,改為半月刊,2004年初,《雜文選刊》下半月版面世,四年后,2008年初,又創辦《雜文選刊》中旬版,至此《雜文選刊》上旬版、中旬版、下旬版覆蓋了中國大陸城鄉及港、澳、臺等地區并延伸到東南亞、俄羅斯等國家。
丑小鴨之變,標志著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雜文選刊》在發展,標志著民主訴求之擴大。為適應不同文化需求的讀者的不同文化消費,已經一變三的《雜文選刊》滿足了不同讀者的不同文化口味與文化滋養。《雜文選刊》上版主打常規雜文,即關注社會走向,批判世間丑惡,彰顯公正,力求鮮活?!峨s文選刊》上版面世二十年,刊發雜文作品及其周邊文章萬余篇,近數千名作家、作者名字載入雜文史冊,自費訂閱率達99%以上,三代人的心里鐫刻上《雜文選刊》的印跡。《雜文選刊》中版剛剛問世八個月,她已擔綱集中展示荒誕雜文之重任,也頗受不同年齡、不同職業讀者之青睞。荒誕雜文(二十年前我們稱為怪體雜文)是有別于常規雜文的非常規雜文之另類,即調動應用文寫作或其他文學形式的變異創作的看似荒誕題材之雜文。雜文離不開憂患,更不能讓悲憤缺位,然雜文幽默與詼諧之笑,也是其文化根基與文化情愫。近年來,一些雜文作家、作者嘗試荒誕雜文創作,已成為雜文之時尚新寵,前景十分看好?!峨s文選刊》下版這株五年前的幼苗如今已成長為一棵小樹,“姹紫嫣紅三春樹,標新立異二月花”,前賢的預想與企盼,得益于雜文這棵老樹發新枝,《雜文選刊》下版正是由于散文化隨筆化雜文的勃興使其應運而生,“下版”一經問世,便為青年尤其是校園中的師生所鐘情,迄今已是哪里有青春活力,哪里便有《雜文選刊》下旬版。
盤點《雜文選刊》二十年歷程,我們有收獲的喜悅與慰藉,也有開拓的激情與榮幸,有進取超越的實踐與紀錄,也有信念的守望與堅毅。
應近十家(次)出版社之邀約,《雜文選刊》已為其選編雜文圖書三十九種近千萬字,發行五十余萬冊。其中“叢書”四種,每種五至八冊;“年度選本”八冊。200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出版“文學百年系列”叢書,邀約《雜文選刊》加盟為其選編之《中華雜文百年精華》,同其“小說精華”、“詩歌精華”、“散文精華”等一道被列入該社重點圖書,它也是迄今為止首部含括一個世紀的雜文精萃。
建立《雜文選刊》網站――中華雜文網的運轉讓紙媒與網絡結成手足,這是展示名家與新秀的平臺,也是培育網民雜文閱讀口味的快餐。扶掖、培養雜文作者、作家是《雜文選刊》義不容辭的職責,也將壯大雜文創作團隊。一些無名作者,一俟《雜文選刊》扶掖,其創作多有明顯起色,品位多有提升。
回顧二十年走過之路,我們既有疏忽失誤的遺憾與愧疚,也有因循守舊的敗績與羞赧,既有力不從心的酸楚與無奈,也有缺乏經驗的失落與傷感。畢竟,《雜文選刊》還是成長期,畢竟《雜文選刊》今后的路還更長更遠……
篇5
一、雜文的內涵特點
雜文古已有之,是一種形象性與說理性相結合的文體,因而形象化說理是它的本質特點。同時它體例短小精悍,感應靈敏,語言幽默諷刺,寓莊于諧。按其性質和社會功能可分為三類:諷刺性雜文(如聶紺弩的《我若為王》)、歌頌性雜文(如葉永烈的《為科學而獻身》)和知識性雜文(如秦牧的《菱角的喜劇》)。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學體裁,雜文不同于散文,可以盡情的描繪抒情議論;也不同于小說、戲劇,有典型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節、尖銳的矛盾沖突;雜文也有別于時評,時評多一事一議,用語精要、直截了當。雜文可以多事一議,語言富有文采,是文學性與政論性的結合。
二、雜文的練習要點
1.以小見大?!靶 ?,就是題材小,題目小,角度巧。善于從生活的小處出發,善于從重大事件、重要問題中擷取最便于雜文寫作的一個點或者一個側面去落筆。所謂“見大”,即是于“一滴水中見太陽”,以“一目盡傳精神”,能反映世俗人情,議論出有普遍意義的道理。如何滿子的《剃光頭發微》從頭發的故事及一封讀者來信說開去,從而談到了掌權的問題,表達了對現象的憤慨,這就是以小見大。筆者學生李慈的《誰劫持了我的愛犬》也是由一則英國女士的愛犬遭綁架,要求一手交錢一手交狗的新聞報道聯想開去,進而闡發了人類的愛心原是服務于自己的欲望,發人深省。這種生發與開拓使文章有一種思考的力度與銳氣。做到這一點的關鍵是敏于觀察發現,敏于思索,見微知著,善于做生活的有心人,準備錦囊隨時捕捉隨時記錄。
2.以實論虛?!皩崱奔葱蜗?,“虛”即道理。雜文寫作不是先說觀點再論證,而常常是旁征博引,由事例引出,通過形象的引申和對照來說理。這種形象可以是借助寓言故事,用鳥獸蟲魚植物來比附人的形象。如劉征的《莊周買水》即借寓言故事批判了社會轉型期人們急功近利、惟利是圖的思想;也可以巧用比喻和比擬,如馬鐵丁的《火柴頌》憑借火柴的功用作比喻,歌頌了無私奉獻的品質。
3.諷刺得法。夸張、反語、漫畫手法的運用,當根據具體的內容而定。中學生面對社會生活中的不和諧因素,往往如鯁在喉不吐不快。但他們在批評不良社會現象時,常常容易一味地痛斥揶揄,一味地渲染鋪陳。這樣也許酣暢淋漓,然而失了分寸。因而諷刺要恰到好處。諷刺不必盡是凌厲如金剛怒目,幽默詼諧也可。如學生張斌的這段文字:“牛芒。無業人員,為本市公認的‘英雄’級人物。劫富‘濟貧’,經常一身黑衣出沒于鄰市富豪家中,偷功了得,人稱‘黑手觀音’;并‘熱心’教育下一代,傳授他畢生絕學,還免費開辦夜校,設有‘偷、搶、盜、騙’四科,真正幫助貧苦學生解決了‘上學難’的問題?!彼喒P勾勒,以詼諧出之,透露的是一種睿智。
篇6
獲獎作品支付稿費,包含小說、詩歌、散文、雜文、隨筆、笑話、故事、漫畫、書評、影評、書法、美術、攝影等,以及學生作文、校園文學等綜合性文藝作品。
由名家評點,企業贊助,優勝有獎,頒發證書,出版專集,推薦入會,參加創作筆會,重點扶植新人。
投稿請用電子版發送,并附作者個人簡介及通訊地址和聯系方式。
書法、美術、剪紙、雕刻等藝術作品請寄原件,不需裝裱,尺寸不限,便于參評。
篇7
陳魯民,信息工程大學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鄭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鄭州市雜文學會副會長。從事寫作20年,共在全國100多家報刊發表雜文1400多篇。曾獲全國新聞一等獎、全國副刊金獎等100多次,作品被收入40余部文集和中小學教材。著有雜文隨筆集《冷眼熱風》《大愚若智》《生正逢時》《思路花語》。雜文代表作有《球霸、文霸與糞霸》《一個茶壺30個杯》《魯迅與張國榮齊飛》《文人與做官》《我不當“母界文化名人”》《黛玉愛上了焦大》等。
陳魯民的雜文以文采見長,有詩的深邃和凝練,以構思奇妙取勝,以富于理性思考稱奇,有小說的細膩、幽默和輕松耐讀,在文字的跌宕多姿里閃現出智慧的光芒,在敢于和善于鞭韃社會濁流中道出高尚與正義,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雜文風格。
給自己的人生打十分
作家冷夏在《霍英東全傳》中,記錄了她與霍英東先生的有趣對話。作家問:“你從商已有半個世紀,回過頭來看自己走過的路,應該有個自我評價。假如人生滿分是100分,那你給自己打多少分?”霍英東連想也沒想就答道:“不止100分。因為幾十年來,我不單只是自己賺錢,還幫別人賺錢。從朝鮮戰爭時的那一批人開始,所有幫過我或者與我合作過的人,個個都賺錢、發達……我敢說,我從來沒有負過任何人?!?/p>
其實,霍英東先生的更大貢獻、更高人生價值,是他幾十年始終如一的愛國行為,他在教育、醫療衛生、體育、科學、社會公益等方面作出了大量貢獻。他不遺余力,慷慨解囊,捐贈多達百多億之巨。所以他完全可以這樣自信地給自己打高分,他當之無愧。
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雖然不能像霍先生那樣人生輝煌,功德圓滿,但也不妨抽空給自己的人生打個分,對自己的人生價值有一個基本判斷,看看自己這輩子過得值不值。我以為,衡量一個人的人生得分固然有很多指標,但最重要的莫過于事業成功、奉獻社會、服務人民這三項。
事業成功最重要。一個人不論從事什么工作,只要把它當事業去干,全神貫注,自強不息,干出了名堂,創造了成就,在你這一行出類拔萃,就能給自己打個滿分?;粲|先生經商大獲成功,富甲天下;鄧亞萍打乒乓球摘金奪銀,打遍世界無敵手;王選的漢字激光照排歷經艱辛,一鳴驚人;巴金的《家》《春》《秋》聞名中外,《隨感錄》石破天驚。他們的事業都能打滿分。
奉獻社會價更高。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好軍醫華益慰,對病人無限熱忱,一生做了6000多例手術,全部成功;水稻專家袁隆平,碩果累累,每年為社會增產糧食上千億斤;優秀公仆牛玉儒,為城市建設殫精竭慮,為社會和諧鞠躬盡瘁。他們的奉獻均可打滿分。
服務人民尤可貴。北京模范售票員李素麗,微笑服務,熱情待客,溫暖人心;上海維修工人徐虎,任勞任怨,隨叫隨到,不遺余力地幫居民排憂解難……他們都是服務人民的楷模,都能打人生高分。
盡管我們和這些英雄模范還有不小差距,與他們不可同日而語,但也要明白自己究竟差在哪里。所以,不論再忙,也需靜下心來,客觀、科學、公正地給自己的人生打個分。分低了就得趕快加油,爭取后來居上;分高了也別沾沾自喜,須知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百尺竿頭還當更進一步。
人生也是進京趕考,希望能像霍英東那樣考個好分啊!
篇8
2006年11月,我辦理了退休手續。其實,早在2001年底我不再擔任實職而退居“二線”后,就已經享受“半退休待遇”了。在長期的工作、生活和學習中,我始終把舞文弄墨與自己先后從事的文教、宣傳、廣播電視等工作結合起來,和研究新聞、黨史及探討讀書治學方法結合起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退休前的30多年里,我利用業余時間撰寫的各類文稿,被《人民日報》等各級新聞媒體采用的有150()余篇。為了以文會友、切磋技藝,總結寫作經驗,不斷提高寫作水平,我充分利用退居“二線”后環境清靜、時間寬裕的條件,在對這些作品整理的基礎上,先是從中遴選出雜文152篇,約16萬字,匯編成冊,名日《世風微語》。之后,又將360余篇共30余萬字的“讀書札記”“治學雜談”和“求知漫筆”之類的文章,進行了精心梳理,分門別類,于2003年和2004年,分別出版了《古今治學方法談》和《讀書訣竅》2本知識性專著。
2006年我退休后。自由支配的時間更多了。于是我給自己下了個讀、寫“定額”:每年閱讀新書至少20本,撰寫的讀書札記、雜文、隨筆、時評之類的文章被采用不少于40篇。2007年9月,我從近年來發表的文章中,篩選出149篇評論,出版了融“褒言貶語”“感言悟語”“諷言幽語”和“冷言熱語”于一書的共22萬字的評論集《多言多語》。
我已出版的這些文集,雖不敢與名家名著相媲關,但令我欣慰和自豪的是:在我們這個小縣城里,有很多寫好者常常慕名來信、來電或上門向我索要文集:一些中小學將我的文集作為素質教育的選用書籍和青少年學生的課外讀物:縣委組織部門還把有些文章作為培訓基層干部的學習參考材料呢!
假如說在職時,舞文弄墨是我的“業余愛好”,那么退休后,舞文弄墨便成了我的“專業愛好”:而著書立說,則是我舞文弄墨所派生出的一項“副產品”。舞文弄墨,是我人生的一大樂趣;著書立說,豐富和充實了我的精神生活。
一位文學大師曾將星期天稱之為自己“生命的1/7”。不言而喻,如今實行的“雙休日”。當然就是“生命的2/7”了。余思之:假如一個人從20歲參加工作到60歲退休,在這40年間,就有4160多個“休息日”。再把800多個長、短節假日也算上,這就相當于10多年的時間。至于退休之后,閑暇時間則更多。倘若在工作期間和退休之后,都能給自己訂個治學計劃,從這些寶貴的時間里抽出一部分用于讀書求知、舞文弄墨,那將對自己、對社會益莫大焉!
篇9
【老湯檔案】
小說家、教育家、學者,中國小說學會常務副會長,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中國人一向有崇奉祖先的傳統。凡是祖宗傳下來的,大都格外珍惜。這也許是不錯的,但倘不能先行辨明貨色,那么珍惜也就顯出了盲目。
比如“誠信”吧,我們的祖先身上本來就不多,于今就更少了。一百多年前美國人史密斯寫過一本書,名字叫《中國人的性格》,他在書中說:“許多了解中國人的人認為,‘信’在天朝上邦,事實上可能是最罕見的美德?!睍杏忠没媒淌诘脑捳f:“中國人公開和私下里的表現,都與‘信’背道而馳?!币苍S史密斯和基得剛從異域來到中國,那感覺特別敏銳的緣故,他們驚人一致地感到中國人“缺乏誠信”,真有點讓中國人太沒有面子了。
但是,從那時到現在,一個多世紀過去了,當下屢屢見諸報端的事實證明,史密斯們雖然不留情面,卻決非惡意的誹謗。
報載,幾年以前,一位在德國攻讀博士的中國學生,因貪圖小便宜,用實驗室的話機往國內家中打電話,導師知道了,找去批評了一頓,不料那學生又順口撒謊說,他是在向國內索取研究數據。導師是知道真情的,當即說,好,那么你可以離開這里了。你這樣做,不但會毀滅你自己,還會毀滅科學的。
在大多數中國人來看,這德國佬太死性了,綱也上得太高,打個私人電話,順口撒個小謊,就至于毀滅了科學?邪乎了!但那德國人不這么看,你在這種小事上都撒謊,難保在科學研究上不撒謊,那不就是科學的毀滅嗎?
無獨有偶,4月18日的《齊魯晚報》報道:“一名來自中國大陸的學生在申請攻讀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博士學位時,因偽造成績單和推薦信,不僅被取消了入學資格,還被他正在攻讀碩士學位的另一所大學開除?!蔽恼抡f:“雖然這是一個孤立事件,但結合前不久有關中國GRE考試作弊的風波,這些造假事件已引起美國教育界的嚴重關注。這不僅影響中國留學生的聲譽,而且勢必會影響中國學生申請留學美國的問題?!闭f的都是造假的事情,和國內多如牛毛的造假沒有什么區別,只不過這次是把假造到大洋的另一邊去罷了。
事實上,中國人在國內的造假比在國外要嚴重得多,考試中的作弊,求職中的自我吹噓,大學教師剽竊別人的科研成果之類,綿綿不絕地見之于報端,而未見報端的,在我看來,一定要比見諸報端的多出了不知多少倍。在這種正反顛倒、見怪不怪的背景下,你講科學是老老實實的學問,那不就成了傻帽兒了?那位德國的講撒謊會毀滅科學的導師,如果不是呆鳥,那一定就是精神??!
誠信是屬于道德范疇的。但是在更深的層面上,它反映的卻是一種哲學觀或者世界觀,倘不能建立起尊重科學的世界觀,哪里還會有什么誠信?今天許多的中國人可能把科學與技術等同起來,他們似乎從來不把科學當成一種信仰,這就有點麻煩了。
篇10
散文是彈性文體,包括許多體裁,如書信、日記、游記、傳記、小品、隨筆、雜文、報告文學等。這里列舉一些。比如周作人的《烏篷船》,是書信體。此種體裁通常都是表達問候或事務往來。因對方所去的是自己的家鄉,便給對方一些旅行方面的指導。其寫作動機及目的是導游性質的,但不同于一般的導游冊子,在于寫法或介紹上的別致?!拔宜嬖V你的,并不是那里的風土人情,那是寫不盡的,但是你到那里一看也就會明白的,不必啰唆地多講。我要說的是一種很有趣的東西,這便是船?!贝朔N行文的巧妙在于避開了介紹風土人情或風物景致的必要,而集中在交通工具上,有了便利的交通工具,那些景致就可以看到了。接著作者便介紹那種交通工具,即水鄉的船。船有烏蓬與白蓬之分,各有用途。烏蓬船又分三種,即四明瓦、三明瓦及小船,而三明瓦最適用。這些說明文字不厭其詳,不僅可讓對方了解得清楚一些,更在于由此引發興趣。坐船出游,不能性急?!澳阕诖?,應該是游山的態度,看看四周物色,隨處可見的山,岸旁的烏柏,河邊的紅寥和白殤,漁舍,各式各樣的橋,困倦的時候睡在艙中拿出隨筆來看,或者沖一碗清茶喝喝?!边@是一種悠然閑適的心態,最便于賞玩景致。其實作者是把自己的記游心得告訴對方,以期對方能夠領會及踐行,從而增加興味。行文至此,導游的目的是達成了,但言外之意卻傳導出一種人生態度及相應的藝術趣味來。有趣的是作為收信人的子榮君,又是作者曾用的筆名,則本文可謂寫給自己看的,乃閑適心態的自然流露。
小品,即小品文,多寫生活情趣。仍以周作人的散文為例,比如《故鄉的野菜》,文中講與故鄉的感情并不是特別地深,離開之后也不是很眷戀,但有時也會想起。然后講了故鄉的幾種野菜,即薺菜、黃花麥果及紫云英,盡管各有吃法,但就滋味上講仍就是清淡的。此種態度及趣味,還可用別的物事來比方。比如《喝茶》一文中說:“喝茶當于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喝茶之后,再去繼續修各人的勝業,無論為名為利,都無不可,但偶然的片刻優游乃正亦斷不可少?!边@里講喝茶的要義在于片刻的優游,即悠閑。由喝茶又講到茶食,即佐茶的食物也應以清淡為主,比如豆腐制品的茶干及干絲。再講到日本的茶淘飯,配以腌菜及蘿卜,都是于清茶淡飯中尋求其滋味。不用說,清淡的滋味正好對應于悠閑的心態。再如《北京的茶食》一文中所寫:“我們于日用必需的東西以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游戲與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我們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雖然是無用的裝點,而且是愈精煉愈好?!庇崎e的心態中,所要領略的是一些生活的情致??此茻o用,實則可以撫慰心靈。周作人的小品散文多為閑適心態的表現,寫來平和沖淡。林語堂也很傾心于小品散文,進而提出小品文筆調或閑話文風及家常文體。比如《秋天的況味》,文中由吸煙說起,講到煙有一股溫煦的熱氣,想到室中繚繞暗淡的煙霞,想到秋天的意味。“這時才想起,向來詩文上秋的含義,并不是這樣的,使人聯想的是蕭殺,是凄涼,是秋扇,是紅葉,是荒林,是萋草。然而秋確有另一種意味,沒有春天的陽氣勃勃,也沒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我所愛的是秋林古氣磅礴氣象。有人以老氣橫秋罵人,可見是不懂得秋林古色滋味。在四時中,我于秋是有偏愛的,所以不妨說說。秋是代表成熟,對于春天之明媚嬌艷,夏日之茂密濃深,都是過來人,不足為奇了,所以其色淡,葉多黃,有古色蒼蘢之慨,不單以蔥翠爭榮了。這是我所謂秋的意味?!焙茱@然,這里對秋天的觀感是一種成熟之美,可以表明絢爛多姿,又老到煉達。不過即便如此言說,作者也只好界定在初秋,而不是晚秋。若晚秋一到,則免不了凋落衰殘及肅殺。至于初秋的溫和,有如煙上的紅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溫香罷了。又如文筆漸趨純熟煉達,有深長意味。行文至此,作者便拓展開去,“大概凡是古老,純熟,熏黃,熟煉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樣的愉快?!敝T如慢火燉豬肉、舊字典、舊書桌、老氣橫秋的招牌及書家蒼勁雄深的筆跡,還有徐娘半老的風韻等,這一切都能體現出秋的溫文醇熟的滋味。再引鄧肯的話,以供佐證。并認為:“若鄧肯者,可謂識趣之人?!贝罂梢秊橥{。
雜文,也叫隨感錄、雜感等,因魯迅的倡導而形成一種文體。比如王小波的《我看文化熱》,文中先講幾次文化熱的現象,然后再講自己對文化的理解,表明一種反思?!拔抑酪环N文化的定義是這樣的:文化是一個社會里精神財富的積累,通過物質媒介(書籍、藝術品等等)傳諸后世或向周圍傳播。根據這種觀點,文化是創造性勞動的成果?,F在正熱著的觀點卻說,文化是種操守、是端正的態度;屬倫理學范疇?!眱上啾容^,只講倫理或操守,無疑是縮小了文化的內涵?!安还茉趺凑f,只有這么一種成果,文化顯得單薄乏味。打個比方來說,文化好比是蔬菜,倫理道德是胡蘿卜。說胡蘿卜是蔬菜沒錯,說蔬菜是胡蘿卜就有點不對頭——這次文化熱正說到這個地步。下一次就要說蔬菜是胡蘿卜纓子,讓我們徹底沒菜吃。所以,我希望別再熱了?!边@個通俗的比方不僅用得很恰切,還頗有反諷的意味。再如《我的精神家園》一文,寫因偷書看而挨湊,爸爸的小心是由于那年頭政治氣氛緊張,但哥倆又抵不住求知的欲望,這才捅開柜子偷書看??磿慕Y果是挨湊,但說爸爸揍得不夠紳士,此中的幽默雖有調侃或挪揄,實質上仍就反諷那個禁錮知識及人文的荒唐年代。作者說長大了才知道科學和藝術是怎樣的事業,當然同時也就知道了自由、理性、民主等,這些都是王小波雜文寫作的關鍵詞。不過作者并不只是在抽象的層面上展開思考,而是多取材于現實,尤其是自身當知青的經歷,因而對這些語詞就頗有獨到的體會。作者所說的思維的樂趣,也許正在于有人生閱歷作為詮釋。至于通過一番思考,發現了其中的不合理或荒唐現象,就只好采用幽默與反諷。幽默多是一種自我調解,讓郁積的情感得以釋放。至于反諷,仍就是一種指斥。盡管這種指斥與幽默結合在一起,較為委婉或柔性,但個中的是非曲直又是不言而喻的?!拔視r?;氐酵?,用一片童心來思考問題,很多煩難的問題就變得易解。人活著當然要做一番事業,而且是人文的事業;就如有一條路要走。假如是有位老學究式的人物,手執教鞭戒尺打著你走,那就不是走一條路,而是背一本宗譜?!比宋氖聵I的追求,不是靠手執教鞭將你打,而是不能在艱難的尋求中喪失童心。童心的可貴,讓人盡可能地回復本真,或者說不致于離得太遠。再就是堅守誠實原則,反對不正當的竟爭,如此才有可能建構起一個精神的家園來。
(吳永福 福建省長汀一中 36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