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英語知識點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27 23:52: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七年級英語知識點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要熟練掌握元音和輔音,5個元音字母(a, e, i, o, u),字母的正確占格及單詞間距。
二、be動詞的用法
be動詞有三種變形,分別是:am, is, are。記憶口訣:
"我"用am, "你"用are, is用于"他、她、它";單數全都用is,復數全部都用are。
三、人稱及人稱代詞的不同形式(主格和賓格)
1、三種人稱:第一人稱(I, we),第二人稱(you, you),第三人稱(he, she, it, Maria)。
2、人稱代詞的主格,即人稱代詞位于句子主語位置時的形態:I, We, You, You, He, She, It, Maria。
3、人稱代詞的賓格,即人稱代詞位于句子賓語位置時的形態:me, us, you, you, him, her, it。
4、形容詞性物主代詞:my, our, your, your, his, her, its, their。
5、名詞性物主代詞:mine, ours, yours, yours, his, hers, its, theirs。
6、反身代詞:myself, ourselves, yourself, yourselves, himself, herself, itself, themselves。
四、基數詞(表示數量多少的詞,大致相當于代數里的自然數)
zero, one, two, three, four, five, six, seven, eight, nine, ten, eleven, twelve, thirteen, fourteen, fifteen, sixteen, seventeen, eighteen, nineteen, twenty, twenty-one, twenty-two, twenty-three,twenty-four, twenty-five, twenty-six, twenty-seven, twenty-eight, twenty-nine, thirty, forty, fifty, sixty,seventy, eighty, ninety, one hundred,one hundred and one。
五、一般疑問句及特殊疑問句
1、一般疑問句:能用Yes或No來回答的問句。一般疑問句句尾讀升調。
2、特殊疑問句:不能用Yes或No來回答的問句。特殊疑問句句尾讀降調。
六、可數名詞變復數
可數名詞變復數時,有規則變化和不規則變化兩種。
1、規則變化:
(1)一般情況直接在詞尾加"-s ",如:cake-cakes, bag-bags, day-days, face-faces, orange-oranges等;
(2)以s, x, sh, ch結尾的詞,要在詞尾加"-es ",如:bus-buses, watch-watches, box-boxes等;
(3)以輔音字母加y結尾的詞,變y為i再加"-es ",如:baby-babies, country-countries, family-families等;
(4)部分以f (e)結尾的詞,變f (e)為"ves ",如:knife-knives, half-halves等;
(5)以o結尾的詞,加"-s "或"-es ",如:zoo-zoos, photo-photos, tomato-tomatoes, potato-potatoes等。記憶口訣:除了"英雄"hero外,凡是能吃的,加"-es ",不能吃的加"-s "。
2、不規則變化:
(1)改變單數名詞中的元音字母:man-men, woman-women, foot-feet, tooth-teeth等;
(2)單、復同形:sheep-sheep, Chinese-Chinese, Japanese-Japanese等;
(3)其他形式:mouse-mice, child-children等。
七、簡單句的成分及主謂一致原則
最基本構成:主語+謂語+賓語,其中謂語由動詞來充當。
主謂一致原則,就是句子的謂語要始終與主語保持數量上的一致性。當主語是第三人稱單數(簡稱"三單")時,謂語動詞也要相應變成單數形式;當主語非"三單"時,謂語動詞就用原形。實意動詞變"三單"的規則如下:
(1)一般動詞在詞尾加"-s ",如:like-likes, tell-tells, play-plays等;
(2)以字母s, x,ch, sh結尾的動詞加"-es ",如:guess-guesses, teach-teaches, watch-watches等;
(3)以o結尾的動詞一般加"-es ",如:do-does, go-goes等;
(4)以輔音字母加y結尾的動詞,先變y為i,再加"-而是",如:fly-flies, carry-carries等;
(5)have的三單形式是has。
八、冠詞的用法(名詞前面必須要有冠詞)
冠詞分為定冠詞(the)和不定冠詞(a, an)兩種。
1、定冠詞the表示"特指",可譯為"這個"、"那個"、"這些"、"那些"。
2、不定冠詞a, an用來表明(可數)名詞的數量是"一個"。an用于以元音開頭(注意不是以元音字母開頭)的單詞前,a則英語非元音開頭的單詞前。
3、不定冠詞a, an與基數詞one的區別是:不定冠詞不是刻意強調"數量",而基數詞則強調"數量"。
九、助動詞(do, does )的用法
只有實意動詞作謂語時才涉及使用助動詞。以like為例:
(1)當句子為肯定句時不涉及使用助動詞,只涉及"主謂一致"原則。
eg : I like English a lot.
Michael likes Chinese food very much.
(2)當句子為否定句時,要根據主語的人稱來決定使用相應的助動詞:當主語為"三單"時,要使用does;當主語為"非三單"時,用助動詞原形do。例如把下列句子變否定句:
Kangkang likes math.----Kangkang doesn't like math.
They like sports.------They don't like sports.
(3)當句子變疑問句時,同樣要根據句子的主語來決定在句首使用Do或Does.例如下列句子變問句:
篇2
[關鍵詞]:銜接 學生心理 語言知識 學習方法 考試評價
新目標英語《Go For It》作為我市初中英語課改實驗教材在諸多專家與一線教師的不同認識與體會中僅使用了一年后便退出了歷史舞臺。而如今八年級的學生乃是這次課改中有幸接觸兩套新教材的寵兒。但要做好《Go For It》七年級教材和《New Standard English》八年級教材在教學中的銜接工作,我們還得花許多的心思。要做好《Go For It 》與《New Standard English》的銜接,我們首先要對兩套教材有一個清晰的了解。深入透徹的分析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已有的材料以及對新知識的掌控。以下我們對兩套教材進行分析。
《Go For It》教材的特點:
優點:本套教材圖文并茂,版面設計充滿新意,而且在內容和結構方面富有創意,具有時代感和現代氣息,貼近學生的生活。同時該教材實用性強,注重交際。每個單元的選材都來源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教材編寫緊緊地與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結構、生活經驗聯系在一起。針對中國學生學英語普遍存在的“聾啞病”,教材設計了大量的聽說讀寫材料。每個單元都有語言活動,且內容不同,形式多樣.
不足:
1、新教材的操作難度大,課時不足,有效課程資源過少。
新目標英語每個單元都圍繞一個具體的話題展開,而且很多話題較新,教師處理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盡管我們一直強調集體備課,但教師手頭參考資料少,在備課時需要完全靠自己精心編排方能授課。再加上每個單元相對獨立,不像以往那樣知識體系性強,部分教師還不能完全適應。更何況教師除了寫教案、上課、反思、還要批作業、聽課、和學生談心,還要應付各種檢查等。教師真正能坐下來精心備課的時間太少了。沒有空閑的時間,就不會有深層次的思考。
2、新教材的詞匯量太大,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影響了教師的授課質量。
“新目標英語”第一冊有詞匯700個左右,第二冊約450個,第三冊約450個,第四冊約400個, 第五冊約500個,合計2500個。詞匯量成為學生學習英語的一大障礙,很多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了畏難情緒。不少單詞的拼寫太難,如gymnastics,Portuguese, Argentina,auditorium,exhibition,lemonade,requirement等等,這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記憶起來很費勁。面對這么多令人望而生畏的單詞,教師如果逼著學生機械地記憶,勢必使學生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乃至厭惡,稍有不慎就會使學生徹底放棄英語學習,甚至影響其一生的發展前途,這無形之中給教師的教學增加了新的壓力。
《New Standard English》教材的特點:
1、教育理念先進科學
本套教材遵循國內外先進的外語教育思想與原則,充分體現國家《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所倡導的外語教育理念。在編寫原則上,遵循“題材—功能—結構—任務”的原則,為學習者努力營造語境,精心設計具有新穎性和可操作性的內容。教材的設計遵從語言教學規律,體現了學用結合、學以致用的原則。教學內容和語言材料的取舍和安排,貼近學生生活,以日常生活為主要內容,逐漸適當增加社會生活內容的比重,同時適當安排一些文學性的篇章。每冊教材以主題為綱,以運用性任務為目的。詞匯、語法項目和功能用語的選擇和安排,均以主題為出發點,以運用英語的任務為形式。教材中的練習,按照真實運用性任務設計,避免了單純的模仿和機械的重復以及脫離上下文的孤立猜選。全套教材有利于青少年學生身心的可持續性發展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形成。教材的編寫以學生為中心,按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與興趣特點設計大量語言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這既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又遵循語言教學的理論,具有可操作性。
2、 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有機結合
本套教材以開放和兼容的心態介紹外國文化,使學生從小就能放眼世界、擴大視野。同時在學生用書及教師用書的編寫中,注意培養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了解與熱愛,培養學生運用英語向世界介紹中國文化的能力。如:在第二冊第4模塊 (Education) 介紹“希望工程”,要求學生向外國人介紹希望工程;第7 (Feelings and impressions)、12模塊 (Manners and customs) 介紹“國際交往中的文化問題”;第10模塊 (Laoshe's teahouse) 介紹“老舍與《茶館》”。第12模塊要求為來中國的外國人編寫一份禮貌須知。
本套教材還在每個模塊設計“世界各地(Around the World)”的專欄,從世界的眼光(而不僅僅是從英語國家),或者中國的眼光,介紹世界文化。
本套教材在跨文化教育方面采取了最有效的跨文化教育方法:體驗法。在整套教材中設計了中外4個主人公和他們的朋友,很多課文介紹的是他們的國際交往,也有很多相關任務與活動是關于國際交往的,讓學生通過體驗同齡人的跨文化交往、體驗自己親身的跨文化交往,達到跨文化教育的目的。
3、 興趣與意志力有機結合
本套教材注重教材的趣味性,在課文、學習活動、運用任務、練習活動、補充學習資源等各個方面,都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第二冊第3模塊 (Journey to space ) 的任務完成中,就讓學生學習有關于星球的知識,在該模塊中,學生對其他星球的神秘充滿著好奇感與探索欲,因而在其充滿興趣的活動中,他們能更好地記憶單詞,理解教材。
本套教材在堅持趣味性的同時,有意識地通過“學會學習(Learning to Learn)” 這一學習策略專欄,和一些專門的學習活動、運用任務,甚至一些課文(如第二冊的第1模塊),來培養學生學習英語所需的意志力。
要做好二套教材的銜接工作,使學生順利的從《Go For It 》過渡到《New Standard English》,我們還得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心理的銜接
眾所周知,英語是教學中比較困難、棘手的學科之一,為數不少的學生外語學習能力薄弱,外語成績低下,一上英語課就心情煩躁、思維受抑,繼而放棄外語學習。七年級學生,本來是滿懷希望學好外語的,然而隨著字母階段的學習結束,他們的好奇心也隨之而去。雖然《Go For It 》無論其在倡導和鼓勵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理念方面,還是在教學過程的實際操作中,都能巧妙地將話題、功能、結構和任務融為一體,更是形成了科學的循序漸進的生活化的學習程序。但畢竟這屆學生多獨生子女,《Go For It 》中大量的詞匯使他們產生了畏難的情緒,怕背單詞,怕吃苦,聽課習慣和筆記習慣也不一定好,學習中遇到的接踵而來的困難和問題漸漸挫傷了他們的積極性。相當數量的學生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學習外語的材料,動搖了學習外語的決心,喪失了自信心,產生明顯的心理抑制障礙,繼而產生厭學、棄學的行為。
而如今為了適應《New Standard English》(八年級上)的教學,我們又不得不把七年級的兩套不同教材中出現的詞匯與語法點補充傳授給學生,這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會加重他們的負擔,還會讓部分學生產生彷徨甚至抵觸心理,以至更加地反感英語。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先幫助學生作好心理上的銜接。如種花需要土壤一樣,我們的教學只有有了情感的土壤才能開出更艷麗的奇葩,這也是爭取學生配合的前提和關鍵。心理學研究也表明,有效的學習和智力發展全賴于正常的心理活動,健康的情緒、堅強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特征以及和諧的人際關系等均有助于促進學習活動的順利進行,使人的潛能得以有效的發揮。反之,不健康的心理則會阻礙正常的學習活動,抑止人的潛能,乃至影響人的各個方面。所以,我們首先要多與學生交流,幫助學生認識到補充這些知識的重要性與掌握這些知識的可行性,使他們在心理上有一個很好的銜接。
(二)、語言知識的銜接
元認知知識(metacognitive strategy)指學習者對語言本質和語言過程的看法和觀念。它主要指學生對其學習過程進行反思的基礎。學生在學習《Go For It 》的一年中心理上還不成熟,學習動機還不是很明確,學習有時憑興趣,自覺性不強,在知識的記憶上記得快,由于不反復,忘得也快,自我反思的能力太薄弱,而且對英語學習缺乏一種持久而穩定的態度。所以在教學《New Standard English》(八年級上)時,要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到八年級英語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所起的過渡作用,形成系統而完整的元認知結構。
其次,《Go For It 》與《New Standard English》(八年級上)在內容上還有不銜接的知識點。學完《Go For It 》(七)要過渡到《New Standard English》(八年級上),我們必須先教學一種詞和一種時態,即形容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以及一般將來時的構成和應用。因為這兩大知識點在《New Standard English》(八年級上)的Module 1中就已經出現,而學生對這兩大知識點的認識幾乎處于盲點,如不處理好對這兩大知識點的教學,就會使以后的教學舉步唯艱。在教學中我們還得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決不能因為趕教學進度而對兩大知識點實行輕描淡寫、蜻蜓點水式的教學流程。我們還是要按照對知識的呈現、操練、鞏固和運用的順序教學,以避免學生出現“吃夾生飯”。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功”,只要作好這些知識的教學銜接,相信日后的教學定會順暢得多!
(三)、重視英語學習方法指導,做好學習英語習慣的銜接
學習策略(learning strategy)指有助于語言學習的學習方法和行為,包括認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y)和元認知策略(metcognitive strategy)。認知策略是指能直接促進語言學習的具體行為,元認知策略主要用來監控和管理語言學習的過程。其中認知策略對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英語學習中,聽、說、讀、寫各項技能的提高相輔相成。翻開《Go For It 》課本,不僅版面設計充滿新意,而且在內容和結構方面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一拿到課本后都愛不釋手,迫不及待地翻閱。每個單元的選材都來源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緊緊地與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結構、生活經驗聯系在一起。如第一冊的十四個話題:認識新朋友、教室里的物品、家庭成員、食品、購物、電影、參加社團、生活習慣、學習科目、國家與語言都是學生熟悉的話題,生活中經常能碰到的事情,所以學生容易接受,學習熱情自然也高。教材設計大多是聽說讀寫材料。每個單元都有語言活動,且內容不同,形式多樣,學生對這些活動充滿興趣,所以大家都能情緒高昂地參加pair work, group work, games等活動。學生們充滿了自信,開心地練習說英語,教室里常常充滿了歡歌笑語。
隨著教與學環境的改變,八年級教學更富于指導性,學生的英語學習也更趨于個體化。相比于七年級,八年級英語教材無論從內容還是練習形式上,都有大幅度提升:內容豐富,涉及面廣,練習形式多樣,讀寫要求更高。因此,教師在教學《New Standard English》(八年級上)時,我們可能更要注重在平時的教學中滲透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重視給予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以使他們形成一種良好的自主學習英語的習慣。我們要指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預習。許多學生在七年級時未養成預習的習慣,但由于書本本身安排的步驟相對較清晰,學生即使不預習也能跟上教師的節奏。而《New Standard English》在教材的使用上則具取舍性和重組性。所以,教師從一開始,就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把指導預習作為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指點預習方法,規范預習要求。依據教學內容的不同,讓學生搜集背景資料,借助工具書學習生詞,初讀課文了解大意、畫出疑難等等。學生在預習中發現問題,課堂上對癥解決,課后及時整理復習。
2、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英語課堂是教與學過程的最重要的環節、教師應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新知識的呈現盡量由舊到新,由學生觀察分析舊知識引出新知識。由于《New Standard English》中也有許多生單詞,所以在教學閱讀課文時,盡量多安排時間學生閱讀,了解大意并復述課文。指導學生積極參與小結提問。在這一環節要注意全面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提問的面要廣。另外,還要指導學生課堂議論。課堂議論可以是小組討論,也可以是老師領著討論,必要時可進行課堂討論,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批判性、發散性的思維能力,增強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最后要指導學生作好課堂筆記。
3、及時鞏固復習。督促學生認真完成作業,包括口頭作業(如朗讀、背誦、會話、復述等)和筆頭作業(如書面作業、書面表達等),及時整理總結,使課堂知識系統化、條理化。通過比較、分析、歸納,鞏固提高、形成能力。
4、指導學生開展英語第二課堂的活動。如唱英語歌、開英語晚會,演短劇,成立口語活動小組,組織書寫和作文比賽等,寓教于樂,寓學于賽,造就和發展學生的多方面能力,以鞏固課堂所學和陶冶學生情操。
5、拓展課外閱讀?!禢ew Standard English》安排了Around the world 部分,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也有助于學生興趣的培養。教師要激勵學生拓展課外閱讀,尤其是報刊閱讀。通過泛讀,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推薦好的英語讀物及各種聲光輔助教材,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和閱讀量,以利于提高學生視聽英語的能力。
(四)、評價的銜接
教學評價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成就感。多重性的形成性的評價有助于學生學習情感的提高。在作業,課堂,單詞小測,階段測試,課外活動等方面,綜合評價學生,讓學生在不同的學習活動中找到成就感。
每一套教材我們在使用過程中都會碰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是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和教學時段,教師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我們實施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始終是不變的,那就是學生的興趣、學生的參與以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發展。學生不僅要掌握語言知識,更要學會語言的實際運用?!禢ew Standard English》正是以此為教學宗旨的科學教材,所以,作為教師,我們更應在實踐中遵循這一宗旨。尤其是八年級學生經歷了更換教材的重大變化,我們更要竭盡全力做好銜接工作,以使學生在英語的海洋中能得到更多汲取知識的快樂!
參考文獻:
[1]史耀芳.二十世紀國內外學習策略研究概述,心理科學,2001,24(5):586-590
[2]秦曉晴.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研究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外語教學,1996,4:13-18
[3]梁儀.英語教學法研究.北京出班社,2002,4
[4]黃遠振.新課程英語教與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篇3
一.情境創設導入法。英語教學強調情境的創設,要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交際中學會語言的應用。真實生動的情景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參與,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體驗快樂、體驗成功。所以結合我們要上新課內容,創造性地設計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活動,非常重要。如我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上冊Unit2:This is my sister.這一課,我事先準備好我的一些家庭照,同時要求學生準備她們的家庭照,基本上把這一單元所涉及的家庭成員都囊括,然后我拿著照片介紹,This is my mother. Her name is .... That is my father. He is my brother...如此重復幾遍,學生自然心領意會,借這一情境我把這一單元的重點、難點詞匯,句式自然引入,學生紛紛仿效,新課教學水到渠成。
二.游戲導入法。做游戲是孩子的天性。游戲又是開發兒童智力的一項重要活動。游戲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團體協作能力。游戲具有有趣、活躍、高效、快捷等特點,用游戲做教學引子能使學生在高度興奮,高度集中的情況下,自覺不自覺的掌握所玩的內容,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我在教學身體部位這些詞時,我先與學生玩Simon says: Point to the....指認教室物體及學習用具等,如Simon says: Point to the door. Simon says: Point to your book. Simon says: Point to your bag.然后話鋒一轉說出Simon says: Point to your head.并給學生做出相應動作,如此重復手、眼睛、耳朵、嘴巴、鼻子等身體部位,自然過渡到新課。再如,同樣教授這一課,我還采用另一種游戲即畫圖競猜法引入新課。我在黑板上用簡筆畫勾勒出身體的某個部位,但不畫完整,然后讓學生根據殘缺圖畫猜測這是什么,自然引入教學內容。
三.圖片導入法。圖片即可指教學掛圖,用白紙畫好的圖片,黑板上的即興簡筆畫,也可指多媒體上下載的圖片,圖像等。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即直觀形象、生動有趣、簡練概括,有強烈的視覺刺激,能表達豐富的語言信息和概念,同時直觀可感的圖像能加強學生對語言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四.復習導入法。這是一種最常見的導入法。即一般都是復習上節課學習內容或者是復習與要上新課內容相關的知識,然后進入所學內容。一般來說課本的編排都是循序漸進的,單元與單元之間是息息相關有聯系的。每一單元都巧妙的含有下一單元所學的知識點。而每一個知識點又會在教材里反復出現,如人教版新課標中,語法知識一般過去式,在七年級下冊學過,八年級上冊又出現,九年級繼續學習,只是內容一步一步深化,形式有所變化。復習導入也可有以下兩種方法。
1. 對話復習導入法。即教師和學生根據近期所學內容或自己已有的英語知識積累進行編排、重組,以兩人對話、小組表演、Free talk或情境小劇等形式加以呈現,既是對舊知識的復習與鞏固,又是對新知識的鋪墊。對話復習導入可以使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語言運用能力,鍛煉口語交際能力,而且這些對話多半都是學生自編自導,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極高,課堂教學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2.習題復習導入法。如我在教學人教版新課標八年級第九單元時,所學話題是討論過去發生的事,語法點是一般過去式,而此前在七年級我們已經學過一般過去式的簡單表達,為了新課的順利進行,我便出了幾道習題復習了個別動詞的過去式,如 do—did,am/is—was,go—went,have—had,work—worked,play—played,由此進入新課。
五.故事導入法。如我在教學人教版新目標八年級下Unit4 :He said I was hard-working. Section B時,我播放了一組我們任課教師及班級同學的交流圖片和視屏。圖中配有文字介紹如你“你在語文學習上很仔細”。 “你的數學還有待于提高”然后我用英語指著圖片給同學們簡單介紹: They are our teachers and A. They are talking about A’s report card. Our Chinese teacher says A is carefully in Chinese. The maths teacher says A is lazy. He is not hard-working…學生聽后立即仿說,新課由此拉開序幕。
六.聯想猜測法。我們的學生正是處于一個敏感的、愛幻想、愛猜測的美好階段,教師可以巧妙的利用這一點讓學生根據即將上的新課標題,或相關圖片,結合自己平時的語言積累和知識經驗,對所要上的新課進行大膽遐想,大膽猜測,從而為教學服務。如我在上人教版新目標八年級下Unit1:Will people have robots?時,我要求學生根據書中圖片,再結合課題,暢想What will people’s lives be in 100 years?于是學生紛紛表達自己的看法,有人說People will live in the moon. 有人說People will live longer and longer.有人說There will not any wars in the future.等等。我把同學們說的句子板書到黑板上,然后要求學生聽錄音,把自己的猜測內容與錄音材料作比較看看他們是否猜對,學生聽完錄用后一看他們的許多猜測居然有課文內容一致,受到極大的鼓舞,提高了不少自信。通過此法鍛煉和提高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七.問題引入法。問題是最能激起學生思維火花的有力武器。通過問題學生開動大腦積極思索,這樣既能讓學生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又可以激起學生的強烈的求知欲。如我在教學人教版新目標七年級上Can you play the guilt?時我用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Do you like English? Can you speak English? Do you have a football? Can you play football?學生通過回答問題并仿照句式互問互答,接觸到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又就課文內容提出相關問題:Can you play the guitar?新課教學內容一目了然。
篇4
一、指導思想
認真學習新課程教學大綱和全冊教材。明確教學任務和教材體系,把握重點單元和章節,在此基礎上制訂全學期授課計劃。掌握教材的教育因素和知識點,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實際,確定重點難點,明確德育滲透,雙基訓練、智能培養等各項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教學程序,選定最佳教學方法。端正教育思想,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努力探索教學規律,遵循教學原則,積極推進素質教育。
二、教學目標
在新課程理論的指導下,我將以學校和英語教研組工作計劃為指導,積極聽課,加強課堂教學,高效地完成本學期英語教學目標。并積極參加教科研活動,加強理論學習,努力使自身的教學水平、業務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時,通過傳授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英語知識,訓練英語的聽說能力,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運用英語的能力,最終使學生從“學會英語”向“會用英語”發展。
三、學情分析
本學期我擔任七年級一、二班的英語教學工作,學生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能力水平不一,大部分學生雖然在小學接觸過英語,但應用能力十分薄弱,特別是聽力題,大部分學生聽起來都很吃力。面對學生掌握英語的程度不一,我將采用高效課堂模式,分層教學與整體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完成教學任務,努力提高他們的英語水平。另外,兩班學生在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方面還存在諸多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例如:個別學生不明確學習英語的目的;有些同學對學好英語缺乏自信,不敢用英語表達;缺乏小組合作意識;一些學生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做好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學習沒有計劃性和策略性;不善于發現和總結語言規律,不注意知識的鞏固和積累。所以,現階段最重要的是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幫助他們增強信心,克服困難。除了從思想上給予引導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教學上,有針對性、目的性、有系統、有計劃地上好課。
四、教材分析
本書共12個單元,其中包括3個預備單元和9個正式單元。每個單元都列出明確的語言目標、主要的功能項目和語法結構、需要掌握的基本詞匯,并分為A和B兩部分。A部分是基本的語言內容,B部分是知識的擴展和綜合的語言運用。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于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規律導入新的教學內容;運用每單元的知識點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結對和小組練習;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運用英語完成各類任務及對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作出評價等。
六、具體工作
其一,我必須認真細致的鉆研課程,一步步切實做到“研”課。首先,我必須認真貫徹學校布置的提前一周備課任務,結合學校配備的《英語新目標教師教學用書》及習題等教輔材料,把握課程的重難點,在教材上認真圈點勾畫,初步思考設計教學步驟與環節,預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與困惑,自我實現初步備課;其次,我會利用每周一次的組內教研活動與課下的閑暇時間,與大家主動交流探討新課的教授方法,對于有疑問的知識點主動提問求教,及時化解疑難;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每節課前,我都會再次修改導學案,在初次備課的基礎上,根據學生最近期的學習水平,仔細斟酌教學環節的設計,尤其是各個環節時間的分配。最后一步,也是不容忽視的一步就是在每次課下,我會在第一時間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效果,總結成敗的原因,并及時記錄。
其二,我要積極聽課、評課。我要抱著虛心學習的態度,積極地參加聽課,在聽課過程中對照自我,獲得提升。同時加強不同年級英語教師間的相互聽課,向新老教師學習,以取長補短,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聽課時作好詳實筆記,并在課后交換意見,以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篇5
關鍵詞: 初中英語復習 復習方法 高效方法
教育家第斯多惠說:“必須時?;氐剿鶎W會的東西上去加以復習,牢固地記住某些已學會的東西,這比學某些新的東西而忘掉以前所學的東西更為重要?!敝锌汲煽儾粌H取決于學生平時的刻苦學習,而且取決于考前的復習。教師希望最后的復習能為中考“錦上添花”,學生渴盼通過復習獲得優異的成績,因此積極嘗試探索事半功倍高效的復習方法是所有初三師生的共同愿望。
一、研究考綱,分析歷年來的中考試題,分析學生。
(一)必須熟悉、探討、研究《考綱》,認真分析研究近幾年的重慶中考試題,總結出中考題型、考點及分值,從而掌握中考動向。
(二)必須分析學生的具體情況。給學習自覺主動的優秀學生學法指導和及時的心理疏導減壓;對學習認真但成績總是不太理想的中等生給予及時耐心勸導,幫他們分析自己的特點給自己定位,制定合適的目標,并鼓勵他們勇往直前;對學習無興趣想學也學不懂且常違紀的差生,應始終保持親近的心態與他們接觸,多利用拍肩效應,與他們一起參加課外的一些活動,讓他們愿意靠近老師,聽老師的勸導,從而達到意外的收獲。采取上述方法,使優等生更優,中等生不懈努力,后進生盡可能少違紀并盡力學到一些基礎知識。
二、制定適合學生的復習思路、計劃與策略。
復習思路:以語言知識為基礎,注重語言實際運用;以閱讀理解為重點,強化學生語篇意識;以實踐為主導,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
復習計劃分三個階段:系統復習階段、專題復習階段和綜合復習階段。
(一)系統復習階段即回歸課本,夯實基礎,溫故知新,使基礎知識得到強化從而構成知識體系。
這一階段對學生而言特別重要,因中考題中有100多分屬于基礎題。本階段復習內容多,短時間內必須對所學的所有基礎知識特別是重難點進行梳理鞏固,需要老師用簡潔的語言歸納對比總結,使學生復習輕松,效果明顯。
基礎知識的復習從語音(聽力、口語)、詞匯、句子、語法進行復習。我將初中英語分冊分考點把單詞、短語、重點句子、語法進行歸納印發給學生(七年級上UNIT1-2、七年級上Unit3-4、七年級下Unit5-6、七年級下Unit7-8、八年級上Unit1-2、八年級上Unit3-4、八年級下Unit5-6、八年級下Unit7-8、九年級Unit1-2、九年級Unit3-4、九年級Unit5-6)。每一考點5課時,第1、2課時熟悉考點所涉及的內容,并進行檢查(用問答、聽寫等方式);第3、4節課把本考點涉及的中考考點重點講解,并做相應練習,盡量做到精講精練,對每次的習題,一定全批全改,并做好適當的評析;第5節課對考點所涉及的知識點進行檢測。
口語與聽力訓練貫穿整個第一階段復習過程中,二者不可分割??谡Z訓練過程也是聽力訓練過程。復習過程中也有必要進行適量的聽力強化練習,不能只注意對語言的歸納總結而忽視聽力的訓練。聽力以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為基礎,考、測語言知識運用能力,而口語則考測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語境遷移能力。
(二)專題復習階段,即查漏補缺,突出重點,注重能力培養,這一階段的復習直接關系到對考點的把握。
這一階段的復習以《重慶市中考試題分析與復習指導》為主,針對中考題型進行專項練習,學會解題法和注意事項,對已掌握的基礎知識熟練運用。專項訓練中,要特別重視精講和精練。講知識結構系統、講規律、講思路、講技巧、講方法。由“點”到“面”,大幅度進行串聯,把孤立的、零散的知識有機聯系起來,使學生真正掌握知識的體系和內在聯系,從而提高英語應用能力。在吃透并牢記《重慶市試題分析與復習指導》中的知識點的基礎上,精心選擇具有典型性、針對性、實用性的練習題加以鞏固,熟知各種考題題型考點及解題技巧策略。
1.聽力口語。根據《新課標準》五個方面的目標,通過考察學生的語言技能語言知識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衡量學生在英語方面的聽說技能,考查學生靈活運用語音知識、詞匯知識、語法知識的能力及信息的加工和處理能力。因此要引導學生心態平和、情緒穩定,集中精力及時迅速地預讀題目、獲取信息,預測可能涉及的內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所側重。并注意語音語調、意群停頓等,準確完成聽和說,教會學生邊聽邊做筆記,指導學生聽清主題句,把握中心思想,對于提高正確率大有幫助。關于短文和口語作文的測試,要求考生掌握所考材料的主旨和大意及用以說明其大意的事實和細節。
2.單項選擇。此類題覆蓋面廣,重點考查學生對語意靈活運用的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在自然真實的情境中考察基本的語法規則、常見用語、習慣用語、詞語辨析等。常考名詞單復數變化、不可數名詞量的表達和名詞所有格的幾種常用結構與意義;考察冠詞的基本用法;考代詞的主賓格、兩種物主代詞的區別及用法、反身代詞的構成及用法、指示代詞的用法不定代詞的用法、關系代詞和疑問代詞的正確使用;介詞功能及用法及易混淆介詞辨析;連詞功能及用法;形容詞和副詞的基本詞義、它們的比較等級的構成用法及基本句法功能;動詞幾種基本時態的意義和用法、動詞的被動語態、動詞的非謂語形式、常見動詞短語及易混淆動詞的用法;基數詞和序數詞的用法;掌握簡單句的五種基本句型、therebe句型和so/neither倒裝句結構;掌握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的構成及變化規則;掌握賓語從句狀語從句定語及從句的結構與用法;并列連詞和并列句的基本用法;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的轉換;主謂一致的原則及用法。做這類題常用直接法、排除法、前后照應法、比較法、交際法等。
3.完形填空。此類題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語法知識以及綜合運用英語知識的水平及實踐能力。涉及語法結構所要求的功能詞、語法變化的普通詞、固定搭配短語和詞組中的特定詞、易混淆的同義詞及近義詞、根據上下文意思及結構必填的確定詞。完成這樣的題須通讀全文領悟大意重、視首句信息、運用固定搭配及固定句式、運用詞語辨析,選擇判斷全面考慮定選項,最后一定要復讀全文檢驗答案??傊鲱}時應注意:研讀首尾抓主題;上下聯系尋信息;左顧右盼找搭配;思前想后覓邏輯;語境分析辨詞義;回讀檢查補漏遺。
4.閱讀的部分。(1)閱讀理解??疾閷W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對書面語言的理解能力特別是獲取信息的能力。題材多樣(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風俗習慣、史地等),體裁豐富(包括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廣告、通知、表格等),問題設置為4種類型:直接性題目、理解性題目、推理性題目、概括性題目。我們應引導學生通讀全文、重視細節、準確立體理解全文,對文章做出歸納概括評價推理后再確定答案。(2)任務閱讀。為了體現新課標的內容,新增加了任務閱讀題型。它介于閱讀與寫作之間,不同于閱讀理解的選擇和書寫自己的觀點,主要檢測學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是對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考查。題型包括翻譯句子、改寫句子、填表格、回答問題等。使學生根據文章的信息抓住關鍵詞、準確理解文義并注意書寫規范、拼寫無誤、語法正確等。
5.寫的部分。寫的部分包含完成句子、口語運用、短文填空和書面表達四部分。
(1)完成句子是考查學生運用所學句型的能力。包括句型轉換(變否定句或同義句,對畫線部分提問,反義疑問等)完成譯句。培養學生做此類題時要細心,注意主謂、詞性、數的一致等。(2)口語應用以書面形式考察交際能力,常以選擇句子補全對話形式出現,教育學生必須縱觀全文,全面考慮決后定答案。(3)短文填空題主要是考查學生對單詞的拼寫能力以及詞形變化與語法知識運用和詞組辨別能力,以及在情境中的真實運用能力等。此類題以語篇形式出現,測試以實詞為主。這是繼完形填空、閱讀題之后的一道考查學生在語篇中理解運用語言的綜合能力的題型。引導學生通讀全文猜測空格所缺詞的信息填詞,要注意詞形變化,完成后復核校對,確保單詞拼寫、時態、語態、慣用及詞語的正確使用。(4)書面表達主要考查學生在特定的語境中綜合運用語言進行表達的能力,以及學生英文書寫的規范與美觀等。題型有日記、書信、通知、便條、賀卡、記敘文、說明文等。許多試題將記敘、議論、說明融為一體,常以提供的材料為基礎,形成復合型寫作。這種測試既有控制性又有開放性,為考生展示寫作能力提供了發揮的空間。因此,學生需注意選準確詞語和好的句型,盡量變換句式,長短句交錯使用,且恰當地穿插過渡性詞語。寫作時盡量注意到幾點:書寫規范、卷面整潔;行文緊湊、過渡自然;要點完整、表達清楚;語法正確、時態準確;用詞無誤、控制得當。寫作時按以下步驟:審題――審主題審時態;選詞――選合適的詞與短語;選連詞――連詞成句連句成文;檢查寫的句子有沒有錯;最后復查和潤色。
(三)綜合復習階段即適應訓練,指導考試,目的是傳授考試技巧,全面提高考試適應能力。
本階段側重培養學生的審題解題能力,同時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綜合練習和模擬測試,知識考查和能力考查并重,從而使復習形成良性循環:知識――能力――知識。因為有了前兩階段的復習,學生對知識已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要求老師全力投入到綜合性的復習中去。要用好教研室提供的幾套模擬試卷,對學生進行適應性的操練,提高學生的答題速度。在后階段對考生進行心理培訓和調節,指出答題時應注意的細節,加強對學生答題規范性的指導和訓練。例如,答題卡填涂怎樣做到既快又不出差錯而又規范;作文卷面的清晰和整潔,給閱卷老師第一好感,等等。
總之,通過上述三個階段的復習,使學生從不同角度得到反復和強化的練習,由淺入深,既有點的知識,又有面的綜合,使知識系統化,使他們的解題能力得到提高,同時在心理上得到相應調節,確保學生以最佳的精神狀態迎接中考。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中學英語教學 英語作業 布置
一、形式多樣
1.書面作業
書面作業是教師慣用的形式,也是學生最多見的一種作業形式。書面作業的形式有很多,在這里提倡三項作業:
(1)七年級階段,英語書法練習作業非常必要,能夠規范學生英語字母的正確書寫,為以后的書寫奠定基礎。
(2)英語新教材特別注意學生英語運用能力的培養,教師應設計續寫故事、看圖寫話、給題作文等作業題目,并引導學生重視此類作業,鼓勵學生認真完成。長期堅持,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定能提高。
(3)在級階段,由于學生有了一定的英語基礎,可以讓學生堅持寫周記。周記必須盡量多用本周所學的知識點,既能鞏固課本知識,又能鍛煉寫作能力。將寫的好的周記編輯成“優秀周記選”,可以激勵更多學生寫好周記。
2.口頭作業
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比其他的學科有更多的口語要求,也就體現了口頭作業的必要性,英語當中的聽、說都要口頭完成,聽、說又能促進讀、寫能力的提高,這就更需要教師把口頭作業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
(1)七年級階段的一個主要任務是讓學生打下一個良好的語音、語調基礎。教師可以布置一項錄音作業,讓學生在家完成,即在熟練跟讀錄音材料后,錄下自己感覺最好的朗讀,交給教師。教師每單元評比一次,利用早讀或自習時間播放評優。這樣既可督促學生找差距、快提高,又可克服學生膽怯、害羞、不敢張口的毛病。
(2)從七年級起,養成一個良好的背誦習慣,這個習慣的養成就依賴于每天的口頭作業――背誦。開始可以是一兩句,后來增加到小對話,在后來可以擴大為大段文章,背誦可以鍛煉語音語調,也可以擴大語言積累。背誦是要注意發音準確,聲音洪亮,感情飽滿。
(3)根據每單元的主要內容,編制關于自己的新對話。這項任務學生在課堂上不容易完成,留作口頭作業,給學生充分的準備時間。這也正體現了學以致用的思想。
3.預習和復習
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是順利接受新知識、鞏固課堂內容的有效手段,但這兩項單靠學生的自制力難以做到,所以需要教師經常布置此類作業,以達到多次到習慣的過渡。布置作業時,要注意一些學法的指導。
(1)要求學生試讀本課出現的新詞,通過以往的拼讀規律和音標,爭取正確朗讀這些單詞,掌握其漢語意思。
(2)要求學生試著翻譯要學的課文內容,并對課文的有關問題逐一作答,劃出難點。
(3)瀏覽參考書,解決疑難,或對一些重點詞句加以預習,實在不能解決的問題留待教師第二天講解。經過這樣一個預習的過程,學生就會對要學的新知識有所準備,接受起來也會有針對性,更加容易。復習時做到:
①要及時復習,也就是要求學生整理總結當天的新知識,并完成口頭作業。
②要循環復習,除布置檢測當天知識的作業外,教師還要有計劃的布置適當的作業來檢測近1~2周及近一個月的內容,防止學生遺忘。復習時要注意多種形式結合,以提高學生興趣。
4.課外閱讀
隨著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學生積累了一定的單詞和語法知識。到了級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課外閱讀的作業。起初閱讀內容要簡單、有趣,可以是小故事、小幽默,逐漸地可以過渡到理解性較強的說明文、議論文。布置此類作業的同時,傳授給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第一遍是掃讀,快速了解短文大意;第二遍帶短文后的問題細讀;第三遍針對個別問題跳讀;最后一遍瀏覽全文,看是否還有疏漏。另外在閱讀時間和速度上也要限制。課外閱讀材料的來源,可以是輔導書、英語報刊、雜志等,為了鼓勵學生的課外閱讀,可以開展一日一讀,每堂課前5分鐘時間講解意思、訂正答案,還可以讓學生選擇認為有趣的、最有價值的閱讀材料供大家一起欣賞。
二、質量過關,數量適當
1.作業質量不過關的主要體現
(1)不能準確地反映課堂內容,要么太易,要么太難,重點難點不突出,隨意性強,教師覺得只要不讓學生閑著就算完成任務了。
(2)針對性不強。當天的作業和學習的內容不配套。作業不是鞏固課堂知識的,與課堂內容聯系不大。
2.數量過多的體現
(1)教師只顧本科利益,不能互相協調,給學生留太多作業,殊不知幾科作業加起來,學生叫苦不迭。
(2)有些教師依然相信作業多多益善,認為做得多,記得牢。
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需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作業過多會影響學生的休息,還會引起他們的厭煩心理。作業質量差,又會白白浪費學生的時間。所以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一定要考慮到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精心設計,布置及時,數量適當。作業要有啟發性、代表性和典型性,雖然文中提及的作業形式很多,但并不是同時全部強加于學生身上,而是因時制宜,有所側重。適當的過度作業對學生的學習有積極的影響,例如學生背誦單詞6遍剛好記住,若再背3~6遍效果會更好,也就是說過度作業應保持50%~100%的幅度以內,如果再多,則有害無意。
三、有層次性
由于智力、非智力因素的不同,學生的接受能力也不同。時間長了,他們的成績就有高有低,對于優等生不算多的作業,對后進生來說,在難度和數量上就有些承受不了了。調查發現,有的學生只需半小時,而有些則兩三小時才能完成。所以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布置作業時也應分一下層次,可以把學生分成兩層或三層,至于學生屬于哪一層,讓他們自己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生分配不同的作業。優等生可給一些能力題、拔高題;差一點的學生可給一些基礎型、鞏固性的題。時間長了,如果優等生中有些人覺得完成作業吃力,可以進入下一等,而差一等的學生有了進步,可以躍入優等生的行列。實踐證明,這種作業的布置方法對不少學生有促進作用。當然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多動一些腦筋,照顧全體,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
四、趣味性強
篇7
教師如何找準英語課堂教學中的“興奮點”呢?根據平時的課堂經驗,筆者認為應注意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對學生充滿愛心
多數農村中學的英語教學一直以來都很滯后,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作為英語教育工作者,在課堂上我們不能對這諸多方面的原因“無所作為”,這樣才不至于壓抑我們上課的熱情。英語課堂之初,我們往往使用“熱身”這一環節,“熱身”做得好了,教師充滿激情,學生樂意參與,教學氛圍濃郁,教學效果才會凸顯。
二、運用諧趣單詞記憶授課法,提高上課的“興奮點”
教師進教室時,學生的目光都集中在你的身上,精力特別集中,尤其是在偏遠的農村初中尤為明顯。平時不管現實生活中我是多么的不愉快,可是一旦到了課堂上,我像換了個人似的非常興奮,教學靈感不斷涌現,課堂語言也就相應地變得幽默了。比如,我在教學七年級英語(下)Unit3《Why do you like koalas?》 時,在第二課時中,我問:“誰已經把所有本單元有關動物的單詞記下來了?”沒有人回答。我立刻叫所有學生合上書本,逐個單詞在黑板上分析。如Panda(熊貓),由于我們班姓潘(pan)的同學多,我就說:“這是我們潘(pan)家的(da)panda(熊貓),熊貓是國寶,你們同樣也是‘國寶’哦!”引得全班同學開心大笑。同時,我用這個單詞同第一單元的Japan(日本)一起進行比較記憶,說:“Ja(日本)姓潘(pan)的也很多……”對單詞進行“拆開——比較——合并”記憶,這樣的記憶方法,效果特別好,大部分同學都能輕松記憶了。
三、以班級某個學生的特點進行調侃,尋找教學“興奮點”
班級總是保持愉快的學習氛圍和高漲的熱情,這似乎不太可能,但是我總是不斷地嘗試。我們每個人的情緒都與周圍的環境有關,當天氣陰沉郁悶時,學生們的情緒也普遍不好,要么懨懨欲睡,要么沉默寡言,課堂氣氛總是壓抑而沉悶單調,更何況對英語的學習,多數學生本身就不太感興趣。為此,一進教室我總是在“熱身”環節之后,掃視教室內每個角落每個學生的位置,尋找出某個有特點的同學進行幽默調侃,以緩和班級的課堂氣氛。而當有專家、兄弟學校的教師或本校教師聽課時,學生們往往有緊張感,導致課堂的“熱身”部分“熱”不起來,師生“互動”部分也“動”不起來,同學們畏首畏尾的,不敢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也不敢站出來與同伴進行對話交流,學生迷茫,老師尷尬,導致課堂教學內容無法完成。長此以往,我們會迷失新課改的方向。這時,我特別運用了常規幽默調侃法,教學效果明顯好轉。比如,我班有一個叫××錄的同學,人長得帥氣,說話的語言也很隨和,而且幽默風趣,頗有人緣。但是他在學習上比較懶惰散漫,同學們都背地里給他起綽號叫他“長頸鹿”。于是我在教學七年級英語(下)(人教版)第三單元《Why do you like koalas》一課的單詞過后,許多同學在教室里竊笑,后來我逐個叫同學抽認抽讀單詞時,我在班級氣氛最沉悶的關鍵時刻,點名叫××錄讀giraffe(長頸鹿)。當我叫“××錄”的聲音一出,這諧音和綽號不謀而合,全班哈哈大笑。在友好的笑聲中,沉悶的課堂氣氛驟然回升,每一個緊板著的面孔變成了燦爛的笑容。
四、讓班上同學扮演記者采訪教師,使師生互動達到教學“興奮點”
篇8
一、有效縮短并控制課堂導入時間,快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以往的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并不重視對課堂導入時間的控制,導致課堂導入時間過長、內容較雜,不僅浪費時間,而且還會占用正式上課時間,造成喧賓奪主或頭重腳輕的情況,整體效果不佳。所以現階段,教師需有意識地縮短課堂導入時間,盡量控制在3-5min為最佳,以快速吸引學生注意力,為正式教學提供充足的空余時間。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英語八年級Unit9《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在課堂開始前提出以下問題:①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he amusement park? ②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③Is there anything interesting in the amusement park?通過提問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與學習興趣,增強其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同時可借助多媒體播放一段關于“amusement park”的視頻短片,指導學生帶著以上問題觀看視頻,之后要求學生根據視頻內容回答以上問題,并控制學生回答問題時間為2min之內。最后,教師可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并給予其肯定和贊揚,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導入正式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二、課堂導入需緊貼教學主題,避免教學重點發生偏頗
課堂導入是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是為教學內容和課堂主題服務的,所以教師在對初中英語課堂教學進行課堂導入時需明確并重視教學內容的重點,使課堂導入緊扣教學主題,避免重點偏頗,以提高教學效率,快速、有效的實現課堂教學目標。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 8《When is your birthday?》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設計課堂導入時需將重點放在“birthday”這一教學內容上,首先在課堂開始時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生日歌《Happy Birthday to You》,引起學生心理和精神上的共鳴,使其初步了解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然后向學生提出問題:①When is your birthday?②What did you do on your birthday?③What's your birthday wish you want to achieve?以此來讓學生回憶自己生日當天的情況,指導同學們展開激烈的討論,激發其學習熱情,鼓勵部分學生回答以上問題或用英語將其生日時的具體情況描述出來(控制時間為2-5min左右),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birthday”,以增強其課堂教學的參與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內容的學習中去,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三、課堂導入需連接學生的知識基礎,增強課堂教學的“整體性”與“關聯性”
對于初中英語來講,其教學內容以及前后課堂教學之間均具備一定的聯系性,教師在進行課堂導入時,需結合學生的知識基礎、實際學習情況及其學習特點等,將新課程內容與其以往學習的知識充分連接起來,以減輕或降低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難度,使其能夠在課堂導入時邊鞏固舊知識邊理解新知識,增強其學習效果。
篇9
語音是語言學習的基石,是衡量一個人英語水平的關鍵因素之一(肖禮全,2006)。英國語音學家Gimson指出:要學會一種語言,只要掌握50%~90%的語法,1%的詞匯就夠用了,但語音知識卻是需要近乎100%的掌握(陳靄琦,2013)。如果一個學生在入門階段沒有扎實的語音,其后的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都會受到影響,因此語音學習是英語學習的第一關(胡春洞,1990)。在英國、美國、加拿大等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里,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有很長一段時間的語音的訓練。同樣,在中國,大多數一年級小學生在開學伊始也有為期一個月的拼音學習,以培養學生認讀生詞的能力,為他們今后的自主學習奠定基礎。在初中英語教學的起始階段,如果能讓學生掌握語音知識,無疑給了學生一把打開英語繽紛世界的"金鑰匙"。
《英語課程標準》也在語言知識的五級目標中對于語音學習提出了學生要達到的目標:了解語音在語言學習中的意義;在日常生活會話中做到語音、語調基本正確、自然流暢;根據重音和語調的變化理解和表達不同的意圖和態度;根據音標和拼讀規則拼寫單詞(教育部,2012)。
然而,目前初中起始階段語音教學的情況卻并不令人樂觀。由于受各種條件的限制,在初中起始階段,語音教學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存在很多問題。
一、初中起始階段語音教學的現狀分析
1.中小學語音教學銜接斷層
根據《英語課程標準》中對于二級語音知識的要求,小學畢業生應能正確讀出26個英文字母;了解簡單的拼讀規則;了解單詞有重音,句子有重讀;了解英語語音包括連讀、停頓、節奏、語調等現象(教育部,2012)。然而,據筆者觀察,剛從六年級升到七年級的學生的語音學習狀況并不樂觀:雖然絕大部分的學生能認讀26個字母,知道其字母音;但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清楚字母和字母組合在單詞中的發音,更不會運用拼讀規則來拼讀單詞。他們記單詞主要靠死記硬背,甚至靠注釋中文或拼音來輔助單詞記憶。還有一些學生對于單詞和句子的重讀一知半解,更不知道英語中有連讀、節奏等現象。
目前杭州市小學與初中的英語教學各自獨立,語音教學脫節現象尤為明顯。小學老師認為初中會重新系統學習語音知識,所以大多數小學教師并沒有系統地教學生拼讀規則,很多老師也沒有幫學生認識國際音標,認為學生只要會模仿讀單詞,文章,語音語調正確即可。而初中的老師則認為語音教學在小學已經進行過了,學生應該了解簡單的拼讀規則和音標。當他們看到多數學生英語口語很流利,在中小銜接時也就不把時間"浪費"在語音教學上了。而且為數不少的初中英語教師對于小學很流行的phonics教學所知甚少,他們在中小銜接的教學中很少涉及拼讀知識。多數教師只是在初中起始階段花一兩節課集中教一下國際音標,認為學生通過這樣的集中學習就能根據音標來拼讀單詞了。然而,事實證明這樣短時的集中學習,若沒有后續的不斷鞏固,并不能幫助學生掌握根據國際音標拼讀單詞的能力,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到初三甚至高中還不能根據音標獨立拼讀單詞。中小學語音教學的斷層導致學生語音基礎不扎實,相當一部分學生既沒有掌握phonics的自然拼讀法也不會熟練運用國際音標拼讀單詞。隨著初一下學期單詞量的增大,語音知識不扎實的學生感覺英語學習越來越困難,兩極分化提前出現。
2.語音訓練材料匱乏
和舊版的教材相比,新改版的go for it教材非常重視語音學習,設計了"音素學習--由字母或字母組合到讀音--由讀音到拼寫"這三輪拼讀規則訓練,幫助學生們掌握單詞的拼讀規則。但是,由于教材篇幅和課時的限制,這套教材所提供的語音訓練的教材還相對單薄,特別是中小銜接的七年級上冊,除了在三個starter unit中設計了五個元音字母長短音的語音訓練題之外,其他的語音訓練都是放在課文附錄中,且練習的形式只有一種:Listen and read。附錄中每個單元除了兩題跟讀材料之外,教材沒有提供任何其他形式的語音訓練材料。但是要讓學生在一個中文環境中,掌握扎實的英語語音知識,則需教師提供豐富的紙質、音頻、視頻材料;讓學生在不同題材、不同體裁、不同風格的媒介中內化語音知識。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對于一線教師來說是非常困難的。
3.語音教學方法單一
由于現行的中考評價方式,大多數老師對于語音教學并不重視。他們對語音教學很少鉆研,缺乏對語音課堂的精心設計。語音課堂教學形式單一,教師朗讀,學生跟讀;教師播放磁帶,學生跟讀是語音課堂上的最常見的形式。甚至有少部分教師把課文附錄中的語音訓練忽略不計,對于起始年級學生應該掌握的基本語音知識如重音、連讀、升降調等很少提及。這導致很多七年級的學生單詞拼讀知識不扎實,對于國際音標也是一知半解,難以應付初一下半學期日益增加的詞匯量,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
二、初中起始年級英語語音教學的策略和方法探索
1.進行Phonics教學
初中起始年級的語音教學可以借鑒小學英語語音教學中比較流行的phonics教學。根據《朗文當代英語詞典》的解釋,phonics即:a method of teaching people to read in which they are taught to recognize the sounds that letters represent。Phonics教學翻譯成中文有很多名稱,最常見的是自然拼讀法。Phonics 教學在英美、澳大利亞、加拿大等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里有很長的歷史。其核心是幫助學生建立英文字母、字母組合和語音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學會按字母的發音去認讀單詞(梁月婷,2012)。Phonics 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單詞拼讀能力,從理論上講, 學生在掌握拼讀技能之后, 對于英語中80%多的單詞就能做到"見詞能讀,聽音能寫"。
1.1集中教學letter sound
英語的26個字母都有其特定的發音,在中小銜接的語音教學中,可以借助讓學生唱字母音歌曲來復習每個字母的常見發音。如:
A for apple, /?/ /?/ /?/
B for bag, / b/ / b/ / b/
C for cat, / k/ / k/ / k/ …
在唱完字母音歌曲后,讓學生模仿編寫一首類似的字母歌,促進學生知識的內化。除了唱字母音歌曲之外,美國非常流行的phonics啟蒙動畫片《跳跳蛙》也是絕佳的學習26個字母letter sound的材料。這個視頻材料共16集,其中的第一集letter factory; 第四集talking words factory; 第九集Sing-Along Read-Along; 第十一集The Amazing Alphabet Amusement Park; 第十三集Phonics Farm籍由故事展示26個字母在單詞中的發音,字母組合的發音和自然拼讀的方法。在第一集Letter Factory 中,學生們可以跟著主人公TAD依次進入26個房間,每個房間都設計了生動的情境,在精彩的故事中學生能很輕松地記住26個字母的letter sound。
1.2拼讀訓練
拼讀訓練是phonics的一項重要內容。從單音節詞(輔音+元音+輔音)開始,可以進行各種形式的拼讀訓練。以pen為例,教師示范自然拼讀的方法,按照p-e-pe-pen的順序把整個單詞拼讀出來,這里采用的方法跟英美國家教phonics的方法略有不同,他們在拼讀的時候通常采用p-e-n-pen這種三個音直接拼讀的方法,筆者結合中國學生學拼音的習慣,讓學生逐步拼讀單詞,學生比較容易接受。然后筆者列出更多的單詞,讓學生試著用自然拼讀法進行朗讀:men、ten、let、wet、set、get。之后逐漸過渡到其它較復雜的單詞,如雙音節或多音節單詞。筆者讓學生先按照輔音+元音的方式正確劃分音節,然后拼讀每個音節,最后把幾個音節合起來拼讀整個單詞。
1.3辨音練習
辨音練習也是phonics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通過訓練,可以使學生具備聽音寫詞的能力,有助于學生記憶單詞。
辨音練習1: "Listen and circle."在這一練習中,學生根據所聽到的發音,圈出正確的單詞。通過這一練習,幫學生分辨易混淆的單詞發音
辨音練習2: "Listen and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ch,th,wh,ph,ck,sh."在這一練習中,學生需要填入他們所聽到的單詞的一部分。
(劃線部分是學生需要填入的字母組合。)
1.4運用游戲,促進語音學習
傳統的初中語音學習課堂以操練為主,學生會覺得比較單調枯燥。把語音教學和游戲相結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他們主動學習。同時,在初中起始年級的語音教學中引入游戲也符合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
游戲1:"Put the words in the right box."根據"學習金字塔"理論,在"做中學"和實際演練中,可以記住75%的內容;而教別人或者馬上應用可以記住的內容達到90%(百度百科,2015)。所以筆者經常在語音課堂上讓學生小組合作,以游戲的方式來尋找拼讀規律,而不是告訴學生拼讀規則。比如在學習字母o長短音之后,筆者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反復朗讀、把單詞放入相應的方框內。然后讓學生合作討論o的長音和短音的規律。
游戲2:"Circle the words with a short a in the puzzle."在訓練學生掌握字母a 發短元音/?/的時候,筆者讓學生玩一個puzzle的游戲,讓學生兩兩合作,在兩分鐘之內圈出方框中所有含有短元音/?/的單詞。學生對這個游戲非常感興趣,成績最好的一組在兩分鐘之內圈出了8個單詞。之后學生朗讀他們找出的單詞,鞏固目標語音。
游戲3:在訓練學生掌握字母"i"的長短音發音時,可以設計跳棋游戲。棋盤的形式跟我們日常玩的飛行棋類似,只不過每格包含英語詞匯和詞匯對應圖片。讓學生四人一組,先擲骰子,按骰子數字在棋盤上走跳棋,遇到含"i"的詞匯讀出來,并獲得相應積分。
1.5繪本閱讀
Phonics教學不僅幫學生建立字母和發音之間的聯系,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閱讀(黃雪祥、張素琴,2013)。所以除了單獨的拼讀練習,筆者經常讓學生通過閱讀繪本,在生動的故事情境中來運用所學的拼讀知識,同時也擴大詞匯量,提高閱讀能力。例如在閱讀繪本"Gus the Duck"的過程中(見圖1),可以幫學生拼讀單音節詞Gus、run、mud、tub、suds、rub、bug、sub、fun、tub、hug ?!杜嗌鷥和⒄Z分級讀物》、《外研社麗聲拼讀故事會》、《牛津閱讀樹》系列讀物、《典范英語》、《海尼曼分級讀物》都是適合練習拼讀,培養閱讀能力的讀物,教師可以挑選適合七年級學生的材料,運用到語音課堂上。
圖1 Gus the Duck (資源來源:starfall.com)
1.6學習韻律詩歌和繞口令
在我們現有的go for it 教材中,關于Phonics訓練方面生動有趣的材料還是偏少,主要偏重于對話和課文,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增加一些朗朗上口的韻律詩歌和繞口令來訓練學生的拼讀和發音。比如利用繞口令" A big black bug bit a big black bear and made the bear bleed blood."來練習/b/和元音字母和字母組合的發音。利用韻律詩歌鞏固字母組合ight的發音:
利用趣味小詩THE FLY AND THE FLEA,幫助學生掌握輔音字母組合fl的發音。
1.7利用原版phonics 資源
Phonics的教學是英美國家比較成熟的英語啟蒙的方法,因此國外原版的資源非常豐富。現在互聯網技術那么發達,我們可以在網上找到很多資料(見圖2)。比如上文中提到的《跳跳蛙》的視頻就是一個非常實用的資源。類似的資源還有美國PBS公司出品的WORDWORLD,這個動畫片里所有的物品和人物都是有字母構成的,學生可以一邊觀看動畫片,一邊了解單詞的組成,發音和意思,促進學生對Phonic的理解和掌握。這個動畫片每一集的末尾都有一首關于rhyming words的歌曲,學生一邊跟著唱一邊就可以學會找出那些具有相同字母組合且發音相同的單詞。不過,現有的phonics資源多是針對幼兒和小學低年級,教師在使用的過程中需要根據初中學生的需要進行篩選和改編。
2.國際音標集中教學
學生掌握phonics之后,雖然可以拼讀80%左右的單詞,但并不是所有的單詞都可以用phonics的拼讀規律來解決。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借助國際音標來幫助學生拼讀不符合規則的單詞。而且學生通過學習國際音標,碰到自己不會讀的單詞可以通過查字典來解決問題,這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2.1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來學習國際音標
建構主義主張把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習者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楊菊妃,2014)。所以在國際音標的學習中,筆者充分考慮通過學生已有的26個字母的知識,學習部分國際音標。筆者用國際音標標注26個英文字母,讓學生通過朗讀26個字母的音標來學習音標。這個過程跟學生學習漢語拼音的過程很相似,學生在拼讀字母的音標的過程中就認識了48個音素中的24個音素,即7個元音音素/el/、/i:/、/e/、/al/、/??/、/u:/ 、/?唬?/。 15個輔音音素/b/ 、/s/、 /d/、/f/、/d?/、/t?/、/ k/、/l/、/m/、 /n/、/p/、/ k/ 、/ t/、/v/、/z/和兩個半元音/ j/、/ w/ 。對于剩下的24個音素,筆者通過結合學生熟知的一些簡單的單詞來幫助學生記憶。如/?/--apple; /?:/ ---all; /?:/ ---her; /?l/--boy; /?/--bag; /l/ --here; /θ/--thank; / /--they;/j/--yes等。
2.2運用pronunciation Workshop,幫學生準確朗讀國際音標
在學習國際音標的時候,學生正確的口型方式對標準的發音非常關鍵。教師可以在網上搜尋Pronunciation Workshop中的"Speaking English with an American Accent"。這個視頻教程是專門針對母語非英語的人員設計的,用11個視頻教程示范了每個國際音標的發音的口腔運動方式。筆者在學生集中學習國際音標的初期,會讓學生在課堂上分階段觀看發音視頻,通過這種直觀的方式,保證學生正確朗讀音標。
2.3運用國際音標FLASH軟件,幫助學生學習音標
在課堂上學習了國際音標以后,如果課外沒有及時的鞏固,學生會很快遺忘,而且很多學生回家之后家長沒有能力輔導。筆者在網上下載了國際音標FLASH軟件,放到班級QQ群里,讓學生能夠下載復習國際音標。學生只要點擊其中一個音標,該軟件就能準確發音。這樣每個學生在家里就像有了一個專職的家庭教師,學生借助這個軟件可以隨時在家復習音標。
2.4運用《手勢突破發音》,鞏固國際音標
在集中學習音標的初期,如果每節課都采用單一的教學模式,學生就會感覺到厭倦,教師要拓寬思路,豐富教學資源,利用網絡上的各種資源。瘋狂英語中的《手勢突破發音》是幫助學生鞏固國際音標很有效的一個資源。教師只要在百度上搜索關鍵詞"手勢突破發音 李陽"就能下載很多相關的視頻。通過這種方式,筆者把李陽"請"到了教室。筆者的學生非常喜歡這個外來的老師,課堂上學生學習非常投入。
3.Phonics 教學和國際音標教學相結合
Phonics 教學和國際音標的教學都能使學生能夠學會拼讀單詞,為其今后的英語學習奠定基礎,筆者認為在初中起始年級的語音教學中,兩者可以結合起來。
3.1拼讀五級詞匯表中的單詞
當學生基本掌握phonics的拼讀方法和國際音標之后,筆者把五級詞匯表中所有符合拼讀規則的單詞都篩選出來,先讓學生根據phonics的拼讀規則試著讀一下單詞;然后讓學生根據國際音標拼讀單詞;最后聽錄音或聽教師示范朗讀來檢驗自己前面兩個步驟中的拼讀是否準確。當七年級的學生發現自己能夠讀九年級的單詞時,他們就建立了學習英語的心理優勢。
3.2引導學生自己歸納讀音規律
在語音學習過程中,筆者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總結讀音規律。比如,筆者向學生呈現Kate, face, name, late, cake等單詞,然后讓學生來總結a-e的發音,在學生發現了a-e這個字母組合發/ei/的音之后,引導學生舉出更多類似的例子如lake, make, take等,通過這種聯想的方式,讓學生活學活用所學的知識。筆者在語音教學中還讓學生自己制作phonics和國際音標相結合的拼讀表。比如在學了發/ei/的字母組合ai,a-e,ay,筆者讓學生自制表格,列出發/ei/的字母組合ai,a-e,ay的典型單詞,以此來鞏固Phonics拼讀知識和國際音標。
3.3欣賞歌曲,消化拼讀知識
英文歌曲是英語文化的重要載體,學生在吟唱英文歌曲的過程中既可以接觸真實豐富的語言材料,又可以培養語言興趣,語言習慣和語言能力。所以在語音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借助發音準確清晰的英文歌曲,幫助學生學習語音知識。比如在欣賞和學唱英文經典老歌I AM SAILING的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關注如下元音:/ei/ /i:/ /ai/ /?u/ /?唬?/ /?:/ /?:/ /i:/ /u:/ /au/ /i?/并引導學生歸納總結這些發音相對應的字母組合。
4.多種語音教學方法相結合
初中起始階段的語音教學,除了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讀音之外,還要注意重音、意群的讀音、語調和節奏,這樣學生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語音、語調正確、自然、流暢(教育部,2012)。筆者在教學中將重音,意群的讀音,語調、節奏教學與課文教學相結合,盡量讓學生多聽,多模仿課文磁帶中標準的語音,使學生對文章的語流和語調形成深刻的印象。
另外,筆者也經常利用英語詩歌、歌謠、故事、繞口令等材料,讓學生在豐富的情境中提高語音能力。
4.1 Jazz chants語音教學法
Jazz Chants語音教學法是美國紐約大學英語教授Carolyn Graham首創的英語語音教學方法。她發現美式英語的節奏和傳統的美國爵士樂的節奏十分相似。她自創的Jazz Chants在訓練英語節奏和語調方面效果非常好。學生在富有節奏的音樂伴奏下,操練目標句型和詞匯,使得整個語音學習的過程擺脫了機械的重復,變得生動有趣。在日常的語音教學中筆者經常根據教材的知識點和重點句型編一些chant讓學生來練習。比如在教七年級上冊的Unit 5 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 時, 筆者就把這一單元的一般疑問句及其肯定和否定回答與球類詞匯結合起來編成如下的chant:
在筆者結合手勢示范清晰的語調之后,讓學生伴著音樂,配合拍手、擊打桌子或學生兩人一組互相擊掌的方式來進行chant。讓學生在這過程中,體會和掌握一般疑問句及其回答的語調。
4.2依托故事,落實重讀語音技能
在語音教學中,可以借助英語故事來創設語境,同時來落實語音知識。例如,筆者在教授句子的重讀的知識時,利用《愛麗絲夢游仙境》來滲透重讀知識,使原本枯燥的重讀練習變得形象生動,易于接受。筆者先設計了一個聽力活動,讓學生聽這個世界著名童話的第一節DOWN THE RABBIT HOLE中的第一段,讓學生邊聽邊劃下聽到的重讀單詞;通過第一個環節,學生初步感知了重讀,然后筆者讓學生分組討論,探索重讀語音規律。之后筆者結合幻燈片初步總結重讀規律(見圖3)。接著,筆者又讓學生欣賞傾聽了Alice和紅桃皇后的對話,并啟發學生理解重讀不同的單詞可以強調不同的內容。最后筆者又讓學生表演Alice和紅桃皇后的對話,讓他們實踐重讀語音技能。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對重讀規律印象非常深刻。
圖3
4.3借助英文歌曲,訓練連讀
根據筆者平時的觀察,一些學生很少會在課外主動進行英語聽說訓練,但他們卻喜歡唱英文流行歌曲。在傳統的語音教學中,很少有教師利用英文歌曲來教授語音知識。其實,學唱英文歌曲對學生掌握連讀、弱讀等意群的讀音很有幫助。比如在教授連讀這一朗讀技巧時,筆者讓學生欣賞了西城男孩的名曲《YOU RAISE ME UP》,這首歌里包含了大量的連讀,通過欣賞學唱這首歌,學生進一步掌握連讀技巧。
除了訓練連讀,英語歌曲還可以被用來訓練弱讀,重音,語調和節奏。在選擇英文歌曲的時候,可以選擇歌詞簡單,發音標準清晰的經典歌曲和童謠,讓學生在優美的旋律中學習語音知識,提高英語綜合運用的能力。
4.4趣味練習
風趣幽默的對話和兒童詩也是練習語音語調的絕佳材料。例如:
在這個簡短的對話里,爸爸和孩子用了不同的語調,爸爸的升調表示疑問語氣,Jonny的降調表示的是肯定語氣。筆者讓學生兩兩合作,把父子之間有趣的對話表演出來,通過這種情境的設置,學生更能直觀地感受不同語調表達的不同意思。
篇10
一、多媒體課件必須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成長
教師必須根據學生培養方向、學生現有水平、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生的成長需求,設計和制作課件,讓學生可以接受、樂于接受、易于接受。在聽力訓練方面,教師以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結合生活,注入趣味,也可配以畫面和音樂,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學習語音、語調,進行聽、寫、會話練習。例如在執教七年級Unit 10 Can you play the guitar? Section A 的聽力時,我們可以用多媒體制作一個相關的動畫,在學生看動畫聽聽力之前提出問題,讓學生明了在什么樣的場景有一個什么樣的對話。然后再認真去聽,抓住關鍵信息。這樣學生不僅能很清楚地理解聽力內容,也為后面的對話練習做好了鋪墊,讓學生能根據動畫去模仿場景,把所學知識運用于自己的現實生活中。這樣既通俗易懂,又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
二、多媒體課件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要以教學內容為中心
無論是傳統的教學方式,還是多媒體教學方式,每堂課必須有教學目標,要圍繞教學內容來展開,突出課堂的重難點。確定了教學目標,教學活動才能有的放矢。教學目標包括學生通過聽、說、讀、寫的全面訓練,落實教學內容,獲得理解、分析語言知識的能力,從而達到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組織七年級What are you doing這一單元教學時,現在進行時態是一個難點。為了讓學生更加容易理解這個知識點,完成教學目標,教師可以設計一幅爬山的動畫片,畫面上有一座山,一個小男孩跳進畫面,站在山下, 再點擊, 小男孩一步一步朝山上走去, 邊走邊說: “I’m climbing the hill .”然后教師問學生:“What is he doing ?”學生回答: “He’s climbing the hill .”男孩停止爬山,開始喝飲料,學生就會很自然地說:“He’s having a drink .”男孩拿出書來讀,學生們就會說:“He’s reading a book .”男孩繼續走,顯得高興, 唱起歌來,學生就能說:“He’s reading a book .”再次點擊,跳出一個小女孩,此時用復數表示,畫面重復以前的動作。學生在這樣的情景和動畫中不知不覺地自己去思考、探究、理解進行時態,自主地完善了認知結構。把知識化簡單為容易,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完成了教學目標。
三、充分發揮多媒體在教學中的輔助作用,提高英語課堂的效率
多媒體技術可以將文、圖、聲、像融為一體,運用多種現代化手段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大大增強了人們對抽象事物的理解與感受,使人們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知識和信息。所以利用多媒體計算機進行輔助英語,不僅能增強學生的記憶,而且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團隊精神,同時也為教師因材施教提供了更好的條件。
一款優秀的多媒體外語輔助教學軟件可在計算機上模擬外語環境,并附有生動的圖像、解釋,使學生在計算機上學英語單詞、語音、語法,同時,還能參與有趣味性的情景訓練。多媒體軟件集圖像、聲音、文體于一身,給學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從而使每個學生都在輕松愉快中學到一堂課應該掌握的詞匯和句型,通過生動形象活潑的形式使學生積極參與并身臨其境地學習英語,從而使課堂教學事半功倍。如在教學七年級Why do you like the koalas這一單元時,如果按照傳統教學帶領學生拼讀就難免枯燥,而運用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制作動畫課件,在學生面前展示出動物園的畫面,給學生創設了一個鮮活的動物園場景,讓學生的無意注意變為有意注意,并加入不同聲音,讓學生先聽聲音猜動物,繼而呈現動物,再打出單詞,然后讓學生模仿動物的聲音和形態,其他同學進行猜測,進一步鞏固所學單詞。這一動畫情景的創設,使抽象、枯燥的單詞具體化,形象化了,極大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從而產生了強烈的學習欲望,提高了課堂的效率。
四、使用多媒體課件更要講究教學方法,環環相扣,循序漸進
多媒體介入課堂豐富了教學方法,它可使課堂講解、演示、學習變得多姿多彩,從而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我們也應該意識到多媒體只是一種途徑,并不能取代老師引領學生學習的過程,還要注意多媒體如PPT的數量不要過多,要適合教學內容,更要講究教學方法,不能為了用多媒體而上多媒體課,要注重實效性。
對于課堂教學中的五個教學環節:導入、新授、操作、練習及鞏固,我們在通過多媒體循序漸進地展示的同時不能只是單純地播放和翻頁,要講究教學方法合理安排,既能讓課堂大量地節約時間使學生能輕松自如地在語言情景中學習英語,又能恰到好處地發揮教師自身的主導作用和多媒體的輔助作用。比如八年級Unit 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第一課時):
⒈導入(Leading-in)
利用教師自制的video來導入課題,一段教師在家里制作香蕉奶昔的視頻,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又很快地導入了課題。在看視頻之前給學生提出了三個問題,學生帶著問題去看視頻,看完后學生圍繞著這三個問題展開討論,順理成章地導入了課題。
⒉新授(Presentation)
在看視頻之前給學生提出了三個問題:①What’s the drink? ②What do we need to make the drink? ③How to make the drink?學生帶著問題去看視頻,看完后學生圍繞著這三個問題展開討論,再順理成章地層層深入,學習了本課要求學生掌握的單詞、詞組和句型。
⒊操練(Drill)
采用電腦制作的圖片和動畫片操練句型。
A: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B: First , peel the bananas.
Then, cut up the bananas.
Next, put the bananas and ice-cream into the blender.
Then, pour the milk into the blender.
Next, turn on the blender.
Finaly, drink the shake.
⒋練習(Practice)
在練習的環節設計了Chant,利用電腦制作的制作奶昔的圖片和動畫片,采用游戲和競爭的機制讓學生進一步練習和操作制作奶昔的過程,并學會用英語進行表達。
⒌鞏固(Consolidation)
組織學生看錄像,然后根據錄像的展示,分小組進行活動,扮演各種角色進行表演,通過表演使學生能正確地運用所學知識,鞏固一堂課所學的內容。
⒍討論(Discussion)